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小猴子下山》優秀說課稿(精選6篇)

《小猴子下山》優秀說課稿(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3W 次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猴子下山》優秀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猴子下山》優秀說課稿(精選6篇)

《小猴子下山》優秀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小猴子下山》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第四單元第四篇課文。這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一隻小猴子在下山時,看見許多可愛的東西。它看見什麼都喜歡,但抓到這個丟了那個,結果一無所獲。全文共有五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小猴子下山來看到玉米,高興地掰了一個;第二自然段寫小猴子看見扔玉米去摘桃子;第三自然段寫小猴子看見了西瓜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第四自然段寫小猴子看見可愛的小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第五自然段寫小猴子只好空手回家。在敘述小猴子的過程中,作者用了“掰、扛、扔、摘、捧、抱、蹦”等動詞,教學時我都注意引導學生理解。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讓學生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而且要把德育教育滲透到課文講評中,讓學生明白平時做事要有明確的目的,要專一,纔有所收穫的道理。

二、說整體設計

根據教材自身的特點及學生實際情況,教學本課時,我主要遵循了“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原則,在教學時主要以活動教學爲主。在引入課文時就設計了兩個富有激趣的小活動,爲上好下面的課設下了很好的鋪墊。接着又設計了“師生協作”環節,通過“讀、看、思、議、演、練”等教學手段啓發學生思維,拓觀學習思路,培養學生聽、說、讀的能力,使整個教學環環相扣,張羅有馳。

三、說教學要求

1、教學目的

根據本課的特點及本班學生的情況,上這篇課文要達到如下幾個目的:

(1)通過理解課文內容,教育學生從小應該明白做事要一心一意,且不亂拿別人的東西的道理;

(2)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學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會和理解本課的部分形容詞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紅”、“又大又圓”及“掰、找、扔、摘、捧、抱”等動詞。掌握10個生字的讀寫方法,並學會用“真”、“非常”等詞語練習說話。

2、教學重點:根據課文內容,我把本課的重點定爲:利用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體會重點詞句。

3、教學難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本課的教學難點是通過學習本課,讓學生懂得做事要有明確目的,要專一,要有始有終的道理。

四、說教學過程

解決本課教學中的重難點主要是在第二課時完成的,所以在本課時教學時我主要設計瞭如下幾個環節。

(一)師生協作,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1、齊讀課文題目思考:課文寫了誰?它做了什麼事?

2、教師範讀,讓學生邊聽邊思考,並說說找找:課文有幾個自然段?與每段相關的圖片是哪一幅?說說每一幅各寫的是什麼事?

3、學生藉助拼音齊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小猴子下山幹什麼?它下山到過哪些地方?都看到了些什麼?有什麼想法?又是怎麼做的?

4、投影幻燈,師生交流,學生邊看邊分組討論問題,教師歸結。

通過這個小環節,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另一方面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一舉兩得。

(二)逐段學習,把“讀、看、思、議、演、練”貫穿教學始終。

1、學習第一自然段。

(1)小組朗讀,教師指導。

(2)學生動腦、動手,完成練習:小猴子下山後先來到什麼地方?(用圓圈在課文中畫出來);它看到了什麼?玉米長得怎麼樣?小猴子心情怎麼樣?它是怎麼做的?(教師根據學生回答貼玉米圖:又大又多 掰 扛);指名扮演“掰”、“扛”兩個動作;誰能用“真”字說句話?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學生齊讀,教師指導。

(2)動腦思考,演示動作: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了什麼地方?它又看見了什麼東西?(用圓圈畫出來,教師出示桃子圖)桃子長得怎麼樣?小猴子又是怎麼做的?(又大又紅 扔 摘);指名上臺演一演猴子扔玉米摘桃子的表情、動作。

3、學習第三自然段。

(1)聽錄音朗讀,指名朗讀。

(2)動腦思考,演練動作:小猴子“捧着桃子”走到了哪裏?看到 了什麼?又怎麼做呢?(學生分組討論回答。教師貼出西瓜圖:又大又圓 扔 捧。)指名讓學生把“捧”的動作演示出來。

4、學習第四自然段。

(1)學生齊讀。

(2)動腦思考:小猴子“抱着一個大西瓜”往回走,它看到了什麼?怎麼做的?學生分組討論,教師貼出小兔子圖:蹦蹦跳跳 可愛 扔 追。

(3)練習用“非常”說話。

5、學習第五自然段。

學生齊讀思考討論:

(1)小猴子扔下西瓜去追小兔子,追得上嗎?結果怎樣?

