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薦】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1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薦】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在上課前,我在班裏問了一下孩子們,你們覺得哪篇課文最搞笑,孩子們都覺得《陶罐和鐵罐》最搞笑。所以我選取了這篇課文。

《陶罐和鐵罐》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課文,主要透過對話展開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友善,都在人物的對話中充分展現。因此,對話的朗讀指導是本課教學設計的重要資料。那麼,以什麼作爲指導對話朗讀的突破口呢我在課前反覆研讀課文,找到了"奚落"這個關鍵性的詞語:陶罐和鐵罐所有的對話,不就是"怎樣奚落"和"怎樣對待奚落"嗎於是,整節課以初步掌握主要資料,理解"奚落"的意思開始後,就用"鐵罐是用哪些尖刻的話諷刺陶罐的"這個問題直奔主題,導入新課。

接下來,讓孩子們透過讀課文,把鐵罐奚落陶罐的話勾畫下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一步體會奚落的'含義。對話的朗讀指導,怎樣才能做到求真,求實,求趣呢這篇課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具體,生動的神態,動作描述,使鐵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學會抓住鐵罐,陶罐的神態讀出他們的傲慢和謙虛。用填空的形式來讀出陶罐和鐵罐的表情,最後分主角朗讀課文。也是孩子們對課文理解的昇華。

課文的10-17自然段,資料簡單易懂,所以我請孩子們先自讀課文,再把自己讀懂的資料說一說,瞭解兩個罐子各自不同的結局。其餘的不再做更多的講解。

之後,用"讀完這個故事,你想到了什麼"這個問題迴歸整體,引發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資料的基礎上談見解,說感想,理解課文講的道理,學習全面地看問題,懂得要多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整個教學過程,孩子們學習情緒很激昂,很踊躍。但我覺得從我自身的素養來看,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如:我的評價語不夠簡潔到位,不會隨機應變地處理課堂上的意外。上課時總有點慌,生怕時間不夠,心裏總想着這個環節快完,快點進行下一個環節,這也是我每次上完課後最遺憾的地方。我想多鍛鍊必須會有長進的。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從文中的擬人句中感受到了山村早晨的美麗:正是因爲作者採用了擬人的手法,讓沒有生命的事物賦予《山村的早晨》是s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更是一首語言優美、意趣盎然的詩歌。詩歌語言簡潔精煉,意境清新明麗,描繪了山村早晨的美麗和寧靜,展現了山村裏人們生活的祥和、愉快,表達了對山村的熱愛和嚮往。

新課程目標指出: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讀”貫穿了全課時的始終。培養文本意識應抓住閱讀,強調以讀爲本。衆所周知,“感悟”是從“感”開始的,無感之“悟”乃“空悟”,“假悟”,猶如空中樓閣。

因此,我首先讓學生細心研讀文本,從字裏行間中去感受山村早晨的美麗——你從哪兒感受到了山村早晨的美麗,邊讀邊畫,邊讀邊想,並寫下理由。學生很快了生命,讓不是人的動物賦予了人的動作、思想,頓時這些事物便充滿了靈性,讓這山村的早晨充滿了生機勃勃,作者的喜愛之情也就躍然於紙上了。再通過學生個別讀、男女生賽讀、教師引讀、想象畫面讀等多種方式的朗讀,老師也及時給予真切的鼓勵,學生一次比一次讀得好,很明顯,學生已經走進了文本,進入了詩歌的意境中,與作者產生了心靈的碰撞,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筆下的山村的早晨是如此的美麗而又寧靜,她就是一幅水墨丹青哪!

