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W 次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

《山村的早晨》是一首現代詩歌,課文描繪了山村的美麗和寧靜,展現了山村裏人們生活的祥和,愉快,表達了對山村的熱愛和嚮往之情。讀講之前,老師讓學生自讀質疑、小組討論、互助解答,促使學生認真讀書,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並在小組討論中發表獨立的、富有創造性的見解,生生之間得以充分交流。學生們仍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向老師提問,在教學過程中相機插入解決。

我想,要把閱讀課上成真正意義的“讀書課”,多讀是必要的,但是要在多讀基礎上有所提高,使孩子們真正有所感悟、體會才行。所以在教學中,我較注重教會學生正確的朗讀技巧,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體會課文的內容和感情,把文本內容內化成爲自己的東西,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我在閱讀教學中始終堅持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逐步培養孩子“讀出神,讀出味”的良好閱讀能力,加強感悟,加強體驗,深入到作者潛意識的層面,理解作品,並且能夠把自己的感情藉助文本和自身的感受表達出來。

從寫法上看,主要是反覆手法的運用。在這三節詩裏,每節詩的一、三行,句子的構成方式相同,短語“走進畫裏來了”六次重複使用。這種同一短語有規律地間隔反覆,即從勞動、梳洗、晨練三方面標誌了三節詩的具體內容,也鮮明標誌出詩的音律節奏,使得前三節詩所描繪的那幅“水墨丹青”,由靜而動,賦予了山村之晨以無限活力,給人以動的美感。

主要抓住早晨人們生活的場景,通過男女老幼的活動——牧童放牧、媽媽擠奶、姐姐汲水、小妹梳妝、爺爺打太極拳、哥哥長跑,從他們歡欣喜悅的表情中,從他們美麗的衣着和精心打扮的舉止中,從他們認真的晨練中,反映了山村人們生活的祥和美好。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2

開課伊始,便將兩首古詩和盤托出,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發現兩首詩之間的共同點──都描寫了春天,都寫到了春風這一事物──從而引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以此導入對《詠柳》一詩的教學。又以“二月春風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過渡到《春日》一詩。兩首古詩的分開教學看似獨立,其中又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自始至終不離“春”這一主題,爲二次整合鋪墊基礎。

教學中將兩首古詩再次整和,進行對比參讀。使學生領會到:《詠柳》如細筆勾勒,由一柳而見出整個春天;《春日》則如潑墨揮毫,渲染出春天的“無邊光景”,“萬紫千紅”。然而此處對比的實質並非爲求異。

爲探求兩首古詩內在精神之一致,即對春天的讚美和熱愛。至此,學生對春的感悟和熱情得以昇華,本課教學還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詩文得以整合。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在這兒,詩、文各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個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內涵。“詩”是“文”的濃縮, “文”是“詩”的詮釋,其有效結合,使學生置身於更廣闊的語文空間,營造了課堂的濃濃春意。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

《25太陽是大家的》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太陽是大家的》是一首兒童詩。全篇用擬人化的手法,把太陽當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描繪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詩歌內容簡單,但字裏行間卻意境深遠,是培養學生關愛他人,關愛世界,關愛和平,進行人文教育的一篇好教材。

優點與不足: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詩歌特點,將教學本課的思路確定爲:情境促讀,讀中悟情。進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含義。這正如朱熹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學本課時,我努力營造出一個民主、和諧、寬鬆的教學情境,以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讓他們學得興致盎然。比如老師精彩的範讀,精美的畫面,動情的語言,讓學生入情入境,讀得有滋有味。

《25太陽是大家的》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太陽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加強理解和信任,各國人民才能和平共處,人類纔會有更美好的明天,全世界的孩子才能共在一片藍天下,分享太陽的溫暖、世界的和平、社會的安寧。如何讓學生理解詩歌所蘊含的寓意呢?“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節課我致力於通過有感情的、個性化的朗讀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體會“鮮花上撒滿了太陽的金光,小樹在太陽的照耀下生長,小朋友們在溫暖的陽光下快樂遊戲”的情景,從而感受語言的精美。同時這節課還補充了課外詩等以起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4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經過三上教材的試教和習作反饋,我們欣喜地看到,蘇教版國標本緊扣《課程標準》習作教學理念,一洗陳舊思維定勢。以“勇立潮頭敢當先”的魄力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設計匠心,從三年級開始全面推出習作教學科學序列。

