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隆中對文言文(集合13篇)

隆中對文言文(集合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2W 次

在年少學習的日子裏,大家對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還記得以前背過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隆中對文言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隆中對文言文(集合13篇)

隆中對文言文1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日:“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爲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15、解釋下列加點詞(4分)

(1)遂用猖獗 ( ) (2)利盡南海( )

(3)凡三往,乃見 ( ) (4)孤不度德量力( )

16、下列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 ( )

A、然志猶未已 自董卓已來 B、欲信大義於天下 謂爲信然

C、此殆天所以資將軍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D、此誠不可與爭鋒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17、仔細閱讀上文,小心審題,在下列橫線上補充完整有關內容。(3分)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爲劉備設計了“ ”的政治藍圖,併爲他能達到這個目標提出了“ ”的.戰略方針,充分彰顯了他 。

參考答案

15、(4分)失敗 物資 才 衡量、估計

16、(3分)D

17、(3分)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天才的預見能力和卓越的軍事才能。(前兩空必須用文中句子)

隆中對文言文2

隆中對(節選)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爲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譯文

“自董卓篡權以來,各地豪傑紛紛起兵,佔據幾個州郡、幾個城池的人的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名聲小,兵力薄弱,但是曹操最終能夠戰勝袁紹,憑藉薄弱的條件成爲強者,不僅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的確不能與他爭勝。孫權繼承父兄之業佔據江東一帶地方,地勢險要,民衆歸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孫權這方面可以把他結爲外援,而不可謀取他。荊州的北面控制漢、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連接吳郡和會稽郡,西邊連通巴、蜀二郡,這是兵家必爭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劉表不能守住,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難道沒有佔領的意思嗎?益州有險要的關塞,有廣闊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饒,形勢險固的地方,漢高祖憑着這個地方而成就帝王業績的。益州牧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佔據漢中,人民興旺富裕、國家強盛,但他不知道愛惜人民。有智謀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您既然是漢朝皇帝的後代,威信和義氣聞名於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如飢似渴想得到賢能的人,如果佔據了荊州、益州,憑藉兩州險要的地勢,向西和各族和好,向南安撫各族,對外跟孫權結成聯盟,對內改善國家政治;天下形勢如果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將軍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南陽、洛陽進軍,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出擊秦川,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着飯食,用壺裝着酒來歡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這樣,那麼漢朝的政權就可以復興了。”

閱讀試題及答案

17.選出解釋有誤的一項( ▲ )(2分)

(A)利盡南海 (物資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鋒利)

(B)國險而民附 (國都) 此用武之國 (地方)

(C)賢能爲之用 (他) 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助詞,無義)

(D)挾天子而令諸侯(表示承接關係) 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表示轉折關係)

18.句子翻譯(2分)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19.在諸葛亮的對策裏,對不同的對象所採取的對策不同。說說對下列對象所採取的對策分別是什麼?用精煉的語言加以概括。(2分)

①曹操: ▲ ②孫權: ▲

③荊州、益州:▲ ④諸戎、夷越: ▲

20.“以古爲鑑,可以知興替”,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結合選段內容,說說隆中對策中哪些策略對治國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簡要概括三點即可。(3分)

17 B

18 略

19 此誠不可與爭鋒 可以爲援 奪取、佔領 和、撫

20 示例:選用賢能 體恤百姓 加強民族團結 改善睦鄰關係 對內革新政治等(也可用原文作答,答出3點即可,3分)

隆中對文言文3

諸葛亮親自耕種田地,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與管仲、樂毅相比,當時的人沒有誰承認這一點。只有博陵崔州平,穎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說是確實這樣。

當時劉備駐軍在新野。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臥龍啊,將軍可願意見他嗎?”劉備說:“您和他一起來吧。”徐庶說:“這個人只能到他那裏去拜訪,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門來,您應當屈身去拜訪他。”

