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沙鄉年鑑讀後感400字(通用13篇)

沙鄉年鑑讀後感400字(通用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2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沙鄉年鑑讀後感4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沙鄉年鑑讀後感400字(通用13篇)

沙鄉年鑑讀後感400字 1

“那時,我總是認爲,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獵人的天堂。”美國環境保護主義先驅奧爾多·利奧波德在《沙鄉年鑑》中收錄的隨筆《像山那樣思考》裏,這樣回憶年輕時的想法。後來,隨着閱歷的豐富,利奧波德開始反思自己的短視。因爲,他親眼看見那些失去了狼的大山裏,“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樹苗都被吃掉”,鹿羣由於數量太多反而餓殍遍野,而那些牧牛人並不懂得調整牛羣的數量。“正因爲如此,我們纔有了塵暴,河水把未來沖刷到大海里”,在利奧波德看來,大自然的每一次懲罰都歷歷在目。

狼之於鹿,正如鹿之於大山。作爲當地食物鏈頂端的肉食動物,狼的直接作用,在於捕食鹿羣以及其他食草動物;間接作用,在於通過控制食草動物的數量,對其啃食山間植被的程度施加影響,從而讓整個自然生態保持平衡——這正是狼的生態價值。而在大自然中,任何物種都有這樣的生態價值,都具備左右生態平衡的`能力。

很久以前,人類將狼等野生動物視爲影響自身生存的直接競爭對手。這樣的認識,在物質生產並不發達的過去,直觀且可以理解。近代以來,隨着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髮展,人類逐漸具備了主宰其他生物之命運的能力,若延續舊時思維,力圖將其他野生動物趕盡殺絕,則生態危矣,人類危矣。“引狼入室”正是在這樣的情勢下,由利奧波德的後繼者發起,並最終得到了人們的認同。

從“趕盡殺絕”到“引狼入室”,人們花了幾十年時間去發現、反思、論證、執行;其間有爭鬥,也有妥協。儘管過程曲折,但幸運的是,通過經年累月的不懈努力,人類對於自然的認識水平終於有了質的飛躍。如此說來,引來的,不僅僅是狼,更有對自然生態平衡觀念的更多認同與踐行。

沙鄉年鑑讀後感400字 2

《沙鄉年鑑》(又名《沙郡年記》)是美國新環境理論的創始者、生態倫理之父利奧波德一生觀察、經歷和思考的結晶。它是一本描述土地和人關係的書,被譽爲土地倫理學開山之作。全書從一個荒廢的、遠離現代社會生活氣息的農場着筆,對沙鄉在不同季節呈現出的不同景象進行系列追述,刻畫出一幅幅美不勝收的雋永畫面年輪訴說的歷史。

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旁邊,有一個開巴普大草原,草原上有很多鹿。雖然這裏水草肥美,但野鹿的數量總是在4000來只上下,草長得再好,鹿也增加不多。爲什麼呢?人們發現,草原上生活着鹿的天敵——狼和山獅,因此鹿的數量無法增加。

從1907年開始,人們開始了消滅狼和山獅的大戰。經過多年,狼和山獅蹤影全無,於是野鹿一年比一年多起來。到了1924年,野鹿的數量竟然達到10萬隻。誰知,在隨後的兩個冬季裏,野鹿又急劇減少,因爲鹿太多了,草不夠吃,有6萬隻鹿被活活餓死。此後,鹿的`數量繼續減少,到20世紀40年代,只剩下1萬隻左右。這時,人們又驚奇地發現:鹿雖然少了,草仍然不夠吃,因爲20年代鹿的爆炸性增長給草原植被帶來了毀滅性破壞,不少地方長不出草來。後來過了很多年,這片草原依然沒能恢復元氣。

在草原生態系統中,鹿吃草,狼吃鹿;狼死了以後,經過微生物分解,它的屍體又變成肥料被草吸收……如此往復循環,構成了自然界的食物鏈。以前,草原上長多少草,這些草能養活多少鹿,這些鹿又養活多少狼,都有一定的自然範圍,保持着相對的穩定和平衡。但是,當狼被人爲消滅後,這些平衡被打破了,整個草原發生了紊亂甚至毀滅性的變化。

