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優秀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優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1W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優秀,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優秀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優秀1

一、對教材的分析

1、作用與地位

本節內容是物理必修1第6章第1節《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前面的知識基礎上,來研究運動和力的關係,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作爲牛頓運動定律的基石,把最基本的勻速直線運動和物體是否受力兩者聯繫起來,爲後續的牛頓運動定律和平衡力等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起到承前啓後的作用。

2、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正確認識物體運動跟力的關係,在物體有受力的情況下,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加深對慣性概念的內涵的理解;

難點:對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2)慣性是所有物體的特性。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研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歸納論證能力和表述能力;

(2)通過慣性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探究活動,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

三、學生的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5章的學習,已經初步具備一定的分析推理,邏輯思維能力,結合初中知識爲生長點,以教材內容爲線索,藉助演示實驗,引導學生進一步研究力產生的作用效果(即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狀態)來歸納推理出牛頓第一定律。

四、教法和學法分析

教學中以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牛頓第一定律,藉助演示實驗,引導啓發學生展開討論,總結規律並得出結論,最後,教師總結並說明牛頓第一定律是理想情況,其只是根據實驗推理的、合乎邏輯的定律。

五、教學程序分析

(一)導入新課:

通過介紹物體的運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進一步思考運動與力的關係,引出動力學,說明動力學的奠基人是牛頓,牛頓三大運動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內容,也是學好整個力學知識的關鍵,引入牛頓第一定律的學習。

(二)新課教學:

1、創設情境:介紹早在20xx多年前,古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力是維持運動的原因”的論斷,通過“迷你實驗室——圖6—5書本的運動”的實驗來說明,當推力撤去後,書本並不會立刻停止運動,而是會繼續向前運動一段距離,導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

2、演示實驗:伽利略的“斜面實驗”。利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面一步一步說明當小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如果假想沒有摩擦,小球將上升到另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當另一傾角逐漸減小爲零時,小球再也達不到原來的高度,而沿水平面持續運動下去。

3、演示“迷你實驗室——氣墊導軌實驗”。這裏提出“如何實現完全理想的情況”而介紹氣墊導軌的特點,並引導學生如課本圖6—7實驗裝置設計實驗,探究滑塊的運動情況。注意提醒學生這是一個近似實驗。

4、介紹在伽利略的基礎上,笛卡兒對伽利略觀點的補充,最後由牛頓總結出——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並分析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內容及其是一個推理的而無法用實驗證明的論斷;說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5、通過“信息窗——圖6—9太空中的航天飛機”來重點引導分析“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的特性”。

6、由牛頓第一定律引入“慣性”概念,通過閱讀課文理解並歸納物體慣性的內涵。總結出:

a、慣性是一切物體固有的屬性;

b、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

c、慣性是性質而不是力,其大小表示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程度等

(三)鞏固練習:

利用多媒體課件設計有關慣性知識的應用,加強對牛頓第一定律知識的理解。

(四)作業佈置:課本課後作業1、3、4、6。

六、教學預測

本節課教學設計從新課程的具體目標要求出發,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過程設計力求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出發,圍繞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還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爲主題,並通過簡單的實驗,讓學生充分思考討論,澄清錯誤認識。但在將物理學史與物理規律教學進行有機滲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在實際教學中可能因爲師生互動不足達不到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認識水平進行合理的調節。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優秀2

各位考官大家好,今日我說課的題目是《牛頓第必須律》。下頭我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來說一說我的設計。

一、說教材

(過渡句)合理的把握好教材,才能清晰完整的上好一堂課。接下來,我來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牛頓第必須律》選擇滬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5章第1節的資料,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運動學和力學。但不明白兩者之間的聯繫,而本節的資料主要講了牛頓第必須律的發現過程,伽利略的夢想實驗,慣性與質量的關係,很好的解釋了力與運動的關係。牛頓第必須律是牛頓三大定律的基礎,所以學好本章資料爲後期學習牛頓三大定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說學情

(過渡句)教師要上好一堂課不僅僅要熟悉教材,也應當對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景瞭如指掌,所以下頭我談談本階段學生的情景:

高一年級的學生已初步具備必須的邏輯思維本事,能夠有必須的推論本事,這是學生對夢想實驗的學習基礎。同時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了牛頓第必須律,明白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明白伽利略的結論,但不明白他們的來源過程,所以本節課,教師要注意適當的深入,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確定如下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敘述牛頓第必須律的發展過程,理解伽利略的夢想斜面實驗;能夠舉例說明物體的質量是慣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過程與方法】經過觀察斜面實驗,初步具備“實驗+推想”的思維方式,增強思維的嚴謹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經過解釋生活中慣性現象的例子,發現慣性的利與弊,學會珍愛生命。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隨着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重難點也就顯而易見了:

【重點】牛頓第必須律的發現過程;牛頓第必須律的含義;慣性與質量的關係。

【難點】伽利略的夢想斜面實驗的科學思維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結合教材和年級學生思維活躍的特點,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講授法、演示實驗法、小組討論法、練習法。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句)接下來是我的教學過程部分,也是我本次說課的核心,我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爲了導入、新課、鞏固提高和小結作業四個部分,我會按照課堂教學的實施順序來進行闡述。

首先是導入環節:

我將用媒體播放宇航員在太空中推照相機的視頻,提問學生:爲什麼宇航員只需要輕輕用力,照相機就能夠飄向另外的一邊去學生根據初中學過的知識很容易用牛頓第必須律來解釋。此時我將進一步追問牛頓第必須律是怎樣發現的。進入今日的課題《牛頓第必須律》。

【意圖:我之所以這樣設計導入,是因爲宇航員的視頻能夠迅速激發學生的興趣,集中其注意力,快速進入課堂的學習中去。】

第二部分是新課講授環節。

我會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的第一段亞里士多德的材料,同時要求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1、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什麼

2、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爲什麼是錯誤的。

學生思考後能夠發現,亞里士多德是由於直觀觀察生活現象,並沒有研究摩擦力,此時我會引導學生辨證的認識亞里士多德的錯誤對伽利略等科學家的啓發,藉此引入第一個發現摩擦力的人:伽利略。

【意圖:我這樣設計的意圖是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本事,同時辨證的看待錯誤。】

緊之後,我會讓學生閱讀伽利略的夢想實驗,同時提出三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問題一:伽利略“如果沒有摩擦阻力,小球將永遠滾下去”的思想是如何產生的

問題二:夢想實驗是如何設計的

問題三:這一實驗是怎樣說明伽利略的思想的

等學生回答完,大致對伽利略實驗有所瞭解之後,我會用媒體播放伽利略夢想實驗的視頻,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同時我將強調伽利略的夢想斜面實驗在物理學上的地位及作用。與此同時我會補充笛卡兒對於伽利略結論的補充。

【意圖:我這樣設計的是爲了讓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伽利略“實驗+推理”的思維方式,多媒體視頻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從而到達突破難點的目的。】

我會在伽利略實驗的基礎上總結牛頓第必須律,強調牛頓第必須律又叫做慣性定律,引出慣性定律的知識點。在初中學習過慣性的基礎上,讓學生解釋生活中常見的慣性現象:如剎車時人向前傾。複習完慣性後,我會追問:慣性是物體本身的屬性,那麼慣性的大小與什麼有關呢引出慣性與質量的關係。

關於慣性與質量的關係,我會用相同速度的人和汽車爲例,比較完全停止下來時,人與汽車位移的大小來說明質量是慣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意圖:經過生活實例讓學生複習慣性概念的相關知識,同時直觀的讓學生理解質量是慣性大小的位唯一量度,與速度無關。】

至此,新課講授的環節就結束了,接下來進入到了鞏固提高環節:

我會讓大家利用慣性解釋爲什麼汽車要嚴禁超載。

【意圖:經過鞏固練習來加深學生對慣性的理解,從而到達突出重點的目的。】

最終是小結作業環節:

課程結束前,我會和學生共同回顧牛頓第必須律的發現過程,並梳理本節課知識。對於作業我將讓學生課下思考如果生活中沒有慣性,會發生怎樣的狀況

【意圖:經過這種開放式的作業,既提高了學生對慣性的認識,又能激發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