習作教材特點分析

上、下冊習作教材的編寫意圖是一脈相承的,既有螺旋重複,又有質量提升。從下冊看,習作教材的編寫特色更加鮮明,主要體現在“三本三從”六個特點上。

1.本位轉向。

即從片面應試爲本位轉向以兒童發展爲本位。在以應試爲本位的前提下,老師和學生都圍繞着考試的指揮棒,哪管兒童獨有的認知規律和心理規律,如興趣、注意、思維、記憶等規律。只管以成人成熟的心理和成人的語言、見解、認識與思想去要求或指導學生習作。兒童不再是習作的主體,卻被異化成作文考試或“奉命”作文的機器。要麼猜題押寶,要麼背、抄、套作。一味要求通過觀察抓特點、巧選材,立意要高,描寫要生動形象,不管你習作空話、假話、言不由衷,只要騙過閱卷人的眼睛,得高分就好。蘇教版習作教材一開始就突出“兒童本位”的理念,關注學生年齡、生理和心理特點,一反以往偏重於回憶性習作訓練,安排的話題都是寫兒童最感興趣的,且剛剛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現在和他(她)生活、學習、遊戲在一起的人。從《脫棉衣》到《小草中的發現》,從《我的朋友武建設》到《肚子再也不痛了》……哪一篇習作不爲兒童所喜聞樂見又樂寫、易寫呢?

2.本體確認。

即對兒童習作本質的認同,還兒童習作的本色。小學生對事物的感知、對事件的認識,。多源於感觀和形式多樣的活動,而不像成人以理性成分居多。《課程標準》有一段針對第二學段習作的話,很明確:“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這就是兒童作文本體觀的內涵所在。習作不是創作,也不是文學作品。它是一種自由的、真實的、有自己個性的表情達意的練筆或書面交際活動。蘇教版習作教材在創設活動情境和提供同齡人本體、本色例文以及互相交流方面,引導兒童習作向本、真發展。

3.本源迴歸。

即從立意本源(老師預定中心思想或設定命題)走進生活本源。長期以來,“立意本源”的習作理念一直佔統治地位。兒童的構思、選材、謀篇、用詞、造句和老師的批改、評價、反饋等一系列操作環節,都必須遵循“立意本源”這個理念。老師命題或框定中心思想之後,不管兒童有無這方面的材料和認識,都必須寫。寫不出的學生只能靠胡編亂造或抄襲或他人代筆來完成習作任務了。其實,兒童習作本源應來自於日常生活,習作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從觀察、體驗身邊的人、事、物人手。正如《課程標準》所說:“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三年級下冊的8篇習作教材,均來自兒童熟悉的生活,並服務於生活。兒童都能在各自的生活環境和前期經驗中找到與之匹配又易於表達的“相似塊”。蘇教版習作教學已迴歸童真、童趣的生活,踏上了一條返璞歸真、正本清源的康莊大道。

4.內容從封閉走向開放。

要開闊兒童的習作思路,啓發自由表達,能自主選擇表達材料,關鍵是要開放作文內容,擺脫封閉式思維的束縛。以往以命題作文爲主,題目大多封閉在《記一件難忘的事》、《童年趣事》、《記一個助人爲樂的人》、《美麗的校園》等等一類圈子之內,爲一代又一代小學生所操練。有的老師提供現成的材料讓學生“依葫蘆畫瓢”寫“葫蘆文”;有的爲學生列好提綱,提供語串語詞,寫“框架文”、“餵食文”。而通觀本冊教材,習作內容堪稱“貼得緊、放得開,前有孕伏、後有鋪墊,內容資源有機整合。”所謂貼得緊,是指貼近兒童生活、貼近閱讀教材內容、貼近兒童前期經驗。放得開,是指內容開放、思維發散。例如《習作2》,“畫一張像,寫一寫”,可以畫同學、老師、家長,還可以畫想象中的人。除了寫外貌,還要寫寫性格、愛好。導學既寬鬆,又富有啓發性層次性。又如《習作1》,通過圖文對照學例文,知道怎樣按內容分段寫。然後在兩組圖畫中,任選一組寫,也可以自找課外的一組連貫的圖寫。例文淺顯、易仿、能創,導學又關注兒童興趣和認知的差異性,尊重學生多向選擇,處處體現開放性和人文關懷。關於“孕狀”、“鋪墊”、“資源整合”這一特色,它又像一條暗線貫穿於整套教材。例如,一年級課文《秋姑娘的信》中有“給小樹裹上冬衣…”的內容,本冊《習作1》例文就有給小樹“脫棉衣”的句段,前呼後應,長線聯繫;二年級有“舐犢之愛、烏鳥私情……”的讀背練習,本冊《習作4》的例文《烏鴉反哺》,學起來也就不陌生;二年級有口語交際課“買文具”,本冊《習作4》,看類似買玩具的圖寫一段人物對話,應該說是用不同語言形式呈現熟悉的“相似塊”;三上《習作2》有《我的自畫像》,重在寫外貌和長相,本冊《習作2》又有寫“畫像”(畫別人),除了寫外貌長相,還要寫寫性格、愛好,似是一種習作反覆,實則是螺旋上升。