語文教學以大閱讀爲核心

“以讀引讀”、“以讀引說”、“以讀引研”、“以讀引寫”是語文教學的一條主線。而我的這節語文課上,僅僅呈現了“以讀引讀”這一個環節。早晨的美文精彩片段,並說說喜歡的理由或從中感受到了什麼。學生進行了課前閱讀,還做了記錄、交流,所以課堂上能夠有所呈現。這期間,不僅有學生的閱讀交流、情感交流,更有老師與學生的對話,因而,參與閱讀分享的學生還比較多,基本上達到了“以讀引讀”的目的,但是離“推進大閱讀”的目標甚遠。

閱讀教學以課文爲基點,引發學生更廣泛地展開閱讀,從大量的相關主題內容的研讀中,感悟語言、感悟文學並學習以語言爲載體的多種文化。在課堂的交流碰撞中,他們不斷感受漢語言的魅力,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果能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寫一寫,讓他們在閱讀中形成思想,在寫作中表達思想,在討論中交流思想,那就更完美了。另外,小組合作學習是生本課堂的主要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中讀書、交流,以達到共同提高之目的,凸顯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然而這節課上,我並沒有實際意義上的合作學習,僅僅是以小組爲單位積分,以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這不得不說是本節課最爲遺憾的一筆。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媽媽的賬單》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的是小男孩彼得給媽媽開了一份賬單,索取他每天幫媽媽做事的報酬。當小彼得在他的餐盤旁看到他想要的報酬——60芬尼時,同時也看到了媽媽給他的一份賬單,這份賬單讓小彼得感受到了母愛的無私與無價,他慚愧地把索取來的報酬塞進了媽媽的口袋。

一、本次公開課最大的亮點有以下幾點:

1、本堂課,這篇課文把母愛的無聲、無私、和無價表現的極爲動人。在導入新課時,我以算式0>60問題質疑,引起學生興趣。抓住以下三個問題進行學習:

1、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媽媽的付出這麼多,卻只索取“0芬尼”,爲什麼?

3、媽媽收到賬單後有什麼表示?她爲什麼要這樣做?

2、我把教學重點放在瞭解讀媽媽的帳單和小彼得的帳單這一重點部分的學習,引導學生通過兩次解讀兩份帳單,層層深入,真切地去體會母愛的無私與無價,我第一次讓孩子們默讀這兩份帳單,讓學生比較兩份賬單最大的'區別是什麼(這裏段子俊回答的最爲精彩,課後我問他是否參考輔導書,他說沒有。課堂的精彩來自於學生),第二次通過齊讀賬單並對比讀這兩份帳單,感受到媽媽的愛,(感受母愛的無私、無聲)第三次,通過再讀媽媽這份充滿着濃濃母愛的帳單,並聯系生活的實際,體會到媽媽只有付出,卻不求回報的愛。

3、再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想象媽媽曾爲小彼得做過些什麼,入情入境,加上適時點撥,真正達到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在最後的拓展時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母愛是什麼……

二、本次公開課的最大不足之處:

1、進行兩次自主學習兩份賬單時我沒有把文中小彼得的情感變化感受出來。

2、略讀課文在實際教學中,在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時,自己又對學生要求過高,總想讓學生按自己預設的答案回答。

3、板書0>60,最後總結大於“60”的不是數字“0”,而是媽媽那無私奉獻的愛,最後把“愛”取代“0”,主題不分明,應該在算式後面加入媽媽無私的愛。

4、在進行課文體會彼得的羞愧萬分之情時,我讓學生齊讀、個別比賽讀,在比賽讀時沒有讓學生進行點評,沒能指導學生學生朗讀。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雪兒”是一隻信鴿的名字,在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上)《雪兒》一課中,它渾身雪白雪白的,有兩顆金黃的眼珠,外表非常美麗可愛。

誰能讀懂“雪兒”的心呢?當然是充滿愛心的小作者。你看,爸爸剛把雪兒撿回家時,雪兒身上很髒,可是小作者卻讀懂了它眼中充滿哀傷;當受傷的“雪兒”還不能飛翔時,小作者天天陪着它到陽臺上看藍天,看藍天上飄飄悠悠的白雲……當“雪兒”終於能展開雙翅飛起來時,小作者爲它歡呼;當“雪兒”飛回陽臺轉圈圈時,小作者對它說:“雪兒,你去吧!藍天才是你施展本領的地方。”

《雪兒》是一篇散文,課文沒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可字裏行間充滿了感人的人鴿深情。如何引導孩子通過品讀課文體會這種美好的感情呢?