(2)“只好”是什麼意思?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它的表情是怎樣的?(讓學生展開想象,自由發表)

(3)誰能說說,小猴子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呀?學生分組討論,讓他們暢所欲言,最後由教師點評、歸結,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各段的教學,讓學生在提問、歸納,讀、看、思、議、演、練中,很自然地明白做事要有明確目的,要專一,否則將一無所獲的道理。

(三)展開聯想,延伸課文。

這個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啓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表述見解的能力。具體過程是這樣:

(1)老師設問: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在路上它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嗎?讓學生觀察圖片並發表見解;

(2)如果下次小猴子再下山,它該怎麼做纔不犯像這一次一樣的錯誤?由學生討論,給小猴子出主意。

(四)創設情境,排演課本劇。活動要求是:讓五個學生分別上臺扮演小猴子、玉米、桃子、西瓜和小兔子,同時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根據錄音能生動形象地把小猴子的“掰”、“扛”、“扔”、“捧”、“抱”、“追”、“只好”及小兔子的“蹦蹦跳跳”等動作、表情表演出來,教師及時點撥指導並加以鼓勵。

設計意圖:通過排演課本劇,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把握德育滲透點,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也特別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板書設計

又大又多 掰 扛

又大又紅 扔 捧

又大又圓 扔 抱

蹦蹦跳跳 扔 追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能根據新教學大綱的要求,採用“讀思議演練”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爲主,抓住學習重點,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師生協作、拓展延伸、排演課本劇等教學活動,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整個教學環環相扣,自然得體。在重點內容的把握上,我利用幻燈片、實物圖片等教具,通過圖文對照,逐次引導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並抓住重點詞句,通過“讀思議說”等手段,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的突破上,我又通過開展了“展開聯想,延伸課文”、“創設情境,排演課本劇”等活動,逐步引導學生懂得做事要有目的,要專一,否則一無所獲的道理,達到了本課教學的預期目的。

《小猴子下山》優秀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我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作了以下的分析:《小猴子下山》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篇傳統課文。新大綱指出:“提倡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點,圍繞圍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髮表獨立見解。”本冊是低段的第二期,閱讀訓練的重點只是在教學活動中,注意誘發學生的興趣,採取多種措施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同時也創設情境,引發參與、點撥思維、激發參與、圖文結文,初步瞭解課文的內容。

二、學生情況分析

從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體系來看,這些學生經過低段一學期的學習及本期前兩個單元的活動,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和口語表達能力,學習了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初步學習了結合詞句的理解來理解課文內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維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從年齡結構和心理特點來分析,此時的學生大多六、七歲,還處於一個好動的階段,他們的有意注意維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師生間民主、協作、自主、活動的實踐激起學生的興趣,發揮其主動性,學習效率才高。

三、教學目標設定

根據教材分析,學情分析,以及語文教學跟其他學科的共同目的(也就是教學要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爲他們的終身學生、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這一目的)我將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定爲四個方面:第一是德育目標,就是通過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我們從小做事應該一心一意和不要亂摘別人的東西等道理。第二是智能目標:培養學生根據對課文重點詞句的理解和自己分析、推斷、想象、表演的能力。第三是知識目標,就是能理解重點詞“又大又多”、“又大又紅”、“又大又圓”、“可愛”、“掰、找、扔、摘、捧、扔、抱、追”以及相關的句子。第四是美育目標,通過理解重點詞語,體會到小猴的可愛;同時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形式和想象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我根據教材所處的位置、內容及教學目標的確定,將本課時的教學重點確定爲: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體會重點詞句。教學難點: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成績口頭表達能力。理解課文重點詞句。

五、教學思路設定

根據“主導與主體”這間的“服務關係”及學生的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思路設定爲以下四個活動,老師只起“導”的作用,以啓發學生討論交流,發獨立見解,培養學生從小在閱讀實踐中適時進行讀的能力,說的能力,聽的能力的訓練。

六、教學準備

1、小黑板一塊。小猴子頭飾、玉米、桃子、西瓜的教具。

2、朗讀磁帶、幻燈片、音樂帶。

七、教學活動過程

第一活動是“激發情趣,導入課文”。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以引入下一個環節的活動,具體活動過程是這樣的。首先借助幻燈片,出現一個可愛的小猴子下山的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同學們,然後問:這是誰?你們喜歡嗎?誰來描述一下?最後教師小:你們觀察得很仔細,描述得好,可是你們知道嗎?這隻小猴今天已經是第二次下山了,它在前不久的一次下山時,發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們想知道嗎?

