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認識面積的說課稿(精選15篇)

認識面積的說課稿(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5W 次

說課就是教師口頭表述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依據,也就是授課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同行或教研人員,講述自己的教學設計,然後由聽者評說,達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種教學研究和師資培訓的活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認識面積的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認識面積的說課稿(精選15篇)

認識面積的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認識面積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教學這部分內容我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幫助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教學時,選擇學生身邊熟悉的物體,讓他們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在此基礎上,適時地揭示面積的初步含義,並讓他們直接使用“面積”這個詞進一步觀察、比較和描述,讓學生結合實例體會面積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初步理解面積的含義。

2、使學生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在體驗多種比較策略的基礎上,初步掌握數方格比較的方法,掌握這一方法對於面積計量的意義。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體會圖形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積累圖形與幾何的學習經驗,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認識面積的含義,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教學難點:

掌握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的方法。

三、說教法、學法

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這樣的平面圖形。並學會了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在這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面積”這個抽象的概念,同時面積又是學生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或物體的面所必備的基礎知識。三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這些能力爲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爲了上好這節課,我運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情景引入法:通過創設認識新朋友的情境,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產生探索新知的需求。

2、比較法:通過不同物體或平面圖形面的比較,使學生認識到面積是有大小的。

3、動手操作: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比較出面積的大小。

4、自主探究:比較面積大小時,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種方法,從而比較出面積的大小。

四、教學過程

具體來說我分了四個層次逐步讓學生來認識面積和比較面積大小的比較。

第一層次的學習活動是“摸”用手掌面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凳子的面,初步體會物體都有面。

第二層次“看”藉助學生熟悉的教室,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面有哪些。通過比較黑板的面、流動紅旗的面,學生髮現物體的面是有大小的,物體面的大小就是物體的面積。

第三層次“說”學習了物體的面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生活中物體的面積是指什麼?通過學生的交流讓學生正確使用“面積”這個詞。

第四層次是開放的,“比”,讓學生指一指一些物體的表面,並比較這些物體面積的大小。進一步豐富對面積的感知,逐步學會用面積概念來進行表達和交流。

其中在這一環節,我注重到平面圖形面積大小的比較。第一個長方形和正方形,通過學生的觀察、塗色來感知長方形的面積大,正方形的面積小。並用重疊發進行驗證,例2二個長方形已經不能用觀察法作出正確的判斷,鼓勵學生自己想辦法比較。當觀察法和重疊法都不能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時候,我提供了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格子,通過學生的討論,讓學生自己總結數格子的方法。並運用數格子的方法解決一些問題。

練習的設計我打亂分散到各個環節,進行及時的鞏固,並設計了一些與我們生活相關的實際問題,進行拓展,課後還佈置了一個比較靈活有趣的作業。

認識面積的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說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P60—62頁《認識面積》。

2、說教材中的地位

本課內容是第五單元《面積》的第一課時,是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他們的周長計算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教材通過學生觀察,比較,觸摸所熟悉的物體表面的大小來幫助理解面積。面積的學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相對較難,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爲以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等平面幾何圖形的面積打下基礎。

3、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體驗數學知識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探究中張揚個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認識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二、說教法、學法:

學生在二年級已經認識了物體的面,感知過面是什麼,也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在這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面積”這個抽象的概念,同時面積又是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或物體的面所必備的基礎知識。三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這些物體爲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1、教法:

本節課主要運用了比較法,通過不同物體的面或平面圖形的比較,使學生認識到面積是有大有小的。使學生在比較中理解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教師引導與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學法:

動手操作: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比較出面積的大小。

自主探究:比較面積大小時,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探索出多種方法,從而比較出面積的大小。

三、說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的理念,結合本課的特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1、初步感知,認識面積

看—看黑板的表面,課本的封面,體會物體有面。

比—比黑板表面與國旗表面哪一個比較大,哪一個比較小,體會各個物體的面都有確定的大小。

聽—聽懂“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它比國旗的面積大”這句話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積的含義。

摸—摸數學書封面和課桌面,體會這些面客觀存在,感知這些面各自面積的大小。

說—舉例說說物體表面的面積,並比比它們的大小。

新課開始,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先比較黑板的表面與國旗表面的大小,引出面積的初步含義,接着讓學生進一步比較生活中其他物體表面的面積大小。在說的環節讓學生在更大的範圍裏體會:看到的物體都有面,每個面的大小就是這個面的面積,從而使學生形成初步的面積概念。

2、操作實驗,比較大小

(1)認識平面圖形的面積

(2)比較平面圖形的面積大小

課件出示例,引導學生讀題。如果學生說是直接看出大小,在肯定的基礎上提醒學生:直接觀察大小有時不太可靠,啓發學生探索其他的比較方法。教師提供三種小圖形(○□)請學生用這些圖形來拼一拼、擺一擺,測量一下這兩個圖形的面積哪個大哪個小。通過親身體驗讓學生髮現:要得到一致的測量結果,作爲比較標準的圖形,形狀不同不行,大小不同不行。從而得出:“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

3、實踐運用,解決問題

(1)完成練習十四第2題,主要通過觀察法來比較。

(2)完成P62頁做一做,啓發學生比較方法。

(3)完成練習十四第1題,區別面積和周長。

4、全課總結,反思得失

認識面積的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1)課程內容:《認識面積》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

(2)說教材中的地位

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學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們周長計算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教材通過學生觀察,比較,觸摸所熟悉的物體表面的大小來幫助理解面積,從而概括出面積的含義。面積的學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相對較難,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爲以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幾何圖形的面積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新課標指出,通過數學學習,學生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結合教材特點並根據教學內容、教材特點及三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及心理特點、認知規律,把本節課的目標定位爲:

(1)認知目標:結合具體實例和畫圖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2)能力目標: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情感目標:體驗數學知識緣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探究中張揚個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認識面積的含義;

(2)、教學難點: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關鍵是結合教材提供的實例,通過教具的演示和學具的操作讓學生在觀察、比較及操作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從而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二、教法和學法

(1)情境教學法:課一開始,創設“塗色”比賽形式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爲學習新知作了較好的鋪墊。

(2)直觀教學法:充分利用實物、學具、教具,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愉快學習新知。

(3)認知衝突教學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低中年級操作隨意性大,對學生的操作必須適當指導啓發,另外根據認知衝突論,教學中我不斷設置矛盾衝突,激活學生思維,鼓勵學生主動探究。

探究、合作、操作學習法:切實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加強操作實踐活動,提供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通過觀察,比較、歸納理解概念。充分調動學生手、口、眼等多種器官參與探究學習活動。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

爲了更好實現以上的教學理念,我在課前準備了卡片、格子紙、硬幣等工具。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動機

(教師出示課件)籃球場和教室兩個場地,叫學生來分配人數打掃這兩個地方。

師:哪個小組願意說說你們的分配方案?

