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長方形和正方形》說課稿(通用13篇)

《長方形和正方形》說課稿(通用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1W 次

作爲一名老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長方形和正方形》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長方形和正方形》說課稿(通用13篇)

《長方形和正方形》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上海試用本)小學數學第五冊第110~112頁的例1“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2、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本課內容是在前幾冊直觀認識角、線段以及三角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並會進行周長的計算,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幾何初步知識的興趣和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爲後一節課學習周長公式的變式運用及拓展打基礎,同時又爲後繼四五年級的長、正方形的面積及長、正方體的學習作鋪墊,是一個承上啓下的內容。本課內容基於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主要還是以直觀爲主,通過討論交流,圍圍描描等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

3、本課的教學目標

根據二期課改教學大綱的理念、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本課可確定以下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使學生理解周長的含義;

②會運用公式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2)過程能力與方法:

①通過圍一圍、描一描等操作活動在學生頭腦中建立周長的概念;

②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合作討論,配以媒體的直觀演示,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歸納出常用的周長計算公式,使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得以提高。

(3)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生喜好的實際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探究能力和概括能力,並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的信心。

4、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根據以上的分析,不難看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周長的含義,會進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教學難點是:建立周長的概念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得出;而要突破難點的教學關鍵就是:通過多種學生喜好的實踐操作活動,調動學生各種感觀,來協調感性認識,並通過合作學習將得到的直觀感受加以內化,從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本課內容,並形成一定的探究學習的方式。

二、說教法

愛迪生曾說過:“我從來沒有做過一次偶然的發明,我的一切發明都是深思熟慮實驗的結果。”教學也是一樣,學生的動作和思維是密不可分的,讓他們親手去描一描,圍一圍,使一些抽象的數學概念轉化爲形象化、具體化,在動手操作中進行認識和理解,在合作討論和交流中進行完善和內化,在練習與運用中進行對比,排除誤區,得以鞏固。

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面向全體,人人動手

本課內容概念性較強,又較抽象,如果單純是教師演示或個別學生演示,必然會有部分學生因爲得不到親身的體驗而無法建立正確的概念或建立殘缺的概念。因此,結合教師擺小棒、部分學生上前指一指圖形的周長這兩個示範性的初步感知活動,我又讓每個學生挑選練習紙上2~3個喜歡的圖形描出周長,這樣,每個學生都有了親自動手的機會而不再是純粹的一個旁觀者。

2、激發主動,積極參與

三年級的學生,概括能力還不是很強,因此要通過個人的探究歸納出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顯然對很多同學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對學生進行分組,讓他們在小組討論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聆聽別人的方法,這樣可以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思考,並在討論中相互取長補短,得出比較全面的方法。在這一小組探究的活動中,人人都是學習的主人,主體性和主動性得以體現,一些思維、概括能力較弱的學生也被帶動起來。

3、師生配合,多邊互動

本課教師的作用體現在對學生實踐活動的組織以及幫助學生整理探究學習的成果。特別是在學生交流時,教師配以媒體展示,讓學生通過媒體的展示,判斷學習的成果是否正確,並在此基礎上,輔導學生優選方法,加工成常用的計算公式。在第二次討論學習後,安排學生看書,既是利用教材對前面活動成果的一個加強,又留給學生消化與質疑的餘地。

三、說學法

“一切真理都要讓學生自己去獲得,由他重新發明,而不是草率地傳遞給他。”爲此,在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自己去動手圍圍,描描,讓學生養成勤動手的學習習慣。學生通過自主的小組學習、討論,經過自己的努力探索,嘗試去發現和創造自己未知領域中的知識,這就是創新意識的培養,探究學習能力的提高。通過閱讀教材進行質疑,通過練習中判斷題的解答,讓學生學會用比較的方法排除干擾,鞏固成果。這也是我們培養學生力求形成的一種學習方法和能力,爲此本節課在這方面也下了一定的功夫。

四、說教學過程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已定的教學目標,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幾個環節

(一)、周長的含義

這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同時又是一個難點,如何來突破這個難點呢?我是這樣安排的:

1、出示一個(小棒搭成)三角形:

這是一個什麼圖形?由哪幾條線段組成?

(出示周長概念):三角形三條邊長度的和,叫做三角形的周長。

演示:三小棒擺成一直線

2、出示一個(小棒搭成)四邊形:

這是一個什麼圖形?由哪幾條線段組成?

(出示周長概念):四邊形四條邊長度的和,叫做四邊形的周長。

這兩次出示由教師操作,讓學生在觀察中初步體會周長的含義。

3、出示釘板(圍着各種圖形),讓學生上來用手指描一描各個圖形的周長。

由幾個學生上來操作,一是檢測前兩次觀察後對概念的理解程度,二是繼續加強學生對周長的直觀感受和理解。

完成練習紙:選擇你喜歡的2~3個圖形,用彩色筆描出它的周長。

面向全體學生,每個同學都可以在動手操作中體會、理解周長的含義,同時又讓學生有選擇的餘地。

4、揭示課題:(指釘板上長方形和正方形)今天我們着重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是怎麼計算的。

(二)、操作感知,探究方法

這一環節是課堂教學的的主體部分,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本課的關鍵環節。爲了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我安排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長方形的周長

《大綱》中指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由於上一環節中,學生已經充分地感知了周長的含義,認知結構已有了調整和重組,所以在這一層次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採用分組討論探究,並就本小組討論的結果作好記錄,使討論不流於形式。學生應該很明白接下來的學習任務,在討論探究的時間裏,每個學生都享有發表自己觀點的權利,同時也擁有批判不同算法的權利,這段時間是真正屬於他們的。對於學生而言,把問題交給他們遠比把結果交給他們有挑戰性,更容易使他們有成功的情緒體驗,學習上的探究能力得以發展,合作意識得以加強,組內成員相互取長補短。

1、出示一個長方形(媒體):

它的長是5釐米,寬是4釐米,周長是多少?

(1)學生討論,並記錄討論結果。

(2)交流彙報。配以媒體演示。

此時應該是學生努力探索的精彩呈現,教師在組織學生交流討論結果時,學生對自己的成果的正確性是十分關注的,利用這一時間,不失時機地配以媒體的演示,一方面讓學生鞏固討論學習已有的認識,另一方面也幫助學生辨別學習結果的正確性。

板書:5+5+4+4=18cm

5+4+5+4=18cm

5×2+4×2=18cm

(5+4)×2=18cm

(3)方法比較,得出常用公式。

根據四邊形的周長概念,這四個算式都正確嗎?你覺得哪個最簡便?(5+4)×2

5+4表示什麼?表示一份長與寬),配以媒體演示

乘以2表示什麼?(有這樣的兩份),配以媒體演示

這個算式也就是(以媒體演示)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將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梳理,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從而得出計算長方形周長較爲簡便的算法,並引導學生概括爲計算公式,此時學生的認識就由感性上升爲理性。

2、如果用字母C表示長方形的周長,a表示長的長度,b表示寬的長度;

長方形周長公式可以寫成:C=(a+b)×2

練習利用公式求長方形的周長。(媒體)

3、出示例1,指導書寫格式

解:C=(a+b)×2先寫公式

=(25+15)×2代入數據

=40×2

=80(米)要寫單位名稱

其實解答例1已是水到渠成的事,這裏只需指導學生一個規範的解題格式。

第二層次:正方形的周長

這一層次基於上一層次的認識,學生應該有能力解決,但可能方法的選擇上有一些偏差,因此,這裏採用學生討論的學習方式,主要使學生全體能對正方形的特徵重新喚起,進而應對這種四邊相等的特徵,採用合理優化的解答方法。

1、出示正方形,a=5cm

這個正方形周長怎樣求?爲什麼?

