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面積的認識》說課稿

《面積的認識》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9W 次

《面積的認識》說課稿

《面積的認識》說課稿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面積的認識》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面積的認識》說課稿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面積的認識》

說教材

《面積》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麪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來始課,它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上“右線到面”的一次飛躍。

教學目標

1、通過比較物體的表面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理解面積的意義。

2、經歷比較幾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感受正方形作爲面積單位的優越性。

3、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並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面積的含義

難點:形成正確的面積概念

教具與學具:

多媒體課件、若干小正方形,正方形和長方形

教法和學法:

爲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在情景裏觀察,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不過如此簡單,享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遊戲教學法:即是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做中學、玩中學”的體現。因爲小學生學習活動不再是教師的“說教”,應該更多的時間是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這樣的教學,更能體現“學生是學習教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互助教學法:以同桌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教學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培養學生以下學習方法:

本節課我採用多媒體爲主要教學手段,在教學中創設情景,爲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觀察材料,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操作。

從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角度出發,以學生同桌合作學習爲主要方式,在遊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

說教學程序總體設計:

第一,講故事導入。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講《三隻小豬的故事》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通過建房子導入主題。

第二,探究新知識。首先,讓學生通過摸一摸初步感知數學書和黑板的表面。然後,讓學生比一比,感知數學書和黑板的大小,老師手掌和學生手掌的大小。通過這兩項理解什麼是物體的表面,以及面積的含義。接着,練一練。通過習題檢測學生的初步感知。最後,驗證。學生運用教師課前準備的材料包驗證前面所做的習題。

第三,鞏固練習。通過驗證理解面積大小的比較,這一步主要較強練習,鞏固知識。

第四,總結。讓同學們說說學習到的內容。

教學反思:

結合新課標,如何上好數學課,當中還有許多值得自己思考的問題。通過這節課,感覺要上“活”概念課,就要適時給概念下定義。定義下得過早,等於是索然無味的簡單灌輸;下得太遲,則又怕學生的思維呈現凌亂狀態,不能及時地整理和總結。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秉着:用兒童的眼光理解教材;用新課標理念處理教法;靈活調節控制每一個環節;讓上課像電影一樣精彩。

  《面積的認識》說課稿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小學數學組的1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認識面積》,對於這節課。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等5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認識面積》選自人教版小學數學3年級下冊第5單元的內容,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並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本節課是在學生己經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的基礎上進行的。本節課學習面積的開端,後續學生還會接觸到很多平面圖形的面積其中包括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圓的面積還有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可以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我確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經歷小組合作、小組探究有關面積測量方法的'過程,提升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建立幾何直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的特點,體會數學探究過程中的樂趣,增加學習數學的興趣。

根據以上分析,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

教學重點: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

教學難點:理解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二、說學情

三年級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面積是有一些感性認識的,但缺乏理性認識的支撐。本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和好奇心較強,善於表達,其思維水平仍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更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和學生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這也是我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應該重點注意的地方。

三、說教法學法

合理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原有知識框架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基於以上考慮,我將本節課的教法確定爲:探究式教學法、討論法。本篇課題引導學生小組探究面積大小比較過程中進行感知統一面積測量標準的必要性。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能夠使學生的學習效果事半功倍,結合本節課的重難點,我將本節課的學法確定爲:小組合作學習和自主探究法。

四、說教學過程

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指出:教師的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結合課程理念,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從激趣導入,探索新知,鞏固練習,課程小結和佈置作業等5個環節來展開。

環節一:激趣導入

本篇課題我會通過創設情境方式導入,在教學之初,呈現教室情境圖,並且提出關鍵性問題“黑板面和國旗面比較,誰更大”,從而建立與本篇課題之間的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這篇課題與生活的聯繫。

環節二:探索新知

在新授部分我會分兩個環節來展開:

活動1:初步感知面積概念

教師在引入面積概念的時候通過不斷地舉例學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如黑板面、國旗面、課桌面、數學書封面,通過舉例說明讓學生感受面積的概念是描述物體表面的大小。通過直觀的生活實例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直觀和抽象的關係。

活動2:比較面積的大小

這一環節我會更多地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首先展示預先準備好的需要比較的兩個圖形,引導學生探究在無法直觀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情況下該如何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將全班學生每4人分一組進行討論,討論時間爲5分鐘,討論過程中我將巡視、點撥,討論結束後由學生代表發言,爭對小組代表的發言給予鼓勵性評價爲主,不僅評價到學生的學習結果,還要評價到學生學習的過程。通過學生運用小三角形紙片、小正方形紙片和小圓形紙片輔助探究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當無法直觀判斷兩個面積大小時,需要選擇合適的圖形作爲度量單位,發展學生的度量意識。

環節三:鞏固練習

我會圍繞本篇課題通過趣味競賽的形式比賽,請學生頭腦風暴生活中的還有哪些圖形會研究其面積,看哪個小組又快又準確。通過遊戲可以極大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環節四:課堂小結