生:我們小組分的人數是打掃籃球場20人,打掃教室10人。

師:說說你們組這樣分的原因

生:因爲籃球場的面積比教室的面積大

師:原來是籃球場的面積比教室的面積大,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面積。

(分析: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實踐,並由此引出面積)

(二)探索麪積的概念

1、說一說:你們生活中都見過哪些面呢?生: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冰箱的面。

2、摸一摸:鉛筆盒的面、數學書封面、桌子的面

3、比一比:

①教師的手掌和學生的手掌。

讓一個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手掌,教師同時也展示自己的手掌,讓全班其他同學比一比兩個手掌表面的大小。

②1元硬幣和5角硬幣。

③數學課本的面和數學練習本的面。

師:我們在比它們的什麼?(生:面的大小)

小結:通過觀察、操作與比較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怎樣?

生:面有大有小。

(三)、結合具體實例說說面積的含義。

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就叫做這個物體的面積。(板書:表面的大小面積)

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積),誰能把這句話完整地說說。

課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幾個人說)

回憶一下,你剛纔摸的是物體哪個面的面積?能照樣子說說看嗎?(指板書)

(四)、聯繫生活拓展。

你能舉例說說生活中其他物體表面的面積嗎?能比比它們的大小嗎?

先小組說,再集體交流。

小結:看來面積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還是很普遍的,只要大家多注意觀察,就會發現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選擇學生身邊熟悉的物體,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適時地揭示面積的初步含義,並讓學生直接使用“面積”一詞進一步觀察、比較和描述,加深了對面積意義的理解。)

(五)、實踐活動:

(1)製造認知衝突。

投影出示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讓學生比較誰的面積大,誰的面積小。

師:你們覺得哪個圖形面積大?

生:長方形面積大

生:正方形面積大。

師:看來有爭議。有什麼辦法知道嗎?那現在你們就利用學具分小組來證明自己的想法吧。

(2)體驗藉助工具比較圖形的大小的方法。

①學生拿出剪好的一個正方形和長方形(附頁2中圖5)

②小組活動。

③學生彙報。(投影顯示活動結果,並配合課件演示幾種比較方法)

生1:我們小組是用擺硬幣的方法,長方形共擺了10個5角硬幣,而正方形共擺了9個硬幣,所以我們認爲長方形面積大。

生2:我們小組是用畫格子的方法,數出長方形的格子要比正方形要多。

生3:我們小組是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發現長方形的面積要大一些。

小結:比較面積的大小可以用多種方法,尤其是可以藉助工具進行比較大小,在用畫格子,數格子的方法時,所畫的每一個格子的大小應一樣大。

(學生自己探索比較的方法,然後在小組和班級內交流自己比較的策略,如用硬幣擺、畫格子、剪拼等,並通過師生評價、生生評價,使學生從中學到比較的方法,得到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養成辦事要想策略的好習慣。)

(3)創意大比拼,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1、創作要求:在方格紙上畫3個面積等於7個方格的圖形,比一比,誰畫得準確而有創意。

(作品展示,交流評價。)

2、活動思考:通過這次活動,你發現了什麼?有什麼感受呢?

認識面積的說課稿 篇4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三年級數學下冊,第五單元《面積》中的第一課時:《認識面積》。面積概念,是本單元的一個重要概念。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以及周長。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節課的內容,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併爲以後學平面圖形的面積打下基礎。

1、小學中年級學生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所以我設計了直觀演示、動手操作、觀察比較等一系列教學活動。

2、本節課的三維目標是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積單位最合適。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拼擺、數一數等數學活動中,培養初步的度量意識?

3、體會到小組合作的重要性

4、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使學生初步認識面積的含義。

5、教學難點是:探究發現比較平面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結合本課的特點,以及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我設計了以下5個教學環節:

1、結合實例,引入課題。

由第一個課件引入學生對“面”的體驗,通過課件讓學生直觀的看到黑板面比國旗面大,數學書的封面比可桌面小,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發現物體的'表面有的大有的小,初步感知物體的面,建立面的表象。

2、動手操作引出平面圖形的面積。

首先讓學生摸摸長方體的表面,它的表面都是平面圖形,也有大小,從而引出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也有面積。然後課件出示四個平面圖形,讓他們跟着老師一起塗顏色,充分感受面積的實際含義。再利用一組沒有封閉的圖形,讓學生理解封閉圖形纔有大小。通過這一環節的學習,由具體的面過渡到平面圖形,知道了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面積。

3、周長和麪積的對比。

周長和麪積這兩個知識點是最容易混淆的。我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清楚的看到周長和麪積的不同,周長指圍成圖形線段的長度,而面積是面的大小。並通過練習加深印象。

4、三組平面圖形面積的對比。

第一組通過觀察能直接比較出來,第二組是兩個圖形的大小十分接近,通過觀察比較不出來,用重疊的方法來比較,第三組是通過觀察、重疊都比較不出來,這時候小組合作,利用學具進行拼擺,最後得出結論,然後讓學生對比用哪種圖形作單位比較好,因爲用正方形能夠鋪滿整個圖形沒有空隙。引導學生髮現: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一的單位。正方形表示統一單位最合適。

