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複習課教學反思(通用5篇)

語文複習課教學反思(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4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複習課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複習課教學反思(通用5篇)

  語文複習課教學反思1

從本週開始,教學已經進入了總複習階段。如果說以前的課堂教學是爲學生播撒知識種子的過程,那麼現在就到了要爲這些幼苗澆水、施肥、除蟲的階段了,這是學生能否獲得大豐收的關鍵。因此,複習過程中我決定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基礎知識要紮實、扎牢。如字的音、形、義,古詩的背誦默寫,積累運用中的讀背內容,要求會背誦的課文等,必須讓大部分學生熟練掌握。

二、訓練方式靈活多樣。平時學生看的題樣少,練的題型也少,現在,應採用多種形式的訓練方法,發散學生的思維年,培養他們舉一反三的能力。如連詞成句,把句子寫具體,如何區別運用形近字、同音字,句式怎樣互相轉換等,都應讓學生勤練。

三、閱讀訓練要從課本中走出來。多給學生提供不同題材的課外短文,設計多樣的問題,讓學生運用所掌握的閱讀方法去完成。在訓練過程中,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不斷提高。

四、習作方面教給學生如何根據題目要求把一文多用。

  語文複習課教學反思2

高三語文學習是個苦海,高三語文教學是個苦差。但高三語文教師不應該只是埋頭苦幹,高三語文教學也需要實踐中思考,思考中總結,總結後提升。連續六年的高三語文教學體味了艱辛,也收穫了快樂,但更多的是感悟。下面是我近年來高三語文複習的幾點感悟:

20xx年中央電視臺第10套節目曾展現過這樣一個動人的畫面:一羣大學生正在和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進行一次饒有興味的對話。一個學生問丁肇中先生:“您在研究中獲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麼?”丁先生毫不猶豫地回答:“興趣,興趣會推動你一直向前走!”

興趣,最好的老師!但習慣認爲高三的學生目標明確,不用再象高一、二學生那樣想方設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人們認爲高三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鞏固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成績,不必在培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其實不然,高三語文複習教學,大多是一練一講,一講一記的枯燥循環。學生在兩輪甚至三輪的題海中摸爬滾打極容易誕生厭學情緒,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減少他們的枯燥感覺也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語文不僅僅是充滿實用的工具學科,更是飽含美感的人文學科。一位優秀的高三語文教師,他的課堂應該充滿生機,應該彰顯語文特有的人文之美;一位優秀的高三語文教師,他不是對學生做裁判性的引導,而是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努力誘發他們的求知慾、好奇心,積極培養他們健全的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實踐中能夠不斷獲得成功的喜悅和甜美的感受。所以,調動興趣永遠都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不可或缺的因素。

創新是現代教育特別強調的一個內容。語文教學和語文教師需要創新,高三的語文教師和教學更需要創新。離開創新高三的語文課堂會沉悶如一潭死水。

我所指的創新是指高三教師在複習時,不要囿於傳統的教法,而應該多思考求創新。以詩歌鑑賞爲例,詩歌鑑賞教學歷來提倡並採用“知人論世”的方法。“知人論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來的。他認爲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對作者和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瞭解,這才能與古人爲友。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與作品的關係;“論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瞭解其創作背景,通過時代背景與創作背景鑑賞文學作品。“知人論世”的方法爲歷代評論者所推崇,也爲今天的詩歌鑑賞教學所推崇。現今高考鑑於公平公正的原則,同時爲了避免猜題押寶所帶來的負面性,鑑賞所選詩歌迴避名家名篇。

對於陌生詩人的陌生詩作,學生如何做到知人?如何做到論世?所以我認爲“知人論世”的方法不太適應現在的高考;所以教學詩歌鑑賞時,我們要勇於突破“知人論世”的常規教學櫃架,敢於去思考去發現去創新,敢於總結出一套真正可行的鑑賞方法,這樣才能適應不斷髮展不斷改革不斷完善的高考。

其實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前提應該是教師本身具有創新性。學無定法,教亦無定法。我們不能以不變應萬變,只有勇於創新與時俱進,我們的教學才能適應這個時代,我們教出的學生才能在未來的社會立足。

高三複習除了題海式強化訓練,還應充分開發利用課本。實踐證明,迴歸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數的有效途徑,“以本爲本”是高考複習的有效策略。

