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關於《古詩兩首》的教學反思

關於《古詩兩首》的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3W 次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古詩兩首》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古詩兩首》的教學反思

關於《古詩兩首》的教學反思1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通過教學《古詩兩首》後,讓我感受到藉助插圖是幫助低年級學生理解古詩內容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在教學《贈劉景文》一詩時,由於“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這兩句學生難以理解詩意,我就想讓學生看圖,從圖中看出描繪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色,學生從樹葉黃了,樹上有成熟的果子,知道是秋天的景色。還看見有個水池,老師提示句子中的“荷、菊”分別是指的什麼植物?學生明白了“荷”是荷花,“菊”是菊花。

第一句中的“荷盡”讓學生看水池中有荷花嗎?爲什麼?學生明白了:因爲這是秋天,所以沒有了。提示:擎雨蓋是遮雨的傘。想想這裏是指的什麼?聰明的學生想到了這裏是指荷葉。這一句的意思學生就能理解:秋天荷花凋謝了,荷葉已經不見了,菊花也凋謝枯萎在枝頭。(告訴學生這說明已經是深秋季節了)

在理解《山行》後兩句時,我也讓學生看圖,指出圖中哪位是詩人,他在幹什麼?爲什麼要坐在這裏?學生回答:“這裏的楓樹林很美,他在這裏欣賞楓葉。”這裏的楓葉有多美呢?你能告訴老師嗎?看看圖,再讀詩句能明白嗎?一個學生舉手回答:“這裏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說“我看到圖上沒有花,只有紅紅的楓葉,就像鮮花那麼紅。最後一句‘霜葉紅於二月花’我想是說這楓葉比鮮花還要紅吧。”看看,他說得多好!

因此,課文中的插圖,千萬別忽視,要教會學生善於藉助插圖來理解課文內容的習慣。

關於《古詩兩首》的教學反思2

1、 因爲上個星期我重點讓學生進行學習行爲的規範,並沒有開始文本教學。所以在本星期的教學中,孩子基本上已經有意思地讓自己做端正,讓自己的行爲規範一些。

2、 “草”一課的學習對於孩子們而言是非常簡單的。很多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古詩的內容,但對於小草的生命力頑強這一點,還是有少部分學生沒有真正的理解和領悟,以至於在最後讓學生表揚一下小草時並不是很順利。而後一首古詩,我把重點放在對境色的描述上,在加上文章的故事結構性比較強,而且文章結構比較清晰,再加上課堂上我讓孩子讀得比較多,特別是進行有感情地朗讀,所以在課後學生基本上都能在朗讀上帶上一定的感情,而且在板書的幫助上大部分學生已經能把整首古詩讀誦。

3、 在學校裏孩子的學習行爲已經比較規範了,但是到了中午休息時間,以及放學回家以後情況就不是很好。因爲學生的'書寫作業表現出他們非常地不認真,寫字時比較隨意,他們會邊吃東西,邊說話基至還有玩耍,這樣學生的字寫得比較潦草。所以在本星期的日子裏,我應該注重引導讓學生認真寫作業。

教學反思:

《草》是一首詠物詩,情景交融,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這裏有一句千古流傳的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在教學中讓學生重點記憶,進行口頭填空,詩歌接龍等形式讓學生記住這句話,並且要求會讀會寫。同時重點學習這首詩歌中的一對反義詞,枯榮,理解字義。

《宿新市徐公店》描繪的是詩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見的生機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學本課時,利用書中提供的圖片,讓學生進入到這樣一個春光燦爛的世界中,體會兒童的那種情趣和作者的細心觀察。

在教學中我採用了 “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情景,體感情”,“知詩人,解詩題”,先了解詩人是怎麼樣的一個人,重新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詩歌的題目,理解詩歌說的到底是一件什麼事。

“抓字眼,明詩意”抓住關鍵的字眼,未,走,菜花等詞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明白詩歌的含義。“想情景,體感情”,對於最後兩句,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就需要這樣的方法,來讓學生體會意境。古詩琅琅上口,學生多數比較感興趣,我感覺效果很不錯。

