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通用10篇)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6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通用10篇)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高一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敬請各位評委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牛頓第一定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高中物理第一冊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的第一節的知識。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牛頓三大運動定律作爲動力學的核心內容,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牛頓第一定律作爲牛頓物理學的基石,首先對人類認識運動和力的關係作了歷史的回顧,着重介紹了伽利略研究運動和力的關係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貢獻,而後講述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物體慣性的概念。爲後續的牛頓運動定律的學習打下好的基礎。針對教材,提出本節教學目標

3、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主要推理過程及結論;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並理解其意義;

(3)理解慣性的概念知道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分析,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況、推理)

(3)通過對慣性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物理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密的科學態度教育,瞭解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曲折;

(2)通過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係的研究,培養學生敢於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的精神和科學探究精神。

4、教學重點及依據

教學重點:牛頓第一定律及慣性。作爲重點理由是:本節課是一節物理規律教學課,通過這節課的科學探究急實驗論證的目的就是爲了認識力和運動的關係,揭示其認識事物的規律及牛頓第一定律及慣性。

5、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利於運動的關係。學生從生活經驗中得到了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認識。物體的運動是力的結果。爲了使學生擺脫這種觀念,樹立正確的認識,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嚴密的推理,轉變錯誤的觀點。

二、說學情

高一學生在初中已學習慣性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分析推理,邏輯思維能力。但對於學習習慣方面,主動性不強,認知習慣,被動接受學習爲主。因此制定以下教法。

三、說教法

針對學情及重難點,採用問題教學法、實驗法、多媒體教學法相結合。開設一堂科學探究課,在突破難點,形成重點的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四、說學法

科學探究法。有利於學生主動的獲取知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五、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問題引入:

(1)原來靜止的黑板擦,現在要讓它運動,我們應該怎麼辦?

(2)停止用力,黑板擦會如何呢?(現場演示)

誤導學生:物理受力就會運動,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謬論: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亞里士多德觀點)。

實驗演示:推一輛小車,撤去推力,小車沒有立即停下,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調動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2、新課教學

實驗演示:用多媒體演示讓小車從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分別在毛巾、棉布及玻璃表面滑行。讓學生觀察。

提出問題:爲什麼滑行距離不一樣(科學探究過程一:提出問題)。

學生髮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緣故。(鼓勵學生髮表看法)

教師介紹物理學史:談伽利略之前對力與運動的錯誤認識及猜想。

提出問題:如果沒有摩擦力,物體會怎樣運動?

學生跟着猜想:一直運動下去。(科學探究過程二:猜想與假設)

理想實驗--探究過程

學生閱讀教材,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展示理想實驗,學生很想了解伽利略這位偉大科學家的思維過程。

展示伽利略的思維過程:(科學探究過程三: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問題一:如果沒有摩擦,第一個斜面上的小球會上升到什麼高度。

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

問題二:第二個斜面上的小球會上升到什麼高度?

問題三:爲了達到原來的高度,小球在水平位置如何變化?

問題四:小球在水平面上如何運動?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 篇2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本節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課程目標,重點,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七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首先談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本節選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4章第1節,主要內容有牛頓第一定律的概念和發現歷程,是對前面所學慣性等知識的鞏固與加深學習,也是對後續所學牛頓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等知識的鋪墊,是物理學中的基礎,需要學生準確把握。

二、學情分析

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爲中心,及時瞭解學生的特點和發展變化,我所面對的學生是高一學生,他們的思維尚處在由經驗型向抽象型轉化的階段,需要由我運用抽象與形象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來逐步引導學生對物理學建立起嚴謹、深刻的認識,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課程中,要以知識與技能爲中心,滲透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並將兩者充分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之中,因此,本節的課程目標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與技能: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推理過程,知道牛頓第一定律,並理解其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理想實驗的瞭解,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物理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領略科學的魅力,養成客觀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

四、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學情的分析及課程目標的確立,本節的重點有:

重點:牛頓第一定律

難點:探討力和運動的關係

五、教學方法

爲了順利的突破重點,解決難點,達成教學目標,實現教與學的完美統一,本節我主要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練習法等。通過這些方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六、教學過程

下面主要談談我對本節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新課導入

首先是新課導入環節,本環節我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的導入方法,爲此我設計了兩個小實驗:1學生實驗,如何讓課桌上的字典運動?停止用力會怎麼樣?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容易得出與亞里士多德相同的謬論:物體運動需要靠力維持。這時我演示第二個實驗:推動一個玻璃球,撤去推力,小球沒有立即停下,這樣學生就得出了與之前相反的結論: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在學生好奇之時,我順勢出示亞里士多德與伽利略兩個截然不同的觀點,並告訴學生們,在學習了本節的知識後,你們就知道誰對誰錯了。

意圖:這樣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

(二)新課講授

然後是學習新課環節,通過ppt我向學生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動態圖,並加以解說。學生觀察實驗後思考問題:如果軌道的表面絕對光滑,小球將受到哪些力?這些力是怎樣的?對小球的運動有沒有影響?小球會如何運動下去?思考完畢後學生自由發言,並由我進行點評歸納,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和問題的思考學生不難總結出:當物體不受力或受到的合力爲0時,物體的運動狀態不變。爲了引出牛頓第一定律,我向學生解釋,在伽利略那個年代還沒有出現力這個概念,所以直到牛頓的出現,在引入力這個概念並對前人的成果總結後,纔有了今天的牛頓第一定律也稱慣性定律。

意圖:這樣設計體現了教學的直觀性原則,通過演示實驗,學生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變難爲易,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鞏固提高