教學時我並沒有逐句逐段分析,而是抓住了一條主線:體會小作者對雪兒的喜愛之情。初讀課文,引導學生整體把握:通過讀課文,你體會到小作者對雪兒是一種怎樣的感情?然後圍繞“喜愛之情”引導學生用心默讀課文,畫出能表達小作者喜愛雪兒的句子加以體會。

在第二自然段中,學生畫出了“我和爸爸給它洗了澡,敷了藥,它變得雪白雪白的了,我便給它取名‘雪兒’。”和“我對雪兒說:‘雪兒,這兒就是你的家,你安心養傷吧!’”這兩句。品讀前一句,請學生畫出寫我的動作的詞語“洗、敷、取名”,體會我對雪兒的細心呵護;後一句主要通過感情朗讀體會我對雪兒的.體貼關愛。老師進一步加以點撥:小作者不但爲雪兒洗澡、敷藥、取名,陪它說話,他還懂雪兒的心,你從哪些詞句可以體會到?學生馬上會注意“眼裏充滿哀傷”“天天陪它到陽臺上看藍天”等語句,這樣學生不但讀懂了雪兒的心,也體會到了小作者對雪兒的一片深情。第三自然段引導學生從一個“盼”字,第四自然段從“歡呼”一詞,進一步體會了小作者對雪兒真摯的關心和喜愛。學生讀懂了小作者對雪兒真摯感情,就能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了。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教師的第一要務是潛心地與文本對話、深入地解讀文本,用心體會文本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像《雪兒》一課,教師在與文本對話時要像小作者一樣,先要讀懂雪兒的心,再巧妙地激發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興趣,在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平等對話,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在教學《瀑布》一課時,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激情引入,整體感知。

首先我激發興趣,創設情境,把學生帶進詩中所描繪的又被多媒體所再造的瀑布情境中。真實的瀑布,動人的音樂,激情的範讀,三位一體,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學生的心絃被扣動,思維被激活,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2、通過讀,感悟語境,體會氣勢。

文中第一節比喻瀑布的水聲“好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又像陣陣的風吹過鬆林”。讓學生觀看“浪濤翻滾,松濤轟鳴”,的動畫,在此基礎上學生感情朗讀,揣摩作者是如何用準確、生動的比喻突出了瀑布先聲奪人的非凡氣勢。這樣避免了對比喻句作複雜的講解,讓學生從自身體驗語言的美麗,體會瀑布的雄偉氣勢。文字的音效化將學生的體驗與重點句的欣賞,理解結合起來。

3、質疑啓思,突破難點。

新課標特別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學習。要讓學生自己與文本對話,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自我出發去感受,去理解。“你喜歡哪小節?”“讀了這小節,你發現了什麼?”這些問題促進學生作個性化的選擇性學習。學生分組討論,每個孩子能自由、大膽地參與交流,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思維碰撞、相互啓發,在協作交流中逐漸學會與人交往、溝通,消除人際交往中的自卑、緊張心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和獲得成功的可能。這樣營造了民主、寬鬆、愉快的教學氛圍,構建了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的新型師生關係。“千丈青山襯着一道白銀”用“掛”與“襯”作對比,引導學生觀察動態圖,此時學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瀑布”與“白銀”的相似以及“襯”字的貼切。這樣有利於引導學生以語言文字爲依託,揣摩語言文字的內涵,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4、審美陶情,融爲一體。

欣賞完瀑布的色彩美之後,我再用錄像展現了第三節描寫的近看瀑布的情景。當學生欣賞到瀑布飛流直下,騰起水汽,緩緩飄落,如煙、如霧、如塵的美景時,他們陶醉了,此時的情感與作者產生了共鳴。爲這種親自體會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悅。這種審美感知力也就是審美素質的核心。在多角度欣賞了瀑布的壯麗和柔美之後引導學生自讀感悟,互讀點評,用聲音之美展現文字之美,景物之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覆誦讀,在讀中揣摩語言,欣賞景物;在讀中陶冶性情,擴展想象;在讀中獲得美的享受,進而達到純熟的境界。贊科夫說“藝術作品首先要激發兒童的思想情感,其餘工作都應當是這些感情的自然結果。”

不足之處:

在教學過程中,不能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雖然能較好地引導學生朗讀,但學生模仿朗讀多過於自身慢慢從朗讀過程中體會。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杜牧的《清明》是小學教材中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對這首詩的教學,大多數教師都只是叫學生背誦並默寫就完事。教師們提起這詩,要讓學生說說這詩的意境或大意,能講好的寥寥無幾。可見其教學效果並不好。那麼該如何教好這首詩呢?我對上述教師教學行爲的反思有以下幾點:

一、背誦默寫與理解複述相結合

理解詩的大意可以提出這樣幾個問題:

1、詩中寫了哪些事物?

