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二年級語文《我要的是葫蘆》課後教學反思(精選9篇)

二年級語文《我要的是葫蘆》課後教學反思(精選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3W 次

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意爲自我反省。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二年級語文《我要的是葫蘆》課後教學反思(精選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二年級語文《我要的是葫蘆》課後教學反思(精選9篇)

  二年級語文《我要的是葫蘆》課後教學反思1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新課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14課,這是一篇寓言性質、趣味地介紹植物自然生長規律的課文。課文主要寫了種葫蘆的人不懂的事物之間的聯繫,不懂得葫蘆的生長規律,一味只盯着葫蘆,葉子上長了蚜蟲不去治,鄰居勸他也不聽,結果小葫蘆慢慢變黃,一個個都落了的故事。從而告訴人們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課文的內容短小,蘊涵的哲理淺顯。

在教學中,我注意以下幾點。

新課標強調,低年級要重視識字寫字教學,本課要寫的生字比較有規律,因此,我引導學生對本課要寫的子進行仔細觀察。比如:觀察生字的結構。相同偏旁的字:怪、慢;相同部件的字:掛、哇;相同結構的字:治、棵、掛、哇、怪、慢(左右結構,左窄右寬)。然後再觀察每個字的重要筆畫。進行練寫、評議。

同時,還要重視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朗讀課文,以讀促悟、以悟促讀讓學生逐步品味課文語句裏包裹着的豐富的思想感情。比如,在學生朗讀感悟的基礎上,我引到學生,“真可惜,小葫蘆都落了!這是不是種葫蘆的人的錯誤所導致的呢?錯在哪裏呢?”學生通過朗讀理解到(種葫蘆的人錯了,他錯在:①他沒有聽鄰居的勸告;②他不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了解事物之間的聯繫。)葉子都落了,小葫蘆也沒了,種葫蘆的人看見這個景象,會想什麼呢?(讓學生充分自由發言。)

改進之處,教學評價還要繼續到位,有時爲了趕時間,對於學生的回答沒有及時地評價,不利於課堂問題的生成,應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引導學生。

  二年級語文《我要的是葫蘆》課後教學反思2

《我要的是葫蘆》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語言樸實,用詞準確,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了一個愛葫蘆的人種葫蘆時,只知道要葫蘆果實,不知道要殺死葉子上的蚜蟲,結果什麼都沒有得到。其中不僅蘊含了“果實與葉子密切聯繫”的自然常識,而且更滲透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的,不能光看點,要看面”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本篇課文教學的重難點就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教學效果本課

學生本節課感情很投入,讀得特別到位,教後我感到非常滿意。在教學本課時,我特別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把讀有所悟、以悟促讀作爲教學的重點,力求使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品悟課文語句裏包裹着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緊緊圍繞單元目標,結合本課特點,使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觀察圖面說說兩幅圖有什麼不一樣。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爲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後文的感情朗讀水到渠成。我覺得這堂課上得紮實。

二、成功之處

1、課上我特別重視閱讀指導。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先讀題質疑,指導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再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在討論交流中引導學生學習用詞、積累詞彙和培養語感,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教學中我把握了同組各部分內容的內在聯繫,從整體上把握了教材內容設計教學。

3、識字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也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難點。爲了使學生能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主動地識字,我引導學生看圖激趣,引導學生利用葫蘆圖及形聲字的特點自主識字,這樣識字有意識地激發了學生的識字興趣,培養了識字能力。

三、不足之處:

1、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於提高。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由於準備不夠充分,所以處理不夠到位。

2、教學語言不夠精煉。我覺得在教學時,語言的指向性應該更明確些;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瞭些,這些與自己課前的準備不夠充分也有關。

3、課上教師提問的有些問題,把學生問得不知方向,浪費了課堂的時間,說明對問題的設計還需再細推敲,以後要在優化提問上下功夫。

4、課上自己說得太多,尤其是最後道理的引出,最好能夠放手讓學生多說多想。

四、改進措施: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應變能力。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即興語言的表達,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地促進學生完成任務,是今後努力的方向。我想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磨鍊,明確語言的指向性;使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瞭些。另外,要多聽課,在聽課時多多學習其他老師好的做法。我想用一句話來勉勵自己不斷地鑽研——“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二年級語文《我要的是葫蘆》課後教學反思3