爲了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的學習和應用,我帶領學生進入鞏固提高環節,學生先自主閱讀“牛頓第一定律”部分,瞭解什麼是慣性。然後由我演示實驗,桌面上放一斜面,斜面末端放一鉛塊,在斜面頂端先後兩次釋放同體積的木球和鐵球,觀察鉛塊被撞開的距離。觀察試驗後思考討論:慣性跟什麼因素有關?根據實驗結合生活實際,學生不難回答,慣性與質量有關,質量越大,慣性越大。在學生回答後,我及時給予鼓勵,並強調:慣性是標量,只與質量有關,與其他因素沒關係。

意圖:這樣設計,學生可以通過實驗自主思考問題,總結規律,鍛鍊學生了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

(四)小結作業

教學過程的最後是小結作業環節,本環節,學生同桌之間以互問互答的方式回顧本節內容,提問的問題可以是:理想斜面實驗說明了什麼,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什麼?影響慣性的因素是什麼等等,課後獨立完成思考與練習,並書面上交作業,作爲下節課複習的載體。

意圖:學生通過問答和練習,瞭解了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強化了對知識的鞏固和理解。在後續的學習中有的放矢。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早上好!

我是4號選手。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牛頓第一定律》。下面我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模式、說設計、說板書、說評價、說開發、說得失等八個方面來談我對本節課的理解。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牛頓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八章第一節內容。包括“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三方面的內容。本節課爲一課時。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勻速直線運動和物體是否受力聯繫起來,確立了力和運動之間的關係,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爲後面學習二力平衡的知識打下了基礎,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教材把牛頓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個初、高中物理課程的基礎。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結合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現有的認知基礎,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並理解其意義。

2、能用物體的慣性解釋生活和自然中的有關現象。

過程與方法

1、實驗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2、經歷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科學推理過程,認識牛頓第一定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在研究過程中成功的喜悅,感悟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四)重點、難點

教學的重點是通過實驗研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難點是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科學推理過程。教學中應採用實驗探究與科學推理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以及科學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測、總結規律,以此培養觀察實驗、科學推理的能力。

二、說學情

學習者是八年級學生。有利的方面是:經過半學期的物理學習,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並且在八年上學期學習了第一章機械運動、八年下學期第一章第一節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爲本節學習做好了鋪墊。不利的方面是:學生受生活經驗的影響,“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的錯誤觀念不容易轉變。

在學習中有一些學生誤認爲“物體在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時纔有慣性”。不理解一切物體都有慣性,而且慣性大小與質量有關。要解決這問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過實例分析慢慢接受。

三、說模式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選擇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本課我採用“五環三步一中心”的問題引導教學法模式。在“解決問題”環節主要採用“演示法”與“科學推理法”相結合來進行教學,即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討論,又加以科學的想象和推理,引導學生去發現知識,總結規律。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有機結合,在上述教學方法的正確實施下,我引導學生採用:科學探究法、小組合作學習法、討論法、分析歸納法等學習方法。我認爲“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目的是讓學生有足夠的機會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習慣,變學生由“學會”轉向“會學”。

四、說教學設計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提出問題,引發思考→合作交流,解決問題→歸納概括,強化理解→知識遷移,鞏固應用→拓展創新,延伸昇華。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約2分鐘)。

高爾基說:“好奇是瞭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爲此,我設計了一個思考問題引入新課,讓學生從身邊的實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

思考:水平滑動的滑板,不再蹬地時,它最終會停下來,那物體運動需要力嗎?停下來的原因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學生既熟悉又好奇,帶着想知道這是爲什麼的懸念進入新課,可以調動學生的探索興趣。

第二環節:提出問題,引發思考(約8分鐘)

1、探究實驗中運用了什麼方法?要觀察什麼?結論怎樣?

2、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什麼?

3、什麼叫慣性?慣性大小與什麼有關?

4、利用慣性可以解釋什麼現象?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瞭解本節主要內容,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第三環節: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約25分鐘)

一、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本環節設計三個步驟:

第一步:用flash課件展示實驗,用嚴格的推理方法讓學生感受伽利略觀點是正確的。通過回顧歷史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通過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學生對伽利略理想實驗有一個初步的瞭解,爲接下去的實驗探究做一個鋪墊。

第二步: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教師出示以下問題,學生分析。

1、我們實驗目的是什麼?實驗中觀察什麼?

2、幾種不同的物體鋪在木板上,作用是什麼?

3、實驗中怎樣保證小車開始時的速度相同?

4、實驗中,如果我們把表面換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車的運動情況會有什麼變化嗎?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絕對光滑,小車會怎樣運動?

7、如果靜止的物體不受力,會怎樣?

通過這些難度不同的問題引導,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學生在教師演示過程中,認真觀察解決問題。這樣不僅使他們印象深刻,還培養他們的實驗探究能力。同時讓學生知道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物理的基礎,對於不確定的觀點應該通過實驗來驗證。

第三步:通過實驗數據,分析歸納結論。

教師強調以下幾點:

1、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運動要靠力來維持”是錯誤的,伽利略的觀點“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是正確的。運動的物體之所以會漸漸停下來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說,力改變了物體運動狀態,而不是維持物體的運動狀態。

2、理想實驗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的合理推理,不是憑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於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和對科學的執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長達xxxx年的錯誤理論,爲後來笛卡爾等科學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二、牛頓第一定律

學生通過實驗和觀察動畫能夠得出:如果表面絕對光滑,運動物體受到的阻力爲零,物體將以恆定不變的速度運動下去。

提問:運動的物體不受阻力時將永遠運動下去,那靜止的物體不受阻力時會怎樣呢?