2、學生討論,並交流:(配以媒體演示)

板書:(5+5)×2=20cm5×4=20cm

3、爲什麼這裏可以乘以4?

(正方形有四條邊,四條邊都相等。)

4、可以得出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5、如果用字母怎樣表示正方形的周長,

板書:C=a×4

6、練習利用公式求正方形的周長。(媒體)

第三層次:看書,劃出概念,質疑。

這一層次主要對學生剛剛形成的概念以及計算方法進行重溫和整理,培養學生對教材的閱讀習慣及敢於質疑的學習精神。

(三)、鞏固反饋

1、完成P112練一練

2、A冊34頁第二題。

3、媒體出示判斷題

4、根據要求在釘板上圍長方形或正方形

(1)圍一個長5cm,寬4cm的長方形,口答周長。

(2)圍一個邊長3cm正方形,口答周長。

(3)圍一個周長是12cm的長方形,怎麼圍?(拓展題,視時間)

由於這是第一課時,練習也以實踐操作題居多。目的還是爲了鞏固學生頭腦中周長的概念。在第2個練習之後安排了第3個練習,使學生在比較中排除干擾,強化所學的知識。第4個練習的第(3)小題是一個拓展題,視時間,如果充足,在課堂上討論;如果時間比較緊張,則安排學生課後思考,使學生課堂上已掌握的知識得以時間和空間上的延伸。

(四)、總結整理:通過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五)、作業佈置:A冊P34;每日精練P68。

《長方形和正方形》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長方形、正方形周長是本冊教材圖形與幾何中的教學內容之一。本課教材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以及前一課經歷了許多測量實踐活動了解周長的一般意義;瞭解了規則圖形和不規則圖形周長求法的基礎上的教學。學生通過自主探索,驗證猜想,合作交流,推導出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學好這一內容將爲今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其它圖形的周長以及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認識了周長,能夠先進行度量,再計算圖形周長。學生個性差異大,課堂學習過程中自控力不強,學生排斥對話式的教學方式。因此,課堂教學中,我採用多種教學形式、方法,多樣的互動環節,讓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判斷、做出選擇。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擬定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與技能

1、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能熟練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2、會解決有關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的簡單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操作活動,推導出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逐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感知數學是有趣有用的,初步瞭解數學的價值。

2、對日常生活和周圍環境中的數學現象具有好奇心,並有探究的慾望。

3、在創設情景中,培養嚴謹求真、刻苦鑽研的學科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分析,我確立瞭如下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會推導、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難點:能靈活運用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說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爲主體,又爲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基於本節課的特點,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規律出發,爲了更好的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化解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操作發現

(2)巧設疑問,體現兩“主”

(3)運用遷移,深化提高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教無定法,貴在擇法”,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將指導學生學會觀察、比較、歸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情境導入、探索新知、實踐應用、反饋總結。

(一)情境導入(3分鐘)

我以學生熟悉的龜兔賽跑的故事情境引入,爲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提出學習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這是數學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二)探索新知(2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爲了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瞭分析教材的難點,在探索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過程中,我設計了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總結歸納這三個環節。

1、首先讓學生回憶長方形的特點,學生很容易得就得出長方形的對邊相等這一特點,然後利用周長的定義,讓學生獨立算出小兔子所走的路程,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2、在自主探索後,再進行小組合作交流,並進行彙報,學生會得出以下3種算法,6+4+6+4=20,6×2+4×2=20;(6+4)×2=20,結合多媒體演示引導學生概括出長方形周長的3個計算公式

長方形周長=長+寬+長+寬

長方形周長=長×2+寬×2

長方形周長=(長+寬)×2

3、讓學生通過比較,發現第三種計算公式是最簡便的。在此基礎上,反問:要求長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麼?考查學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接下來是探索正方形周長公式,有了前面探索長方形周長的鋪墊,本環節我完全放手給學生。由於正方形的四條邊長度相等,所以學生很容易得出:

5+5+5+5=20;5×4=20,通過比較學生很容易看出第二種算法簡便,重點讓學生說出5和4分別代表什麼,從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三)實踐應用(15分鐘)

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有層次、有針對性地設計了填一填、選一選、判一判等多種形式的練習,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新知。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進行拓展練習,深化教學內容,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四)反饋總結(2分鐘)

讓學生自己說說本節課的收穫,既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回顧與整理,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表達和自我評價的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對此我設計瞭如下板書,能夠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長方形和正方形》說課稿 篇3

說課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二冊第16-18頁的內容。

教學內容

學生在上冊已經學習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初步認識了這些幾何圖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這些都是本課新知的支撐。本課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初步體會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特徵,這部分內容是以後高年級學習平面圖形特徵的重要基礎,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老師今天帶來了一個魔術袋,你們猜老師帶來了什麼?

我從袋子裏拿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

學生說。對,這是我們的老朋友,他們今天來到課堂上和我們一起學習呢。他們藏在你們的學具盒裏,請你們把他們找出來。同學們真聰明,老師獎勵你們搭積木。但是,老師有一個要求,同學們要先摸一摸這些積木的面,然後再搭,好嗎?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猜一猜來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和參與動機,然後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搭積木,使學生感到輕鬆有趣,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願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感受“面”從“體”得學生分小組活動。

小組彙報活動結果,教師根據彙報播放課件並板書名稱。

(1)課件演示:從長方體分離出長方形的動態過程,然後把長方形貼在黑板上,並板書:長方形)

(2)課件演示:從正方體分離出正方形的動態過程,然後把正方形貼在黑板上,並板書:正方形。

(3)課件演示:從圓柱體分離出圓的動態過程,然後把圓貼在黑板上,並板書:圓。

師:你們想和我們交朋友嗎?生:想。

那請小朋友仔細觀察觀察,我們和過去你們認識的物體有什麼不同?

學生討論。

小結:今天我們認識的圖形都是平平的,它們都是物體的一個面。

2、用“體”描“形”

(1)課件出示學生用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畫圖形的圖片,學生說說他們在幹什麼?是怎樣畫的?

(2)學生動手操作畫圖形,電腦播放活潑輕快的音樂。

(3)小組交流,展示作品,學生互評。

3、分析與辨認

(1)讓學生說出各種圖形的名稱。

(2)找一找。

(出示課件)叮噹:這是我美麗的房間,我的房間許多物體的面都是你們剛認識的圖形,你能找出來嗎?

(3)在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這些平面圖形呢?請同組的小朋友相互說說。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利用課件揭示體和麪的.關係,同時設計了小組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體和麪的關係。學生在操作活動“用“體”描“形””、“找一找”的過程中,人人蔘與,親身經歷,從體上抽象出面,再把這些面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的過程,體現了數學來自生活的思想。

三、實踐應用,拓展創新

1、圍一圍

(1)小組合作,在釘子板上圍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並說說是怎樣圍的,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2)試着在釘子板上圍一個圓。

反饋交流,使學生理解在釘子板不能圍出圓,從而加深對圓的認識

2、畫一畫

(1)學生在格子紙上畫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

(2)小組對組員作品進行評價。

(3)全班交流,展示作品。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在釘子板上圍一圍,再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一畫,使學生在圍和畫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四、總結評價

1、評價本節課自己以及其他同學的表現。

2、師:今天我們認識了哪些圖形?下面請小朋友閉上眼睛,在腦子裏想想今天認識的圖形。(學生閉眼想圖形)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學生可以評價自己或他人一節課的表現,互動評價,學生既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又可以共同體驗成功,促進發展。讓學生閉目想象所學的圖形,是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發展空間觀念的有效途徑。

五、課外延伸,繼續探索

1、在生活中我們到處都可以見到這些圖形,小朋友回到家後仔細觀察家裏的物體,看看能在哪些物體上找到這些圖形,把你的發現告訴你的爸爸、媽媽,好嗎?