心理學告訴我們,情感對於一個人的認知操作活動具有調節功能。語文是情感的載體,教師、學生和教材是形成課堂教學中情感信息迴路的三個情感源點。在學習《我要的是葫蘆》一文時,

我以教材爲憑藉,以情感爲紐帶,以形象爲中介,以發展語言爲目的的指導思想來組織教學,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創造性,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寓言、童話是孩子們所喜歡的。課文《我要的是葫蘆》讓小朋友初步瞭解植物的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係,並初步感知事物之間是相互有聯繫的。

一、運用插圖——動情

語言的學習與掌握,都是從詞語的理解開始的。學生只有準確深刻地理解了,才能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奠定其內化的基礎。利用課文插圖可以有效地幫助低年級學生形象地理解語言,有利於詞語的積累。

在學習《我要的是葫蘆》一文中,我先讓孩子們觀察長勢很好的小葫蘆插圖,讓他們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一下所看到的葫蘆,孩子們說的挺好的,有的說“小葫蘆長得枝繁葉茂”;有的能根據葫蘆藤—葫蘆葉—小葫蘆的順序來表述。然後我再讓他們讀讀文中作者描寫小葫蘆的相關句子,對比感悟作者遣詞用句的準確、巧妙,從而感悟、積累優美語言———“細長的葫蘆藤”、“雪白的小花”、“可愛的小葫蘆”。這樣圖文結合,孩子們能更好地感受到小葫蘆的可愛,自己的內心燃起了對這棵葫蘆的喜愛之情,自然而然地理解、體會到文中種葫蘆人對自己所種葫蘆的深愛情感。爲後面的感情朗讀也起到了水到渠成的引導作用。

二、憑藉語言——融情。

語言作爲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質外殼與思想內容應當是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語言不可能不表達一定的思想,而思想總帶有一定的情感。衆所周知,語言的習得,要經過感悟、積累、運用的過程。因此要發展學生的語言,必須要藉助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去感悟、去體會、去聯想、去想象,在頭腦中形成鮮明的形象,爲積累和運用語言打基礎。在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文時,我抓住描寫種葫蘆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他盯着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等重點詞句,讓學生抓關鍵詞、關鍵標點符號等方法通過反覆朗讀、想象、感受那個人喜歡小葫蘆的思想感情。同時還引導學生進行換位體驗:如果你是那個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一個一個地落了,你會怎樣地說什麼?說之前讓同學小組交流討論,建立同學之間信息交流的通道,師的參與,便使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在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中思維得到碰撞。由於這個問題一下子拉近了種葫蘆人和學生的距離,學生能夠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感受到了種葫蘆人那種後悔、傷心、自責、痛恨等複雜的感情。在這一創造性學習中,學生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教材之中。鍛練了學生說完整話,讓學生的說話有了依託,又有較大的活動空間。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

三、角色體驗——抒情。

角色表演是低年級兒童喜聞樂見的一種遊戲活動。學生閱讀教材的過程,也就是情感“蓄積”的過程。根據課文的特點,讓學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過角色表演把“蓄積”的情感盡情地抒發出來。角色體驗的過程,伴隨着思維的過程,語言內化、錘鍊、發展的過程,也是情感豐富的過程。課後我結合老師們的建議,我反思在教《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時除了角色朗讀外,如果能再給孩子們創設了這樣一個演一演的情境:讓孩子們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分角色演一演種葫蘆的人和鄰居之間的對話、動作、神情,通過鄰居的口自然而然地總結出課文所蘊含的道理,而不是先讓他們用成語概括自己的體會,學生在與夥伴的愉快合作中,在口頭交際的臨場發揮中,在老師和同學的讚揚聲中,才能更好地嚐到成功的喜悅,才能更好地拓展學生個性化思維發展。這種愉悅之情,無論是在視覺、聽覺等生理上,還是精神、智力上,都獲得了滿足、快感。從而能把課堂教學推向了高潮,同時把全體學生的情感推向了新的境界。

  二年級語文《我要的是葫蘆》課後教學反思4

本課學習中學生讀書的興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讀得個性到位,教後我感到十分滿意,學生的表現讓我很興奮。

我覺得這堂課上得紮實,主要在於利用了觀察法和範讀法。

觀察法

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時,我沒有對課文進行繁瑣地分析,而是結合課文的插圖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描述的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爲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後文的感情朗讀水到渠成,不用再進行指導朗讀技巧,學生卻能掌握並熟練運用朗讀技巧來傳遞感悟到的文字間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範讀法

