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無緣社會》讀後感(通用10篇)

《無緣社會》讀後感(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6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無緣社會》讀後感(通用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無緣社會》讀後感(通用10篇)

  《無緣社會》讀後感 篇1

看完書的時候,我在想有一天我會成爲無緣社會的一份子嗎。

想想就會很害怕。那天和一個學生視頻,他在講面對高考壓力特別大,小女朋友和他高考之後不知發展怎麼樣,還說他們班女生之間的事情。說到女生關係的時候,我跟他說我一點也不關心。他問我那你現在女生是怎樣相處的,我說大概是禮貌且剋制吧。他說你們真沒勁。是哦,我也覺得我差不多是個乏善可陳的人沒錯了。

今天在看完這本書,我在想,如果一味的不麻煩別人,不與別人發生關聯,那是不是真的會步入那樣的地步。我現在越來越習慣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學習。不過還是有男朋友,朋友還有親人,這樣看也不算吧。

看日本的書,總感覺也是那樣的理智且剋制的感覺。《被嫌棄的松子》被拘役,警察分析她爲何是這樣的後果的時候,一條一條的羅列。在這本書裏差不多也是按照“是什麼,爲什麼,怎麼辦”這樣的邏輯順序展開。但無論抒情還是理智且剋制,尤其還是以NHK的口吻,觀照社會,觀照的也是我們自己呀。

這就是說,人,絕不是僅靠自己生存着的。

這就是說,人,只有意識到自己在“關聯”中的存在與角色,才能夠生存下去。

重要的是,要有不可或缺的人,要有不可或缺的場所

即便不是“家庭”,不是“公司”,不是“故鄉”,人與人之間的“關聯”也還是能夠建立起來的。這件最重要的事,正是在非營利組織裏集體生活的人們告訴我們的。

“只要有能夠建立關聯的場所,就能夠生存下去。”

“只要有能夠建立關聯的人,就能夠生存下去。

“親情關聯的乏力”、“僱傭狀況的惡化”、“地域關聯的喪失”,都進一步使得“家庭”這個社會的最小單位本身日趨孤立。這就是人們難以承受的現實。這就是“無緣社會”正在擴大的形勢下發生的一種現象,這種現象絕非事不關己,它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發生。

在我們的社會漸漸變成“對別人不感興趣的社會”的今天,儘管迴歸以往是不可能的,但我仍衷心祈願我們是一個“能夠同情別人、同情生命的社會”

在高中我們說到老齡化的時候,我們會說到日本。在我們經歷了計劃生育之後,我們也會在將來的某一天遇到。

在往昔,三代人共同生活的“三世同堂”非常普通,然而如今時代變了,社會變爲以“小家庭”爲核心,並開始朝“單身戶”方向邁進。然而,就是我們自己,對於隔壁住着什麼人,他們日子是怎麼過的,不是也知之甚少嗎?我覺得,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即使自己周圍發生了同樣的悲劇而我們沒有覺察,也是不足爲怪的。

一個人一旦離開了故鄉,與老家朋友的聯繫就會減少;到了雙親相繼過世之後,更會變得沒有老家可回。這樣的事情,不是也可能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嗎?

即使是我們,如果人生道路走錯一步,生活中出了某種問題,說不定都會成爲獨居老人而悄然死去的。絕不是僅有某個特定羣體的人才會孤獨老死,他們也曾有過像樣的一生,或許也曾有過孩子,或許也曾把孩子培養成人,或許自己出生時也曾讓爹媽喜出望外。他們都有各自走過的人生,怎麼能僅僅因爲在生命的最後階段被孤立了,就讓他們的下場如此不堪呢。

但即使這樣,還是要繼續去熱愛生命,繼續去拼搏呀,要不真的被邊緣化了。

好喪哦。

好喪哦。

  《無緣社會》讀後感 篇2

前一陣子看完了由NHK特別節目錄製組編制,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紀實文學《無緣社會》,全文以幾個典型的“無緣死”爲剖析,深入分析了“無緣社會”的現狀,在此我講幾句我的個人感受。

許多在外地工作的人,和家裏的親友逐漸失去了聯繫,有的中年人父母逝世,和手足親友關聯甚少,身世飄零,工作環境成了這樣的人和社會關聯的唯一紐帶。如果他因爲種種原因失去了工作即經濟來源,又無法快速找到合適的工作融入社會,原來單位的同事也逐漸和他失去了聯繫,這樣就會造成一個人家庭破滅,妻離子散,那麼他每一天都孤獨的活着,某一天出了意外,或者獨自死在出租房裏都無人問津,這就是所謂的“無緣死”。

