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愛與痛的邊緣》小學讀後感(通用10篇)

《愛與痛的邊緣》小學讀後感(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6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愛與痛的邊緣》小學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愛與痛的邊緣》小學讀後感(通用10篇)

《愛與痛的邊緣》小學讀後感 1

很喜歡讀郭敬明的書,因爲他總能把一切寫的夠真夠切,能把他成長的每一次經歷和感動都準確的轉換成文字,能夠用樸素的感情詮釋內心最複雜的掙扎。

在《愛與痛的邊緣》這本書裏,我們總能感覺到淡淡的憂傷。然而,憂傷,淡淡的,而且還得小心翼翼的掩蓋好,這不得不讓我想起兩個字——虛僞!但周圍的我們,大概也會不可避免的陷入這個世俗的漩渦。因爲誰都喜歡把自己扮演得像電視劇裏面的男女主角那樣,快樂得看不出有絲毫哪怕是一丁點的陰冷憂鬱。誰都有權力給自己本來就害怕受傷的自尊心一個更虛擬的空間,所以我們可以心安理得的順着別人羨慕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我想這可以說是社會的'進步,只不過是進步在定型好的框架內而已。我並不反對那種可以讓自己顯得有點成熟的虛僞,就像不反對我傷心時也喜歡在 QQ 上掛個微笑的表情符號一樣。這世上有很多的幽默的規矩是要我們不學就懂,而且還得循規蹈矩地去遵守的!這好比不是所有人的青春都是美麗地閃着琉璃的色澤,不是所有的歲月都能匯聚成一首流傳不衰的歌謠一樣,可是我們都喜歡把時光摧生出來的故事說成是無懈可擊的精彩,說成是永不消失的雨後彩虹。無可否認,最完美的東面其實才是最破爛,不堪的殘缺。

看完這本書那時,成績已經將我的心靈摧殘的疼痛、脆弱和敏感。就像他散文中提到的:一半明媚,一半憂傷。過着不分白晝,夜暗顛倒的日子。有的時候,停下手中的筆,總是無奈的感受到手指生理上的麻木,還有心理上哀怨的憤怒。那時候多需要有一個可以宣泄的出口,可以流淚的樂土,可以被鼓舞,可以讓我振作的地方;那時候多希望有可以交流的人,多渴望有一點可以真正被放在心裏一輩子的回憶。然而,也只有和同學在一起的時候,我纔會高興一些,面對作業題目,我只剩下無助和悲涼。夜深人靜的時候,當我再也沒有興趣面對那些永遠也做不完的題目時,值得慶幸,我可以捧起這本書,我可以自由。放肆得流淚,爲我和作者共同的心緒和處境而感懷。

“我是喜歡站在一片山崖上,然後看着匍匐在自己腳下的一幅一幅奢侈的明亮得奇春,淚流滿面。”面對中考,面對時光,我讀這樣的句子。

我想,每個人的生活故事都會在自己編織好的花籃裏得到不同的絢爛不同的豐盈,但終有一點還是相同的,那就是誰都渴望在不同的人生軌跡上得到相同的溫暖。

《愛與痛的邊緣》小學讀後感 2

我想郭敬明是一個極富文采的人。看完一個人的散文集纔可看出一個人的文學功底。這是我在讀完他的〈愛與痛的邊緣〉後發出的感想。

在書中我比較喜歡的文章是“消失的天堂時光”及白晝明媚中的`所有文章。“圍城記事”和“我上高二了”是最直接最悲壯的兩篇。現在我也要宣佈這句誓言了。我上高二了,有種上戰場的味道。我們學校也如同圍城一樣,甚至每個教室就像一見見牢獄。坐在其中感到深深的無奈。郭敬明有一句被我們公認的經典的話,“高中三年就是長達三年的凌遲,最後大家同歸於盡。”我給同桌,一個天天悠閒——自娛自樂的“智者”看了看這句話。他笑了笑,又繼續着他的遊戲。我想他應該沒有表面上那麼平靜吧,果然隨即便甩了兩個字,“經典,”藏在這句話背後的則是深深的無奈。我要上高二了,譯:study hard。