5、設計矛盾衝突,強調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利用課件讓學生懂得必須統一面積單位,後面學習面積單位就水到渠成了。

低年級的孩子年齡較小,他們善於表現,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學中努力創設情境並精心設計課件和學具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學得輕鬆、學得愉快。

認識面積的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涉及的概念較多,有“面”、“物體表面”、“封閉圖形”和“面積”。“面積”的前概念是“面”。本節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所以教學時,爲了幫助學生建立概念。我從“面積”的前概念“面”來展開教學,先引導學生理解“面”的含義,即物體表面,把這些面畫下來就是一個封閉圖形。然後在學生獲得多種感性理解“面”的含義基礎上,經過改造、加工、伸展,得出“面積”這個概念。

(二)教學目標

在對教材和學生有了一定的瞭解後我擬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使學生初步認識面積的含義,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積單位最合適,能用正方形作單位表徵簡單圖形面積。

2、經歷用不同圖形做單位度量面積的過程,知道確定面積單位的方法,培養初步的度量意識。

3、使學生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積單位的便捷與合理。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結合實例使學生初步認識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度量意識的培養。

(四)教學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小圓片、小正方形、小三角形等)。

學具:學生尺、硬卡紙。

二、說教學策略、方法

(1)直接引入法:

從“面”是什麼?你在哪裏見過“面”?見過什麼“面”?這幾個問題展開教學。

(2)、動手操作法: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比較出面積的大小。

(3)、合作探究法:比較面積大小時,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種方法,從而比較出面積的大小。

(4)、比較法(觀察比較法、重疊比較法、用統一的面積單位來比較):通過面積的比較,會選用恰當的方法來比較面積的大小。

(5)、自學學習法:

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自學。通過自學,學生能迅速瞭解面積單位的含義,建立正確的表象,對形成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遊戲

師:同學們,今天來了這麼多聽課老師,讓我們用最熱烈的掌聲表示歡迎。學生齊鼓掌。

師:我們拍手的時候,兩隻手碰擊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誰來摸一摸老師的手掌面?

學生摸老師的手掌面。

師:你們的手掌面在哪兒?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

學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師:(摸數學書的封面)這是數學書的封面。老師的手掌面和數學書的封面比,哪一個面大?

生:數學書的封面大,老師的手掌面小。

師:伸出你們的小手,也擺在數學書的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數學書的封面比我們的手掌面要大。

師:請大家摸一摸身邊物體的表面積。(出示課件1)

師:數學書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個面大呢?(出示課件2)

生:黑板面大。

(二)合作探究、講授新知

1、初步感知

師:教室中黑板面和國旗的表面,哪一個面大呢?

生:黑板面大。

師:(指黑板面)像這裏,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積;國旗表面的大小,就是國旗表面的面積。(板書課題:認識面積)(出示課件3)

師:什麼是課桌面的面積呢?你們能摸一摸嗎?

生:課桌面的大小就是課桌面的面積。(並摸一摸)

師: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如課桌、練習本、文具盒、信封、紅領巾等等。這些物體都有面,這些面的面積有大有小。現在,請同學們選擇其中的兩個面比一比,說一說,哪個面的面積大,哪個面的面積小?

生舉例說明。

師:同學們都說的非常好,哪位同學能歸納出“什麼是物體表面的面積呢?”生: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師:非常好!板書“物體表面”“大小”(出示課件4)。手拿出一個信封,比如這個信封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師:(沿信封邊緣描,出信封的形狀)這個信封是什麼形狀?紅領巾呢?像長方形、三角形等封閉圖形有面積沒有?

師:對!封閉圖形也有面積。請同學們看看下面哪些圖形有面積呢?(出示課件5)

生:圖1和圖4.

師:很好,那麼什麼是封閉圖形的面積呢?

生: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師:非常好!前面我們提到,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現在,我們又知道,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有沒有同學把這兩句話概括一下,到底什麼是面積?(出示課件6)

師: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並出示課件,我們一起讀一遍這一句話。

師:(出示課件7)將數學書按不同位置擺放,請大家說一說兩本書的面積一樣嗎?

生:一樣。

師:很好,同一個物體無論怎樣放,面積的大小不變。

2、面積大小的比較

師:面積有大有小,那麼如何比較面積的大小呢?

師:剛纔我們舉了很多例子,比如黑板表面的面積比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大,你們是怎麼比較出來的呢?

生:我一眼就看出來了。

師:同學們同意嗎?

生:同意。

師:很好,說明我們都是通過觀察比較出來的。像這種面積相差比較大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觀察的方法來比較面積的大小。但當面積相差不大的時候,通過觀察就比較困難了。

師:在你們每個小組裏都有一個信封,在信封裏裝有一些圖形,其中有兩個圖形比較大,都是白色的,面積大小差不多。現在請大家一起思考,如何來比較這樣兩個圖形的大小呢?現在分組討論,可以將兩個圖形放在一起比一比。(出示課件8)

師:剛纔老師在下面看了看,發現我們採用了觀察比較和重疊比較的方法好像都不太容易一下就比較出這兩個圖形的大小,想想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師:出示課件小精靈“可以選用一種圖形作單位來測量”。大家聽懂小精靈的話了嗎?如果選用一種圖形作單位,這個圖形可以是什麼形狀?請大家把信封裏面其他的圖片找出來擺一擺,試一試。

師:剛纔同學們在下面做了各種嘗試。我們用這些圖形作單位的時候,能不能比較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分別出示課件9、10、11)如果要準確的測量出某個圖形面積的大小,用什麼圖形作單位最合適?爲什麼呢?(出示課件12)

師:(正方形能鋪滿所測圖形;正方形四條邊一樣長,在擺放的時候不受擺放位置和方向的限制。國際上規定用正方形面積作爲面積的單位。)(課件13)

(三)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師:現在請大家完成課後的62頁的“做一做”。

師:請同學講一講你在做這些題時是怎樣思考的呢?