在如今充滿個性化的時代,獨身主義似乎成爲很多人的選擇,自得其樂,不用去承擔另一個人的喜怒哀樂,不用去承擔子女教育的痛苦,似乎除了孤獨什麼都好。

還有一點,現下許多年輕人抱怨現實中總是很難遇到三觀相同的朋友,因此“社恐”也成爲當代年輕人一大通病。諾大的城市裏,太多人過着兩點一線的生活,白天工作的時候看似說說笑笑和旁人無異,可誰曾想,他們在深夜裏忍受着深深的孤獨,生活學習壓力是一方面,找不到可以交心的朋友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這種現象最終會是:你可以在一個大城市永遠不爲人知的生活下去。

如果有一天你放棄了這個社會,你在世人眼中也是無法被理解的,有的人在放棄社會之前,就已然被社會所拋棄。

我們每一個人,都生而孤獨,都是一座孤島。你永遠都不瞭解你的鄰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永遠都不會認識和你擦肩而過的陌生人,你永遠不會把同事當作朋友,你和朋友短暫的相聚只不過能緩解你暫時的孤獨,但它只會讓你在深夜裏長嘆哭泣。

茫茫書海中,當我們讀到這本書會突然意識到,社會經濟的巨輪在向前滾動,我們這樣的生活只會越來越多,“無緣死”這三個字,離我們是如此的接近。

我們不妨試着改變現狀,從對陌生人說“你好”開始,試着大膽走出去。

  《無緣社會》讀後感 篇3

這一天和往常一樣,女孩在房間玩耍,爸爸和哥哥都已經在沙發上“睡着”,炭燒爐邊的媽媽一直在給火爐加碳,媽媽來到房間把女孩拉出去,面無表情的給了她一把白色藥丸,媽媽對女孩說:“吃下去吧,吃下去好好睡一覺。”說完媽媽就吞下了自己手中的那把白色藥丸,然後躺在沙發上閉上眼睛準備“睡覺”。小女孩不知道口中的這一把藥丸是什麼,只知道放在嘴裏不像平日吃的糖果那麼香甜可口,吐出藥丸後她回到自己的房間睡覺,睡前她將房間門虛掩。。。。。。警察發現她的時候,她即將被炭火產生的有毒氣體損傷到大腦,及時送往醫院搶救後才保住性命,然而家裏其他人全部已經死去。這是女孩的母親策劃的集體炭燒自殺事件,最後只留下了女孩一個人在世上,這一年女孩七歲。

這是一部日劇女主人公的身世故事,是什麼樣的絕望才能讓一個曾帶着激動的心情嫁給自己愛人的女人、帶着喜悅的心情生下自己與丈夫結晶的母親,去忍心把曾經的這一切美好毀於一旦。故事的結尾也無法得知原因,但是不禁也讓人開始猜測,她到底爲什麼如此絕望?社會給了她什麼?身邊的人給了她什麼?

  歸納在僅僅幾行字裏的人生終點

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就是父母的孩子,慢慢的,我們是學校的學生、老師的學生,我們走出社會,我們是崗位上的一分子,慢慢的,我們成家,我們成爲孩子的父母。。。。。。這一切看來都是一個人最正常的人生軌跡,我們都與身邊的環境身邊的人有着這樣或者那樣的聯繫,我們被各種各樣的關係網所籠罩,我們甚至討厭這樣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而我們卻不得不注意,它的反面正在日本像病菌一樣蔓延。他們與整個社會斷絕了關聯,漸漸的活在一個人的孤獨星球上,成爲了“無緣人”。這樣的“無緣人”,也許是死在自己孤身一人的房間直到屍體腐爛才被人發現,也許是死在一個人散步的路上被人發現後卻怎麼也無法查到原本的身份,最後只是一紙簡短的訃告,簡短到連死者名字也無從得知,只是一張菲薄的紙頁,就結束了一個人的一生。他們又是爲什麼走到了如此地步?社會又給了他們什麼?他們又承受着怎麼的人生?爲什麼人們會漸漸失去與社會的關聯而“無緣死”?他們本來與家人有“血緣”,與故鄉有“地緣”,與公司有“職場緣”,這些“緣”與“紐帶”在人生中是如何失去的?

