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反思性說課稿(通用13篇)

反思性說課稿(通用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4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反思性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反思性說課稿(通用13篇)

反思性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數來源於生活,運用於生活。人是序數這個內容靈活豐富,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因爲敘述教學中既有方向性的序數,也有初步的二維空間序數的認知,是對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一些零散的。無意識的序數感知的整合。但這些知識光靠教師枯燥無味的講解,幼兒是沒有興趣的,那怎樣引導幼兒輕鬆學習呢?我嘗試用遊戲的形式,將“認識5以內的序數”作爲教學內容,讓幼兒在輕鬆愉快地活動中自主探索。學習。並能爲以後學習10以內的序數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活動目標定位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性作用。原教案的活動目標只定了認知目標,我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確定活動認知。情感。能力三方面的目標。具體如下:

1、正確感知物體在序列中的位置,並能用第一至第五的序數詞表示物體在序列中的位置。

2、學習按給出的序數詞找到它所表示的位置。

3、發展幼兒思維的邏輯判斷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4、培養幼兒在計算活動中的興趣。

原活動的重難點是學習從不同方位觀察認識5以內物體的排列次序。這樣對幼兒來說有點太深奧。根據現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位於感知物體在序列中的位置,

活動的難點是用序數詞來表示物體的位置。

三、活動準備

原教案中的活動準備爲活動的開展是準備較充分的。但爲了給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景和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我準備了以下材料:森林小區圖。樓房圖。各種小動物教具若干。

寫有1—5序數的“鑰匙”一套。幼兒每人一套空白卡片。一隻黑色筆。一張照片供遊戲使用。

三幅色彩鮮豔的背景大圖,採用了磁性教具,一方面方便幼兒操作,節約課堂時間,另一方面提高了教具的使用率和使用次數。

四、說教學過程

原教案教學過程中三個環節是比較清楚,幼兒在學習中也比較積極。教師也提供教學具讓幼兒操作,並在最後一個環節安排了遊戲讓幼兒鞏固知識,基本上達到了活動目標。但整個過程始終是教師直接引導啓發,幼兒的思維受到了約束,活動中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幼兒爲主沒在活動中體現出來。在教學中教師運用了操作法。引導法。講解法和遊戲法,讓幼兒在學習中能愉快輕鬆,從中學到知識,但教師注重了知識的掌握,沒考慮到讓幼兒學到的知識得到深化。運用。

針對原活動中的不足之處,我把新教案的教學過程設計爲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學習用第幾座的形式來表示五座房子的序數,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機,通過幫小動物搬房子,給5座小房子釘門牌號碼,學習序數詞第一至第五,並讓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及時地肯定孩子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在這一環節中還讓孩子們表達了幫助他人以及成功所帶來的喜悅心情。

第二個環節通過給5個小動物分5座小房子的遊戲,請幼兒按小動物所在的位置掛相應的數字鑰匙。立即對第一個環節的知識進行了複習和鞏固。這個活動結束時採用了一小段歌表演的形式,既讓幼兒體驗成功又一次強調了助人爲樂的良好行爲習慣。

第三個環節我給孩子們加深了難度,進一步啓發幼兒探索,通過再幫小動物找房子這一活動,讓幼兒學習能夠按指定的序數詞來找到相應的位置。幼兒在說說做做這樣輕鬆愉快的遊戲氣氛中,孩子們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第四個環節是對前面三個環節的鞏固,我又適當提高了難度,讓幼兒學習用第幾層第幾間形式表述物體所在的位置。通過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幼兒說說自己是第幾層第幾間,使幼兒把體驗結果上升到理性認識。幼兒在這一環節中參與願望和積極性都很高。

這四個環節的安排,我是根據幼兒園教育綱要中的科學指導要點的第一條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啓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索慾望。整個活動依據幼兒的學習規律和年齡特點,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選擇最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爲內容,注重整個活動的綜合性。可操作性教育於遊戲活動中。根據幼兒喜愛遊戲的天性和思維的特性,本節課通過幫小動物找房子的遊戲串成一系列的操作活動貫穿整個活動,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爲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啓發幼兒探索,來調動每個幼兒思維的積極性。通過讓幼兒動口。動手。動腦,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給幼兒一個自由空間,讓幼兒自主操作,體驗成果,讓他們在操作中獲得知識經驗,發展各種能力,培養興趣,達到認識5以內序數的目標,並且能進一步學鞏固它。

反思性說課稿 篇2

本月視導工作已經結束,在準備過程中,我們體育組多次教研,集體備課,不斷修改教案並進行試講,並最終確定了課時計劃,在此過程中收穫頗多,現做一小結。

一、集體備課,效果顯著

在每一次試講前,我們都會在組裏進行說課,每次說課大家都會提出一些好的方法、建議,對教案進行補充修改,這些方法、建議打開了我的思路,充實了我對本課的設想,使我不斷有了新的練習設計出現;試講後,領導教師又會在一起對本次試講提出不足和改進意見,使我的課不斷完善。在此過程中,每個人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觀念,都會產生無數的交集和碰撞,而每次碰撞所迸發出的火花,都會激發我的靈感,使我又有了新的想法,於是我深深體會到集體智慧所帶給個人的啓發和力量。

二、逐步改進、穩中求變

第一次試講時,根據本年級學生技術水平,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原地運球。此環節設計了3個練習,前兩個練習分別複習高運球和低運球技術,第3個練習把前兩個練習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兩種運球方法不同的觸球位置和發力位置,同時爲了克服學生低頭看球的問題,在運球的過程中,讓學生隨時報出老師手上做出的數字,既提高動作熟練程度又增加趣味性。

二、行進間運球。此環節設計了3個練習,第一個練習6米往返直線運球,讓學生體會行進間運球手觸球的位置;第2個練習運球距離增加到10米並和原地運球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運球時從前進到靜止和從靜止到前進不同的手法,爲了提高學生興趣,讓學生運球到終點後撿起地上的沙包再返回;最後一個練習內容是學生站成一隊,每隔一個人拿球,做集體曲線運球,中間如果出現失誤,則失誤者和同伴一起退到隊伍最後繼續練習;練習完後安排了一個課課練內容:立臥撐。