(四)回顧整理,展望新知

1、師:回顧一下我們今天所學的內容,你們都有哪些收穫呢?(課件14)

2、師:其實關於面積還有很多知識等着我們去研究,比如說面積的度量,國際上就是規定了要用正方形作爲度量面積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這些面積單位就是我們今後要繼續研究的問題。

認識面積的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

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39—41頁的《認識圖形的面積》。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認識圖形的面積”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初步掌握它們周長和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學好這部分的知識,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是學習和探索其他平面圖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重要基礎。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讓學生經歷探索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大小的實際問題的過程,通過“塗一塗”,“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動,感知面積的含義。

2、認識圖形的面積:過程目標通過探索、交流、比較、評價。使學生經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培養主動探索的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義。

3、情感性目標通過自主學習,動手操作,感受數學的價值以及在生活中的運用,獲得成功的體驗以及用數學的樂趣。

(四)教學重、難點與關鍵重點: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難點: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

關鍵:結合教材提供的實例,通過教具的演示和學具的操作讓學生在觀察、比較及操作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從而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五)教具、學具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學具盒、硬幣和剪刀。

二、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在教法的運用上,我以新課標的理念爲指導,並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我採用觀察比較法,實踐操作法,合作交流法,並恰當運用多媒體進行直觀形象的輔助教學。

(二)學法《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體驗,才能真正對所學內容有所感悟,進而內化爲已有,並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這節課,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組織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過“塗一塗”“看一看”“比一比”“畫一畫”等有趣的活動,在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體現“做數學”的樂趣。

三、教學程序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規定

“數學教學”從“以獲得知識爲首要目標”轉變爲“以關注人的發展爲首要目標”。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思想,我特設計以下的教學程序: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遊戲激趣師生塗色比賽。通過比賽來導入新課,一方面以來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另一方面讓學生建立圖形有大小的概念,爲學習新知識做好心理準備。

活動體驗,認識新知

感知面積概念主要讓學生從分門別類,對照比較中認識平面圖形有大有小,爲平面圖形的面積作鋪墊。

(1)看圖找朋友(動手操作一);平面圖形有大有小

(2)摸一摸,比一比(動手操作二)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充分利用書本的主題圖,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主動參與並體驗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

(3)歸納概括,板書

課題物體的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獲得多種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抽象出面積概念便是水到渠成了。

教學環節

每個同學體驗到解決問題的策略性。並通過反思性的評價,提煉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提高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計意圖

實踐應用,鞏固反饋

1、基礎性練習

(1)下面方格中哪個圖形面積大?

(2)說一說哪個圖形的面積大,哪個圖形的面積小。

(3)說一說每種顏色的面積等於幾個小方格

2、拓展性練習

(1)畫圖活動在下面的方格中畫3個不同的圖形,使用它們的面積都等於7個方格的面積。

(2)展示學生作品,交流發現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幫助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項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給學生創設一個充分發散思維的空間,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設計意圖

總結回顧,整理收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學會了什麼?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穫,體現了一種“反思”的思想,使學生學會總結,深化認識,把所學知識變成自己內在的東西。

四、評價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我以新課標的理念爲指導,選用正確的觀察比較法,實踐操作法等教法和最優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法去組織教學課程。使教法與學法和諧統一,達到最佳組合,極大地優化了課堂教學,讓每一個學生真正學到有價值的數學,體驗到不同程度的樂趣,構建了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數學課堂。

認識面積的說課稿 篇7

說教材

《面積》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麪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來始課,它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上“右線到面”的一次飛躍。

教學目標:

1、通過比較物體的表面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理解面積的意義。

2、經歷比較幾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感受正方形作爲面積單位的優越性。

3、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並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面積的含義

難點:形成正確的面積概念

教具與學具:

多媒體課件、若干小正方形,正方形和長方形

教法和學法:

爲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在情景裏觀察,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不過如此簡單,享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遊戲教學法:即是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做中學、玩中學”的體現。因爲小學生學習活動不再是教師的“說教”,應該更多的時間是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這樣的教學,更能體現“學生是學習教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互助教學法:以同桌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教學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培養學生以下學習方法:

本節課我採用多媒體爲主要教學手段,在教學中創設情景,爲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觀察材料,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操作。

從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角度出發,以學生同桌合作學習爲主要方式,在遊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

說教學程序總體設計:

第一,講故事導入。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講《三隻小豬的故事》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通過建房子導入主題。

第二,探究新知識。首先,讓學生通過摸一摸初步感知數學書和黑板的表面。然後,讓學生比一比,感知數學書和黑板的大小,老師手掌和學生手掌的大小。通過這兩項理解什麼是物體的表面,以及面積的含義。接着,練一練。通過習題檢測學生的初步感知。最後,驗證。學生運用教師課前準備的材料包驗證前面所做的習題。

第三,鞏固練習。通過驗證理解面積大小的比較,這一步主要較強練習,鞏固知識。

第四,總結。讓同學們說說學習到的內容。

教學反思:

結合新課標,如何上好數學課,當中還有許多值得自己思考的問題。通過這節課,感覺要上“活”概念課,就要適時給概念下定義。定義下得過早,等於是索然無味的簡單灌輸;下得太遲,則又怕學生的思維呈現凌亂狀態,不能及時地整理和總結。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秉着:用兒童的眼光理解教材;用新課標理念處理教法;靈活調節控制每一個環節;讓上課像電影一樣精彩。

認識面積的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認識面積》選自人教版小學數學3年級下冊第5單元的內容,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並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本節課是在學生己經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的基礎上進行的。本節課學習面積的開端,後續學生還會接觸到很多平面圖形的面積其中包括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圓的面積還有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可以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我確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經歷小組合作、小組探究有關面積測量方法的過程,提升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建立幾何直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的特點,體會數學探究過程中的樂趣,增加學習數學的興趣。

根據以上分析,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

教學重點: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

教學難點:理解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二、說學情

三年級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面積是有一些感性認識的,但缺乏理性認識的支撐。本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和好奇心較強,善於表達,其思維水平仍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更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和學生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這也是我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應該重點注意的地方。