除了運用課文形象的插圖外,教師的範讀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師範讀時的情感就直接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一些朗讀的技巧滲透到教師的讀中,學生在無意地模仿中就學會了朗讀的技巧,在多次地練習裏構成朗讀的技能。這樣做比純粹地教給學生空洞的朗讀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師教得簡單,學生學的愉快(精神的愉悅)。

在這堂課上,教師範讀的地方不少,談話煽情的地方也有幾處,但是並沒有妨礙學生學習的用心性、主動性,學生學得很自主。

教學的資料比形式更重要,範讀、談話,這些傳統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運用得當,同樣讓學生學得自主。在課改的這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課堂上,卻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裏,我們該反思什麼纔算真正的自主學習。

  二年級語文《我要的是葫蘆》課後教學反思5

我請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就想一想,你讀了本課知道了什麼。沒有想到,學生的語言雖然不太規範,可是還是有人能說得出來,只關心葫蘆不關心葉子是不對的。可是原因呢,卻不好說,因爲孩子們畢竟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呀。只是明白,但說不來道理。這已經不錯了。請學生說一說讀了課文的感想。學生說得也不錯。

在朗讀指導時,還是注重訓練學生對標點符號的.感知。原來在讀的時候,雖然也教給他們方法,可是學了一個文章之後,才知道符號的作用,和具體的指導方法。常說的一課一得,我想不僅學生一課一得就可以,教師也是一課一得才行。像這樣的課,訓練朗讀就可以了,不必面面俱到,對學生培養的效果來看,更實際,更深遠。遠強於博而不精。在指導的時候,注意讓學生用這些標點說一說平時的話,學生更容易理解句子的語氣。可能這就是打通與學生經驗世界的聯繫吧。

  二年級語文《我要的是葫蘆》課後教學反思6

這堂課在設計時,我試圖以學生爲主體,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新課程的這個理念在我的課中有所體現,下面我從以下4個方面來說一說。

1、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課程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確認和尊重。要使學生真正成爲語文學習的主人,必須做到:一要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讓語文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認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二要創設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學習環境,提倡自主、自覺、自悟、自得。三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追求學生髮展的個性化,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在課文導入時,我先畫了學生熟悉的東西:葫蘆,(但對於葫蘆這兩個字並不認識)學習了生字,讓學生對葫蘆這兩個字,形和字義統一。然後我畫了一棵葫蘆苗,以學生喜歡的故事的形式引入課文,並帶出了一個問題:那棵葫蘆慢慢地長大,長得怎麼樣呢,揭示了課題。這樣,從生活和故事引入課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接着我沒有采用公開課最常用的聽錄音配樂朗讀課文,而是沿用最簡單的形式:老師範讀課文,目的有三:幫助學生正音,建立課文的生字正確認讀的概念;其二,激發學生自己朗讀、學習課文的興趣;其三,是給學生一個無形的影響,更加喜歡、親近老師,從而喜歡我的課。

同時,在老師範讀課文後,我就安排學生自學課文,讀準生字和課文,並與同桌合作學習生字,再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解決葫蘆是怎樣慢慢長大的,自主的基礎上合作討論,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在朗讀感悟課文第一段時,我又安排了學生自學這一段課文,選自己讀得最好的一句話想想讀懂了什麼,再同桌小朋友交流,後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理解感悟課文的第一段。在學完一、四段課文後,指導學生聯繫課文和插圖,產生了新的疑問,發現問題使他們對下節課的學習充滿了期盼,再一次激發了繼續學習課文的興趣。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問題是產生學習動機的根本原因。問題是學習的動力、起點並貫穿於學習的始終,學生通過問題來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

這樣,學生通過自身的探索與研究,不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了合作,學會了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認識。

2、仔細觀察,大膽想象,訓練口語,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想象是孩子們的天性,只有喜歡想象纔會有所創造。而作者寫作時爲了行文簡潔,文章的節奏有起伏變化,或者因審美感受的需要,將文章的某一部分寫得比較簡略,給讀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間。文章的這些空白之處,正是訓練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利空間,組織學生對其進行擴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敘述具體化,沒有明示的內容多樣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的思維以此爲源點,輻射。在這節課中,我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兩個想象說話的內容,想象說一說小葫蘆的可愛,在想象的基礎上朗讀;再有就是這麼可愛的葫蘆,讓學生想象長大了一定會是怎麼樣的,這個想象說話,與下文葫蘆因蚜蟲而變黃落地形成了鮮明的反襯,激發學生從中產生疑問、探究原因的興趣,爲學習感悟下文打下伏筆。可謂一舉數得。

