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文言文石壕吏的原文及翻譯(附註解+簡介+教案)

文言文石壕吏的原文及翻譯(附註解+簡介+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4W 次

漫長的學習生涯中,大家都背過文言文,肯定對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離、行文簡練。爲了幫助更多人學習文言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文言文石壕吏的原文及翻譯,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石壕吏的原文及翻譯(附註解+簡介+教案)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石壕吏全文翻譯: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來抓人。

老頭越過牆逃跑,老婦出門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麼兇狠,老婦人啼哭多麼痛苦!

我聽到老婦人走上前去對差役說話:三個兒子應徵防守鄴城。

一個兒子捎信回來,兩個兒子最近作戰死亡。

活着的人暫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遠完結了!

家裏再沒有別的男丁,只有還在吃奶的孫子。

因爲有孫子在,他的母親還沒有離去,出出進進沒有完整的衣服。

老婦我力氣雖然衰弱,請讓我跟隨你在今晚回兵營去,趕快應徵到河南去服役,還能夠爲軍隊準備明天的早飯。

夜深了,說話的聲音沒有了,好像聽到了有人隱隱約約地哭。

天亮了,我登程趕路,只能同那個老頭告別。

註解:

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級官員,這裏指抓壯丁的差役。

夜:時間名詞作狀語,在夜裏。

逾(yú):越過;翻過。

走:跑,這裏指逃跑。

呼:訴說,叫喊。

一何:何其、多麼。

怒:惱怒,兇猛,粗暴,這裏指兇狠。

啼:哭啼。

苦:悽苦。

前:上前,向前。

致:對……說。

前致詞:指老婦走上前去(對差役)說話。

鄴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陽。

戍(shù):防守,這裏指服役。

附書至:捎信回來。書,書信。至,回來。

新:最近,剛剛。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暫且。偷生:苟且活着。

長已矣:永遠完了。已:停止,這裏引申爲完結。

室中:家中。

更無人:再沒有別的(男)人了。更:再。

惟:只,僅。

乳下孫:正在吃奶的孫子。

未:還沒有。

去:離開,這裏指改嫁。

完裙:完整的衣服。

老嫗(yù):老婦人。

衰:弱。

請從吏夜歸:請讓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請:請求。從:跟從,跟隨。

應:響應。

河陽:今河南省洛陽市吉利區(原河南省孟縣),當時唐王朝官兵與叛軍在此對峙。

急應河陽役:趕快到河陽去服役。

猶得:還能夠。得:能夠。

備:準備。

晨炊:早飯。

夜久:夜深了。

絕:斷絕;停止。

如:好像,彷彿。

聞:聽。

泣幽咽:低微斷續的哭聲。有淚無聲爲“泣”,哭聲哽塞低沉爲“咽”。

明:天亮之後。

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

獨:唯獨、只有。

石壕:今河南三門峽市東南。

作品簡介

《石壕吏》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作,爲“三吏三別”之一。這首詩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詩在藝術上的一大特點是精煉,把抒情和議論寓於敘事之中,愛憎分明。場面和細節描寫自然真實,善於裁剪,中心突出,風格明白曉暢又悲壯沉鬱,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典範之作。

創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爲平息安史之亂,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兵20萬圍攻安慶緒所佔的鄴郡(今河南安陽),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於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唐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生逆轉,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唐軍全線崩潰。郭子儀等退守河陽(今河南孟州),並四處抽丁補充兵力。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左拾遺貶爲華州司功參軍。他離開洛陽,歷經新安、石壕、潼關,夜宿曉行,風塵僕僕,趕往華州任所。所經之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引起詩人感情上的強烈震動。他在由新安縣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於是就其所見所聞,寫成這首詩。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宋以後被尊爲“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爲“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爲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石壕吏》教案

學習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詞彙,熟讀、背誦詩歌。

2、理解詩歌內容和主題思想。

3、體會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通過比較,瞭解杜甫詩歌風格的變化。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內容和主題思想。

教學難點:

通過比較,瞭解杜甫詩歌風格的變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直接進入新課講解。(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誦讀。

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提示是古體詩,應注意停頓、節奏、語調)

(1)學生自由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

(2)聽讀課文錄音。

(3)選一學生讀,師生點評。

(4)全班齊讀。

2、感知詩意。

方法:從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到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1)、解釋字詞的意思。(學生搶答)

投:投宿逾:越過一何:多麼附書至:捎信回來

新:最近戍:防守已:停止猶得:還能夠

絕:沒有了幽咽:形容低微、斷續的哭聲

(2)學生質疑字、詞、句的意思。

(3)理解文意。

出示圖片,學生討論。

1、這首詩寫了一件什麼事?你把這件事告訴大家。

2、寫了哪些人物?你認爲這些人怎麼樣?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三、質疑

1、學生自由質疑。(從詩的情節內容入手)

2、教師引導問題,加深對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如:1、詩人同情老婦的遭遇,可一言也未發,最後走時也沒對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詩人的沉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孫母”,而帶走“力雖衰”的老婦,原因是什麼?

3、石壕吏爲何不抓杜甫?

四、探究

1、作者親身經歷了這件事,你感覺到他的心情如何?我們應用怎樣語氣來讀呢?

2、學生齊讀。

3、你認爲這首詩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①情節生動

②構思巧妙

③語言精練

4、與《望嶽》詩比較。(從內容、構思、語言上進行比較)

5、這首詩與前面的《望嶽》比較,風格完全不同,想想:一個作者寫出兩篇完全不同風格的作品,爲什麼?

①圖片:唐代兩幅畫面。

②歸納: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我們的寫作素材要來自於生活,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反映

源泉

板書:文學生活

③杜甫的詩歌反映生活,揭露社會現實,所以有“詩史”之稱。讀杜甫的詩可以瞭解當時的社會現實。

五、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1、《石壕吏》這首詩的內容和主題思想

2、瞭解了杜甫詩歌的不同的風格。

3、知道了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

六、作業

1、閱讀杜甫詩歌,進一步理解他詩歌內容和風格。

2、背誦本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