三、說教法學法

合理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原有知識框架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基於以上考慮,我將本節課的教法確定爲:探究式教學法、討論法。本篇課題引導學生小組探究面積大小比較過程中進行感知統一面積測量標準的必要性。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能夠使學生的學習效果事半功倍,結合本節課的重難點,我將本節課的學法確定爲:小組合作學習和自主探究法。

四、說教學過程

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指出:教師的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結合課程理念,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從激趣導入,探索新知,鞏固練習,課程小結和佈置作業等5個環節來展開。

環節一:激趣導入

本篇課題我會通過創設情境方式導入,在教學之初,呈現教室情境圖,並且提出關鍵性問題“黑板面和國旗面比較,誰更大”,從而建立與本篇課題之間的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這篇課題與生活的聯繫。

環節二:探索新知

在新授部分我會分兩個環節來展開:

活動1:初步感知面積概念

教師在引入面積概念的時候通過不斷地舉例學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如黑板面、國旗面、課桌面、數學書封面,通過舉例說明讓學生感受面積的概念是描述物體表面的大小。通過直觀的生活實例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直觀和抽象的關係。

活動2:比較面積的大小

這一環節我會更多地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首先展示預先準備好的需要比較的兩個圖形,引導學生探究在無法直觀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情況下該如何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將全班學生每4人分一組進行討論,討論時間爲5分鐘,討論過程中我將巡視、點撥,討論結束後由學生代表發言,爭對小組代表的發言給予鼓勵性評價爲主,不僅評價到學生的學習結果,還要評價到學生學習的過程。通過學生運用小三角形紙片、小正方形紙片和小圓形紙片輔助探究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當無法直觀判斷兩個面積大小時,需要選擇合適的圖形作爲度量單位,發展學生的度量意識。

環節三:鞏固練習

我會圍繞本篇課題通過趣味競賽的形式比賽,請學生頭腦風暴生活中的還有哪些圖形會研究其面積,看哪個小組又快又準確。通過遊戲可以極大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環節四:課堂小結

在進行課堂小結的時候,我將引導學生充分表達這節課的收穫和感受,學生紛紛表達收穫。使學生對整節課的知識得到鞏固和梳理,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環節五:分層作業

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促進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將採用分層佈置作業的形式。基礎作業找到日常生活中的平面圖形去摸摸它的面積,拓展性作業是請同學們在方格紙上畫出面積等於12方格的有趣圖形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篇課題使用圖形結合式的板書,這樣的板書設計是爲了更好的突出重點、難點,形象直觀便於理解,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認識面積的說課稿 篇9

一、引導學生學習所採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謝老師教態親切自然,使用兒童化的語言,遵循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原則,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繫實際,注意通過直觀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選用的主要教學方式方法是直觀演示爲主,引導學生親自操作、觀察思維、自學討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種方法有機配合使用。

二、教學過程: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視創設情景。數學知識的學習有時是枯燥的,特別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課的開始就吸引每一位學生的眼球,抓住每一個學生的心往往對整節課的成功與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中,吳老師從學生身邊常見的平面圖形入手,接着創設了問題情境,驅動了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謝老師的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進行了充分的活動,並且在通過摸一摸、塗一塗、比一比等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面積的實際含義。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具體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1、在豐富的生活背景上學習數學,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學生學生身邊的桌面、數學書面、文具盒面、手掌面等圖形以及比較它們的面積,讓學生感受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的同時,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慾望;緊接着教師創設了第二個教學環節,說一說什麼是面積,由學生總結出面積的意義。接着通過塗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顏色,感受它們面積。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兒童社會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實有效的數學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爲了確實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老師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理解圖形面積的含義,探索一般圖形比較面積方法的過程。設計了許多活動,比如“直觀感知”層面上的說一說、摸一摸;比如比較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面積的活動,這個活動有明確的目的,同時給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體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性,也爲下節課求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做好準備。

2、在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中強化概念。

讓學生比一比手掌面的大小,通過這個環節拓寬對面積意義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學生的具體操作後,教師引導學生總結了面積的概念,學生對面積有初步認識之後,大屏出示的圓、三角形等各種具體圖形,讓學生說一說這些圖形的面積,從而使學生對知識進行類化,體會到概念是對具有共同特徵的許多具體內容的概括。

3、在一系列基本練習和變式練習中深化概念。

小學生思維正處於形象思維爲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着依賴性。吳老師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達標練習,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直觀認識了面積之後,通過畫一畫面積相等的圖形這一操作活動,拓寬學生對面積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進一步認識了面積的意義。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練習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因勢利導,探索發現。

探索發現,是指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變重講輕練爲邊講邊練,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數學知識的活動。本節課吳老師實現了兩次飛躍:一次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一次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

在學生對面積有了感性的認識之後,讓學生理性的思考,討論要比較出這兩個圖形的面積的大小怎麼辦?討論有三種情況:

1、剪一剪、拼一拼再比一比的方法。

2、擺硬幣的方法。

3、鋪格子的方法。通過動手操作,讓他們發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這樣學生在自身的探索討論下很容易的就比較出了這兩個圖形的面積。

三、解決實際問題。

把圖形套在方格中,用數格子的方法數出圖形的面積。引導學生認真、細緻地觀察圖形,並通過數格子的方法,數出不規則和規則圖形的面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進一步深化對面積的認識。

四、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的評價。如:學生在回答得很精彩時,老師沒有給與語言上的評價,而是給他加分,難道老師每節課都要帶加分上課嗎?

