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我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我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7W 次

導讀:前天,我們把第五單元的4篇課文都學完了,真是受益匪淺、感想萬分啊!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最好的老師》這一篇課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最好的老師》讀後感,歡迎閱讀!

《我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篇一:《我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我讀了《我最好的老師》這篇文章後感受很深。

文中講述了懷特先生利用一節課讓同學們知道了事實上沒有人能一貫正確,任何時刻都要保持警惕,一旦認爲他人或課本上出現了錯誤,就應該大膽的說出來。通過這件事也改變了同學們對懷特先生以往的看法。

當我讀到懷特先生說:我們試卷上的零分是要登記在成績記錄薄上這句話時,結果他也真的這樣做了。我在想懷特先生之所以這樣做,是要讓同學們不要忘記這次考試,永遠記住這次教訓,這樣的老師也是同學們永遠不能忘記的。這同樣也給了我一次啓示:在學習知識時要總愛問個爲什麼。

我心中的好老師是少留作業,該下課就下課,讓我們盡情享受快樂的十分鐘,還有就是中午不留作業,週六、週日只留兩三項作業。

“事實上沒有人一貫正確,要大膽的講出來。”就讓我們記住這句話吧!

  【篇二:《我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上星期語文第四單元練習,最後一題是閱讀《我最好的老師》一文並寫出感受。文中寫了一個叫懷特森的老師,他把錯誤的動物學“教”給了他的學生,當學生們測驗都得了不及格之後,他說出真相,並讓他的學生時刻警惕着。

讀完此文後,我覺得我的班主任謝老師和文中的懷特森先生一樣。記得上她的第一次語文課時,我讀課文時讀錯了一個字的音調,當同學們爲我糾正時,謝老師卻說是對的,我們一下子被矇住了,心想老師總是對的,我們也就全信了。當做練習時剛好有那個字的音調,結果是全班都錯了,我們都愣住了,明明謝老師上課時說我讀對了,怎麼又錯了呢?謝老師笑着說:“那是我故意騙騙你們的,沒想到你們這麼容易上當,”我們這才明白過來,以後謝老師每次提問,我們總是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常常警惕謝老師“騙”我們。

就拿這學期做過的練習《第十二塊紗布》來說,文中的女護士沒有因爲醫生是外科專家而被他所說的:“我全部取出來了。”而迷惑,她堅持自己是對的,爲此,當專家取出第十二塊紗布時稱讚女護士是他合格的助手。

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這樣的例子還很多……

所以說一個人要自信,要堅持自己的正確觀點,要大膽地嘗試,這樣纔會學到更多的東西。甚至還會有發明創造呢!

我常常提醒自己,要做一個警惕而又大膽的人,不僅在學習上而且在生活上。

  【篇三:《我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今天,我看到了一個故事,它給了我很大的啓發。

它講的是一個名叫惠特森的老師在課堂上信口胡編了一個“貓猥獸”的動物,還說它在冰河時期就滅絕了,學生們都做了有關它的筆記,可奇怪的是,在後來的隨堂測驗後,每個學生的考卷上都是“0”分,全班同學都氣炸了,而老師說:“你們本該說破我的把戲,因爲我不是說過,它在很早的時候就滅絕了,但我故意說它是多麼的漂亮,行動多麼的敏捷,這都是我不可能知道的。”

我覺得,任何老師與課文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我們應該善於觀察與思考,可以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提出一個與課文不同、比較新穎一些的思路。或者也可以在認爲課文、參考書有錯誤的情況下,查找一些資料,再結合生活實際,把錯誤糾正。

不僅運用資料的查閱,也可以自己親自動手做一做實驗。比如衆所周知的故事──居里夫人小時候,老師問金魚爲什麼放在水缸裏水不會溢出來,小朋友們想了很多種答案,可居里夫人做了一個實驗,竟發現水也溢了出來。不就是這種愛動腦、勤思考的精神才把她領到科學的殿堂的嗎?

我相信,帶着疑問走入課堂,便一定可以學好所有科目!

  【篇四:《我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我最好的老師》這篇文章主要講了:懷特森老師在課堂上給他的學生介紹了一種叫“貓蝟獸”的動物,然後進行隨堂測驗。但是試卷發下來後,每個學生都得了零分。爲什麼?因爲“貓蝟獸”是懷特森老師故意編造出來的,世界上根本沒有這種動物。最後,他告訴學生,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事物真僞的能力。

是的,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獨立思考和判斷事物的真僞。書上的,老師教給我們的都不一定全是正確的。所以我們不要迷信書本,迷信權威。

在學習和生活中,要不斷質疑、不斷思考、不斷探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增長更多的知識,慢慢接近真理。

我們可以在一些小事中、偶然中發現真理。一位名叫聶利的12歲學生便是通過不斷的探究,推翻了“蜜蜂是靠翅膀發聲”的這個結論。她發現的過程非常簡單:她先是偶然發現翅膀不振動的蜜蜂仍然嗡嗡叫個不停,然後用放大鏡觀察了一個多月,終於找到了蜜蜂的發聲器官。日常生活中,像這樣的離子還有很多,他們都是通過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和善於質疑才能慢慢地找到事物的真理。

所以,請牢記不要迷信書本,不要迷信權威,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善於懷疑的精神。

  【篇五:《我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每一位同學來說,0分是一個很嚴重的打擊,而在我今天看的一篇故事裏,作者以及他的同學全都在一場測試中得了0分!

