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讀後感範文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9W 次

放下父母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讓孩子感受到平等、尊重和友善,這樣,父母和孩子的心就會緊緊地走在一起,下面給大家分享《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讀後感,一起來看看吧!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讀後感範文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讀後感1

看了老師推薦的《蹲下來和孩子說話》這本書,才深刻體會到,在教育培養孩子的道路上,作爲家長的我們,真可謂任重道遠。“蹲下來”告訴我們的是一種態度,一些方法,更重要的是一份責任。怎樣和孩子真正成爲朋友,在學習、生活,特別是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等方面給予幫助,值得我們每一位家長反思和不斷改進。

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

對於孩子,他們眼前的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他們對一切未知的食物都充滿了好奇,而往往在大人眼中,絕大多數早已司空見慣。這時就需要我們具備足夠的耐心,去思考孩子究竟想得到什麼樣的答案。記得兒子還很小的時候曾經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人爲什麼要吃飯呢?當時我的回答就是簡單的“餓啊,不吃飯就沒有力氣啦”。現在想想,孩子雖然小,但這個問題充分說明了他當時是有目的性的:不願吃飯。其實孩子有時問的問題或者說的話,就是他們當時的一個願望展示,他們以問題的形式告訴你,是害怕直接提出來被家長予以否決,而我們往往都忽略這一點。

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都表現出色,於是大量的興趣班、補習班便應運而生,當然這也有我國教育體制的原因,這本無可厚非。我們則往往忽略了孩子們真正想要的東西,甚至將一些我們家長自己的興趣強加給孩子,當孩子在某些方面出現牴觸情緒的時候,我們往往不能做到充分理解。其實他們想要的只是多一點自由支配的時間而已。記得去年春節,我們讓孩子說一個新年願望,他想了一會卻又欲言又止。這一舉動讓我們察覺到了什麼。爲了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就讓他寫在紙上收起來,並承諾不看,看新年裏能否實現。後來才發現,他寫的是“希望少上一些興趣班,多點時間玩該多好啊”。這樣單純的願望讓我感觸很深。其實平時興趣班的途中也曾表達過這樣的願望,可和大多數家長一樣,我們都採取了一些孩子其實根本還無法理解的言論加以引導,甚至利用家長的“威嚴”,予以了“說服”,甚至是“鎮壓”。我們每一位家長在這一點上多多少少都會比較專斷獨行,願望很美好,但卻值得我們深刻反省,如何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小思想,纔是對孩子真正的愛護。

近期發生的一些事情,讓我覺得,在“和孩子做朋友”方面,我做的相當的不到位,我應該向孩子道歉並努力改進。就在上週,我們一家帶着兒子的表妹一起去超市。孩子們在一起難免追逐打鬧,期間兒子由於不小心重重的摔在了地上。當時的我因爲之前屢次提醒未果而顯得非常氣憤,便訓斥了他,命令他自己站起來,並不允許別人攙扶。兒子看樣子摔的有些疼,但因爲害怕還是強忍着自己站了起來。這只是開始。第二天送他去上圍棋課,我在外面的房間裏戴着耳機看着手機等他下課,與他並沒有任何語言、動作和眼神的交流。而就在課間,老師的一番話讓我有些羞愧甚至無地自容。大致意思是:兒子在上課時,老師提問或批改作業時,有答錯的時候,都會透過隔着的玻璃看一下我,看看我是否注意到他的表現。最後老師還說了句:看來李彥澤真的好怕你啊。正是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這難道是我們作爲家長應該和孩子建立起來的關係嗎?這應該是我們作爲家長最大的失敗和悲哀了吧!

有時過度的嚴厲,以爲這樣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往往使得我們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甚至對孩子的性格成長產生影響。更多時候我們應當像朋友一樣與他們相處,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給予關心和幫助,而不是置之不理;在孩子犯錯時,給予理解和指導,而不是一味責備;在孩子取得成績時,給予表揚和肯定,而不是漠視。作爲家長,需要努力營造一個讓其身心都能健康成長的環境,畢竟這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以後,我要好好的做位與孩子能做朋友的父母!向着這個方向努力!也許孩子以後未必能成多大材,未必能有多大出息!但我的目標希望他至少能成爲大家都喜歡,都認同的好孩子!有修養,有內涵,有責任感的孩子!而這些需要我們做父母平時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必不可少的因素!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讀後感2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這本書在很早的時候就聽說過,一直沒仔細讀,最近才靜下心來細細品味一番。