(二)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如在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時可讓學生先估計一下,再進行想辦法比較。

(三)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以後,應當讓學生充分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老師沒有把這樣的機會放手給學生。

認識面積的說課稿 篇10

“面積的認識”是在學生初步認識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節幾何概念教學課,從長度到面積,是空間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爲面積單位教學及以後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提供了思維基礎。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感受到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有大有小,但是要上升到數學的認識,尚需要豐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實踐操作,以達到對知識的理解的目的。爲此,閆老師較準確的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具體實例和畫圖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通過探索、交流、比較、評價等學習過程,得到用估測解決問題的經驗。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面積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在合作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探索數學的興趣。

本節課閆老師準確地把握了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的內涵,充分體現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一新課程理念,根據學生的實際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環節。將枯燥的幾何概念課上的得生動、有趣。課堂教學呈現如下幾個亮點:

亮點一:注重知識性和情趣性的統一

課堂教學必須要傳授知識。有的教師在傳授知識時學生被動接受,而有的教師在傳授知識時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其間的奧妙全在一個“趣”字。爲此,我們呼喚“知情”統一的課堂,要儘可能選取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學習材料,組織生動活潑、趣味盎然的教學活動。本節課,閆老師在導入環節創造性使用教材,通過生生擊掌,師生擊掌引入教學,學生興趣高漲。加上閆教師幽默、風趣的語言,課堂上不時發出陣陣笑聲,這樣的課堂氣氛令人感覺輕鬆愉快,課堂成爲一條充滿活力、涌動靈性的溪流。

亮點二:注重“生活味”和“數學味”的統一

如果說生活的“味”是親切自然、豐富多彩的,那麼數學的“味”則是抽象嚴謹、精煉深刻的。數學教學應使“生活味”與“數學味”有機融合。本節課,閆老師選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體(樹葉、水立方、天池等),並以學生的學習環境爲主陣地,讓學生找一找身邊的物體,如:黑板,課桌,課本等物體,通過摸一摸這些物體的面感受物體面的存在等活動,把間接的數學知識與直接的生活經驗緊密結合起來,初步建立“面”的概念。在這裏,生活是形式,數學是本質。

亮點三:注重基礎性和發展性的統一

對小學生而言,概念教學可以適當地淡化它的定義,而要注重感知和體驗,在豐富和堅實的基礎上主動建構。本節課,閆老師首先通過若干個大小區別明顯的物體的面,給學生的感官以強烈的刺激,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來。在學生積累了較爲豐富的感性認識後引入面積概念,然後通過說一說、找一找、摸一摸、塗一塗等學習活動讓學生領悟概念的內涵,拓展概念的外延。閆老師在教學設計中充分運用小組合作、同桌合作討論、比較的方法,然後通過動手實踐、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在相互啓發、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樣化的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如觀察法、剪拼法、數格法等等,學生在全面、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的同時,也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薰陶,培養思維的靈活性。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不同的發展。

亮點四:注重現實性與創造性的統一

在最後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一環節用剪一剪、比一比、擺一擺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這一環節中,書中是比較兩個長方形的大小,這裏我們做了一下改動,變成比較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大小)。

當然,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閆老師在課堂教學時,也存在一些不足:

1.作爲一名新教師,普通話水平有待提高,板書書寫欠規範。

2.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以後,應當讓學生充分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老師沒有把這樣的機會放手給學生。

3.本節課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如果把重疊法也用到本節課中,那麼這節課將更加完美了。以上就是我簡單的評課,如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領導同行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認識面積的說課稿 篇11

“面積的認識”是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數學比較重要的一個內容,它將引導學生的認知從線過渡到面,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推進,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節課的內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能爲以後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本節課教學環節完整,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注重面積認識的直觀性和層次性。

在課開始部分,教師就設計有效活動,安排了兩個同學分別擦洗大小黑板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對二維空間的認識,由此積累認識面及認識面的大小的活動經驗。再接着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身體物體的面,引導學生感知面的大小,進而讓學生能很好地理解面積的含義。

二、注重對面積概念認識的全面性。

學生的生活經驗常常認爲只有向上擺放的“面”纔有面積,爲了突出面積概念的本質,教師讓學生摸摸桌子的側面,球面,看看湖面、鐘面,從而豐富了“面”的表象,讓學生更全面地理解面積概念。

三、精心製造認知衝突,激發學生認識面積單位的需求。

教師精心選擇了兩個長方形,使學生用已有的觀察、重疊方法都不能方便地進行比較,產生認知衝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能不能借助另一個圖形來比較?如何藉助另一個圖形來比較?從而激發學生用面積單位進行測量的意

四、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逐步內化對面積概念的認識。

第一個練習題比較國家、省份面積的大小,用目測法。第二個練習是通過“數格子”的方法來確定圖形的大小;第三個練習則是提高練習,從中滲透了面積與長、寬、邊長間的聯繫,爲下節課的學習埋下了伏筆。

建議與改進:

1、在發展學生面積守恆的觀念時,教師最好用數學書來操作,引導學生觀察書在橫放、豎放、斜放時的現象,從而滲透“圖形的面積不會因擺放形式的變化而變化”的守恆規律。

2、教師的過渡語還不夠精煉。例如,在學習完物體表面的面積後,教師可如此過渡:“物體的表面的大小,那我們學習的圖形有大小嗎?好,現在,我們一起用手來比劃出幾個圖形。”

認識面積的說課稿 篇12

一、問題提出

對於圓柱的側面積,傳統的教法是:在認識了圓柱的特徵之後,教師提問:怎樣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呢?之後,引導學生分別沿着圓柱的高和一條斜線將圓柱的側面展開,然後出示討論題,從而推導出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最後,便是一層層的鞏固練習。很顯然,這樣設計教學活動,是以讓學生理解圓柱側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會利用公式計算圓柱的側面積爲目標的。應該說,學生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以接受知識爲目的的教學已不適應培養時代新人的要求。爲此,在設計此課教案時,我力求改變這種傳統的教學,進行了如下的教學嘗試。

二、教學案例

【片斷1】

1、例1:一個圓柱形的茶葉桶,底面周長是28.3釐米,高是13釐米。它的側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生:獨立分析

2、練習:求下面各圓柱的側面積

(1)底面直徑是12釐米,高2釐米。

(2)底面半徑3釐米,高5釐米。

生:任選一題獨立計算。

師:結合上面我們做的三道題,誰能說一說怎樣求圓柱的側面積?

生:歸納小結。(略)

3、用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分別圍成圓柱體(重疊部分不計),各有幾種圍法?