“80後,”話說我們這些“90後”開始崛起了。我們又代表着什麼呢?看看自己吧。揹着重重的軀殼以龜速前進,看着時間在身邊飛逝,卻是無能爲力。每天帶着一副滿面笑意的面具,只有自己一個人時,纔會摘下面具,帶着無奈與失措擡頭望天。天空是那麼藍,蔚藍,透澈,明淨。有的時候我就在想,爲什麼它不會受到凡世的污染呢?永遠都保持着自己的那種寧靜。爲什麼心累的人都會想要看天空呢?是爲了讓眼淚倒流嗎?

很多人說,我們這代人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可是,他們都沒有看到我們在重負下是怎樣一步步變得鈍痛,一步步淪落,深陷而無法自拔。我們面對這樣一個光速變化的社會,無奈與恐懼編織的網把我們束縛住了,無處可逃。

天空是一面透澈的鏡子,我擡頭看了看天,看看其中的自己,告訴自己要堅強,要勇敢。海闊天空,在勇敢以後,要拿執着將命運的鎖打破。

《愛與痛的邊緣》小學讀後感 3

陰鬱的黑夜,不休止的風掠過樹枝,發出“沙沙”聲響,教室內的嘈雜,一羣肆意揮霍時光的少年們......這就是此時此刻我眼前的風景,安靜與喧譁的完美結合,窗外的寂靜,窗內的隨心所欲。再一次,有目的的翻開郭敬明《愛與痛的邊緣》,書評,只能用它來做我此時筆下的主角,方便又熟悉......

郭敬明,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現代作家,《愛與痛的邊緣》,一本郭敬明寫的所有的書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書,可就是這樣普通的一個人、一本書,卻帶給我一次又一次靈魂上的共鳴,每一次讀,每一次不同的感動。書評,別人寫的都是徐志摩、郭沫若、席慕容、冰心,或者是朱自清、沈從文、余光中,亦或是名著之類的。可我,寫的就是這麼一平凡的書,平凡的不易入人法眼。也許,我的欣賞深度不夠,也許,是個人喜好不同,不過我覺得,總之,借用盼盼的個性簽名來說,“我就是一俗人”。

第一次承認自己是俗人,不再把自己的水平拔得那麼高,因爲我知道,我只是個平凡的人,習慣平淡的生活。漸漸地,不知從何時起,喜歡上了筆下如流年一樣安靜的文字,喜歡深夜在昏暗的燈光下奮筆疾書。紙上整整齊齊的字眼,彷彿指間流逝的幸福,簡單、溫暖,不忍去觸碰......

“我想我前世的前世一定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幫兇,上上上輩子毀掉的文字註定要我這輩子寫出來做補償。”郭敬明是這樣解釋他迷戀成癮的愛好,也許,對於我們而言也不過如此。俗話說“物極必反”最愛的背面,也許就是恨,如今愛如生命的文字,或許就是上輩子恨之入骨的枷鎖。《愛與痛的邊緣》,這本書是以散文的形式記錄作者高中時簡單又充實的生活,書中最核心的一句話是“青春是一道明媚的憂傷”,沒有歡笑的青春不完整,沒有眼淚的青春更是一種殘缺。既然註定了要大笑要大聲哭泣,那麼我更願意像列寧說的“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然後淋着大雨倔強的望着天空,不讓眼淚落下。我羨慕那些淚水成災的女孩,羨慕那些會撒嬌的女孩,甜美到讓人憐惜;我也羨慕那些大聲講話、大聲自稱“爺們”的女孩,霸氣到讓人喜歡,可實際上,我都不屬於這兩種,所以,註定只會安靜,安靜到讓人遺忘......