七、說板書設計

(過渡句)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是採用系統化的板書,按照牛頓第必須律的發現過程,書寫四位科學家的貢獻,這樣的板書既能直觀展現牛頓第必須律的發現歷程,比較他們得出的不一樣結論,加深對本節知識的理解,又能突出本節課的重點知識。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優秀3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特點

《牛頓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級物理第十二章“運動和力”的第五節內容,它是前面學習過的“運動的關係”和“力”的橋樑;同時也是整個牛頓力學的基石,它打破了亞里士多德統治了兩千多年的錯誤觀念,它揭示了運動和力的關係,把運動和力統一了起來,爲學習動力學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和學生現有的知識得出以下幾個目標:

①解牛頓第一定律得來的過程。

②領會伽利略研究力和運動的思路方法。

③解牛頓第一定律,並能運用其解釋一些相關現象。

④理解慣性,並能解釋相關現象。

3、學情分析

學習的主體是初三的學生,牛頓第一定律是根據實驗來進行推理得到的規律,學生受生活經驗的影響“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的錯誤觀念不容易轉變過來,所以這節課就必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學習來反駁己有的生活經驗,使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4、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是一節物理規律教學課,伽利略實驗研究過程蘊含了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所以重點有以下兩點:

①領會伽利略的理想實驗

②理解牛頓第一定律

根據學生長期的生活經驗中得到了一種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認識,認爲物體的運動是力的結果,認爲速度大的物體慣性就大,而且思想頑固,所以難點也分

爲兩點:

①正確理解力和速度的關係。

②正確理解慣性和質量的關係。

二、說教法

初中的學生對學習習慣方面,主動性不強,認知習慣被動接受學習爲主。針對這一點故而採用問題引入法、實驗法、講解法、推理法相結合,開設一堂科學探究課,在突破難點,形成重點的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充分的小組討論解決問題。

三、說學法

大家都知道物理是以實驗爲本的科學,所以讓學生進行觀察實驗是學好物理最有效的方法,而在實驗激發出興趣與求知慾再進行分析、推理,從而達到實驗與理性思維的統一,這樣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纔是最深刻的,所以學好物理的重要方法爲“重視觀察實驗”“勤于思考”。

四、教學程序

1、課堂導入

根據前面學習過的運動和力的知識來引出“運動的關係”和“力”有沒有存在一定的關係來引出問題,針對這一問題來請上兩位同學分別扮演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提出自己的觀點“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和“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讓第一位同學以推桌子的示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用力推桌子,桌子運動;停止施力,桌子停止”說明“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讓第二位同學以滾玻璃珠的形式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把玻璃珠滾出去會滾一段距離才停止,它停止的原因是因爲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才停止的”說明“力不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2、設計探究實驗

讓同一小車在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從靜止下滑,滑到分別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木板表面上運動,從而來對比三種表面上小車的運動距離,在黑板上畫出表格並記錄;這樣可以讓同學們清晰的看出阻力越小滑行的距離越長,速度減小越慢。從而可以得到推理想象,小車如果是在沒有阻力的表面上運動的話,它滑行的距離將會無限遠,速度不會減小;從而得到推理“如果運動的物體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時它將以一個恆定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說明第二個同學的觀點正確。

3、新課教學

(1)牛頓第一定律

從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力是維持物體狀態的原因”。到敢於挑戰真理的科學家伽利略認爲把人們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是摩擦力使人們做不到“物體在不受外力的情況下運動”的條件,從而推理出他的觀點“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在過渡到笛卡爾對伽利略觀點的補充,他認爲:如果運動物體不受外力,它不會向左向右偏,它將永遠沿原來方向做勻速運動。最後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牛頓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了一條重要的物理規律,它認爲“一切物質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也稱爲慣性定律。

(2)慣性

先由“突然剎車時,乘客向前傾”這一學生容易理解的現象入手,引導學生用牛頓第一定律解釋這一現象;再提出慣性的概念;強調慣性是物體本身具有的固有性質,以及一切有質量的物體都有慣性;然後通過課本中的“勞動時利用慣性”和“急剎車時防止慣性”兩個例子,使學生知道如何利用慣性和防止慣性的危害;最後通過慣性生動的實驗強調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使學生對慣性與牛頓第一定律的區別有明確認識。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各位評委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