學生通過討論能夠得出:靜止物體在不受力時,將保持靜止狀態。

教師講解:爲解決力與運動的關係,牛頓在伽利略、笛卡爾等前輩的研究基礎上,提出牛頓第一定律:

引導學生得出:我們在科學正確的實驗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理,最終得出可信的結論,即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同時教給學生一種實驗+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師再通過展示圖片使學生了解任何科學的發展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的觀點和探究過程與偉大科學家是一致的,從而獲得了成就感,增強了探究的自信心,爲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如何把牛頓第一定律理解透徹,一直是很多學生學習的大難題,通過對這以下三個問題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節難點。

1、牛頓第一定律的適用範圍是什麼?

2、牛頓第一定律的適用條件有哪些?

3、力和運動是什麼關係?

解釋牛頓第一定律時主要強調“一切”、“不受外力”、“總保持”、“或”的含義,並強調牛頓第一定律的理想性。這樣,使學生加深了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並能準確的表述出牛頓第一定律。

三、慣性

介紹慣性定義,慣性與質量有關。用“小球不隨彈出的金屬片飛出”實驗,認識慣性是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播放生活中有關慣性的例子,使學生學會用物體的慣性解釋生活和自然中的有關現象,認識到人們可以利用慣性,還要避免慣性帶來的危害。

第四環節:歸納概括,強化理解(約3分鐘)

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穫和困惑。用3分鐘的時間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

第五環節:知識遷移,鞏固應用(6分鐘)

1、在體育上,我班同學都參加了哪些項目?現在請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學賽跑時,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會出現什麼情形呢?

2、慣性是造成許多交通事故的原因,請舉出在生活、生產中哪些實例是利用慣性?哪些實例是防止慣性帶來危害的?

本環節通過理論聯繫實際使知識得到昇華,通過練習,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頓第一定律及慣性知識。

第六環節:拓展創新,延伸昇華(約1分鐘)

以“假如力消失了,我們的生活會怎樣?”爲題,寫一篇小論文。

本環節的設計小論文的寫作,需要學生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同時通過實踐作業的完成可以形成對知識的複習回顧。

五、說板書

爲了突出重點,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我設計的板書以知識樹方式呈現:

六、說評價

可評價的學習要素

(一)探究實驗及活動中,學生的參與度

評價方法:教師現場評價

評價指標:

1、能否正確裝置實驗儀器。

2、操作步驟是否圍繞實驗目的進行,是否注意觀察現象和記錄結果。

3、能否積極討論確定本組的實驗結果,提供給發言人發佈。

(二)能否完成實驗報告中的表格

評價方法:學生互相觀察表格填寫

評價指標:

1、表格的項目填寫齊全。

2、項目的內容填寫正確。

(三)學生髮布探究實驗設計結果

評價方法:教師現場評價

評價指標:

1、說出3條查找途徑。

2、說出對信息怎樣做了篩選。

3、說出最後的篩選結果。

(四)習題的解答

評價方法:教師現場評價,學生互評。

評價指標:

1、各選項正誤的判斷。

2、判斷的依據。

七、說開發

(一)重視教科書等文字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教材中的插圖、實驗、想想議議、科學世界等,符合學生的認知,貼近學生的生活。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

1、音像資料的收集與選擇應注意以下幾點

A、收集學生難以見到的、有重要物理意義的、展示科學技術發展的實況錄像,視頻等。比如,本課中爲學生播放“伽利略理想實驗”的視頻等。

B、收集課堂上難以完成的實驗錄像資料。比如,生活中各種慣性現象。

2、教師應制作適合物理教學的多媒體課件。比如,本節課件中包含文本內容、視頻、動畫等類型的文件。

八、說得失

本節課首先利用具體情境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習的動力,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思考以發現問題,通過學生間的交流與討論,演示實驗使學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學就在我們身邊,最後應用所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對慣性的教學列舉了生活中學生熟知的實例,貼近學生生活,易於理解。

在教學中時間與預計出入,在概念的教學中感覺時間緊張,同時自己急於求成,想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誤。

九、結束語

通過對《牛頓第一定律》的準備和教學,讓我在教學中得到了一次較好的鍛鍊,在教學理念上有了較大的改變。我也將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思索、探討,讓我的教學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以上是我對“牛頓第一定律”的認識和理解,由於本人水平有限,教學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評委和老師們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牛頓運動定律是經典力學的基本定律,構成了經典力學的核心。而本節要學習的牛頓第一定律又是正確理解和掌握牛頓第二、第三定律乃至整個動力學知識的基礎和關鍵。

教材把本節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節,前面五章的內容分別是運動學和力學知識,這樣安排就把學生由表面的物體是如何運動的感性認識引入到物體爲什麼會做這樣的運動的思考中來,且符合高一學生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過渡階段。本節的特點是教材內容以大量的文字陳述,沒有涉及到數學計算,着重物理學史教育、理想化實驗思想和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的科學態度的薰陶。

於是,根據對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理解,我制定的三維目標如下

①知識與技能

1、藉助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理解力和運動的關係,知道其主要推理過程及結論。

2、掌握牛頓第一定律,並理解其意義

3、明確慣性的概念,知道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

②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推理得到結論的方法

2、通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3、通過對慣性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物理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度的教育,瞭解人類認識事物的曲折性。

2、通過介紹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係的研究,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

(3)、教學重點及依據

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運動定律的基石,對後續學習牛頓運動定律和動力學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毫無疑問,正確理解牛頓第一定律是本節的教學重點;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陌生,需要打破常識去假設和推理,成爲本節的教學難點。

二、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學生在初中階段雖然已經學習過,但還只是停留在認識的層次上,在高中階段學習中,除了要保持新鮮感,還需加大思維強度,注意知識的深化和科學研究方法、情感態度的教育,讓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學方法、學法及依據

“教學有方,但無定法”。選擇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本課時我主要採用“實驗探究法”與“科學推理”相結合來進行教學,即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又加以科學的想象和推理,引導學生去發現知識,總結規律。總之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