通過兩次試講,發現了幾個問題:

1、原地運球練習時成兩列橫隊,隊伍拉的太長,不利於教師觀察指導;

2、行進間運球撿包時學生爲了求快出現扔包現象且動作變形;

3、曲線運球時集體走統一路線,無球同學在此練習中無意義;

4、課課練的立臥撐練習與教材脫節;

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在集體說課時,大家集思廣益,出謀劃策,最終做出了以下修改:

1、原地運球改爲V字形站隊,這樣便於老師的觀察指導;

2、行進間運球改爲到終點後先原地運球,聽口令後統一撿包返回,這樣學生就不會出現因爲求快而扔包或動作變形的情況;

3、曲線運球改爲無球學生站成曲線,觀察同伴動作是否正確或出現失誤,有球同學則繞其行進,如果中間運球失誤,則該同學出列排到隊尾繼續;這樣學生在練習時各有任務,且相互配合,能起到較好練習效果;

4、課課練內容改爲增加輔助教材推鐵環的分組練習次數,這樣可以起到增加運動量的作用,且學生愛動愛練。

就這樣,在一次次的改進過程中,通過說課評課,對教案設計不斷進行修改完善,其實這個過程本身不管是對上課教師還是聽課教師來說都是一種提高,通過這樣一種形式,年輕教師汲取了老教師寶貴的經驗,同事之間也分享了集體的智慧,大家對教材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教學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反思性說課稿 篇3

《楊氏之子》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行文簡潔,故事風趣,語言睿智,人物鮮活。本課設計,以情趣爲重點,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及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以讀爲主線,幫助學生了解文言文的節奏韻律;以悟爲根本,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體會人物語言的精妙。讓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感受這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古典語言的韻味,體味這洗練語言中蘊含的情趣,生髮出對語言學習的趣味。具體教學策略如下:

一、激發興趣,消除畏難情緒

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文言文,他們的心理充滿了好奇,結合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徵,我把教學導入的設計定位爲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上課伊始,課件出示幾句四年級日積月累的古代名言,讓生齊讀,然後,我說這樣的語言就叫文言,用文言組成的文章就是文言文,讓學生感到了一種新奇和親近,從而消解了畏難情緒,激發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熱情。接着,引出本課課題,指導學生理解題目意思。這點佈置學生課前查工具書了,所以不難理解,同時也滲透了學習方法。接下來,讓學生用文言形式介紹自己,很好地活躍了課堂氛圍,爲接下來的朗讀訓練做了很好的暖場。

二、以讀促悟,體會語言魅力

語文教學要以讀爲本,重視朗讀訓練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優秀傳統。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讀,重點在讀,難點也在讀,在朗讀上必須有時和量的保證。這是小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更應該多讀少講,使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熟讀成誦,從而豐富語文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秉着這一觀點,在課文的感知環節中,我拿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按照讀通課文——讀好課文——理解課文的程序好好讀書。

學生初讀課文語速過快,停頓不準確。於是我示範朗讀,並告訴孩子們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文時,要注意停頓,語速要慢。然後課件出示正確的停頓方法,讓學生再讀。我發現學生朗讀文言文文的語感還是欠火候。於是我又範讀了個別難讀的句子,再採取學生配樂自由讀、男女生比賽讀的方法,讀了好幾遍,學生終於把文章讀得韻味十足。雖然花了不少時間,但孩子們讀得饒有興趣。我明顯地感受到孩子們找到朗讀文言文的感覺了,學習興趣逐漸濃厚了。

爲了讓學生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在學生讀懂故事的基礎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詞“甚聰惠”,問:你覺得楊氏之子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用文中一個詞回答。再問:你從文中哪裏體會到楊氏子甚聰惠?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以及關鍵詞“應聲答曰”來體會。接着,師生合作,同桌合作分角色表演,朗讀體會“孔雀是夫子家禽”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兩種表達的不同,來感受楊氏子應答之委婉。在這個過程中,我堅持“以讀爲本”的訓練,讓學生與語言充分地接觸,品嚐語言的“原汁原味”,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更有效地與文本進行情感溝通,產生共鳴。

三、教給方法,學以致用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的工具性要求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文言文的理解是學生面臨的一個難點,文言文的語言凝練,一些字有古義和今義的區別,不能簡單地憑着字的今義去歪曲文本的原義。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很重視對理解文言文的學法指導。看註釋、聯繫上下文、查找資料書、多讀等方法都是巧妙滲透出來,學生可以更輕鬆地接受、掌握。我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幾個問題:說說每個句子的意思;提出不理解的詞句;這樣學生們用上學習古文的方法,自主學習,還解決了疑難字詞,學生都能把整句話的意思說出來,把故事完整地講出來。

接下來的遷移拓展內容及課後作業,及時讓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體會語言的藝術,並學會積累、運用,讀寫結合,提高語文綜合素養,體現了“大語文”觀。

四、以生爲本,有效教學

學生是課堂的真正主人,老師要以生爲本,圍繞學生的需要來組織教學。備課時,我充分考慮了學情,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規律、心理特徵進行教學設計;上課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體差異,以學定教,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我只是在關鍵的地方加以點撥,引導學習的方向,困難的地方給予幫助。這樣的課堂纔是有實效的。

總的來說,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了,但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自己做得最不好的就是在引導學生感悟與深入理解的過程中,難以把握深淺,深度不夠,孩子們難以理解,深度太過,孩子們收穫不大也浪費時間。還有,在提問學生回答問題時,沒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致於部分學生沒能大膽積極地發言,所以整體教學節奏顯得略微鬆懈,背誦任務也沒能當堂完成。所以,我要讓自己在課堂中更有激情,提高課堂組織能力和語言表現力,感染並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另外,我覺得自己在課堂評價語言上需要好好下功夫,使評價語簡明準確,親切巧妙,以起到更好的激勵作用。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懇請各位專家老師提出寶貴建議,謝謝!