“一直以來,我希望自己是個心如止水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像白紙一樣,忘記悲傷的姿態。可是我不得不承認自己是面太大的湖,些許的風就可以讓我波瀾起伏。很多時候,毫無先兆的悲喜在一瞬間就可以將我淹沒。”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毫不猶豫的喜歡。不得不承認我是個心亂如麻的人,因爲總想太多,於是總覺得自己幹什麼都是錯的,跟蕭何一樣,對也是錯,錯也是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按理說頭腦簡單、反射弧長的我應該是一根筋,可如今莫名其妙的讓大腦神經編一箇中國結,我想我是無可救藥了,還是茅塞頓開,突然開竅了。事實證明,前者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爲我還是對以前不會的個別微積分作業無從下手。

今天,在筆記本上寫下這樣一句話“我的手死掉了”。何謂“手死掉了”,當然不是因爲砍了,我所謂的手死掉,是因爲我覺得如今的這雙手再也寫不出靈動的文字,一無是處。書中說“世界末日之後的地球仍然旋轉不止,自由與個性是我們存在的全部理由”,於是,在這個磨平人們棱角的生活中,和做着同樣千篇一律事情的'人羣中,我緊握着的,是我手中那僅僅只剩一小塊的與衆不同。我說過,我是個平凡的人,但平凡並不代表千篇一律,我雖平凡,但我有自己獨特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即使我的這些觀在別人眼中那麼的幼稚可笑,那麼的不可思議,可我還是從一而終的堅持着。我執着於身邊不易發覺的細小的事物,就如一個偉大的化學家發現了一種新元素一樣的開心,也跟考生爲了高考一道十五分的大題而將整本厚厚的物理習題冊從頭做到尾一樣的執着。我的願望很簡單,就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看盡身邊每一個悲歡離合,以一個遠離紅塵者的身份感受天大物博,一花一木,可眼前厚厚的一沓課本告訴我,我又想多了。於是,我不得不把自己的“白日夢”鎖進箱子裏,把鑰匙和箱子同時扔進愛因斯坦的黑洞,隨正質量的流失,沉澱沉澱......

不習慣太過無聊的生活,當整個人無事可做的時候,靜靜的聽着指針“滴答滴答”的聲音,好像在倒數自己的壽命一樣,每一個“滴答”聲讓我覺得自己又離死亡近了一步,這種感覺真的有些恐怖,於是我習慣讓文字來填滿這些空虛的“滴答”聲,不再讓我倒計時。趁我們年起,還能寫一些文字、幹一些事情的時候,千萬不要吝嗇,也許某一天,當那些本能做的事情也離你遠去的時候,你想挽回也不可能了。

郭敬明說“我們瘋狂的迷戀文字帶來的溫暖感覺,就如同孔雀迷戀自己的羽毛,飛蛾迷戀灼熱的火焰,水仙迷戀清澈的倒影,流星迷戀剎那間的墜落。我們以文字爲生,以文字取暖,假如有天我們沒有了文字,那我們就徹徹底底的死掉了。”如果,真有那麼一天,我們沒有了文字,那我還會是現在的我麼?我認識的你們,還會是現在的你們麼?我想,可能不是。

我們喜歡把自己最真實地感覺寫在自己的筆下,然後再拿出來慢慢回味,我們愛文字,可如果用自己手中的筆來表達自己的文字的感覺,我想,這倒是有些困難了。其實,當你真正愛一樣東西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語言是多麼的脆弱和無力,文字與感覺永遠有隔閡。你可以用文字表達你最真實地感覺,可你永遠也不能用文字表達你對文字的感覺,爲什麼?因爲早已愛的太深......

因爲文字,我們遇見很多人,因爲文字,也許會有更多的人記住我們,就算成功了,風光也只能算是一時,因爲終有一天,我們都會被這座城市遺忘,會被這個世界遺忘。這,就是現實。

《愛與痛的邊緣》小學讀後感 4

以前曾在電視上看過有關郭敬明的介紹,一個小孩能寫出那麼多美麗憂傷的文字,讓大家很喜歡,總覺得他很了不起。近日有幸在網上讀了他的散文隨筆《愛與痛的邊緣》。文章寫的很隨意,很舒展,淡淡的憂傷,成長的困惑,孤傲的性格。他說我是一個仰望天空的人,我仰望天空時是身邊沒有一個人,別人看不到我,所以我是孤寂的。每當夜晚來臨時,我關掉燈,一個人坐在孤寂的角落裏傾聽音樂,讓碩大的空虛包容着我。他說他喜歡王家衛的電影,喜歡安妮寶貝的放逐,喜歡竇唯低訴般的音樂……很美很美的文字,讀的'使人入迷,使人心醉。

