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15篇大綱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1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1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15篇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1

起初買這本書是因爲陳喬恩(女神)在一期訪談節目中推薦此書,本着愛屋及烏的原則決定拜讀此書。書拿到手裏很厚實的一本,按照我看書的速度估計要花一個月時間,結果剛完前兩篇文章就中毒了,接下來的一週時間裏只要有時間就會抓緊時間看。

這本書太多吸引我的地方,幾乎每一篇都是一個巨好的電影劇本,題材、故事、人物,無不精彩,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因爲幾乎每一位精神病人,都有超強的邏輯思維,絲毫不擔心劇情上邏輯出紕漏,而電影又是很好的手段,去完全構建起他們眼中的世界,可以完全依照他們的規則來建制起另一個迥異的世界,這多麼有趣。借書裏的話說,“我自己也有成爲精神病的潛質,這讓我擔心又興奮,興奮的是我發現了一個很大很大的新鮮領域,讓我饒有興致,這起碼在接下來較長的時間裏我有一個好的興趣點,我是知道的”這也是我讓我無法停止閱讀的原因。這本書給我很多啓示,很多故事讀過許久再回想起來有會有另一番滋味。

讀完這本書讓我想起一句詩“聽從生活的安排,是快樂的”我對這種聽從有時候是接受的,有時候又覺得接受就是違背本意的所以時常會糾結。這或許就是書名的本意吧!天才也好,瘋子也罷都是安排,聽從安排或許就是快樂吧!

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很有自省的價值的(很多次理所應當的瞬間我們真的很難排除自己就是病人的事實),此書推薦給那些曾經像我一樣心靈長滿雜草的拓荒者。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2

實話實說,我是看不懂這本書的。那些人講得東西太深奧,像什麼量子力學,四維空間,我都不明白。可還是想看,不爲什麼,就是想。

作者說,有一個精神病科醫師告誡他,不要想那些病人告訴你的世界觀,不然你遲早也會瘋的。讀到這裏,突然有些羨慕作者,至少他能理解精神病人的世界,而我不能。換句話說,因爲我知識不夠,理解力也不夠,所以我連瘋的資格都沒有。

我是個普通人,沒有超高的智商,也沒有超高的情商,平平凡凡的過一輩子,也許就是我的歸宿了。看了這本書,突然覺得諷刺,我不能成爲什麼改變世界的大人物,卻連瘋也做不到了嗎?你可能想說,瘋有什麼好的。但我並不是想瘋,只是想擁有掌控自己命運的能力。

所以從現在起,努力地讀書,不爲別的,只爲讓自己的命運屬於自己。每天早上起來,問一問自己,我真的足夠優秀嗎?

我並不比別人優秀多少,至少智商不足以高到加入門薩——這本書裏的一個精神病人就是門薩會員。所以沒什麼可沾沾自喜的,一點成績,一櫃圖書,都沒什麼了不起,至少我現在,連瘋的資格都沒有。

每個天才都有可能是個瘋子,每個瘋子也都有可能是個天才。我不是天才,也不想當個瘋子,至少現在不想。但如果有一天,我因爲什麼事想不開而瘋了,我希望能做個真正的瘋子,天才的瘋子,希望那時候,我能有瘋的資格。

好好讀書吧,不然當你在某一天突然發現,你連瘋的資格都沒有,該是多麼可悲!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3

很有趣的一本書啊。精神病學本來就是一門有趣、深奧的學科。此書用例子加以分析並引出病例,真的很不錯,在閱讀的同時也不斷地思考搜索學到的知識分析其人物特徵並聯系疾病,在最後有結果和分析講解,簡單易懂。正如書本上所說,天才和瘋子之間、善與惡之間都近在咫尺,那麼一點點平衡若把握不了,就會擁有另一個世界。人是很容易被環境改變的,並且改變得難以察覺,特別是變惡,就像腫瘤般擴散,從頭到尾、徹徹底底。人的大腦是很奇妙的,潘多拉寶盒如何打開、釋放,在乎環境、在乎自己,好的環境會給人好的開始和良好的心理;當然,惡劣的環境也有讓很多人變得堅韌。不過,一些我們看似不正常的人,在他們眼裏,我們也屬於精神患者。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角度不一樣就會出現不一樣的心理和結果。