而在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那也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這節課中把課文的兩幅插圖並列出現,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不同,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再從圖到文,學習課文。學文後,我又出現這兩幅圖,讓學生觀察,產生問題,進入下節課的學習。這樣在觀察的基礎上,訓練口語,發展想象,以培養創新能力。

3、以文本爲中心進行閱讀教學,努力做到在學生的閱讀實踐中培養閱讀能力。

文本是閱讀教學中師生展開活動的聯結點,無限的對話進程就從對文本的閱讀中產生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在中得到充分體現。《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還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我十分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有層次地組織學生的讀書活動。自讀———發現探究到自讀———理解感悟。這節課中,學生用了大量的時間自己讀書,他們通過自己的讀書實踐,理解課文內容,不斷加深體驗,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

4、字、詞、句訓練仍然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

首先,在認讀字的教學上,體現了一定的層次性。從老師板畫葫蘆認識生字:葫蘆;到聽老師讀建立生字初步概念;到自己讀課文,與同桌識記生字,又在圖文對照中知道葫蘆藤;又到最後的開火車讀生字和分析字型,隱去拼音讀兒歌,層層遞進,逐步鞏固。期間,利用了學生熟悉的客觀事物葫蘆,利用了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如以前形聲字的規律,引導學生創造性識字。又力求識用結合,把生字放入兒歌中讀一讀,是學習生字的延伸。

其次,重視詞句訓練。體現在這節課中,就是對每天的理解運用。我從聯繫課文理解意思入手,朗讀課文句子,再引導學生說話,落實對每天這個詞語的理解運用。

再次,重視寫字指導。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指導學生觀察田字格中的生字,並說一說自己覺得容易寫錯的地方。老師範寫,學生跟寫,展示臺展示評議,這樣幾個過程,紮實地落實寫字訓練。

  二年級語文《我要的是葫蘆》課後教學反思7

這篇課文時我精心準備的一堂公開課,在師傅吳老師和我的反覆打磨中較成功的完成了,通過這一次的反覆修改教案和試教,讓我對教學,教好學有了更深的感悟!

1、把握教材,抓住課文的重難點。

本篇課文是第四單元第二篇課文,這個單元都是寓言故事,從語言故事中感受道理: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而我在教學的過程中雖然引導學生明白了葫蘆葉子和葫蘆果實之間是有聯繫的,但是始終到課結束了我也沒有捅破這張紙,所以整體來說對課文重點的把握還是不夠的。但是,本篇課文的知識與技能教學目標: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對於這個教學目標我認爲我還是把我得很好的,通過反覆的讀、語氣的指導以及變換句式讓學生理解這幾個句子。

2、認真備學生,教師放手,讓學生大膽說

爲了這篇課文能達到更好的水平,我總共試了三次,每一次吳老師都會告訴我,讓我少說話,多傾聽學生的,可是我總是怕學生打不上來,我只能按部就班的走,當學生出現危機時,我便趕緊“搭救”,後來我發現確實是我走入了誤區,我只是一味的去走過場,完成教學進度,卻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所以課堂氣氛活躍不起來,學生不用說,不想說,其實都是因爲教師引導得不夠,通過兩次試教,我慢慢地學着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讀,自己領會語氣,自己感悟課文內容,我發現他們真的很棒,適當的激勵更是讓學生融入課堂,做課堂的主角。

3、注重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

第一自然段是寫小葫蘆可愛的樣子的,所以要引導學生讀出對小葫蘆的喜愛之情,而本篇文章中第三自然段種葫蘆的人說“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更是文章中的亮點,學生要讀出種葫蘆人的喜愛與急切的感情,那麼當再出現那一副葫蘆壞了的圖片時,學生就會自然而然的感受到種葫蘆人的心痛了。

總之,只要把握重點,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注重學生朗讀的指導,相信不管那篇課文都是可行的。

  二年級語文《我要的是葫蘆》課後教學反思8

寓言、童話是孩子們所喜歡的。課文《我要的是葫蘆》讓小朋友初步瞭解植物的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係,並初步感知事物之間是相互有聯繫的。這篇課文還有一些好的詞語描寫,可作爲寫話的示範。