生物學家指出,如果有適量的狼羣在此定居,既可以保持鹿的數量,也有利於讓包括植物在內的自然生態系統逐步恢復平衡。但是,當時政府有關部門的“引狼入室”計劃卻遭到畜牧業主的強烈反對。經過訴訟,法院最後作出同意引進的判決,這才使計劃得以實施。同時,環境保護組織也設立了一項10萬美元的基金,以補償可能由狼羣給畜牧業主造成的損失。此後,美國亞利桑那州、科羅拉多州以及緬因州也相繼制定了類似計劃。

沙鄉年鑑讀後感400字 3

今年寒假,我看了很多書,其中《沙鄉年鑑》給了我深刻的印象。它不是一本科幻小說,也不是一本散文集,而是一本描繪自然科學的書。

書中有幾個章節,第一章令我記憶猶新。它描述了十二個月份的風土人情、自然景觀、和各種動植物。

一月積雪融化,大地復甦,動物們相繼甦醒活躍了起來。

二月從樹木的年輪中讀出了生命的奧祕。

《沙鄉年鑑》中寫道:“人們在不擁有一個農場的情況下,會有兩種精神上的危險,一個是因爲早飯來自雜貨鋪,另一個則認爲熱量來自火爐。”

我毫無疑問已經深陷於危險之中,如今的危險甚至已經不是來自雜貨鋪和火爐,因爲這兩件事物也不多見了。食物來自餐桌和食堂,熱量則源於空調和暖氣。“我們迷戀工業供給我們的需求,卻忘記了是什麼在供給工業。”

現在的生活科技高速發展,人們甚至忘記了植物、動物們。

可作者卻在一個偏僻的小鎮裏仔細的觀察植物、動物們。最終從中領悟到了許多生活的.奧祕。而現在的人們,高速的生活帶來的並不是快樂。

人們啊!快快醒悟吧!不要再破壞大自然了!快快行動起來,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沙鄉年鑑讀後感400字 4

在讀《沙鄉年鑑》之前,我先看了一些書評,紛紛將這本書的核心指向土地倫理。我僅僅通讀過這本書一次,不敢狂妄地對土地倫理多加品評,但是對於土地的感情,我與作者, 或是古今中外的人們,卻有一樣的深情的熱愛。

讀《土地倫理》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不禁想起前不久纔讀的《鄉土中國》。費孝通在書的開篇就說從基層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以地緣聯繫起來的共同體,卻不只在中國纔有。因此對大地的感情不是科學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我很喜歡《飄》,身爲蘇格蘭人的斯嘉麗對於陶樂莊的感情,大概無異於鄉土情結。《紅樓夢》裏,黛玉臨死時對紫鵑說的話:我的身子是乾淨的,送我回家去吧。就連利奧波德的`靈魂迴歸了他一生所熱愛的、併爲之奔走和呼號的土地與荒野。這都是對故土的依賴。

我本科是學考古的,在山東濟南進行了爲期半年的龍山文化漢代宮殿遺址發掘。那半年深深喚起了我對土地的熱愛和對自然的崇敬,也許我恐懼自然,是因爲不懂自然,當我真正在自然中去尋找祕密的時候,我也逐漸同情起那些因爲我的手鏟而失去家園的泥鰍,愛上日夜看守探方的小黃狗。正如我在第二部分所說的,人類從來不是一個征服者,真正的祕密是藏在大自然裏的。樹的年輪和冰的痕跡告訴我這批文物的歷史,深埋在土下的瓦片傳遞着古老的信息,古老的文明在塵埃中不聲不響卻帶着現代科技難以解開的謎團。

也許聰明的人們有一天能夠到達,但願那不是征服,而是敬畏。

沙鄉年鑑讀後感400字 5

《沙鄉年鑑》是一本描繪土地和人關係的書,與《瓦爾登湖》相媲美,被譽爲自然文學的典範,美國環保界的《聖經》。這本書由四個部分構成沙鄉年鑑,地質特徵,鄉野的祕密和土地倫理。