絕頂的天才都有精神的一面,所以他們才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或者說是常人覺得一樣的事物)。生活在這個世界,平等看待他人,因爲,畢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你是那個瘋子,他是那個天才。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4

很久沒有好好的讀一本書。在這個浮躁的時代,誰也不能免俗的什麼都“快餐”化了,我幾乎忘記了完整的讀一本書的感覺。雖然從來沒有放棄閱讀,但網絡小說鮮有精品,難得看到一本自己喜歡的文字,很多隻是流於一種消磨時間。我幾乎覺得我快要廢掉了。當無意中一個90後跟我推薦這本書,又看到他在文末寫下的片言隻語,讓我大爲詫異,於是一衝動立馬下單購買。好在不悔。

初讀這本書,我也像那位男生一樣,在每一篇的文末加上自己的感受,每每被文中人的話逗得樂不可支。我把這裏的對話看成了一篇隨筆,偶爾也會爲自己的機智暗自得意。但是慢慢的我笑不出來了,有一種情緒讓我微微不安,我發現我會跟着他們的話思考,會認同,會禁不住的想要去查詢我所不擅長的一些東西,不知不覺間,我似乎變成了“他”或“她”的同類!

我感知他們,跟隨着他們思想的花在他們的時空裏穿行,如果忘掉他們所處的環境,忘掉他們的身份,忘掉他們間或的“不正常”,你會忍不住喝彩,點頭,或者把酒暢談。

想想吧,有本書教導我們,偏執狂才能生存,他們卻因爲偏執而被關了起來;也有人教導我們,專注專業才能成功,他們思想的火花註定沒法公之於衆,以彼之名,既便百年後的歷史如他們所言。

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瑪雅文明的探尋和論述,因爲我經歷過20xx那個甚囂塵上的世界末日說,所以更能明白他探尋的意義和價值,以及嚴密的邏輯、推理和深入淺出的說明,讓我有一種醍醐灌頂的通透。雖然他們的探尋可能終不過是隻屬於自己的一種自言自語,之後也不過如一片落葉杳無蹤跡,但現在有了這本書,保不齊哪天有哪隻手無意中翻動並看到了這篇文字,並驚爲天人而得以傳世呢。

人生若只如初見,願鴻蒙初開,赤子之心永不蒙塵,雙眸清靈通透,世事簡單不染鉛華,你我小徑相遇,灑然一笑,期待施施然得遇於另一端的驚喜。

人生在世,百年孤獨,掙扎呼號,在靈魂的深處,與另一個自己,不期而遇。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5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一本記錄國內精神病人訪談的手記,這本書中開篇就寫了作者以精神病人爲主題探討世界觀,也許你想說爲什麼要找精神病人來探討世界觀呢?大概是因爲正常人很少有人想過這個問題,也很少有人真正的願意面對這個問題,畢竟大家都在忙着掙錢、找老婆、升職……很少有人在乎這個世界到底是怎樣的?其實精神病人也有迥異的性格和行爲方式,有喜歡滔滔不絕的,有沒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彎抹角的,這點跟大街上的衆生相沒什麼區別,但是他們會做一些正常人不能理解的事和從沒有想過的觀點。他們的世界觀令人匪夷所思,他們以我們從未想到過的角度觀察這個世界,所以作者用了四年的時間和精神病人接觸,並在最後寫成了這本書。

這本書中寫了不同精神病人對世界不同的認識,在《四維蟲子》中,絕對四維生物可以先看到我們的死亡,再看到我們的出生,沒有前因後果,其實我很早就瞭解了∶時間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們,但是不僅如此,我認爲這本書中還寫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在《雨默默的》中,寫的就是一個女孩在不帶黑色眼鏡架的時候,在外面能夠看到每天的顏色,不是天氣,而是每天的顏色,她說∶“灰色就是這天很平淡;黃色就是這天會有意外的事發生,不是壞事,也不是好事;藍色這色天肯定有很好的事情發生;而紅色則是最不好的顏色,且從來沒有失手過”。這是用科學無法解釋的事,不過在現在,也存在許多用科學無法解釋的事。

其實在這本書的最後有一句話令我感觸很深,“人生若只如初見”,我想假如你看完這本書,再看到這句話時,也許同樣會有很深的感觸吧!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6