四、教學程序

高爾基說:“好奇是瞭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爲此,我設計了展示嫦娥奔月傳說的畫面,播放“嫦娥一號”衛星奔月的視頻,讓學生即熟悉又好奇,帶着懸念進入新課。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激發了學生的探索興趣。

通過視頻我將引導學生思考衛星之所以會按照預設軌道運行,是因爲我們對它進行了控制,而要控制衛星的運動就得知道運動的原因。

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爲: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靜止下來。

(一)廣泛調查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程度

緊接着我呈現了兩個常見的力和運動關係的問題,供學生討論。

1.桌面上的書,推一下,動;不推,就不動。

2.平直路上騎自行車,用力蹬,車前行;不蹬,車停下來。

通過討論大多數學生可能會得到:運動靠力來維持的觀點,有部分“記性好的”的同學可能會加以反駁。在爭論後我將引導他們思考得出錯誤的結論的原因------忽略了摩擦力的存在。

(二)讓學生參與發現過程,感受理想實驗魅力

鋪墊:如何用實例反駁“運動需要力來維持”?(適當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使物體在運動方向上沒有力拉着或推着,卻能一直運動下去。預測:因爲無法完全消除摩擦力,學生討論無果。)

設置懸念:教師介紹理想斜面實驗並演示。(學生疑惑:摩擦力還是有的!小球還是要停下來的。)

解惑:讓學生髮揮想象,如果很理想的光滑平面,物體將怎樣運動。

水到渠成:多媒體課件模擬無摩擦情況下的斜面實驗。

體會成功快樂:學生表述通過這個理想實驗可得到什麼結論。

教師概括提升理想實驗的意義:理想實驗雖然是理想情況,但是以事實爲基礎,實驗爲依據,是一種科學思想方法。

實驗論證:氣墊導軌,提供阻力很小情況下物體的運動。

(三)培養學生歷史地看待偉人的錯誤

簡要介紹亞里士多德的偉大一生:他是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人物,被恩格斯稱爲“最博學的人”,西方文化的奠基人。

學生思考討論爲什麼此錯誤觀點能延續近兩千年?(除了亞里士多德的巨大威望,他的觀點又與人們許多生活經驗相一致。)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您們好!今天我要說的是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設計。課文內容“牛頓第一定律”選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第一節。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的選擇和對本節課的教學程序設計三個方面來進行說明。

1.教材分析

1.1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研究力與運動之間的關係,主要內容爲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本節對人類認識運動和力的關係作了歷史的回顧,介紹了伽利略研究運動和力的關係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貢獻,講訴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物體慣性的概念。

本節爲牛頓運動定律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1.2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運動學知識和有關相互作用力的知識,但對於力與運動的關係是第一次正式涉及到。由於日常生活得經驗,學生不容易理解力與運動的關係,而這一問題的解決是整個力學大廈的基礎。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了分析、推理、邏輯思維的能力,但是探究實驗能力不強,自主學習能力不強。所以本節課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前人對於力與運動關係的探究的過程,逐步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正確理解力與運動的關係。

1.3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本着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我提出了教學目標,具體是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我確定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是:①初步認識動力學,瞭解運動定律。②理解力與運動的關係,理解慣性的性質。③能獨立分析運動物體的慣性狀態。

2)我確定的過程與方法目標是:通過參與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爾、牛頓對力與運動關係的研究,特別是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的研究,讓學生學習科學研究的過程和科學研究的方法。

3)我確定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①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②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體驗科學的態度和精神在科學探討過程的重要作用。

1.4教學重點:

根據學情分析和教學目標,我提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1)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及慣性。

2)我確定的教學難點是:力與運動的關係。

2.教法學法

2.1教法

爲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本節我採用探究法教學爲主,結合講授、多媒體、演示、師生互動和討論等多種方法輔助教學。

2.2學法

學生在我所創設的物理情景中,通過觀察、實驗、歸納等活動主動獲取必要的感性認識。並在我的引導下主動運用物理學方法,通過分析、概括、比較、類比、抽象等複雜的思維過程發現摩擦力爲我們直觀認知帶來的誤導,重新建立對力與運動關係的認知。

3.教學過程

3.1組織教學

通過師生互動,引起學生注意。

3.2導入新課

首先,我將以提問的方式來引起學生的注意,開闊學生思路,啓發學生思維。我的問題是:“舉在半空的粉筆,在我們鬆開手指後會做什麼運動呢?”請同學們回答,鞏固上一章學習到得知識。然後接着提問:“粉筆能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原因又是什麼呢?”按照一般的思維方式,學生會回答,粉筆受到了重力作用,所以能做自由落體運動。進而,從只受重力影響,初速度爲零的物體能做自由落體運動開始探討,力與運動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這時,我會引入動力學的概念,並提到牛頓的運動定律,引導學生開始學習牛頓第一定律。

3.3進行新課

寫完標題,我開始介紹在力與運動關係的探討過程中出現的幾種觀點。

首先介紹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然後和同學們分析幾張圖片,並在生活中舉例,探討:“運運動的物體在牽引力消失後,爲什麼會停止呢?”然後進行對比實驗,在不同的平面上,小車從相同的高度順着斜面滾下後,在平面上通過的距離也不一樣。而小車在水平面上通過距離的長短和平面的摩擦因素大小有關,從而總結出,接觸面越光滑,小車通過的距離越遠。接着讓同學們分析,“在光滑水平面上,小車通過的距離有多遠?”得出結論,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證明運動物體停止下來是受到摩擦阻力的緣故,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錯誤的。

而最早發現亞里士多德觀點的錯誤的人是伽利略,由此介紹伽利略的觀點,並說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然後在伽利略的基礎上,提出笛卡爾的補充觀點。