讀郭敬明的文字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那種青春年少時的憂傷、無助、困惑,有明媚的理想,有現實的壓力,有純純的情,有一顆純淨而嚮往美好的心,一種絲絲縷縷剪不斷理還亂的思緒,每個人都曾有過的年少記憶,卻被郭敬明這樣隨意揮灑了出來。我是一個黑夜比白天長的小孩,爲了使自己過的快樂一點,我喜歡上了寫字,前世我一定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幫兇,這輩子卻要用不停地寫字來彌補前世的罪過。郭敬明如是說。從他的文字裏我讀出了聰慧、溫和和自信,十六歲的他便開始了文字生涯,十八歲時已經很紅很紅,用少年天才來形容他已是很生硬了,他就是一個喜歡寫字,有着敏感神經,純淨心靈和憂傷思緒的小孩,一個能讓很多人能夠因他喜而喜,因他悲而悲,年少的孩子會因寫出了他們的心聲而喜歡他,成年人會在他的文字裏回憶年少時青澀的美麗的時光。

《愛與痛的邊緣》小學讀後感 5

一直以來我希望自己是個心如止水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像白紙一樣,忘記悲歡的姿勢。可是我不得不承認自己是面太大的湖,些許的風就可以讓我波瀾起伏。很多時候毫無徵兆的悲喜在一瞬間就可以將我淹沒。--郭敬明《愛與痛的邊緣》

身邊的同學好多都看過這本書,說一般,沒怎麼看懂到底將什麼,越是他們看不懂的覺得沒意思的我就想去看看,於是宿舍角落裏的這本《愛與痛的邊緣》被我拿起開始品讀起來。這是郭敬明的第一本散文集,記錄了他以前的些許事情。從高中開始到參加新概念作文的路程。同時也從文字中流露出他的真情實感。

現在,他自主創辦的《最小說》也成立了大約三週年。在這幾年裏,有的是辛酸,有的是坎坷不平。但他走過來了。現在的他是一個成功人士,是一個了不起出色成功的80後作家。在這本書中有介紹寫作他的父母、朋友、老師等等,也有他的小說,無不體現他的個人才華。高中階段時期的他,爲了家人選擇了理科不惜代價的放棄了自己最喜愛的文科。他那種爲寫文章而無晝夜之分的精神令人傾佩。

從這本書中,我們難免不會發現他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他孝順自己的'父母,珍愛朋友。既而也讓我清楚了:如果是自己喜歡的事就不要輕言放棄,否則半途而廢,迎來更多的是得到自己內心的遣責卻不是別人。正如但丁所說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是啊,處於現在的現實社會中,沒有人不戴着面具生活,誰能想的到,在某一天,別人會突然摘下那個和善可親的真實面目,而露出一副猙獰的面孔,那是深不可測,帶有陰謀的將你無情的推入好似無底洞的萬丈深淵。因此,我認爲只有自己的筆最可靠,它不會背叛你,它也不會終日戴着一副假面具來面對你,它任勞任怨,它是自己最貼心最真誠相伴的好朋友。它會將你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想說卻又難以說出口的事情寫下來。

似稱之爲祕密寫下來後填進祕密本里,容不得侵犯他人隱私權的小偷窺視。它仍不會在你無奈之時將你拋棄。雖然它不會說話,只能無語,但是它自己知道它的心。做筆的它當之無。

《愛與痛的邊緣》小學讀後感 6

我讀了郭敬明的小說《愛與痛的邊緣》,心裏萌生了一種說不出的感覺,是歡喜?是憂愁?不不,都不是。

在文章中,小四的好朋友小A說他:不要瘋的像孩子。大多數的朋友都認爲小四就是個沒有憂傷的孩子,手中握着大把大把的`幸福,甚至有時候不懂得珍惜而肆意的揮霍。其實不然,他們看到的只是小四明朗的一面,畢竟快樂是可以共享的,而憂傷則不。憂傷是嵌在心裏的不可名狀的灼熱,不可言說。小四有多麼憂傷,我們並不知道。