師:請同學們動腦子想一想,然後利用手中的學具檢驗想得對不對,最後上臺來演示給大家看。

生:演示

4、想象:繞着長方形的一邊旋轉一週,得到一個什麼形體?這個形體的有關部分與長方形的長和寬關係怎樣?

5、這是一個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圖。單位:釐米

請你給它配上合適的底面。(圖片略)

三、課後反思

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學得主動積極。我認爲教學成功的關鍵在於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創設了一個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育氛圍。片斷1通過學生動手動腦,來突破難點;片斷2引導學生在應用中加深認識,形成能力。

1、不教之教,使學生得到滿足。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就是爲了達到不需要教”。假如教師佔用了大量的時間分析講解,一點也不給學生留下活動的時空,學生充其量只是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長此以往,心智凝固,表現欲銳減,創造性扼殺,怎能獲得成功?

本節課,教師所說的話並不多,學生能思考的,教師決不暗示;學生能說出的,教師決不講解;學生能解決的,教師決不插手。由於教師在課堂上適時的“隱”與“引”,爲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使學生不斷探索交流,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與自信心。從而樹立自己去探索真理的志向,這一切都會產生強烈的、穩定的內部誘因,使學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等不斷得到提升和超越,心靈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滿足。

2、主動探索,使學生獲得成功。

動手實踐,主動探索和合作學習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數學教學要努力創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使學生在獲取作爲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充分發展。

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到了:“學生應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數學活動,增強學生對數學的感受。”

本節課,教師通過讓學生動手卷紙,讓學生“自由結合”進行探索,這便是給學生提供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人各有其個性,有的愛獨立思考,有的愛互相討論,有的愛聽聽別人怎麼說。於是,有的獨立思考,有的同桌討論,有的由幾個人組合,一個生動活潑的學習形式油然而生,使每個學生達到了“既竭我才,欲罷不能”的地步,在主動探索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再互相交流啓發,自然就獲得了成功。

3、在練習中,使不同學生享受成功。

在《數學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應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以教科書上的或是教師事先預設的答案作爲評價的依據,限制學生的發展。”學生勇於回答問題的行爲教師首先應給予肯定,至於回答的正確與否,是第二位的,是由學生集體討論逐步澄清的。教師不能把自己放在“裁判員”的角色上。否則,久而久之,學生在主體發展方面就會受到限制。

本節課,教師爲學生提供了基本題以及多向思維的材料,引導學生善於聯想所學的知識,從不同的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方法分析問題,使學生開闊思路,思維靈活,從而敏捷地解決問題。使不同的學生都能獲得學到知識的滿足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對於未獲得成功者,教師決不能簡單地批評、指責,教師應儘量發現其錯誤中的正確成份,給以肯定,並啓發學生自己發現,糾正錯誤。即使徹底錯了,教師也要循循善誘,啓發引導,給予機會讓他爭取成功,從而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使他們獲得人的尊嚴,享受成功的快樂,教師也因此而分享快樂。

總之,學生在以上學習過程中,探索意識和發現能力得以展示,知識獲取和能力提高相輔相成,大大有利於整體素質的提高。

認識面積的說課稿 篇13

一、說教材

今天我教學的內容是人教版實驗教材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面積的認識》。教材中這部分內容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直觀推理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因此這堂課我聯繫生活,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入面積。學生在摸一摸數學書封面的大小,說一說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叫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初步感知了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再通過觀察法比較兩個面的面積大小,進一步豐富了對面積的理解。接着,我提供一些材料組織學生實驗操作,讓學生在小組中探究比較兩個平面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從而達到初步建立面積的概念,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操作、概括的能力

二、說教材中的地位

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學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們周長計算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面積的學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相對較難,我結合本班學生自身特點把教材中的內容分割成兩節課進行教學使學生學得更加牢固,爲以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幾何圖形的面積打下基礎。

三、教學目標

1、理解面積的意義。

2、學習用觀察、重疊、數面積單位,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從物體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方面理解面積概念。

教學難點:用合適的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五、說教法、學法

學生在二年級時已認識了物體的面,真切感知過面是什麼?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這樣的平面圖形。在這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面積”這個抽象的概念,同時面積又是學生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或物體的面所必備的基礎知識。

三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這些能力爲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爲了上好這節課,我運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情景引入法:通過創設小兔和狐狸比賽刷牆的情境,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產生探索新知的需求。

2、比較法:通過不同物體或平面圖形面的比較,使學生認識到面積是有大小的。

3、動手操作: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比較出面積的大小。

4、自主探究:比較面積大小時,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種方法,從而比較出面積的大小。

六、說教學程序

在認真分析教材後,我把本節課的設計思路分爲

1、比賽導入——激活學生思維

2、實踐體驗——感受面積概念

(1)、認識物體表面

在教學中我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蓋面、課桌面、黑板的面等出發,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體的表面,感知“物體的表面”隨處可見,初步建立面的表象,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面積這一概念。

(2)、認識平面圖形

通過這一環節分一分、塗一塗、說一說的對比,讓學生直觀地明白只有封閉的圖形纔有面積,進一步完善面積的概念。

3、動手操作——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1)、通過遊戲讓學生產生“面積是有大小的概念”繼而讓學生親歷操作,力求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親歷這個過程,從直觀簡單地操作一步一步進入深層次的探究,即用眼睛看——用重疊法——用圖形去測量。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盡情展示自己思索的空間,教師在這個環節積極激勵學生,肯定他們的各種各樣的“成果”,讓探究層層深入,動態生成,自然達到教學理想的彼岸!在有意、無意的矛盾製造中,學生欣然探索,層層深入,有了“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悟。不僅是學生“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這也是我們新課程理念推崇的探究的最高境界。

4、認識統一單位的必要性,爲下節課學習《面積單位》做好準備

本環節即是練習又是新授內容,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判斷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同時產生疑問:問什麼它們的面積不能比較呢?從而更加認真的去參與學習活動,爲面積的測量、面積單位的學習打下基礎。

七、說板書

我的板書出示了面積的意義,這樣的板書做到了精而準確,突出了這節課的重難點。爲學生總結本節課學習內容做好了準備。

認識面積的說課稿 篇14

一、說教材

1、說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新課標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面積》。

