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過秦論》說課稿範文

《過秦論》說課稿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7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過秦論》說課稿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過秦論》說課稿範文

一、說教材

《過秦論》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節選自賈誼的《新書》,原着分爲上、中、下三篇,這裏選的是上篇。通過對秦王朝興起、強盛、衰亡過程的敘述,議論了秦王朝成敗的因由。

通過單元提示,我們知道,《史記》和《漢書》等紀傳體史書的出現,標誌着我國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偉大的成就。要通過本單元的學習進一步引導學生欣賞古典文學作品,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其中《過秦論》是本單元的重點課文,學習時,要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着重瞭解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讀和背誦過程中,注意掌握有關的文言文詞語和文言句式。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學習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根據課文特點,結合大綱要求,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歸納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結構層次,探究文中“敘”與“論”的關係,體會本課敘事時極力鋪張渲染,議論時使用對比論證的寫作特點,學習事實論證、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

3、賞析的語言特點:多重排比、誇張、對偶、對比、同義疊句的運用,使文章顯得氣勢非凡,而又深刻。

4、瞭解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瞭解借古諷今、實施仁政的意義。

三、重點、難點

高一階段,學生文言知識體系尚待完善,對魏晉歷史散文接觸不多。因此,教學中要進一步增加文言知識積累,並通過朗讀指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欣賞魏晉歷史散文的能力,養成思辨的習慣。據此,本課的教學重點爲:

1、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2、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寫作意圖,賞析的語言特點。

本課的教學難點爲:

注意對“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中心論點的正確理解。

四、教學程序

《過秦論》篇幅較長,文言知識較豐富,文章內涵豐厚,因此我設計用三課時教學。

(設計意圖: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採用誦讀法和引導分析法進行教學。因爲誦讀法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如節奏、語調、語氣等,這就需要揣摩文意。因此,範讀、多讀尤爲重要。引導分析法在於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對課文的思想內容進行探究,從而使學生了解文中所載的道,體現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同時,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和能力。)

學法:互助討論法、比較閱讀法

(設計意圖:教的最終目的是爲了學會,在本課教學中始終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古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第一課時我就把疏通文意和課文思路的任務交給學生。本節課依然採用學生互助討論、教師引導的方法讓學生去理解文章。通過讓學生將本文與所學過的兩篇古代論文與自己的作文進行比較鑑賞,達到知識遷移、前後聯繫、融會貫通的目的。從而用所學的技巧來指導自己的寫作實踐。)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學生課前誦讀課文,並配以影視劇《大秦帝國》的視頻、音樂片段。

(設計意圖:課前閱讀是我在文言文教學方面的一個常用舉措,利用課前準備的時間讓學生誦讀所學文章,這樣有兩個目的:一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儘快進入課堂角色,熟悉課文;二是可以節省課堂上的有效時間,留更多的時間給學生探究討論。《大秦帝國》影視片段目的是:一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二讓學生感受大秦帝國的氣勢,爲本節課的討論打下一個情感基礎。)

(二)探討主題:

這一部分主要目的是在上一節課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深入探究文章的中心論點。我在此處設置了幾個問題供學生討論:

1、自然界中的“弱肉強食”在文中演變爲了“強肉弱食”。將段中涉及到的秦國、秦朝、九國(山東之國)、陳涉四種力量用符號“〈”連結排列起來。然後,按例句“‘秦人開關延敵……而天下諸侯已困矣。’這是秦國的實力與九國之師相比”,從本文中找出包含其餘三項對比的句子。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什麼? 弱:陳涉的實力 (設計意圖:基於上節課的學習,對文章大意的理解,學生很容易將文章中的幾種力量進行大小排列。用數學公式來表示課文內容,激起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積極思考。至於找文中對比句子主要在第五段。第五段議論是全文的重點,需要反覆朗讀與全面理解。抓住對比即抓住了重點。運用原句,也能促使學生細讀課文,理解文句詞語,抓住重要句子、重點詞語。學生學習分析和理解文意、文句的過程,也是自學文言文能力提高的過程。同時也可以通過這兩步來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主題“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既是上節課內容的延伸,又爲本節課着重分析中心論點打下基礎。) 2、從全文看,“攻守之勢異也”,“攻”“守”的不同形勢在課文中的具體表現是什麼?

