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教學反思-新課改下的複習課

語文教學反思-新課改下的複習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6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新課改下的複習課,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教學反思-新課改下的複習課

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三年多的改革和探索,我校汲取了洋思中學“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山東杜郎口中學“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等的先進改革經驗,現已經形成了具有學校特色和符合實際的“1236”教學模式。我校的課堂教學改革已經進入了嘗試摸索、穩步提升、內涵發展的階段,我們的課堂給予學生充分的預習時間、自學空間,解放了學生的思想,挖掘了學生的潛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課堂上老師由臺前退到幕後,由傳統教學的“講”到教學過程中的“導”,由注重知識的傳授到關注生命的成長。

儘管如此,但我校“1236”課堂教學模式只是運用於新授課,每到學期末,面對緊張的複習備考,老師們苦於沒有系統的高效複習程序,沒有科學的複習方法,總是不辭辛苦地出題,閱卷,把自己投入到題海里。這樣的工作方法讓自己疲憊不堪,效果卻不盡人意。於是老師們常常抱怨學生投入不夠,或是不夠聰明。但對學生來說,這種做法也讓他們失去興趣,厭煩學習。究其原因,一是複習內容簡單重複,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正如學生所言“炒剩飯”。二是複習形式單調乏味,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文科就是讀書,理科就是做題,一到期末複習時間,學生們就會訴苦:“老師,複習課真難受。要麼就是你說、我們聽,要麼就是做題、講題,要麼就是考試、評講,一點興趣都沒有,真是枯燥無味。”

學生的一番話引起了我們的思索,反思自己複習課的教學,的確存在重知識、輕能力,重訓練、輕體驗,重傳授、輕自主的狀況。再加上覆習時間緊、任務重,整節課更是成了“滿堂灌”。學生成了學習的“奴隸”,因此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學習的效果都可想而之。如何合理運用“1236”教學模式來能提高複習效率,讓學生對複習課產生興趣成爲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爲了避免學生的厭煩情緒,教師要明白複習課也應和新授課一樣,要以學生爲主體,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主角讓學生扮演,教師做配角。課上可採取多種形式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如讓學生聽寫,小組交流,自由組合自編題目等,可以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發揮每個成員的智慧。

就語文學科而言,複習課就是不僅要“溫故”,而且要能“知新”。這“新”不僅指知識、技能的深化與熟練,還指學生學會合作探索,學會複習,學會反思,學會知識的運用和創新以及思維深度與廣度,實際生活的經驗和能力提高,爲此我有了以下的探索:

一、明確複習目標

複習課的第一環節必須要有明確的複習目標。從課文最基本的基礎知識到文本內容的理解,從寫作特色的探究到語言文字的鑑賞,從知識生成到遷移拓展,每篇課文都名有側重。因此複習課前老師心裏要把握好重點,突破好難點,生成好知識點。目標明確可讓學科助教提前出示在黑板上,也可通過師生討論預設複習目標。這樣讓每個學生帶着目標來複習,針對性強,有的放矢,這是高效複習的第一步。

二、鞏固複習內容。

一節語文複習課一般要體現設定的複習目標,以文言文爲例,如:實詞積累(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常見虛詞用法、特殊句式、重點句子等,還要包括對話、課文等。複習時既要包括文言內容理解,文章主旨、寫作特色及拓展延伸。所以,學生明確本節課複習目標後,第二環節就是個人鞏固複習,“溫故知新”的過程,然後小組內兩人合作,以“你問我答”的形式檢測複習效果。

三、展示覆習成果。

展示、交流複習成果,並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和對感悟進行提煉提升。這一環節的基本形式爲:以個人或小組爲單位回顧複習情況,進行組內、全班的展示和交流。通過形式多樣的師生、生生互動學習和感受交流,根據複習進程,不斷生成新的複習目標。

四、檢測複習效果。

這一環節主要是對前面複習內容進行反思和總結,對複習目標進行迴歸性的檢測,此環節尤其突出學科的“弱勢羣體”,多給他們說、讀、寫、談的`機會,進一步檢查複習目標的落實情況。教師要重點利用好“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戰略,促進學生與他人有效合作,促進全體學生的進步。當然還可用做習題、聽寫與背誦的形式來落實這一環節。俗話說:“手過一遍,勝讀百遍”。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就可以有效地檢查出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複習課上,學生總會以爲複習的知識都是已經學過的,不管自己有沒有掌握,在單調的模式下久而久之總會感到厭煩、枯燥。帶着這樣的情緒上課,學習效果肯定不佳。在複習課教學中,教師必須注意兩個誤區。一是把複習課上成簡單的練習課、講評課、提問課,甚至於考試課。二是課堂理念傳統守舊,學生是考試的機器、分數的奴隸。所以教師在上覆習課時,教學設計要有新意,更要極力營造一個探討的、接納的、支持性的、寬鬆的課堂教學氛圍,創設能使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創設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創設獲得成功的條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腦袋裏裝進另一個腦袋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接觸。愉悅的情感體驗猶如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撒播在這樣的土地中,纔會更好的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選擇了課改,就選擇了擔當。我想我們的新授課能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學生。那麼我們有信心在複習課的摸索與探求中把握好尺度與航向,縱使課堂的環節與流程還不夠完善與細化,但我們會在操作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調控,開創師生共同發展的“雙贏”局面。行走在課堂改革“彼岸”,向着未來的“風景”,樂此不疲,享受着與課改一同的成長與成熟,並一路神會着課改踐行者智慧的“彼岸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