平常考試,我們常說“萬變不離其宗”,還說“題在書外,答案在書內”。這話適用於高考,也適用於當今極具靈活性和時代性的高考語文。我們手中的複習材料儘管是精心挑選的,但其寬度與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會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淺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適中。所以對那些掌握教材不是非常透切的學生而言,教材應該是最好的複習資料。現今的高考命題堅持以教材爲依據,所以學生要想考出好成績,在高三的複習中仍不可脫離教材。下面以寫作爲例談迴歸教材的重要性。

在寫作中,許多學生總是因素材太少太膚淺,從而導致“言之無物”。所以高三階段,教師和學生依然會在積累寫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通過網絡,通過報刊,通過各個途徑積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們的教材就是一個巨大的材料寶藏,只是我們沒有發現,或者說沒有有意識地去開掘罷了。歷年的高考話題都沒有在教材中出現過,但是,均可以從教材中找到直接、間接的寫作材料,找到分析問題的方法,獲得有益的借鑑或啓示。

20x年高考話題“感情的親疏與事物的認知關係”這一話題在《鄒忌諷齊王納諫》裏就能找到素材獲得啓示。同時,歷年高考的優秀作文相當一部分是得益於“活”讀“活”用教材的,如20xxx年高考滿分作文《哀痛者與幸福者》(話題是“快樂幸福與我們的思維方式”)就是由《紀念劉和珍君》一文演繹而來。還有大家熟悉的《孔雀東南飛》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優秀作文中被採用被演繹。僅從這個角度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教材是一座富礦,等待着我們去開發。如果能靈活運用好課文中的素材,既能解決寫作時“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的難題,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學內涵及文化底蘊,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語文複習課教學反思3

試題知識含量增加,這種增加帶給我們哪些思考?舉例說一下。

第13題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寫,由過去的4分增加到6分。這是一道純知識題,考查內容爲《賈誼·過秦論》、《孔雀東南飛》、《李賀·李憑箜篌引》、《姜夔·揚州慢》,涉及到古文、詩詞,兩漢、唐宋,範圍更寬,難度增加。從實際情況看,失分也應比較多;當然我們可以預期,題目的區分度也會比較好。

知識因素含量高的題目,例如考查字音、字形的題目,一般來說,區分度都會比較好。這也反映着語文知識與能力的相關性。但是,我們也有必要注意它的導向性,權衡它在語文教學中的利與弊。第13題要求默寫的八句,基本都不屬於一流名句,不是中華文化中最精粹的內容。學生即使在備考前強化成誦,也難以成爲持久記憶,除了專業人士,大概誰也不會凝定爲持久記憶。背誦默寫,是需要理解,需要興趣的,是需要與思維能力、語言能力有機結合的。

名句在流傳過程中能成爲一流,不是誰冊封的,正因爲這些名句易於理解,富含興趣,相當程度地活躍在現代人的思維、語言中。不錯,第13題的確在語文教材和《考試說明》要求默寫的範圍之內。可是,如果能夠把《考試說明》劃定的篇目一字不差地背下來,尤其在單純爲了默寫分數,完全脫離理解、興趣和鮮活的思維和語言應用的情況下,需要多少時間和精力?語文老師往往會圈定一些重點,一流名句會被囊括在圈定的重點範圍之內。

語文老師爲什麼要圈定重點呢?一是考慮學生時間與精力的實際,二是刺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三是以此充實、鍛鍊學生的思維與語言。這第三點已經爲越來越多的教師所認識和實踐。而且學生在寫作中也能應用,嫺熟地引用名句,形成論證的力量。但他們的默寫成績並不樂觀。

固然,語文老師的`目的是分數,但學生也會在分數的驅策下不自覺地豐富語文積澱。現在試題突破“一流名句”的範圍,突破了老師圈定的重點線。在這種導向下,一部分同學要佔用大量時間完成《考試說明》的要求,而並無多大語言積澱的意義;一部分同學,或時間,或精力,或興趣不逮,索性放棄。畢竟在現行的教育機制和求學心態的氛圍裏,語文學科已淪落爲弱勢科目。現實中,高考幾乎是高中學習的唯一動力——令人惋嘆,令人不滿,甚至令人憤怒,但這是現實,我們不能不充分顧及的現實。

二、《合歡樹》閱讀題告訴了我們什麼?

