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語文說課稿3篇範例

語文說課稿3篇範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3W 次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說課稿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說課稿3篇

語文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坐井觀天》這則寓言,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爲是。這一寓意對於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因爲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

本課的學習目標是:

1、認識3個生字。會寫8個字。

2、能分角色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對話。

3、發揮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課文中的對話、感情朗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初步理解寓意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說教法、學法:

“讀中悟,悟中讀”是我突破重難點的基本方法。在課堂中採用簡筆畫、貼圖、做實驗、講故事、表演等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讀、想、說、做,調動各種感官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運用談話、質疑、想象、拓展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說教學程序、思路

一、談閱讀、導新課:

1、讀過哪些寓言、成語故事?知道了什麼?

(從課外閱讀入手,讓學生談讀後感受,既激發鼓勵了學生課外閱讀,瞭解了學生學情,又爲後面理解《坐井觀天》的寓意做好鋪墊!)

2、今天學習一個有趣的寓言成語故事,相信學完之後你們一定也會有所收穫!

(再次爲突破難點作出提示,也給學生學習目標以引導。)

3、板書課題:坐井觀天、誰解釋一下課題?看了課題有什麼問題沒有?

(質疑課題,讓學生學會思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讀中悟,悟中讀:

1、一起聽聽這個有趣的故事吧!教師範讀全文

(多年的教學經驗讓我感受到對於小學生而言,教師的範讀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繪聲繪色的朗讀感染學生,從而更加激發學生的讀文學文的興趣。)

2、同桌讀,比比誰讀得正確、通順。

3、生字寶寶出來和讀書認真的同學交朋友。

點名讀生字“沿、際、信”

提示容易寫錯的“沿”的“ ”,複習“際”的“ ”的筆畫

4、讀了課文之後,有沒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讀後質疑,培養學生善於動腦,善於思考,敢於質疑問難的思維習慣。)

5、理解“井沿”

師畫簡筆畫(一口井),點名貼圖(青蛙和小鳥),他們該待在什麼地方?

6、再讀課文2—7自然段,思考:青蛙和小鳥說些什麼?

(這是一個很自然、開放、跨度很大的問題,也是一個能看出學生水平的問題。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對於此問題,有的學生可能會照着書本念幾句青蛙和小鳥之間的對話,有的學生可能就能用一、兩句話概括青蛙和小鳥的對話內容。比如:“青蛙說天只有井口那麼大,小鳥卻說天大得很。”又或“青蛙和小鳥在爭論天有多大。”也就是說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答。此問題對於老師而言也是一個更高的挑戰。要抓住學生的回答點,引申以下教學。)

①從課文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天大?

理解“一百多裏、無邊無際”

(結合生活實際、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小鳥都飛過了哪些地方?(培養學生想象能力)

還可以說( )無邊無際?

指導2—5自然段感情朗讀,讀出天的“大”

②爲什麼青蛙和小鳥會有不一樣的看法?(做小實驗)

(溯源讓學生明白青蛙爲什麼笑小鳥,小鳥爲什麼笑青蛙?也爲學生讀好6、7自然段做好鋪墊。)

指導6、7自然段感情朗讀

7、聽聽青蛙和小鳥的對話吧!

男女分角色朗讀對話

表演讀對話

三、明寓意、來拓展:

1、青蛙跳出井口會看到什麼,會說些什麼?

(想象思維、思維活度的訓練。)

2、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教師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適時點明:我們平時看問題、認識事物,要站得高,看得全面。給學生一個理性的高度。)

3、教師講述《夜郎自大》的故事。

(此舉不僅是拓展,也給學生一個講故事的示範。)

你也來講講課外讀過的寓言、成語故事吧!

