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關於古詩兩首的教育教學雜談

關於古詩兩首的教育教學雜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W 次

  讓古詩教學充滿靈秀之美·動態演示,讓學生欣賞美

關於古詩兩首的教育教學雜談

中國古典詩歌文字精煉、意境深遠,很多都具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詩、畫相通。但以形象思維爲主的小學生很難從精煉的詞句中領略詩情畫意。多媒體課件集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動畫、視頻於一身,易於表現詩歌的意境。

教學《詠柳》一詩時,伴着行雲流水般的古箏樂曲,展現這樣一幅美景:明媚的陽光下,高高的柳樹好像是用綠色的玉石裝飾成的,千萬條柔韌的柳枝隨着微風輕輕地舞動,好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柳圖。學生在這種愉悅的情景中身心舒暢、融情入景,自然體會到作者對柳樹的喜愛、讚美之情,對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的詩意也就不難理解了。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柳枝和綠絲絛的相似之處,可用多媒體設計這樣一個片段:千萬條柔韌的柳枝輕輕飄動着,漸漸幻化成碧綠的絲帶,飛舞的綠絲帶又漸漸還原成碧綠的柳枝藉助美的形象,使學生充分獲得美的享受,這就是多媒體的魅力所在。

  讓閱讀啓發創造·啓發學生的想像

如教學《詠柳》這首詩時,先引導學生有序地觀察插圖,展開想像:詩人爲我們描繪 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面對這樣的景色,你想到了什麼?學生由柳樹聯想到春天來了,人們趁着這美好的春光乘着馬車到郊外盡情地遊玩在教學中不斷激活學生的想像,無疑是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插上騰飛的翅膀。

  信息技術促進校本教研常態化的實踐與思考

備課是教學質量的保證,教師備課的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學校的整體教育教學水平。我校在人手一機、校園網、多媒體終端教室已建成的情況下,對網絡環境下如何備課進行了一些探索。我校45週歲以下教師全部進行電子備課。老師們在獨立理解教材處理教材的基礎上,利用網絡資源和工具收集文字、圖像、視頻、音頻和動畫,並進行有機整合,實現立體備課,板塊教案的宗旨,既爲備課提供了方便,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教學質量。

比如一名語文教師在上古詩《詠柳》一課時,學完本詩後,直接在教室的多媒體平臺上點擊電子教案中拓展內容的網址,學生就可以看到某網站中關於春天的所有古詩,圖片、文字和音樂並舉,美不勝收,學生自然而然就開始了吟誦積累。這樣,既節省了大量做課件的時間,又潛移默化地滲透給孩子查找和使用資料的方法。

  感悟詩情 綻放激情

綻放詩情,以寫促讀。初中生處在青春期,他們對生活、對人生都充滿好奇,充滿憧憬,可以說他們具有寫詩的天時地利。所以教師可以在詩歌教學中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涉足詩句。

如教《詠柳》,就教學生用比喻、擬人等手法詠粉筆、黑板、小草等,讓學生綻放詩情,嘗試詩歌創作,大大促進了學生對詩的廣泛閱讀和深入理解,對於詩歌教學來說是大有裨益的。

  聚焦開放式的課堂

教學過程的開放要求老師必須堅持以人爲本,大膽開放課堂,在新教材實驗中,如果僅有了開放的教材,卻沒有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明確方向,那必定會走老師一言堂的老路。因此課堂的開放是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

把行之有效的活動形式引進課堂教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應當充滿情趣、充滿活力。因此,我根據課文內容和形式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把行之有效的活動方式引進課堂教學。

比如,在教唐詩《詠柳》時,我覺得這首詩的畫面感很強,可以讓學生讀讀、畫畫,把無聲的文字描述化爲有形的畫面,使抽象的內容更清晰,更生動。對於教材中故事性和形象性強、適合學生表演的課文,給孩子表演的機會,可以讓孩子在表演的過程中對課文形象進行再創造,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小學古詩教學五趣

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許多古詩立意高遠,構思新穎,語言清新,趣味濃郁,實爲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明珠。在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引導學生學習古詩,品味古詩,剖析其語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吸取古詩營養,探索古詩真諦,使自己充實起來,靈秀起來。

欣賞景趣。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大都繪聲繪色,情景交融,展現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在教學中要善於引導學生剖析字句,展開聯想,欣賞其優美的景趣。

如在教《詠柳》一詩時,引導學生理解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一句,聯想那九九豔陽天柳條吐綠的情景:高高的柳樹好像是用綠色的玉石裝飾成的。千萬條柔韌的柳枝,好像是垂着的碧綠的絲帶,迎風輕動,真是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柳圖。

  靈活運用語文課堂突變

課堂突變,因其偶發性、多樣化,應付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並非無法可循。這裏不妨列舉數法如下:峯迴路轉法。