看了很多講述精神病院的電影,我也設想過假如我被送到精神病院後該怎麼逃脫?也許也只是歇斯底里裏的喊叫“我沒病,我是正常的”,在這裏,正常與精神病是同義詞或者說“同一個詞”。可不可以說,我們都有“病”,病的不是身體,而是思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在社會中我們都在尋找認同,當別人不願意按你的思維出發,你就變得“不一樣”“不可理喻”,有的人會選擇走自己的路,做自己同時也容易走上“有病的不歸路”;有的人喜歡以別人爲參照物,對於不一樣心懷恐懼,懷疑自己的不正常,在不安中放棄上天給你的獨特稟賦,戴上面具,披上虛僞的外衣,朝別人靠攏。

看了書中這麼多案例分析,認識了人以及人性的複雜,這種複雜不是貶義詞,而是真的包含了很多可能性,跟隨筆者的分析,戀童癖,異裝癖,露陰癖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下流,精神病,狂躁症沒有我們想象的恐怖,就像我們想當然的以爲“瘸狠,瞎壞,啞巴毒”。

書中有個案例“丟失的左邊”挺有啓發,一位女性因中風右腦損壞導致左邊的眼睛看不見,每次吃東西都會抱怨護士給的食物少,因爲她只能看到右邊的食物,大腦沒辦法下指令往左看,爲了讓她吃完另外一半食物,醫生設計了一款旋轉椅,她只要有意識的一直往右旋轉就能找到左邊剩下的食物,但是每次找到依然會剩下左邊的一點,只能靠不斷轉圈中吃完左邊剩下的食物。我曾以爲雖然只有一隻眼,在旋轉中也能完全認識,不曾想雖然旋轉360度看似全部都看了一遍但仍然有很大空間的死角,只能靠不斷增加旋轉的次數來檢驗才能讓死角越來越少。人們的認知也是如此,不是360看了一遍就自以爲掌握了真理,還是有很大的誤差,只能在不斷的認知驗錯中才能減小誤差,不敢妄自菲薄瞭解了真相或真理。希望在以後的人生路上不要急於確定真相,所要做得懷着包容的心態,多聽多看多想,不要妄自論斷。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7

以前以爲精神病是受到極大的壓力和刺激造成的,通過這本書的描寫,原來很多精神病人是自己吊死在一個問題上鑽牛角尖想出來的。書中沒提到病人的生理指標,我想他們的病態應該不光是思想行爲上的,大腦有器質性病變才能下診斷吧

你可以思考宇宙人生社會和萬物的奧祕,如果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同時給社會和他人帶來積極影響,那麼你是哲學家和思想家;如果上天啓示給你這些,你是宗教家。而這本書裏的精神病人雖然有天才的潛質,思考的東西有意義卻是一己之偏見,無視現實生活甚至超越社會規則和道德。所以說理論要和實踐相結合,精神應當建立在物質之上,因爲人既是肉體,就還是物質的。如果把自己的一日三餐現實生活安排好再去思考一些課題,遇到阻礙保持平和心態,估計也不會瘋了。

不過歷史上一些科學家哲學家物理學家藝術家真有瘋的,可人家歷史留名了,而這些精神病人就只是炮灰了,可惜!

比起只追求世事繁華功名利祿的人來說,這些精神病人似乎更加純淨有追求,積極探索宇宙的奧祕。可是對於普通人來說,將理論和現實結合好,找到自己在宇宙中的價值就好,可以思考而不是妄想呀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8

在公園的長椅上坐着三個人。其中一個人在看報紙,另外兩個人不停地在做撒網、收網、把網裏的捕獲物擇出來的動作。一看就知道那兩個是精神病人,於是周圍很多人指指點點地議論。有個警察仔細觀察了一會兒後,問那兩個“撒網”的人在幹嗎。那兩位說:“沒看到我們在捕魚啊?”警察轉過頭問看報紙的那個人:“你認識他們?”看報紙的人說:“對啊,我帶他們出來散心的。”警察說:“他們精神有問題吧?在公共場合這樣,會嚇到別人,你趕緊帶他們回去吧。”看報紙的人回頭看了一眼說:“對不起,我這就帶他們回去。”說完放下報紙做拼命划船的動作。

