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文言文《石壕吏》作品鑑賞

文言文《石壕吏》作品鑑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4W 次

《石壕吏》這首詩,虛實兩方面配合極爲恰當,以實寫虛,以虛補實,虛實相映,使全詩顯得簡潔洗練,而又蘊含豐富,真正是一篇言簡義豐的敘事佳作。下面是作品鑑賞,歡迎閱讀:

文言文《石壕吏》作品鑑賞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譯文

日暮時投宿石壕村,夜裏有差役來強徵兵。老翁越牆逃走,老婦出門應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樣兇狠,老婦人啼哭得是那樣悲傷。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去參加鄴城之戰。

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復生了!

老婦我家裏再也沒有其他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小孫子。因爲有小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但進進出出連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沒有。

老婦雖然年老力衰,但請允許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趕快到河陽去應徵,還能夠爲部隊準備早餐。”

夜深了,說話的聲音逐漸消失,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的哭泣聲。天亮後我繼續趕路,只能與返回家中的那個老翁告別。

作品鑑賞:

《石壕吏》是被譽爲“詩史”的杜詩的代表作之一。這首五言古詩,通過對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連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憂國憂民的感情。

這是敘事詩。作者按他的行蹤,以第一人稱客觀敘述一夜和一朝中所見所聞,不加論斷,讓人從故事中去體會詩的主旨,懂得作者的愛憎。開頭四句,一句敘一人一事,極簡練的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寫出了事件的開端,而字裏行間又顯露出戰亂之際特有的騷亂、恐怖氣氛。作者接着用“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這對比鮮明的兩句概括寫出事件的發展。然後轉入對老婦在差役威逼下一段自訴的詳細記錄。這段“致詞”共有十三句。前五句說三個兒子全都上前線了,而且最近有兩個陣亡。儘管如此,官府還要再來抓人,簡直到了滅絕人性的地步,這也集中體現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的深重。中間四句說家中只有吃奶的孩子,兒媳婦連一件出門的衣服也沒有,更反映出“安史之亂”給社會造成的十室九空,人民極端貧困的生活狀況。最後四句說老婦在萬般無奈中,爲了顧惜老翁和幼孫的生存,慨然應徵,奔赴國難,這出入意料的結局把全詩推向高潮,是對昏庸的統治者的血淚控訴。末段照應開頭,也只有四句,寫老婦被帶走後舉家淒涼,作者天明上路獨與老翁告別。事件結束了,而濃重的悲劇氣氛幾乎讓讀者透不過氣來,表現了作者對這一家悲慘遭遇的無限同情。

從結構安排上看,作者把老婦對差役的“致詞”放在突出的地位,記錄了她對一家遭遇的血淚控訴,這就自籤而然的通過老婦的口,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讓事實本身說話,自然比間接描述更爲真切感人。詳寫孝婦的苦啼訴說,略寫石壕吏之嚴詞追逼,以實寫虛,用筆十分簡括。全詩主要敘述部分全由一“聽”字得來。這樣組織材料既可突出老婦的慘痛敘述,又可撇開一些其他描寫,使全詩十分簡練緊湊。也正因爲是“聽”到的,才讓人感到更真切,更能烘托當時的氣氛。前面說作者是客觀敘述所見所聞,不加論斷,但敘述中有些語句仍然直接或間接表露出自己的感情,如“有吏夜促人”、“老翁逾牆走”,““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等句,都帶有感情色彩和暗示作用。再如“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分明表示作者一直關注着事態的發展、變化,以致深夜未能閤眼。而天明登程的.沉痛意緒也沛然可感。

最後,關於這首詩的主旨有兩點值得注意。一、這首詩固然通過石壕吏的乘夜捉人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殘暴,但最主要的還是在反映“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這一點我們從全詩記敘中所傳達出的動亂年代的時代氣息,十室九空的慘狀,戰事的危急,人民衣不遮體的窘迫,戰場傷亡的慘重,老婦應徵服役的奇聞等方面,不難感知。作者對唐王朝的腐 敗不是沒有批判,但矛頭主要針對造成人民災難的罪魁禍首安史亂匪。二、作者既看到了人民的苦難,並引起他深切的同情和憤慨,又並不反對這場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因爲“安史之亂”不平息,國家社會就不可能得到安寧。從這一角度上說,詩中所述老婦應役一事,既是對統治者嚴厲的斥責、控訴,也是對人民慨然而赴國難這種精神的褒揚。這一點在“三吏三別”的其他詩篇裏有更明顯的表露。如《新婚別》中,新婦雖然有“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的哀怨,但最終慨然道出“勿爲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的勸勉之詞;《垂老別》中那位從軍老者也有“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的悲壯自白。這反映了杜甫思想上的深刻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