xx年北京高考閱讀題《合歡樹》在文學鑑賞的要求上可說是跨出了一大步。這一大步邁得考生們極不適應,本來已經讓學生最爲頭痛的大閱讀,這次更應是答得慘不忍睹。

1、首先,看閱讀文本的選擇。

前三年北京高考的閱讀文本,更體現出理性色彩,說理的意味比抒情濃,作者的情感沒有那麼含蓄和深沉。這次在文本選擇上完全不同,選了一篇意蘊很深的真正的散文,其特點是沒有生字生詞障礙,沒有背景知識障礙,不會因文外因素干擾閱讀。較少情感體驗障礙,能夠引起學生共鳴。作品主旨大致明瞭,但深入理解作者的獨特感受卻不易。作品的情感線索並不明顯,需要讀者認真品味方能找到。文中的深沉含蓄的語句影響對文本的深入理解。

這顯示了命題人在文本選擇上的要求——這樣的文本將是考查的重點。

而我們平時訓練缺乏。

2、學生的閱讀問題

  語文複習課教學反思4

本學期是小學學習的最後階段,而且教學時間緊,所以,總複習要體現省時高效的特點,一方面要紮紮實實地抓好平時的教學工作爭取做到“堂堂清,課課清”;另一方面要以教材爲本,以學生爲本,本着“突出重點,簡化頭緒”的指導思想,有的放矢地作好知識的歸類、整理工作,減輕師生負擔,提高複習效率。主要做到以下三點:

  1、找準薄弱。

複習過程一方面是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使知識更加有連貫性,系統性和規律性,另一方面也是讓學生進行自我調整,查漏補缺。所以,我們教師在複習之前要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既要找到學生普遍存在的不足,又要發現個別的不足,針對這些情況精心設計教學程序,合理安排複習時間,這樣的複習才更有針對性,更有效。如,可以設計一個表格來進行調查,瞭解學生各個知識點的薄弱環節,把它作爲複習重點,與教材重難點結合起來複習,既避免了撒網式的題海戰術,又提高了複習效率。

  2、善於歸類。

通過六年的學習,學生在基礎知識、閱讀方法、習作方法等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複習階段,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對積累進行歸類整理,提煉方法,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體系。呈現給學生的練習要有代表性,內容要“精”,形式要“全”,方法要“活”,切實做到做一題,學一法,會一類,通一片,以獲取“省時高效”的複習效果。

  3、注重運用。

知識的積累最終是爲了運用,因此,複習中要創設各種語言情境和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積累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去運用,真正體現學以致用。

複習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必要環節,學生通過複習,將學過的知識進行回顧、歸納、總結,從而達到加深理解,系統吸收、靈活運用的目的。複習的效率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複習方法是否恰當、科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否得以充分調動。

複習課,更大程度上是爲了學習不是特別好的學生,學習主動積極的學生平常的知識學習和積累都很紮實,更甚者他們自己就會找機會請教老師,解決自己的學習疑問。但是學困生,他們基本不會理會自己的知識學習和積累,所以我在想,複習都要分層次,“培優扶差”兩手都要抓。複習課,內容安排和時間安排都有待加強,學生反應不積極,這都是我在往後複習課要注意和改進的地方!

學生馬上就面臨小學畢業考試了,我發現他們心都散了,學習欠缺主動性,這種情況蔓延得很快,究竟如何有效地上好這兩週的總複習課呢?老實說,我自己都很疑惑!這次的畢業班複習課,我只想實實在在把自己平常上的模式和想法,都展示孩子們的面前。通過複習整理,讓孩子們的知識更系統,還有幾周的複習時間,我要好好備課,好好引導學生,真正地針對學生的薄弱處入手,儘量做到每一節的複習課,學生們都各自有所收穫!