要蹲下來跟孩子說話,可是怎樣蹲下來?我們應以怎樣的身份去對待身邊的孩子?變成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本書中通過一系列的教育案例說明了應該怎樣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平等的對待孩子,讓我受益匪淺。

書中所提到的蹲下來,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關心與理解;是我們關心兒童內心世界的一種方式;也營造出一種民主、和諧的相互尊重的父母與孩子的關係。

其實,在我們與學生的相處中也是一樣的,放下教師權威的架子,和你的學生們做朋友,用愛與尊重作爲引導,讓你的學生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當你理解了蹲下來的真正含義,你將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蹲下來,而是能真正尊重孩子,去了解孩子,尊重他們的需要,因爲我們的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要想與孩子的溝通有效,那要做到換位思考,這樣才能瞭解孩子,達到有效的溝通。

孩子希望與我們交流,希望被尊重,希望以平等的方式進行朋友式溝通,只有平等溝通,才能使學生敞開心扉,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讀後感3

身爲父母的我們,雖然有時候也會蹲下來和孩子對視、談話,可是,又有幾個人能始終貫徹着“蹲”的姿態?也許,很多時候,我們是直挺着腰桿、頤指氣使地呵斥着孩子,或者爲了圖自己的方便,直接彎下腰去和孩子說話。

就在我們種種的不經意之間,我們依然忽視了“蹲”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是將自己放在了與孩子平等的地位。

雖然我們給了孩子生命,但是孩子並不是我們的附屬品,更不是爲人父母者的活的玩具,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倘若我們想讓孩子對我們敞開心扉,我們就必須成爲孩子的朋友;倘若我們希望孩子長大後能夠陪伴逐漸老去的我們,現在我們就必須抽出時間陪伴孩子,更應該真誠地請求孩子陪伴我們去走親訪友、去採購物品;倘若我們想真正地尊重孩子,我們就不要替孩子做出決定,而應該由他們自己進行選擇,我們不應該否定孩子的合理選擇,而應該鼓勵他們自己克服困難……這些,正是《蹲下來和孩子說話》這本書所要告訴我們的。

“父母的責任不只是把孩子養大,而是陪孩子一起長大。”

蹲下來,我們就和孩子處於同一高度,更能夠通過他們的視角去觀察這個視界。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這本書還告訴我們要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接納孩子。父母應當把自己也變成孩子,陪孩子觀察和感悟他眼睛看到的世界。

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一樣,教育方式也應該不一樣。父母只有蹲下來,才能真正地接納、理解孩子;才能承認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異,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作比較,而是真正地走進自己的孩子、瞭解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成爲他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讓孩子以最符合自己個性的方式、按照自身的需要,健康愉快地發展。

蹲下來,更意味着父母將自己的身姿降低,不再是那個萬能的造物主,而是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夥伴兒。

父母們,要和孩子一起學習,在撫養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與孩子一同成長。切不可情緒化地對待孩子。父母的情緒化也會成爲孩子處理情緒化的榜樣。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要隨時反思自己,總結經驗,與孩子一同成長。

這個世界上,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問題父母”。孩子教育得好壞,完全取決於父母。只有真正地尊重孩子,從孩子的視野去尊重孩子的發展,才能教育好孩子。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讀後感4

最近讀了《蹲下來和孩子說話》這本書,書裏面的內容對我啓發很大,讓我深刻認識到父母要正確的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要正確的去愛孩子瞭解她們的內心世界。

書中闡述的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是對孩子一種極大的關心與理解,是我們關心孩子內心世界的一種方式,如果總是站着面對孩子,與孩子的距離就不僅是身高上的距離,而是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的距離,是一顆心與一顆心之間的距離。蹲下來,孩子與父母的距離就會縮短;蹲下來,更容易聆聽到孩子的內心;蹲下來,更能營造出美滿、和諧的親子溝通。

目前,對待孩子的教育,有些家長認爲,現在孩子還小,不要考慮她們的自尊心,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有些多此一舉。那麼,父母如何才能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呢?