5.形式從單一走向多元。

如前所述,以往的習作是在單元練習裏安排一個題目,然後按要求作文。基本上是:“命題(或半命題)+提示+要求”——單一的線性呈現方式,大多是空泛的說教文字。而蘇教版習作教材呈現方式是多元的、立體型的:有的是配圖例文——導學語——遷移性圖畫導寫;有的是激趣導人——配圖例文——討論合作——選圖仿寫;有的則是提供數條素材資料——配圖想象——圍繞話題寫介紹文等等,可以說形式活潑多樣,圖文簡明生動,促動兒童自主習作、自能作文。

從習作體裁形態上看,有記事、有寫人、有日記、有童話,還有隨筆和說明式介紹,形式上不拘一格,讓學生自由表達,發展個性。

6.思維從手腦分離走向手腦合一。

多年來,在片面追求應試的扭曲下,我們沒能讓學生自主地表達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寫我心”,常常是“用自己的筆寫人家的話”,習作者的手與自己的大腦思維處於分離狀態。教學歸根到底就是一門思維科學。學生習作其實就是其大腦思維成果的物化。教材編委、特級教師高林生先生運用腦科學,針對蘇教版習作教材的運作機理,作了一番精闢的分析:“選材與構思是一個人接受外部信號刺激,調用自己已有的相似塊,使用內部言語,根據話題要求所做出的相似激活、相似選擇、相似重組、相似匹配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過程。”這段話把手腦合一的重要意義和內隱操作說得很透徹。蘇教版三下習作教材利於激活學生思維、促進手腦合一,易化兒童習作。例如《習作8》是編寫童話故事。故事怎麼編?學生能很快地從上學期“擺玩具編童話故事”找到文體“相似塊”。至於本冊是圍繞“習慣”這個話題編故事,學生除了從話題示圖中得到信號刺激,拓展思路,還能從1—6冊習慣篇教學中選擇到一系列匹配信息,有事可思,有話可寫。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從整冊教材的設計看,每次習作的版面都是圖文並茂、多姿多彩、形象鮮明生動,還有同齡人謄寫例文的視覺美。教學中,再適當配以音響、音樂,視聽交互感染,能有效地促動學生樂於用腦、易於動筆、手腦合一的進程。

教學策略與基本步驟

理解編寫意圖和抓住新教材特點,實施新的教學策略與採用求真務實的操作步驟,是有效導學、不斷提高習作教學質量的關鍵。

“制度作文”與讀寫遷移式小練筆結合

所謂“制度作文”,是指教材中規定的習作。一學期下來單靠8篇習作顯然是不夠的。魯迅先生曾經指出:“作文,是由於多看和練習,此外並無心得或方法的。”這裏的“多看”,指閱讀,要大量閱讀。這裏的“練習”,指練筆,要多寫。筆者認爲,結合閱讀進行嘗試性運用練筆,是提高小學生表達能力非常有效的途徑。張慶先生說到讀寫結合時要求:“長線”孕伏積累,“多布雲彩”;“短線”相機滲透,機動練筆,做到“長短結合”、“大小互補”。“長線”應該是一種隱陛的言語積澱,有一個先吞噬後反芻——吸收、內化,再到傾吐的過程。而“短線”則是一種顯性的,“趁熱打鐵”式的小練筆。例如,學了《雨點》,讓學生仿照句式續寫不同的句子:雨點落進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又如,學了《拉薩的天空》之後,就按照課文開頭段總寫的句式結構仿寫:海口是___________。那裏的天空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再如,學了《飛馳在高速公路上》,可以按課文段式層次,用上“這條河好寬哪!——這條河好長啊!——這條河好美啊!”開頭學寫三段話。還有,學了《小露珠》之後導學:假如你是一種小植物(或小動物),會對小露珠說什麼呢?先互相說說,然後寫下來。……這些因勢利導式語言實踐,既有句式歷練,也有段式的嘗試運用。這樣,不但有助於學生對課文表達的理解,又爲習作儲備了怎樣表達的語言材料。再加上教材中“語串”讀讀背背的積累和內化,已爲兒童自主建構句段、重組相似模塊、習作成篇打好了基礎,做好了鋪墊。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5