關於《古詩兩首》的教學反思3

上完這節課後,心理感覺很輕鬆,爲什麼呢?我始終認爲,詩是不能翻譯的,只能理解.所以我一改以前的古詩教學法,注重引導學生自己理解,自己的話說出詩的意思,體會其思想感情。由於這一課是孩子們上學以來第一次學習古詩,在古詩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備課時,我選取了光盤中的小短片,使孩子從詩中走到情景中去感受詩中的情景。這一設計的應中對於孩子的確很有效果,不過在畢老師提點下我也覺得如果能把這一環節提前至課的開始,讓孩子從實際的情景走進詩中去,效果也許會更好。

我覺得我這節課在詩的朗讀和節拍、重音的教學上比較到位。引導學生初步瞭解了讀古詩時要讀出詩的韻味和感覺。在識字教學上我是讓學生通過在詩中認、在詞中識、單個字記憶的方法,注重了孩子的識記規律和與生字的反覆見面,完成了教學目標的要求。

在指導書寫上,我想由於我的過於面面俱到使這節課的書寫環節效率不高,重點不夠突出,這一點是我本節課的一個遺憾,也是我需要改進和加強的地方,畢老師提出的按照字型結構分類指導的方法,使我茅塞頓開,我覺得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很值得我去實踐和應用。

在指導書寫中,我想我還要規範自己的語言,因爲只有這樣才能規範孩子們的語言。

以上是我的一點想法,我想只有在課堂教學中反覆實踐一些新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才能使學生在語言發展、知識積累、能力的培養上更加多元化。

關於《古詩兩首》的教學反思4

這次學的古詩《草》和《宿新市徐公店》都是描寫春天的詩,其中《草》學生已經都會背誦了,我把古詩的教學重點放在《宿新市徐公店》這首充滿童趣的古詩時。

上課開始,我先給學生講了個有趣的故事:“春天來了,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清晨,一個住在鄉村的孩子剛剛起牀,推開家門,就看見一隻黃色的蝴蝶在院中翩翩起舞。孩子被吸引住了,想趁着蝴蝶落在一朵鮮豔的太陽花上休息的時候抓住它。可是再怎麼輕手輕腳,那隻機靈的蝴蝶還是一拍翅膀飛走了,沿着鄉間的小路,直飛進黃澄澄的油菜花中。孩子追啊跑啊,但茫茫如海的油菜花叢裏,哪裏還能發現蝴蝶的蹤跡?大家想,這時,這個小男孩的心情會怎樣?”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說:“他一定很生氣。”有的說:“他氣壞了。”有的說:“他大哭起來,因爲油菜花是黃色的,蝴蝶也是黃色的,他找不着了。”我故意擺出一副神祕的樣子,對他們的答案均無情地給予否定,順勢說:“請看圖,這個孩子發現蝴蝶突然不見了,不但不生氣,反而很開心,很興奮。這是爲什麼呢?”學生們一頭霧水,一個勁兒地搖頭。我連忙再趁熱打鐵:“大家認真讀讀古詩,再好好欣賞插圖,就明白了。老師也很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你們能告訴我嗎?”學生開始認真讀古詩,看插圖。纔不過幾分鐘,一隻只可愛的小手就已高高舉起,爭着發表自己的看法。

學生對這首詩有了很大的樂趣,於是我讓他們進行古詩改文,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說得挺不錯,最後讓他們寫寫,既鍛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對於詩歌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

關於《古詩兩首》的教學反思5

第一課時《山行》

隨堂反思:

很多問題都是老師代勞了,今後要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查字典的習慣還沒養成,平時應多讓學生查字典。

掛圖應該用起來,老師的講解還不夠巧妙,缺少靈動的語言。學生的朗讀指導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該加強。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爲下節課古詩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目標雖已達到,但還要進一步提升。

反思小結:

1、教會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一、解題。二、瞭解作者以及創作作背景,引發感悟。三、自學古詩,整體感知。四、品讀詩句,進入詩境。五賞讀詩句,深悟詩情。六、合作探究延伸拓展。

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我想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只有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這對於他們以後學習是大有益處的。

2、由淺入深,讓學生在學習古詩過程中螺旋上升,感悟能力得以加強。

3、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節奏,讀出作者所要表達的韻味,只有在老師的巧妙引導下才能有所體現。

4、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高度的統一。在課堂上應儘量凸顯。

第二課時《楓橋夜泊》

隨堂反思:

每天進步一點點,教學內容根據本班的特點應降低難度。

課前的預習習慣沒有,也不會預習,要安排時間專門講。還是查字典的問題,好多學生根本沒有帶字典上學的習慣。甚至有些學生根本不會查字典。江楓漁火對愁眠此處學生感受全無,不能理解,可能老師講解上有問題,學生聽不懂。語言、語言還是語言,師生的語言只有在平時練就。整節課只爲一位學生上課,其他學生是看客。教學目標基本達成。課前預習的時候忘記了讓學生蒐集一些寫景的古詩,學習的古詩的興趣還要慢慢培養。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首詩的意思,對於本班學生來說難度不小。整堂課目標還應明確點,抓點不要太多,集中一點進行訓練,效果達到即可。

反思小結:

1、老師沒有很好的進行情境創設,導致對學生沒引導好,關鍵還是課前的準備還是不夠充分,應通多媒體課件創設氛圍,等以後條件好了應重新上一遍。

2、上節課,雖然總結了自學方法,但是教的太生硬,學生根本沒有接受,也不能領悟,讓學生自學困難太大了,沒有根據自己班上實際的情況進行調整,今後,還應該實際一點,靈活一點。

3、學生精彩的朗讀幾乎沒有,談不上讀出韻味,可能指導古詩誦讀還不得法。朗讀訓練任重而道遠。

關於《古詩兩首》的教學反思6

展示古詩:朱熹所作的《春日》

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註釋]

1. 勝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

2. 尋芳:遊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東省。

4. 等閒:平常、輕易。“等閒識得”是容易識別的意思。

5. 東風:春風。

[簡析]

人們一般都認爲這是一首遊春詩。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

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即是尋覓美好的春景,點明瞭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所見所得。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遊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第三句“等閒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

“等閒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徵是很容易辨認的。“東風面”借指春天。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這就具體解答了爲什麼能“等閒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又照應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時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遊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佔。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遊春吟賞。其實詩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爲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絃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聖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聖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染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的哲理詩。

[作者簡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學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也寫過一些好詩,善於寓哲理於形象,以《春日》、觀書有感》等較著名。

各位老師可以作爲參考使用。

關於《古詩兩首》的教學反思7

課文包括兩首有關春天的古詩:《春雨》、《春曉》。據我瞭解,幾乎全班的學生都能熟練背誦《春曉》。然而,古詩的學習,僅僅做到熟練地背誦那是不夠的。《語文課程標準》這樣指出:“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所以,學習古詩,教師應帶領學生從感性認識走向理性認識,讓學生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詩歌中去。

讀詩題,我們就感受到了無限盎然的春意。如何讓學生流露出對春雨及春天的喜愛之情呢?張若田先生說:“閱讀教學,一是“讀”,二是“讀”,三還是“讀”,古詩詞的教學更應以讀爲本。”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以學生讀書爲本。初讀古詩時,讓學生藉助拼音自讀,做到讀準字音,讀順詩句,把全詩讀正確流利。在初讀全詩的基礎上,抓住重點字、詞,藉助插圖引領學生逐句誦讀領會。讀第一首可抓住“好”、“知”、“當……乃……”、“潤”、“潛”、“細”、“無”等字提醒學生注意;讀第二首抓住“不覺”、“處處”、“啼鳥”、“多少”等詞語讓學生讀好。

本以爲二年級的孩子想象一定十分有趣,可是說話練習中發現許多孩子思維定勢了。可能是設計的練習框住了他們的思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