門薩俱樂部門薩的英文名稱是“MENSA”,是拉丁語中“圓桌”的意思。門薩取自圓桌的意思就是希望人們能夠平等的坐在一起,當然前提是智商相近。門薩是世界頂級智商俱樂部的名稱,於1946年成立於英國牛津,創始人是律師羅蘭德·貝里爾和科學家兼律師蘭斯·韋林。當時,這兩位自認聰明異常的人突發奇想,編制出一些高難試題以測試智商,受到廣泛追捧。興奮之餘,貝里爾和韋林乾脆成立一個俱樂部,號召高智商的人士加入。他們有意爲聰明者建立一個社團, 通過充滿挑戰性的社團活動而使參加者的高智商獲得承認、肯定和不斷提高,並分享彼此的成功。門薩多年來堅持中立和非政治、非營利的原則,至今不變。門薩國際總部和各俱樂部也組織一些收費的活動,以及一些出版活動,但收入全部用於俱樂部的拓展和完善。所有參與者個人不獲利。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9

每個人看待這個世界都不一樣,倘若能嘗試從別人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這是多麼幸運的事,本書是通過與“精神病人”的對話,讓讀者瞭解到,還有這樣一羣人,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方法,與普世的看法不一樣,也正是因爲特立獨行的看法,那些所謂“瘋癲”的話語,才真正會觸發讀者對世界觀的思考,這是一個多姿多彩世界,不是因爲看到了多姿多彩,而是因爲有多姿多彩的思考和想象纔多姿多彩。

在閱讀本書時,有個感觸,到底誰纔是精神病?他們邏輯清晰、嚴謹,思維自洽,又能自圓其說,倒是沒有精神異常的我,開始懷疑是不是有精神方面的問題,懷疑從始至終都存在,有一章給予瞭解釋和說明,但懷疑變沒有減輕,解釋其實也是正確的,是這樣的:只要不傷害別人的執著,都是不算精神病人,比如說,人有自己的愛好這是好事,當愛好上升到潔癖,大家也能忍受,也無傷大雅,但當潔癖上升到暴力的話,這肯定就是精神病患者,需要治療了。

其實,不管是愛好、潔癖或者患者,是因爲他們有深深的執念,過度的追求,也許正是因爲有了執念,才讓他們做出了非普通人認同的處理方式,他們往往很優秀,這也就是爲什麼說,天才和瘋子僅僅一念之隔,而普通人爲什麼無法做到如此優秀,是因爲普通人學會了變通,學了原諒自己的不足,說白了,是放棄了追求,這到底是對,還是錯。

不管對與錯,當我們以正常人的角度來看這個羣體,而這個羣體也在審覈着我們,他們對世界的見解,讓我覺得,世界大而不同,要允許有不同的世界觀,還要有接受和包容的心態,君子和而不同吧。

通過讀這本書,讓我有了一個思想上的造反、改過、完善的機會,也提升對世界觀的認知,感謝作者的努力和付出。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10

本書的案例中,有些觀點還真是讓人覺得神乎其神的,但不知爲什麼,說得越玄就越讓我覺得不可信。並不是因爲那些知識超出了我的認知,而是溝通本身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說的內容,二是說的方式。即便我可以努力嘗試去理解書中的內容,但字裏行間透露出的詭異氣息卻始終無法消散。

書中人物誇誇其談,自認爲才華橫溢,但在我看來,卻有很多根本就是僞命題。例如那些自稱可以往返現在與未來的人,你不如收起對我們普通人的鄙視目光,拿出讓人相信的真憑實據。像機器貓似的真刀真槍地往外掏新式裝備,看誰再敢跟你叫板?好吧,也許他們會說:“我又不是科學家,我怎麼會發明那些玩藝兒?你現在要是穿越回唐朝,你發明出個電視機讓我看看啊!”這話貌似有些道理,可是,在這樣一個人人都有舞臺施展才華的年代,你就算搞不出發明,總可以寫本科幻小說吧?說不定還能得個雨果獎、星雲獎。再退一步說,你文筆不行,寫不出小說,那你也可以去央視《挑戰不可能》節目大顯身手啊!

