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說課稿彙總七篇

說課稿彙總七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8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說課稿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說課稿彙總七篇
說課稿 篇1

  一、課前研究課標及考綱

明確考綱對議論文的閱讀要求:閱讀議論文,能借助議論文的文體知識,把握議論文的論點,明確文章的論據,理解觀點與材料之間的關係,理清文章的論述層次,理解論證方法及其作用,體會語言的嚴密性。爲此,要真正讀懂議論文,解答好議論文的問題,就有必要對議論文知識有個充足的認識和把握。我教學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複習,突出重點;落實知識,培養能力;單項訓練,整體綜合。因此把整個議論文複習分爲三個課時完成(論點;論據、論證方式;結構、語言、生活)。論點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是議論文閱讀的基礎,尋找、歸納論點最重要,所以我以論點這一知識點爲切入口,提高學生閱讀議論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明確教學目標及重點:

教學目標:

1、複習議論文的三要素、基本結構、論證方法、語言特徵等一般常識。

2、掌握論點的位置、引入方法、表述要點等知識。

3、能運用論點知識來閱讀議論文,解決相關問題。

教學重點:

議論文論點的知識快速尋找、論點的引入方法;論點的表述。

教學難點:

論點的概括性表述。

  三、教學形式:“三我六步法”

(1)議論文閱讀內容多,容量大,採用多媒體教學與作業紙相結合的方法。

(2)講連結合。

  四、教法

1.啓發引導法;2、整理歸納法。

考慮到初三學生已經學過議論文,所以通過佈置預習,整體感知文體知識。從查找論點引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儘量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通過啓發,讓學生明確議論文的知識要點,整理歸納,掌握議論文的閱讀方法。啓發式教學教師應根據學生和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做好應對策略,加強學法指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建立知識間的聯繫,建立知識與技能的聯繫,建立知識技能與綜合能力的聯繫,讓學生自主學習。

  五、學法

在教師引導下的“自主——合作——歸納——應用”。即教師設問,學生思考,自主學習;小組合作,通過“兵教兵、兵幫兵”的方式,進行知識的遷移訓練;小組交流,能舉一反三,學以致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教師引導、啓發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積極思考,把握各個知識要點,掌握閱讀方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六、教學流程:

(一)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1、激情(課前背景音樂、提醒學生坐姿、學生回答問題音量)ppt1

2、揭題(教師導入語引出課題)ppt2

(二)、檢查預習作業,整體複習感知議論文知識

1、議論文的基本定義:ppt3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需要對人、事、物或者某些現象表明態度、發表意見,分析事理,闡述觀點,這就是議論。以議論爲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就叫做議論文。(學生交換預習作業一,互查、指名兩生回答)

1、 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ppt4

2、 議論文的論據有事實論據有道理論據兩大類.ppt5

3、 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是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ppt6

4、 常見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引用論證。Ppt7

5、 議論文語言具有概括性嚴密而又鮮明。Ppt8

(三)、明確教學目標:

1、由此可見,議論文的閱讀方法就是:找論點、理結構、辨論據、品語言、聯生活。Ppt9

2、揭示教學目標:(略)ppt10

(四)、教師點撥、指導方法

1、由預習作業《珍惜有限期限》引出找論點。

2、論點——是作者對某個問題所持的見解與看法ppt11

3、類型:中心論點、分論點,如《理想的階梯》ppt12

4、論點位置:ppt14(指名一生回答,其餘面對的面說出其它位置)

(1)標題直接提出

(2)放在文章開頭

(3)放在文章中間

(4)放在文章結尾

(5)沒在文章中直接表現,要讀者概括

5、論點的引入 ppt13

(1)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

(2)針對現象提出問題,再提出中心論點。

(3)根據親身經歷的某個生活事例提出論點。

(4)用某種方法提出中心論點。如比喻、對比等。

6、瞭解考試中常見題型:ppt15

(1)論點是怎樣提出來的?