《燕子》這篇課文主要寫的是在桃花盛開、綠柳輕揚、燕子飛來的情景。根據教材的特點和該年級的教學要求,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2、理解課文,抓住描寫燕子和春天的語句,感悟燕子的活潑可愛和春天生氣勃勃的景象。

3、正確讀寫“燕子、趕集”等詞語。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教學難點是:感悟燕子的活潑可愛和春天生氣勃勃的景象。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以讀爲主是當今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旋律

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爲本、以講助讀”,我認爲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實現這一內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的多,提問多,大力提倡“以讀爲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想象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薰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終追求的教學境界。

二、情境的創設在語文教學,尤其是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學生對課文敘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調動起學生的各路感官,讓他們在情境中積極地觀察、感受、操作,才能實現對語文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本課教學中我在情境的創設上是花費了一番心思的:

1、以生活體驗情境:

這課要讓學生從生活中體驗春天的特點。課前讓學生注意觀察身邊春天的景物,或蒐集有關春天的圖片以及誦讀歌頌春天的詩歌和文章,讓學生對春天有一個切身的感受。可見,學生獲得的體驗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理解和感受課文。

2、畫面再現情境:

根據教材和學科的特點,這節課,我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精美的畫面和恰當的音樂,加深了對課文描寫的意境的直觀感受,比如,青草、柳葉、鮮花、小溪流水、青山綠水、燕子、蝴蝶等,讓學生體會到春天的特徵和美麗。由此看來,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得這些生活經歷有限、生活感受粗淺的低年級學生,不僅眼裏有語言文字,還有相對應的形象畫面,“符號”對應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三、遺憾之處

1、學習第三自然段中的比喻句,教學中,我覺得學生能夠很容易領會,沒有帶領學生加以引導或想象,部分學生對對“正待譜寫一曲春天的讚歌”根本不理解,因此對教學效果略有影響。

2、教學調控不夠靈活有效,教學機智有待提高。今後在這方面要加強學習。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6

上週,我上了一節課是《我應該感到自豪纔對》。這是一篇童話,故事講述小駱駝因爲受到小紅馬的嘲笑而感到委屈,後來跟媽媽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駝峯、腳掌、眼毛的用處,從而對自己有了正確的認識。文章富有情趣,寓動物常識於情節生動的童話故事中,是一篇培養學生正確審美觀的好教材。但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要通過內容感悟故事中蘊涵的人文思想,透過文本,挖掘文本的價值取向,依然存在一定難度。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做了以下幾方面的設計:

一理解題目

題目是文章的眼,理解了題目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首先,讓學生度課題,說出“自豪”的同義詞,反義詞,讀題目,從而幫助理解題目。然後,通過強調不同的詞來讀題目,培養學生的語感,爲最後理解“自豪”做準備。我學習的是薛法根的做法,可是我高估了自己的學生。學習非常好得尚錚竟這樣讀:我應該感到自卑纔對、我應該感到不自卑纔對。不過還好,讀後他很快就發現了自己的錯誤,並進行了糾正。

二讀中感悟,體會情感變化

在學生自讀課文後,找一找表現小駱駝心情的詞語,學生能一下子找到“委屈”“自豪”兩個詞語。然後我讓他們說說爲什麼感到委屈?學生都能複述出第一段的內容。並且讀小紅馬的嘲笑語氣讀得很好。然後用“那它後來爲什麼又自豪呢了?”自然過渡到第二部分的學習。

三藉助媒體,分角色朗讀,瞭解腳掌、睫毛、駝峯的作用

課文中描寫的沙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很遙遠,大部分的學生都沒有看過沙漠。而本課中的小駱駝的駝峯、腳掌、眼毛的作用只有在沙漠中才能顯得出它的作用。因此我藉助多媒體,通過圖片的展示和語言文字的訓練,幫助學生感受沙漠的惡劣環境,建立對沙漠的瞭解,爲下文的學習作了鋪墊。接着我話鋒一轉:就是在環境這麼惡劣的沙漠裏小駱駝和駱駝媽媽進行了一次愉快的旅行,通過分角色朗讀,讀出駱駝媽媽和小駱駝的語氣。感受駱駝身上難看的東西的作用。接着用“我感到自豪,因爲”說話訓練。先結合課文說,再結合自己說,讓學生說自己想說的話,同時提升本課的主題,學生由駱駝的自豪引發到自身的自豪,由此及彼,由人及己,提高每個學生的自信心。

