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因式分解》說課稿

《因式分解》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3W 次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因式分解》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因式分解》說課稿

一、說教材

1、關於地位與作用。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浙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第六章《因式分解》第一節課的內容。因式分解是代數式的一種重要恆等變形。。它是學習分式的基礎,又在恆等變形、代數式的運算、解方程、函數中有廣泛的應用,。就本節課而言,着重闡述了兩個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與整式乘法的相互關係。它是繼整式乘法的基礎上來討論因式分解概念,繼而,通過探究與整式乘法的關係,來尋求因式分解的原理。這一思想實質貫穿後繼學習的各種因式分解方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不僅使學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爲後面學習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準備。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

2、關於教學目標

根據因式分解這一節課的內容,對於掌握各種因式分解的方法,乃至整個代數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①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②掌握從整式乘法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

(二)能力目標:

①培養分工協作及合作能力,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及用數學語言的能力。

②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並向學生滲透對比、類比的數學思想方法。

(三)情感目標:

①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意識,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②體會事物之間互相轉化的辨證思想,從而初步接受對立統一觀點。

3、關於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節課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質屬性是學習整章因式分解的關鍵,而學生由乘法到因式分解的變形是一個逆向思維。在前一章整式乘法的較長時間的學習,造成思維定勢,學生容易產生“倒攝抑制”作用,阻礙學生新概念的形成。因此我將本課的學習重點、難點確定爲:學習的重點:因式分解的概念學習的難點:認識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關係,並能意識到可以運用整式乘法的一系列法則來解決因式分解的各種問題。

4、關於教法與學法。

教發與學法是互相和統一的,正如新《數學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本節課而言,在教法上不妨利用對比教學,讓學生體驗因式分解概念產生的過程;利用類比教學,以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相結合,促進學生對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利用嘗試教學,讓學生主動暴露思維過程,及時得到信息的反饋。不管用什麼教法,一節課應該不斷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機制,不斷優化教師本身的教學行爲,自始至終對學生充滿情感、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這是最重要的。

二、教學過程。

本節課,一共設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環節,設置問題,以趣激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以激發情感,喚起某種動機,從而引導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若能利用短短几分鐘時間,在剛開始就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正是老師追求的一個目標。何況,初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激起他們積極地、主動地去探討問題,這是學習成功地一個保障。所以這個環節我設置以下的問題:手工課上,老師給南韓兵同學發下一張如左圖形狀的紙張,要求他在恰好不浪費紙張的前提下剪拼成右圖形狀的長方形,作爲一幅精美剪紙的襯底,請問你你能幫助南韓兵同學解決這個問題嗎?你能給出數學解釋嗎?

(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在學生感到新奇又不知所措的過程中積蓄了強烈的求知慾望。設置懸念,無疑對整章的學習也創設了良好的情緒狀態。)

第二環節,以舊探新,引出課題。

因式分解的概念類同於因數分解的概念,藉助於學生已有的整式乘法的基礎,給學生提供一些問題背景,同時給學生留有充分探索的空間。這個環節圍繞幾個問題展開,在積極的狀態下,用類比的方法,找到新知生長點,把數的有關知識正遷移到式,由學生自己給出因式分解的名稱,引出課題,顯得順理成章。利用多媒體課件,依次出示,讓學生回答。

1、計算:(1)a(a+1);(2)(a+b)(a–b);(3)(a+1)2。

在前一章已學過整式乘法,學生不難得出正確答案,

2、接着提出:把上述等式反過來看,等式是否還成立?由等式性質學生應該很快得出肯定地答案。

(1)a2+a=a(a+1);(2)a2–b2=(a+b)(a–b);(3)a2+2a+1=(a+1)2。

3、這時再請學生觀察、比較以上2題兩種代數式變形的例子,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繫?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在小組中討論後,得出第(1)小題是整式乘法,左邊是整式的積,右邊是一個多項式第(2)小題是把一個多項式化成幾個整式的積的形式,左邊是一個多項式,右邊是幾個整式的積,兩者的過變形剛好相反。此時教師可馬上點題,在小學裏,我們已學過:2×3×7=42稱爲整數乘法,反之42=2×3×7稱爲因數分解,類似於因數分解,我們可把右邊多項式轉化爲幾個整式的積這種變形稱之爲什麼?從而由學生自己得出本節課的課題《因式分解》。