接着,我開始爲同學們介紹牛頓第一定律,並通過對牛頓第一定律內容的分析,說明牛頓第一定律要比前面的觀點更完善,進一步說明,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在牛頓第一定律的基礎上,我會和同學們一起總結出慣性的概念。然後,在生活中舉例說明慣性的影響。比如在汽車啓動和停止的時候,我們會感覺到向後仰或向前傾的趨勢。而在地球自轉的同時,我們跳起來後仍能落回原地,也是因爲慣性的作用。通過舉例,說明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而慣性是物體的固定性質,跟物體運動狀態和外界因素無關。

3.4小結練習

接下來,我準備了幾個關於慣性的習題,和同學們一起鞏固一下相關的知識。然後總結今天學習到得幾種觀點,並分析導入部分裏提出的問題:“粉筆能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原因又是什麼呢?”說明物體在慣性的作用下保持原來速度的同時,會因爲外力的作用而改變運動狀態,當物體只受重力作用,初速度爲零時,物體就能做初速度爲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也就是自由落體運動。

3.5佈置作業

在分析粉筆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原因後,我會讓同學們思考,物體會在外力的作用下改變運動狀態,那麼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讓同學們在課後思考,爲下節課的學習做好準備,並結合本節的知識,完成課後的第2,4小題。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請各位領導,老師多多指教,謝謝。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牛頓第二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規律,動力學又是經典力學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熱學、電學等其它部分知識所必須掌握的內容。所以,牛頓第二定律是本章的中心內容,更是本章的教學重點。爲了使學生對牛頓第二定律的認識自然、和諧,本節之前的“運動狀態的改變”就是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承上,使學生對第一定律的認識得到強化;啓下,即是通過實例的分析使學生定性地瞭解了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本節教材是在前一節的基礎上藉助電腦通過實驗分析,再進行歸納後總結出定量描述加速度、力和質量三者關係的牛頓第二定律。由實驗歸納總結出物理規律是我們認識客觀規律的重要方法。由於本實驗涉及到三個變量:a、m、F,因此我們用控制變量的方法來進行研究:先確定物體的質量,研究加速度與力的關係;再確定力,研究加速度和質量的關係。在以後學習氣體的狀態變化規律,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金屬導體的電阻等內容中都用到了這一方法。控制變量法也是我們研究自然、社會問題的常用方法。通過教學,使學生學習分析實驗數據,得出實驗結論的兩種常用方法一列表法和圖象法,瞭解圖象法處理數據的優點:直觀、減小誤差(取平均值的概念),及圖象的變換,從a-m圖(曲線)變到a-1/m圖(直線),在驗證玻-馬定律中也用了這種方法。根據以上分析,我們知道本節課的教學目的不全是爲了讓學生知道實驗結論及定律的內容和意義,重點在於要讓學生知道結論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結論時用了什麼樣的科學方法和手段;在實驗過程中如何控制實驗條件和物理變量,如何用數學公式表達物理規律。讓學生沿着科學家發現物理定律的歷史足跡體會科學家的思維方法。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讓學生記住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義;瞭解以實驗爲基礎,經過測量、論證、歸納總結出結論並用數學公式來表達物理規律的研究方法,使學生體會到物理規律的簡單美。

本節課的重點是成功地進行了演示實驗和用電腦對數據進行分析。這是本節課的核心,是本節課成敗的關鍵。

二、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採用以電腦輔助演示實驗爲主的,知識教學與科學方法教育相結合的“同步調控”模式。

按系統論的整體性功能原理,整體功能要大於各要素功能之和。物理的知識、方法、能力、科學態度等都是教學的要素,如果把這些要素有機地聯繫起來,達到共同促進的作用,則物理教學的效果會更好,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素質。“同步調控”模式中,沒有單純地就方法講方法,而是將知識的學習,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養成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是基於系統的整體性功能原理考慮的。

再則,按教學論中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的原則,教師的任務是制訂目標,組織教學活動,控制教學活動的進程,並隨機應變,排除障礙,並承認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步調控”的模式既注意了教的作用,將教師置於“調控”地位。同時,更注意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意識地設置教學活動的環境,讓學生參與實驗的設計,邊演示、邊提問,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再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教材難點處適當放慢節奏,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討論,如從a-m圖象,猜想a與m成反比,然後畫出a-1/m圖,得出正確的結論。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學習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培養探索精神和創造力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達到規定的教學目標和最佳效果。

三、教學程序

1.問題引入新課

光滑水平面上的物體受水平拉力作用而做加速運動,引導學生分析物體的質量,加速度,拉力三者之間的定性關係,鼓勵學生進行猜測,它們成正比、成反比、不成比例等。然後指明本節課我們大家一起來探索得出三者之間的定量關係,從而導出課題——牛頓第二定律。這樣導入的用意是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於探索的積極性。

2.設計實驗方案

在引入課題後,啓發學生思考:我們如何來研究F、m、a三者之間的關係?引導學生得出用實驗法先確定m,研究a與F的關係;再確定F,研究a與m的關係,最後得出三者的定量關係。由於教材(必修第一冊,人教版)中牛頓第二定律實驗不足(夾子很難同時夾住兩細線;由於線的彈力,小車要反衝後才能停下,實驗誤差大),我設計了用電腦輔助來探索a與F、m關係的實驗,如附圖。遮光片寬度L,通過光電門時間分別t1和t2,兩隻光電門間距爲s。當滑塊通過光電門時,光電門產生一個脈衝,通過計時器中的三極管放大後,從計算機LPT口輸入,調用計算機定時中斷來計算時間,然後利用公式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牛頓運動定律以力和運動的知識爲基礎,進一步研究了力和運動的關係。牛頓運動定律是經典力學的基礎,從牛頓運動定律出發可以推導出動能定理、動量定理等一系列重要的物理規律。牛頓運動定律還是學習熱學、電磁學的重要基礎。因此,這一章內容在力學和整個物理學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學物理教學的重點。牛頓第二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規律,是本章的重點和中心內容。