其中,沙鄉年鑑講述了作者與家人在遠離大都市的世外桃園裏的所見所聞和週末事務。作者一家在一個被遺棄的貧瘠的沙鄉農村裏,嘗試使它恢復生機,尋找那些已經失去的卻又是上帝賜予的最重要的東西。地質特徵講述了生活給作者的各種智慧,一些痛苦和難過的經歷,失去朋友的插曲。作者花費四十年時間,走遍美洲大陸,記錄事件的清晰樣本。鄉野的祕密主要講述作者對鄉野及野生動物的看法,討論一些最基本的生態保護觀點。土地倫理以推理的方式闡述作者對土地的觀點,並提出科學理論,屬於總結。

《沙鄉年鑑》中有這樣一句話:人們在不擁有一個農場的情況下,會有兩種精神上的危險,一個是因爲早飯來自雜貨鋪,另一個則認爲熱量來自火爐。我們毫無疑問已經深陷在危險中。食物來自飯店,熱能來自暖器和空調。我們沉迷在工業帶來的舒適生活中,卻忘記了是什麼在供給工業。

在這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動植物的生活空間越來越少。從17世紀到20世紀末的300年裏,可以說是世界從近代逐步走向現代的時期。在這300年裏,人類的文明飛速地發展,時代在進步,地球正在一點點地爲我們所改變。同時,在這300年裏,地球上也有300多種美麗的動物永遠地離我們而去了。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海雀、毫無防禦能力的史德拉海牛、地球上最大的.獅子、世界最南端的狼、唯一生活在非洲的熊、亞洲西部唯一的老虎、世界上僅有的純白的狼。其中有的是因爲失去了棲身之地,有的是因爲人們的大肆捕殺。

真心希望人們能發現錯誤並能改正它!

沙鄉年鑑讀後感400字 6

《沙鄉年鑑》是一本奧爾多·利奧波德所作的書籍,寫了作者在常人世俗簡單想當然的想法外對大自然的記錄,他是一位美國著名的理論學家,科學家和環境保護主義者,環保先驅人物,保護野生生物之父,“美國野生生物管理之父”,被稱爲“美國的先知”,被稱爲“一個熱心的觀察家,一個敏銳的思想家,一個造詣極深的文學巨匠。”

看完這本書感覺說要寫讀後感是比較困難的,不知道怎麼寫,也許是因爲我看的不夠認真,感覺零零散散的貌似的確沒有什麼可說的,不過我卻想起了一個上次在閱讀理解還是哪裏遇到的,也許是課時上的,名字叫《給泥土洗澡》,如果我沒記錯的話講的.是英國建設體育場還是什麼東西,要佔很大土地,但這塊地上的土壤並不乾淨,照“常理”來講是挖去別處再把那裏的淨土運來,但這次英國人沒有這個打算,他們花費了鉅款給泥土篩選過濾,而後再清洗,排除有毒物,諸如電池神馬的。這點我想是做的很對的,至於爲什麼會想到這個,因爲百度上面複製說到了他是一個環保主義者,還有著名的土地倫。裏面我看見了,最可怕的想法就是——認爲糧食從雜貨店出來,熱量從火爐裏出來。這一切歸根結底還是源於土地,沒有良好的土地也就沒有糧食也沒有樹木也沒有木炭也沒有熱量,所以土地是一切生命的起源,也是生命的保障,最近學過土壤的形成,者往往需要幾百年來能形成一釐米厚的土,種種土壤危機和環境的破壞都把矛頭指向了人類,英國人的做法看似很愚蠢,花錢不討好,不僅費錢還費時,事實上並非如此,不要等到你出門一跤栽在沙坑中才知道土壤的重要性,才意識到要保護環境,所以把,和很多地方一樣,保護環境材質當前的頭等大事!