△安排這一過程的意圖是:一是複習整式的乘法,激活學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認知結構,促使新舊認知結構的聯結,滿足“溫故而知新”的教學原理。二是爲本節課目標的達成作好鋪墊。通過對比教學,提高學生對因式分解的知覺水平,瞭解整式乘法與因式分解是互逆的關係。通過具體數的分解這一類比教學,產生正遷移,認識新概,符合學生概念形成的認知規律,在此基礎上引出課題——因式分解。三也使學生在探索中增強觀察、發現、歸納等能力。

第三環節,初步應用,鞏固新知。

趁此時學生處在一個積極思維的狀態,教師給出兩個練習1。列代數式變形中,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1)2m(m-n)=2m2-2mn();(2)4x2-4x+1=(2x-1)2;(3)x2-3x+1=x(x-3)+12。填空:(1)∵3a(a+4)=3a2+12a∴3a2+12a=()();(2)∵(a+3)2=a2+6a+9∴a2+6a+9=()();(3)∵(2-a)(2+a)=4-a2∴4-a2=()();通過此練習,引導學生歸納自己對因式分解的理解:

(1)因式分解是對多項式而言的一種變形;

(2)因式分解的結果仍是幾個整式的積的形式;

(3)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安排這一過程的意圖是:通過嘗試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探求,造求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勢態,通過一定的練習,達到知覺水平上的'運用,加深學生對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從而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其中練習(2)的安排是讓學生感受到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過程,由此尋求因式分解的方法,爲下一個環節例題的講解作了個鋪墊,降低了本節課的難點。

第四環節,範例教學,練習反饋。

1、例檢驗下列因式分解是否正確:(1)x2y-xy2=xy(x-y);(2)2x2-1=(2x+1)(2x-1);(3)x2+3x+2=(x+1)(x+2)本例的教學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首先,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討論,教師適當引導學生思考能否利用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是互逆的關係來解此題,其次,讓學生大膽嘗試,引導學生得出檢驗因式分解是否正確,只要看等式右邊幾個整式相乘的積與左邊的多項式是否相等就可,最後教師給出完整的板書教師安排這一過程意圖就是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鼓勵學生勤于思考,各抒己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讓學生在主動學習中掌握了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互逆的過程,以及理解利用它們之間的關係進行因式分解的這種思想,從而降低了本節課的難點。

2、這個環節的第二部分,爲了進一步淡化難點,我馬上讓學生模仿我的解題嘗試練習:課本p153第1、2題,讓學生上臺板書,我及時點撥講評。

△教師安排這一過程,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展現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求知和富有的個性,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使因式分解與整式的乘法的關係得到正強化。也分散了本節課的難點3。之後重新拿出引入中的問題,問學生現在能否解決?手工課上,老師給南韓兵同學發下一張如左圖形狀的紙張,要求他在恰好不浪費紙張的前提下剪拼成右圖形狀的長方形,作爲一幅精美剪紙的襯底,請問你你能幫助南韓兵同學解決這個問題嗎?你能給出數學解釋嗎?本題依據的是因式分解的意義,題中所給的左圖的面積正好是要分解的多項式a2–b2,它的兩個因式可以看作是右圖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在此重新拿出引入中的問題,目的就是讓學生了解學習因式分解的必要性,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初步接受數形結合的思想。

第五環節,知識整理,歸納小結。

教師出示“想一想”:下列式子從左邊到右邊是因式分解嗎,爲什麼?A。(a+3)(a-3)=a2-9B。t2-16+3t=(t+4)(t-4)+3tC。4x2+12xy+9y2=(2x+3y)(2x+3y)由學生討論後歸納出因式分解的概念

△教師安排這一過程意圖是:學生一般到臨近下課,大腦處於疲勞狀態,注意力開始分散。教師如果把定義及要注意的問題進行小結後直接拋給學生,只能是是似而非。通過讓學生練習,在練習中歸納,點燃學生主題意識的再度爆發。同時,學生的知識學習得到了自我評價和鞏固,成爲本節課的最後一個亮點。

 第六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提高。

1、書上P153頁作業題A組必做,B組選做。

2、興趣題:手工課上,老師又給同學們發了3張正方形紙片,3張長方形紙片,請你將它們拼成一個長方形,並運用面積之間的關係,將多項式2a2+3ab+b2因式分解。

教師意圖:讓學生鞏固所學內容並進行自我檢測與評價,考慮到學生基礎的差異性,作業進行分層次要求。興趣題可滿足學有餘力的學生的求知慾望,提高他們對因式分解的技能和技巧。三、關於教學設計本節課從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小製作入手,首先給學生一個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接着讓學生分組合作進行討論,讓學生藉助表格上的直觀性進行觀察、討論、發現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的關係,引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來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和運用的過程,使學生從被動思維變爲主動探索,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觀點、思維的方法去觀察,探索和思考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