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沉與浮》說課稿

《沉與浮》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8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沉與浮》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沉與浮》說課稿

  《沉與浮》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我是應聘幼兒園教師的XX號考生。我今天的說課題目是《沉與浮》,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幼兒情況、說活動方法、說活動準備、說活動過程、說活動延伸六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沉與浮》是選自幼兒園中班科學領域活動,旨在讓幼兒通過常見的材料,有趣的實驗,讓幼兒對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進行感知,萌發對科學實驗的興趣,激發幼兒探索欲。符合《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是貼近幼兒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這一要求。結合《綱要》要求以及中班幼兒特點,我設置瞭如下三維目標

認知目標:初步感知各類物體在水中沉浮現象。

能力目標:可以將物體按沉浮特徵進行分類,並可以利用“xx”和“xx”來進行記錄。

情感目標:樂意參加沉與浮實驗,感受實驗帶來的快樂。

結合本次活動的主要內容以及以上確定的三維目標,本次活動我設立了如下教學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初步感知各類物體在水中沉浮現象,並可以將物體按沉浮特徵進行分類。

活動難點:可以利用“”和“”進行記錄。

  二、說幼兒情況

在活動中,我們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應該對幼兒進行分析,這樣才保證因材施教。接下來我將對幼兒情況進行簡要分析:中班幼兒有意性行爲開始發展,活潑好動,好模仿,求知慾強,喜歡與同伴進行交往,而思維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因此我設計的《沉與浮》活動爲幼兒提供了大量感性材料,可以讓幼兒在活動中學會如何利用簡單常見的材料,進行有趣的科學遊戲,並可以對它們的現象進行記錄表達。從而可以豐富幼兒經驗與認識,激發幼兒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尊重幼兒作爲學習主體的經驗和體驗,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的方式引導他們在與環境的積極作用中得到發展。

  三、說活動方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該成爲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開放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將採用實驗遊戲法爲主,談話法和觀察法爲輔來進行活動的開展,摒棄了傳統的說教形式,提出了開放性的問題,讓幼兒在自主探索活動中獲取知識,得到經驗。

  四、說活動準備

著名的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曾指出:“作爲教師,應該爲幼兒提供一個有準備的環境。”因此,本次活動我做了如下準備:

物質準備:沉浮材料(小石塊、小鐵塊、玻璃球、鑰匙、硬幣、鐵罐、紙船、塑料空瓶、木塊)記錄表、臉盆每組一份。

  五、說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是一個活動最核心的環節,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以及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我採用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方法來組織本次活動,基本流程分爲如下五個部分: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本環節我會通過設計“小夥伴迷路”的情境,用生動有趣的話語,導出沉浮材料,讓幼兒初步認識沉浮材料,可以說出沉浮材料的名稱,通過有趣的談話方式,讓幼兒對接下來的活動充滿期待。

(二)大膽猜測,初步感知

在本環節,我會通過以“鑰匙實驗”爲例,先讓幼兒對鑰匙放入水中後的現象進行大膽猜測,並讓幼兒談談自己的看法,說出自己猜測理由,並通過幼兒觀察真正鑰匙進入水中的現象,驗證幼兒猜測是否正確,從而對物體在水中的現象,有初步感知。

(三)認識沉浮,進行記錄

在本環節,我會在幼兒觀察並認識“鑰匙實驗”的基礎上,出示記錄表,並引導幼兒認識理解“”和“”符號的含義,並可以通過教師提問,並示範,在此過程中,我會提出如下富有啓發性的問題:“小朋友們,這個符號是什麼呢“”?鑰匙沉在水底,是在下面還是上面?可以用哪個符號表示?”使幼兒可以利用這兩個符號,讓對鑰匙的沉浮現象進行記錄,從而加深幼兒對實驗的理解。

(四)分組實驗,深度感知

本環節我會將幼兒分爲兩組,分別讓每組幼兒對剩下的材料,如:鐵塊、木塊、塑料水瓶、紙船等材料,逐一進行實驗,並採用記錄表方式進行記錄,從而使幼兒可以感知更多沉浮材料,並可以使幼兒對使用“”和“”兩個符號,進行相應練習,從而可以更深的感知物體的沉浮現象,爲接下來的環節,做好鋪墊,

(五)進行遊戲,遷移內化

本環節,我會通過“幫小材料找家”遊戲,由幼兒根據記錄表上的記錄內容,幫助沉浮材料,找到相應的“家”,從而對今天的活動得到更深刻的遷移內化,並在活動過後教師進行總結,對幼兒的記錄表以及遊戲結果進行確認,並幫助幼兒再次回憶,從而使幼兒得到正確完整的知識。

  六、活動延伸

好的教育不是止與特定的某一次活動,而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因此我將採用家園共育的方式進行活動延伸,讓幼兒回家與父母一起發現更多可以用來做沉浮實驗的材料,寓學習與生活之中,並與父母一起完成記錄表,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增進親子感情,並達到家園一致,使幼兒身心得到良好的發展。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說課內容,感謝各位考官耐心聆聽。

  《沉與浮》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設計意圖: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每個人離不開它,正因爲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並認識了它,可以說,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作爲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我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目標定位:

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

(2)初步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並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幼兒的團結協助能力。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2)教學難點;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4、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

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各種操作材料:大水盆、紙、木塊、金屬、石子、海綿、塑料、乒乓球、樹葉、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

(2)記錄材料:標有上下標記的記錄卡、記號筆。

  二、說教法:

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2、演示法:對於此活動中使用的記錄卡,幼兒並未見過,因此,教師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可以讓幼兒直接瞭解記錄卡的使用方法,減少了幼兒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三、說學法: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

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爲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爲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物體沉浮的祕密。

2、記錄法;讓幼兒將探索結果記錄下來,

爲幼兒的討論、交流活動提供依據。

3、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四、活動流程:

1、猜測活動(指導語: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沉,哪些會浮?)