反思性說課稿 篇4

活動的設計:

1、因爲到了五年級,學生對友誼和朋友有了自己較爲深入的理解和感受,教學中藉助學生已有的經驗和體驗,幫助學生一步步提升對朋友的理解。所以在活動的設計中,就爲學生搭建了活動的平臺,讓學生在活動中共享,拓寬主題。

2、以“朋友”爲線,讓學生蒐集古今中外名人的典範,爲學生提供學習的榜樣,達到資源共享,既拓寬了主題,又培養了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使學生更加深入地認識到朋友之間真摯的友誼的重要性。學生在講述故事時,明白了道理,從而逐漸理解“朋友”的真正含義,潛移默化地指導學生,實現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目標的達成:

1、大的環節,小的教育點還行。

2、能關注學生,有目的地去問問題,並給予及時評價。

遺憾的是:

1)深度不夠。如在推介會這個活動中,在學生介紹完後,老師要針對其點拔,引起學生對朋友的情感,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再如在交流好朋友的典範時,一定要引導學生多交流,明白告訴我們的道理。

2)評價語過長。要把說的權力放給學生,讓學生大膽地說,最後可讓學生總結。

3)生活化體現得不夠。雖然有一段學生相處的錄像,但還是有些弱。可在理解真正的朋友這一環節中加一個學生熟知的或學生身邊的感人故事以提升主題。

4)把握不好尺度。在辨析真正的朋友這一環節中,有個尺度不好把握。挖深了就成了這節課的重點,淺了,沒達到效果。這個地方,以後要好好處理,爲下節課做好鋪墊。

5)結尾處可先讓學生交流收穫,再共唱《朋友》歌結束學習。

6)要科學地使用教材。因馬克思與恩格思離學生的認知太遠,所以他們之間友誼的材料可不用。

7)要關注學生,隨學情而走。課前一定要備好學生,課上一定要時時關注學生,課下要了解學生感受。特別是備好學生,因爲教學設計中的每個環節、每個小細節都是根據學情來設計的。

總之,要想自己的課堂有實效,老師一定要設計好自己的問題,交流後是否達到目的。

反思性說課稿 篇5

在兩個月的工作時間裏,參加了一次縣優質課評比,我把它當作一次公開課。本次優質課評比,我選擇《落日的幻覺》。教授這篇課文,開啓了我第一次對說明文教學的思考,主要從以下角度展開反思:

語文素養和考試,在糾結中前行?

在正式參加工作之前,唐老師一直跟我談這個問題,心理上已經有所準備。但真正面對這個問題時,感受卻很不一樣。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求取兩者的平衡。慢慢地,我認識到:

1.這兩者是不矛盾的,更不應該分開來談。一位優秀的老師,一定是既能給學生好的成績,又能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

2.教師在面對這個問題,之所以會那麼糾結,很大程度上與語文課程的建設的不夠完善有關。當我認清這兩個問題後,內心的糾結也就慢慢淡去了。這是工作半個學期,一直縈繞我心中的一個主題。有了對這個主題的思考和大方向的把握,纔有了下面種種。

說明文教學學生需要學什麼?我有以下幾個角度的想法:

說明文作爲一種以說明爲主的表達方式,其文體的教學價值。這點希望學生關注說明文、記敘文、議論文的區別,關注說明這種表達方式的特點。

之於第1點的思考,於是有了“說明文是怎樣進行說明的”這個具體的問題,在這個問題的指導下,就有了說明方法、說明文語言賞析等教學內容。

說明文行文思路的嚴謹,具體表現爲說明文的順序。

說明文的目的:將事物或事理介紹清楚、說明白,以便人們讀懂了解,普及科技知識。

稍許權衡了以上幾點內容之後,我覺得《落日的幻覺》可能適合在說明順序和說明目的這一角度上選擇教學內容。於是,試圖以這篇文章作爲“寫作內容選擇和寫作順序安排與寫作目的和讀者羣體有關”的例文進行教學。

教學設計的過程,關注什麼?我的基本想法:

1.清楚明確地表現教學目標:我要教什麼?“教學內容有了”和將“教學內容表述爲教學目標”是再一次對自己要教什麼進行梳理的過程,是對教師思維的又一次挑戰。這次設計中,對教學目標的表述,幾經糾結,但力求在目標中表達清楚我的教學內容。

2.簡明而多層次地呈現教學環節。教學環節的設置務求簡明(一是環節要少,二是每個環節的教學目的要明確),所以我的教學設計主要是三個板塊:板塊一:檢測預習;版塊二:研習課文,學習新知;板塊三:鞏固與運用。三個板塊在順序的排列上也符合學生的接受新知識的規律,也較爲合理。

3.明確而有效的作業更進。因爲時間倉促,這一教學內容的作業需要教師重新設計,因此並未在課堂呈現。

教學實踐過程,我缺少什麼?

我的反思:

1.核心問題:怎麼接好學生拋過來的“球”?所謂“球”,是學生對教師“拋”出去的問題的迴應。也許是因爲新老師,我很早就發現自己在接學生“球”的時候,“平均”水平不夠,時好時壞(放鬆時,思路更清晰,思維更敏銳,可以較好接“球”),綜合實力不行。學生在課堂上的回答很精彩,我沒有預料到學生這麼快就能達到我預設的目標,因此有些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接“球”。當然,有的時候,學生的回答不是很到位,我也沒有意識到,從而錯過了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契機。總體感覺:優秀的學生,不夠優秀的老師。

2.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教師在執教時,缺少“第三隻眼睛”看課堂的能力,對於自己班級學生的學習狀態、課堂的學習節奏,教師都缺少一種課堂的敏銳感。例如,因爲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導致這堂課不夠完整。當然,我不是一味地追求課的完整性,只是這堂課是可以通過努力調整成完整的。

以上兩點雖然都與教學經驗相關,但不應該成爲我逃避的藉口。

前輩的建議:

1.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是否可以選擇更實際的內容?比如,說明文的語言賞析。

2.新授知識之前,是否能夠讓學生多花一點時間讓學生了解文本內容,可利用課後練習中的表格。

3.在導學案的語言上要簡練。

如何改進我的短板?思考了兩點:

教學實錄片段分析。可以給自己的課堂錄音,課後選取交流的高潮片段做出實錄並分析,若能每週一次,進步肯定大!