所以我想《沙鄉年鑑》被稱爲“美國資源保護運動的聖書”也就不足爲奇了。

沙鄉年鑑讀後感400字 7

“不論是在三月的陸地,還是陰鬱低沉的天空,都飄滿了春雁的天籟之音”。每當我讀到課文中《大雁歸來》的這段話,我都能想象到作者利奧波德在他的“沙鄉”,在冰雪未消的三月,仰頭觀望着排着“人”字形長隊的大雁整齊飛過田壟的樣子。

《大雁歸來》便是沙鄉年鑑中的一篇文章。從一月至十二月,利奧波德或駐留在農場,或穿梭在林間,或憩息於小溪畔,觀察草木枯榮,鱗潛羽翔,用詩意的文字記錄下所思所感。“大雁們沿着奔騰不息的河流,放心大膽地舞動身子向前飛行。他們經過岬角或小島時,會與地上的'一切打招呼。”若說同時代的自然散文作家普里什文的文章似一幅小品工筆畫,那麼利奧波德的筆風更像是一塊碧玉,自然原始,卻又不失端莊典雅和溫潤清新。

利奧波德用雋永的文字,不僅刻畫了一個生機盎然的世界,而且闡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像風和日出一樣,獲取野生的東西被當作理所當然,直到社會進步,那些東西從我們身邊消失。”自然所饋贈我們的,我們卻貪婪地一再索取,我國也加大了自然保護區的巡查力度,可是偷獵者獵殺羚羊的槍聲仍在可可西里響起;我國也早已明令禁止食用野生動物,可今年新冠病毒的來源不就是食用了野生動物嗎?

利奧波德用沙鄉年鑑一書,融入了衆多哲學,生態學,倫理學的知識,竭盡全力的告訴人們世界的美麗,可當今社會卻把美麗當作揮霍的資本,開發,破壞,獵殺……或許在沒有任何野生事物的情況下,有些人一樣能活得滋潤,機械可以使我們享受便利的生活。可是我們中的大多數都忽視了一點:自然所給予我們的東西正隨着社會的進步而遞減。

最求社會的進步本沒錯,但我們不能忘了我們最應該尊敬的土地,森林,山川小溪和那如詩般的大自然。

沙鄉年鑑讀後感400字 8

“我喜歡一棵年輕的北美白楊,因爲有一天,它會老去。”這是利奧波德的筆下所宣泄出的,內心美麗的獨白。

全書分爲四個部分:沙鄉年鑑、隨筆、鄉野情趣和結論,和梭羅一樣,利奧波德也是一位出色的觀察家,他以深邃的眼光,敏銳地看到了人與自然的另一種關係,在工業化時代人們刻意的獵殺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人們妄圖用火藥和刀刃,征服大自然的狂野,使自然向自己屈服。而利奧波德用文章告訴人們,希望人們可以像山一樣思考,能夠看到更加長遠的利益,進行包含我們人類自身的深邃思考,而不僅是那些眼前顯而易見的金錢。

而讓我們痛心的是,如今環境問題仍然在一步步惡化,在宣佈塑料袋是19世紀最糟糕的發明之後,原以爲人類會猛然覺醒到環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基,但不是這樣,報告中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每10個人中有9個人呼吸的空氣中含有高濃度的污染物。最新的評估揭示了一個驚人的數字:2016年環境(室外)和室內空氣污染導致全球700萬人死亡。我們如果再不放棄或改變現有的錯誤的方式,那對我們的生存會是毀滅性的。

愛護環境應該成爲我們的一種習慣,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環境,保護和珍惜大自然賜予我們的自然資源,他其實並不是“取之無盡,用之不竭”的,我們作爲大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僅考慮我們自己這一輩人,要爲我們的後代千千萬萬子孫節約資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爲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球儘可能的減輕負擔,讓灰暗的`天空多些藍色,讓枯萎的草木重新煥發出春色,讓我們的身邊多一些清新,不僅爲人類,也爲世間萬物奉獻出一份力量。

當今的環境問題大部分是由於現在人們急功近利,丟失掉了長遠的眼光。在像山那樣思考短短的隨筆中,我們便看到了貪婪,僥倖的人類,工廠企業家爲了運轉工廠殺狼,人類爲了獲得更多的金錢獵殺狼,正是由於人們的錯誤的思維和事不關己的思想,盲目的追求利益,導致狼羣被殺得所剩無幾,他的天敵鹿便瘋狂繁衍,最終山失掉了原有的綠色。如果我們能夠堅持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綠色的思想,這種情況或許並不會發生。我想這也是利奧波德的內心刻畫。

