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馬說》優秀說課稿(精選5篇)

《馬說》優秀說課稿(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6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馬說》優秀說課稿(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馬說》優秀說課稿(精選5篇)

  《馬說》優秀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面試初中語文的1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馬說》,下面開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馬說》是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議論性文言文。本單元一共包含四篇文章,都是傳統的名家名著,表現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懷。《馬說》這篇文章託物言志,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鍼砭和控訴,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通過本文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思想受到啓迪、情感受到薰陶。

  二、說學情

作爲八年級的學生,對文言文的形式、學習內容及學習方法都有了一定的瞭解和掌握,但還缺乏字詞分類歸納掌握的能力,因此需要在這方面需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又因本文所寫的年代距離學生較遠,學生受自身的知識和閱歷所限,對本文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層言志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難度,但託物言言志的寫法在以前的學習中已有認識和了解,所以在這一環節要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背景資料,加深理解和認識。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新課改教學要求,結合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作者、識記重點生字詞,能夠流利並有感情地吟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通過合作交流,品析語言,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作者對封建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才的憤懣之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明確了教學目標,本課的重點、難點就顯而易見了:

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文章託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難點是:深入體會作者感情,使其情感上受到薰陶。

  五、說教學方法

根據“以學生爲主體”的新課程理念和學生具體情況,爲了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我將採用指導學生自學法、朗讀探究法、抓住重點詞彙品讀感悟法等教學方法。同時,我將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六、說教學過程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環節一:談話導入,激發求知

上課伊始,我會以談話的方式引入,通過“物盡其用,人盡其才”這句話來談談關於人才的認識。並設計這樣的導入語:同學們,相信大家對“物盡其用,人盡其才”這句話並不陌生,它說的是人才實現價值所期盼的理想境界。但是呢,在很多時候,特別是在古代封建社會,很多人才常哀嘆生不逢時,受壓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甚至被扼殺,這是一種經常性的社會悲劇。今天我們來學習韓愈的傳世名作《馬說》,瞭解人才被埋沒的真正原因。這樣的導入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又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

環節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師之教來自於學生的學,這一環節將以名家範讀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首先我會給學生介紹“說”是古文的一種議論文體,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發表議論,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一些問題的觀點,進而明確題目就是“談談千里馬的問題”的意思。接着播放名家範讀,在播放名家範讀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認真聽,標記出重點生字詞並試着劃分朗讀節奏,稍後請學生示範朗讀,並糾正讀音及停頓節奏,再請全班同學齊讀。最後請學生介紹作者韓愈。韓愈,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其散文被列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於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這樣從朗讀入手,加深學生對作者的瞭解,爲下一環節的展開奠定基礎。

環節三:析讀課文,質疑問難

這一環節我會給學生十分鐘時間,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合作交流討論:你最喜歡文章中的哪一句,有什麼樣的體會?我預設學生會找到以下句子:

句子一:“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明馬,祗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首先我會提問學生此句作者提出了什麼觀點,學生回答後明確作者提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觀點,順勢請學生回答這個觀點的作用是明確了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同時也充當了理論依據。接着請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是怎樣?預設學生會找到文中原句“祗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最後指名學生回答此文中的“千里馬”是指人才,而“伯樂”是指認識人才、賞識人才、任用人才的人,進而明確作者運用了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句子二:“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在這裏,我首先詢問學生學生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什麼?學生不難從文中找到“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並引導學生理解此句又從側面刻畫了“食馬者”的無能、無知及目光短淺的形象。在上述問題解決之後繼續提問學生“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這句話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學生搶答此句表達了作者對千里馬命運的惋惜,對食馬者的諷刺之情。

句子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在這裏我會找學生回答此句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並明確“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體現出了作者的寫作目地。之後請學生感悟作者情感,作者之所以這樣說,是爲了抒發對人才埋沒的憤懣之情以及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文章借物喻己,言志深刻。

環節四:品讀課文,感悟生活

本文作爲一篇文質兼美的古代議論文章,文辭形象簡練,言志含蓄。在此我會帶領學生展開談論,談談對這節課的收穫,進而引導學生理解本文運用託物言志的手法,將千里馬隱喻爲人才,把伯樂隱喻爲慧眼識英才的人,把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作“食馬者”。

通過描述“千里馬”未遇“伯樂”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封建社會統治者壓抑扼殺人才的罪行,表達了作者的憤懣不平之情,流露出作者憤世嫉俗之意與懷才不遇的感慨。

環節五: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這裏我會以教師總結的方式帶領學生回顧本節課的收穫,進而使學生的學習內容趨於完善。

並佈置這樣一份作業:請大家課下蒐集文學作品和史料記載中有哪些“千里馬被“伯樂”發現的事例,我們下節課分享。

  七、說板書設計

這便是我的板書,好的板書能夠加深學生對本課的記憶,讓學生心中對本課有一個系統的框架結構。

結束語: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的耐心聆聽,請問,我可以擦掉我的板書了嗎?