在進行課堂小結的時候,我將引導學生充分表達這節課的收穫和感受,學生紛紛表達收穫。使學生對整節課的知識得到鞏固和梳理,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環節五:分層作業

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促進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將採用分層佈置作業的形式。基礎作業找到日常生活中的平面圖形去摸摸它的面積,拓展性作業是請同學們在方格紙上畫出面積等於12方格的有趣圖形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篇課題使用圖形結合式的板書,這樣的板書設計是爲了更好的突出重點、難點,形象直觀便於理解,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認識面積

面積:物體表面的大小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感謝各位評委老師的耐心聆聽。

  《面積的認識》說課稿3

一、問題提出

對於圓柱的側面積,傳統的教法是:在認識了圓柱的特徵之後,教師提問:怎樣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呢?之後,引導學生分別沿着圓柱的高和一條斜線將圓柱的側面展開,然後出示討論題,從而推導出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最後,便是一層層的鞏固練習。很顯然,這樣設計教學活動,是以讓學生理解圓柱側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會利用公式計算圓柱的側面積爲目標的。應該說,學生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以接受知識爲目的的教學已不適應培養時代新人的要求。爲此,在設計此課教案時,我力求改變這種傳統的教學,進行了如下的教學嘗試。

二、教學案例

【片斷1】

1、例1:一個圓柱形的茶葉桶,底面周長是28.3釐米,高是13釐米。它的側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生:獨立分析

2、練習:求下面各圓柱的側面積

(1)底面直徑是12釐米,高2釐米。

(2)底面半徑3釐米,高5釐米。

生:任選一題獨立計算。

師:結合上面我們做的三道題,誰能說一說怎樣求圓柱的側面積?

生:歸納小結。(略)

3、用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分別圍成圓柱體(重疊部分不計),各有幾種圍法?

師:請同學們動腦子想一想,然後利用手中的學具檢驗想得對不對,最後上臺來演示給大家看。

生:演示

4、想象:繞着長方形的一邊旋轉一週,得到一個什麼形體?這個形體的有關部分與長方形的長和寬關係怎樣?

5、這是一個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圖。單位:釐米

請你給它配上合適的底面。(圖片略)

三、課後反思

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學得主動積極。我認爲教學成功的關鍵在於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創設了一個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育氛圍。片斷1通過學生動手動腦,來突破難點;片斷2引導學生在應用中加深認識,形成能力。

1、不教之教,使學生得到滿足。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就是爲了達到不需要教”。假如教師佔用了大量的時間分析講解,一點也不給學生留下活動的時空,學生充其量只是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長此以往,心智凝固,表現欲銳減,創造性扼殺,怎能獲得成功?

本節課,教師所說的話並不多,學生能思考的,教師決不暗示;學生能說出的,教師決不講解;學生能解決的,教師決不插手。由於教師在課堂上適時的“隱”與“引”,爲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使學生不斷探索交流,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與自信心。從而樹立自己去探索真理的志向,這一切都會產生強烈的、穩定的內部誘因,使學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等不斷得到提升和超越,心靈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滿足。

2、主動探索,使學生獲得成功。

動手實踐,主動探索和合作學習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數學教學要努力創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使學生在獲取作爲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充分發展。

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到了:“學生應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數學活動,增強學生對數學的感受。”

本節課,教師通過讓學生動手卷紙,讓學生“自由結合”進行探索,這便是給學生提供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人各有其個性,有的愛獨立思考,有的愛互相討論,有的愛聽聽別人怎麼說。於是,有的獨立思考,有的同桌討論,有的由幾個人組合,一個生動活潑的學習形式油然而生,使每個學生達到了“既竭我才,欲罷不能”的地步,在主動探索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再互相交流啓發,自然就獲得了成功。

3、在練習中,使不同學生享受成功。

在《數學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應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以教科書上的或是教師事先預設的答案作爲評價的依據,限制學生的發展。”學生勇於回答問題的行爲教師首先應給予肯定,至於回答的正確與否,是第二位的,是由學生集體討論逐步澄清的。教師不能把自己放在“裁判員”的角色上。否則,久而久之,學生在主體發展方面就會受到限制。

本節課,教師爲學生提供了基本題以及多向思維的材料,引導學生善於聯想所學的知識,從不同的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方法分析問題,使學生開闊思路,思維靈活,從而敏捷地解決問題。使不同的學生都能獲得學到知識的滿足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對於未獲得成功者,教師決不能簡單地批評、指責,教師應儘量發現其錯誤中的正確成份,給以肯定,並啓發學生自己發現,糾正錯誤。即使徹底錯了,教師也要循循善誘,啓發引導,給予機會讓他爭取成功,從而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使他們獲得人的尊嚴,享受成功的快樂,教師也因此而分享快樂。

總之,學生在以上學習過程中,探索意識和發現能力得以展示,知識獲取和能力提高相輔相成,大大有利於整體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