於是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見到。於是劉備於是叫旁邊的人避開,說:“漢朝的天下崩潰,董卓、曹操先後專權,皇上逃難出奔。我沒有估記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衡量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想要在天下伸張大義,但是自己的智謀淺短、辦法很少,終於因此失敗,造成今天這個局面。然而我的志向到現在還沒有罷休,您說該採取怎樣的計策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權以來,各地豪傑紛紛起兵,佔據幾個州郡、幾個城池的人的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名聲小,兵力薄弱,但是曹操最終能夠戰勝袁紹,憑藉薄弱的條件成爲強者,不僅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的確不能與他爭勝。孫權繼承父兄之業佔據江東一帶地方,地勢險要,民衆歸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孫權這方面可以把他結爲外援,而不可謀取他。荊州的北面控制漢、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連接吳郡和會稽郡,西邊連通巴、蜀二郡,這是兵家必爭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劉表不能守住,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難道沒有佔領的意思嗎?益州有險要的關塞,有廣闊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饒,形勢險固的地方,漢高祖憑着這個地方而成就帝王業績的。益州牧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佔據漢中,人民興旺富裕、國家強盛,但他不知道愛惜人民。有智謀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您既然是漢朝皇帝的後代,威信和義氣聞名於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如飢似渴想得到賢能的人,如果佔據了荊州、益州,憑藉兩州險要的地勢,向西和各族和好,向南安撫各族,對外跟孫權結成聯盟,對內改善國家政治;天下形勢如果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將軍率領荊州的軍向南陽、洛陽進軍,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出擊秦川,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着飯食,用壺裝着酒來歡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這樣,那麼漢朝的政權就可以復興了。”

劉備說:“好!”從此同諸葛亮的情誼一天天地深厚了。

關羽、張飛等人不高興了,劉備勸解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一樣。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什麼了。”關羽、張飛才平靜下來。

隆中對文言文4

《隆中對》—————陳壽

一、詞語解釋

二、翻譯

1、時人莫之許也。

翻譯:當時的人沒有誰承認他這種比法。

2、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翻譯:你只可以到他那兒見他,不可以委屈(他)來。將軍應當親自去拜訪他。

3、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翻譯:於是先主就去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

4、孤不度德量力。

翻譯: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

5、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翻譯:然而(我的)志向(到現在)還沒有罷休,先生認爲該採取怎樣的辦法?

6、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衆寡。

翻譯:曹操和袁紹相比,就顯得名聲小,兵力弱。

7、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爲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翻譯:但是曹操終於能虎勝袁紹,以弱勝強,不只是天時好,而且也是人謀劃得好啊!

8、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翻譯:這大概是上天拿它來資助將軍的,將軍是否有(奪取它的)打算呢?

9、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翻譯:百姓誰敢不用簞盛着飯食,用壺裝着酒漿來迎接將軍呢?

三、關鍵問題

1、文中提到的諸葛亮有何特點?智識卓絕、才華橫溢、抱負非凡,料事如神,關心國家大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軍事才能。

2、文中提到的劉備有何特點?禮賢下士,求賢若渴,虛心誠懇!

《出師表》——————諸葛亮

一、重點字詞。

二、句子翻譯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翻譯: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一些不恰當的話,以致堵塞人們向您竭誠進諫的道路。 2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翻譯: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府中而異。

3、若有作奸犯科及爲忠善者,家會有司論其刑賞。

翻譯: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以及忠心耿耿做好事的人,應該交給主管的官,判定他們受罰或受賞。

4、必能使行和睦,優劣得所。

翻譯:一定能夠使軍隊團結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5、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翻譯: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旺發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傾覆衰敗的原因。

6、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翻譯:因此我很感激,於是答應先帝願意爲他奔走效勞。

7、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翻譯:陛下也應自行謀劃,以詢問(治國的)好道理,考察,採納正確的意見。

三、閱讀理解

1、諸葛亮的《出師表》:諸葛亮勸劉禪對宮中、府中官員的賞罰要堅持同一標準的句子是: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2、諸葛亮希望後主不要隨便看輕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諸葛亮向後主提出嚴明賞罰建議的語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爲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3、《諸葛亮集》中有這樣的話:"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這與《出師表》中的兩句“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一致。

4、《出師表》中敘述諸葛亮追隨先帝驅馳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5、《出師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6、寫出先漢興隆和後漢傾頹的原因的句子是:親賢臣,遠小人;親小人,遠賢臣;

