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夜書所見古詩評課

夜書所見古詩評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W 次

夜書所見這一古詩主要寫羈旅鄉思之情。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夜書所見古詩評課,相信能帶給大家啓發。

夜書所見古詩評課

  夜書所見古詩評課一

範老師的《夜書所見》從文本細讀到課堂教學,都可以讓我們看到一個刻苦學習深入鑽研教材,孜孜不倦默默研究課堂教學的一位青年教師的形象。

文本細讀從詩人本身入手,瞭解了詩人的生平及詩作的特點,從詩人所抒發的感情到詩句運用的多種表現手法,解析得比較全面。我們組認爲還可以三年級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入手,再分析文本最初給學生什麼印象,經過課堂教學之後,我們帶給了孩子什麼收穫,這樣做,可能更拉近教材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教學更立足於學生出發,從而切實提高教學實效。

  一、 初讀抓誦讀,感詩韻

初讀這個環節,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明瞭了詩題,強調了“書”的意思,再引導學生用藉助註釋,想象畫面的方法,引導學生反覆有節奏地朗讀,以讀代講,首先給學生一個整體的詩情,並用有韻味的誦讀,把學生帶入良好的學習古詩的情境當中。既幫助學生大致理解了內容,避免逐字逐句的講解,也進一步渲染出詩的意境,不失爲理解古詩內容的好方法。閱讀教學提倡“強化初讀、延遲開講”,古詩教學更是如此。教師指導學生反覆地閱讀詩句,把這首詩的感受讀出來,學生讀得有情有韻。

  二、 細讀抓字眼,悟詩情

在細讀時抓住關鍵語句中的字眼研讀體會,與詩人的心靈對話。針對三年級孩子特點運用換字比較等方法引領學生悟詩情。引導學生聯繫生活,談談自己的親身經歷:當你們離開家鄉來杭州讀書,想家嗎?想家裏的親人嗎?師生一起交流讀詩的感受。教師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來理解體會語言。教師和學生平等交流閱讀感受,幫助學生更好地遷移情感,與詩人對話,進而達到對詩情有更深的體會。當學生的情感到達了一個高潮的時候,教師憑藉創設的情境,利用學生被激發的情緒,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把學生帶入另一個情境中。看到兒童挑促織那換了的場景,詩人由喜入更悲。我組認爲這裏範老師還可以帶領學生由見喜到更悲,更思親這步還可以再強化些。

  三、 拓展延伸

古往今來,懷鄉思親的人們留下了許多千古佳句。老師最後出示許多關於思想念親的詩句,讓學生走進與課堂學習內容相互關聯的世界,再積累,真正達到語文學習的高效。可能老師展示的詩句材料過多了一些,學生可能有眼花繚亂之感,還可以再取捨,爭取更有效些!

  夜書所見古詩評課二

我今天評課的主題詞是“迴歸”。

去北京參加培訓,感受最深的一句話就是一位教授說的“小學語文姓語”。這個概念界定了小學語文的工具性,原來的課改過分強調了語文的人文性,所以語文課有些重“文”輕“語”。而在新一輪課改中,一方面繼續強調語文教學的人文內涵,另一方面也重新確定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地位。這是一種價值的迴歸,這種迴歸在馬老師的課堂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談我對馬老師這節課的看法。

  一、迴歸自然。

馬老師的這節課是一節常態的語文課,她把自己古詩教學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用最自然,最樸實的方法呈獻給大家。這首古詩是本單元第一篇課文,她在課前看秋天圖片帶領學生走進秋,感受秋。這一導入自然引入單元主題,又爲下面理解詩中意境做下鋪墊。接下來解析課題時,因爲“書”的意思學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她採用了組詞的方式讓學生分辨字義,理解詩題。還有詩句的教學中對於“知有兒童挑促織”的理解,教師並沒有過多的講解和渲染,而是從學生實際出發,“你有過捉蟋蟀的經歷嗎?你捉過別的什麼?”引導學生體會詩人記憶中童年的快樂。這一切,都是以學生接受能力爲目標取向,力求做到自然過渡,水到渠成。讓我們看到語文課堂的本色,體會語文的原汁、原味。

  二、迴歸簡單。

“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搞訓練。”這是於永正老師的教學真言。馬立新老師把這句箴言恰到好處的.落在了她的課堂教學中。具體地說體現在預設簡單,組織簡單、策略簡單。我們就以識字教學爲例:這節課生字不多,由於三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些獨立識字的能力,所以馬老師藉助課件把生字和文中詞語結合起來,以檢查的形式,讓學生帶拼音讀,去掉拼音讀,在反覆地認讀中強化記憶。寫字指導時,從結構觀察到筆畫指導,她都極盡簡單平實,先要求照着例字認認真真寫一個,再同桌互相評議。經檢查後針對共性問題點撥指導,然後要求再認認真真寫一個。雖然學生這節課只寫了兩個字,但是因爲要求到位,指導到位,所以學生的收穫絕不僅僅是這兩個字。正像一位專家說的:“把課講得簡單一些,並不等於簡而不精,單而不豐,簡單一些其實就是精煉一些。……把課講得簡單一些是一種境界,它不是把語文教學簡單化了,而是把語文教學藝術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

  三、迴歸真實。

記得趙景瑞教授培訓時說過:語文教學要落實三得,即“得意、得言、得法”。 新課標也要求: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讓學生打好紮實的語文基礎

馬老師在這首古詩的教學中,藉助圖畫、註釋讓學生自己讀懂詩意,通過韻味十足的朗讀感受詩人的情感,配合句式訓練學習表達方法,實現了語文閱讀的三得。最難得的是她並沒有禁錮學生的思維,無論是朗讀指導還是閱讀理解,學生完全是憑藉自己的感知和理解去表達,這些課堂生成真實地呈現了教師的教學效果,也進一步顯示出馬老師的教學智慧。

最後的拓展,旨在貫通古今文化,延展詩中意境,從而實現語文課程的多元解讀,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葉聖陶老先生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馬老師這節課,情趣兼具,智能兼顧,讓我們返璞歸真,重尋語文的本色。同時也讓我們和學生們一起“得意、得言、得法”“入文、入情、入境”,再一次感受了語言文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