“攻之勢”體現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強大——鼎盛。“守之勢”體現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統一天下到覆滅。

(設計意圖:該討論題一方面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抓住中心句引發開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閱讀語段,篩選信息,學習歸納。另一方面,促使學生認真自讀課文,正確理解文言詞語和句子,掌握文言知識。同時引導學生在閱讀1—3段時,感受大秦人的奮進精神。)

3、秦的過失主要是“仁義不施”,請從課文中挑出秦“仁義不施”的語句,說說秦的過失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設置意圖:本題目的在討論“仁義不施”的表現及作者的寫作旨意。在討論中,強調教師點撥,精簡知識講授;強化誦讀自學,將理解文意與理解語言緊密結合,突出教學重點,突出思維訓練。將“仁義不施”這一抽象道理具體化,訓練了學生篩選信息、理解文意、理解文句等能力,思維深刻性訓練、鑑賞評價訓練、語言訓練都得到落實。)

4、同學們能不能結合現實談談對“仁義不施”的思考。同時結合我國當前的基本政策,說說“施仁義”的意義。

(設計意圖:拓展學生思維,讓學生更深一層認識“施行仁義”的重要性,理解作者賈誼的一片良苦用心。並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我黨的親民政策,培養學生熱愛黨和政府的情感。)

(三)學有所獲:

這一部分主要是從鑑賞的角度去學習本文的藝術特點。傳統的總結藝術特點的教學方法,不能讓學生主動去學習,而且也達不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所以,我將本環節改爲學有所獲借鑑前人的寫作技巧去改進自己的寫作實踐。在引導學生鑑賞藝術技巧時,側重於學生自主去發現、去感悟,這樣會讓學生很有成就感,而且能自覺地將所學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寫作實踐中。真正在課堂上激發學生動手、動腦、動口。這一環節我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

1、文章題目爲“過秦論”,在文章中真正指責秦之過的文字有多少作者爲什麼這樣安排作品內容

(設計意圖:學生自主篩選信息、討論發言的過程中,教師板書給以適當的引導,讓學生直觀看到並領悟文章的記敘和議論的關係以及記敘時詳略的處理原則,領悟到議論文中的記敘是議論的基礎,議論是記敘的昇華。但記敘不能事無鉅細、面面俱到,而是要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處理詳略的。這一點也是學生平時寫議論文所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困難。)

2、本文作爲一篇政論文,你能找出它都運用了那些論證方法嗎?

⑴對比。秦國本身先強後弱、先盛後衰、先興旺後滅亡的對比; 秦與九國的對比;

秦與陳涉的對比;

陳涉與九國的對比。

⑵舉例。列舉秦王朝的興起、發展、壯大、滅亡來證明觀點,借古諷今。

(設計意圖:學生在主動尋找論證方法的同時,也就是對論證方法的一種學習過程。誦讀文中對比的句子,體會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文章所表現出的很強的說服力,也會讓學生真切體會到對比論證方法的好處,所舉事例,借古諷今,也給學生的議論文選材開闢了一片新的天地,改變了學生作文素材幹巴巴、沒有文化內涵和說服力的現狀。從而激發能主動去學習借鑑古人的技巧來指導自己的寫作實踐。我在此處也結合學生平時練筆的議論文中的選材和論證方法方面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3、重讀課文,談談本課的語言給你什麼樣的印象?

文章氣勢磅礴,筆力雄渾。大量運用對比、排比、對偶、誇張等修辭手法,秦興秦亡波瀾起伏,那力透紙背的說理,那援引史實的分析,那酣暢淋漓的鋪張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設計意圖:在深入理解並鑑賞的基礎上,重讀課文,體會文章磅礴的氣勢。

從而去有意識探究這種氣勢的來源,自然就會體會到排比、對比、對偶、誇張等修辭手法的妙處,也會主動去學習。)

(四)學以致用:

本環節是傳統的佈置作業環節,我將它設計成學以致用顯身手,目的是想鼓勵學生自主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課後作業:試對所學的三篇古代議論文(《寡人之於國也》、《勸學》、《過秦論》)進行比較鑑賞。

(題目設計意圖:這個作業作用有二:一是爲鞏固本課所學的知識與能力;二是讓學生遷移知識、融會貫通,真正做到學有所用。所以,教師要給學生做必要的引導,從議論文寫作的提出論點的方式、論證觀點的方法、論據選擇的特點、議論語言的特色等幾方面讓學生在對三篇完全不同風格的議論文進行比較的同時,去體會議論文寫作的立論、論證、選材以及語言等方面的不同技巧,拓展學生思維,改變學生議論文寫作千人一面的枯燥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