  《馬說》優秀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題目是《馬說》,它是語文版九年級(上)第七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這篇文章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散文中的名篇。文章運用託物寓意的寫法,短小精悍,寫得曲折而暢達,有雄辯氣勢。馬說借有關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作“食馬者”,將人才比作“千里馬”,集中地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設計依據: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引發學生的思考:當代千里馬是否也要依賴於伯樂?

  二、說教學目標

通過這篇文章的教學,我準備達到以下目標: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領會文章的寓意。

3、引導學生認識到人才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恆。

設計依據:這一教學目標的設定是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不斷完善自身素質,成爲執着,堅毅人才。

  三、說重點難點

本課重點:

1、掌握文章思想內容。

2、理解託物寓意的寫法。

本課難點:

1、理解託物寓意的寫法。

2、如何理解“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誦讀法、引導法。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設計依據:誦讀法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貫徹以學生爲主體和教師爲主導的教學原則,教師應引導並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

  五、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教師講述伯樂相馬的故事,啓發學生思考在現實社會中,什麼樣的人被稱爲“千里馬”,什麼樣的人被稱爲“伯樂”,“千里馬”與“伯樂”之間是什麼關係。

2、解釋“說”。

明確“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大多是以華麗的言辭來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

3、整體感知課文。

1)、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反覆朗讀課文。

3)、學生默讀課文,並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標出不懂的詞語和句子。

4)、學生分小組討論解答翻譯中的問題。

5)、有疑問的提出來由老師解答。

邊探究文本邊朗讀,解讀到一定的深度,朗讀也到位了。

設計依據:我設計這個環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掃清字詞障礙,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並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的常見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通假字現象,培養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能力。

4、研讀課文。

由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1)請找出第一段中作者的觀點是什麼?你們同意他的觀點嗎?

明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學生討論,各抒己見)

(2)在作者的觀點中,還包含着一個反命題:無伯樂,則無千里馬。那麼,這句話實際闡明瞭伯樂與千里馬的關係。什麼關係呢?

明確: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着決定作用。

(3)如果沒有了伯樂,用原文中的語句來回答千里馬的命運會怎麼樣呢?

(4)朗讀第二段,說出千里馬才能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學生討論回答: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無知”會造成什麼樣的惡果呢?用書中原句回答。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6)文中還有哪些語句同樣表現出食馬者的無知呢?

第三段中:策之不以其道,……“天下無馬”。

(7)食馬者的無知是因爲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食馬者的愚妄和淺薄。

(8)作者對食馬者是抱着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呢?對千里馬又是懷着什麼樣的感情呢?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對千里馬是同情,對食馬者是強烈的譴責與辛辣的嘲諷。

(9)找出本文論述的中心句。

教師小結:我們很容易得出結論,文中的千里馬並不是真正的千里馬,而文中的食馬者也並不是真正的食馬者。作者實際是借寫千里馬的不幸遭遇來表現封建社會中人才的命運。這種寫法叫做託物寓意。

設計依據:以上過程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並且側重於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發現問題。藉助問題對文章結構和寫法進行梳理,讓學生對文章做更深一步的理解。

5、總結:本文圍繞“不知馬”這個中心,反覆進行論述。開頭說“伯樂不常有”,歸結到千里馬“不以千里稱”;中間由食馬者的“不知”說到“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最後更痛斥執策者的無知,並由此導出全文的結句“其真不知馬也”,點明瞭中心。

6、擴展和延伸

擴展: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對於統治者摧殘、埋沒人才的現象,韓愈進行了猛烈的抨擊。那麼,韓愈通過本文表達的希望是怎麼對待人才呢?

學生討論,不強求一致。

延伸:在封建社會中,人才的命運只能寄託在統治者身上。那麼,在當今社會中,是不是也同樣先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呢?請同學們發表自己的見解。

7、作業設計。

完成課後練習一、二,並當場嘗試背誦課文。

  《馬說》優秀說課稿3

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我是來自三中的xxx。

  一、 我說課的題目是《馬說》,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五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這篇文章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通篇寫馬,實則寫人。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鍼砭和控訴;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文章對自己不着一字,憤懣不平之情和窮困潦倒之感卻充溢其中。

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引發學生的思考:當代千里馬是否也要依賴於伯樂?