看了《沙鄉年鑑》,我不由感到慶幸:我意識到還有更多的人在爲大自然贏得他自己的應有利益,我相信很多像利奧波德一樣的人在捍衛自然的主權,用行動保護着這片根基,讓大自然能和人類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在此我呼籲大家,從身邊事做起,學着爲了自然去努力奮鬥,要用長遠的、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讓大家一起共建美好的明天。

沙鄉年鑑讀後感400字 9

沙鄉年鑑,這一部分主要講述了作者和他的家人拿起鐵鍬和斧子重建威斯康星的沙地農場時的見聞和趣事。在這個遠離現代化喧囂的世外桃源中,作者在冰雪消融的一月追逐融雪中臭鼬的足跡,看着它“一改以往深居簡出的習慣,舒展身體,拖着肚皮劃過雪地,在潮溼的世界裏試探性的前行”。

臭鼬

作者在暴風雪肆虐的二月裏,閱讀橡木年輪的歷史。“它像是一臺滿載歷史記憶的留聲機,每一圈年輪都有不同的歷史迴響。鋸子向着終點一步一步前移,10年又10年,感知着老橡樹畢生的時光。”

在三月裏,傾聽大雁歸來的長鳴。“一隻燕子的歸來不能代表春天的來臨,但是當成羣的大雁衝破三月融雪的陰鬱時,春天就真的降臨了”。

在農場度過的12個月裏,每個月都有不同的景觀,每天都能發現不同的樂趣。而我們能夠身臨其境地體會這些妙趣橫生的畫面主要得益於作者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深厚的文學功底以及對野生動植物深深的熱愛。在作者的'筆下,每一隻田鼠、每一隻大雁、每一棵松樹都富有生命力,它們時而狡猾,時而愚蠢,時而翩翩起舞,時而憨態可掬,總之,它們是會思考的生物。

大雁

“一隻在融雪中按捺不住的紅雀,興致勃勃地唱起了春之歌,但是沒過多會兒功夫,它發現自己好像弄錯了,還好,它可以憑藉冬日裏養成的一貫的緘默來糾正這個錯誤。一隻花栗鼠本想走出洞穴沐一下久違的日光浴,不料遇上了交加的風雪,現在也只好乖乖地回到洞穴睡大覺了。”

“這條小溪是個懶散的傢伙,它蜿蜒穿過榿木林,彷彿它寧願停留在樹林裏而不是想回歸河裏似的”。

“儘管如此,我的每一棵松樹都揹負着沉重的積雪,一排排筆直矗立着,巋然不動。這讓我覺得,在薄暮的盡頭,有上百棵甚至更多的松樹站在那兒。此時此刻,我便覺得自己全身充滿了勇氣”。

沙鄉年鑑讀後感400字 10

最近,在老師推薦下,我閱讀了《沙鄉年鑑》一書。這本書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講了作者和他的家人週末在山上的小木屋的所見所聞。

第二部分講了作者人生中的小插曲——一些他與昔日同行意見相左,因而十分痛苦的故事。

第三部分則是作者對於生態的觀點,對現代人們失去對土地的尊重和熱愛的事實進行分析與批判。整本書,我都能讀到利奧波德對自然的熱愛,喚醒人們心中失去的土地。

我沉醉於作者描寫的每一幅自然畫面,雖然僅僅存在於紙上。我最喜歡作者筆下的橡樹,他擁有堅硬的外殼,火燒不透的身軀,是草原上的勇士。我同樣喜歡不被人所知的葶藶,相較於其他更好更大的花朵,葶藶對貧瘠的沙土與微弱的陽光感到滿足。它們只是無聲息地點綴春天,當然,這些都是藉助利奧波德的眼睛去感受發現的。

合上書本,我們應該去何處尋找這自然原始的環境呢?時常,我們的眼前不是山清水秀的大好河山,而是重重疊疊的廢氣,霧霾;我們聞到的不是淡淡的花香,而是垃圾廢氣,我們聽到的不是鳥語,而是冰冷的機器運作的聲音。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人們在享受自然的同時,卻又無情地破壞着這個給我們提供賴以生存條件的自然環境,讓我們原本和諧的自然環境,慢慢變得千瘡百孔。不是嗎?其實,現在許多災難的發生都是人類肆意的破壞造成的。