  無人送終的生命終點

隨着不婚者、離婚者的增多,“無緣人”不僅在日本逐漸上升,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會開始逐漸出現。這是一個任何人不與別人交往也可以輕易地獨自生活下去的時代,獨自生活即使包含着“無緣死”的危險性,但這種生活方式讓人感到心情舒暢,也是不爭的事實。

大多數人一開始都是害怕孤獨的生物,爲了和這個社會保持聯繫,費盡心思、小心翼翼的去和周圍的環境打成一片,默默遵循着自己哪怕不喜歡的原則,默默忍受着哪怕自己討厭的生活方式,最後忍受不了開始拋卻一切。多少人開始追求着獨自一人生活的快感,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於很多人來說,婚姻和家庭只是經濟負擔的加重、只是生活質量的下降,一個人可以做任何事情,爲什麼要去選擇婚姻和家庭呢?這是大多數不婚一族的想法。對於已婚者不要孩子的一族來說,兩個人在一起是最美好的,養一個孩子實在是不容易的,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如果可以選擇,爲什麼不選擇兩個人簡單的生活就好呢?這是大多數已婚者不要孩子一族的想法。

然而等到了老年,父母相繼去世,兄弟姐妹相繼成家,而自己要麼是一個人,要麼是失去了老伴,逐漸就會淪落爲“無緣人”,最終也會走到無人送終的生命終點。

在日本,每年有多達32000人“無緣死”,絕不是僅有某種特定羣體的人才會孤獨老死,他們也曾有過像樣的一生,或許也曾有過孩子,或許也曾把孩子培養成人,或許自己也是在父母的期盼中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都有各自走過的人生,而他們最終走向了一個人的孤獨星球。在中國,隨着城市化快速擴張,樓層便捷性的建設,便於獨立生活的城市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到了某個年齡必須結婚的社會規範開始弱化,收入不穩定的非正規僱傭更爲廣泛。。。。。這些都將預示着獨自生活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也許在一棟電梯房裏居住了十年,你卻還不認識隔壁的鄰居;家人朋友聚會時你看手機的時間遠遠多於跟他們交流的時間;一個人生活的便利讓你不再嘗試去找另一個人一起生活。。。。。也許下一個成爲“無緣人”的就是你自己。

這是一個個性化的時代,人人標籤自我個性,人人追求自我,人人無畏自我決定,但是當我們走到人生終點那一刻,真的能承受得起孤身一人嗎?如今,“無緣社會”加速擴展,因失去關聯而孤立的人正在不斷增多。但是,變得孤獨並不可怕,我們希望孤立的人展望一下週圍,在你的周圍肯定有隻需伸伸手就可重新建立起人際紐帶的容身之處。其實,獨自生活既不可怕,也不可惡,因爲現在已經到了獨自生活理所當然的時代。一個人一個人的“個”=“孤”。所以雖然人們逐漸不再以曾經的那種強勁紐帶結合在一起,但我們可以代之以寬鬆的新型“關聯”來維繫彼此。或許這樣的時代已經到來了吧。在我們的社會漸漸變成“對別人不感興趣的社會”的今天,儘管迴歸以往是不可能的,但我仍衷心祈願我們是一個“能夠同情別人、同情生命的社會”。

不要覺得“無緣”與自己無關,在這個時代在這個社會,每個人都可能會變成孤獨星球。“確認與別人有沒有關聯,就是在確認自己是否存在。”說到底,人雖然只是社會中的小小一粒,卻終究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

  《無緣社會》讀後感 篇4

看到這本書的簡介後,立馬被吸引了,當即放下了手頭正在讀的書,迫切地讀了起來。

之所以迫切,是因爲在這個面臨結婚的年齡,我需要對於結婚與否這件事情進行評估。原以爲結婚這件事是如同“小學畢業了就要上初中,初中畢業了就要上高中”那樣是自然而然的人生階段性事件,但真到了這個年齡卻猛地踩了腳剎車,猶豫了起來。