首先,要蹲下身來對孩子說話,傾聽孩子的心聲。現在許多父母總是高高在上的態度,沒有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稍不如意,就會打斷孩子的訴說,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我們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蹲下來傾聽一下孩子的聲音,附在他耳邊跟他這樣說:“我想聽聽這件事情。”而不是“你竟敢用這種態度跟父母講話!”其實培養孩子的關鍵就是要懂得孩子的內心需求,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平等地與孩子交流,尊重孩子的權利。

其次,要蹲下身子對孩子說話,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不要以一個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的行爲,要蹲下來順着孩子的視線去看世界。女兒四歲的時候,我帶她到公園去遊玩,當看到一顆顆蔥綠的大樹時,我問她:“春天是什麼顏色的?”女兒說道:“春天是咖啡色的。”當時我很納悶,春天怎麼會是咖啡色的呢?我蹲下來順着女兒的視野看去,終於明白了,原來女兒看到的是樹幹的顏色,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瞭解他們的思想,纔會知道孩子不同於大人。所以,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不僅是蹲下的這一個動作,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事物、思考問題,同時也拉近家長與孩子的心理距離。

最後,我們家長要和孩子做朋友,不要總是高高在上,因爲孩子也有自尊心,也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孩子天真的話語往往體現孩子純真的一面,所以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權利,請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做一個睿智的父母,營造出和諧的、相互尊重的父母與孩子的關係。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讀後感5

從孩子記事開始,作爲家長的我,非常關心如何教育好孩子,如何真正的讓孩子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這類問題。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我感到要真正解決這樣的問題,還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吸收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楊瑾老師的《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一書,就是一部很好的關於如何和孩子相處的書。這本書中“蹲下來”是主線,貫穿整個內容。蹲下來不僅是降低身高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關心與理解;是我們關心孩子內心世界的一種方式。它提醒我們適時地要做換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先了解孩子在想什麼,再解決問題。親子溝通,就從我們蹲下來的這一刻開始。放下家長權威的架子,和我的孩子做朋友,用愛與尊重作爲引導,讓我的孩子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選擇,更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許多事情在我們家長眼裏,是非常幼稚,非常無聊的,孩子選擇這樣的事情,我們有時候感到不解,但更多的是直接剝奪孩子的選擇權,粗暴的踐踏孩子的尊嚴。有一次帶孩子出去逛街,走到一個玩具店門口,女兒停了下來,盯着店裏的一套魔仙棒套裝玩具,吵鬧着要買。由於那玩具在我看來實在是沒什麼好玩的,所以我就斷然拒絕了她的要求。她就站在那裏不動,以此來抗議。我就告訴她到前面,我們去買比它還要好玩百倍的玩具。可是她就是不同意,就是站在那不肯走。這時候我就火了,就嚇唬她,要把她扔在那,我自己走,她就站在那哇哇大哭起來。這件事情,現在回想起來,其實就是孩子做了一個選擇,而我沒有支持她的選擇,還把我自己認爲好玩的東西強加於她。同時,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對她進行了粗暴的訓斥,導致她在人前丟了“面子”。其實有時候女兒的選擇我無法理解,就猶如自己小時候不被爸媽理解一樣,都會充滿埋怨,感覺自己不被重視,感覺自己沒有選擇權,對內心的傷害是巨大的。過多的這種傷害,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對孩子健康成長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讀了這本書以後,我相信,我可以站在女兒的角度看待問題。在遇到類似的事情,不能簡單粗暴的拒絕,而是用女兒的眼光來審視、看待問題,這樣才更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父母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保護他們的自尊,這是孩子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童年的基礎!在以後和女兒相處過程中,我會把她當做朋友,用心傾聽她的訴求,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讀後感6

冬天的天空,高高的。讀完《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一書,陷入了深思。

回想起彥彥小時候經常會說:媽媽,你爲什麼不對我溫柔一點?我會理直氣壯地對她說:媽媽這樣做是愛你的。此刻回想起這句話覺得很蒼白無力。顯然,我對孩子使用了家長的絕對權威,只要冠以“愛你”之名,媽媽怎麼做都是毋庸置疑的。久而久之,孩子自然會對你產生敬畏,不會對你敞開心扉。

讀完這本書,我嘗試一次蹲下來的姿勢和彥彥說話,我發現即使是略帶嚴厲的語言也變得溫柔一點了,和孩子眼神交流也有慣常的居高臨下的“俯視”變成了四目相對的“平視”,我們順利結束了一次愉快的交流。