2、詩人是怎樣描寫這些事物的?

複述這首詩可以選幾個不同層次的學生來講述,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這基礎上理解背誦,最終纔去默寫。

二、對詩歌的意境作些探究

(1)這詩寫清明前後,天氣多雨,雨絲綿綿,又密又細。春雨、行人、問路,牧童指點杏花村等構成春天野外的.雨景,這是什麼樣的意境呢?

(2)“斷魂”如何理解呢?有作“失意落魄”解。認爲清明雨多,細密令人失魂落魄,表達詩人渴望安寧的思想感情。有作“消魂暢快”解。認爲“斷魂”是遊興的一種反襯,說明行人即使欲斷魂也不願還家。

三、採用求異思維賞析詩歌的意境

第一行:清明時節 雨紛紛——春雨入趣(春)

第二行:路上行人 欲斷魂——遊人惆悵(雨)

第三行:借問酒家 何處有——探問酒家(探)

第四行:牧童遙指杏花村——勝景賞花(勝)

這首詩與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有關。課前我調查了學生,學生對清明節的習俗知道很少,甚至部分學生不知道。所以我在本節課開頭設計了清明節的由來和相關習俗。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我國的習俗文化。在教學詩意時,我結合製作的課件,讓學生看到春天花紅柳綠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在教學詩意時,鼓勵學生質疑。根據學生的質疑,教學詩意。在學習古詩後,我讓學生跟着視頻資料讀,學生積極性較高,效果很好。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陶罐和鐵罐》是一則很有啓發性的寓言,講述的是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持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化爲泥土,不復存在。教學重點爲透過體會陶罐和鐵罐兩個性格迥異的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述,讓學生理解正確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由於在第七單元中類似課文已經學習過,再加上本文語言生動,貼近兒童實際,資料淺顯易懂,適合學生自主閱讀。因此,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我決定放手讓學生自讀,在學生自讀、感悟的基礎上做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明白寓言中蘊涵的道理並受到教育。

我在上這課時,我做了這樣的設計:在學習生字新詞的基礎上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流利,在自由讀、小組讀等多種形式朗讀之後,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誰、不喜歡誰、理由是什麼。雖然此時的感受是粗淺的,但是促進了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絕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鐵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和陶罐的謙虛、善良和真誠。

在精構環節,圍繞陶罐和鐵罐的四次對話,我在教學中採用範學式,先指導學習第一次對話,然後總結學法,再讓學生用這樣的方法去學習其他的對話。在學習第一次對話時,我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關鍵詞,體會人物說話的語氣和表情,並透過指導朗讀,感悟人物性格特點,由此對人物的性格有了全面的瞭解。之後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由小組長組織進行學習。在小組充分學習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讓我欣喜的是學生不僅僅能有感情地讀出人物的不同神態不同性格特點,有的小組甚至自告奮勇要爲大家表演一番,可千萬別小瞧孩子們,鐵罐和陶罐的特點被孩子們演繹出來了。看着孩子們意猶未盡的神情,我想這樣自主主動的學習,帶給孩子們的是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享受吧。並請學生說說悟出了什麼道理,這樣讀寫結合,激活了學生頭腦中儲存的信息,使學生有話可說,樂於寫作。

教學中存在不足之處如下:精講環節中,在總結學法的時候我沒有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對細節之處沒有講得更清楚,導至小組合討論走形式,不知從何入手進行學習。有些小組長在組織小組學習時,人員分配不夠合理,沒有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這些方面的訓練在平常還需加強。透過國培學習我能認識到自己不足。要及時轉變觀念,學習新的教學方法,跟上時代步伐與時俱進,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

《南極風光》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它不但語言精練、準確、規範,而且生動、形象,將自然美與語言美渾爲一體,尤其是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更使文章增色不少,爲朗讀教學提供了極好的素材。