7、指出出師戰略目標的句子是: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8、作者向後主提出的三條建議是:①開張聖聽;②宮中府中,俱爲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③親賢臣,遠小人或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諸葛亮給劉禪建議中最重要的一條是:親賢臣,遠小人(或:親賢遠佞)。)

9、當任命一個人來挽救局面,人們常引用本文中的一句名言: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10、出自本文的成語是:三顧茅廬。

11、本文主要表達了什麼情感?蘊含着作者對先帝的感恩圖報之情,表達其竭力效忠劉備父子的心願。

隆中對文言文5

一、熟讀課文,用文中的話回答下列問題。

1、諸葛亮替劉備設計的政治藍圖是什麼?

2、諸葛亮爲達到這個目標提出了什麼戰略方針?根據是什麼?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熟悉課文內容,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把握文章脈絡,理清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思路。

1、諸葛亮替劉備設計的政治藍圖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2、內政和外交方面應遵循的方針是:“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諸葛亮先論述了佔據荊州的必要性,“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再論述佔據荊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又論述了佔據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最後論述佔據益州的可能性,“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二、翻譯下面的句子,並注意劃線字的讀音和意思。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

2、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3、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4、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關注常見文言詞語古今意思的差異,並能結合上下文準確理解重點語句的意思。

1、我沒有正確估價自己的德行和能力,想要爲天下伸張正義,但是我的智謀有限,所以一再失敗,直至現在。度,估價。遂,於是、就。

2、現在曹操已經擁有上百萬的兵力,挾持天子來命令諸侯各國,(我們)的確不能與之爭強奪勢。挾,挾持、控制。誠,的確。

3、這個人值得登門拜訪,不應該委屈他前來。將軍(指劉備)應該屈尊親自前去拜訪。就,接近。枉,委屈。顧,看望。

4、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筐盛着食物、用壺裝着水來迎接將軍你呢?簞,名詞用做動詞,用竹筐裝着。壺,名詞用做動詞,用水壺盛着水酒。

三、有關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的內容在《三國演義》的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也有相關描述,請你與課文參照閱讀,看看小說進行了哪些藝術加工。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課外閱讀相關文學作品,一方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初步體會史家筆法和小說家筆法的差異。可以參考有關資料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七、三十八回的部分內容。

隆中對文言文6

【甲】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乙】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1、聯繫兩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將軍”也就是乙段中的先帝

2、甲段中加點的兩個字,“胄”的讀音是Zhu :“身”的意思是親自乙段中加點詞語“不毛”的意思是不長莊稼(的地方),意思是荒涼的地方

3、甲、乙兩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標是什麼?(用原文或自己的話概括均可)恢復漢室一統霸業(或:“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 興復漢室”“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等)

4、“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體現了前句中的 “天下計”,乙段中最能體現“老臣心”的一句話是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5、在公衆眼裏,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歷來被人們所稱頌,除以上杜甫的詩句外,有關他的典故、成語、名言警句以及俗語等還有很多,請列舉三個(句、對)(3分)(不必每項都列出,只要寫出三個即可)有關典故如:初出茅廬:火燒新野:借東風;空城計;失街亭;氣周瑜等等 有關成語如:三顧茅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等等 有關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等等 有關俗語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等等 (不必每項都列出,只要寫出三個即可)

(三)閱讀下面《隆中對》中的文段,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爲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苑、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字可興矣”

1(1分)用“/”給下面語句標出正確的停頓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2(2分)下列“以”字意義和用法不同於其他項的是( A) A.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爲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B.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C.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D.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3(2分)在諸葛亮的對策裏,對不同的對象採取的對策不同說說對下列對象所採取的對策分別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①曹操: ②諸戎、夷越: ①曹操: ②諸戎、夷越: ①此誠不可與爭鋒②西和諸戎,南撫夷越

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1)自董卓已來 ( ) (2)名微而衆寡 ( ) (3)挾天子而令諸侯( ) (4)利盡南海 ( )

(1)通“以”(2)而且(並且)(3)挾持(控制)(4)物資

5.翻譯下面文言語句(2分)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譯文: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筐(竹籃、竹筒)盛着食物、用壺裝着水(酒水)來迎接將軍你呢?(2分,如關鍵詞漏譯或錯譯,酌情扣分)