四、指導拓展延伸

除了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外,還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與小駱駝進行心靈的對話,並利用文本的“空白”,啓發學生想象:沙漠旅行後,小紅馬和小駱駝再相遇時,小駱駝會對小紅馬說什麼?由於時間不充足,這個練習放在課下進行了,從反饋的作業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

前鬆後緊,這是我在教學中經常存在的不足之處,比如這節課,在題目上就浪費的時間較長,覺得學生讀得不到位,就反覆讀,但同時缺乏有效的指導,勞而無功。又致使後來的說話訓練有些倉促,續編故事只能放到課下進行。另外,學生在有感情朗讀的時候,總覺得讀得不很理想,與我的期望有一定的距離。我想還是由於學生沒有在老師的引導下真正走入文本,抑或是教師本身缺乏足夠的激情吧。這些問題都應該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改進。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7

1、質疑導入,激發興趣

教學中,我首先讓孩子們就課題“理想的翅膀”提出疑問,顯然,

孩子們提問題的能力已有所提高了,能夠提出較明確的、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如 “理想怎麼會長翅膀呢?”“理想的翅膀指的是什麼?”“是誰的理想長上了翅膀呢?”“爲什麼風箏就是理想的翅膀?”……帶着這些問題,學生自由讀文後,馬上領會了“理想的翅膀指的就是風箏”。並能夠從中找出了統領全文的中心句“這些在天空中飛着的,都是我們理想的風箏。”

2、“看風箏猜理想”

“我和小夥伴們各放飛了什麼樣的風箏?”帶着這個疑問,我讓孩子們結合觀察文中插圖,在自讀3——6自然段中,圈出文中提到的各種風箏的名稱,並猜猜這些風箏可能寄託着孩子們什麼樣的理想。“看風箏猜理想”的做法充分激起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他們猜得不亦樂乎!也從中理解了“每個人的理想不一樣,扎出來的風箏也不一樣。”這句話的含義。

3、指導朗讀,感受快樂心情

再次默讀文中3——6自然段後,我讓學生通過填寫表格梳理課文重點內容,知道“我”和小夥伴們都放飛了什麼樣的風箏,爲什麼他們放的風箏不一樣。接着引導學生在相關段落中選擇自己喜歡的語段讀讀,通過美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感受孩子們放風箏的快樂心情。

4、結合生活,讀中仿寫

在孩子們沉浸在放風箏的歡樂氛圍中,我結合學生實際創設話題:同學們,你的理想是什麼?你想放飛什麼樣的風箏?把課堂學習和生活銜接起來,引發學生對未來的思考,滲透理想主義教育。這時,孩子們躍躍欲試,紛紛起來發言。“我的風箏像一個畫板,上面還掛着兩根畫筆呢,因爲我長大想當一名畫家。”“我的風箏像一個警察帽,帽子正中的國徽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因爲我長大後想當一名警察。”“我的風箏是一條漂亮的繡滿花紋的裙子,因爲長大後我想當一個服裝設計師。”……此時,孩子們已把自己的理想和風箏聯繫在一起,充分理解了“理想的翅膀”的含義。最後,我和他們進行師生合作朗讀3——6自然段,讓孩子們和文中的孩子的情感產生共鳴,進而讓他們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進一步領會“理想的翅膀”的含義。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8

一、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開課伊始,把競賽引入課堂,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初讀課文之後,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把學生帶入課文的特定情境,接着讓孩子們自讀質疑,在興趣盎然之中開始了學習。在實施教學中,教師隨機進行動程演示,並配以簡潔的圖文式板書,使學生饒有興趣地理解了課文的重難點。課末,學生的注意趨於分散,此時再設計看圖續編故事結尾和表演說話的環節,又一次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孩子們自始至終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二、質疑問難,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讀講之前,老師讓學生自讀質疑、小組討論、互助解答,促使學生認真讀書,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並在小組討論中發表獨立的、富有創造性的見解,生生之間得以充分交流。學生們仍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向老師提問,在教學過程中相機插入解決。這樣以學定教,是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參與的最有力的證明、課末的續說故事、表演勸說既拓展了語言訓練的面,加大了思維訓練的力度,又使辯證唯物主義的啓蒙教育自然滲透。

三、多讀少講,精心組織學生導讀達標

在教學中,老師把朗讀訓練貫穿始終。初讀達到正確流利,精讀着眼品析體會,熟讀力求感情到位。在重點詞句處則細細品讀,並教給朗讀技巧,乃至最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樣使得“滿堂灌”化爲學生大面積的、紮紮實實的讀書活動。”