2、說教材中的地位

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學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們周長計算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教材通過學生觀察,比較,觸摸所熟悉的物體表面的大小來幫助理解面積,從而概括出面積的含義。面積的學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相對較難,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爲以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幾何圖形的面積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在對教材和學生有了一定的瞭解後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實例和畫圖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體驗數學知識緣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探究中張揚個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認識面積的含義。

(2)教學難點: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關鍵是結合教材提供的實例,通過教具的演示和學具的操作讓學生在觀察、比較及操作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從而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二、說教法、學法

學生在二年級時已認識了物體的面,真切感知過面是什麼?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這樣的平面圖形。在這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面積”這個抽象的概念,同時面積又是學生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或物體的面所必備的基礎知識。

三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這些能力爲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這節課,我主要是運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情景引入法:通過創設塗色比賽情境,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產生探索新知的需求。

2、比較法:通過不同物體或平面圖形面的比較,使學生認識到面積是有大小的。

3、動手操作: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比較出面積的大小。

4、自主探究:比較面積大小時,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種方法,從而比較出面積的大小。

三、說教學程序

(一)設計思路

在認真分析教材後,我把本節課的設計思路分爲:

1、創設情境,初步感知——激活學生思維。

2、互動探究,認識面積——感受面積概念。

(1)認識封閉圖形的面積。

(2)認識物體表面的面積。

(3)推導出面積的意義。

3、實踐操作,體驗策略多樣性——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1)比較兩個正方形的面積。

(2)比較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的面積大小。

4、鞏固應用,課後延伸。

(二)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比一比,選你喜歡的顏色,看誰塗得又快又好。

二、互動探究,認識面積。

1、繼續進行塗色比賽。塗色,請3名同學抽取題卡。

2、通過比較,瞭解封閉圖形有面積。

3、塗出下面圖形的面積。出示5個封閉圖形和1個不封閉圖形,要求學生塗色。

4、認識物體表面的面積。

(1)指指學具的表面,找出面積。

(2)還有哪些物體的表面有面積呢?

5、那麼你能試着用一句話說說什麼是它們的面積嗎?

四、實踐操作,體驗策略多樣性

比較面積的大小。

(1)觀察黑板的面積和數學書封面的面積,你能發現什麼?

(2)數學書與語文書封面的面積如何比較大小?

(3)看題卡第3題也有兩個圖形,怎麼比較大小?用學具小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比較。感悟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五、鞏固應用,課後延伸。

認識面積的說課稿 篇15

一、教材分析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是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二小節的內容,是本單元的重點內容。學好本節課的內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爲以後學習其它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一)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在探究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中,滲透“實驗——發現——驗證”的數學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遷移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數學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會利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解決實際問題。

2、教學難點

長方形面積公式的發現過程。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已經具備了觀察、比較的意識,並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初步認識了面積及面積單位,會用面積單位直接測量面積,這些都爲本節課的學習打好了基礎。

三、教法、學法分析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了情景教學法、小組協作法、觀察法和發現法三種方法。

由於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因此本節課的教學儘量運用直觀教具、學具、多媒體等手段,爲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儘量多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去探索、去發現、去歸納,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只是啓發者、引路人,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四、教學流程設計

針對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今天下午學校安排咱們班的同學給教學樓前的兩塊草坪澆水,(課件出示兩塊草坪)老師準備分成男女兩組,請你們自己選擇。教師鼓勵男生承擔較大塊的草坪,究竟哪塊草坪大呢?(男女生爭執不休)怎樣比較草坪的大小呢?從而得出要比較草坪的面積。(適時提問什麼是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進一步引導如何比較面積大小?你有哪些方法?(重疊、數面積單位)對於面積較大的草坪這兩種方法又太麻煩。從而引出本課主題: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通過真實情景的創設,自然地引出了本課所要研究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了主題的思考,引發了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爲學習新知豐富了情趣,爲下面的教學埋下了伏筆。

(二)觀察發現,猜一猜

課件出示四幅圖片(背後畫有一平方釐米的小方格),大小關係爲:

①長相同,寬不同。

②寬相同,長不同。

③長寬都不同。

請學生根據小方格的提示回答三副圖的面積,並結合課件演示引導學生觀察猜想長方形的面積可能與什麼有關。當學生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有關係之後,引導學生進一步求證長方形面積與長和寬之間的數量關係。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得出:每排的個數(長所包含的個數)×排數(寬所包含的個數)=總個數(長方形的面積)

學生通過觀察初步發現:長與寬的乘積正好等於長方形的面積。

(三)自主探究,驗一驗

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測已知長、寬的長方形的面積。

學生先量出長方形的長和寬,再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測量長方形的面積,並將結果填入表中。

根據學生的討論交流情況教師擇機板書得出結論:長方形的面積=長×寬,並介紹字母公式S=a×b。

在驗證歸納過程中,做到了學生人人蔘與教學,每個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實際驗證並歸納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這裏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

(四)靈活應用,遷移方法

在推導正方形面積公式時,沒有把它作爲例題來教學,而是在練習計算長方形的面積時,把一個長8分米、寬6分米的長方形,漸變成長6分米、寬6分米的正方形,讓學生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遷移到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即長和寬相等時,就變成了邊長×邊長,從而總結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發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觀念。

(五)聯繫實際,學以致用

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有了明確認識以後,讓學生自己解決課前提出的選草坪的問題。安排相應的練習題,練習題的設計由易到難,採用闖關遊戲的方式進行,最後出示有一定難度的綜合拓展題目作爲作業,讓學生帶着新的問題走出課堂,期待下一課的到來。

在這節課上,我主要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實驗—發現—驗證—歸納總結”等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觀察、測量、猜測、驗證、想像等過程,在合作探究中歸納總結出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通過學具操作和課件演示,吸引了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中理解數學知識,積累學習方法,思維方法,科學探究的方法,體驗自主學習的快樂和成功,從而形成豐富的數學體驗,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