2、用一個長方體能畫出幾種不同的長方形呢?這個問題留給同學們課後去探索。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運用開放性的教學策略,體現了從課內向課外的開放,從書本向生活的開放,密切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

本堂課的三個環節的教學就介紹完了,縱觀全課,我的設計意圖是:

1、注重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2、在實際情景中豐富學生對圖形認識。

3、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給予適當的評價。在設計時,注重設計開放式的學習環節,給學生提供充分發揮想象的空間:注意師生、學生間的交流;組織適當的小組合作學習;注意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思考。

《長方形和正方形》說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1、《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第五冊第6單元的第1個教學內容。

2、教材先讓學生在教師或類似的生活場所裏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再引導學生通過對長方形、正方形紙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邊和角的特點,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特徵的認識,然後再把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進行比較,體會相互間的聯繫,揭示長方形的長、寬及正方形的邊長等概念。

3、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豐富的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鞏固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

教學目標:

1、通過讓學生數一數,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邊的特徵,能辨認和區別這兩種圖形。

2、體現合作競爭的教學思想,培養獨立探詢問題的能力和全面觀察的問題的思維方式。

3、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在民主、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學習。

本課時知識歸納起來是:

1、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2、會判斷哪些圖形是長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3、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的名稱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掌握它們的特徵。

難點是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的得出和驗證。

教學設計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教室裏找長方形。(課的開始通過觀察學生熟悉的教室、引入,吸引學生注意力,可以讓學生感知數學就在生活中。)

第二環節:自主探究,發現特徵

出示一個長方形說說對它們邊和角的已有的認識。各有幾條邊?幾個角?(若有生說到關於直角,應充分肯定,並借這話引出下一環節)

活動一:研究長方形的特徵

通過擺長方形,觀察長方形,提出猜想:你覺得長方形的`角有什麼特徵?邊還有什麼特徵?通過折一折,比一比手中的長方形驗證自己的猜想,組織交流。長方形特徵:有四條邊,對邊相等;有四個角,四個角都是直角。(探求長方形的特徵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讓學生猜想長方形的邊和角有什麼特徵,在讓學生想辦法證實自己的想法,在知識探究是過程中不僅有知識的掌握,更能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的習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活動二:研究正方形的特徵

談話:你能猜想一下正方形的邊和角又有什麼特徵呢?(學生親歷研究和交流長方形邊和角的特徵的過程,對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利用知識的正遷移,能比較順利地研究出正方形邊和角的特徵。)

學生通過操作驗證後,交流並總結:正方形的特徵:有四條邊,四條邊都相等,有四個角,四個角都是直角。然後教學正方形邊的名稱。

活動三: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第三環節: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1、想想做做第2題

同桌合作,用兩副同樣的三角尺,分別拼成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交流拼的方法,說說拼的是什麼形,有什麼特徵,並說出各部分的名稱。

2、想想做做第3題

獨立思考,有一張長方形紙,你能剪出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嗎?

用你的長方形折一折,剪一剪,這個最大的正方形邊長是多少?說說爲什麼?

第四環節:課堂總結,組織構建

第五環節:活動深化,拓展延伸

想想做做第4題

(1)用6個一樣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

(2)用16個一樣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大正方形(小組討論合作)

(3) 用16個一樣的小正方形能拼成不同的長方形嗎?

《長方形和正方形》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四邊形,研究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和了解了周長的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好這一內容將爲今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其它圖形的周長以及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擬定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鞏固應用周長的含義,探索並發現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

2、培養學生觀察、推理、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培養生活的數感。

4、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積極探究、大膽嘗試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同學間協作互助的精神。

二、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爲本節課的重點:會推導、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難點:能靈活運用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三、說教法。

爲了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根據讀講精練教學法的理念運用了以下教學策略:

1、創設故事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2、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識

3、充分運用課件、學具的輔助作用,鞏固知識

4、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習慣的養成和個性的張揚

四、說教學過程。

爲了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五個環節:設疑激趣,引入新課;自讀引導,探究新知;系統整理,明確算法;分層精練,鞏固達標;抒發感受,心靈對話。

(一)設疑激趣,引入新課

首先爲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提出問題。在問題的召喚下,喚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索新知的動機,我創設了同學們都熟悉的龜兔賽跑的情景,小兔子和小烏龜因爲路線不同發生爭執,通過觀察學生髮現了小兔子的路線是長方形的,烏龜的路線是正方形的,那麼他們的路線長短到底相不相同呢,引導學生說出:“要想知道它們的路程長短實際上就是求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直接引出課題。

(二)自讀引導,探究新知

1、爲了探索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我設計了自主學習、獨立嘗試、小組交流、總結歸納、鞏固練習五個環節。

2、利用周長的定義,讓學生獨立算出小兔子所走的路程,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3、在自主探索後,充分發揮小組學習優勢,學生會得出3種算法:

①6+4+6+4=20(米)

②2x6+2x4=20(米)

③(6+4)x2=20(米)

結合多媒體課件演示引導學生說出這三種方法中哪種方法最好,從而概括出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長+寬)×2=長方形周長,在此基礎上,反問:要求長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麼?

2、接下來是探索正方形周長公式,有了前面探索長方形周長的鋪墊,本環節我完全放手給學生,所以我設計了四個環節:一、嘗試計算,二、交流彙報,三、總結歸納,四、鞏固練習。由於正方形的四條邊長度相等,所以在試算中學生很容易得出:5+5+5+5=20(米)。5x4=20(米)。通過比較學生很容易看出哪種算法簡便,重點讓學生說出5和4分別代表什麼,從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三)分層精練,鞏固達標

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要聯繫生活實際,學有用的數學。在本節課中的練習安排我注重層次性,滲透多樣性。讓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因此爲了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通過出示兔子日記,設計了"闖關"遊戲,激發了學生運用知識的激情。第一關是讓學生計算已知長和寬的長方形的周長,使學生明確計算周長的必要條件,既培養了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第二關是已知邊長求正方形周長公式的練習;第三關是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設計的是正方形周長公式的變式練習,注重考察學生對周長計算方法的靈活運用。設計的三個問題,通過形式多樣的練習,讓學生以多種方式、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培養孩子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抒發感受,心靈對話

讓學生用簡潔的語言交流本節課的收穫,給學生提供自我感悟,自我評價的時間與空間,有利於培養學生概括、總結能力,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完成這節課的學習。

《長方形和正方形》說課稿 篇6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是小學數學蘇教版教材第五冊,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認識周長的基礎上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教材以學生熟悉的學校籃球場爲題材,提出了計算籃球場周長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聯繫場地的形狀,探索、交流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在交流的基礎上確認或逐步完善。對於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則安排在“試一試”中讓學生獨立探究、計算,再通過交流發現規律、掌握方法。

“想想做做”從直接看圖計算。量一量獲取有關數據再計算,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最後在圖形的拼擺中關注圖形周長的變化,這樣由淺入深,既鞏固了周長的計算方法,又學會了解決實際問題,體會到數學在日常生活裏的應用,感受數學的價值。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教”立足於學生的“學”。作爲一名數學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向學生展示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

能正確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有條理地表達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

2、能力訓練目標

能正確測量和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及其他一些簡單圖形的周長,能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觀察、推理、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着力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創新素質目標

在學習活動中,善於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靈活選擇自己欣賞的方法,通過自主探索建立學習的自信心。

4、個性品質目標

對學習的內容和過程有興趣和熱情,在與同學的合作中,會根據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並在交流中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識,獲得與同學合作克服困難成功的體驗。

三、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本着課程標準,在儘量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重點:理解並掌握長方形及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難點:使學生認識到相同個數的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並能理解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爲什麼不相等。

關鍵:讓學生在自己的計算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和理解算法。

下面,爲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一談。

四、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麼,如何體現新課程所提倡的學習方式、教學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爲學生提供一個自主選擇的平臺。教學時先讓學生根據籃球場的形狀提出求周長的問題,引導學生利用對周長的認識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試試,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思考進行計算。接着,讓他們彙報各自的算法,引導學生去體會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間的相互聯繫。再讓學生比一比,說一說自己喜歡哪一種算法,爲什麼。

2、引導學生在認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發現、解決問題。

3、充分發揮多媒體直觀、具動感、易交流的優勢,更好地突破

教學重、難點,同時爲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的舞臺。

最後,我再來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教學程序及設想

(一)、複習舊知,引入課題

1.提問: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周長”,誰來舉例說明周長是什麼意思?