縱觀整堂課,我在課堂中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先前要求學生讀出自己喜歡的語氣,結果卻不盡人意。後來通過引導讓學生在“讀、思、議、想” 的過程中理解了課文內容,感悟到了南極風光的美麗、奇異、神祕、迷人,有了初步情感體驗的基礎上,範讀引悟、自然領悟、美讀品悟,學生的情感被激發,讀起來抑揚頓挫,情感流露於表情之中,達到了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要求,給人美的享受。

鑑於課文內涵豐富,我重點抓住南極冰雪、動物、南極光三個方面,有重點的讓學生感悟,針對不同特點採用朗讀、觀察、合理想象等多種教學方式使學生對每一方面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媒體的使用,語言的訓練,必要的練筆,小組的合作,有序、有法、有度,達到良好效果。但我也發現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呈現異常興奮的狀態、學生的質疑能力較薄弱。我想:今後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指導學生有效的合作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提問技巧的傳授與培養。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9

《小蝦》這篇課文通過“我”觀察小蝦吃食、打架等細節的描寫,突出小蝦有趣和脾氣不好兩個特點,抒發了“我”對小蝦的喜愛之情。課文比較淺顯,我注重以讀爲本。想要讓學生熟悉文本,進而領悟文本精神,對文本的多方式朗讀顯得非常重要。所以在課堂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語讓學生進行朗讀,期望學生在讀中理解詞語的意思,積累詞語,進而體會小蝦的特點,最終感悟“我”對小蝦的.喜愛之情。比如,文中“吃飽了的小蝦顯得十分自在,有的獨自游來游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緊貼着缸壁上休息”如何讀出語氣變化,朗讀之前我稍稍提醒了他們一下應該讀出語氣的變化,然後讓他們自己先練讀練讀。接着指名讀,根據他們的朗讀引導他們應該抓住“獨自”、“追逐”、“緊貼着”和“休息”這個詞語來讀出語氣的變化,體會到此時的小蝦“十分自在”。整堂課朗讀方式多樣,有個別讀、齊讀、師範讀、小組賽讀等,試圖做到讀中有悟。

利用文本,培養學生寫作是我一直的教學終極目標。我認爲《小蝦》是一篇比較理想的寫作範文,至少對於三年級來說它是。文本中通過圍繞中心句來寫具體、詳細,還有按照一定的順序來寫小蝦吃食等,這些都值得我們好好引導孩子們去體會、感悟。譬如在課堂中,在教學第三自然段後,我來了個小練筆,讓學生通過一些表示順序的詞來練練筆,希望讓他們在日後的寫作中能有個方向。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爲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這就說明了綜合性學習不僅是要綜合聯繫各學科的知識學習,其實也需要綜合學生個體各種能力的整體發展,其中就是要把語文學習的聽說讀寫的能力結合在一起,使兩者相得益彰。

在《語文園地八》“讀讀背背”的教學過程中,聽、讀的能力都能得到發揮,所以我建議還應該加強說和寫的訓練,把寫作、口語交際融合於其中,例如讓學生例舉一些平時在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形近字,多談談自己區分形近字的方法,充分發揮他們自主創新的精神,也可以通過整合小組成員之間討論的結果,再表達出來,這樣也使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如果有條件,還可以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更加豐富多彩的趣味語文活動,實踐證明,讓學生自己確定活動的主題,自己分工,自己蒐集材料,自己策劃和主持活動,他們更具濃厚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能力無形間就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全面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這節課的根本教學目的還在於讓學生根據語文知識的規律有效地學習、記憶和積累,所以還要把“寫”的訓練落實到位。所以我在課後要求同學們寫一寫課後感等,把自己的收穫和感受以書面的形式表達出來。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各種能力,在這節語文綜合性學習課中,確確實實地得到了綜合運用。

整節課裏我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時間的掌控,因爲在40分鐘裏要完成“相近單字我會認”“特色成語我會記”“歇後語距我會背”三個部分的.內容,不能淺嘗輒止,而是要把教學目的落實到位,讓學生能夠記憶和積累,所以這成爲我教學設計中的一個難題。在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中作爲語文綜合學習的“語文園地”除“口語交際”和“習作”這兩個固定的板塊,還會有其他不同的板塊內容,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有效地實施語文綜合學習呢,我覺得就要重視課前預習和課後鞏固的作用。