第二個活動是:“師生協作,自主學習。”這個活動的目的是運用學生已學的方法,根據學習課文的體會,開展討論,培養學生的獨立見解和發表能力。具體活動過程中:

首先齊讀課文題目,教師範讀,學生找出有幾個段,並找出與之相關的圖畫。學生藉助拼音輕聲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思考(出示小黑板)①小猴子下山幹什麼?②它下山到過哪些地方?看到什麼?小理怎樣?是怎麼做的?然後師生交流,學生分小組討論第②個問題。然後再祟幻燈牌,請各組代表一邊看幻燈片,一邊回答第②個問題。最後老師總結同學們的發言。啓迪思考:課文二、三、四段與第一段的寫法是一樣的嗎?(學生認真自由讀)由學生歸納出課文二、三、四段在寫法以上與第一段一樣。

這時再讓學生自主學習第二、三、四段,最後教師小組課文內容。這篇課文寫小猴子小山,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了去摘桃子,看見西瓜又扔掉桃子,看見小兔又扔掉西瓜,就這樣,最後一無所獲。課文的前四段寫法一樣,所以我們學起來比較輕鬆,一下子就理解了。又提問:這隻小猴子下山後,又回去了嗎?結果怎樣?引入學習最後一段,讓生找出說明小猴子此時心情難受,沒辦法的一個詞?(“只好”)學生找對了,再啓迪思考:小猴子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儘量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出自己獨立的見解,最後再由老師點評、鼓勵。)

第三個活動是“創設情境,表演課文”,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首先師發言:剛纔我們較好地學習了課文,你們願意扮演這隻小猴子下山的過程嗎?

(由二人次扮演小猴子下山,同時放課文朗讀錄音及活潑、歡快的音樂配音帶,提示學生要注意“掰”、“扛”、“扔”、“抱”、“追”、“蹦蹦跳跳”、“只好”這些詞的動作及表情)學生表演完畢,教師及時總結學生表演情況。

第四個活動是“展開聯想,延伸課文”,這個活動的目的是啓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表述見解的能力。具體活動過程是:老師問: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在路上它會想些什麼?

學生在發言中說出給小猴子下山時想辦法,說明做事要專心專意,不要再犯第一次下山的錯誤。教師肯定指出:學生的發言說明大家很聰明,會思考、有現代意識。讓生再想想:這次小猴子下山,它將到一些什麼地方,看見些什麼,它又是怎麼做的?佈置思考以上問題,下節課再共同解決。

本課時的板書,完成後是這樣的形式(展示出來)從板書中,同學們可以瞭解到小猴子下山到回家一無所獲的全過程。幾個動作詞語,較好地體現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小猴子下山》優秀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第七單元的第四篇課文。這是一篇趣味濃厚的童話故事。講的是一隻小猴子在下山時,看見許多可愛的東西,它看見什麼都喜歡,但抓到這個丟了那個,結果一無所獲,只好空手而歸。本文圖文並茂,語言簡潔生動,五個自然段分別對應五幅插圖,如同連環畫一般使小猴的動作、形象更加直觀化。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經過快兩個學期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識字方法,具備了初步的自主識字能力,識字教學可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結合動作表演自主識字。但他們在認知方面比較直觀,有意注意還未成熟,學生對猴子的接觸又少,對猴子的動作想象也有一定的難度,因而需要創設情境,利用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資源和生動形象的插圖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學習目標

結合本階段識字和閱讀的重點,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我將本課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定爲:

1、藉助圖片,通過自主識字、小老師領讀,開火車讀等方法,會正確認讀“猴、結、掰”等12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結、只、空”的字音。通過觀察、範寫、練寫,能在田字格正確規範書寫“瓜、非、常,空”等4個生字。

2、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分段合作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藉助插圖、圖文對照,讀懂故事內容,並仿照“小猴子走到(哪裏),看見(什麼),就(怎麼做)”這個句式,說說故事主要情節。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和寫字,教學難點是圖文結合複述故事主要情節。

四、教法學法

依據本課故事性強,畫面豐富,結構類似的特點,我將教學定爲:圖文結合情景教學法,多媒體演示法,直觀教學法。低年級的學生都比較喜歡直觀形象的內容,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發揮文中插圖的作用,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由從“學會”向“會學”轉變。學法我採用自主探究,自主發現法,讓學生自主識字,在愉悅的教學氛圍中,激起學生識字的興趣,運用多種方法識記生字。

