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古詩《所見》說課稿

古詩《所見》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2W 次

古詩《所見》說課稿

古詩《所見》說課稿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所見》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詩《所見》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所見》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屋》裏的一首古詩。這是清代詩人袁枚寫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中描述了一個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唱着歌兒,忽然又不唱了的一剎那的情景。表達了作者熱愛鄉村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詩4行展現了兩幅圖畫。第一句話體現《牧童行歌圖》,第二句話體現《牧童捕蟬圖》。全詩的最大特色是:對仗工整,有聲有色、情景交融、由遠及近、動靜結合。本課文配有一幅插圖,但畫面上沒有畫出後兩句詩句的畫面。因此,在教學時,教師有有必要另外再出示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的圖畫。

二、說學情

學生的的朗讀水平不高,理解能力有限,對古詩還生疏,學生的情感難以與詩人產生共鳴。要讓學生說出詩中描寫的情景,一定要在老師的引導下才能實現。所以我把引導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作爲本詩教學的重點,把學生引入詩人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並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從古詩中所感受到的情景定爲本詩教學的難點。

三、說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中描寫的情景。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課文,並根據古詩展開聯想,編寫一篇小短文。

3、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觀察的興趣。

學習重點是理解古詩的意思,難點是借語言文字,想象古詩所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蘊美。

四、說教法

1、直觀教學法;

2、圖文結合法;

3、質疑法;

4、以讀代講法,自主探究法。

學生好奇心強,無意注意和形象思維佔很大的優勢,因此本課教學目標充分運用了先進的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新穎的形式,精彩的畫面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消解學生觀察體驗、抽象思維,語言表達等方面的障礙,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中我圖文對照,讓圖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語言美統一再現,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讓學生理解詩的內容,覺得自己彷彿身臨其境。

五、說教學流程

(一)由夏天捕蟬激趣導入,並引導學習本節目標。

(二)以小組按提綱獨學、對學、羣學。

1、組長組織,一人一題,按順序逐題覈對,在組內共同的疑難地方做上標記。

2、朗讀和寫話的內容按提示對子間互學。2號督促做得不對的同學主動更正。

(三)展示交流

展一,正確、有節奏朗讀讀古詩,交流生字學習。

展二,看圖寫話,組內推選,展示精彩。

展三,交流詞意和句意,每組4號,一人一詞或一句。

展四,交流“讀出感情”1、2題。

展五,以組比賽背誦。

(四)教師點撥

1、與同音字、形近字區分記憶。

2、寫出誰在什麼地方,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3、連詞成句,組織通順。

4、結合重點詞、句說說體會。

(五)達標檢測。

  古詩《所見》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說明:

《所見》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13課。它是一首充滿兒童生活氣息的五言絕句,寫夏天中午所見到的情景。詩的語言清新流暢,明白如話,通過動靜結合的描寫,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一句,寫牧童悠然自得地騎在黃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聲在樹林中迴盪。“騎黃牛”表現了牧童悠閒自在的神態。勾畫出了一幅色彩鮮明的“牧童行歌圖”。“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一句,寫牧童行走間,忽然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了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盯住鳴蟬。“意欲捕鳴蟬”不是寫詩人所見,而是詩人對牧童的機靈敏捷的動作、神態變化。這句詩抓住牧童剎那間心理髮展和動作變化這一細節,生動形象地勾畫出一幅“牧童捕蟬圖”。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認識“所、牧、捕、蟬、閉、立樾”等生字,會寫“童、閉、立、黃”等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2)過程和方法:通過觀察、合作、表演等方法讀懂詩句的意思。反覆誦讀的過程中感受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真切喜歡這首詩,願意主動誦讀,激發嚮往大自然,並有在大自然中發現更多有趣的事物的願望。

3、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識字、寫字教學

(2)會背誦課文。

難點:

感受牧童活潑、好奇的特徵。

4、教學準備:音樂、圖片、課件等

二、學情分析:

古詩短小淺顯、琅琅上口,大多數學生在入學前已會背誦。這首詩小學生應該喜歡,因爲它生活氣息濃郁,形象生動,語言充滿機趣,且這些夏天裏的故事、景緻也是很多兒童所能經歷,感受的,但由於它是古詩文,意蘊較爲豐滿,學生不易讀懂。

因此,應巧妙地利用各種可能的手段加以引導。另外,詩中出現的一些字,如“樾”、“意欲”等詞理解難度較大,教師可作引導解釋。

三、教法、學法

1、反覆誦讀法

經過千百年來大浪淘沙流傳下來的古代詩歌都積澱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它可以通過反覆誦讀來感知、理解和體味。通過誦讀來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與詩人同歡同喜,感受詩歌的意蘊,使詩人的情感自然地輻射到誦讀者的情感之中,換言之,誦讀者的情感自覺地融入古詩的意境中。這種自覺替代的情感反過來會進一步作用於誦讀過程之中,誦讀者腦海裏呈現的畫面,事物也會強化對詩人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情境教學法

古詩的教學易使學生學得枯燥無味,也很難讓學生在情感上與詩人產生共鳴。教學時,我分別採用觀察圖片、聆聽音樂、動作表演、語言渲染等多種方法來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兒童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讓學生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地學古詩。

3、合作學習法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創造一種師生、生生平等的和諧課堂氣氛,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互相幫助,互相啓發,充分發揮學生間的互補作用,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四、設計理念