邀請有經驗的教師聽課。指導教師在聽完課後能夠坦誠指出存在的問題,並進行改進的指導,我要客觀分析,虛心接受。

曾經在面試天然寫作新教師的時候,問過所有老師一個問題:“你覺得,一個老師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當其中一位老師回答我“是反思的習慣和能力”時,我內心的激動和喜悅難以言喻。反思是一個新教師成長起來最有效的手段,這個成長不僅是在教學上的成長,更多的是他(她)面對這份職業在內心上的獲得的一種對自我清醒的認識和自信,甚至,這種認識和自信會慢慢地遷移到他(她)的生活中,影響、改變他的生活。

優質課的反思結束了,但我對生活和教學的反思將不會停止!

反思性說課稿 篇6

本節課依據學生對知識的認識順序組織教學,讓學生體會規律的認識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對學生進行學史教育。從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伽利略的研究——笛卡爾的補充——牛頓的總結中領悟,科學理論是經過不斷實踐不斷完善的過程。

教學過程:

本節課利用類似於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爭論的實驗,一開始就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學過程中,以賦予學生角色的方式,使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兩大科學家的爭論當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優點:

1.環節的設置符合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步驟,能夠很好地抓住學生的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在對“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進行探究時,通過一段物體從斜面滑下的影像,引導學生思考:小車在水平木板上前進的距離與哪些因素有關?並提供實驗器材,讓學生能夠在實際操作中先歸納,在已有的知識水平基礎上總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2.注重了學生對控制變量法、理論推理法等科學方法的掌握。從最先影響小車前進距離的多個因素的探究,讓學生知道,摩擦力越小,小車運動得越遠;然後從毛巾到棉布、木板、玻璃再到沒有摩擦的光滑平面,從現實存在到空間想象,從有到無,不斷地改變實驗條件,利用理論推理法,逐步引導學生建立起形象的空間模型,水到渠成地得出牛頓第一定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地領會到到科學方法對物理學習乃至科學進步的重要性。

3.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爲在實際生活中,牛頓第一定律成立的條件“物體不”是不存在的,因此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在通過實驗探究和總結得出“牛頓第一定律”以後,再通過引導學生弄清定律中的“一切物體”、“不受力的作用”、“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等關鍵性詞語,把握定律的適用對象、成立條件以及相應現象等,促進學生學習的效果。

4.突出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少講,學生多動手、多思考、交流多,真正做到讓學生動起來。以小組爲學習單位,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成課堂生成。

存在的不足:

1.對學生不放心,怕學生出錯,所以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不足,不利於學生髮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培養;

2.對教學過程的設計,還可以進一步加工,使知識變的更生動,提高學習興趣

教學再設計思路:

《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運動定律是動力學的基礎,正確認識力和運動的關係,是學好物理的關鍵,教學中應聯繫生活、貼近實際,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理解力和運動的關係是本節課的重點,通過實驗和生活的例子進一步體會,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這對以後研究問題,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2)能有效利用控制變量法探究物理問題

(3)知道實驗推理法在物理學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2)通過理想條件下的推理,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合作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2)通過活動和閱讀感受科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3)瞭解科學進步的漫長、艱難的歷程,鼓勵學生勇攀科學高峯

重點:

牛頓第一定律

難點:

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實驗結論的進一步分析

學情分析: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還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人們正確認識這個問題,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同樣學生要正確認識它,也要克服日常經驗帶來的錯誤認識,所以一開始就用了兩個實驗,讓他們通過觀察、思考,來澄清錯誤的認識。

教學方法:

1.學生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困難在於從生活經驗中得到的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觀念,認爲物體的運動是力作用的結果。如推一個物體,它就動,不再推它時,它便靜止。爲使學生擺脫這種錯誤觀念,首先要把運動和運動的變化區別開,樹立從靜到動和從動到靜都是“運動狀態改變”的概念,這是爲了揭示力和運動的關係做的重要鋪墊。其次,通過實驗確立“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的概念。再通過推理建立“不受力運動狀態不變”的概念。

2.通過演示實驗的比較、分析、綜合、推理是本節課的核心,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科學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實驗中可通過設計不同的問題滲透研究方法。

反思性說課稿 篇7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學唱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而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音樂實踐活動中掌握下滑音的升記號的唱法,感受濃郁的新疆音樂的風格,能用圓潤的聲音、詼諧的情緒表現歌曲,並能激發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心,通過創編歌詞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想象能力。因此,我在熟練掌握教材、挖掘教材的基礎上與其他學科結合,運用多樣的形式把單一枯燥的內容融入到靈活的教學方法中,讓學生學唱、體驗、實踐具有新疆民歌風格特點的歌曲。同時讓學生在創編歌詞中去體驗創作帶來的樂趣。通過學唱歌曲,編創歌詞的活動培養學生從小熱愛大自然、做自然生態保護者的情懷。由此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欣賞導入。

2、激趣學習,攻破難點。

3、創作表演,情感昇華。

4、首尾呼應,結束課程。現在根據自己的執教過程,總結了以下的幾點心得:

一、注重營造融洽、愉悅的教學氛圍

在新課的導入部分,我首先用一段新疆舞吸引了學生的視線,讓學生初步感受新疆舞蹈濃郁的民族特色,進而由新疆引出阿凡提這一人物。在“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你所瞭解的阿凡提”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的反應出乎我的意料。我原以爲四年級的學生知識面不會太廣,對阿凡提的瞭解也不會太多,再者時間有限,因此我設想學生只要以一個詞語來概括對阿凡提的瞭解,並且只要有個別學生會說,撐撐場面,點到爲止就行。誰知一提到阿凡提,教室裏頓時熱鬧了起來,不僅用了聰明機智等詞語,還用了些時尚語言如:酷。對於學生的這些表現,我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精神自由。這種尊重體現在我鼓勵的眼神中,真誠的一瞥中,親切的淺笑中,甚至在舉手投足的細節中……我對孩子們的行爲採取了放手、鼓勵的態度,所以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爲本課教學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使本課教學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倡導“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