(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激勵學生課外閱讀。)

板書: 12 坐井觀天

小鳥 天 無邊無際 見多識廣

青蛙 天 井口大 眼界狹小

說設計理念:

列寧說:“兒童的本性是愛聽童話的——如果你給兒童講童話時,其中的雞兒、貓兒不會說人話,那麼兒童便不會對它發生興趣。”《坐井觀天》是一個寓言故事,也是一個成語故事,在學生眼裏它可能更是一個有趣的童話。怎樣讓學生在興致盎然中有所發展呢?我力求老課文加入新理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應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在課堂中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激勵課外閱讀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語感、加強積累;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發揮想象,激活訓練學生思維,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讓學生在有趣的童話故事裏飛翔,積澱厚實的語文素養,沉澱健全的人格與生命!

語文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三峽》。我製作的《三峽》發表在《中國多媒體教學學報》20xx年第1期上,我執教的《三峽》榮獲市電教優質課一等獎。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三峽》是《新課程標準》推薦的古詩文背誦篇目,也是初中階段的一個重點文言篇目。三峽是萬里長江上最爲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畫廊。三峽以其壯麗的風光激發了衆多文人的靈感,留下了許多千古流傳的詩篇。《三峽》是我國南北朝時期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所作的一篇寫景散文,它以簡潔凝練、富有概括力的語言描繪了長江三峽四季風光之美,歌頌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抒發了對祖國山河的摯愛之情。當代文壇巨匠餘秋雨曾對《三峽》作過高度評價:“此文用了最儉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峽春冬之時的‘清榮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澗肅’,使後人再難調動描繪的詞章”。

2、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積累文言詞語;整體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課堂上指導學生聽讀、試讀、齊讀、自由讀、評讀、品讀,通過朗誦來感悟的內容,做到理解成誦,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點撥的過程中,鼓勵他們藉助,在交流、啓發、爭議、展示自我中主動獲取知識,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三峽雄奇險峻、清幽秀麗的景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美山河的感情。

  二、教學過程

1、導入課文,激發興趣。

一個外國朋友曾經問過餘秋雨說:“中國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訴我最值得去的一個地方嗎?請只說一個。”餘秋雨先生回答說:“三峽”。那麼,三峽何以有那麼大的魅力呢?這節課就讓我們追隨着酈道元,一起走進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峽,去領略三峽的無限風光吧。

首先,我讓學生在“長江之歌”的音樂中去欣賞“三峽風光”。同時,在首頁的下方有長江三峽的簡單介紹。

對作家作品的瞭解,學生可以點擊“作家作品”頁面自己去學習。

2、配樂朗誦,整體感知作品內容。

打開“《三峽》”的頁面,伴隨着“高山流水”的音樂,我首先給學生範讀,讓學生初步感受的美;提出閱讀要求,讓學生結合本頁下方的“朗讀時注意句間停頓”和“生字注音”頁面進行自讀,讀準字音,讀通節奏,讀順文意;然後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3、質疑問難,研讀課文。

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

第一步 自主學習,疏通文意;細讀課文,積累詞彙。

讓學生打開“詞語釋義”頁面,用鼠標點擊加點的字,查看字意。然後,小組合作翻譯句子。

第二步 精讀課文,合作交流;質疑問難,理解內容。

首先,理清思路,劃分層次

其次,分析景物特點,討論:

①文中描寫的三峽兩岸的山勢有哪些特點?

②夏天三峽江水有什麼特點?文中是怎樣描寫的?

③寫了春冬之時三峽哪些景物?分別有什麼特徵?

④是如何描寫秋景的?

然後,通過“實踐探究”討論:

(1)主要描寫三峽中的哪一個峽。課文寫四時風光,爲什麼從“山”寫起?

(2)寫四時風光的順序是什麼。爲什麼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

第三步 品讀課文,體會意境;初步鑑賞,熟讀成誦。

結合“影視資料”,體會“兩岸、重巖疊嶂”、“清榮峻茂”、“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通過對課文的品讀和鑑賞,體味字裏行間飽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景物描寫的特點。

第四步 課文小結,情感薰陶。

本文一共只有155個字,卻概括千餘里,包容四季景色,羅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動有靜,可見,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確實美不勝收。同學們一定能感受到作者熱愛我們祖國河山的情感,並由此激發我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

第五步 拓展知識,佈置作業。

1、歷代文人對三峽有過很多讚美,讓學生結合“相關詩詞”,去再一次領略三峽的美。

2、“三峽”是美麗的,我們山亭也有很多美麗的風景,比如抱犢崮、熊耳山、蓮青山等。讓我們學習酈道元寫景的手法,來描繪我們美麗的山亭吧!