在充分讀好書的基礎上,我還精心設計詞句訓練,教法求新求活,展示了“感知理解——品味賞析——積累運用”的語言訓練達標規程。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9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十分重視啓發學生融入角色,激勵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到審美的樂趣。《菩薩兵》一文中人物語言的描寫真摯樸實,可結合背景知識,創設情境,引領學生潛心體會人物的情感,通過朗讀來表達自己的感悟,促進閱讀。

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爲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爲本,以學生的興趣和內在需要爲基礎,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自主探索,去發現和解決問題。學生在老師的啓發和幫助下,充分發揮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的羣體作用,在合作中學習,豐富語言積累,培養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我以題目爲主,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理解菩薩兵,出示句子“幾時見過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一樣的兵啊”問,這句話是誰說的,文中的菩薩兵指的是誰?學生很快就能答出,根據這一點,繼續提問,剛開始這些藏民見到軍隊是怎樣做的,爲什麼後來又這樣來讚揚這支軍隊呢,進行四人小組合作,劃出朱德司令說的三句話,體會總司令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說這句話的,說這句話的心情如何,從而體會出朱德總司令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篇課文還有一個難點就是,種子,在這個詞語教學時,借鑑了一下,同事的教學方法,聯繫後面的課文來理解,這顆種子種進了人民的心裏,來幫助孩子們理解。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0

每拿到一篇課文,我們首先應該思考的是這篇課文我們應該教什麼。這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文章,全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講述了一個小女孩給生病的媽媽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個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課文重點通過我和小女孩的對話,揭示了摘花瓣的原因。文章的主體是以人物對話的方式展開的'。像這樣的對話形式的敘事性文章,我們應該教什麼?我認爲,對於故事情節,內容學生是很容易讀懂,但讀懂並不意味着學會。《新課標》指出:學習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其重點應指向語言文字的實踐性上。因此,本文教學的重點我認爲應該放在學習如何通過提示語和人物語言、動作等描寫體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敘事時語言文字的表達精妙以及通過學習課文,學會語言的表達(人物對話的練習)。在語文學習中,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經過上一學期的學習,剛剛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概括課文內容的方法以及基礎的對於對話方式表達的初步認識,但還沒有形成能力。本課正好是一次難得的對話表達方法的學習訓練機會。抓住關鍵詞體會人物內心世界,感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需要在課文學習中加強練習和培養。而人物的品質學習,應該是在理解語言文字之後自然的感悟。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內容定位爲:1.本課中關於小女孩摘花動作的詞語以及作者抓住人物動作進行細節描寫的表達方法。2.感受作者以對話方式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表達手法並通過語言實踐掌握這樣的寫法。3.掌握“俯、摘、捧、懂”等左右結構的字的間架結構,並正確書寫。4.學會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理清文章的脈絡。

這節課我把重難點就放在,爲什麼說小女孩是一個懂事的孩子。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中說道,這從月季花是作者門前的,而女孩在別人家門前摘月季花不久說明女孩這樣的行爲是不文明的嗎?爲什麼還要說他是個懂事的小女孩呢?這節課我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地學習,讓他們帶這問題到文中去找說明小女孩懂事的句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我進行巡視,我發現有的孩子只能找到一句,最多隻能找到兩句,可是反應女孩懂事的句子有三句,通過小組的學習關鍵是能讓每個小朋友都能動起來,我覺得這纔是真正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在小組裏練說,說說你從你劃的那句話裏你感受到了什麼?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完整的句式,讓學生自己先練着,把這句話說完整。能夠完整地回答一個問題。整堂課下來,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不再是隻做課堂上的配角。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1

《月球之迷》小學三年級語文(魯教版)下冊第18課,本文是一篇介紹月球知識的科普性文章,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後看到的月面,接着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後以“對神祕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收筆。《月球之謎》這篇文章的內容比較貼近小學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小學生比較感興趣,所以,教學過程中我講解得很少,主要是讓學生朗讀課文,也展示有關月球的圖片,增強小學生的感性認知,激發小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以下幾點是我對《月球之謎》的教學反思:

一、俗語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我在撰寫《月球之謎》教學設計的時候,經過認真鑽研教材,仔細推敲每一句話,設計了非常優美且富有激情的語言引入新課程,給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浩瀚的宇宙中,有很多很多美麗的星球,每個星球都是一個神祕二獨特的未知世界。這節課我們一起了解離我們最近的星球——月球的奧妙吧!優美且富有山洞裏的語言很快地把學生帶到了浩瀚神祕的宇宙中,激發了學生探索月球之謎的慾望,使得這節課獲得了一半的成功。