通過這篇文章的教學,我準備達到以下目標:

1、 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這一教學目標的設定是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2、 理解作者的思想,領會文章的寓意。因爲新課標提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的要求

3、 引導學生認識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恆,就能實現自己的宏圖大志。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樹立遠大理想,不斷完善自身素質,成爲堅毅、執着、博學、謙遜的人才”的育人目標。

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來表述自己的觀點,生動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又是一個難點。

在教學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幾點:

1、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爲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2、語文學習要與時俱進,引導學生充分正確地利用網絡資源,培養學生查資料的能力和習慣,並且在網上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運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自主學習法 要求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如課前預習、課上積極思考踊躍發言、課後及時複習鞏固等。經過自學,應基本讀準字音、理解課文內容。

2、誦讀品味法 要求學生在,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意後,能通過反覆朗讀,讀出文中的韻味,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通過讀可以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培養學生熱愛優秀文化的精神。

3、創造性學習法 要求學生有豐富的想象力,大膽創新的精神。

、課前預習

1、 通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2、 對照課文註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讀懂課文大意;並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

3、 利用網絡或書籍,收集有關韓愈及有關“馬”的資料和文學作品。

新課標提出“能利用圖書館、網絡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之所以佈置這樣的預習題目,它的好處在於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學過程

1、馬的世界 讓學生總結帶“馬”字的成語及與馬有關的文學作品。

這種導入既鍛鍊了學生自己動手查閱資料的能力,又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還將他們帶入了文章情境。

2、解讀標題 標題爲“馬說”,實則爲“說說馬”,即發表一些關於“馬”的看法,於是引出對“說”這種體裁的介紹。(用多媒體展示)

3、講解背景故事 這一項由學生自己完成。

4、朗讀課文,解讀文本

葉聖陶語“非讀無以訓練語感,非讀無以激發美感”

當今語文教改氣氛活躍,新觀念、新教法層出不窮,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讀”這個本。所以,這個環節就是“邊探究文本邊朗讀,解讀到一定的深度,朗讀也到位了。”按照這樣的指導思想:

第一步:探討“食”字的讀法,帶動對這個字的理解,然後教師範讀。範讀是爲了體現教師的示範和楷模作用。

第二步 一個學生朗讀,然後全體朗讀。這樣是爲了學生進一步熟悉課文。

第三步細讀課文、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組爲單位進行交流,着重詞語解釋和句子翻譯,將不能解決的字、詞或句記錄在本子上,全班進行交流。基本由學生自己解決,教師點撥,同時引導學生劃出本課的重點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見的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教師進行歸類板書。(課件展示板書)

新課標要求學生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我設計這個環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掃清字詞障礙,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並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通假現象,培養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能力。

第四步 個別學生朗讀,學生集體評議,並說明理由。這樣學生的誦讀必須建立在對文章的理解上。學生的評議可能回涉及到這麼幾點:

(1)5個“也”字句的語氣。

(2)最後一段刻畫食馬者愚妄無知嘴臉的句子和自問自答的句子的語氣。

(3)整篇文章所蘊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激疑”和幫助“解疑”。

第五步 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把握正確語感、語氣進行朗讀。

5、精品細讀教師此時應提出提綱挈領的問題讓學生對文章做更深一步的理解。“作者的觀點是什麼?依據是什麼?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至此,學生已較透徹地把握了文章。接下來該呈現出文章最實質的內核了,“文章是說馬,但作者真的只想說馬嗎?”學生就很容易找出“千里馬、食馬者、伯樂”的寓意了。

6、瞭解作者 依據文章推測作者此時的處境和所懷有的感情。然後讓學生介紹查閱資料所瞭解到的韓愈,和剛纔的推測相印證。如有欠缺,教師作補充。

7、情感延伸 你如何看待當代社會千里馬與伯樂的關係?

對這個問題,教師應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但對較消極的學生要適當地進行鼓勵。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

我設計這一環節, 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於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8、網絡大看臺

我在網上摘取了一些網友的帖子,(用多媒體出示)同學們可以看出它們是形式內容不同的讀後感。然後,我就要求學生們也試着寫回復帖,長短形式不拘。等到微機課上發上去,大家共賞。

這個環節的設置,改變了以往讀後感的形式,具有靈活機動性,又引導學生正確合理地利用網絡資源,可謂一舉兩得。

  《馬說》優秀說課稿4

  一、說教材

《馬說》就是採用了“託物寓意”的寫法,論述的是識別和選拔人才的問題,但通篇無一字談到人才。作者將人才比做“千里馬”,將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做“食馬者”,集中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抒發了懷才不遇、有志難申的知識分子的憤懣與不平之情,對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統治階級進行了嘲諷和鞭撻,巧妙地發揮了鍼砭時弊的作用。