(教師可多讓幾位學生舉例說說,學生的回答肯定是多種多樣的。如果有困難可引導學生從身邊的三角板、課桌面、樹幹等說起,再逐步抽象到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指什麼。)

2.讓學生說一說、指一指。拿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紙,讓學生上去指一指它們的周長各是指哪裏的長度。

3.導入新課

(二)、探索交流、展開新課

1.投影出示課本上的例題,學生讀題。

2 、理清題意。

讓學生指一指、想一想,認清求周長的意思。

師:誰來指一指這個籃球場的周長在哪兒,並告訴同學們哪條邊是26米,哪條邊是14米?

師:看懂了題目的意思,誰來告訴同學們你對這個問題是怎麼理解的?

3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答時要注意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再逐一展示學生的解答思路,生答時老師板書學生的解答方法。

師:看來同學們對題意理解得很清楚,下面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這道題你準備怎樣解答?

師:請同學們用自己想的方法來算一算這個籃球場的周長。

師:從同學們的臉上我就知道大家都成功了,誰願意把自己的方法拿到前面來展示一下?

學生的方法可能有以下這四種:

(1) 26+14+26+14=80(米)

(2) 26+26+14+14=80(米)

(3) 26×2=52(米)

14×2=28(米)

52+28=80(米)

(4)26+14=40(米)

40×2=80(米)

比較解答方法,自主選擇,鼓勵算法多樣化。師:請同學們說說,你喜歡用哪一種方法?並說說這種方法的意思。

師:現在我們發現求長方形的周長有這麼多的方法,請同學們在小組裏說說如何計算一個長方形的周長?

師: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是有這麼幾種,今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求長方形的周長。

4.適當地安排練習。

做“想想做做”第1題。

5、尊重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嘗試求正方形的周長

做“試一試”,師:通過這兩題可以看出同學們對如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掌握得很好,如課換成正方形如何求它的周長呢?(投影出示試一試)

師:這題是老師把算式寫在黑板上再來分析呢?還是同學們償試一下自己解答呢?(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給了學生探險索、發現知識的機會,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又能使組員之間形成觀點交鋒、思維共享,達到學習互補的目的,把學習推向一個新的高潮。)

師:下面請同學們在小組裏交流交流各是怎樣算的,同時看看你們那一組出現了哪幾種不同的方法?

(三)、組織練習、鞏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3題。

2.“想想做做”第4題、第5題。

有針對性地讓前面題目做錯的同學上前板演,再訂正。

3.“想想做做”第6題。

師:下面我們來玩一個“拼圖”遊戲,大家有興趣嗎?(投影出示題目)

師:請各組同學拿出小正方形紙片,同心合力,先按要求拼出圖形,再討論出問題的

答案,同時請組長安排一名同學作好記錄。

學生到實物投影儀前彙報,肯定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答案。

師:由此可見,用相同個數的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而且拼成的各個長方形的周長是不相等的。爲什麼都是有6個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的和長方形,周長卻不同呢?你認爲拼出的長方形的周長與什麼有關?

(四)、課堂小結時板書課題:

今天這節課同學們學得真不錯,你有什麼收穫?你能用簡短的話告訴大家嗎?同桌互說,然後告訴大家。

[讓學生自己總結,既可以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又可以使學生從中總結好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五、佈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長方形和正方形》說課稿 篇7

說教學內容: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第85頁例4。

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在學生了解周長的一般意義及長、正方形的特徵的基礎上,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1) 給出了兩種計算的方法:一種是直接應用周長的含義將各邊的長度連加; 另一種是根據長、正方形邊的特徵列出簡便的計算方法。不僅體現算法多樣化,同時體現了思維的不同水平。

(2) 在探索活動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概括長、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公 式,以便在解決問題中靈活運用,體會數學的抽象和簡潔。

(二)、學生分析: 學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已經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特徵,知道了它們都有4條邊,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在上一節課學生學習《周長》知道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就是4條邊的總和,這些都是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基礎。三年級的學生還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在合作學習解決問題的經歷,這些能力爲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學生在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公式時有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具體情況,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進一步理解周長的含義,經歷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過程,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能利用這些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比較能力、創新能力。

3、在探究周長計算方法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

說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

本着課程標準,我在認識了本節課教材在整個知識結構中所處的地位,考慮學生認知情況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的運用。 教學關鍵點:讓學生在自己的計算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和理解算法。

教學準備

長方形和正方形卡紙、課件、課堂作業紙

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 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在本節課的教學方法中,力求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理念: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運用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引導學生以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我主要採用;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師生互動探討新知、引導學生總結。

2、說學法: 如何體現新課程學習的方式呢?設計教學時我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讓學生經歷自己探索,通過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獨立思考和開展小組合作交流的活動得出結論。通過聯繫生活實際解決問題來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並體驗數學的樂趣。

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運用電子白板在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教師引導的學習方式中進行教學。

(一) 、情境引入。

1、 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認識了周長,誰能告訴我什麼是周長呢?前面我們還學生長方形和正方形,那麼它們分別有什麼的特徵?(設計意圖:通過談話,引導學生回顧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爲本節課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提供理論基礎,爲新課做好鋪墊)

2、 引入新課,揭示課題。 師:再過幾天,聖誕節要到了,老師製作了兩張卡片,一張是長方形的,一張是正方形的,想在節日裏把它送給我的兩位好朋友,但又覺得卡片不夠漂亮,於是我就想給這兩張卡片的一週都鑲上彩帶(用手演示指一週)。請同學們猜一猜,哪張卡片需要的綵帶長一些?(生自由猜)看來,同學們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兩張卡片需要綵帶的長就是要求“兩張卡片一週的長”。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板書課題)

(二) 、實踐探究。

1、 引導學生探究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1) 課件出示長方形,組織學生活動量一量。(給各個小組都準備長方形的卡片) 師:現在我們用先量後算的方法,計算出這張長方形卡片的周長吧!(要求小組合作,在合作進程中注意整理思路和方法) 師巡視,參與學生的探究活動。

(2) 組織彙報,交流展示學習成果:你們是用什麼辦法得到長方形的周長的呢?把你們的方法介紹給全班同學。 教師隨着學生的彙報板書算法,並讓他們說說是怎麼想的。

① 6+6+4+4=20(釐米) 在學生彙報了其中一種算法後引導學生思考:還有不同的算法嗎?