音樂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繫,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生活的前提。”因此,在這一課中,我始終“興趣”兩字放在首位,由此展開課堂教學。本課首先從我跳的新疆舞蹈與阿凡提的人物形象入手,通過了解新疆音樂的特點和阿凡提這一幽默的人物,激發孩子的興趣。以去阿凡提的家鄉爲主線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進而展開學習過程,讓學生的興趣持久保持。在學唱歌曲這一環節中,我打破傳統教學,進行創新教學,讓學生在興趣點上去學習知識,而在講授樂理知識下滑音和升記號時,我則親自範唱了兩種不同有唱法,讓學生親自體驗它們在音樂中的作用,這使學生對此知識點掌握得比較深刻,當他們在演唱忘記這兩種記號時,我便風趣的告訴他們說:“它們可是阿凡提的好朋友喲,你們可不要把人家的好朋友趕出去了喲!”學生聽了哈哈大笑,和我的距離也拉近了一大步,當然他們也深深地記住了我這有趣的提醒,在接下來的演唱中,也沒有把它們忘記了。

三、運用多種形式去表現音樂,培養學生的表現音樂能力

當學生學會歌曲時,接下來的就是如何表現音樂了,在表現音樂中,我則對學生說:“想不想給你的歌聲錦上添花啊?”學生答:“想啊!”我又說:“那我就告訴你兩個絕招吧,一是用輕鬆、圓潤的聲音去演唱,二是帶着表情去演唱。”學生一聽說是絕招,興趣來了,很想試試老師的絕招靈不靈,所以學生不知情下,我們就進行了歌曲處理,然後讓學生根據學到的絕招就來表現音樂,用聲音、用表情、用動作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表演慾望。當我要學生用舞蹈來表現音樂時,我就告訴學生說,來到新疆得入鄉隨俗,所以我們不僅要唱歌還得跳跳舞。這樣輕而易舉的把學生從演唱過渡到了舞蹈中來。

四、鼓勵創編歌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當今是創新的時代,因此教育也離不開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本課中,我設計了讓學生編創歌曲中“誰要打鳥兒,誰要捉青蛙,誰要折斷花和樹,我可對他不客氣”這幾句的歌詞進行創編。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創作出了:誰要浪費水,誰要浪費電,誰要亂扔瓜果皮,我就對他不客氣。誰要亂砍樹,誰要踩地等不同的歌詞,這不僅發揮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也對他們進行了德育環保的教育,以達到了德育滲透音樂教學的效果。

反思性說課稿 篇8

一、設計意圖

下雨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每當下雨的時候孩子們都興奮的談論着、喜歡在雨裏遊戲、嬉戲,於是我抓住孩子的這一興趣點,引導孩子們有意識的去觀察、感受、瞭解雨。《聽雨》這首散文充滿了趣味性、童真性、並且用擬人化來表達小雨點與周圍事物關係,也符合《綱要》中所提出的:“讓幼兒初步感知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的結構和特點,培養對語言的敏感性。”活動中爲幼兒創設整一個寬鬆的活動氛圍,讓幼兒藉助畫面觀察、感知、理解、想象更好理解散文詩,感受文學作品的意境美。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育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幼兒園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興趣點,確定以認知、能力和情感三維目標:

1、理解散文詩的內容,體驗雨的趣味性。(重點)

2、能結合生活經驗仿編詩歌並大膽的表達。(難點)

3、樂於欣賞文學作品感受散文詩的優美意境。符合《3—6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切實可行。

三、說活動準備:

爲了很好的完成活動目標我做了以下的準備,藉助多媒體的手段、ppt、音樂、傳統的詩歌圖譜、雲朵操作卡等,來完成教學活動。

說教法與學法:

活動中所體現的教法有:直觀教學法、提問法、討論法。直觀教學法體現在通過觀察下雨的課件、聆聽雨聲、雨趣圖片,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提問談話法通過一系列的提問,激發幼兒積極思考問題,理解詩歌內容,並通過引導提問幫助幼兒理解詩歌中的擬人、排比優美的語句,來激發幼兒說雨的興趣,發展語言的表達能力。在創編的環節運用了討論交流法,以小組合作討論“雨還會落在哪裏?會幹什麼?”充分發揮想象力進行創編詩歌,更好的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學法有:多感官參與法、觀察討論法、想象創編法讓幼兒從聽聽、看看、講講、議議、模仿多方位感官來理解散文詩的內容,通過觀察詩歌圖譜,看看四句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討論同樣是雨點,爲什麼發出的聲音不同?來理解詩歌內容,並運用想象創編法,激發幼兒想象和創造力,培養了幼兒積極動腦思考問題的好習慣。

四、說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從以下四方面開展的:說雨—聽雨—編雨—雨趣四個環節進行的。環節一:說雨(通過聽雨聲說說對下雨的感受,並瞭解雨與人們心情的關係,)環節二:聽雨(以“豆豆“的角色引出詩歌,利用圖譜由淺入深層層展開的形式,通過看、聽、感受欣賞散文詩中的詩歌部分,交流表達對雨聲的經驗與想象,《3—6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引導幼兒感受文學作品的美,有意識的引導幼兒欣賞或模仿文學作品的語言節奏和韻律”,因此我在活動中我進行3—4遍的配樂完整朗誦詩歌讓幼兒感受詩歌的意境美,語言散文詩的教學就在於欣賞與感受,老師的表情、抑揚頓挫的語氣通過不同的層面引導有理解散文詩、感受散文詩,從而體會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現力。

環節三:編雨,我以層層展開圖片的方法,輔助幼兒理解詩歌的句式特點和情趣,《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願意用圖畫和符號表現事物或故事”因此在創編環節我讓幼兒結合自己的已有經驗個別口頭創編,再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圖加文的學習方法進行創編,孩子們興趣濃厚。環節四:雨趣:通過ppt和優美音樂得完美結合,幼兒感受雨天也能找到有趣的事物,心情也會開心,昇華到幼兒心裏健康層面,體現了課程的整合性。延伸活動:讓孩子們去圖書角進行表演詩歌。

五、活動反思

本節活動,幼兒興趣濃厚,教師能最大限度的爲幼兒創設一個優美的語言環境,以背景音樂烘托出散文詩的意境美。幼兒能夠認真傾聽教師朗誦散文詩,理解散文詩的內容,感受意境美。由於幼兒經驗準備不充分,導致在創編環節思維侷限,創編雨落到不同的地方發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幼兒基本上都是憑空想象,在創編雨點落在的地方能幹什麼?幼兒思維不開闊,想象力不豐富。我應該在課前親自帶幼兒去觀察一場雨,聆聽一場雨,豐富幼兒經驗,這樣活動的效果應該更好一些。謝謝大家!