五、教學活動過程

(一)謎語激趣,導入課文

所謂“萬事開頭難”,一堂新課的導語設計是至關重要的。我採用謎語激趣導入,吸引學生注意,然後問你們知道它是誰嗎?使孩子在輕鬆的猜謎活動中感受到老師更像一個共同學習的夥伴。

然後隨機出示小猴子的圖片問,誰能有禮貌地跟小猴子打個招呼?通過打招呼拉近孩子與小猴子的距離,重點強調“猴子”的“子”要讀輕聲。接着相機板書“小猴子”,並提醒注意“猴”的書寫,引導學生藉助圖片想辦法記住“猴”字。

最後引導學生觀察圖上的小猴子,你覺得它今天心情怎麼樣?對了,它今天非常高興,因爲它要下山去啦!我們也一起去,好嗎?相機板書“下山”,學生齊讀課題,教師用一句話過渡下一個環節:這隻小猴在下山的過程中,發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們想知道嗎?

(二)初讀課文、解決生字

首先教師範讀,並提醒學生注意讀準多音字“結,只,空”。學生邊聽邊標出自然段段,並找出與之對應的圖畫。接着學生再結合圖畫,藉助拼音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讓學生根據要求讀課文,學習更有目的性,從而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然後檢查學生字詞學習,課前已經佈置了預習,由課件分組呈現課文中的生字。課件先出示第一組生字:結 滿 瓜 ,引導學生分享識字方法,並進行擴詞遊戲,採用多種方式認讀生字。其中多音字“”“結”可以放在具體詞句中進行認讀,“瓜”是獨體字,要求會寫,教師可相機指導“瓜”的書寫,重點指導前兩筆撇的不同寫法。

再出示第二組生字:掰、扛、扔、捧、抱、摘、追、蹦,通過帶拼音讀,小老師領讀,重點強調其中幾個後鼻音的字特別要注意。接着師生交流識字方法,引導學生觀察發現這些動詞形和義的聯繫,帶動作表演讀,鞏固加深印象。

本課以合體字爲主,其中9個表示動作的詞語,所以我引導學生利用形聲字特點歸類識記本課生字。經過這樣反覆的訓練之後,學生不僅能夠熟練認讀這些生字,對識字方法的掌握也更加靈活。

(三)指導寫字,練習反饋

本課要求會寫7個生字,這個環節,我重點指導”非,常,空”三個生字。首先指導學生觀察生字的位置、佔格以及字形結構特點,師生交流總結。

然後教師範寫,點撥要點:

非:獨體字,注意強調筆順,兩邊的橫要對稱。

常,空:上下結構,注意上下兩部分的中心對正,寬窄合適。

接着學生描紅,練習書寫,教師巡視過程中要進行個別指導,展示學生優秀作業,並予以鼓勵和肯定。激發學生寫好漢字的興趣,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

(四)讀文感悟,明確路線

首先指名學生分段接讀全文,其他學生邊聽邊思考:小猴子下山都到過哪些地方?看到了什麼?心情怎麼樣?是怎麼做的?引導學生藉助插圖,帶着問題從文中尋找並提取明顯信息。然後師生交流,板畫山的路線圖,引導學生將故事中出現過的“猴子、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等圖片貼到路線圖上,並指導讀好這些名詞,強調“桃子、兔子”等帶“子”的輕聲讀法。

再根據學生髮言總結,以“小猴子怎麼做”爲線索,相機板書“掰,扛,扔,摘,追”等動詞,幫助學生更清晰直觀地瞭解故事內容。

最後引導學生根據圖畫和板書,簡單複述這個故事。這一環節既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又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爲下一課體會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不專一的態度做鋪墊。

六、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課文是精華的體現,我的板書設計按照故事的發展順序,以小猴子下山的路線爲線索,重點板書動詞。既體現了文章的.思路,又有利於學生對故事的複述。板書如下:

掰 玉米圖 摘 桃子圖 摘 西瓜圖 追 兔子圖

猴子圖 空手而歸

扛 扔 捧 扔 抱 扔

《小猴子下山》優秀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小猴子下山》是部編版小學語文第二冊第七單元的第四篇課文。這是一篇趣味濃厚的童話故事。講的是一隻小猴子在下山時,看見許多可愛的東西,它看見什麼都喜歡,但抓到這個丟了那個,結果一無所獲,只好空手而歸。本文圖文並茂,語言簡潔生動,五個自然段分別對應五幅插圖,如同連環畫一般使小猴的動作、形象更加直觀化。