從《七天裏的左右手》中,小四那些詼諧、幽默又帶着幾分積極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的失落、孤單,看到了他心愛的寫作,心愛的中文系,最終化爲一縷青煙。

我何嘗沒有看到自己的未來?自己的青春?看似前途光明可不知路在何方。哪怕是羊腸小道,哪怕是泥濘小路。

大人們總說:你的生活比蜜都甜,那裏吃過我們那個年代的苦!你啊,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對。我們是沒有經歷過戰亂、饑荒,但我們現在經歷的是什麼?高考的壓力、血液的困惑、獨生子女的孤單。你們從小就在兄弟姐妹的身邊,你們知道一個人是什麼感覺嗎?知道家裏父母只有你一個孩子對你望子成龍的期待嗎?這種壓力你們能體會嗎?高考制度下孩子是什麼感覺?你們不知道。(小四原話)

所以,大人麼麼看到的只是我們的幸福,而憂傷,她們真的看不見。

青春是道明媚的憂傷——在大人看不見的地方。

《愛與痛的邊緣》小學讀後感 7

你永遠也看不見我最寂寞的時候,因爲——只有在你看不見我的時候我才最寂寞……——郭敬明

《愛與痛的邊緣》分兩個部分:“白晝明媚”和“暗夜未央”兩輯,作者從自己降臨到這個世界上的那一刻起追溯,剖析自己性格成長及心靈意趣變化的內在動因,體現出青春世界裏的明媚和憂愁。“白晝明媚”主要是作者對個人成長軌跡的描述,雖然只是些零星的感悟與感懷,但可以窺見坐着的種種歡樂和悲傷。他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也是父母眼中的乖小孩,同時,又是朋友眼中的親密戰友,另外,又是自己眼中的彼得潘。他說他活得很累,也很瀟灑。“暗夜未央”風格則完全不同,由於悲傷。“一個安靜坐着,只是寫着字的孩子”,當我看到這樣的描述時,有一份心驚,繼而是無盡的悲傷。因爲,閱讀這些文字的.我,不就是這樣一個脆弱的,假裝堅強着的孩子嗎?這一輯中的小說很美,結局都很悲傷。讀着讀着,令人想起張悅然,另一個文字精靈。只是他的小說更讓人覺得平坦舒暢。

青春是明明滅滅的燭光,陰天終究會過去,明天依然陽光明媚。做好自己是最好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積極的心態,積極地行動,還有對自己的責任。

青春是道明媚的憂傷。

《愛與痛的邊緣》小學讀後感 8

我看過的唯一的一本郭敬明的書就是《愛與痛的邊緣》。從與這本書接觸到看完這本書持續了四年。之前有朋友勸我別看郭的書,說看了他書的人都會跟着抑鬱。我對他的其他書倒沒興趣,但對他的自傳性書籍倒很有興趣。

這本書裏的郭敬明以憂傷自居,演繹着很多人不敢面對的現實。

他竟然爲高考文理分科糾結了那麼久,就算是錯的選擇,可成績還是那麼拔尖,那對於我們這些做出了對的選擇而始終達不到一定高度的人又怎麼想得通呢?

這本書裏的一些東西似乎有人格分裂的現象,我還想做個正常人,所以我選擇了跳過那些東西。

我想他的書之所以那麼受歡迎,那麼別具一格,也取決於他所喜愛的那些作者別具一格。

他在書裏一次又一次的強調在一角寂寞的擡頭仰望天空,想讓人不跟着憂傷都難。

他那些似真實或虛幻的文字或文字對白,總能把人帶進去,這是,我是否應清醒頭腦告訴自己的身份是讀者?纔不至於留下讀後的文字病?