藉着讀完這本書的契機,來總結一下最近一段時間對於結婚與否這件事情的階段性思考吧。

就我個人而言,想要結婚最強大原動力是擔心老了或者生病了沒有人照顧,以至於造成無緣死。其實細細想來,即便是結婚了,如果真的得了無法自理的重病,不僅自己的生活沒有質量,也會拖累另一半和孩子。所以我這條結婚原因是不成立的,結婚的動力怎麼能源自於對自己的身體健康沒有信心呢?不管是一個人生活還是兩個人生活,生活的質量都依賴於自己的身體健康。就像書中所調查的那樣,不管是結婚還是不結婚,生孩子還是丁克,最終都有可能面臨無緣死,只有擁有健康的身體,纔是以不變應對萬變的根本。

無緣社會,不僅僅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無緣,也指的是家庭與家庭之間的無緣。社會發展到了一定階段,但相應的配套措施還沒有跟上。於是書中提出了相應的問題和解決方向,令人深思。一是如何能讓所有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不管是單身者還是結婚者,如何能安然的去面對自己的死亡,不再有這種無緣死的恐懼。二是如何能讓人們去建立新的聯繫?舊的聯繫是指現有社會中因爲結婚、工作產生的聯繫,一旦某人離婚或退休後,這些聯繫就都不存在了,就會陷入到無緣社會中去。

如何解決這兩個問題呢?書中講到,日本民間有團體爲無緣者成了組織,組織成員既包括主動選擇單身的人也包括被動單身的人。人們經常說人和動物的區別是諸如會不會使用工具、具不具備想象編造能力、能不能大規模合作等等,我認爲人和動物的區別還應該加上一條:就是對於孤獨者、弱者的態度及措施。自然規律弱肉強食,集體對於沒有效用的個體,往往是採取拋棄的態度,比如一隻遷徙的角馬受傷了,角馬羣是不會成立“角馬受傷組織”來幫助自己同類的。但是人類則不一樣,對待孤獨者、弱者,還是應該儘可能的去幫助他們的。無緣者作爲社會的孤獨者、弱者,高度發達的社會在面對他們時,更應該拿出相應的社會方案去關愛這部分人,這纔是作爲人類應有的態度。

文末許願,一來家人和自己身體康健,二來不管選擇怎樣的道路,都能成爲“有緣”人。

  《無緣社會》讀後感 篇5

“無緣”指的是沒有關聯而“社會”又是一個人與人聯結而形成的羣體。這樣單獨拿出來解釋意義相斥的詞組合後成了新的名詞簡要概括了當今一種無法避免的趨勢。

書中從“血親關聯的乏力”、“僱傭關係的惡化”、“地域關聯的喪失”三個大點以及“在途死亡者”、“終身不婚”、“家裏蹲”等幾個詞脈絡清晰地記敘了日本社會走向“無緣社會”的原因。又在最後幾章記敘瞭如何恢復人與人的關聯,如果創造關聯這個問題。

讀完第一章以後再看“無緣社會”這四個字腦海裏浮現的是空間不大的房子,畫面跳轉的電視機,和沒有心跳的孤零零房子的主人很難不讓人覺得觸目驚心。再讀下去覺得日本人真的是非常努力,是全心全意爲公司奮鬥對自我的要求非常高。以及“我不願意麻煩別人”這樣類似的語句出現過很多。看到最後雖然日本的福利設施也依舊有待完善但書中出現的那麼多非盈利組織還是多的讓我眼花繚亂。

如何創造更多的社會救助組織,如何使經濟更加穩定、僱傭關係更加牢固……日本人要學習的話,中國人更要。

  《無緣社會》讀後感 篇6

這本書看得我觸目驚心,深深地感覺到日本的現在就是我們的將來。

這本書是日本的一個節目組試圖探索那些無主屍首的人生,探索他們的人生軌跡,希望知道他們走過了怎樣的人生道路。也試圖探索爲什麼日本“無緣死”的人數不斷增多。獨居起因中,最多的是配偶死亡,這些老人們不想給任何人添麻煩,他們忍受着孤寂,獨自生活着。而對於那些終身未婚的人,工作就是他們與這個社會唯一的聯繫,而一旦他們失業,就會變成無緣人,“與別人失去聯繫,就像是一種活着的孤獨死”。他們沒有深交的朋友,也沒有密切聯繫的親屬,活着的時候從社會的人際關係中被切割出來,死後也因爲無人認領屍體而無處可去,這種斷了人際關係而孑然獨處的人,活着的時候很孤獨,死去的時候也很孤獨,連喪禮也無人操辦。