形近字和特色成語是學生已學過的內容,爲了讓學生對這些內容更爲熟悉,我安排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自行查找資料(收集更多的形近字和特色成語,瞭解歇後語的故事),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發揮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收集和整合資料的能力。課前的準備可以更好地在40分鐘內實施教學,也可以更好地開展相關的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和滿足,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綜合性學習就是要求教師在創設教學時聯繫生活,走進生活,所以我們不應該拘泥於教材和課時,畢竟40分鐘的教學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我們應該把這種綜合性的學習延伸到課後,延伸到生活。例如爲了鞏固所學的知識,我們還可以利用多一節課時,把形近字、成語、歇後語運用到實踐生活,用形近字連線組詞,用成語造句,寫話,在具體的句子中使用歇後語等方式,在具體的語境中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瞭解,從根本上掌握語文知識。同時也可以結合一些班隊活動等,開展如“成語擂臺賽”、“與成語交朋友”、“趣味歇後語”、“歇後語故事大賽”等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那麼學生就能在活動得到鍛鍊,有所體會,獲得感受,也能進一步培養他們“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最後我還想建議一點,由於綜合性學習是要開創“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所以當師生雙方的能力都達到一定的程度,也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留給學生自主設計和組織的空間,讓他們的個性在活動中展示出來。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創設更多更有趣味的語文活動,給予適當的指導,這樣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生成,從而提高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效性。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1

我曾經在小學時學過《燕子》這篇文章,我也曾經看過特級教師執教的《燕子》實錄,我也曾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表《談燕子一課板畫的運用》一文。

教學這一課時,我多次用了板畫。如學習第一節小燕子的外形,就很熟練地畫出一支活潑可愛的小燕子,學生們立刻被吸引住了;指導背誦第二自然段,就隨手在黑板上畫出了綠柳紅花嫩草;學習第三節小圓暈,就在黑板上畫出一圈一圈的小圓暈的形象;尤其是寫燕子的“休息”的一段,畫上一段五線譜,學生立即理解了這個絕妙的比喻,彷彿聆聽到演奏美妙的樂曲……

喜愛畫畫!課餘時間尤其喜歡畫卡通人物,喜歡黑白搭配的黑白畫,清晰的線條,對比鮮明的色彩,真是一種享受!學校開會時常常偷偷畫上幾筆,自我欣賞一下,心境平和而愉快。而當我發現,在課堂上,有時隨手畫上幾筆就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引來陣陣歡笑。在批改作業時,在學生的本子上畫上一個大拇指,一個笑臉,對我來講更是一件愉快的事!學生常常捧着我的畫說:“劉老師,你當美術老師吧!”我想如果有機會讓我當美術老師,我一定乾得很出色!

規劃我的人生,有一條就是學習繪畫和設計,相信不久的一天,我就會開始做!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十分重視啓發學生融入角色,激勵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到審美的樂趣。《菩薩兵》一文中人物語言的描寫真摯樸實,可結合背景知識,創設情境,引領學生潛心體會人物的情感,通過朗讀來表達自己的`感悟,促進閱讀。

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爲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爲本,以學生的興趣和內在需要爲基礎,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自主探索,去發現和解決問題。學生在老師的啓發和幫助下,充分發揮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的羣體作用,在合作中學習,豐富語言積累,培養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我以題目爲主,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理解菩薩兵,出示句子“幾時見過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一樣的兵啊”問,這句話是誰說的,文中的菩薩兵指的是誰?學生很快就能答出,根據這一點,繼續提問,剛開始這些藏民見到軍隊是怎樣做的,爲什麼後來又這樣來讚揚這支軍隊呢,進行四人小組合作,劃出朱德司令說的三句話,體會總司令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說這句話的,說這句話的心情如何,從而體會出朱德總司令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篇課文還有一個難點就是,種子,在這個詞語教學時,借鑑了一下,同事的教學方法,聯繫後面的課文來理解,這顆種子種進了人民的心裏,來幫助孩子們理解。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3