(二)教學內容、教材體系與教學目標

本章教材在牛頓第一定律之後,安排了一節“運動狀態的改變”,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它既是對牛頓第一定律的深化,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也是爲學習牛頓第二定律做的鋪墊,使學生認識到物體的加速度由力和質量兩個因素決定,並且對它們的關係有了定性的認識。

本節教材利用控制變量的實驗方法,分別研究了加速度跟力、加速度跟質量的關係,再把這兩個關係綜合起來,總結出牛頓第二定律。然後把牛頓第二定律從物體受一個力的特殊情況,推廣到受多個力的一般情況,從物體受恆力的情況推廣到物體受變力的情況,並且進一步強調了牛頓第二定律的矢量性和瞬時性。

根據以上分析和大綱對本節內容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的知識教學目標爲:

1.知道牛頓第二定律內容及表達式,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含義,能應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和解決有關問題。

2.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矢量性和瞬時性。

3.知道力的單位“牛頓”的定義。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應滲透科學方法教育。讓學生通過研究加速度跟力和質量的關係的實驗,掌握控制變量法。在總結牛頓第二定律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實驗研究、分析數據、總結規律的科學研究方法,並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實驗、觀察、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的教學方法是:以演示實驗爲基礎,以引導學生探索規律的活動爲主線,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貫穿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的教學思想。

本節課將教材的定性實驗,改爲利用氣墊導軌所做的定量實驗,並且利用圖象分析實驗數據,這樣可以把加速度跟力的關係及加速度跟質量的關係,更直觀地表示出來,使學生更信服從實驗中得出的結論,有利於學生掌握好牛頓第二定律。本實驗雖爲演示實驗(限於實驗條件),但從實驗的設計到實驗條件的控制和實驗數據的測量與分析,以及規律的概括和總結,都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教學程序

1.引入新課

通過複習加速度跟力和質量的定性關係,使學生明確物體的加速度與物體所受的力和它的質量兩個因素有關。進一步提出問題:加速度跟力和質量存在什麼定量關係?由此引入課題。

這樣引入新課簡捷明快,直接切題。

2.新課教學

(1)設計實驗

①設計實驗裝置。

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目的,從實驗對象(沿氣墊導軌運動的滑塊),實驗源(提供拉力的重物),實驗效果顯示器(光電門及電腦計時器)三個方面設計實驗裝置。

②設計測量方法

在實驗中需要測量滑塊的質量、它所受的拉力及它的加速度。

滑塊及配重片的質量用天平測量(課前測好)。

滑塊所受拉力可看作等於所懸掛重物(小桶及砝碼)的重力(懸掛的重物的質量遠小於滑塊的質量)。

滑塊的加速度是測量的關鍵和難點,也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設計實驗的重點。首先,使學生明確,我們不能直接測出加速度,而應測出相關的物理量求出加速度。在實驗中,滑塊運動的位移S和時間t容易測量,再由公式求出加速度。這就要求在實驗中應測量滑塊從靜開始做勻加速運動的位移S和相應的時間t。

③設計研究方法

引導學生回顧初中學習歐姆定律時研究電流跟電壓和電阻的關係時採用的方法,明確研究多個物理量間的關係時,需採用控制變量法。在本實驗中,採用控制變量法,分別研究加速度跟力的關係和加速度跟質量的關係。

把向學生介紹實驗裝置和實驗方法,改爲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師生共同根據實驗目的設計實驗裝置和實驗方法,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爲主動設計,變旁觀者爲主人,學生對實驗裝置更清楚了,對實驗方法更理解了,對實驗過程更明確了。這種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2)實驗探索

保持滑塊質量不變,通過改變懸掛重物的重力來改變滑塊所受的拉力,測出在不同拉力作用下滑塊的加速度,利用多媒體投影演示建立a—F座標系,根據測量的數據描點連線的作圖方法,由圖像得出:m一定時,a∝F。

保持拉力不變,改變滑塊的質量,測出相應的加速度。利用多媒體投影建立a—m座標系,根據測量數據描點連線,得到一條曲線,由該曲線引導學生提出猜想:加速度跟質量可能是反比關係。進一步啓發學生,爲驗證猜想,需畫出a—1/m圖象,再讓學生根據上述方法建立a—1/m座標系,描點、連線,得出一條過原點的直線,從而證明了猜想a∝1/m是正確的,找到了加速度跟質量的定量關係。

利用圖象分析實驗數據總結物理規律的方法,學生纔剛剛接觸,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之一。所以,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多媒體投影,結合畫a—F圖象,給學生講清如何建立座標系、選標度、描點、連線,那麼,學生根據這種方法,就可畫出a—1/m圖象,找出加速度跟質量的關係。

(3)概括規律

引導學生綜合上述兩個實驗結論,總結出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及表達式,並通過討論比例係數k的取值,定義力的單位“牛頓”。進一步結合實驗說明加速度跟力的方向關係,強調牛頓第二定律的矢量性。

3.鞏固提高

通過例題和練習,鞏固牛頓第二定律,通過思考與討論使學生認識到牛頓第二定律的瞬時性。

4.課堂小結

知識總結:回顧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強調其矢量性和瞬時性。說明牛頓第二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它確定了力和運動的關係,它能解釋物體爲什麼做這種運動或那種運動,強調牛頓第二定律的重要性。