無人認領的孤獨終老即爲“無緣死”,這些人原本過着極爲尋常的生活,卻一點點地與社會失去關聯,開始獨自生活,最後孤獨地逝去。那些屍體有的被埋到無名氏公墓,有的因爲無地可埋就變成無名氏骨灰,或送到醫學院變成無名氏大體老師。大多數的捐獻遺體是死者出於希望對醫學進步有所貢獻的理由在生前就進行了登記,希望自己死後將遺體捐獻出來,但是光靠主動捐獻的“志願遺體”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就會接受路斃者或無親屬死者的遺體。

記得當時上解剖實習時老師也說過大體老師大多是流浪漢。他們也曾有過像樣的一生,或許也曾有過孩子,或許自己出生時也曾讓父母喜出望外,但僅僅因爲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被孤立了,就讓他們的下場如此不堪。到了人生的終點被作爲捐獻遺體編上號碼,安放在沒有任何人會來探望的地方。被切割地七零八落之後化作一抔無名氏骨灰。

看完他們的故事,我深切地體會到就算是我們,如果人生道路走錯一步,生活中出了某種問題,說不定也會成爲獨居老人而悄然死去,絕不是僅有某個特定羣體纔會孤獨老死,這些“無緣死”的人們有些在年輕時有很好的工作,也賺了很多錢,但是可能是由於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在中年時離婚以後,他們就失去了家庭,這導致他們的晚年會變得無比孤獨而淒涼。

現在的我還沒有走進婚姻,也還沒有意識到家庭真正意味着什麼,看了這本書,我想我最大的收穫便是隱約觸到了家庭的真正含義,也模模糊糊地意識到了老無所依這幾個字所包含的巨大的悲涼。

最後貼一段在別處看到的話,“男人的幸福來自於控制自己的慾望,玩弄自己的家庭,在你順利的時候也許還不是問題,但如果到了人生的低谷,失去家庭的你就真的一無所有了”。

  《無緣社會》讀後感 篇7

家鄉離緣、親人無緣、朋友絕緣。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可在兩層意義上理解;一是每個人維持自身生存生活的需求,都必須通過社會中的他人來實現。二是,人類本身相互之間結成的這種社會關係構成了人類社會整體。

當一個人,變成了家鄉離緣、親人無緣、朋友絕緣,那麼他可能會面臨本書描述“孤獨死”。

家鄉離緣;大規模的城市化,大量青年從農村來到城市生活,從此不再返回農村的'家鄉。當他們老去的時候,家鄉的人與他們沒有任何關係了。

親人無緣;城市化淡化了家族的關係,城市化催生了單身潮流。人們不願意生孩子,老的時候自然成了孤獨老人。

朋友絕緣,職場的朋友是人們的重要社會關係,但是隨着失業、辭職以及退休,這些朋友也是越來越少。人們漸漸成了孤獨的老人。

家鄉離緣、親人無緣、朋友絕緣,這是人際關係的鈣化。

  《無緣社會》讀後感 篇8

讀完了。挺喪的一本書。

一開始讀的時候我並沒有覺得是件多大的事兒。不過就是老生常談的那些關於孤獨的事。而且就我個人而言,比起無意義的社交不如一個人做自己喜歡的事。

在讀的時候,慢慢就發現我所處的情境和這些真正與社會徹底斷絕的人來說是有顯著差別的。我雖自我排斥但只要我有意願隨時都可以回到其中。而這些“無緣”的人卻是與社會徹底切斷了聯繫。無人問津。

無緣社會的人大多指退休後的老年人。子女成家立業之後,各自有家庭。逢年過節見上一面,來往自然不比從前。而退休後,和單位上的人接觸次數以加速度遞減。倘若身在外地,早年的親戚朋友更是長久的斷聯。街坊四鄰就更不用說了。人與人之間彷彿有着與生俱來的戒備心,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早就不合時宜了。還有一些老人此生並未結婚,或並無子女。想想每天醒來都還是那個自己,也只有自己。也真的挺可怕的。

想起無論如何不便都要回到子女家住的爺爺奶奶。想起電影《尋夢環遊記》裏如果被自己後代忘記,這些過世的先輩們在陰間都會魂飛魄散。想起我曾經夢到有天婆婆過世,我竟怎麼也想不起她的模樣的絕望悲涼。人啊終究需要某些關聯。