噢,這些你都不行?你只會睜眼說瞎話?那好吧,把你當作精神病,其實也沒冤枉你。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11

倘若讓我說實話,應該很多人看完《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以後,都覺得自己是個精神病人,不覺得是的也會質疑自己。有點隱喻,有點刺激,天才與瘋子只在一念之間。那些進入精神病院的不單單是普通人,也有很多高學歷和某個領域的專家,更是還有精神科醫師。如此有質量的精神患者,說着還貌似符合各種哲學邏輯原理的觀點和想法,讓人不自禁地認同和站隊。

你在追求什麼?在滿足了物質條件後的我們,更多注重精神層面的東西。宇宙之大,你若想要徹徹底底地征服,說句比較絕對的話,那是完全不可能。要麼就是進了精神院要麼就好好地把好奇心藏在內心不要示衆。我想起舊約聖經的一個故事,人類的先祖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肥沃土地上子嗣繁榮,物質異常豐富,這時就想要建造一座巴別塔通往天上,以傳頌自己的名譽。上帝遷怒於此,於是讓這些建造的人完全互不聽懂語言,不能進行溝通,結果這通天塔也就無法建成。看着是不是有點相似之處?不管是趨於好奇心,亦或是心靈空虛想要知道自己在宇宙中是個什麼樣的位置,還是爲了進一步發現宇宙的更多奧祕,無非都是自我不滿足的驅動下,想要得到更多的答案。沒有什麼天才,沒有什麼瘋子,都是一個正常人,有的人想得多些,有的人想得少些,有的人轉牛角尖偏執於一個答案,有的人放寬心態,更願意只是活在當下。這個世界,承認的是宇宙很大,人的腦力開發還有巨大的空間。這不就得了,不管有沒有上帝,未解之謎如此之多,人類的智慧如此有限,我們只是滄海一粟,如此渺小,有什麼理由不多謙虛和恭敬呢?一個個被認可的學術觀點和說法,難道就一定是最準確的定義和原理嗎?最早的地心說不也在後來被推翻了嗎?人類是猿猴進化來的不還是大有爭議嗎?不要爲自己所知道的一點東西沾沾自喜。瘋子未必真的就是瘋子,天才也未必真的就是天才。眼睛所見的都未必是事實的真相。

人生若只如初見,愛是永不止息。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12

這本書被很多朋友強烈推薦過,不知道爲什麼。讀完也無法明確這種強烈的緣由。就還成。個人口味。

單看書名,以爲是一本成功學,所以一直沒讀。

你看,人總是會一不留神就陷入自己的固有認知和刻板印象裏。

其實,這本書更像一本變態心理學初級入門科普書。

心理學一直都是常被世人誤會的對象。總感覺她披着神祕的面紗,和玄學有着親密的關係。現在已經好多了。變態心理學只是心理學科中很小的一個分支。

也就是研究異常行爲的科學。心理學更多的研究普遍行爲,加起來統稱研究行爲現象的科學。

看心理學,有一個很直觀的體現就是能夠更加理解人類。之前覺得啊怎麼這樣的事情怎麼這麼可恨或可怕的人,會慢慢理解,也算打破固有認知和刻版印象吧。多一點理解的時候會多一點慈悲。而當你覺得對別人慈悲的時候恰恰是在對自己慈悲。人的能量場就是這麼奇妙。

無論“天才”還是“瘋子”都是“常人”對於“常人認爲的異常人”的一種稱呼罷了。現在這個時代已經好太多太多了,我們可以從更多的渠道去了解這些,而那些“所謂異常人”也可以有更多的渠道去尋求到理解。已經很棒了。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13

這個世界上,到底誰是天才?誰是瘋子?

在我們眼中,那些言行不正常的人便被冠上瘋子的稱號。我們以一個所謂正常人的視角審視着這個世界。殊不知,那些被我們冠上瘋子稱號的人們或許也正在用一種另類的眼光觀察着我們。誰能說清到底誰纔是不正常的瘋子呢?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向我們展示了“瘋子”的內心世界。他們沉迷於自己的世界,專心致志地研究他們感興趣的事情。這些所謂瘋子的人,對他們所感興趣的領域研究頗深,說起來頭頭是道,而且理論依據充足,讓人找不到反駁的理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度懷疑自己纔是不正常的“瘋子”。真是一本有魔力的可怕的書!