一、好句子、好詞語積累。

“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細”“滿”“綠”“幾朵”“雪白”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加上這些詞語把葫蘆藤的形狀、葉子的茂盛、花的顏色、大小都描繪了出來。爲寫話中加修飾詞語作一個準備。不足的是在指導閱讀時,什麼讀出來比較平淡,沒有引導學生對重點詞的指導讀。

二、充分發揮學生質疑的能力。

弄清這篇課文,主要是弄清兩個問題:

1、種葫蘆的很喜歡葫蘆。

2、爲什麼種葫蘆的那麼喜歡葫蘆,最後葫蘆還是一個個落了。

在這兩個問題的設計上,我都是讓學生在讀中自己提出來。第一個問題的引出,我以讓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提問:讀後你知道了什麼?生通過自己閱讀,能自己想到:種葫蘆的人喜歡葫蘆;我再順勢讓學生找出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他很喜歡葫蘆,再抓詞語“每天”“看幾次”“越看越喜歡”來領會種葫蘆的人對葫蘆的喜愛。整個過程教師只是起一個引導,啓發的角色,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體會,充分發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個自然段學完後,導出最後一個自然段“葫蘆都落了。”讓學生談談聽到這個消息,有什麼問題。生提出了“葫蘆爲什麼都落了”等問題,師再引入“種葫蘆的人喜歡葫蘆嗎?爲什麼他那麼喜歡葫蘆,那他在做什麼呢?”通過師生質疑,引出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進入2、3自然段的學習。

三、讀、畫、說結合

在探究葫蘆落的原因中,我通過讓學生讀,在讀中畫出種葫蘆人的想、說的句子,分析種葫蘆人的心理,找到葫蘆掉落的原因是因爲種葫蘆的無知與不聽勸告,蚜蟲吃光了葉子,最後葫蘆就落了。以抓重點詞來理解,指導朗讀,如“自言自語”說話就要小聲,在讀這句話時要想象自己這時就在跟自己說,“快”鄰居的勸告很急,“奇怪”種葫蘆的人無知又不聽勸告的語氣等。不足,教師引導學生找出了不同的語氣,但在讀時的語氣還沒表達出來,主要是重點詞的讀的引導還不夠。

教完這節課,我最深的感觸就是要引導學生讀好課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的語言,揣摩文字背後的東西,讓學生產生怦然心跳的感覺,使其意皆若出於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於我之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讀起來自然就水到渠成,也能讀得有滋有味。

  二年級語文《我要的是葫蘆》課後教學反思9

《我要的是葫蘆》主要是講從前有一個人種了一棵葫蘆,因沒有及時醫治葉子上的蚜蟲,導致他種的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通過對這篇課文朗讀和理解,讓學生明白任何事物之間都是有聯繫的以及要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

我運用謎語導入,爲使激發孩子們的興趣。識字環節創設一個“葫蘆園摘葫蘆”的情景,自由識字並口頭組詞,以“開火車”的形式識字組詞並領讀,個別學生分析字形,之後就讀詞語,在這裏應該滲透識字方法,歸類識字:比如“葫、蘆、藤”三個字,都帶有草字頭,你還能說出帶有草字頭的字嗎?再比如“鄰”字組詞時,同學們說“鈴鐺”一詞,我只是在讀音上作了區分,沒有在字形上作辨別。寫字指導方面教師沒有充分起到示範作用,並且字寫得太小。在“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問題中,對孩子要求過高,應該是課件出示一個特定的格式。語文課要有讀書聲,而在這堂課學生讀的少,這樣也很難充分感悟,教師也應該示範讀,傳授更多的朗讀技巧。通過這堂課,我明白了做爲教師應充分尊重孩子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由於自己太年輕,教學經驗不足,課堂駕馭能力不成熟,導致了課堂時間沒把握好。最後的環節是擴散思維,以“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爲開頭續遍一個小故事,沒有完成。這堂課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但是我有很多次都沒有抓住孩子的閃光點來進行啓發,沒有給予他們更大的想象空間,也沒有關注到個別學生的養成習慣。還有就是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於提高。教學語言的再精煉,在教學時,語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確一些,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瞭一些。我相信,通過我今後不斷的努力,我一定會慢慢的走向成熟,在孩子們學習的過程中做一名恰如其分的給予者和引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