我們在抱怨大自然的不公時,能否想想這與你有多大的聯繫呢?而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們已經漸漸忘記了大自然的'重要性,認爲一切都是人類理所應當擁有的,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卻不僅不給大自然回報,還使他面目全非。

《沙鄉年鑑》告訴我們:“人類只是大地的一部分,而絕非大地的主宰者。”自然不屬於人類,人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如果你有一天失去了這個可愛而美麗的家,你就無法生存,到那時就算懺悔也是徒勞。當我們不斷滿足征服自然的慾望的同時,痛苦也會接踵而至,因爲沒有什麼值得憧憬了,想想,那將是多麼可悲的場景啊!

現在改變還爲時不晚,讓我們用行動來守護這美麗又可愛的家園吧!看天鵝比看電視重要,目睹白頭翁花開放和自由平等一樣,都是不容剝奪的權利!

沙鄉年鑑讀後感400字 11

初讀時感覺似曾相識,百度後才得知這本《沙鄉年鑑》常與《瓦爾登湖》相提並論,作者和梭羅更是有着相似的經歷,都在深山老林裏動手搭建過自己的小木屋。

我常常幻想林務官的日常,這個兼生物學者、生態學者、環境學者、畫家、文學家於一身的角色每天置身在什麼樣的世界中,又懷着怎樣的心情在進行探索和創作呢?

大自然已經足夠美好,奧爾多用筆墨和熱忱讓它變得更加鮮活的同時,也試圖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原始的天性和良知。

一想到這棵橡樹沒有遭遇厄運,反而活了80年、吸收了80年6月的陽光,我的心裏就感到非常欣慰。如今,我用斧頭和鋸條從80歲的櫟樹身上索取櫟木柴,櫟木柴在壁爐裏熊熊燃燒,好像要把八十年的陽光全部釋放出來一樣,溫暖了我的`小屋,更溫暖了我的心靈。在每一次大風雪中,當人們看見我家的煙囪裏飄出一縷縷輕煙時,就會知道,80年的陽光沒有白白浪費掉。

我要是能聽懂大雁們的談話就好了,因爲它們每次去玉米地之前或者從玉米地回來後,都會大吵大鬧,從它們的吵鬧中,肯定能知道爲什麼要去草原玉米地的理由!可惜的是,我聽不懂它們的話語,所以我也不可能知道其中的原因,但是我卻心滿意足。聽不懂大雁的話語未必是一件壞事,因爲,只有當一件事情還是祕密的時候,我們纔會覺得它有趣,否則,如果我們知道了大雁的一切事情,那這個世界該是多麼無聊啊!

在五月份踩踏蒲公英的人,可能在八月份開花的豬草前觀賞一會兒。在四月份忽視榆樹紅花的人,可能在六月份陶醉在梓樹飄落的花瓣中。如果我知道某個人正關注某些植物的生日,我就能告訴你這個人所從事的職業、他有什麼愛好、他是否患有花粉熱以及他的生態知識水平如何。

阿拉斯加的熊非常獨特,將灰熊交給阿拉斯加保管,如同將快樂交給天堂保管,可是我們永遠都無法到達天堂。

割開一隻胖嘟嘟的小雞的嗉囊,你會覺得彷彿在參觀一個地下食物的標本室。

沙鄉年鑑讀後感400字 12

《沙鄉年鑑》是一本奧爾多·利奧波德所作的書籍,寫了作者在常人世俗簡單想當然的想法外對大自然的記錄,他是一位美國著名的理論學家,科學家和環境保護主義者,環保先驅人物,保護野生生物之父,“美國野生生物管理之父”,被稱爲“美國的先知”,被稱爲“一個熱心的觀察家,一個敏銳的思想家,一個造詣極深的文學巨匠。”