他擡頭仰望天空的日子,我們卻在埋頭細數孤單,或許是他比我們早懂得情緒的.宣泄。他的生活奔走於上海和北京兩大都市之間,也許他因太過繁華而寂寞,而我們卻因太多安靜而孤單。

他與異性朋友之間那種不跨越底線的親密無間是令人羨慕的。他在大家埋頭苦幹時還能不停的給電臺寫樂評作爲兼職是別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在這個全城呼叫寂寞憂傷的時代,他卻能以此爲背景取得成就是別人不敢想也不曾想的。

書畢竟是書,總有一些高出現實的東西,可正是這種東西令人陶醉,追逐!

《愛與痛的邊緣》小學讀後感 9

有一種不着痕跡的傷痛蔓延進身體,隨着血液流遍全身。在長嘆之後,才發現已經被快速滋長的哀傷包裹了。這就是我閱讀郭敬明小說的感受。

這應該是一個流着藍色血液的人吧。深邃的夜空下,幾點星辰因爲霧氣變得凝重,寂寞的窗臺,鑲嵌着一個安靜少年的輪廓,散發着香味的紙承載着墨香,劃破冰冷的霧衣。於是這些文字的基調變得如此感傷。

那些記錄了我們所有的純真所有的脆弱所有悲悲慼慼的年代和所有閃閃亮亮的時光的'文字,是最能觸動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作爲一個80後作家,青春與青春祭成了主要的筆調。風吹起如花般絢爛的流年,點綴着你我的命途,在陌生與熟悉的轉換過程中,那些沿途的風景記錄着曾經的我們。於是我們成長了,也在經歷中感受青春的含義。

不知從多久開始,我喜歡用文字沉澱心中的感受。我不喜歡閱讀中外的一些名著,那些對我來說如此遙遠,乏味。郭敬明在消失的天堂中這樣寫到:“我們瘋狂的迷戀文字帶來的溫暖感覺,就如同孔雀迷戀自己的羽毛,飛蛾迷戀灼熱的火焰,水仙迷戀清澈的倒影,流星迷戀剎那間的墜落。我們以文字爲生,以文字取暖,假如有一天,我們沒有了文字,那麼我們就徹徹底底死掉了。”當然,我對於文字的感受還未強烈到如此地步,僅限於一種愛好。可是文字的魅力是真切的,無法估量的。

愛與痛的邊緣,不知作者爲何選用這樣的書名。

那些回憶,那些愛,那些人,那些夢,那些痛,隨風飄散後留下的除了幻影還有無限感觸。

《愛與痛的邊緣》小學讀後感 10

我讀了郭敬明的小說《愛與痛的邊緣》,心裏萌生了一種說不出的感覺,是歡喜?是憂愁?不不,都不是。 在文章中,小四的好朋友小a說他:不要瘋的像孩子。大多數的朋友都認爲小四就是個沒有憂傷的孩子,手中握着大把大把的幸福,甚至有時候不懂得珍惜而肆意的揮霍。其實不然,他們看到的只是小四明朗的一面,畢竟快樂是可以共享的,而憂傷則不。憂傷是嵌在心裏的不可名狀的灼熱,不可言說。小四有多麼憂傷,我們並不知道。 從《七天裏的左右手》中,小四那些詼諧、幽默又帶着幾分積極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的失落、孤單,看到了他心愛的寫作,心愛的中文系,最終化爲一縷青煙...... 我何嘗沒有看到自己的未來?自己的青春?看似前途光明可不知路在何方。哪怕是羊腸小道,哪怕是泥濘小路。 大人們總說:你的生活比蜜都甜,那裏吃過我們那個年代的苦!你啊,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對。我們是沒有經歷過戰亂、饑荒,但我們現在經歷的是什麼?高考的壓力、血液的困惑、獨生子女的孤單......你們從小就在兄弟姐妹的身邊,你們知道一個人是什麼感覺嗎?知道家裏父母只有你一個孩子對你望子成龍的期待嗎?這種壓力你們能體會嗎?高考制度下孩子是什麼感覺?你們不知道。(小四原話) 所以,大人麼麼看到的只是我們的幸福,而憂傷,她們真的看不見。 青春是道明媚的憂傷——在大人看不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