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夜書所見》說課稿

《夜書所見》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夜書所見》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夜書所見》說課稿

《夜書所見》說課稿1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夜書所見》。現在我就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設計理念、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特色幾方面闡明我的教學思路。

首先我說說對教材的理解:

《夜書所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組課文中的古詩。這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寫的客遊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鬱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於是那種鬱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根據我對教材、課標的理解和學生的學習實際,我把教學目標定爲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技能目標:

1.會認兩個生字蕭、梧,會寫兩個生字促、深,讀準一個多音字挑()。

2.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所描繪的情景。

過程、方法目標:學習藉助註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的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俗話說:牽牛要牽牛鼻子。也就是要抓住重難點,這課的重難點是: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情,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理念是先導,基於以上目標我說說這堂課的設計理念: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讓學生更多的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現代古詩教學注重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詩。所以我在教學中以品詩賞畫的新理念,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聯繫兒童的生活體驗,通過反覆誦讀,體會詩人的感情。滲透對比閱讀,體會詩中有詩,激發讀詩的熱情。找準拓展點,延伸點,利用逆向思維在所見和所不見中深切體會思鄉情。

葉聖陶先生說;教就是爲了不教。是的授之魚,不如授之漁。

說教法、學法:

誦讀法: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人的情感。

對比法:滲透對比閱讀的理念,利用人物對照、意境對照,激發孩子讀詩的熱情。

想象法:聯繫兒童的現實生活利用想象拓展、延伸,逆向思維促進思鄉情的體會。

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品詩賞畫,促進思鄉情的體會。

對於教學過程我是這樣預設的:

一、課前活動,接近文本

大量背誦學過的古詩。提醒古詩的節奏與感情可以適時誇張。這是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特點及聯繫以前的古詩激起學古詩的熱情.

二、引題,走入文本,準確地朗讀古詩

a出示詩題,讀題,說題目的意思。(要求讀得整齊,響亮)

題目中的書是什麼意思?(古代用書解釋爲寫)作者寫了什麼內容?

b出示詩歌,自己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生字多讀幾遍。

c誰願意來露一手,讀給大家聽。(指名讀)大家評議;字音讀準了嗎?再讀,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請同學標上拼音,把字帶到詩句裏讀。還有兩個生字朋友:促深注意平、翹舌音,結構都是左窄右寬。

這是滲透《課標》第二學段目標中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慾望,給學生創設主動參與和表現的機會。

d指名三讀古詩,全班齊讀古詩。

這是讓學生充分的讀書,讓學生正確流利的讀通古詩。

三、深入文本,理解詩意,想象畫面,體會感情

《夜書所見》說課稿2

《夜書所見》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一組古詩。這是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緊扣單元主題“用我們手中的筆,描繪我們心中的秋天”。我重點從目標的制定和難點的突破兩方面說說這一課的教學。

一、說教學目標

學情分析:三年級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已經有了瞭解詩文大意的能力,因此在本次教學過程中開始嘗試讓學生自己瞭解詩句的意思,新課標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的大意。”因此本次教學活動中,我們繼續抓識字寫字教學,並藉助註釋理解詩意的訓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和情感體驗能力。

教材分析:《夜書所見》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都是寫思鄉的,不同的是它們的表達方式。季節的變化最能觸動遊子思鄉的情懷,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蕭蕭梧葉送寒聲,江山秋風動客情”,一個“綠”,一個是“蕭蕭”,這兩個詞描繪了觸動人們心情的景物,《夜書所見》對思鄉的表達是觸景生情,由情展開想象,看到了童年熟悉的捉蟋蟀的場面,詩人不由得沉浸在遐想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不難理解,每逢佳節都是人們團聚的日子,節日的活動很豐富,但是親人不在身邊就會多一分思念。在教學中如何將這些積極的情感轉化成學生們的體驗和感受,是我們情感目標的主要任務。

鑑於以上幾點,我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落實陳述性知識的學習,識記“促、憶、異”等7個二類字。寫好“促、插”兩個左右結構的一類字。

2、紮實程序性知識,反覆誦讀古詩,在熟讀和理解的過程中背誦古詩。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3、夯實策略性知識,讓學生藉助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抓住“茱萸”和“蕭蕭”想象畫面,體會詩句所包含的思鄉之情。

點評:能準確把握詩歌的教學特點,抓住“茱萸”和“蕭蕭”兩個重點詞,引導學生由詞想畫面,在反覆咀嚼,反覆品味,反覆朗讀中,引領、點撥學生把握詩詞意象,提升感悟內涵。在十個一類字中,以學生的現狀爲起點,重點寫好“促、插”兩個左右結構的字,凸顯了新課標提倡的多識少寫的識字教學原則。

二、說重點難點

本課的生字不算多,我們可以把重點放在詩歌意思的理解上,進一步讓學生理解思鄉的不同表達形式,體會詩歌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主要根據學生實際確定,因爲孩子還是三年級,關於思鄉之情還沒有切實的體驗,所以難點定位爲:在誦讀中,感受美麗的秋天,體會詩人思念家鄉、熱愛家鄉的情感。點評:情、讀、悟,看似不相關,其實爲一體。讀中悟情,情中悟讀,讀是悟情之手段,讀不離悟,悟中生情。本教學難點以詩情、以學情而定爲誦讀,符合三年級兒童的學習心理和學習成長。