反思性說課稿 篇9

《生活中的比》一課與人教版中的《比的意義》實屬同一內容,但從課題反映出:《生活中的比》的生活味濃一些,《比的意義》數學味更爲偏重,這是我對教材的第一印象。

在設計前,我首先對教材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學生已學過的相關知識基礎“除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以及相關的應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比的認識》的起始課。教材安排了“圖片的放大縮小”“速度”“水果價格”三個生活情境去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並在次基礎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學生深深體會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性。在備課時我反覆斟酌兩個問題:引入比的必要性在“圖片的放大縮小”學生能感受得到,但在“速度”“水果價格”兩個情境裏,學生會認爲直接“比速度”“比單價”就可以了,比的必要性不容易體現出來,學生可能感覺沒必要用到比。

其次對學生也進行了前測:針對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學習基礎以及學習方式方法我都有較全面的瞭解,他們喜歡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喜歡探究式、合作式的學習方式;六年級的學生也具備了一定的的閱讀、理解和自學能力。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有意識去設計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在豐富、有趣的學習情境中逐步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

一、有趣的生活情境,激發了學習興趣

一節課教學導入可以說是最能吸引學生的地方。尤其是數學課,必須要創設比較吸引人的教學情境,牢牢地去抓住學生的眼球。所以,新課開始我選擇第29屆奧運會讓你最難忘的是誰?爲什麼難忘?然後引入志願者微笑服務的照片,及淘氣也當一名小志願的照片,爲什麼有的像、有的不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探索長與寬的關係,爲進一步認識“比”、學習“比”做好鋪設。接着通過兩個生活中的情境解決問題“比速度”——馬拉松選手和起自行車誰快以及“比單價”——哪個攤位的蘋果最便宜?通過學生的思索、探究,知道求速度就是求路程與時間相除,也就是路程與時間的比;求單價就是求總價與數量相除,也就是總價與數量的比;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初步感知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性。

這時引導學生初步瞭解“比的意義”——“兩個數相除又叫做這兩個數的比”,

通過讓學生小組交流比與除法、分數有什麼關係?得出比的後項不能爲0。這時的教學就稍縣枯燥了,有的學生就容易開始分心了。我馬上通過讓學生做“石頭、剪刀、布”的遊戲,理解4:0的含義,表示的是兩數的相差關係,與我們這節課學習的比不同,是表示兩數的相除關係,進一步深入感知學習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及比的意義。

二、熟悉的生活情境,讓活動有效展開

數學學習過程充滿着觀察、實驗、推斷等探究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應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究與交流的活動之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學生展開充分、自由的討論是學生合作學習的一種必不可少的形式。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學生熟悉的“圖片”、“速度”、“水果價格”情境,然後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爲單位,合作探究長方形的長與寬之間的關係,並在組織學生討論時,教師先爲學習小組提供了圖形、問題、表格,教師指定學生擔任組長負責記錄,歸納本組學生的意見,在他們的合作中,及時地引導他們研究,引導他們在交流中學會傾聽,學會評價,學會鑑賞,最後全班交流。

在學生初步感受比產生的必要性時,及時歸納出比的意義,之後讓同桌同學互相說“比”。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三、有效的生活情境,深化學生的學習

本節課的練習我完全摒棄了書上的練習題,重新思考設計了既能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比較系統的梳理和反饋,又能起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我們都知道,語文課常常對學生能起到比較好的教育目的,通過課文,能使學生受到做人做事的思想教育。而數學就使人覺得是在學比較枯燥的計算,或是選擇只有ABC。

在本節課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幾道練習題就是讓學生在學會“比”的知識的同時,讓他們同時受到愛國主義教育,讓他們在數字的變化中感受到我們祖國每天在騰飛、在受世人矚目,我們的生活在前進、在飛躍。

在最後,我讓學生欣賞“黃金比”的各種圖片,不光是爲了讓人賞心悅目,增添趣味性。更是爲了讓學生深切的體會到數學課不光是學數學、它可以是一節發人深省的語文課、也可以是一節享受藝術美的美術課、音樂課,讓學生充分的感受到數學課與其他學科的整合。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

四、不足與困惑:

1.教學中設計的幾個活動如何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待於進一步探究。

2.教學中如何激發後進生學習的積極性值得深思。

反思性說課稿 篇10

反 思:本節課知識容量較多,但難度不大。我在教授過程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和時間,而相對留給學生的實際操作時間就少了許多,畢竟計算機課要把大部分的時間留給 學生,讓學生自主動手,相互合作,這樣纔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自學能力。還有一點,知識容量大了,就需要有時間來練習和鞏固,眼看計算機課越來越少,再 沒有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故有些許的遺憾。

分析:這一節課上下來,我覺得比較成功,學生真正“動”起來,思維“活”起來。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鬆,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鍵 盤是計算機最基本、最常用的輸入設備,通過鍵盤接口與主機相連,用戶通過按鍵向計算機輸入信息。本課學生學習的是標準的104鍵鍵盤,其中3個是 Windows專用鍵。學生已經學習了鼠標操作的能力,在第七課安排學生認識鍵盤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學生學習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下面的指法練習和畫 圖等簡單的學習。教材根據教學重難點安排了四個學習板塊,分別是鍵盤分區,主鍵盤區,光標控制區和小鍵盤區。其中主鍵盤區是本課重點,掌握使用方法,初步 識記字母鍵位。每個鍵區上的鍵位的認識和使用,不能夠死記硬背,要讓學生在認識的基礎上,通過練習和實踐來掌握。