② 6×2+4×2=20(釐米)對照圖形說出每個算式各部分的實際意義。

③ (6+4)×2=20(釐米)

(3) 誰能在圖上指出6×2和4×2分別表示哪部分?(6×2表示兩個長的各,4×2表示兩個寬的和),指名在圖上指出6+4表示哪部分(6+4表示一條長和一條寬的和)

(4) 引導學生對算法進行優化。 他們算得對嗎?爲什麼你認爲哪種算法比較簡便?(小組討論)無論怎樣列式,求出的都是圍成長方形四條邊的長度之和。

(5) 通過量一量計算這張卡片的周長,同學們想出了三種應運,真了不起!第三種方法運用了長方形對邊相等的特點,比較簡單,因此得出長方形周長=(長+寬)×2(板書)

2、 引導學生探究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課件:

(1) 出示正方形。

師:經過學習,我們知道了怎樣計算長方形的周長,那麼正方形的周長該怎樣 計算?這個問題跟正方形原什麼有關?(邊長有關)

(2) 組織學生用同樣的方法量一量,算一算。教師巡視。

(3) 先讓每個學生自己計算,學生算完後,找兩位用不同方法計算的同學到黑板

前板演示:

① 8+8+8+8=32(釐米)

② 8×4=32(釐米) 請用學說想法。無論怎樣列式,求出的都是圍成正方形四條邊的長度之和。

(4) 你更喜歡哪一種呢?哪種方法比較簡便?爲什麼?(求4個5連加,根據乘 法計算比較簡便)。 (設計意圖:合作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分別通過量、算、比等一系列活動,歸納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5) 小結。 同學們通過量一量,算一算,探索出了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板書)。

(6) 齊讀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公式。比較總結:通過計算,你知道哪張卡片所 需的綵帶長一些?要計算長方形的周長,一定要先知道長方形的什麼?求正方形的周長只要知道正方形的什麼就可以了(長和寬)。我們掌握了這兩種周長的計算方法之後,就可以解決很多實際問題了。

(三) 鞏固練習。

1、 教材P85做一做第1、2題。

2、 教材P87練習十九第1、2、3題。

3、 拓展P88第9題。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題鞏固加課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同時學生學會利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四) 課後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設計意圖:對本節課知識點作一個簡單的回顧整理,形成知識網絡結構,使學生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爲今後學習打下基礎。】

《長方形和正方形》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節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面積和麪積單位、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測量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第一次學習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學好本課,是以後學習平面圖形面積推導過程的重要基礎,並且爲學生進一步系統地學習平面圖形的面積做好準備。

二、學情分析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學生在學習這個知識之前,已經掌握了面積的含義和麪積單位,對面積單位有了一個較深的感性認識,學會了運用面積單位直接度量面積。但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心理髮展仍處於行爲把握階段,不能抽象理解。他們有初步的數學學習經歷,但指向性不明,方法不夠恰當;有較強的活動和觀察興趣,但是活動缺乏有序性,觀察度不夠寬泛,概括、歸納水平差距較大;有小組合作意識,有表達意願,但數學語言不夠規範,小組合作效率有待提高。對於面積這一具有抽象特點的知識,探索、理解、接受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將成爲他們學習的難點。

三、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理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並能應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進行計算,能區分面積和周長。

2、技能目標

經歷面積公式的推導,滲透“實驗——發現——驗證”的數學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驗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實驗——發現——驗證”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等良好的學習習慣,滲透事物間相互遷移類推的唯物主義觀念。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公式,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長方形面積公式的發現過程。

五、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本課我主要運用“情景創設法”,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理論與應用的過程,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獲得數學經驗”。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我運用了“擺一擺——猜一猜——驗一驗——用一用”等教學方法,讓學生知道身邊的數學問題隨處可見,能把自己的所學知識解決生活當中的事情,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在學生的學習方面,我將小組合作探究作爲首選。學生分小組進行“拼一拼”、“猜一猜”、“議一議”“驗證”等活動,探索出長方形和正方行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即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六、說教學過程

1、複習質疑,導入新課

新課開始,出示兩個長方形(長5釐米寬2釐米和長7釐米寬2釐米)圖片,回憶以前所學的知識,彙報關於長方形、正方形的已有知識、經驗。

繼而提出問題:請同學們觀察這兩個圖形,猜想一下哪個面積大?留下了一個懸念,導入了課題(板書課題)。

【教學設想:通過複習,喚醒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的回憶,特別是周長、面積、面積單位、長度單位的記憶,爲新知學習做好準備。問題的提出既引出了新課的內容,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經歷探索過程,概括歸納公式

接着探索剛纔的問題,並提出新問題:你們能想辦法求出它們的面積嗎?小組合作對長方形的面積進行探討。學生在這個階段可能會採取用面積單位擺、畫格子等較爲直觀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教師進行演示並對學生的探索結果給予肯定。繼而讓學生猜想一下長方形的面積與什麼有關,該如何計算。

【設計意圖:我認爲“猜”是自古至今的一種很好的遊戲,一種娛樂項目。通過猜測可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們帶着迫切的心情,想知道猜的結果是否正確,才能做自主探究,充分發揮了學生參與的主體地位。】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長方形的面積都可以用“長×寬”來計算呢?提出新的問題,讓學生用面積單位擺各種規格的長方形,並填寫記錄卡。

提取3組以上操作數據,驗證猜想,教師要作好小組操作指導工作。最後得出結論: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經歷了長方形面積的推導過程後,再出示一個正方形,讓學生通過分析長方形和正方形之間的關係,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遷移到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即長和寬相等時,就變成了邊長×邊長,從而總結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邊長×邊長。發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觀念。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實驗——猜想——驗證——歸納——概括,初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在不斷的失誤中進步,同時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練習用數學的語言表達。對公式記憶深刻。】

3、寓練於樂,鞏固新知。

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所以我還將練習設計成孩子們所熟悉的生活場景。創設同學們去遊樂園的情境,將學生帶入情境中,然後組織相應的活動,引導學生解決問題。讓學生比較碰碰車場地和旱冰場地的面積誰更大些。

然後出示花草地示意圖:遊樂場有一塊邊長16米的正方形園草坪,想在中間修建一個邊長4米的正方形花壇。請你算一算建好後草坪的面積是多少?

【設計意圖:本節課上到此時,學生已經開始倦怠,利用遊樂場的情境能再次調動學生的注意力,使更多學生愉快地參與到活動中,設計一些有層次的'練習題,並運用一些激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慾望,既記憶了公式、初步解決了實際問題,又緩解了學習的疲憊,可謂一舉多得。】

4、拓展思路,啓迪思維。

在本環節設計了兩道具有一定難度,要進行反向思維和發散思維的題目,旨在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學設想:在掌握新知的基礎上,激發新的思考,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瞭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享受學習數學的喜悅。】

七、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微型教案”,能具體、直觀地幫助學生開啓思路,排疑解難,掌握新知識。所以,我的板書設計簡潔、清楚、明瞭地展示了本節課的知識要點和學習內容。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堅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原則,注重學生知識的生成過程:由已知向未知的過渡;由具象的實物向抽象的數字轉化;通過對比、分析、總結,得出結論。力求體現自主化、活動化、生活化、情感化,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學習的快樂。

《長方形和正方形》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西師版數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是“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我今天說課的內容就是這個單元的第二小節“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第一課時。

2、教材地位。

這一課時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和周長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這些知識的獲取爲第三小節的實踐活動提供知識和學習策略上的支持,同時也爲以後學習圓的周長以及長、正方形面積奠定基礎。

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是緊接着周長概念編排的,這部分內容在編排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強調直觀操作、展示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的探究過程,還十分強調對周長公式的應用。

二、說教學要求。

1、教學目標。

(1)四基兩能目標:

①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會用公式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②本節課重在培養孩子有條理的、清晰的闡述自己的觀點,讓學生經歷把數字符號抽象成文字公式的過程,發展他們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

③會用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解決生活中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2)情感與態度目標: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形成熱愛數學的情感。

2、教學重難點。

①教學重點:探索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公式的過程,這是要求學生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不是老師直接拿給他們,只有經歷了這一過程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公式。

②教學難點:理解、應用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公式是理論的東西,要讓學生不僅知道,還要會靈活運用,也就是要把知識學會、學活。