三、說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法:多媒體播放古典音樂,圖片出示秋天的一些活動,如“捉蟋蟀,鬥蟋蟀,

做餈粑,重陽登高”等一些傳統童玩活動。讓學生“愛上秋天,用自己的筆寫下美麗的秋天”。

引導聯想法:古詩的教學必須有豐富的想象。通過吟誦和背誦,讓詩句的意境在學生的聯想中生成,讓學生藉助自己的生活體驗和詩句展開聯想,體會詩人熱愛家鄉的感情。拓展積累法:古詩是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學生學習古詩,要從學習一首詩,領會其他同類詩歌的一種方法,讓學生自己藉助註釋來學習古詩。落實教學中學會用註釋理解詩意,感受思鄉的美好情感。

點評:多種教學方法的交融,凸顯三個維度的融合:一是文本作者的抒寫之情,二是教師的傳遞之情,三是學生的體驗之情,最終交匯、融合到學生的情感上,這正是文字的彼岸所在。

四、教學過程

本次教學分爲兩課時,第一課時學習古詩,理解詩意識字寫字。第二課時以感受情境,體驗感情,拓展學習爲主。我主要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這一課時要運用具體的教學策略突破前面提到的教學難點。

(一)情境導入,認識思鄉

詩歌的教學首先需要營造一種意境,要將意境結合在教學的始終,所以在導入時,我用多媒體播放《陽關三疊》的音樂,在學生欣賞音樂中隨機展示古代兒童在秋天的一些童玩活動,將學生帶入一種悠悠的古文化當中。

點評:詩,很美。它總是輕輕觸動人心靈的琴絃,讓人一輩子難忘。開課伊始,以音樂與圖片在學生的內心建構起一方精神家園。

出示古詩《夜書所見》。讓學生先試着理解詩題。讀一讀古詩,回答問題:圖上畫的是什麼季節,小朋友在做什麼?詩人在哪裏?理解“客”指什麼。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詩文大意。

(二)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藉助註釋理解詩意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形式,學生對這一方法比較陌生。當課堂上有學生提出“老師,這個是什麼意思?”我就引導大家看古詩下面的註釋,告訴他們藉助註釋可以幫助學習古詩。

“藉助註釋,我們試着來說一說詩句的意思。”出示填空這個柺杖,讓學生邊讀邊填空:夜_(時候),客(詩人),蕭蕭_(看見,聽見),_(心裏感到)。知_挑促織(想到),(心裏感到。)

學生說不出來的需要老師用柺杖來幫忙,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能夠理解的就放手讓學生自己用註釋來理解。在理解詩意中有了對詩文的直觀感受。

點評:以註釋爲柺杖,以填空爲柺杖,降低學習要求,讓學生初知大意,由看到的引導到想到的,由遠及近,由表及裏,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熟讀成誦,理解詩句意境

古詩的教學在於語言的提煉和情境的感受,只有整體閱讀,整體感知,才能走入詩的意境中。採用教師範讀,自由讀,同桌互讀,小組讀,個人背誦等形式,讓學生在充分的朗讀中感受古詩的語言魅力。在這個過程中主要以學生自己的理解感受爲主。

第一個的問題就是“說說詩句的大意”,讓學生自己在讀中領悟,並在多名學生的補充中完善詩句的意思。

第二個問題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離開自己的父母來到學校讀書的心情)走進詩人的內心,感受詩人的思鄉之情。

抓重點詞語理解詩人的思鄉之情。古詩的語言非常精妙,一個字一個詞都是點睛之筆。《夜書所見》抓住一個“送”字,提問“秋風給詩人送來了什麼?”學生會說是(寒冷、孤獨、冷清)

面對此情此景,“動客情”,詩人會想到家鄉的一切,想到家鄉的樹,家鄉的河,家鄉的人,家鄉的故事,而眼前只有什麼?

抓“挑”字,這個字能讓你想到什麼?(引導學生明白兒童捉蟋蟀的專注有趣),童年的活動多麼有趣,詩人的心早飛到了遙遠的故鄉。

點評:該詩的解讀,教師共用三招。第一招,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走進詩人的世界。將心比心,融情想象,讓學生身臨其境;第二招,抓住“送”字,營造環境;第三招,抓住“挑”字,讓學生感同身受。學生的角色,由旁觀者轉爲參與者,每個學生都走進了文本,這一刻,情動於中而辭發於外,教師的引導自然!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抓住一個“獨”和“倍”。請學生給“獨”組詞,(孤獨,單獨)。提問:詩人外出求學,重陽節到了,每個地方都有傳統的活動,登高,賞菊,插茱萸,可熱鬧了。爲什麼是人覺得孤獨呢?(引導學生明白這熱鬧是在異鄉,不是詩人的,外面越熱鬧,詩人的內心更加孤獨,也就更加想念自己的親人。