然而,蹲下來不止於是一種姿勢,更是一種心態,一種與孩子平等交流的態度。溝通是雙向的,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交流的道理我們都懂,但是又有多少家長能將這個尊重揉入日常親子教育的點點滴滴中去的呢?尊重的“尊”加個足字旁就變成了“蹲”,顯然尊重孩子要求我們家長放低姿態,更加主動地與孩子溝通。這種姿態與心態,能夠幫助孩子消除對家長的絕對敬畏,敞開心扉,更準確而真實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不僅能讓你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還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包容和尊重,很多時候更有利於事情的解決。

作爲父母,生活的種種壓力難免有時候會讓我們對孩子失去耐心,喜歡簡單粗暴地解決問題。然而身教永遠重於言傳。這讓我想起了一次,因爲一些瑣事心情略煩躁,女兒的水杯被我胳膊一碰打翻了,灑了一地,女兒說:“媽媽,水杯打翻了。”我說:“誰讓你把水杯放到身後的,你看灑了一地!”女兒委屈地看着我。現在想來,其實我有兩種選擇,一是如上所述呵斥女兒,二是,放低姿態,跟女兒道歉:“對不起,媽媽把你的水杯打翻了,給你重新倒一杯。”也許女兒就會開心地說:“沒關係,媽媽!”知錯認錯這個道理我們都懂,但是不能僅僅用於孩子,同樣要反思自身,纔是對孩子最好的尊重,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教育。

記得中學時代讀過《傅雷家書》,很難想象上世紀50年代的家庭在教育子女時,就會與孩子以一種平等的身份去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去指責,教育孩子的同時永遠在深刻反思、檢討自己,彼此像知心朋友一樣相互學習探討,我想最理想的親子關係大概莫過於此吧?

孩子的成長不是瞬間,而是時間。我想我們要有更多的耐心、愛心、信心、平等之心去陪伴、參與孩子的成長,尊重孩子的天性,陪她沐浴陽光、陪她經歷風雨,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讀後感7

之前,我對我們家孩子的定義就是:不聽話、不懂事。明明都是爲了他好,可是他從來不領情;當你訓斥他時,他要麼就是大聲地反駁,要麼就是一句話不說軟抗到底,每到這時我都有一種深深的吃力不討好的無奈感,總是想不明白爲什麼爲孩子付出了這麼多卻不能得到孩子的迴應?爲什麼他就不能向着我們期望的方向發展?

前段時間,經老師推薦,閱讀了親子專家楊謹所寫的《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一書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問題家長”。是我們枉顧了孩子的天性,只想着用父母的權威去掌控孩子的人生,卻從來沒有想過這是他自己的人生,他有他的眼界和想法,他有他的情緒和訴求。

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不明白我想要說什麼;不是孩子不肯做,而是不懂應該怎麼做;不是孩子不感恩,而是我所給予的也許不是孩子想要的……因爲我已經習慣用成年人的思維去衡量評判孩子的言行,用我自己的所謂經驗去否定孩子的想象和嘗試,卻不知在無意中將孩子越推越遠。現在想來,如果我是孩子,當每天都有人對自己的所作所爲指手劃腳,並在耳邊喋喋不休時,我想我的反應只會更強烈、更牴觸吧。

和孩子交流後,我發現孩子所需要的愛真的很簡單,就是一種“蹲”下來的愛,這種愛需要我們家長蹲下自己的身體,放下自己的身段,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的世界,用孩子的思維去探索他的內心,用孩子的情緒去感應他的訴求,通過物理距離的縮短,拉近與孩子的心理距離,向孩子展現一種平等、尊重、理解與接納的姿態。

如果我們願意蹲下來,我們就能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明白孩子爲什麼要這樣想或那樣做;如果我們願意蹲下來,我們就能更加心平氣和、輕聲細語地與孩子談心交流;如果我們願意蹲下來,就能找到孩子與成年人的差距,真正包容孩子無心犯下的錯誤;如果我們願意蹲下來,才能成爲孩子需要的小夥伴,當他們開心時能摟住我們的脖子盡情分享喜悅,傷心時能趴在我們肩頭放聲大哭,成功時能摸到我們燦爛的笑臉,失敗時能得到我們溫暖的懷抱。試想,在這樣一種平等、寬鬆、溫暖、民主的環境裏,你還怕說出的話孩子不願聽嗎?你還怕孩子不能體會自己的心情嗎?你還怕孩子不願意嘗試着努力和改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