6.問題探究:諸葛亮認爲“霸業可成,漢室可興”應該採取哪些策略?(1)奪取荊、益二州,作爲“霸業”的根基(2)外結孫權,內修政理,與西南少數民族和睦相處(3)聯吳抗曹,並從荊、益二州出兵

7簡答:(3分) (1)諸葛亮在對前景的分析中,反覆強調“人謀”的重要性,請從文中任舉一例說明 (可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 (2)聯繫實際,談談“人謀”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2分) (1)①曹操“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②孫權“賢能爲之用”⑧劉備“總攬英雄”(1分,可選其中一例回答)(2)當今世界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因此,要善於發現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2分,意同即可)

文言文(共13分) 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1.下面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2分)(B ) A.挾天子而令諸侯 挾:挾持,控制 B.利盡南海 利:利用 C.國險而民附 附:歸附 D.時先主屯新野 屯:駐紮

2.下面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2分)(B ) A.①賢能爲之用 ②不足爲外人道也 B.①而其主不能守 ②捨生而取義者也 C.①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 ②以是人多以書假餘 D.①今操已擁百萬之衆 ②輟耕之壟上

3.句子翻譯(3分) 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譯文:這大概是天拿(它)來資助將軍的,將軍難道沒有這個意思嗎?(本題要注意“殆”、“資”及反問語氣,翻譯意思對即可)

4.填空(3分) 選文中諸葛亮對三方形勢的分析十分準確:分析曹操,指出他具有政治和兵力優勢;分析孫權,指出他具有地理和人才優勢;分析劉表,既指出他具有交通和物產優勢,也指出了他軟弱無能的一面,此爲劉備爭霸天下定下了大計

7.簡答題(3分) 選文中“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一句,反映了諸葛亮什麼樣的思想?天命觀 (或“唯心主義”,意思對即可)

【甲】亮躬耕隴畝,好爲《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爲信然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乙】班超字仲升,扶風①平陵②人,徐③令彪之少子也爲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辮,而涉獵書傳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詣校書郎⑥,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爲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擾當效傅介子⑦、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1” 註釋:①扶風:漢朝郡名②平陵:漢朝縣名③徐:徐縣.漢朝縣名④永平:漢明帝年號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漢書》的作者⑥校書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漢冒險家,以計斬樓蘭王聞名於世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具體含義(2分) ①由是先主遂詣亮( ) ②不恥勞辱( )去拜訪 ②以……爲恥辱(認爲……是恥辱)(每詞1分)

2.乙文中有一個句子與甲文中的“時人莫之許也”有同樣的表達效果,找出這個句子寫在下面的橫線上(2分)左右皆笑之

3.將乙文中畫線的句子譯爲現代漢語(2分) 家貧,常爲官傭書以供養 譯文:家中貧寒,常作爲受官府僱傭的抄書人來謀生(供養家庭) 或:家中貧寒,常被官府僱傭抄書來謀生(供養家庭)

4.下面的句子中有一個通假字,試推測是哪一個字並寫出本字(2分) 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 通假字是,本字是通假字:研 本字:硯(各佔1分)

5刻畫人物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比較兩文在這方面有何異同,試結合原文加以分析 (4分)相同之處:兩文都有對人物的正而描寫和側面描寫,如甲文開頭的話和乙文的大部分文字都屬正面描寫甲文除開頭的正面描寫外,均爲側面描寫;乙文的“左右皆笑之”,也是側而描寫不同之處是,甲文以側面描寫爲主;乙文以正面描寫爲主 或:甲文的正面描寫有對行爲的描寫和對外貌的描寫;乙文的正面描寫既有對行爲的描寫又有對語言的描寫,但無對外貌的描寫甲文的側面描寫既有對行爲的描寫又有對語言的.描寫;乙文的側面描寫只有對行爲的描寫(從兩種不同的角度分析均可,異同各佔2分,不結合文本扣一半分)

(甲)①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出師表》) (乙)亮躬耕隴畝,好爲《梁父吟》②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爲信然 時先主屯兵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隆中對》)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3分) (1)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拜訪) (2)由是先主遂詣亮 (到……去,這裏有“去拜訪”之意) (3)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虛詞(2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因爲) (2)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總共)