3、教具準備。

周長的推導強調直觀操作,所以我準備了教具,學生準備了學具。

(1)教具:多媒體課件。

(2)學具:每人一個釘子板,小棒。

三、說學生。

1、學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就學習了長、正方形的特徵,知道了它們都有4條邊,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在上一節課學生又知道了長、正方形的周長就是4條邊的總和。這些都是本節課進行學習的知識基礎。

2、三年級的學生還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知識遷移的能力,這些能力爲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四、說教法。

1、 情景導入法。

2、 動手操作法。

3、 自主探究法。

4、 合作交流法。

五、說教學理念。

1、在認真分析教材、教師用書後,我把本節課的設計思路分爲七個環節:

(1)導入新課。

(2)自主探索,推導公式。

(3)課堂練習。

(4)實踐操作。

(5)走進生活。

(6)延伸提高。

(7)課堂總結。

2、教學中讓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動手比、動手摸、動手擺,動筆算,交流討論,引導歸納,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並注意思維品質的培養。我這節課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實”,讓學生實實在在地學,實實在在地練,真真切切地落實四基兩能。

六、說教學流程。

1、導入新課:直接利用情景導入新課,爲本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2、自主探索:

①教學時,採用學生動手操作,這個操作過程就是與原有的知識進行連接。練習時,圍釘子板,求周長,直觀鞏固計算周長的方法。——四基

②在長、正方形公式的推導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多去探索,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類推能力。——兩能

③在探究長、正方形周長的時候,用到了全班性的合作交流,呈現不同的周長算法,一步一步向周長公式靠近,這個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兩能

通過3—6四個環節練習,反覆鞏固。練習是貫穿於教學全過程的。新概念形成後,通過多次的反覆練習和運用,能使學生正確理解、熟練掌握和靈活運用。才能得到鞏固和加深理解。因此,教師根據概念教學各階段的不同要求,從不同角度、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採取多種形式反覆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概念。

3、課堂練習:新知應用。

4、實踐操作:動手操作能力的體現。

5、走進生活:知識遷移。

6、延伸提高:知識昇華。

7、課堂總結:知識迴歸。

《長方形和正方形》說課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1、這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和三角形,以及直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也爲今後進一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圖形打下了基礎。學生已具備最初步的直觀辨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能力,和藉助三角尺上的直角來判斷直角的能力,這些能力都爲學生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2、根據以上的分析,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確定爲:

①、使學生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徵,並能正確辨認生活中表面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物體。

②、通過觀察、測量動手和小組合作探索等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抽象能力。③、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在民主、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學習。

3、其中重點:探究長方形、正方形邊、角的特徵。

難點: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的得出和驗證。

二、接下來說說教法和學法:

我充分認識到有效的教學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本節課我以嘗試探究教法爲主,精心組織學生開展探索性的數學活動,在活動中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最後說教學設計:

本節課設計的思想指導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的大膽猜測和自主探索,使其積極地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我將全課分爲以下幾個環節:

活動一:創設情景、導入課題。

1、談話:今天朱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兩個老朋友,你們看它們是誰?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今天我們一起來找一找藏在我們教室中的數學知識。在教室裏你能找出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哪些物體的面是正方形的嗎?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面也是長方形或正方形?

生活中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可見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們常見的圖形。它們都有各自的特點,今天我們這節課我們就研究長方形的`特徵。(板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這樣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可以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慾望,順利進入探究新知的教學。

活動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步驟:

1、觀察長方形和正方形圖形,大膽猜測它們的特徵。

2、猜想證明自己發現的方法。

3、先獨立操作證明自己的猜想再在小組內交流探究方法及發現。

4、小組彙報探究方法及結論,教師引導總結長方形和正方形邊角的特徵。

5、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6、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每條邊的名稱。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觀察正方形、長方形,對它們的特徵有一定的思考和猜測。最後,讓學生驗證猜想驗證概括得出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遵循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通過觀察—猜想—驗證—概括,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豐富學生的表象思維,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

活動三:應用拓展,鞏固新知

1、說一說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另外幾條邊的長度

2、動手在訂紙板上圍一圍長方形和正方形。

3、動手用三角尺拼一拼長方形和正方形。

4、畫長方形和正方形。

5、用紙折長方形和正方形等。

6、用6個一樣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

用16個一樣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大的正方形。

通過層層有序的練習,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練習中增長知識,發展能力,充分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將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貫穿始終,注重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創造精神與合作意識!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懇請各位領導、老師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長方形和正方形》說課稿 篇1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教科書第97—98頁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和例1。在此之前,學生掌握了面積的含義和麪積單位,對面積單位有了一個較深的感性認識,學會了運用面積單位直接度量面積。學好這一部分內容,對於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公式推導及面積的計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響。

在學習和研究這一內容後,讓學生初步理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會運用計算公式正確地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歸納概括能力;在小組合作,師生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鼓勵學生勇於探索,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交流發現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是本節課的重點。爲了突破重點,長方形面積公式的得出採用讓學生人人動手拼擺,列表觀察,分析推導的方法進行。在學生掌握了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大膽猜想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誘發其內在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的思維。

2、學習目標:

⑴、認知目標:

①、理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並能應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進行計算。

②、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③、滲透“實驗——猜想——驗證”的數學學習方法,爲今後學習其它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⑵、情感目標:

①、讓學生動手實驗操作、大膽猜想以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②、通過比較正方形和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異同,滲透事物間相互聯繫的辨證唯物主義觀念。

3、學習重點: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交流發現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掌握面積計算公式。

4、學習難點: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二、說教法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獲得數學經驗;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參與和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着對學生進行積極的評價、關注他們的學習方法、學習水平和情感態度,促使學生向着預定的目標發展的作用。因此,我運用了”擺一擺——猜一猜——驗一驗——用一用“的教學法,讓學生知道身邊的數學問題隨處可見,能把自己的所學知識解決生活當中的事情,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分頁標題#e#

三、說學法

學生分小組活動:用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觀察拼成後圖形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面積是多少,並作好記錄。小組彙報拼擺結果,觀察統計的數據,小組討論:通過擺一擺,你們有什麼發現?猜一猜: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小組合作進行操作,驗證猜想,討論小結出長方形面計算的公式,在此基礎上通過典型和有意義的材料,把一個長7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漸變成長5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邊長5分米的正方形),讓學生大膽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在活動中拼擺、觀察、猜測、驗證總結。這樣,即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通過小組的拼擺——猜測——驗證,讓學生經歷從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到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再創造,培養了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

四、教學設計

1、溝通知識,建立聯繫(擺一擺 )

①學生估計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面積大約有多大?

②學生把準備好的學具(面積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拿出來擺各種長、寬數據不等的長方形,想一想:自己擺出來的圖形面積是多少?

2、自主探索,領悟方法(猜 一猜)

①教師準備幾種不同的長方形,每組選擇一種進行探究。

一種:一個長3釐米、寬4釐米的長方形

二種:一個長4釐米、寬2釐米的長方形

三種:一個長5釐米、寬3釐米的長方形

②學生以組爲單位進行研究,想辦法求出各自圖形的面積。

學生先討論、交流想法,再在練習本上求長方形的面積

③學生以組爲單位進行彙報交流,說出自己的方法。

④師生交流,提煉方法: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什麼有關係呢?

通過 拼、量,學生髮現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寬有關係,並得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3、利用遷移,探究知識(驗一驗)

①引導學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教師把一個長7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漸變成邊長5分米的正方形的過程;讓學生去猜想、發現其面積的計算方法。

②學生交流、驗證計算公式的產生過程是否正確?