直觀演示可以讓學生一目瞭然,迅速地認識事物,因此,教學認識鍵盤四區時,我做了一個課件,將鍵盤上的四區分別設爲四種顏色,並用“找朋友”的方法,激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熟知各區的名稱。然後再讓學生在自己的鍵盤上找到四區,加深了學生對鍵盤分區的認知力。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教學都要以學重教。教學方法的選擇要根據教材和學情來確定。因此,教學主鍵區、光標控制區、小鍵盤區我分別採用三種教學方法。

1、教學主鍵盤區

教 學字符鍵:因爲這部分內容比較簡單,教材上敘述的也較爲清楚,我採用“嘗試自學”法來指導學生學習,具體流程爲:嘗試自學(讓學生讀讀、劃劃、議議)—— 反饋交流(讓學生彙報學懂了的什麼?)。讓學生覺得自學這段我能行!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慾望與衝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特殊控制鍵

現代教育理論認爲,知識不是一種告訴,而是一種自我嘗試和自我建構。這部分內容,我採用了“發現法”教學生學習。學習流程爲:嘗試發現(讓學生在打開的寫字 板中分別按這些鍵,說說你能發現什麼)→彙報結果(要求學生彙報發現結果,集體交流)→實踐操作(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鍵位和使用的方法)。通過讓學生自己 發現、探索,點燃學生求知的火花。最後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成功帶來的快樂。

2、教學光標控制區

這部分內容需要的文本頁較多,且內容簡單明瞭,我採用了直觀演示教學法教學。讓學生先觀察課件演示,然後再自主實踐。通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掌握Delete和BackSpace鍵的功能區別。

3、教學小鍵盤

這部分內容十分簡單,不是教學重點,教師要以略作介紹,學生對照教材自主實踐加以練習即可。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過程,各環節邏輯而嚴密,生生都能參與探究;注重情感,尊重學生的自我意識,避免正面否定學生,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態度。在這樣一個生動愉悅的教學中,領悟鍵盤的認識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反思性說課稿 篇11

【設計思路】:

皮亞傑說過:數概念是幼兒在事物間建立兩種關係的總和,其中的一種就是順序關係,它是幼兒學數學前的準備階段。對於小班來說,“排序”是一項比較具有挑戰性的數學活動,需要他們進行一番系統、連貫的思考,找出事物間的聯繫。排序活動不僅能培養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簡單的判斷力、初步的推理能力,同時也是培養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爲此,我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設計了此活動。我嘗試在簡單、輕鬆的活動中,讓幼兒自主地探索、學習。

教材分析:《石頭小路》是小班建構式課程中的一個數學活動,這一活動主要要求幼兒能按照ABCABC的模式進行排列,並鞏固對圖形的認識。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爲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要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在設計活動時,讓各領域的知識有機整合在一起,如在觀察活動中滲透了語言表達教學等等。

教法與學法:

教法:《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活動我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還挖掘此活動的活動價值,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活動中我運用了

1、情景表演法:活動導入部分既要讓幼兒發現問題,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問及探索,又要通過幼兒感興趣的方式設置懸念,因而我設計了“小兔要去採蘑菇,引導幼兒去發現小路”這一情節,並通過情景表演的方法啓發幼兒思考。

2、演示法:是教師通過講解把教具演示給孩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動的演示是運用幾何圖形的基礎上,學會區分異同。此外我還運用了觀察法、談話法等,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並以“遊戲”貫穿活動始終,讓幼兒在玩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真正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學法:幼兒是學習的主人,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索活動,不僅提高了幼兒探索能力,更讓幼兒獲得了學習的技能和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本活動採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究學習。《綱要》指出教師在提供豐富材料時,要使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本活動的操作是幫助小松鼠鋪路,讓幼兒通過看一看、說一說、擺一擺來操作。

2、交流法:同伴間相互交流探索問題。在交流的過程中既能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將自己獲得的經驗與同伴交流分享,使《綱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動”得到真正體現。

活動流程:

一、情景表演,看一看小路,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初步感知ABCABC的排列方式。(分析:運用情景演示,讓幼兒更加直觀地瞭解到小路的排列方式,爲後面的活動埋下了伏筆。同時在這一環節中,既發展了幼兒的觀察能力,又使他們的語言得到了發展。如果教師的情景利用一個大背景圖來設置,然後讓每條小路都能通往蘑菇地,這樣會讓幼兒的興趣更濃。)

二、選一選小路,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分析:通過聽口令的方法來讓幼兒進行尋找相應的小路,可以鞏固幼兒對排列方式的瞭解,但對動手操作還有點困難。如果教師換一種方式教學,根據要求來讓幼兒動手排一排,這樣不僅能提高幼兒的聽辨能力,又讓幼兒對排列的順序有了瞭解,爲下一環節奠定準備。)

三、鋪一鋪小路,鞏固排列方式。(分析:鋪路是本次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讓幼兒在動手操作中鞏固所學內容。《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索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索的過程和方法。在孩子們操作的過程中發現有些孩子難點未掌握,這可能源於教師的在之前的引導不夠,沒有講明白到底該是一個什麼樣的規律,可以先讓幼兒看着範圖想想,先在桌子上擺一擺,發現錯了之後可以馬上糾正,然後再把它鋪到紙上,成一條小路。)

四、展示小路。(分析:把幼兒幫助小松鼠鋪的小路一一展示在展板上,讓幼兒感受動手操作的快樂。教師在講評的時候,可讓小松鼠先在正確的小路上走走。)

通過活動,讓我看到自己在教學上的不足,有許多的地方還值得我進一步去考慮,比如: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煉,不夠兒童化,調控能力不強,教師在演示教具時的每一動作等等都要考慮清楚。對於怎樣上好一個活動,實在需要更多的學習與思考。一個活動雖然結束了但另一個活動纔剛剛起步。今後我會更加努力,平時上課,仔細分析教案,研究教案,多與其他老師交流溝通,不斷積累自己的教學經驗。