3、翻譯文中劃線的兩個句子(4分) (1)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2)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1)我原來是平民,親自在南陽耕種,只希望在動亂的年代中苟且保全生命,不要求在諸侯中做官揚名 (2)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樂毅,當時一般人沒有誰同意他這種比附

4、回答下列問題(4分) (1)甲文段着重記敘了劉備和諸葛亮的哪兩件事?表明作者高潔志趣的句子是哪句?三顧茅廬、臨危受命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2)乙文段在寫作上的主要特色是什麼?請作簡要說明: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如正面寫諸葛亮隱居時的不平抱負,側面寫徐庶的推薦

5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D)(3分) A 以弱爲強者 B 曹操比於袁紹 賢能爲之用 信義著於四海 C 此用武之國 D 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⑴ 此誠不可與爭鋒 爭鋒:爭強、爭勝⑵ 此殆天所以資將軍 資:資助、給予 ⑶ 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殷:興旺富裕⑷ 總攬英雄 攬招致、羅致

7.諾葛亮在隆中對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請根據文段內容簡要概括(4分) 對曹操“不可與爭鋒”(1分);對孫權“可以爲援而不可圖”(1分);勸劉備先取荊、益二州,等待機會,然後進取中原(2分)(意思

燕昭王招賢 燕昭王於破燕之後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謂郭隗曰:“齊因孤之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誠得賢士以共國①,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先生視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②,先從隗始況賢於隗者,豈遠千里哉!”於是昭王爲隗改築宮而師事之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③燕燕王弔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 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軼輕戰,於是遂以樂毅爲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敗,湣王出亡於外燕兵獨追北④,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 [註釋]①共國:共同治理國家②致:招致,引來③趨:奔赴④追北:追擊敗北的敵人

1.解釋下列文言語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1)卑身厚幣以招賢者(降低身份,指謙卑; ) (2)孤之願也(願望) (3)燕國殷富(殷實富足) (4)燕王弔死問孤(慰問)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意思(3分)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從隗始況賢於隗者,豈遠千里哉!” 郭隗說:“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納有才能的人,那就從(敬重)我開始,(我這樣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禮遇)何況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們又怎麼會因爲與燕國很遠而不來投奔您呢?”

3.從文中看,燕昭王最終能擊敗強齊的原因是什麼?(2分) 我的理解:①招納賢士;②與百姓同甘共苦

4.你覺得閱讀本文在當今有什麼現實意義?(3分) 我的感悟:示例:人才是取得勝利的法寶,我們必須尊重人才,用好人才,這樣才能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才能促進我們社會的和諧穩定

(二)文言文比較閱讀【甲】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節選自《出師表》) 【乙】燕昭王收破燕後,即位,卑身厚①幣,以招賢者,故往見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返以報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馬且買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爲能市馬,馬今至矣! ’於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③今王誠欲致④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⑤,況賢於隗者乎?”於是昭王爲隗築官而師之士爭湊⑥燕 (節選自《燕昭王求賢》,有刪改) 【注】①厚:豐厚,用做動詞②涓人:國君身邊的侍從人員,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虛數④致:招來⑤見事:被任用⑥湊:聚集,奔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1)由是感激(此(或“這”,或“這件事”)() (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見識短淺) (3)遂許先帝以驅馳(答應) (4)天下必以王爲能市馬(買)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B )(2分) A.苟全性命於亂世 / 況賢於隗者乎 B.受任於敗軍之際 / 臣聞古之君人 C.於是昭王爲隗築宮而師之 /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D.遂許先帝以驅馳 / 天下必以王爲能市馬

3.用“/”劃分下面句子的朗讀節奏(只劃一處)(2分) 士爭湊燕士/爭湊燕1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文言語句(4分) (1)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譯文: (2)於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譯文:(1)三次到我住的草廬拜訪我,向我詢問當時的天下大事 (2)於是不到一年,有很多匹日行千里的馬送到燕國

4.結合兩篇選文,概括劉備和燕昭王對待人才的共同之處(2分) 思賢若渴,尊重人才,虛心求教(意思接近即可)