在學習內容上構建三個維度:即教材規定的內容;教師選擇的學習內容;學生自行選擇的學習內容。三個維度之間在課上以教材內容學習爲主,另兩項內容作爲延續。

在學習方法上注重合作學習,留出充分的時間,留出充分的空間,通過學生多角度的相互作用走進對文本的理解,以及情感的體驗。

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繼續閱讀的慾望,也許是語文教學中教師最重要的任務,設置情境,促成互動,合理評價,在教師有效地參與下理解詩意,體會詩情,從而使學生產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五、教學過程預設

(一)一讀感知:

1、揭示課題。(通過複習以前學過的古詩來進入《所見》這首詩)

2、“所見”是什麼意思?出示課文插圖。觀察圖,“所見”就是詩人所看見的。

引導學生觀察,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有效地促進學生對古詩的理解。

3、出示古詩。在這幅美麗的畫面上,有一首詩。藉助拼音,誰能讀會它?(應該幫助學生讀準字音並糾正字音,必要時教師範讀或領讀,並指導讀出節奏)。

4、組成合作小組,互幫互助,看看哪一組讀得最好?

5、檢查小組朗讀情況

這一環節通過合作,引領學生走進詩中描繪的情境中,爲解詩意、體詩情設下伏筆;通過合作,藉助拼音、讀通、讀熟詩歌。

(二)二讀感悟

1、教師範讀,學生想像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2、課堂討論自學中的疑難處,教師相機點拔。

在這個階段,通過學生之間有效地互動,教師的相應點技,以及不斷地豐富畫面,不正是理解詩意的過程嗎?這裏展示的過程,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討論、交流、判斷。學生在過程之間得到發展。

(三)三讀想像

1、看着畫同帶着想象朗讀全詩。(齊讀)

2、想像一下,這牧童唱的會是什麼樣的歌。

3、有感情地朗讀過首詩(帶着自己獨特的感受讀)

體會詩情,對一年級的兒童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兒童的言語描繪也好,動作表演也好,無不是用他的生活經驗來詮釋、演繹動人的詩境,同時,興趣也在這裏涌動。

(四)四讀成誦

1、根據畫面背誦這首詩(願意背的齊背隨着音樂)。

2、向好夥伴背誦這首詩(可加上動作)。

(五)寫字指導

1、讓學生自己說出書寫要點

2、學生練習

  古詩《所見》說課稿3

一、說教材分析

古詩《所見》一年級下冊第十三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詩,是清代詩人袁枚寫的一首五言絕句,寫夏天中午所見到的情景。詩句內容簡潔,語言通俗易懂,用詞凝練,情景交融,動靜結合,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這首詩抓住牧童動作、心裏的變化描繪了兩幅圖,“牧童騎牛歡唱圖”和“牧童捕蟬圖”,以此來顯現出兒童夏天的趣事。

二、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認識“所、牧、捕、蟬、閉”等生字,會寫“詩、林、立”3個字。能正確、流利、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所見》並能背誦古詩。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課本插圖,反覆誦讀來感悟古詩;通過識字交流,學習識字方法;通過質疑討論,解決疑難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孩子養成樂於誦讀古詩的習慣,養成學習古詩的興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書寫生字,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難點:古詩的理解與養成學習古詩的興趣。

四、說教法學法:

1、直觀教學法: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因此本課教學目標充分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理解詩意,通過圖、文、聲、動畫等直觀、能動的變化,變抽象爲具體,變靜態爲動態,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新穎的形式,精彩的畫面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消除學生觀察體驗、抽象思維,語言表達等方面的障礙,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圖文結合法:在教學中我圖文對照,讓圖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語言美統一再現,使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有機結合。

3、質疑法:通過學生自我質疑,小組交流,這種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理解詩的內容,覺得自己彷彿身臨其境。

4、以讀代講法,反覆誦讀:本詩語言樸實流暢,讀起來琅琅上口,學生通過反覆誦讀,熟讀成誦,深入領會課文描寫的意境,受到美的薰陶。

五、說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

在導入時,我請小朋友們看圖,說說自己從圖中看到的,訓練學生看圖說完整的話。啓發小朋友充分想象當時森林中的情景。然後通過聽蟬鳴聲,請小朋友想象牧童當時的心理活動等。這樣在小朋友在真正學習古詩之前已經有的一定的心理基礎,對後面的理解就比較容易。

2、初讀古詩,隨文識字

本課當中識字量比較少適合隨文識字,板書《所見》即可學習“所”字,並進行擴詞訓練。其他四個字則可以學生找出詩人看到的事物以及幹什麼,老師便可以板書“牧童”“捕蟬”“閉口立”,板書時隨機學習生字,並交流如何記住,探討好方法。然後再回到課文中,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鞏固識字。

3、再次誦讀、解決疑難

(1)學生誦讀古詩,圈出疑難點。

(2)小組內探討疑難問題進行解決。

(3)小組內提出問題,全班課堂交流解決。教師相機點撥。

(4)再讀古詩,感受牧童的活潑好動的性格。

4、反覆誦讀,背會古詩

採用多種方式的誦讀,如個人自由練讀,同桌互讀,男女生賽讀,限時背誦選出背誦小能手。

5、指導書寫,進行展評

出示要求會寫的三個生字“詩、林、立”

(1)學生觀察,說一說寫這些字要注意什麼?(左右結構左窄右寬,木字旁的書寫,捺變成點)

(2)教師範寫,生書空筆順。

(3)學生描紅,練寫。

(4)投影,課堂展評,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