科學方法總結:總結控制變量法,根據實驗目的的設計實驗的方法,利用圖象分析實驗數據總結物理規律的方法。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牛頓第二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規律,是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的中心內容,更是本章的教學重點。本節在第二節實驗探究結果的基礎上分析得出牛頓第二定律,它具體的、定量的回答了運動物體速度的變化率,即加速度和力、質量的關係。牛頓第二定律通過加速度將物體的運動和受力緊密聯繫,使前三章構成一個整體,這是解決力學問題的重要工具。此定律是聯繫力與運動的橋樑,所以本節課的教學在整個教材教學中處於相當重要的地位。

二、重點、難點

在確定本節的重點、難點時我認爲不只是讓學生停留在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更應注重學生認識到牛頓第二定律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該定律來解決實際問題。故重點是理解並運用牛頓第二定律;難點是通過簡單應用正確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內涵。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需要,確定本節課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文字內容及數學表達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及相互因果關係;知道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牛頓"的定義;會用牛頓第二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計算。

2、過程與方法

以實驗爲基礎歸納出物體的加速度跟它的質量、所受外力的關係,進而總結出牛頓第二定律;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定律的探索過程,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體驗物理方法的魅力;從認識到實驗歸納總結出物理規律並加以運用,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樹立學好物理學科的信心。

四、教法與學法

"教無成法,但教要得法",高一學生創造力比較欠缺,對於利用已有的知識創造出新理論的能力很弱,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把握還不是很準確,數學推理能力較弱,根據實驗數據總結歸納規律能力不強。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雖簡單完美,記住也不難,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該定律中物理量的意義和相互聯繫,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前景,尤其對於我們偏遠地區的城步苗鄉學生來說是較爲困難的。何況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與生活密切相連的科學,因此我認爲在教學過程中應運用講解、討論、分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並從學生的認識心理出發,採用設問引入——自主探究——分析討論——交流合作——得出規律——鞏固練習加強應用的教學程序。讓學生觀察與提問相結合,自主探究與交流合作相結合,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並根據學生的認知效果適當講解、引導、糾錯、分析,對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的物理內涵加以深化。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首先利用多媒體觀看火箭昇天、運動員劉翔在110米欄比賽的起跑、奧運會上女子100米賽跑的起跑等錄像資料,然後引導學生討論他們的速度變化快慢即加速度由哪些因素決定?進而讓學生回顧上節實驗的結論,共同探討物體的加速度與其所受的外力、質量存在怎樣的關係?(目的:通過實際生活現象分析,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通過探討加速度與物體所受外力、質量的關係來完成牛頓第二定律探究任務的引入)

(二)新課進行:

先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回答下列問題:

l、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應該怎樣表述?

2、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

3、各符號表示什麼意思?

4、各物理量的單位是什麼?其中,力的單位"牛頓"是如何定義的?

(要求學生討論分析相關問題,記憶相關的知識)過渡:上面我們研究的是物體受到一個力作用的情況,當物體受到幾個力作用時,上述規律又將如何表述?

學生討論分析後教師總結: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目的:培養學生髮現一般規律的能力)

實例探究與鞏固練習

討論a和F合的關係,並判斷下面哪些說法對不對?爲什麼?

A、只有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物體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恆定不變,加速度也恆定不變。

C、力隨着時間改變,加速度也隨着時間改變。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隨即消失。

E、物體在外力作用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當合外力逐漸減小時,物體的速度逐漸減小。

F、物體的加速度大小不變一定受恆力作用。

教師總結:力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力與物體的加速度具有矢量性、瞬時性和獨立性,牛頓第二定律是由物體在恆力作用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情形下導出的,但由力的獨立作用原理可推廣到幾個力作用的情況,以及應用於變力作用的某一瞬時。

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1、下列對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F=ma及其變形公式的理解,正確的是:()A、由F=ma可知,物體所受的合外力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與物體的加速度成反比;B、由m=F/a可知,物體的質量與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與其運動的加速度成反比;C、由a=F/m可知,物體的加速度與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與其質量成反比;D、由m=F/a可知,物體的質量可以通過測量它的加速度和它所受到的合外力而求得。

2、在牛頓第二定律公式F=kma中,有關比例常數k的說法正確的是:()A、在任何情況下都等於1B、k值是由質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決定的C、k值是由質量、加速度和力的單位決定的D、在國際單位制中,k的數值一定等於1教師總結:定義力的單位"牛頓"使得k=l,得到牛頓第二定律的簡單形式F=ma.使用簡捷的數學語言表達物理規律是物理學的特徵之一,但應知道它所對應的文字內容和意義。

對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

地面上放一木箱,質量爲40kg,用100N的力與水平方向成37°角推木箱,如圖所示,恰好使木箱勻速前進。若用此力與水平方向成37°角向斜上方拉木箱,木箱的加速度多大?(取g=10m/s2,sin37°=0.6,cos37°=0.8)(三)課堂小結及作業佈置:略

六、教學後記

重點的突出、難點的突破方法:

我是通過定律的辨析和有針對性的練習進行的,當然另外還需在後續課程的學習和應用過程中去體會和理解;使學生明確對於牛頓第二定律應深入理解、全面掌握,並着實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問題。避免學生將活的規律變成死的公式。

有待思考的教學問題:

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對牛頓第二定律有比較精確的理解和熟練的運用。但是對於我們地處偏僻的城步苗鄉來說,無論是教學資源還是學生素質,我們要想在教學中充分地達到新課標的要求,面臨着巨大的困難。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和學情分析

牛頓第二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規律,是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的中心內容,更是本章的教學重點。本節在第二節實驗探究結果的基礎上分析得出牛頓第二定律,它具體的、定量的回答了運動物體速度的變化率,即加速度和力、質量的關係。牛頓第二定律通過加速度將物體的運動和受力緊密聯繫,使前三章構成一個整體,這是解決力學問題的重要工具。此定律是聯繫力與運動的橋樑,所以本節課的教學在整個教材教學中處於相當重要的地位。