隆中對文言文7

隆中對

魏晉·陳壽

亮躬耕隴畝,好爲《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爲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爲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隆中對文言文8

課內文言文閱讀(每小題2分,共6分)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爲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節選自《隆中對》)

6. 下面加點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挾天子而令諸侯 (挾持,控制) B.國險而民附(國家)

C.於是與亮情好日密(一天天) D.總攬英雄(廣泛地羅致)

7. 下面四個選項中,加點詞語的'解釋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①挾天子而令諸侯 ②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B.①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②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C.①此用武之國 ②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D.①賢能爲之用 ②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

8. 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既論及地理、經濟、軍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賢的重要。

B.文章通過隆中對策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諸葛亮作爲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遠見卓識。

C.本文詳略分明,如劉備三顧茅廬,僅用“凡三往,乃見”一句帶過;諸葛亮論對策則詳寫,着力從側面表現諸葛亮的謀略。

D.選段語言“言簡而意豐,文省而深刻”,如結尾一個“善”字,就把劉備對諸葛亮的高度評價準確地表達了出來。

答案:

6. B (國險而民附:地勢)

評分意見:本題2分。 sp; C.①的 ②主謂之間無實義;D.①被 ②結爲)

評分意見:本

7. B (A.①表修飾 ②錶轉折,卻 B.①②來&nb分。

8. C(諸葛亮論對策,是從正面表現諸葛亮的謀略。)

隆中對文言文9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爲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1.在諸葛亮的對策裏,對不同的對象所採取的對策不同。說說對下列對象所採取的對策分別是什麼?用精煉的語言加以概括。

①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孫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荊州、益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諸戎、夷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諸葛亮爲什麼要分析曹操?擺了哪些事實?得出了什麼結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諸葛亮從哪幾個方面分析了孫權?結論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劉備來說,荊州有哪些有利條件?諸葛亮是怎樣暗示劉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爲什麼要分析益州,諸葛亮認爲益州有哪些優越條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此誠不可與爭鋒

②可以爲援

③奪取、佔領

④和、撫

2.因爲曹操使“主上蒙塵”,“漢室傾頹”,是劉備“欲信大義於天下”的頭號敵人。曹袁並論,用事實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謀略出衆,兵力雄厚,政治地位優越。得出強弱懸殊,難與爲敵的結論。

3.從政權、地位、人和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結論是孫曹矛盾,可結爲外援。

4.荊州的.有利條件是物產豐富、軍事要塞、劉表無能。諸葛亮用反問句的方式來暗示劉備,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將荊州可取,勿失良機的信息傳給了劉備。

5.由於荊州四通八達,爲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圍,不能做主要的根據地,因此最後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條件是: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天然糧倉,條件優越;政權動搖,民心已失。因此有機可乘,並且益州可以作爲可靠的根據地。(以上意對即可)

隆中對文言文10

亮躬耕隴畝,好爲《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爲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小題1】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3分)

(1)將軍宜枉駕顧之( ) (2)欲信大義於天下( ) (3)遂用猖蹶( )

【小題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小題3】劉備說自己“智術淺短”,你怎麼看?結合選文內容說說你的看法和理由。(2分)

答案:

【小題1】(1)拜訪 (2)通“伸”伸張 (3)因此

【小題2】因此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

【小題3】劉備並不是一個“智術淺短”的人(這是他自謙的說法),從“欲信大義於天下”中可以看出劉備志向遠大;從“三顧茅廬”中可以看出他求賢若渴;從“志猶未已”中可看出他有恆心有毅力。(2分,觀點正確,理由中答出任意一點即可得2分)

解析:

【小題1】

試題分析:“顧”“信”“用”皆是古今異義字詞,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概括語境判斷。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爲理解B。

【小題2】

試題分析:把關鍵字詞“由是、遂、詣、凡、見”理解準確,翻譯後要疏通句子。

考點: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小題3】

試題分析:抓住文中關鍵的語句如“欲信大義於天下”,再從劉備“三顧茅廬”的行爲來分析說明劉備並非“智術淺短”。

考點: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能力層級爲探究F。

隆中對文言文11

備由是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日:“今曹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此可與爲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也。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撫和戎越,結好孫權,內修政治,外觀時變,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1.下列加粗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備由是詣亮 詣太守,說如此