  語文複習課教學反思5

古詩的理解對中學生來說難度在於:一是詩歌創作的時代久遠,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二是古詩中的特殊句式在現代漢語中並不常見;三是古詩中某些詞義與現代漢語中的詞義偏差較大,需結合具體語言環境、時代背景來理解。因此,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應分三步走:

課前預習自學清障

針對古詩的上述特點,課前可佈置學生利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掃除學習上的“攔路虎”。預習需完成的任務:

(1)瞭解詩人的生活朝代、生平事蹟、歷史背景;

(2)利用工具書理解難懂字詞的意思;

(3)讀通詩歌,大致瞭解詩意;

(4)試譯全詩,運用勾畫圈點讀書法和生疑發問讀書法找出問題;

(5)結合課後思考題,嘗試歸納詩歌主旨,找“詩眼”,找藝術手法。通過預習,學生基本掃除了學習障礙,變過去的被動聽取知識爲主動索取知識,學習的目的性更加明確。教師組織分組式討論,在課堂上讓學生交流彼此的預習成果,互相彌補預習漏洞,解決一些問題,交流思想打開思路。教師針對共性問題及難點問題進行點撥教學。

授之以漁指導點撥

加強學法指導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前提和基礎。授之以漁,“漁”即學法,譯詩有“釋、留、補、調”四步法。釋:解釋難解字詞;留:保留字詞願意;補:把詩意跳躍、壓縮、省略的地方連綴起來,引申出來,補充完整;調:遇到詩中詞序變換的地方,譯時把它們的位置進行調換。理解詩意有“分、釋、理、連”四步法。分:將詩句劃分成一個個詞或詞組;釋:解釋字詞;理:解釋詩句意思;連:說說整首詩的詩意。教師進行學法指導的具體步驟應該是:挖掘教材,鑽研學法---精心講授,滲透學法---回顧過程,揭示學法---自學實踐,運用學法。

如高二選修中杜甫的《登岳陽樓》。

第一步,請學生介紹杜甫及本詩寫作背景;

第二步,初讀全詩,交給學生古詩“釋、留、補、調”四步法,指導學生釋詞句,說詩意;

第三步,激疑品詞,帶領學生進一步感受詩歌所描繪的寬闊宏偉的意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體會杜詩沉鬱頓挫的創作風格;

第四步,帶領學生展開想象,反覆吟詠,感受老杜品格,窮而愈堅,悲而能壯,在自怨身世之中,仍保持傲岸的氣魄與闊大的胸襟;

第五步,回顧學習過程,揭示學法----知作者→解題意→譯詩意→想意境→悟詩情。

對比閱讀探索發現

接下來,佈置學生自學《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及《旅夜書懷》,主要讓學生運用從第一首詩中學到的方法進行自學實踐,教師可安排如下步驟:明確目標---運用學法自讀實踐---討論彙報---評議點撥---總結整理。學生自學可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爲獨立學習,第二階段以學習小組爲單位進行學習交流。

學生自學時,教師進行巡視,隨時瞭解學情,進行必要地點撥指導,放手讓學生閱讀、品味、想象,入情入境。教師可設計一些問題帶學生“入境”。如《旅夜書懷》可提問,這首詩與《登岳陽樓》在哪些方面有相同之處?又如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在寫景抒情方面與杜甫的《登岳陽樓》又有哪些不同?就第一個問題,學生能想到從寫作時間、作者境遇、詩風、緣景明情等方面思考。而對第二個問題,學生能想到從詩人性情、藝術手法等方面探究。教學效果表明,此種自主學習的方式,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明確瞭解讀詩歌的基本方法,不再茫然無緒且樂於去討論探究,學習興趣盎然,知識掌握得很牢固!而且記憶深刻,能更深刻地理解詩意,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感受祖國文化瑰寶的無限魅力!

新課程強調“教材無非是例子”“教是爲了不教”,確立教學目標尤其重要,特別是對單元目標的準確構築把握。以必修課爲“點”,“點”上求精求深,“點”上求輻射;以選修課爲“面”,“面”上求廣博,“面”上求補充。“選修”是必修的輔助與變通,是更有彈性的發展性教育的延伸。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選修)是教材配套的讀本,是極好的閱讀教材,爲學生提供了運用講讀課學到的方法進行自讀實踐的機會。教師應深入鑽研賞析指導,精講賞析示例,引導學生自主賞析,並向學生推薦作品。當然,課外閱讀的面是很廣的,不應只侷限於教材和讀本,可組織學生蒐集不同類型的詩歌做對比研究,或者鼓勵學生就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進行分時期、分風格的蒐集整理,將古代詩歌的鑑賞類別化、體系化。我想如果教師能將學生被動式學習提升至自主性學習,將事半功倍地提升教學效果,而如果能將學生自主性學習提升到研究性學習的水平和高度,就可以肯定的說他踐行了素質教育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