點評:本環節緊扣一個“獨”字。孤獨裹挾着滿腔的淒涼與愁緒,一個“獨”字,上承遊子的孤獨,下啓思鄉的“倍”,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是也。

(四)拓展學習,豐富積累

在古詩教學中要儘可能多的`擴展詩文閱讀空間,讓學生在閱讀詩文中理解我國的燦爛文化。讓學生的古詩文功底在“量變中引起質變”。拓展在於兩個方面一是拓展相同主題的古詩,另一種是展示誦讀。多媒體播放古詩《泊船瓜洲》《天淨沙﹒秋思》《人日思歸》、《雜詩》,交流體會詩中的思鄉之情。

提問:在誦讀古詩中,你感受到了什麼?那一首詩觸動了你?

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課外閱讀積累,進一步感受古詩的表達感情方面的語言魅力。用古詩句接龍的方法進行展示:咱們來比一比,誰積累的古詩比較多,一個同學背上句,另一名同學背下句,背不下來的就自己想出一首詩接上,不能重複哦。小火車開起來。

這樣就讓學生將積累古詩變成一種樂趣。

點評:古詩教學因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學生的閱歷背景太淺,古詩語言與現有學生語感相去甚遠,而成爲閱讀教學的一大難點。多數古詩教學僅僅滿足於詩意的疏通,但本環節,教師以一篇帶多篇,把閱讀過程演繹成了發現的過程,更演變成了遊戲的過程,讓學生在樂中學,教學的重難點也在學生的朗朗誦讀中迎刃而解。

(五)作業設計

結合本組古詩的學習,感受美麗的秋天

“兩首古詩寫的都是思鄉,第一首詩寫的是思故鄉,想起了自己童年挑促織的情景,第二首詩寫的是在異鄉過重陽節,讓詩人倍加思念自己的親人。這些活動在詩人心裏念念不忘,可見活動是多麼有趣,要是讓我們來寫這些活動,你覺得可以怎麼寫?(寫細節,寫人物心理活動)

可是詩人僅僅說“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就讓我們覺得有趣了。原因是什麼?因爲聯想,詩人營造了一個豐富的想象環境。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讓我們想起了什麼場景?引導學生聯想,說說自己的想象。

用自己的筆寫一寫有趣的秋天。

點評:整堂課,始於想象的讀,終於想象的寫。先在特定的情境中展開想象,後在特定的心境中展開想象,想象的角度與廣度都在增加,唯一不變的是心中的情。正是想象,讓平面的文字立體,給予了它生命,讓文字有了溫度,有了靈性,同時打開了學生的心靈之門。

《夜書所見》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夜書所見》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九組課中的古詩。作者葉紹翁,表達了他目睹秋風落葉和籬笆燈火而勾起的思鄉之情。根據我對教材、課標的理解,把教學目標定爲以下幾個方面:

教學目標:

1、會認兩個生字蕭、梧,會寫兩個生字促、深,讀準一個多音字挑(tiao)。

2、引導學生理解詩意,學習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3、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品詩賞畫,品味思鄉情。

二、說學情和學法

於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年齡小,生活閱歷淺,可能對古詩所表達的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們通過畫面,以及多次誦讀,從字裏行間去品味。因此古詩採用了誦讀法和想象法:誦讀法: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人的情感;想象法:聯繫兒童的現實生活想象畫面。

三、說教學流程及設計理念

一引入文本,讀準古詩。

1、出示詩題,讀題,說題目的意思。題目中的書是什麼意思?(古代用書解釋爲寫)

2、出示詩歌,自己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生字多讀幾遍。二人小組內完成自學導讀單生字詞部分後,交流彙報。

二深入文本,理解詩意。

1、詩人夜晚所看見了什麼?(快速找出來)

2、你從哪句看出兒童在捉蟋蟀?(知有兒童挑促織)你怎麼知道促織是蟋蟀?因爲詩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項註釋。我們要善於利用註釋學習古詩。並學習這種利用註釋理解詩句意思的方法,四從大組合作學習理解每句詩的意思。

3、帶着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再次朗讀,通過各種形式的反覆的朗讀,使學生能夠背誦。

三背誦古詩,加強積累

1通過遊戲的方式加強記憶。我說說詩中的一個字,請你說出相應的詩句。(課件出示:蕭、客、促、深)我指出圖片,你說出相應的一句詩。

2同桌互相背古詩,再指名背、或全班齊背古詩。

四、拓展延伸,質疑問難

在秋天的夜晚,周圍的景色觸動了詩人的心,於是就寫下《夜書所見》這首思念家鄉、親人的詩篇。你們還讀過哪些關於思鄉的古詩呢?(指名讀或背)(例如:李白的《靜夜思》)

2、課文學到這裏,你們還有沒有不懂的呢?

五、佈置作業,課外延伸

1背誦《夜書所見》

2收集一些關於思鄉的古詩,把自己喜歡的背下來,還可以與大家一起交流。

六、板書設計: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見:梧葉促織一燈明

聽:寒聲思鄉之情

感:動客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