(2)歸納和找出文章的論點或者中心論點。

7、論點要求:正確、鮮明ppt22

8、論點表述:ppt23

(1)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

(2)應該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陳述。

(3)應該具有概括性(反問句、比喻句原則上不作爲論點)

(五)、學生合作學習,形成能力

1、小組討論完成當堂鞏固的的5篇文章中的2篇。Ppt16

2、教師巡迴檢查、對部分作業當堂批閱。(引入方法、表述要點強調)

3、全班交流小組合作學習結果。

4、教師進行綜合性評價,強調方法ppt17---21

(六)、當堂鞏固:《誠實是一種可貴的品質》

(七)、課後鞏固、提高能力

1、完成作業。

2、劃出《珍惜弱點》、《一根牙籤能走多遠》、《人總得藐視點什麼》、《學習語文不能求速成》、《成功也會成爲包袱》中的論據,爲下一複習專題“論據 、論證方法”做準備。

七、

這節議論文閱讀複習課,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多媒體的輔助,我認爲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複習了議論文的文體知識。通過訓練把握了議論文的論點的知識點方法,形成了能力。教學中體現了把議論文文體閱讀和現代文閱讀共同要提高的能力相融合這一特點。通過上這節課,我感受到要上好複習課,教師課前研究課標與考綱,認真備課是必備條件,還課堂給學生是關鍵。

因水平有限,有許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們批評指正。謝謝!

說課稿 篇2

現代建構主義理論指出:“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的接納過程,而是一個以已有知識、經驗、態度爲基礎的主動的建構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能停滯於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傳授,而需要營造一個“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間,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讓他們在主動參與中得到發展。下面。我以小學語文(蘇教版)第十冊第一單元的一首古詩《遊園不值》的教學,來做一些嘗試。

  一、說教材

《遊園不值》是一首讚美春天的著名詩篇,爲宋代詩人葉紹翁所作。讀意爲:春天來了,葉紹翁想到了老朋友,於是去訪、去賞春。正當葉紹翁“小扣柴扉久不開”掃興之時,猛然間見到了一枝伸出牆外的紅杏,欣喜之情油然而生,靈感實至,“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便脫囗而出。這首詩構思奇巧,耐人尋味。

根據課文內容和特點、小學古詩教學的目的以及小學生的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

1、瞭解詩意,想象並說出古詩所描繪的景象。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領悟“一枝紅杏出牆來”的深刻含義。

在教學這些內容時,“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想象並說出古詩所描繪的景象”是重點,難點是領悟“一枝紅杏出牆來”的深刻含義。

  二、說學情

五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十多首古詩,積累了不少經驗。然而古詩無論是從語言文字上還是寫的'內容上來看,都離我們時代較遠。小學生解讀古詩,體味意境很困難。

  三、說教法學法

怎樣教好這首古詩呢?我根據五年級的學生已具備自學古詩的能力和古詩教學的關鍵是領會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這些情況,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爲主,充分利用電教媒介,採用情境教學法等方法,讓“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演一演”等多種方式,積極參與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播放歌曲《遊園不值》,“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伊始,我便播放歌曲,激發起學生學習古詩的深厚興趣。

〈二〉學習古詩

1、初讀指導

(1)揭示課題,簡介作者。

(2)學生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標出停頓符號。

(3)指名朗讀,相機正音。

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是瞭解古詩大意的第一步。讀古詩要做到字正腔圓,這有利於培養語感。

2、理解詩意

(1)引導學生用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看註釋或聯繫上下文理解)去學習古詩。

(2)自由朗讀古詩,交流感受。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源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已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這首詩比較淺顯,教學時我就放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互幫互助,再加上教師從旁組織、指導、點拔,使學生不僅能在主動參與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還能培養合作的精神。

3、感悟詩情

(1)理解題意

通過問題“詩人去遊園沒遇到主人,心情如何?”“詩人看到紅杏想到了什麼?心情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未遇主人時的掃興,及看到“紅杏”想到“春色滿園”的喜悅。“每個學生都蘊藏着具大的潛能”學生通過“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的學習方式,加深了對古詩的理解,潛能在詩情畫意中從容釋放,培養了想象、表達能力。

(2)朗讀體會

《課程標準》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古詩教學更不能忽視讀的重要性,所以我讓學生在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放聲朗讀,領悟詩情;然後配圖配樂誦讀,使學生在讀中受到美的薰陶,激發其對春天的喜愛。學生經過反覆品讀,吟誦,完全陶醉在詩的意境中,從而領悟到詩歌的藝術魅力。

(3)合作探究:“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爲什麼能成爲千古名句,流傳至今?