B.欲信大義於天下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C.將軍既帝室之胄 無絲竹之亂耳

D.信義著於四海皆以美於徐公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諸葛亮爲劉備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撫和戎越,結好孫權”,其中“結好孫權”的依據是什麼?請用自己的.話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面這段文字節選自__________主編的《__________》一書。

參考答案:

1.A

2.(1)可是(我)智短謀淺,因此失敗,弄到今天這個局面。

(2)這大概是天拿它來資助將軍的。

3.孫權的政權,已歷三世,政權鞏固;孫權佔據的江東,地形險要(地理條件優越),人才衆多(人心歸附)。

4.司馬光 資治通鑑

隆中對文言文12

譯文

諸葛亮親自在田地中耕種,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樂毅相比,當時人們都不承認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潁川(河南禹州)的徐庶與諸葛亮關係甚好,說確實是這樣。

適逢先帝劉備駐紮在新野。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這個人,是人間臥伏着的龍啊,將軍可願意見他?”劉備說:“您和他一起來吧。”徐庶說:“這個人只能你去他那裏拜訪,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門來,將軍你應該屈尊親自去拜訪他”。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於是劉備叫旁邊的人退下,說:“漢室的統治崩潰,奸邪的臣子盜用政令,皇上蒙受風塵遭難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任,想要爲天下人伸張大義,然而我才智與謀略短淺,就因此失敗,弄到今天這個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現在還沒有罷休,您認爲該採取怎樣的辦法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獨掌大權以來,各地豪傑同時起兵,佔據州、郡的人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聲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終之所以能打敗袁紹,憑藉弱小的力量戰勝強大的原因,不僅依靠的是天時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強。孫權佔據江東,已經歷三世了,地勢險要,民衆歸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孫權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爲外援,但是不可謀取他。荊州北靠漢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和巴郡、蜀郡相通,這是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卻沒有能力守住它,這大概是天拿它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你可有佔領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自然條件優越,高祖憑藉它建立了帝業。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佔據漢中,那裏人民殷實富裕,物產豐富,劉璋卻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既是皇室的後代,而且聲望很高,聞名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思慕賢才,如飢似渴,如果能佔據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和西邊的各個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一帶,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着飯食,用壺裝着酒來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麼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漢室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劉備說:“好!”從此與諸葛亮的關係一天天親密起來。關羽、張飛等人不高興了,劉備勸解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一樣。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什麼了。”關羽、張飛於是不再說什麼了。