③小組交流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聯繫。

學生在交流、討論中知道: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就是兩條相鄰邊長的積;只是求長方形的面積必須知道長和寬的長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積只需要一條邊長的長度。分頁標題#e#

4、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用一用)

①請你幫老師配玻璃:老師辦公桌上的一塊玻璃面積是24平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碎了,我想配一塊和桌面大小相等的玻璃,你們幫忙算一算它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

②學校有一塊邊長16米的正方形園地,中間有一個邊長4米的正方形花壇,周圍是草坪。請你算一算草坪的面積。

在本節課中,我以小組合作學習爲基礎,讓學生操作,觀察討論,猜想驗證;在活動探究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充分創設情境、提供幫助、啓發誘導的教學方法。教學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只要我們積極組織活動,變被動的教爲讓學生主動的學,那麼教與學就能碰撞出創造的火花,我們的學生就會萌發創新意識,就會富有創新意識,就會富有創新能力。

《長方形和正方形》說課稿 篇1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長方形與正方形》是小學數學北師大版第4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2課時,屬於《空間與圖形》範疇,之前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已經有了初步認識,能夠正確區分銳角、直角、鈍角,本節課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等一系列學習活動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認識,瞭解長方形與正方形之間的聯繫。同時這節課的教學也爲學生今後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以及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及兒童的心理特點,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爲:

2、目標分析:

(1)通過操作、比較、歸納,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2)通過一系列操作活動,讓學生體驗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認識過程,積累認識圖形的方法,獲得研究圖形的有關經驗。

(3)通過創設活動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及合作意識。

3、教學重點: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

教學難點: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聯繫與區別。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爲了更好地達到教學三維目標,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我準備採用觀察發現法、活動探究、小組活動等教學法。所以本節課將以活動貫穿始終,讓學生在活動中動腦思考、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教學過程分析

基於我確定的學習目標及教學重難點,我的教學過程將從以下四個步驟展開:

(一)設情引趣、導入新課。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生動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良好的開端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基於這個認識,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競賽活動情境,每個小組有長短不一的三種小棒,每次任意拿出其中的4根擺出不同的四邊形,在相同的時間內看哪組擺得多,擺得好!一分鐘後,學生擺出的各種不同的四邊形一一展示在黑板上。指着這些不同的四邊形我問道:“這些四邊形中,你最熟悉的是誰呢?”學生可能會說:“長方形、正方形”我故意問道:“老師有個問題不明白,這也是四邊形,這也是四邊形,爲什麼它叫長方形,它叫正方形呢?”。這個問題引發了學生的熱烈討論,這時我再因勢利導:“如果你想弄清楚長方形和正方形到底有什麼特徵,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吧!”從而引出今天的課題:《長方形與正方形》。通過情境創設,學生已激發了強烈的學習願望,產生了強勁的學習動力,此時我們把學生帶進探索新知的環節。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這是本節課的重點,探究活動在老師的啓發下,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分三個步驟完成:

(1)研究長方形。新課導入後,我並沒有直接講授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徵,而是把時間交給學生,引導他們利用長方形學具,先用眼看一看,動手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從邊到角獨立研究長方形的特點,接着在小組中自由交流、討論,強化理解,最後鼓勵學生走上講臺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展示交流中師生一起歸納總結出長方形的特徵:長方形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這個環節,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使全體同學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探究新知的活動中,從而感受到探索之美。

(2)研究正方形:通過前面這個環節,學生已經掌握了研究長方形特徵的方法,很自然地拿出一個正方形,通過看、數、量、折、小組討論、展示交流等活動歸納出正方形的特徵: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這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但並不是難點,可由中下學生來完成,給他們以展示技能的機會。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已被調動,思維正處於活躍階段,此時我把學生帶到本節課的難點環節

(3)想一想,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對於學生的思考結果,老師並不急於回答,而是引導學生從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共同點去進行研究分析,讓學生充分經歷思考學習的過程,最後才巧妙地藉助多媒體,直觀地幫學生理解正方形是一個特殊的長方形,在這裏多媒體化靜爲動,化抽象爲直觀,較好地幫學生突破了難點。

至此,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的有關知識,此時,他們急於找到一塊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體驗成功,於是我把學生帶入到“應用新知,理解提高”的環節。

(三)應用新知,理解提高。此環節由四道練習題構成,由易到難,各有側重,儘量體現練習的針對性、趣味性和綜合性。

第一題認一認是基礎題:目的是加深學生對長方形與正方形特徵的.理解,出示格子圖:“看誰觀察的最仔細,最快區分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學生踊躍舉手回答。我追問道:“你是用什麼方法區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呢?”。有的孩子說:“圖(1)上下兩條邊都是5格,左右兩條邊都是9格,所以我認爲它是長方形”,有的孩子說:“圖(4)四條邊都是四格,所以我認爲它是正方形。”。說明通過學習,學生已經能夠很好的利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來辨別圖形。

第二題“猜一猜“我以第一人稱口吻依次說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讓學生搶答辨認,然後同桌互相說互相猜,通過多次練習,進一步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較好地體現了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在合作交流中共同進步的教學思想。

第三題,畫一畫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環節,學生不僅要通過動眼觀察,動腦思考,還要通過動手操作來解決問題,較好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

第四題:加深難度,拓展練習:數一數圖中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個數。程度較好的學生能很快有序數出圖中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個數。這時我讓學生相互交流說說自己數的方法,讓思維能力強的學生引導程度較弱的學生,在生生互動中最終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四)歸納拓展,深化認識。對於這一環節我的理解不應是對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從學習的知識、方法、體驗幾個方面進行歸納,因此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學生暢所欲言,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知識。

四、板書設計

這是我簡潔有序的板書設計:通過板書,將教學重、難點清晰的呈現在學生面前,有利於學生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

《長方形和正方形》說課稿 篇13

一、說教材

1.說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信息窗2第67—69頁。

2.說教材簡析

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徵並初步理解周長意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並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教學時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充分體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通過測量和計算等活動,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發展學生的探索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合作、樂於思考的數學素養。

3.說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經歷探索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的過程, 會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2、在對長方形、正方形和不規則圖形周長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在應用周長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初步有條理的思考.

3.在學習活動中體會現實生活中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交流、善於合作和主動探究的數學素養。

4.說重點難點

本節課教學重點是探索並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難點在對於長方形、正方形和不規則圖形周長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二、說教法

1.說導入方法:

本節課的導入採取了回顧舊知,爲新知識作鋪墊的方法進行,根據教學的需要設計了秋天到了,草地進入養護期,花匠老爺爺給花壇圍上護欄這個情境,目的在於回顧上節課所學的關於周長的相關知識,爲本節課學習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做好鋪墊,既體現了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理念,也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價值,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

2.說新授教學採用的方法:

①情境串教學法。數學與學生生活經驗密切相關,通過創設給花壇圍護欄、算游泳池周長、籃球場的周長、給手帕加花邊等一系列生活化的情境串,引出學生對數學問題周長的探索和研究,既體現了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理念,也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價值,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

②猜想驗證法。在教學長方形周長這一知識點時,先讓學生猜想一下,長方形花壇的周長可能與什麼有關係?教學中,通過猜想,讓學生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後通過自己驗證等環節的設計,引導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合理地提出數學猜想、主動獲取數學知識的素養。

③講解法。在對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推導過程中,教師在學生歸納總結方法的基礎上進行講解,將知識點進一步鞏固、深化。

④遷移法。在學習了長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運用知識遷移法進行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學習,放手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自己探究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3.說鞏固新知的方法

①分層練習法。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的需要,設置了基本練習、變式練習和發展練習三種不同層次的練習,力爭讓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收穫。讓學生多種方式、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素養。