孤獨真是無所不在無堅不摧。雖然我仍處在社會的大潮中,並沒有被拋棄,並沒有被他人遺忘,但我仍然無時無刻每時每刻感到孤獨。

  《無緣社會》讀後感 篇9

NHK電視臺資深採訪記者作品合集——《無緣社會》圍繞着一種社會現象展開:“現代人的孤獨老死”。高齡、少子、失業、不婚、城市化,造就了這樣一批人,他們活着,沒有人和他們聯繫,他們沒有工作,沒有配偶,沒有兒女,也不回家鄉;他們死了,沒有人知道,即使被發現,也沒有人認領他們的屍體,甚至無法知道他們姓甚名誰,他們的人生被總結爲寥寥幾個字的遺骨認領佈告,他們被稱爲“無緣死者”,他們所在的社會也會漸漸從“有緣社會”變成“無緣社會”。

爲什麼選這本當作是我讀這一系列作品的第一本呢?可能是“緣”這個字吸引了我,書的開頭講:所謂“關聯”或是“緣”,難道不就意味着互相添麻煩,並允許互相添麻煩嗎?日本人「怕給別人添麻煩」的文化我也深有體會。16年在巴黎交換的時候,有個叫Maya的日本小姐姐同我一樣也是交換生,可是她的法語基本屬於不能正常交流的水平。上課的時候她會非常認真的錄音和記筆記,後來也會因爲實在聽不懂,乾脆上課睡覺,錄音回家反覆聽。可她好像很少開口向我們借筆記,這反而讓我有種更想幫助她的慾望。在日本生活過的朋友也曾說過,日本人表面上和和氣氣,但在日本想真正交到交心的朋友真的很難,這並不代表他們不好相處,只是一種社會文化。

這種記者採訪類的書之前看過一本柴靜的“看見”,其實我挺喜歡記者這個行業的,就像偵探破案一樣,挖掘每一個有潛力的、有價值或無價值的線索。沒有謊言和欺騙,整個團隊唯一想做的就是一步步發現真相。好的記者不僅僅是記錄,他們需要獨立思考社會現象背後的原因,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堅決方案。

其實,“無緣社會”這本書裏描述的故事與我們這代人或者說與未來息息相關。“在我們的社會漸漸變成“對別人不感興趣的社會”的今天,儘管迴歸以往是不可能的,但我仍衷心祈願我們是一個“能夠同情別人、同情生命的社會”。你和我或許生活在安逸的社會圈裏,期待和憧憬的是擡頭往高處看的優質生活。的確,如今高科技,新技術是全人類關注的焦點,我們往往忽視了這個世界的另一面,是的,它並沒有想象中的發達,而我們可能只是那全球人類的百分之10%。但我也覺得,我們還有時間去改變,NHK也在書中提到了日本的幾家非盈利組織。作爲家庭裏最小的成員,被家人們呵護着長大,缺乏許多社會與人性的知識。希望這系列書都出來之後有時間把他們都看一遍吧。

  《無緣社會》讀後感 篇10

我是誰?我們從哪來?我們到哪裏去?這是我們的終極問題,本來只是爲了“催婚”,增強點危機意識,但自己從頭到尾聽完後,讓自己對現在和未來的生活有非常多的思考。

首先,工作不能忘記生活。現在我們的生活看似豐富多彩,充滿誘惑和魅力,可是卻有很強的欺騙性。大家忙着工作,忙着玩,忙着買買買,可是離原始的純粹的生活卻越來越遠,就帶孩子的能力來說確實在退化。工作和網絡讓我們遠離了大家庭小家庭,想想有多久沒陪孩子玩,沒跟愛人坐在一起,沒在家裏做頓飯吃了。現在的社會讓我們飽腹,卻割離了親情和家庭,現在日本的現狀可能就是我們的未來,所以趕緊給家裏老人打個電話,趕緊給愛人一個擁抱,趕緊給孩子一個微笑。

另一點感觸就是不要怕麻煩親人。日本社會向來崇尚不給別人添麻煩,這看似是種社會禮貌,卻讓人更加脫離了親情。自己曾經也是這樣的人,心情不好了,只有父母可以毫無顧忌的騷擾,朋友,甚至兄弟姐妹都是沒有單獨的交流,怕打擾他們的生活,很少打電話,那時的我是閉塞孤獨的,但年齡和知識的增長讓我學會了臉皮厚,反而比起打擾別人,收穫的感情更多。可以看到書中的人們都是善良而勤奮的,多數都是因爲不願意打擾別人而脫緣社會。

人是社會的動物,需要學習交流,迴歸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