註釋

(1)隆中:地名,今襄陽城西13公里古隆中。

(2)對:回答、應對。

(3)亮:即諸葛亮(181-234),字孔明,徐州琅琊陽都人。

(4)躬:親自。隴畝:田地。

(5)好(hào):喜愛。爲:唱。

(6)《樑父(fǔ)吟》:又作《樑甫吟》,古歌曲名。傳說諸葛亮曾經寫過一首《梁父吟》歌詞。

(7)管仲:名夷吾,春秋時齊桓公的國相,幫助桓公建立霸業。

(8)樂(yuè)毅:戰國時燕昭王的名將,曾率領燕、趙、韓、魏、楚五國兵攻齊,連陷七十餘城。

(9)莫之許:就是“莫許之”。莫,沒有人。之,代詞,指諸葛亮“自比於管仲、樂毅”。許,承認同意。

(10)惟:只有。友善:友好,關係好。

(11)信然:確實這樣。

(12)先主:先,先帝,主,劉備。屯:駐紮。

(13)新野:現河南省新野縣。

(14)器:器重、重視。

(15)謂:對,說,告訴。

(16)豈:大概,是否。

(17)之:代詞,代諸葛亮。

(18)與俱來:與(之)俱來,和(他)一起來。俱。一起。

(19)就見:意思是到諸葛亮那裏去拜訪。就,接近、趨向。

(20)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門)來。致,招致、引來。

(21)枉(wǎng)駕:屈尊。枉:委屈。駕:車馬,借車馬指劉備。

(22)顧:拜訪。由是:因此。

(23)遂(suì):於是,就。

(24)詣:去,到。這裏是拜訪的意思。凡:總共。

(25)乃見:才見到。因:於是,就。

(26)屏:這裏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27)漢室傾頹:指漢朝統治崩潰、衰敗。

(28)奸臣:指董卓、曹操等。竊命:盜用皇帝的政令。

(29)蒙塵:蒙受風塵,專指皇帝遭難出奔。

(29)東漢的京城本來在洛陽,董卓強迫漢獻帝劉協遷都到陝西長安,曹操又強迫他遷都到河南許昌。

(30)孤:古代王侯的自稱。這裏是劉備自稱。

(31)度(duó)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

(32)欲信:通“伸”,伸張。想。而:錶轉折。智術:智謀,才識。用:因此。

(33)猖蹶:這裏是失敗的意思。然:然而。猶:仍,還。已:停止,罷休。

(34)謂:認爲。計:計策。安:疑問代詞,怎麼。

(35)出:產生。自:從。

(36)已來:已,通“以”,表時間。跨:佔據。

(37)不可勝數:數也數不清。勝,盡。

(38)比於:同,相比。

(39)衆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40)克:戰勝。爲:以爲,變成。者:的原因。

(41)非惟:不僅。抑:而且;亦:也。

(42)謀:籌劃。今:現 在。

(43)挾(xié):挾持,控制。

(44)令:號令。

(45)諸侯:這裏指當時割據一方的軍閥。

(46)此:這。誠:的確。

(47)爭鋒:爭強,爭勝。已歷:已經經歷。

(48)國險而民附:地勢險要,民衆歸附。

(49)賢能爲之用:爲:被。

(50)可以爲援:爲:作爲。援:外援。

(51)圖:謀取。據:佔據。利:物資。

(52)盡:全部取得。連:連接。通:到達。

(53)此用武之國:這是用兵之地,國:地方。意思是兵家必爭之地。

(54)殆(dài):大概。

(55)資:資助,給予。

(56)所以:用來。

(57)豈有意乎:可有意思嗎?

(58)險塞(sài) :險峻的要塞。

(59)天府之土:指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饒,形勢險固的地方。

(60)高祖:劉邦。

(61)因:依靠,憑。

(62)劉璋闇弱:劉璋(當時的益州牧)昏庸懦弱。

(63)殷:興旺富裕。

(64)而:但是。

(65)存恤:愛撫、愛惜。恤:體恤、體諒。

(66)胄:後代。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漢景帝劉啓的兒子)的後代,所以稱它“帝室之胄”。

(67)信義:信用道義。

(68)著:聞名。

(69)總攬:廣泛地羅致。攬,這裏有招致的意思。

(70)巖阻:險阻,指形勢險要的地方。

(71)西和諸戎:向西和中國西部各族的和好。

(72)南撫夷越:向南安撫中國南部各族。

(73)內:對內。

(74)修:治理。

(75)政理:政治。

(76)將荊州之軍:將:率領。

(77)宛、洛:河南南陽和洛陽這裏泛指中原一帶。

(78)身:親自。

(79)川:平野。

(80)簞食壺漿:形容人民羣衆熱情迎接和款待自己所愛戴的軍隊。

(81)誠如是:如果真像這樣。

(82)日:一天天。

(83)悅:高興。

(84)之:代詞,代與諸葛亮關係變好這件事。

(85)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86)猶:好像。

(87)願:希望。

隆中對文言文13

閱讀甲、乙兩選文,回答11--13題。(10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乙)亮躬耕隴畝,好爲《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爲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 君與俱來。庶曰: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11.解釋下列句中的劃線詞語。(4分)

(1)躬耕於南陽 躬: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3)由是先主遂詣亮 詣:

(4)此人可就見 就:

12.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2)將軍宜枉駕顧之。

13.根據甲乙兩選文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對諸葛亮其人作出評價。(2分)

[答案]11.躬:親自,自身。卑鄙:低微鄙陋。詣:拜訪。就:接近。(每詞1分) 12.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在危難的時候奉命出使。

將軍應該委屈自己親自去拜訪他。(每句2分) 13.出身卑微,少有大志,知恩圖報,鞠躬盡瘁。(答出兩點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