接着,我展示了幾幅關於月球的美麗圖片,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當夜幕降臨,一輪明月懸掛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你怎樣的遐想?”在這句更具有啓發的語言激勵下,學生想入非非了,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飛到了神祕的月球之上。

看着孩子們充滿渴望又浮想聯翩的雙眼,我知道,我已經激發了他們的學習慾望,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月球之謎》這節課每個環節的過渡語,都經過我仔細地推敲、反覆的琢磨,使得整節課我的語言都是那樣的優美,具有吸引力,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了。

比如:我用“千萬年來,月球那特有的美麗使人類折服,人們夢想着早日登上月球,揭開它那神祕的面紗……”自然的過渡到第二自然段,學生閱讀課文的慾望更加強烈了。在指導朗讀,學習第二自然段後,學生對月球有了初步的認識,知道月球景色十分奇異。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2

《檢閱》這篇課文選自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14課。課文講述的是波蘭首都華沙,人們歡慶國慶時發生的一件事。博萊克是一名殘疾隊員,要靠雙柺走路,隊員們決定把他放在隊伍的最前面接受檢閱,經過檢閱臺時,觀衆給予了熱烈的掌聲。課文內容比較簡單,卻洋溢着濃濃的人文關懷,是權利面前人格平等的表現。這與我們今天的研究主題——“課堂上關注人,還是關注課”是一致的,根據本課的內容和教學目標,我設計的教學流程是:

一、激情導入,激勵學習心靈

關注課和關注人應該是和諧統一的,課堂教學就是以教材爲媒介,培養學生和諧發展。關愛學生,激勵學生,那麼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便顯得尤爲重要。課堂伊始,我精心設計對話緊緊抓住“這個小夥子真棒,這些小夥子真棒”這一評價語,巧妙地把文本的內容和學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通過讚揚博萊克真棒,進而激勵全班學生的學習也一定很棒,老師時刻關注你們這樣的設計,其實質就是對學生的一種激勵和對人格的尊重。

二、讀中悟情,注重情感體驗

文章不是無情物,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感情的有機結合。爲了讓學生比較深刻地理解感悟博萊克身殘志堅和兒童隊員們和善友好相互尊重的美好心靈,我設計了三次讀文。第一次指導學生讀博萊克參加檢閱的'句子,讓學生邊讀邊想像博萊克當時的心情,第二次指導學生讀隊長的話,進一步體會隊員們關愛心靈關愛人格的情感,第三次指導讀隊員的話和觀衆的評價語,感悟美好的心靈。因此,我採用了練讀、導讀、教讀、有感情的讀,來引導學生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讀中理解。

三、尊重差異,促進整體提高

關注每一個學生,不讓一個學生掉隊,是我們必須遵循的素質教育思想。尊重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也是對教師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學中,我特別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在設計提問時,我有意識的做到有梯度,照顧到全體學生。對於比較容易回答的問題我都會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來回答,並給予他們“你又進步了,謝謝你聽得這麼認真”、“雖然你的聲音不大,但你卻很有勇氣”等這種激勵的評價語言,使學生在情感上獲得信任與尊重,使每個學生在不同起點上獲得的發展,品嚐到成功的喜悅,只有這樣做才能真正做到人與課的和諧統一。

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3

《鳥兒的偵察報告》以童話故事的形式,用作者的鳥兒朋友給作者發回的四份偵察報告貫穿全文,控訴鳥類遭到人類迫害的種種情形,讀後令人警醒。本文語言優美,平實淺顯,層次非常清晰,結構相當嚴謹,是一篇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好文章。

一、舊知導課,激發學生的已有情感。

上課伊始,我問學生是否記得三年級時學過的《一隻小鳥》這篇課文,在我的提示下孩子們想起了這篇課文的大致情節。一隻羽翼未豐的小鳥,在樹上過着快樂的生活,整天唱着清脆的歌兒,歌聲引來了孩子們的注意,孩子們用彈弓射向雛鳥,殷紅的鮮血從樹縫留下,從此,再也沒有聽到這棵樹上鳥兒的歌聲了。其實,各地鳥兒被迫害的情況遠比這嚴重,於是,開始了我們新課的學習。我和學生一起回憶了我們曾一起了解過的鳥兒朋友,這樣,既生動形象,又激發了學生的已有情感,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帶入了新知識的傳授中,同時,也爲整堂課的課堂教學作好了情感鋪墊,非常有利於接下來的教學展開。