語文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擬行路難》選自《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一單元。《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高二語文選修教材,這本書着重從文學鑑賞的角度引導學生閱讀古代詩歌散文,進一步夯實高中生古代詩文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文言文閱讀能力以及文藝審美能力。

第一單元爲古代詩歌鑑賞,按照不同的教學要求本單元又可分爲賞析指導、賞析示例、自主賞析、推薦作品四部分。

賞析指導部分明確提出本單元教學目標是“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所謂“以意逆志”就是指我們在鑑賞詩歌的時候,一方面要在正確理解詞義、字義的基礎上,從作品的整體出發,由表及裏地理解詩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結合自己的人生閱歷和情感體驗去推測作者的寫作本意,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謂“知人論世”就是指在分析詩歌時要結合作家的人生經歷、思想傾向、審美情趣和他所處的特殊時代背景來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義。二者之間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賞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詩歌是《長恨歌》,由於篇幅較長,難度較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自主賞析部分的《擬行路難》可以說是本選修教材的第一篇課文,科學地引導學生從“以意逆志”“知人論世”角度來解讀詩歌既可以爲本單元的推薦作品部分的學習打下基礎,也可爲本教材剩下的兩單元詩歌的學習起一個示範作用。因此,本課的學習意義重大。

二、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根據《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版)》《20xx年湖北省高考語文大綱》對詩歌鑑賞的要求以及14班學生的語文學習實際情況而制定。

(一) 《全日制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初步鑑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啓迪。

(二)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要求:

1、培養和激發學生閱讀古代詩文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2、藉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瞭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3、學習鑑賞古代詩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個性化體驗,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 《20xx年湖北省高考語文大綱》要求:①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②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三者可歸納爲十個字:學生 語言 形象 技巧 情感 。簡單地說,就是要以學生爲主體,從品味詩歌語言,分析人物形象,賞析表現技巧,感悟詩人情感這些角度來鑑賞詩歌。

(四) 高二(14)班學情分析:

1、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閱讀鑑賞板塊的古代詩歌學習的基礎上,(14)班學生已有一定的詩歌積累,具備一定的詩歌鑑賞方法;

2、(14)班學生基礎差,積累實詞少,完整地理解詩歌大意尚存在問題,對文本的分析能力還需加強;

3、(14)班是理科班,邏輯能力很強,形象能力稍差,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書寫的文采性需要加強;

基於以上教學要求和14班的學情分析,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知識與能力:

(1) 瞭解鮑照的生平及作品;

(2) 理解詩歌大意,背誦全詩;

(3) 分析詩句中“愁”的動作表現和社會根源;

(4) 賞析比興手法的運用;

(5) 分析詩人形象。

2、過程與方法:

(1) 從“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角度展開師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 從“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詩人內心的愁悶通過外在的動作表現出來;

(3) 從“知人論世”角度分析詩人悲憤苦悶的根源。

3、情感、態度與價值:

(1) 把握詩歌情感,體會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

(2) 激發學生對詩人懷才不遇的同情和對其才華橫溢的敬仰。

其中,教學重點爲:

(1)把握詩歌主旨,掌握詩歌朗讀技巧,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分析“愁”的動作表現和社會根源;

(3)詩人形象分析。

教學難點爲:

(1)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鑑賞方法;

(2)比興手法的理解。

三、 教法學法

爲了給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成爲課堂教學的`主體,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課文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誦讀法。誦讀是古代詩歌教學中關鍵環節,聲情並茂的吟誦,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幫助學生把握詩歌的情感,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爲詩歌鑑賞打下良好的基礎。