在教學過程中,因學生打坌,或師生討論問題時,出現了新的知識點,或者是其他原因,致使教學重點產生了偏移。這時教師就要認真對待異峯的突起,要不然課堂就會出現斷層。教師不妨由此及彼,抓住異峯與教學內容的共通點,巧妙的引回原路,步入正常的教學軌道。

如分析《〈詠柳〉賞析》一文,在分析《詠柳》詩時,本來讓學生明白它從體裁上分是七言絕句,從內容上分屬於詠物詩,然後回憶一下《出塞》一詩就可以了。但這時有個學生打斷話頭,大聲問起絕句與律詩的不同來。此時教師就不能像三味書屋中的老先生──不悅,怒目而斥,而應相機回憶幾首唐詩,略加比較,再轉回到課文中來。

  藉助網絡媒體 優化古詩教學

什麼是意境?境,就是詩中所描述的具體情景生活畫面;意,就是詩人通過這個生活畫面所體現的思想感情。在遇到教學遠離現代生活,難度較大的古詩時,藉助網絡媒體,能恰到好處地讓學生領會詩的情感,進入詩的意境,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

以教學《詠柳》爲例。學生都見過柳樹,但在頭腦中難以形成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的表象。學生點擊進入早春柳景,眼前出現早春時節,在清清的小河邊,一排婀娜多姿的垂柳倒映在水中,柳葉翠綠翠綠的,把水面染綠了。柳條一縷縷垂入水中,微風徐徐吹來,柳條兒迎風飛舞的迷人畫面。學生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有如身臨其境。這時利用長鏡頭,讓學生理解高高的柳樹上長滿了綠色的新葉,看上去好象碧玉裝飾成的;又通過特寫,形象地表現出從樹上垂下來的柳條象綠色的絲帶,從而理解了綠絲絛與詩人的情感表達產生共鳴。當耳邊迴盪起旋律優美的樂曲,教師再吟誦詩句時,學生的情緒隨之流露,情不自禁地跟着誦讀,反覆品讀中潛移默化地品味着詩中所表達的語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探索創新之路 引導自主學習

誇美紐斯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從而培養敏捷的思維力、豐富的想象力和堅韌的意志力。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上想說、敢說、愛說、樂說,積極參於課堂教學活動,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如教學《詠柳》這一古詩時,我把學生帶到校園附近的公園裏,讓他們圍着柳樹上課。當我問碧玉妝成一樹高是什麼意思時,學生們擡起頭,舉手指着那棵高大的柳樹;講萬條垂下綠絲絛時,他們用手輕拂倒垂下來的柳枝;講不知細葉誰裁出時,我要他們觀察並說出柳葉的形狀,學生們都細心觀察,踊躍發言,有的說柳葉像手指、眉毛,還有的說像老師的髮夾、水中的小魚;講到二月春風似剪刀時,大家又用手輕輕搖動眼前的柳枝,彷彿春風在吹拂。此刻,詩好像不是在課本上,而就在眼前,不是詩人作的,而是學生們心中流淌出來的。整個學習過程體現了興趣、探索、思維活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安於職責 勇於挑戰 善於發現 樂於創新

老師還需要觀念更新。教育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是課程改革,它憑藉的基本力量是教師,這意味着教師將在課程改革中扮演一個新的角色。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是知識的承載者、擁有者,在學生心目中他們就是知識的化身,就是至高無上的知識權威。然而,在信息時代需要培育的是具有高度創造性和個性化的人,新課程體系較原來的課程體系也有了重大的創新和突破,因而也對教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從傳統中走出來,逐步實現四大轉變,即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轉變、由蠟燭向果樹轉變、由統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轉變。這,無疑是一場挑戰。所以教師應有強烈的課程開發意識,不僅關注跑道的設置,而更關注學生跑的過程,他能讓生活成爲教育和教學,把教育教學變成一種生活。

有一位教師在教學《詠柳》一詩時,正值學校附近河畔的柳樹萌發新葉。這無疑是極好的教學資源。於是,筆者抓住契機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來到河畔觀柳、談柳、賞柳讓學生真正融入自由歡暢的環境,切身體會詩歌的意境。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成了語文學習的課堂,學生們一個個輕鬆愉快、心馳神往。令筆者驚喜的是,後來還有不少學生又去了河畔,他們有的拿着畫筆去畫柳;有的帶着相機去攝柳;甚至還有學生折了幾根柳枝帶回家,說要看看插柳柳成蔭他們一個個簡直都成了小畫家、小詩人、小攝影師、小園藝師自由氛圍的創設和教學內容的生成緊密結合起來,使語文教學洋溢着詩情畫意。

  閱讀教學與創作

以往的教學,閱讀與寫作通常是分離進行,形成了爲閱讀而閱讀,爲寫作而寫作的枯燥、單調的教學形式。結果是讀無目的,寫無意義,於是乎,語文教學出現用時多,效果差的局面。爲了改變這種現狀,教師可以利用語文教材的範例功能,引導學生適機進行模仿創作。