反思性說課稿 篇12

通過教學實踐,本節課教學過程整體能聯繫學生的實際,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教師的職業性和理解老師對學生的關心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尊敬老師的感情。教學過程學生和老師相處融洽,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較好,思路清晰、重點突破還是較好的。但是,在理論聯繫實際方面還不夠貼近學生的實際,使用的教學資源還不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情感,使這節情感課中學生展示出來的還不是學生最真實的情感。

因此,在思想品德學科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使思想品德的教學符合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從學生的生活和實際出發,發展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使教學過程轉變成學生能結合自己的實際參與、實踐、體驗、交流和展現的舞臺,幫助他們創造成就感,快樂地學習。

一、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實際。

教師在做教學設計前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最貼近學生的實際設計教學活動,教師並且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水平,要注意在教學中產生的“瞬間靈感”和課堂生成資源,並積極、靈活地進行引導,真正實現理論聯繫實際的重要教學理念。使教學過程有快樂也有收穫。

比如在本課中,學生平時也懂得在一定程度上尊敬老師,可是往往是因爲一種習慣,甚至有些學生會存在“學得好是我自己努力的結果,和老師沒多大關係”的思想,對老師的尊敬出於表面而並非出自真心。因而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使其真正懂得尊師。而真正能激發學生的尊師之情,就只有利用學生經常接觸的、熟悉的老師與他們自己發生的故事來引導學生理解老師對自己的關心與愛護。而我卻錯失了這個機會,使用了讓學生去採訪現場不熟悉的聽課老師的活動,使學生只注重了採訪活動,採訪的目的未到達,變成了只有快樂熱鬧的場景,沒有快樂深入的學習。

二、利用好社會大課堂,與社會實際相結合。

理論聯繫實際,也就是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是初中思想品德課推行素質教育重要途徑。學生接觸的社會範圍不大,教師應該利用多種形式創設情境,例如本課中,教師通過“感人教師的圖片展示”、“何可欣尊師、教師節尊師活動等時事回放”等內容,使學生融入社會實際中去,使學習生動活潑,在思想品德課所學的知識得到檢驗,得到昇華,從而激發學生的認識和追求,有效地提高學生思想品德學科的理論素質和思想、道德、覺悟水平,獲得良好素質教育效果。

三、老師要保持快樂心態。

只有老師的輕鬆快樂教學,才能使學生樂於接近老師樂於接受教育,才能感染學生快樂情愫。當然,老師也是人,在現實生活中,有種種的煩惱和不如意,要保持快樂的心態好難。但只要本着以學生爲重,以教書育人爲重,忘我地工作,努力在面對學生時摒棄懊惱,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好心情,把微笑帶給學生。常到學生中間看看,關心學生的痛癢,和學生打成一片。因此,我與學生的關係相處是比較融洽的,這才成就了快樂教學。

四、應教會學生學會反省,達到傳授知識與提高道德覺悟和素質,使知與行統一。

這節課如果在“尊師行動”環節中能夠讓學生反省自己平時的尊師行爲,引導他們思索改進措施就會有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每學完一節內容,只要是與學生活學習有關的,我們都應該讓學生反省自己的行爲,引導他們學着解決遇到的問題。例如,初一年級學生剛進入初中學習,對中學的學習有很多不適應,我在講完“學習新天地”的內容後,還經常問問學生學習情況,針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加以引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難題,成爲他們的良師益友。

反思性說課稿 篇13

一、用常識經驗來學習數學知識。

一年級的孩子儘管剛開始學數學,但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積累了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從學生已經知道的出發,就是要善於把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的常識性知識或經驗轉化成一種可操作、討論、思考的學習材料。這樣一方面有利於對數學學習過程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使他們感到親切,思維很快被激活,從而產生好學、樂學的動力。如,在[片段一]中,這些食品都是學生每天能吃到或看到的,是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這樣的題材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我們的數學必須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自身邊的熟悉情景,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學也保證了學生對探究內容的理解深度,爲進一步構建知識奠定了基礎。

二、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

向學生提供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學習內容。這是符合學生年齡持點和認識規律的,數學是比較抽象的學科,但數學又是十分現實的。抽象的內容需要以生動有趣的事例,展示所學的內容。如[片段二]讓同學們根據佳倩家中的餐廳的大小,爲她籌措餐桌,椅的選購與配套方案。其間,涉及餐廳桌椅合理佈置,實用與美觀,敬老與來客諸因素、多角度、多方案,既有教學直覺估算的知識,更激活學生道德、審美、統籌等的綜合經驗,給學生提供更大思維開放的空間和創造性進行問題解決的機會。學生圍繞着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展開討論,讓每個同學均以自己的方式投入;有人說、有人聽、有人反對、有人補充、有人質疑、有人解釋……此時教師也完全以一個合作者,引尋者和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平等交往,形成了一個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

在這個活動中,由於學生沒有了解到佳倩家幾口人的信息,少購了椅子,造成“有人站着吃飯”害得全班人鬨堂大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用生活問題來體驗數學價值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是指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應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容,什麼是有價值的數學?任何數學知識都有自身價值,但不同的數學對學生來說其價值不同。比如:[片段一]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已有所接觸,但一般都是無意的,通過學習“分類”以後,開啓了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帶着問題自主的進行探究,幫助學生在頭腦中主動構建知識的模式及其思考方法,促使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逐步趨於完整,並在應用中初步體驗“分類”的應用價值。

又如:[片段二]在學習“估算”之後,上了一堂數學活動課,設置了爲一間餐廳配置了一套合適的餐桌的實例。讓學生理解如何配套較合理想及一些綜合的思維過程,由於題材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富有時代氣息,又富有挑戰性,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和學好數學的價值。

教學的實驗證明,小學數學教學與生動豐富的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繫,有利於發掘數學自身的魅力,以引發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由意識和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的思維感情,也便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思索、理解和掌握。本文中的兩個題材,引發學生一次又一次的學習激情,學生在感受成功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