《找駱駝》一課情節比較簡單,通篇大多是對話,寫一位老人指點商人找走失的駱駝的事,說明遇到問題只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作出正確判斷,纔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以及要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也就是說,閱讀是讀者個性化的一種行爲,閱讀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進行創造性表達的一個過程。閱讀教學是爲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閱讀,同樣閱讀一個句子、一段課文,學生和教師的感受很可能迥然不同,老師要注重學生個人的閱讀體驗,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與理解。因此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注重引導學生的朗讀。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讀,如自己讀、分角色讀、男女生分讀、全班讀、評價別的同學讀再自讀。在各種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學生會自然體會到課文中每個句子的不同語氣,同時也瞭解老人到是怎樣知道商人走失的那隻駱駝的'樣子,體會老人的仔細觀察和認真思考。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也發現了幾點不足,如:在引導學生畫出“老人看到的現象和由此判斷從而知道的句子”時,因這個教學環節難度有點大,課前的預設不夠充分,問題提得過快,學生對這個問題還未作出充分理解,以致有小部分學生沒有正確畫出相應的句子。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以學生爲教學之本,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獨特的學習體驗,使學生與文本之間建立真正的對話。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

《綠手指》講了一位老奶奶而十年如一日,滿懷信心地培育純白色的金盞花的故事。

故事的起因是園藝所重金懸賞純白的金盞花,老奶奶儘管覺得不可思議,但很想試一試,經過一年又一年,老奶奶收集種子,栽種花兒,最後經過驗證,老奶奶培育出了純白的金盞花,她又有了新的渴望--培育出黑色的'金盞花。作者通過這個故事,塑造一個充滿理想、滿懷信心、堅持不懈的園丁形象。

本文講後感覺課堂語言引導不夠,特別是奶奶種植過程,無法詳盡描述,需要課前深度挖掘教材,組織語言,構成高效課堂。

經過反思,我自己在下面也思考了一些意見,如下:

1.也可談話導入,師:“同學們你們見過綠手指嗎?”生:“沒有”師:那麼今天老師將帶大家去認識一雙特別的手綠手指。

2.結文部分可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在遇到難題時是怎樣做的,再對比老奶奶的20年如一日,進行深切體會。

希望自己下一步會越做越好!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

1、這是一篇開發學生智力的有趣故事。教學伊始,教師可以創設情境,或者從類似的民間故事入手,或者營造一個相同或者類似問題情境,以啓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的思維和興趣充分調動的基礎上,導入本課的學習。

2、課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較淺顯,但講述的道理很有啓發性。要放手讓學生把課文讀懂,可以先讓學生參照課文前的提示語,明確學習的要求,獨立閱讀、思考,在大體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全班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體會到爲什麼小徒弟的畫能得到畫師的稱讚。要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儘可能多的駱駝,大徒弟想到的辦法最簡單,也是常人一般的畫法,那就是把駱駝畫小。當然,駱駝畫得越小,畫出的駱駝就有可能越多。二徒弟的'方法與大徒弟相比,有一定的進步,他用駱駝的頭來代表整個駱駝,這樣,他畫出的駱駝數就比大徒弟多了。不過,無論是大徒弟還是二徒弟,他們畫出的駱駝數畢竟都是有限的,都沒脫出俗套。與他們相比,小徒弟的辦法之所以最好,是因爲他用有限的兩隻駱駝代表了無限的可能,誰也說不清究竟會有多少隻駱駝,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因此,他的畫最好。教學中,老師也可以問問學生,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也可以畫出更多的駱駝。

3、課文最後學習夥伴說:“我也想到過別人沒有想到的事。”目的是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學習中拓展開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也可以從生活實際中提出一些問題,啓發學生提出改進或解決的辦法。鼓勵學生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把自己隨時想到的一些好點子記錄下來。

4、老師可以在學生廣泛思考、交流的基礎上,提示一些“想別人沒想到的”例子。可以回憶一下學過的課文,比如,曹衝稱象、司馬光砸缸、聰明的華佗、愛迪生救媽媽的故事。也可以列舉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果時間允許,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講畫家作畫的一些巧妙的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