2、問題法。問題的科學設計不僅能突出教師的引導性作用,還能激發學生思考的樂趣和好奇,培養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它既強調教師給予足夠的課堂空間給學生,又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合作性,它既是一種教法,又是一種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在課前安排學生預習詩歌,弄清詩歌大意,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詩歌朗誦過程中,先由學生代表嘗試讀,再由學生點評朗讀效果,教師引導點評角度,最後由教師總結閱讀技巧,整個過程強調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在探究詩人“愁”的根源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結合社會背景和詩人生平深入探討詩人“懷才不遇”的具體性和社會根源。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倡導學生與學生的合作,教師與學生的合作,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讓教師成爲課堂的引路人,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引導性。

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以杜甫和李白對鮑照的讚美導入,從感性上給學生樹立鮑照的高大形象,讓學生敬仰、欽佩詩人,爲後面分析詩人的不幸遭遇作鋪墊,前後形成鮮明對比,加深學生對詩人內心愁悶的理解和對其懷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詩題解讀與預習答疑:樂府詩。“行嘆復坐愁”互文;“歌”,歌詠,吟詠。

(三)誦讀詩歌(重點)

學生集體自由讀mdash;教師提要求:情感,語速,語調。

學生代表嘗試讀mdash;學生點評,教師引導,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完成情感、語速、語調的教學目標。

教師配樂示範讀mdash;教師示範,帶領學生逐句模仿讀。

學生代表示範讀mdash;檢查模仿效果,學生示範。

學生集體齊讀mdash;進步把握情感,揣摩語速語調。

(四)分析情感:

1、承接朗讀的情感,提問學生:詩歌中那個詞直接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悲憤苦悶?從而引出詩眼“愁”?

2、接着提問:詩人是怎樣表現這種愁的呢?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柳永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辛棄疾的“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歸納出通過外部的動作行爲來表現內心的愁悶的寫法,引導學生找出《擬行路難》表現詩人內心的動詞。

3、學生分四個小組用四字短語概括這些動詞所在的詩句,師生合作,通過比較辨別,得出最好的概括。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出詩人“愁”的層次感。

以上問題,既培養學生通過朗讀詩歌把握詩歌的情感的能力,又注意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詩歌語言的能力,強調師生的合作學習,注意從“以意逆志”角度鑑賞詩歌。

4、提問:詩人“愁”的原因是什麼? 引出從“知人論世”角度鑑賞詩歌。

5、提問:詩人對造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有沒有清醒的認識?有。

6、從哪裏可以看出來呢?學生容易答出“命”,很難答到第一二句。教師引導:“命”是直接道出,第一二句直接道出。先分析一二句,再分析“命”。

7、提問:第一二句明明是寫的水呀?怎麼會是愁的根源呢?該怎樣理解?教師引導:此處用的是一種表現手法。學生容易答出“比喻”,教師補充“起興”,綜合起來即“比興”。

8、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詩人對“命”的態度:知命認命 抗命 認命

這個問題的設計,注重文本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文本的深度。

9、教師小結:全詩圍繞一個“愁”字展開,“瀉水興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嘆愁”“酌酒消愁”“悲歌斷愁”,形象地寫出了詩人的愁緒在不斷流動,不斷加深,當詩人情不能自已時,他發出了生命中的最強有力的吶喊:“心非木石豈無感?”可最終,也只能吞聲躑躅,不敢言愁。在“愁”的背後是詩人對不公平的命運的抗爭,對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學完詩歌,我想,在每位同學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鮑照。

10、詩人形象分析:讓大家在紙上寫,教師引導學生從外部形象和內部形象來展開。教師朗讀習作,然後點評。本環節調動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完成了分析詩人形象的教學目標。

11、背誦詩歌:個人背mdash;分組背mdash;集體背

12、作業:蒐集“愁”的詩句。

七、教學板書

板書分爲正板和副板。正板的設計圍繞兩個字:“愁”“命”。“愁”分爲:瀉水興愁 行嘆坐愁 酌酒消愁 悲歌斷愁 吞聲咽愁。“命”分爲:知命 認命 抗命 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