如教學詩歌《詠柳》,不僅要弄懂詩境,體會詩歌的語言美,還可引導學生從詠柳到畫柳,直至贊柳,贊春天,贊大自然。

  要培養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開展課外活動,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課外活動是學生口語交流取之不盡的源泉。在此,靈活多樣地組織教學,調動學生的樂趣至關重要。

如在教學《詠柳》這首古詩後,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門,來到河邊,來到田野,欣賞春天大自然的景觀,激發他們口語交際的慾望。回到學校後,讓學生

  動態生成,讓語文教學充滿詩意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因此,教師要樹立超文本的大語文教育觀。不要死死抱守教材,鑽堅仰高,固守一隅。而要跳出語文教語文,做到校內外聯繫、課內外溝通、文本內外交融,不斷拓展語文教學的渠道。

教學中,教師要把自己的智慧融進富有創造性的教學內容的開發中。就既定課程內容而言,要對語文教科書作出適當的裁剪,取捨多寡、增減與否,均要依據校情、班情、生情作出適宜的安排,切忌忽視特定的教學情境和活生生的具體人。尤其要百般珍視童心世界的課程資源價值,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化選擇出發去拓深、拓寬語文課程的內涵和外延。就利用課程資源而言,語文教師要以強烈的母語資源意識主動建構與社會、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廣泛的.聯繫,讓報刊、影 視、廣播、網絡、民俗等素材性課程資源進入教學視野。

筆者在教學《詠柳》一詩時,正值學校附近河畔的柳樹萌發新葉。這無疑是極好的教學資源。於是,筆者抓住契機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來到河畔觀柳,談柳,賞柳讓學生切身體會詩歌的意境。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成了語文學習的課堂,學生們一個個輕鬆愉快、心馳神往。令筆者驚喜的是,後來還有不少學生又去了河畔,他們有的帶着畫夾去畫柳;有的帶着相機去攝柳;有的拿起筆寫柳;還有的學生甚至折了幾根柳枝帶回家,說要看看是不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他們一個個簡直都成了小畫家、小詩人、小攝影師、小園藝師教學內容的開放和生成使語文教學洋溢着詩情畫意。

  多媒體教學古詩四步走

學生理解古詩的內容後,教師再次出示與詩歌內容相吻合的錄像,讓學生感情誦讀,古詩節奏鮮明,韻律和諧,情感豐富,語句簡練,琅琅上口。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學生在誦讀中體會和品味到這首古詩所描寫的畫面真像一幅寫意的中國畫,從而激發了學生美的情感,增強學生美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如在教學《詠柳》時,詩人把碧玉、絲絛形象地比作碧綠的柳葉和狹長的柳條,作者比喻得十分精當,使語言產生了美感。爲了引導學生欣賞詩中的語言藝術美,教師通過CAI課件向學生展示碧玉那精美、動感的圖片,出示柔長的綠絲帶,讓學生說說柳葉與碧玉、絲帶與柳條之間有什麼相同之處。學生通過觀察與討論,深深感受到:春天的柳葉顏色鮮亮如碧玉般閃着光亮,碧玉是名貴的,而春天的柳葉是那樣嬌美,同碧玉一樣珍貴,從而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同樣,綠絲帶是細柔的,長長的,那柔軟的柳條不真如這絲帶嗎?作者的想象真豐富細緻呀,比喻多恰當呀,學生由衷地發出感嘆。

仍以教學《詠柳》爲例,在學生 賞讀詩歌《詠柳》後,教師通過CAI出示與詩歌內容相近的錄象後,及時引導學生用一句話來贊贊春天的柳樹,這時的情感與語言可謂水到渠成了,學生的發表慾高漲,一句句精妙的話語脫口而出:柳樹,你是春天的使者,給我們帶來了春的氣息!;春天因有了你而更加生機昂然!;你那婷婷玉立的姿態是春天裏最美的畫!奔放熱烈的感情躍然而出。

  詩化語文教學 培養語感品質

拓寬詩意的學習視野。語感品質由學生對言語對象的感受積澱而成。語文教學應立足課堂,伸至課外,拓寬視野,豐富體驗,爲其形成良好語感品質提供條件,可以讓學生堅持每日的佳作摘抄,佳篇美讀,每日一句的積累,每週的小報一覽。葉聖陶老先生曾指出:要求語感敏銳,不能單從語感、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上去。

如教學《詠柳》一詩,在學生領略了初春柳條乍綠的美景的基礎上,讓學生去收集其他頌春的名詩名句名篇,利用一節語文課時間,指導學生將教室打扮成春天,然後在其中吟誦春天的佳篇、好詩、妙句,教室裏春意濃濃。在以後的關於春景的習作中,學生自然而然地運用了這一次的積累。通過創設一定的課堂教學氣氛,通過日積月累的詩詞篇章,提供了學生許多親身感悟文字規律和意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