二、說學情

從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能力體系來看,這些學生經過第一學期的學習,以及本期前兩個單元的活動,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和口語表達能力,學習了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初步學習了結合詞句的理解來理解課文內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維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從年齡結構和心理特點來分析,此時的學生大多五、六歲,還處於一個好動的階段,他們的有意注意維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師生間民主、協作、自主、活動的實踐激起學生的興趣,發揮其主動性,學習效率才高。

三、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利用動作演示等方法正確理解“掰、扛、扔、摘、捧、抱”這些詞,並能選幾個詞各說一句話。

3.藉助插圖,圖文對照,讀懂故事內容,並說說故事情節。

4.初步明白做事情要有目標,要有始有終。

四、說教法、學法

1.教法:

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依據本課故事性強、畫面豐富、結構類似的特點,我主要採取了以下教學方法:

(1)圖文結合的情景教學法。

(2)以扶爲主的扶放教學法。

(3)讀思結合的品讀感悟法。

2.學法:

與教法相適應,以學生爲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質疑、探究、感悟、朗讀四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展性和創造性,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五、教學過程

(一)謎語激趣,導入課文。

所謂“萬事開頭難”,一堂新課的導語設計是至關重要的。我採用謎語激趣導入,吸引學生注意力,然後問你們知道它是誰嗎?使孩子在輕鬆的猜謎活動中感受到老師更像一個共同學習的夥伴。

然後隨機出示小猴子的圖片問,誰能有禮貌地跟小猴子打個招呼?通過打招呼拉近孩子與小猴子的距離,重點強調“猴子”的“子”要讀輕聲。接着相機板書“小猴子”,並提醒注意“猴”的書寫,引導學生藉助圖片想辦法記住“猴”字。

最後引導學生觀察圖上的小猴子,你覺得它今天心情怎麼樣?對了,它今天非常高興,因爲它要下山去啦!我們也一起去,好嗎?相機板書“下山”,學生齊讀課題,教師用一句話過渡下一個環節:這隻小猴字在下山的過程中,發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們想知道嗎?我們一起去看看。

(二)師生協作,自主學習。

這個活動的目的是運用學生已學的方法,根據學習課文的體會,開展討論,培養學生的獨立見解和語言表達能力。具體活動過程中:

1.首先教師範讀課文,讓學生找出有幾個段,並找出與之相關的圖畫。再讓學生藉助拼音輕聲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思考(老師出示課件):

(1)小猴子下山幹什麼?

(2)它下山到過哪些地方?看到了什麼?心情怎樣?它是怎麼做的?

然後師生交流,學生分小組討論第(2)個問題。最後請各組代表一邊看課件,一邊回答第(2)個問題。老師總結同學們的發言,啓迪思考:課文二、三、四段與第一段的寫法是一樣的嗎?讓學生通過認真讀課文歸納出第二、三、四段在寫法上與第一段一樣,都用了一個“小猴子( ),走到 ( ),看見( ),就( )。”的句式來寫的。

這時再讓學生自主學習第二、三、四段。最後教師小結:課文的前四段寫法一樣,所以我們學起來比較輕鬆,一下子就理解了。又提問:這隻小猴子追到兔子了嗎?最後的結果是怎麼樣的呢?引入學習最後一段。這一段的學習中要讓學生通過反覆朗讀、圖文結合明白小猴子最終一無所獲,並讓學生找出說明小猴子此時心情難受,卻沒有辦法的一個詞語?(“只好”)學生找對後,再啓迪思考:小猴子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儘量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出自己獨立的見解,最後再由老師點評、鼓勵。

(三)創設情境,表演課文。

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首先教師發言:剛纔我們較好地學習了課文,你們誰願意扮演這隻小猴子,來表演小猴子下山的過程嗎?

挑選一個學生扮演小猴子,另外的學生可以戴上頭飾扮玉米、桃子、西瓜和兔子參與表演。提示學生要注意“高興”“掰”“扛”“扔”“抱”“追”“蹦蹦跳跳”“只好”這些詞的動作及表情。學生表演完畢,教師及時總結學生表演情況。

《小猴子下山》優秀說課稿 篇5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級下冊的一篇童話故事。文章主要講了一隻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見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見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後一無所獲。面對一羣六七歲的孩子,又臨近期末,正是貪玩浮躁的時期,能抓住孩子的心、讓他們認真聽課確實是很難的了。面對這樣的實際情況,孫老師着實動了一番腦筋,一節課下來,沒有出現低年級課堂上紀律混亂,聽講不專的現象。孫老師是從以下方面引導學生的:

1、趣味識字引入教學。

本課的生字多數是關於“手”的動詞,如“掰、扛、扔、摘、抱”等,孫老師採用做動作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認讀,不僅從音形義上幫助學生識字,還在趣味盎然的氣氛中鍛鍊了動手動腦能力,深深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從課堂上來看,學生非常感興趣,有的孩子都走到過道上表演了。

2、情境表演深入體會。

本文故事情節簡單,趣味性強,一般老師都會讓學生演一演增加課堂趣味。孫老師也採用了這種方法。不同的是,孫老師不是簡單的找幾個同學扮演角色,走走過場調節氣氛。看得出,她在備課時考慮到了孩子愛表現求上進的特點,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了頭飾、道具等,雖然不是那麼精美,但孩子們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老師選中,非常受鼓舞,每個孩子都很有成就感,課堂表現更出色。

這是孫老師這節課成功的重要因素,也表現了她兢兢業業認真踏實的工作作風。

《小猴子下山》優秀說課稿 篇6

5月29日聽了仇xx老師執教了一年級下冊的一堂語文課,課題是《小猴子下山》。《小猴子下山》是一則兒童喜愛的童話故事。寫的是小猴子下山,經過許多地方,看到許多自己喜歡的東西。因爲他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不夠專一,把手中好吃的食物扔掉去追擅長跑跳的小兔子而一無所獲,只好空手回家去。課文通過這一簡單的故事告訴孩子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專一,要有始有終,否則一事無成。

仇老師抓住故事特點,通過生動的語言、形象的動作和精美的課件的展示,把學生愉快的帶入故事創設的情境中,學生積極地融入文章中,體現了低段語文教學聲情並茂的特點。

這一整堂課讓我學到了很多的東西。根據我個人的聽課感受,概括爲以下幾點:

一、策略多元,趣味盎然學知識

低年級的學習興趣不是內發的,而是需要外界刺激激發,仇老師的激趣體現在教學的各個環節,簡單的道具、有趣的圖片、情景的創設等,一切以興趣爲前提,讓學生在愉悅中學會知識,簡簡單單卻具有實效性。如學習生字的環節,課題導入環節等,尤其是在引入課題就用猜迷語的方式吸引着學生的注意力,再介紹小猴子,學習“猴”,並於“候”區別,讓學生髮現不同,並組詞鞏固,仇老師出示兩個句子讓學生填空,鞏固在不同的句子中運用,另外,仇老師的鼓勵與表揚也很好的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仇老師在每一位學生的發言後都會有正面的肯定與表揚,給學生繼續學習的動力。仇老師的教學既激發了學生興趣,又愉快地學習了知識。

二、動作演示,理解運用動詞

對於剛剛步入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動作的詞,其細微的區別,孩子們很難掌握。仇老師根據孩子們的他們的年齡特徵,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通過以動作示詞義,讓學生“扛竹竿”、“抱皮球”、“捧橡皮”等通過做做動作,讓學生理解“掰、扛、摘、捧、抱、扔、追”表示小猴子動作的詞語,另外讓學生用“掰玉米”等詞語訓練說話,學生對詞義理解得透徹。同時通過朗讀,體會小猴子高興的心情。

三、由扶到放,培養自學能力

課文前4個自然段結構相似,在教學中,重點指導第一、二自然段,通過由指導到扶再到放,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第一、二自然段中重點教學中一步步地出示:這是什麼地方?小猴子看到什麼?( )的玉米,小猴子做了什麼?學生通過朗讀理解了內容,體會了詞語的靈活運用。通過做做動作,讓學生理解“掰”、“扛”等表示小猴子動作的詞語。通過朗讀,邊演小猴子的動作、神態,體會小猴子高興的心情。這樣由細節到整體學習課文第一、二自然段,爲學生學習三至四自然段打下紮實的基礎。在學習中,還不斷總結、提醒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遷移運用,培養他們的語文能力。

四、以生爲本,本本分分爲學生

本節課教學,仇老師緊扣教學目標,較好地設計和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及語文能力。課題的結尾,仇老師從課文內容到生活實際的過渡,是同一現象的類比,屬生動直觀的感性認識,更易被學生接受。再引導學生把感性認識昇華爲理性認識,從中悟出一個道理,用“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始有終,認認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這樣纔能有收穫。”明白“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要一心一意”的道理指導學生日常行爲。這一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