這是教學中的難點,我主要通過啓發學生思考:“這兩句詩除了字面意思外,還有沒有更深層的意思?”再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體會“園子”和“紅杏”的象徵意義,然後引導學生從身邊生活中尋找事例來說明這兩句詩中蘊含的道理是正確的,並能在生活中學會靈活地運用這兩句詩。

4、描述詩境

展現自我,是每個學生心底強烈的慾望。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放物讓學生演課本劇,能增加學習古詩的趣味性,使學生真正喜歡上古詩。

(三)課外延伸

朗讀描寫春天的千古名句。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會背誦不少於80篇的古今優秀詩文。安排此環節,意在讓學生積累有關春天的名句。

(四)作業

佈置學生收集有關春天的古詩,搞一個小抄報活動。

“誦讀古代詩詞要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這是《課程標準》對學習古詩的要求,所以我佈置了這道作業。

  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突出課文的中心。我抓住古詩的重點,設計以下板書:

遊園不值

遊園→未遇主人(掃興)

紅杏→春色滿園(喜悅)

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課標人教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組共有四篇課文。這篇課文語言生動優美,現實和過去互相比照,敘述與描寫互相輝映,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於後代。讓我們看到了我國人民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堅定決心。本課是略讀課文,要求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鑑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從三維度出發,我將本課教學目標擬定如下:

1、知識能力目標

認讀生字詞,能理解詞語的意思;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說說青山不老的意思,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認讀、理解詞語的意思達到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圍繞學習目標通過閱讀引發思考,敢於質疑。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激發學生熱愛地球,保護環境的思想感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是體會“青山不老”的真正含義。

二、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關於閱讀教學中提到: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將此作爲自己教學的指導思想,將此理念貫穿滲透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來制定教學方法。所以在教學中主要讓學生通過自讀來學習課文,以讀代講,抓住重點詞語感悟法,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質疑、討論、交流。從而培養他們閱讀能力、提高他們語文學習質量。

三、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中,我緊扣“以學爲主,當堂達標”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努力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感悟和思考,在積極探究中獲得思想啓迪,在語文實踐中提高語文素養。

我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

同學們,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生命在那裏遭到乾旱、霜凍、沙塵暴等怪物的嚴峻挑戰,綠色更是難以尋覓。

出示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的課件。

然而,一位老人卻用自己的雙手打造了一座座青青的山。

出示綠樹覆蓋的青山圖。

看了這2幅畫面,你有什麼樣的感覺?

從漫漫黃沙到林海如濤,這是一個多麼大的奇蹟啊!在這片林海後面,凝聚着一位可敬畢生的心血和執着的追求。

同學們想認識他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第16課青山不老,走進這片綠洲,認識這位創造奇蹟的81歲老人吧。

說課稿 篇4

《秋天的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五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文章名爲寫秋雨,實際在寫秋天。課文內容是豐富多彩的,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的豐收景象,還有深秋中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把秋雨作爲一條線索,將秋天衆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認識本課生字,理解重點詞語“五彩繽紛”。2.展開想象感受秋天的色彩美,感悟語言的美,能仿照句子說話。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一二自然段,表達對秋天的喜愛。

教學重點、難點是1.通過朗讀感受秋天的美好,感悟語言的優美,能仿照句子說話。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一二自然段,表達對秋天的喜愛。