剛開始,教師爲幼兒設置了一個懸念,通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爲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2、操作

活動(指導語: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

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3、認識活動(指導語:你知道這是什麼標誌嗎?)

在這裏,教師通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標誌,爲接下來的記錄活動做好準備。

4、記錄活動(指導語:哪些東西會下沉,哪些東西會上浮,請你用沉與浮的標記記錄下來,並出示記錄表。)

通過記錄,使幼兒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目瞭然,還爲後面的總結交流活動提供了依據。

5、分類活動(指導語:請你把沉與浮的物體分類放在兩個籃子裏。)

分類活動,讓幼兒對物體的沉浮現象有所鞏固。

6、交流總結活動(指導語:說說記錄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發現了什麼。)

在這裏,教師爲幼兒提供了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幼兒自己記錄結果,幼兒可以盡情表達,不僅發展了幼兒的友語言,還拓寬了幼兒思維。

7、延伸活動:(請幼兒回去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會沉下水底,哪些東西會浮上水面,並說說它們沉、浮的原因。)

在這裏,活動還沒有結束,教師讓幼兒帶着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沉與浮》說課稿3

我是花官營中心小學的——張豔萍。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九課《浮與沉》。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對本課的構思和設想。

  一、教材分析

本課在學生已有日常生活經驗基礎上,安排了三個逐層遞進的教學活動:1、認識物體的浮沉現象;2、認識改變物體在水中沉浮的方法;3、感受浮力。旨在通過學生動手實驗,自主探究出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從而學會探究式學習的方法。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同學剛接觸科學學科不久,熱情很高,已初步掌握了一些觀察的方法。對於“浮與沉”的知識,他們有着一定的.生活經驗。但接觸實驗探究還比較少。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知識目標:

1、認識物體的浮沉現象;

2、瞭解沉浮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變;

能力目標:

1、能根據生活經驗預測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並用實驗的方法驗證;

2、能根據物體在水中沉浮的狀態給物體分類;

3、能找出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

情感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認真的觀察現象和積極思考問題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研究生活中的科學和運用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物體沉浮現象;

教學難點: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

  三、教法與策略

科學教學力爭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本節課我將從學生實際出發,主要採用探究發現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分組實驗,合作交流,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以探究爲核心”的教學理念。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實驗記錄表;水槽等演示設備學生準備:水槽、水、曲別針、橡皮泥、小石頭、螺絲釘、鑰匙、乒乓球、塑料瓶、海綿、鉛筆等。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認識浮沉現象

上課伊始,教師首先使用故事導入新課:“一羣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不小心球掉進了第一文庫網旁邊的樹洞裏,洞口又小又窄,人根本下不去,誰能想個辦法,把球拿上來?”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不難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隨水浮上來。教師問:“如果是我們上體育的鐵球掉進深坑,那麼還能用這個辦法嗎?

【設計意圖:用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探究的慾望。】

接下來,教師拿起一個瓶蓋,讓學生猜猜它在水中是浮還是沉?讓學生動手試一試,會發現把瓶蓋放在水面讓它仰在那,瓶蓋就會浮在水面上,如果把瓶蓋放入水中或者反過來放進去,就會沉入水底。於是引出新問題:瓶蓋在水中到底是“沉”還是“浮”?進一步明確觀察物體浮沉的方法:

把一件物體放入水中,如果它向上運動離開水底就是浮;如果它向下運動停在水底就是沉。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物體沉浮的方法和判斷沉浮的標準。爲後續的探究活動奠定方法和知識基礎。】

(二)提升原有認知——觀察更多物體的沉浮。

老師給各小組準備了十種在學習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先來猜一猜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隨着學生的預測在黑板上貼物體圖片,不能確定的貼在板書“浮”與“沉”的中間。師引導:猜測出來的結果要用什麼方法來驗證呢?

教師演示正確實驗方法,實驗前用課件提出實驗要求及要點:並填好實驗記錄單。

讓它沉下去?

(2)選擇一個沉在水底的物體(如橡皮泥),想一想:用什麼辦法能讓它浮起來?

學生分組自選問題進行探究,比一比,哪組的辦法多。2、交流探究發現,建立科學概念

學生展示彙報小組探究結果。學生通過討論分析想出了很多好辦法,比如讓塑料瓶沉下去的方法有:用手壓下去,裝滿重物或灌滿水等。讓橡皮泥浮起來的辦法有:把橡皮泥裹在塑料瓶上,放在瓶蓋裏,捏成船形或碗形,做成空心球等。

通過交流、研討、提煉出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物體的輕重、大小有關。大小相同的物體,輕的比重的容易浮,重量相同的物體,大的比小的容易浮。

【設計意圖:爲了使學生建立科學的概念,在學生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指導學生交流總結。】

四、總結拓展——收課不收思

引導學生了解自然界中與沉浮相關的課外知識,豐富學生知識視野。

1、輪船爲什麼浮在水面上?

2、中國死海,人在水中爲什麼不會沉下去呢3、潛水艇是怎樣浮上來的。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承上啓下,既是對課堂中心內容的總結,也是爲下節課“感受浮力”作了鋪墊,是科學探究的延續。讓學生帶着問題離開課堂,會讓他們用探究的思想去認識事物,用開闊的眼光去看待生活。】

最後我說一說我的板書設計:我設計的板書圖文並茂,簡潔地概括了本節課內容,突出了重點難點,讓學生一目瞭然。

以上是我的說課過程,懇請各位老師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