的情節是這樣的,作者是一位六年級的學生,在他上第一節生物課的時候,老師講了一種動物——“貓蝟獸”,老師讓同學們傳看這種動物的頭蓋骨,並且進行了一場課堂測驗。當卷子發下來後,全班同學竟然都得了0分。老師說,世界上根本沒有這種動物,所以全班同學所做的筆錄都是毫無價值的,並且他在課堂上露出許多破綻,而沒有一位同學提出。

現在的我們,總是對老師、教科書都深信不疑,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要讓自己的大腦處於“休眠”的狀態。要懂得對老師和教科書有一定的“防備心理”,提出自己的問題或建議,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卻常常沒有勇氣提出。即使你用很長時間去思考一個貌似正確的結論,也不會是一種浪費。只有依靠自己的雙手、汗水和智慧得到的理論纔是最值得信任的,當你不斷嘗試後,你纔會懂得人生的快樂不就在於此。

著名的伽利略就是一個例子,他追求真理,在比薩斜塔上的一個實驗否定了千年前立下的“落體運動法則”,建立了“自由落體定律”。面對世人的諷刺、嘲笑,他還是不斷地追求真理,他反對迷信,依靠自己的意志、實驗得到了世人的尊敬。他的堅持不懈,勇於探索的精神將永遠流傳於人世間。

師用了一節課、一次測驗和一個0分,使我們明白了,獨立思考和分辨的重要性,時時刻刻都不能忽略這個重要的“角色”。

  【篇六:《我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前天,我們把第五單元的4篇課文都學完了,真是受益匪淺、感想萬分啊!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最好的老師》這一篇課文。

它主要講的是:六年級的科學老師懷特森先生是一個教學方法很獨特的人,有一次,他給同學們講“貓蝟獸”,可在隨堂測驗時,全班的同學都得了零分。懷特森老師告訴了大家,世上其實沒有貓蝟獸,他所講的都是假的,爲的是考驗同學們是否具有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事情真僞的能力和懷疑的能力。從此,上科學課對於全班同學來說是一種“冒險”,他們逐漸增長了知識,也逐漸懂得了如何接近真理,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

學完了這篇課文,我覺得懷特森先生是一名好老師。雖然旁人可能會不太理解他的教學方式,但我想他的那些學生應該是最懂的,懷特森先生他也是良苦用心啊!他用一種不同的方式讓學生更深入的領會到一種偉大的科學精神,提高了學生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他是一個多棒的老師啊!上他的課,肯定誰也不會感到枯燥和無聊,因爲一定要打醒十二分精神,一旦發現問題,就要立即指出,不要被他的一個貌似正確的“論點”給“騙”了,又能從這饒有趣味又充滿刺激的過程中逐漸增長知識。如果我也有這麼一個老師可真好啊!

  【篇七:《我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今天,我新學了一篇文章——《我最好的老師》。讀完這篇文章後,我很欣賞懷特森老師的教學方法。

課文主要講了懷特森在給學生們上科學課的時候,編造出“貓蝟獸”這個“絕跡”了的動物。學生們對此深信不疑,認真的記筆記,接着在隨堂測驗中,同學們竟都得了零分!同學們都非常的氣憤,但懷特森先生不理會學生們的心情,對學生說:“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判斷事物真僞的能力,同時也應該具有懷疑的能力。”他通過這次實踐告訴學生們不要迷信老師、迷信權威、迷信課本,要自己思考、判斷。

讀了這篇課文後,我覺得懷特先生是個很有個性並有獨特教學方法的老師。

他自己“編造”出了“貓猥獸”這個角色,他想檢驗學生們是否有着獨立思考和判斷事物真僞的能力。不出所料,果然,學生們都相信了“貓猥獸”這種動物存在的事實,這能體現出他很有個性。

他教學方法的獨特還體現在他用一種新穎的教學方法,讓科學課成爲孩子們喜歡並充滿挑戰意義,所以,他是一個有獨特教學方法的老師。

我喜歡懷特森老師,因爲他是一個有個性的人。

  【篇八:《我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我們最近學了一篇課文,它令我爲之感嘆。課文主要講了懷特森老師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學過程。第一天上課,懷特森老師給我們講授“貓蝟獸”這種動物,我們根據課堂筆記做的隨堂測驗竟然都得了零分,原來懷特森老師講的關於貓蝟獸的一切都是編造的,他希望我們從這個零分中吸取教訓,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具有懷疑的能力。

一開始,“他給我們講授的是一種名叫“貓蝟獸”的動物。他說這種動物一般自傲夜間行動,因爲不能適應自然條件的變化而絕種了。他一面侃侃而談,一面讓我們傳看一個顱骨。”貓蝟獸既然已經絕種了,那它的頭蓋骨就是化石,這應該放在國家文物館,怎麼會在懷特森手上?可當時他們卻沒人提出質疑,這是因爲他們已經對老師完全信任,覺得絕不可能有假。

“這是一種終身受益的教訓。懷特森先生讓我還有我的同學明白了一個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這一句話使我最感動,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這句話讓我想到了伽利略與衆多的科學家懷疑大科學家亞里士多德的一些觀點極爲相似,譬如在比薩斜塔伽利略把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往地面上扔的實驗,結果證明了亞里士多德的這個理論是錯誤有偏差的。在中世紀歐洲有羅馬教皇他們的論理是地心說但是哥白尼、布魯諾那些反對權威的科學家用實驗觀測證實了自己的觀點——日心說,殘忍教皇的迷信始終都是堅持地心說,最後把兩位科學家進行了刑法,其中布魯諾爲了堅持自己的學說被教皇們在廣場上活活的燒死。

想要得到真理,並不是這麼簡單的,絕對不是憑空靠想出來的,而是要去接觸問題,試圖找到兩全其美的方法來解決難題。正如葉永烈的一篇文章的標題一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在不斷檢驗之中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