我的教法和學法是:抓住重點語句,通過圖文結合反覆品讀、深究、討論,感受秋雨的美。

我的教學過程是:第一、通過詞語積累,遊戲導入課題,利用有感情的朗讀課題,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在這過程中,我覺得達到了我要的效果,學生的熱情激情都有了。第二,整體感知,體驗情感。我利用總分總的學習方式,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利用範讀讓學生體驗課文情感,抓住課文線索,讓學生讀課文,說對秋雨的印象,找作者對秋雨的印象,最後品讀句子。第三,品賞朗讀,領悟情感。第一自然段我略帶過了,只是和學生合作讀了一遍,然後很快過渡到第二自然段。因爲第二自然段是精讀部分,所以把第一自然段看作是過渡部分。在講第二自然段時我重視“讀”的語文特點,讓學生通過不同的形式讀課文達到品讀的效果。其中我抓住了“五彩繽紛”這個詞語的理解,從而讓學生細讀第二自然段。我讓學生劃出表顏色的詞引出課文內容,然後利用課件圖畫,抓住關鍵的詞指導學生的朗讀,也隨機讓學生說了說課文的比喻句。第四,發揮想象,仿寫句子。主要是讓學生用“…….像……”仿照課文說比喻句,但是由於時間原因,就省略了,留到下節課學習。

我覺得在這節課中我進步最大的是:時間的把握。以前我心裏沒有時間的概念,往往是前面鬆後面緊,到最後急。而這節課,在時間方面我顯得比較從容。

下面我就說說幾點教學後的反思吧。

一、我覺得自己很多地方沒有準備得很充分,如我在指導學生朗讀句子時我在教學設計時沒有設計到老師要說什麼,過渡語也只是臨時發揮,很多都用的不好,如本想說:女孩子更喜歡花,就女孩子來讀菊花仙子這句吧,結果像平時上課一樣,說得很死板,最後齊讀第二自然段也是這樣,想用詩意一點的過渡語,結果卻機械地過渡了。所以朗讀指導的不是很好,沒有達到我想要的效果,而後面的教學也顯得有點胸無成竹的感覺。又如我沒有精心做課件,做得比較單一,上的時候發現有些缺陷,如出示水果圖時,不夠多,不夠誘人,田野圖也沒有找到很好的效果圖。楓葉圖如果能加上動感就更形象了。另外,圖片上的最後一排字被擋了一半,這是課前沒有發現的。從這裏我體會到:充分的準備,詳細的教案對於上好一節課是多麼的重要。

二、不夠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探索新知。這節課,我很多地方都不夠體現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新知,如在讓學生畫出作者寫對秋雨印象的句子時,本想多讓幾個學生回答的,但是我發現很多學生畫錯了,所以就叫了一個較好的學生全說完。在劃出關於顏色的詞時,我沒有多讓幾個學生說,使得一些學生想說沒機會說,如一直這樣就相對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指導銀杏樹這副圖朗讀時,我沒有先讓學生說說:應該用什麼語氣來讀,而是我直接告訴了他們。上完課後我總覺得還是在上二年級的課一樣,還是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去解決的教學模式。三年級是低年級跟高年級的過渡年級,要開始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給他們的要求要高過於二年級的,但是我一直在想:怎麼過渡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在平常教學中我也在嘗試給學生提高的要求,但是一問不知,最後還是我提問題,學生答。在這裏我希望有經驗的老師能就這麼問題給我提出寶貴的建議。

三、設計的難度不高,我覺得唯一有點難度的是在拓展上,仿照課文用“…….像……..”說句子,可是因爲時間原因,我就沒講了。或許這個是一大不足吧。

下面請各位領導,老師多多指教,提出的寶貴意見。

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

  一、教學內容

這節課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分類》的第一課時《整理房間》。

  二、教學目標

1、在觀察、比較、交流的活動中,初步體會分類的含義和方法,感受分類思想。

2、能按一定的標準,對物品進行整理分類,初步體會對物品進行分類的過程就是尋找事物共同屬性的過程,培養數學應用意識。

3、培養有條理地思考問題的能力及良好的生活習慣。

4、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會分類的重要性,進一步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三、教學過程

本課爲讓學生能比較直觀地認識分類,掌握分類的方法,安排的物品都是學生經常接觸的,所以,學生在進行整理時容易產生親近感,也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整堂課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課後都能掌握確定分類標準的方法。以下就是本堂課後的一些反思:

1、在學生回答後,如果適當引入其他同學來參與評價,可能效果會更好,學生的參與面也會更廣。

2、在課堂中我運用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可在具體實施起來卻不是很理想,今後還是要學習有關如何去引導學生很好的進行小組合作的一些好的方法。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變變變》是我設計的大班綜合活動。新《綱要》提出:“幼兒園科學教育要緊密聯繫幼兒生活進行,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爲探究的對象”。在孩子的世界裏,對大自然本身就有着強烈的興趣。藍天、白雲、紅花、綠葉,孩子們生活在一個多彩的世界裏,多彩的動物,植物是怎麼變出來的?大班綜合活動《變變變》爲幼兒解開了這個疑惑,幫助幼兒瞭解了青蛙,蝌蚪,種子是怎樣變化的。生長的。激發了幼兒的興趣。

  二、說幼兒

《指南》中提出:“大班幼兒在集體中能注意聽老師或他人講話。能根據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設等相對複雜的句子“根據大班幼兒年齡興趣所在及他們的知識活動方面,無論是觀察、注意、記憶的過程或是思維和想象的過程,他們都有了一定的觀點和方法的年齡特點,活動中我採用了讓幼兒聽,看,說,想。全方位調動幼兒的主動性,與參與性。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由於幼兒生活背景和知識水平不同,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個別進行加強輔導。

  三、說活動目標

教育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育活動起着主導作用,我根據大班幼兒特點制定以下活動目標,分別爲:

1、通過活動讓幼兒瞭解蝴蝶,青蛙,種子的神奇生長過程;

2、學會說:“小時候我是…..過了幾天……又過了幾天我變,變,變,變成了……“這樣的句式,並學會續編;

3、體會音樂所帶來的樂趣,培養對語言的喜愛。

根據活動目標,活動重點定位於:瞭解蝴蝶,青蛙,種子的生長過程

難點爲:幼兒學說“小時候我是…..過了幾天……又過了幾天我變,變,變,變成了……“這樣的句式,並學會續編;

  四、活動準備

爲了讓活動進展的更順利,我做了如下的活動準備:

青蛙,蝴蝶,種子生長變化的圖譜,視頻.

音樂《想變成一顆樹》

  五、說教法

活動中,我採用的教法有:

講解,演示法:通過教師講解,演示,讓孩子瞭解動物,植物的生長過程

談話法:主要體現於觀看視頻後請幼兒說一說動物,植物是怎樣生長的。談話法促進了孩子與孩子之間、孩子和老師之間的交流,從中也圍繞目標滲透了孩子合作意識的培養。

觀察法:幼兒觀看視頻,充分理解生長的過程

  六、說活動過程

1、以顏色的混合變化導課,激發幼兒興趣

讓幼兒通過觀察其變化過程從而產生好奇心,激發求知慾。提問:顏色是怎麼變出來的呢?把疑問留幼兒,讓他帶着疑問進入下一個環節。

2、圖譜展示,引發幼兒說的興趣

圖譜的展示,以生長的過程講述,讓幼兒在老師的娓娓道來中,認知,感受動物,植物的生長過程。培養幼兒的注意力,傾聽能力。學會聽他人說話。同時觀看視頻,進一步讓幼兒瞭解的生長的過程。

3、談話·續編

視頻後,請幼兒自由的說一說,你所看到的一種動物或植物的生長過程,激發幼兒大膽說,想說,願意說!鼓勵孩子們的主動交流,同時引申:茁壯成長,破繭成蝶!兩個詞語,讓幼兒感受語言的魅力。能力較強的幼兒可以續編,尊重了孩子的個體差異。

4、音樂結束:《想變成一顆樹》

《想變成一顆樹》是一首旋律十分優美,歌詞充滿美好心願的童聲歌曲。我整合了這首歌曲在這節活動中作爲結束,是爲了讓幼兒進一步體會文字魅力的同時,感受到世界,自然是美麗的。相信大自然美麗的變化與孩子們純淨的心靈必然能點亮他們的愛心!