②操作法。在練習中加入了先量一量,再計算圖形的周長的題目,目的在於通過測量圖形的每條邊的長度進一步鞏固周長的意義和周長的計算方法,通過兩張長4cm,寬2cm的長方形紙片的拼圖遊戲,進一步練習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初步探究長方形的周長是與其的長、寬之間的關係。

③歸納整理法。在練習中引導學生歸納整理所學知識,形成一個知識鏈。

三、說學法

1.說學生的認知基礎

學生們前面已經學習過長方形、正方形的知識及其特點,結合具體情境能理解周長的意義,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公式的推導及算理是本節課的重難點之一,三年級學生已經有一定的動手操作和分析綜合的能力,所以我覺得這節課讓學生參與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顯得十分必要,因此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我採用瞭如下教學模式:動手操作,創設情境——操作體驗,初步感知——探索知識由來,抽象概括新知——實踐操作,運用延伸。

2.說學法

①小組合作學習。在探究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過程中,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歸納整理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②讓學生多種方式、多種感官參與活動,通過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樣的練習,讓學生多種方式、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素養。

四、說教學程序

(包括情境創設、各環節及設計意圖、課件的應用說明、板書設計)

第一環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秋天到了,草地進入養護期,花匠老爺爺給花壇圍上護欄,每塊花壇需要多少米護欄?(出示課件:目的在於回顧圖形周長的意義。)

同學們,我們來幫花匠老爺爺算一算每塊草地都需要多少護欄。

提問:三角形的周長怎樣求?

四邊形的周長怎樣求?

【設計意圖】數學與學生生活經驗密切相關,通過給花匠老爺爺給花壇圍上護欄這樣一個生活化的問題,引出學生對數學問題周長的探索和研究,既體現了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理念,也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價值,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

第二環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我們三年級一班也接受了一項重要的任務,我們將負責管理學校門口一個長8米,寬4米的花壇。(課件出示情景圖)

2、根據圖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生:給長方形花壇圍上護欄,需要多少錢?(師板書)

師:要求需要多少錢,必須先算出什麼?

生:長方形花壇的周長是多少米。

【設計意圖】數學與學生生活經驗密切相關,通過給花壇圍護欄這樣一個生活化的問題,引出學生對數學問題周長的探索和研究,既體現了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理念,也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價值,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

第三環節:積極思考,引導猜想

師:請同學們猜想一下,長方形花壇的周長可能與什麼有關係?

師:根據花壇的長和寬,你能求出花壇的周長嗎?在練習本上試一試。

【設計意圖】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發明和發現,猜想驗證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教學中,教師通過猜想驗證等環節的設計,引導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合理地提出數學猜想、主動獲取數學知識的素養。

第四環節:操作驗證,總結方法

(一)探索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1.學生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長方形花壇的周長。

2、小組交流。

3、全班彙報:

師: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可能出現:

(1)8+4+8+4=24(米)

板書:長+寬+長+寬 =周長

師: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8×2=16(米)

4×2=8(米)

16+8=24(米)

板書 長2+寬2=周長

(3)(4+8)×2=24(米)

板書:(長+寬)x2=周長

小結:先算一條寬和一條長的長度,乘以2表示有這樣的兩份。

分別讓每一種做法的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出示不同算法的課件,將學生的算理以圖形的方式展示出來,便於學生理解周長的計算方法。)

師:這裏的每一種方法都很棒,你喜歡用那種方法?爲什麼?

4、怎樣得出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8米表示長方形的什麼,4米呢?

板書: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設計意圖】學生的數學素養是在他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獲得。教學中要儘可能的爲學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臺,尊重學生的實際需要,有效的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意識和熟練運用準確、簡練的數學語言表達自己數學思想的素養;對學生各種不同的算法,只讓他們說清算理即可。學生在交流的基礎上,在多次的計算過程中,會逐步實現多種算法的自我優化。算法多樣化並不要求學生都能用幾種不同方法解決同一個數學問題,算法多樣化的核心是每一個學生個性的思考。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幫助學生選擇最簡單、最方便的計算方法。

5、求護欄的錢數

(1)師:求出長方形花壇的周長也就算出護欄的長度,需要多少錢?我們還需要什麼條件?

(2)老師這裏有兩種護欄的價格,甲種護欄8元/米,乙種護欄9元/米,選擇你喜歡的護欄,列式算出需要多少錢。

6、跟進練習:(課件出示題目)

一個長方形的游泳池,長25米,寬15米,它的周長是多少米?

師:你能用剛剛學過的知識求出游泳池的周長嗎?

7、思考:假如我們要求教室地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麼條件呢?

(二)正方形的周長

1、師:學校又新建了一個花壇,也要圍上護欄,你們看這是什麼形狀的?(正方形)(課件出示情景圖)

2、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正方形的特點是什麼?

3、那你們能求出這個花壇的周長嗎?

學生可能出現的做法:

生1:(7+7)×2=28(米) 28×8=224(元)

生2:4×7=28(米) 28×9=252(元)

4、全班交流。

(1)讓不同做法的學生談想法。

(2)你喜歡哪種方法?能具體說一下嗎?

5.引導學生說出: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直接用邊長乘4就可以求出正方形的周長。

板書: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6、跟進練習:(課件出示題目)

12釐米

8米

這兩個正方形的周長分別是多少?

【設計意圖】學生在探究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很容易得出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因此這個環節放手給學生,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護欄計算錢數,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正方形花壇的周長後,教師稍作引導,學生便可以在自我思維碰撞中實現算法的自我優化,培養了學生善於運用知識、方法的遷移解決新問題的素養。

第五環節:拓展應用,解決問題

師:今天大家真不簡單,經過自己的努力,學會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既然同學們有這麼大的本領,老師有幾個問題想請教大家。現在我們也來證明一下自己的本領吧!

1、小小測量師

有四個圖形分別測出周長,想:算周長之前應該幹什麼?

2、籃球場的周長

你們知道籃球場是什麼形狀的嗎?(長方形)老師還知道它的長是28米,寬15米,你們能求出籃球場的周長嗎?

學生獨立完成,小組內交流計算方法,全班彙報。

3、爲了把這張畫裝飾得更漂亮,要給它的一週圍上邊框。要做多長的邊框?你看小明做得對嗎?(課件出示題目,根據學生作出的判斷顯示“笑臉”或“哭臉”)

4、老師有一塊長爲10釐米、寬爲8釐米的長方形手帕,想鑲上一圈花邊,需要多少釐米呢?(課件出示題目。)

師:你想怎樣計算?爲什麼?

學生獨立計算,全班交流。

5、如果用剛纔的那條花邊裝飾這個邊長10釐米的正方形手帕,夠用嗎?、拼一拼,算一算。

引導學生說明原因。

6、每組有兩張完全一樣的長方形紙片。請你們小組合作分別量出紙片的長和寬,再動手拼一拼,看一看能拼出什麼圖形,並算一算拼成圖形的周長,最後想一想,你有什麼發現?

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拼一拼,算一算,組內交流。

7、拓展題(課件出示題目,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題意)

利用圍牆的一邊,用鐵欄杆圍出一個長方形花圃,長25米,寬10米,要用( )米長的鐵欄杆。

學生組內交流,獨立計算。

師:爲什麼只算3條邊?

一面廣告牆要裝上霓虹燈,你能幫設計師算出所需霓虹燈的米數嗎?

學生獨立解答,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數學學習的應該是生活中的知識,因此練習的設計注重從現實生活入手,體現層次性、靈活性、有效性,通過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樣的練習,讓學生多種方式、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素養。

第六環節:回顧小結,梳理知識。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呢?你有哪些收穫?

小結:在現實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數學問題,希望同學們能仔細觀察、積極動腦,用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幫助你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設計意圖】學生談收穫,既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又是對本節課知識的梳理和再現;提醒學生在生活中關注周長的問題,體現了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理念,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