在學習這一內容之前,所教的學生已經掌握了力、質量、加速度、慣性等概念;知道質量是慣性的量度、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會分析物體的受力。已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會用氣墊導軌與光電測時系統或打點計時器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會應用CAI課件處理實驗數據。學生對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瞭解,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學生學習積極主動,對學習物理有較濃厚興趣;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樂於探究自然界的奧祕;敢於堅持正確觀點,勇於修正錯誤;喜歡和同齡人一起學習,有將自己的見解與他人交流的願望,具有團隊精神。

二、重點、難點

在確定本節的重點、難點時我認爲不只是讓學生停留在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更應注重學生認識到牛頓第二定律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該定律來解決實際問題。故重點是理解並運用牛頓第二定律;難點是通過簡單應用正確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內涵。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需要,確定本節課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文字內容及數學表達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及相互因果關係;知道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牛頓”的定義;會用牛頓第二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計算。

2、過程與方法

以實驗爲基礎歸納出物體的加速度跟它的質量、所受外力的關係,進而總結出牛頓第二定律;學生提高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 篇10

一、教學內容

力產生瞬時效果,一是形變,一是產生運動狀態的改變,即產生加速度。必修本第一冊第一章第三節已經定性地介紹了力的形變效果,並定量地給出了彈簧的彈力與形變的關係。本節"牛頓第二定律"則是定量地研究力和加速度的關係。由於高中力學部分是由牛頓定律爲基礎所構建的體系,在牛頓三定律中,牛頓第二定律爲核心內容。教材第二節"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承上,使學生加深了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啓下,通過實例定性地瞭解了牛頓第二定律。本節通過實驗定量分析,得出牛頓第二定律。教材中使用了三個變量,通過控制變量法,來研究物理規律,即先保持一個量不變去研究另兩個物理量間的變化關係,然後再保持另外一個量不變,研究另兩個量間的變化關係。然後把前面綜合起來就可以得到三者之間的關係,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在以後的知識如電容、電阻等內容都會用到此法。是培養學生能力的好材料。

教材在用實驗研究a、F、m三者變化關係時,爲簡化研究,首先只研究受單個力作用的情況,然後運用了前面力的合成的知識來解決受多個力的情況,並把初中及高中前面所學的物體處於平衡狀態歸爲牛頓第二定律的特殊情況,這樣做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力的合成的等效性的理解,知識更加系統化,有利於學生系統地把握牛頓第二定律。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也是整個力學部分的重點內容,乃至整個高中物理的重點,它所解決問題方法及思路常用於熱學、電學等的問題的研究中。

本節的重點是理解並運用牛頓第二定律,難點是定律的物理內涵。

應當指出的是,本節實驗是小車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這個實驗。大家知道光滑的水平面是不可能找到的,故在實際的實驗中,需要採用傾斜平面以平衡小車所受木板的摩擦力或氣墊導軌來做實驗,這樣的操作既增加了操作演示實驗的難度,又增加了學生理解實驗的難度。爲了更好地解決好這個問題,在本課時中,可以採用計算機來模擬這個實驗,如利用金科龍公司的《仿真物理實驗室》軟件製作小車受力的運動動畫課件來模擬小車的運動來研究a、F、m三者間的關係。實踐證明這樣做的效果很好,有效地降低了本節的難度,待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後,然後再回過頭來理解爲什麼此處第一次不用實物來做,用實物又該怎麼來做,進一步鞏固了對牛頓第二定律得出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研究方法。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材的具體內容和高中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擬製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根據實驗結果,推出a、F、m三者間關係,理解並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及數學表達式,力的單位N的定義。

2、能力目標:能理解在多個力作用下牛頓第二定律表達式,初步掌握運用牛頓第二定律求解問題方法及步驟,在具體運用中能注意牛頓第二定律的瞬時性、矢量性。

3、思維品質目標:使學生學會並掌握運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多個物理量間關係,以及通過等效觀點來求解問題的方法。

三、教學方法:

1、實驗引導探索式:物理考試大綱明確要求學生的五種能力:即理解、推理、綜合分析能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及實踐能力。而本節正好是培養這些能力的好教材,故採用實驗引導探索式,在實驗中,教師在關鍵步驟上作出恰當的引導,得出在m一定時,a與F成正比,F一定時,a與m成反比,進而引導學生得出牛頓第二定律,然後推廣應用到多個力作用下a、F、m三者的關係和物體處於平衡狀態的情況。

2、講練結合式:在討論應用牛頓第二定律求解問題應注意的幾個問題時,讓學生分析問題,教師注意隨時發現學生中出現的問題,或有意給出錯誤答案,及時組織學生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注意將學生的主體性與教師的主導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及時強化有關知識,提高掌握知識的準確性。

四、教學程序:

1、新課的引入

(1)回顧上節內容,上節定性得到a既與F有關,也與m有關。進而提出三者間到底有什麼定量關係?引導學生大膽猜測,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與學習興趣。

(2)介紹研究三個變量問題的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3)研究方案:利用實驗。(本處用計算機模擬實驗來得到有關數據,並得出結論。

2、m一定時,a與F的關係。

(1)、實驗裝置:交代清楚實驗裝置,研究對象及外力的施加。

(2)、如何保持質量一定:利用兩個質量相同的小車來做實驗。

(3)、如何測定加速度?根據初速爲0的物體運動規律,在t相同的情況下,a∝s,通過測s來達到測a的要求。

模擬實驗一:小車質量均爲0.1kg,小車1受0.1N的拉力,小車2受0.2N的拉力,同時開始運動,觀察任一段時間內的兩小球的位移關係,並根據實驗得出結論: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