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學生初步認識圓錐曲線是從橢圓開始的,雙曲線的學習是對其研究內容的進一步深化和提高。如果雙曲線研究的透徹、清楚,那麼拋物線的學習就會順理成章。所以說本節課的作用就是縱向承接橢圓定義和標準方程的研究,橫向爲雙曲線的簡單性質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學生狀況分析

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已掌握了橢圓的定義和標準方程,也曾經嘗試過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所以說從知識和學習方式上來說學生已具備了自行探索和推導方程的基礎。另外,高二學生思維活躍,敢於表現自己,不喜歡被動地接受別人現成的觀點,但同時也缺乏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意識。

根據以上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規律,我希望學生能達到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雙曲線的定義並能獨立推導標準方程;

2、過程與方法:通過定義及標準方程的挖掘與探究 ,使學生進一步體驗類比、數形結合等思想方法的運用,提高學生的觀察與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交流探索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用聯繫的觀點認識問題。

(四)教學重點、難點依據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確定本節課的重點爲理解和掌握雙曲線的定義及其標準方程。

難點爲雙曲線標準方程的推導。

(五)教材處理

我對教學內容作了一點調整:教材中是借用細繩畫出的雙曲線圖形,而我改用幾何畫板畫出雙曲線圖形。因爲相比之下,幾何畫板更爲形象直觀。通過幾何畫板,學生不僅可看到雙曲線形成的過程,而且較易看出橢圓與雙曲線的聯繫和區別。

二、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一)教學方法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認爲:“學習任何東西最好的途徑是自己去發現。”雙曲線的定義和標準方程與橢圓很類似,學生已經有了一些學習橢圓的經驗,所以本節課我採用了“啓發探究”式的教學方式。

重點突出以下兩點:

1、以類比思維作爲教學的主線

2、以自主探究作爲學生的學習方式

(二)教學手段

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體現在用幾何畫板畫雙曲線。但不是單純用動畫給學生看,而是通過動畫啓發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教學過程與設計

爲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更好地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我將教學過程分爲四個階段。

(一) 知識引入---- 知識回顧、觀察動畫、概括定義在課的開始我設置了這樣幾個問題,以幫助學生進行知識回顧:

1、橢圓的第一定義是什麼?定義中哪些字非常關鍵?

2、橢圓的標準方程是什麼?

3、如何判斷焦點位置?a、b、c是何種關係?

通過回顧,既檢測了學生對前面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又爲下面雙曲線的學習做好鋪墊。之後,告訴學生:今天要學習一種新的曲線。打開幾何畫板,首先通過動畫讓學生再一次回顧橢圓的生成過程,然後改變圖中的條件,將F1,F2距離變大,動畫生成一種新的曲線,學生易看出該曲線爲雙曲線。雙曲線的定義其實就是動點所滿足的關係,那麼雙曲線的定義是什麼?也就是動點所滿足的關係是什麼?這個問題可讓學生進行探究。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難點:一是距離的運算關係的得出;二是運算關係的簡化。在探究中,學生類比橢圓會想到動點到兩定點的距離差爲定值,會認爲這個定值必是正值,而會忽視距離差爲負值的情況,其實這隻能得到雙曲線的一支。對於這種情況,我會採取啓發引導,把P從一支移到另一支,然後讓學生再次思考自己得到的關係是否正確。在引導下,學生會想到動點到兩定點的距離差爲正值或正值的相反數。但這個關係能不能加以簡化?學生這個時候會聯想到可利用絕對值進行簡化。這樣就得到了動點所滿足的較爲精煉的關係,也就是得到了雙曲線的定義。這一設計讓學生先形象直觀地看到橢圓與雙曲線的形成過程,在此基礎上,再通過教師的引導,生就可在觀察思考中一步一步地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最終得到雙曲線定義,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及概括能力。另外,這一設計也在形的方面實現了橢圓與雙曲線的比較,也爲下面雙曲線定義的挖掘及兩種曲線的對比打下基礎。隨着雙曲線定義的得出,教學進入第二階段---知識探索

(二) 知識探索---- 定義的挖掘、標準方程的推導、方程的對比

1、定義的挖掘

在這一環節中,我們要認識到定義中的絕對值和兩點間距離與常數的大小關係二者對曲線的影響。

首先,我設置了這樣兩個問題:

(1)類比橢圓尋找雙曲線定義中的關鍵字;

(2)若分別去掉這幾個關鍵字曲線會發生怎樣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