本課是一篇文言文,又採用了託物寓意的含蓄寫法,因此安排兩課時,我今天講的是第二課時。

  二、說教學目標

1、根據本文的寫作特點和單元主題,本課的知識與能力目標確定爲理解本文所寓含的深刻道理,學習託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議論方法。

2、根據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本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確定爲通過編導、表演、討論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根據本課思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才觀。

  三、說教學重難點

對課文寓意的理解既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這是由它的寫作特點,以及學生不瞭解封建人才選拔制度決定的。

  四、說教法學法

1、因爲本課題旨較含蓄,宜用啓發誘導的教法。

2、指導學生在學習中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進行合作、探究和討論。

  五、說程序

(一)以四組賽背課文的方式檢查複習情況。

(二)才藝表演、導入新課

以伯樂相馬的故事和本文內容爲創作原形,由三位同學分別飾演伯樂、千里馬和食馬者,讓他們在表演中充分展示食馬者的愚妄、千里馬的悲慘命運和伯樂的慧眼識英才。

(三)記者訪談

飾演千里馬、食馬者的兩位同學以及導演和個別觀衆接受老師的採訪。

1、訪千里馬

①你怎麼理解韓愈“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觀點?(板書)

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

②第二個問題是你被埋沒的最直接原因是什麼?

吃不飽,沒有力氣。用韓愈的話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

③第三個問題是你被埋沒的最根本原因是什麼?

你可以向現場同學求助,願意幫助的同學請舉手。

伯樂不常有,食馬者愚妄。

2、訪食馬者

大家都說你這個馬伕很無知,請你談談你是通過哪些動作行爲和語言來表現食馬者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3、訪導演

韓愈寫作的目的只是爲了討論千里馬問題嗎?

嘲諷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抒發懷才不遇的憤慨。

(四)課堂延伸

你認爲韓愈的觀點在當今社會是否還有意義,請以《假如我是千里馬》爲題小組討論後,談談各人的看法。

  六、說板書

通過這個板書讓學生形象的理解何謂託物寓意。

  《馬說》優秀說課稿5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馬說》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於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鬱郁,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傑只有遇到伯樂,纔可發揮才幹,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全文寄託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用文字來書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使學生了解作者韓愈懷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的主題。

3、明確文章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培養學生對人才的認識。

瞭解託物寓意的寫法,領悟作者飽滿於字裏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是本課學習的重點。聯繫作者的生活經歷,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學習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設計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爲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我加強了課文的朗讀環節,以語氣作爲切入點,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帶動學生體會文章字裏行間蘊含的強烈憤懣不平的感情。

加強積累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環節,所以我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採用了開放式討論法、提問法、練習法等等教學方法鞏固學生的文學積累。

  四、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爲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爲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走進韓愈的生活經歷,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擡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由《神鵰俠侶》中楊過遇小黃馬的經歷導入。

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課文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

(二)誦讀感知:

1、聽課文錄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頓節奏和重音。

2、領讀,由教師帶領全班學生一句一句的讀,體會文中11個“不”字的語氣。

3、學生對照課文註釋小聲讀,體會句中關鍵字詞表達的感情。

4、男女同學各一名代表朗讀,針對學生朗讀情況,學生自評,教師適當點撥。

教師提出討論題:爲什麼韓愈會在文章中流露出這樣強烈的憤懣不平之情?提示學生;聯繫韓愈的生活經歷。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強調作者25歲已高中進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懷才不遇的經歷。從而明確文章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

5、細讀第三段,體會“天下無馬”、“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的語氣。

讓學生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體會到明君對人才的重要性。

6、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韓愈,齊讀全文。

本設計力求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通過多層次誦讀,師生共同研討部分句段的朗讀技巧。領悟作者飽滿於字裏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積累提升:

1、譯讀積累:分小組合作串譯課文,藉助工具書和註釋,獨立圈點總結出文中的重點詞句。教師提示學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這個環節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學法,能使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上來,成爲課堂的主角

2、交流探究:每組派出代表,或翻譯全文,或交流重點詞句,或提出質疑。

解詞練習,教師提出:故、或、雖。以前在何處學習過?

3、背誦積累:

4、知識遷移:

1)以“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有太多的中國文人有這樣的遭遇了。”爲開頭寫一段話,融進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們表現這種情感的文句詩句。

2)討論:當今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

這個環節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加深學生對於中國古代文人懷才不遇整體印象,認識到這是個時代的悲劇。然後再聯繫到今天的生活,拓寬其對人才的認識。更好的達到本文的情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