看完這本書感覺說要寫讀後感是比較困難的,不知道怎麼寫,也許是因爲我看的不夠認真,感覺零零散散的貌似的確沒有什麼可說的.,不過我卻想起了一個上次在閱讀理解還是哪裏遇到的,也許是課時上的,名字叫《給泥土洗澡》,如果我沒記錯的話講的是英國建設體育場還是什麼東西,要佔很大土地,但這塊地上的土壤並不乾淨,照“常理”來講是挖去別處再把那裏的淨土運來,但這次英國人沒有這個打算,他們花費了鉅款給泥土篩選過濾,而後再清洗,排除有毒物,諸如電池神馬的。這點我想是做的很對的,至於爲什麼會想到這個,因爲百度上面複製說到了他是一個環保主義者,還有著名的土地倫。裏面我看見了,最可怕的想法就是——認爲糧食從雜貨店出來,熱量從火爐裏出來。這一切歸根結底還是源於土地,沒有良好的土地也就沒有糧食也沒有樹木也沒有木炭也沒有熱量,所以土地是一切生命的起源,也是生命的保障,最近學過土壤的形成,者往往需要幾百年來能形成一釐米厚的土,種種土壤危機和環境的破壞都把矛頭指向了人類,英國人的做法看似很愚蠢,花錢不討好,不僅費錢還費時,事實上並非如此,不要等到你出門一跤栽在沙坑中才知道土壤的重要性,才意識到要保護環境,所以把,和很多地方一樣,保護環境材質當前的頭等大事!

所以我想《沙鄉年鑑》被稱爲“美國資源保護運動的聖書”也就不足爲奇了。

沙鄉年鑑讀後感400字 13

在讀《沙鄉年鑑》之前,我恰好看了一個叫做《地球公民》()的片子,它描述了人類是如何爲利用動物而制定出工業化的標準,去飼養、屠殺這些於我們同爲地球公民的生物們,以及用它們去做科學實驗。片子裏面充斥了血腥和悲慘的場景,動物們狹小的生存環境、瀕死的哀號、被燒焦的皮膚這部片子讓我印象深刻的並不是其殘忍,因爲殘忍在影像世界裏並不少見,而是我自己對於這些事情的無知:我對於餐桌上肉的來源,只能夠追溯到它在超市裏的形態。還記得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第一次在鄉下見到豬的驚奇和興奮;至於殺豬,就只有大學時在安徽的村落裏寫生的時候,遠遠聽到過它的哀號死亡對於我來說,只是一種媒體上的符號。我們和自己的食物是如此之遙遠,乃至於我幾乎認爲肉和會動的生物是兩種意義上的東西,之間只被某種傳說中的聯繫牽在一起。

《沙鄉年鑑》中寫道:人們在不擁有一個農場的情況下,會有兩種精神上的危險,一個是因爲早飯來自雜貨鋪,另一個則認爲熱量來自火爐。

我毫無疑問已經深陷於危險之中,如今的危險甚至已經不是來自雜貨鋪和火爐,因爲這兩件事物也不多見了。食物來自餐桌和食堂,熱量則源於空調和暖氣。我們迷戀工業供給我們的需求,卻忘記了是什麼在供給工業。

可是工業給我們帶來的舒適,是否讓人的生活更加愉快?這種只知盤中餐的生活,這種和自然充分隔絕的生活,是不是比另一種森林裏與野獸作伴的生活更爲幸福?

我很難給出肯定的答案。《沙鄉年鑑》所描繪的世界,和《地球公民》中的'那一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書的第一和第二部分裏,作者以自己的視角和優美的筆觸,來描寫了他對自然的觀察;在這些文字中,字字句句都充溢着寧靜與快樂。這些快樂又是如此輕而易舉地沁人心脾,讓我產生共鳴。這種快樂的本質是對未知事物的好奇我們並不需要知道它究竟是什麼,只是在一旁靜靜觀察,而正是因爲這種無知,快樂纔會更爲特別和巨大。而當觀察帶來知識和規律的時候,當知識從無到有、由內而外從天而降的時候,它又遠比那些不得不記住的知識美好。

然而一個奇怪的事實是:我們並沒有在這條更爲幸福的路上行進。人的心中似乎同時住着天使和魔鬼,在愛自然的同時,更樂於去征服它。隨着征服和滿足到來的是更大的空虛,人在實現自己所有夢想的時候,恰恰是最痛苦的時候,因爲沒有什麼值得憧憬了。這大概也就是爲什麼,儘管我們並不知道這條總在向上的世界會走向何方,依然堅定不移地超越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