二、以讀促情,讀中感悟。

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抓住文章的兩條感情線索:一是偵察報告中的鳥兒們受到傷害時傷心、難過的心情。在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句子,多形式、多層次地朗讀感悟,交流各自的閱讀感受,同情鳥兒們的悲慘遭遇。二是作者看到偵察報告後的感受。在教學中,主要是通過教師引讀過渡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心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以情激情,認識到保護鳥類的重要性。最後,讓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喚起他們的環保意識。在交流時,爲啓發學生體會作者痛苦之極,我對孩子們說,想想你們寵愛的小貓或小狗死了或掉了時,你的心情怎麼樣。這時,讓我感到意外的是,我班卓熙凱同學,眼睛一下子紅了,眼淚流了出來,非常傷心地想要給我們講述什麼,我連忙請他起來,問他想到了什麼?他哭着講述了前幾天自家小狗因爲他們一家人的疏忽走丟了的事情,他難過極了。其他孩子見此情景被深深的觸動了,他們也圍繞課文內容說出了自己對作者心情的理解,我相機指導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受。孩子們已經走進了文本,已經通過交流自己的體會與作者進行着對話。

其間,我在學生彙報交流偵察報告時,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重點朗讀,自讀自悟,以個別讀、分角色讀、男女生賽讀、小組賽讀等多種形式的讀,體會文中表現鳥兒對話的語氣,體現以讀爲本的多樣性。同時,我作爲組織者與引導者,將每份偵察報告用作者層層遞進的情感作爲過渡自然連接,以情激情,讓學生認識到環境污染給鳥兒的生存所帶來的巨大威脅,體現以讀爲本的層次性。

最後,在深化主題方面,可以說是水到渠成,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發自內心的呼籲:人類應該以實際行動保護環境。我覺得這節課,在指導學生抓重點詞語理解文本,聯繫學生生活實際進行情感體驗方面做得比較成功,課後有學生自發地說,這節課好有意思啊!當我聽到這句話時,我知道孩子們是真的感受到了聯繫自己生活實際學習語文的快樂。我不禁感嘆:是啊,沒有最好的教法,只有最合適的教法。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4

《畫楊桃》是一篇閱讀課文,課文通過畫楊桃這件事情啓發學生理解“是什麼樣,畫什麼樣”也就是實事求是這個道理。

這篇課文裏的對話很多,而且又要抽出時間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蘊含的道理,所以我並沒有展開來讀,而是抓住課文裏很特殊的兩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較後再來引導學生通過填空補充提示語,鼓勵學生個性化朗讀。剛開始學生在充分理解老師和同學態度變化後,就基本明確的同學們由“嘲笑”到“慚愧”,抓住這一點,我馬上讓學生想象,該怎麼讀好這兩句,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之後,我模仿課文,在師生之間進行對話,在朗讀中,還有的同學還帶上了表情動作,如:嘲笑時,不僅有哈哈大笑的,還有嘻嘻笑的;在慚愧時,有幾個同學甚至感覺到像自己做錯事情一樣,邊說邊把頭低下來。在這個教學片段中,學生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本,給學生部分添加提示語。

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去發現,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去想象,最後在敞開心扉的對話中,在表達閱讀感受中,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這種源自學生“童心世界“的生成資源是富有生命力的——處處呈現着精彩的感悟,煥發着靈性的光芒。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

這篇寓言的教學我主要是圍繞着讀來進行的,請生站起來讀,同桌讀,分組讀,與教師合作讀,然後自己找同伴讀,一圈讀下來,這些小傢伙們讀的異常的起勁,課堂氣氛異常的活躍。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還真是道理十足的。讀了很多遍後,我問孩子們:“你讀了這個故事,你想對那個去楚國的人說些什麼呢?”他們紛紛答道:“這個人真笨,楚國在南邊,往北走,這樣怎麼到得了楚國呀?”“這個人真愚蠢,不聽好心的勸告要吃虧的。”“唉,就算你的馬好,時間長了它也跑不動了,這樣你還到得了楚國嗎?”……孩子們的回答已經能夠說明他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了。我總結到:“是呀,行爲和目的背道而馳,目的怎麼能達得到呢?”

爲了讓他們結合生活理解的更深刻,我問大家:“我們生活中你覺得你有過南轅北轍的經歷嗎?”他們紛紛舉起手來:“比如說老師要我們認真寫字,有些同學就是不認真,這樣怎麼寫得好字呢?”“老師要我們好好學習,有些同學不好好學習,這樣是學不好的。”“有的同學說要專心聽講,可是一上課卻又開小差,這樣也是學不好的。”就在孩子們的一片回答聲中我結束了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