反觀我們教育領域裏的孩子,有些孩子總是與衆不同,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不按時完成,課堂上左顧右盼,小動作不斷......一度成爲讓我們頭疼的壞孩子。對於這些“壞孩子”,我們斥責,懲罰,叫家長。但若我們瞭解他們的內心想法,弄清楚他們各種令人惱火行爲背後的心理活動,也許我們能發現不一樣的他們。深入瞭解孩子並加以引導,才能讓“瘋子”成爲“天才”。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等待開發的寶藏,我們這些開發者要找準他們的路線及結構,小心翼翼地加以雕琢,使他們成爲最閃亮的明珠,而不是被遺棄的廢墟。孩子的美好未來,靠你我一起努力打造!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14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一本記錄國內精神病人訪談的手記,這本書中開篇就寫了作者以精神病人爲主題探討世界觀,也許你想說爲什麼要找精神病人來探討世界觀呢?大概是因爲正常人很少有人想過這個問題,也很少有人真正的願意面對這個問題,畢竟大家都在忙着掙錢、找老婆、升職……很少有人在乎這個世界到底是怎樣的?

其實,精神病人也有迥異的性格和行爲方式,有喜歡滔滔不絕的,有沒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彎抹角的,這點跟大街上的衆生相沒什麼區別,但是他們會做一些正常人不能理解的事和從沒有想過的觀點。他們的世界觀令人匪夷所思,他們以我們從未想到過的角度觀察這個世界,所以作者用了四年的時間和精神病人接觸,並在最後寫成了這本書。

這本書中寫了不同的精神病人對世界不同的認識,在《四維蟲子》中,絕對四維生物可以先看到我們的死亡,再看到我們的出生,沒有前因後果,其實我很早就瞭解了∶時間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們。但是不僅如此,我認爲這本書中還寫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在《雨默默的》中,寫的就是一個女孩在不帶黑色眼鏡架的時候,在外面能夠看到每天的顏色,她說∶“灰色就是這天很平淡;黃色就是這天會有意外的事發生,不是壞事,也不是好事;藍色就是這天肯定有很好的事情發生;而紅色則是最不好的顏色。她的判斷從來沒有失手過”。這是用科學無法解釋的事,不過在現在,也存在許多用科學無法解釋的事。

其實在這本書的最後有一句話令我感觸很深,“人生若只如初見”,我想假如你看完這本書,再看到這句話時,也許同樣會有很深的感觸吧!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15

這本書,在我的收藏架中,呆了有差不多1年了吧?始終未曾拿出來讀,恰巧這次5月假期去揚州旅遊,入住的酒店裏剛巧看見有這本書,興之所至,也就拿起來翻閱了起來,不得不說,剛看完幾個案例就覺得實在是太有趣,放不下手來,然,讀到約一半時,越讀越覺得細思極恐,不由得脊背發寒,寒毛直豎~終於明白爲何取這樣的名字,果真是貼切。天才與瘋子着實是一線之隔,你是天才?還是瘋子?

我忽然在想精神病的定義究竟什麼?

書中有些例子,說真的,我都覺得能說服我了,那邏輯和思維真的是超級贊,閱歷、知識也是相當的豐富,根基也很深~何爲瘋子?我想,大約是“偏執”“程度”吧?

其實生活裏,人們多多少少都會有一點“精神病”,例如:抑鬱、偏執、強迫……只是看程度如何、是否影響到了別人,又或者說,是否能夠隱藏?至少讓別人覺得你是跟其他人一樣的……是的,一樣……你跟別人不一樣了,你的想法太超前,超前到了別人實在無法理解,而你又想讓別人知道,宣傳這樣的想法,那就成了“精神病”!

看到最後一章的時候,有斷話,真心說到了我的心坎裏:矛盾,是一種孤獨感。雖然爲此痛苦不堪,但是又盡力維護這那種孤獨感。經常是處在一種掙扎狀態:既希望別人關注、關心自己,又不知道該怎麼去接觸和迴應別人,於是乾脆直接抗拒。可是骨子裏又是那麼的渴望被瞭解,渴望被理解,渴望被關注……哪怕會後悔,也繼續堅持着去抗拒,而且矛盾到嘴裏說出來的和心裏想的完全相反。

這段話,真心觸動了我的靈魂,是的,我的靈魂~亦是那種找到了同類的感覺。那是我童年從8歲開始便揮之不去的孤獨感。跟隨我20多年。但是現在我想,我喜歡這種孤獨感!是的,喜歡!也克服了自己想要被關注、被關心的渴望~!

最後,就像書中所寫:面對未知,沒必要害怕,而是學會尊重未知的存在。其實那也是對自己的尊重,給自己一個嘗試着去了解、辨析的機會。也就纔有思考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