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精選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翻開《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你會像在與精神病人談話一般,書中便會有你所好奇的答案。以下是小編爲大家蒐集整理提供到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參考學習!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精選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精選1

我們最終被奴役的是無知。這是我讀《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這本書得到的最好答案,而作者整本書最後的那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在我看來是整本書最美好的一句話。因爲這兩個觀點,所以在我看完這本書後沒有陷入糾結和困擾中,仍舊很平靜。如果你問我是不是這兩句話給了我什麼神奇的啓發,我要誠實地告訴你,沒有。它只是讓我接受了我們的現實,讓我接受了自己的無知,讓我接受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人。但是僅此就夠了,僅此就能讓我在讀完書後仍舊能本着一顆初心去看書中的故事和觀點。

我們有時候會深究一些蛋疼的問題不放,比如說,人爲什麼活着?比如說,人活着的意義是什麼?再比如說,你從哪裏來,將要到哪裏去?等等。在有些人看來這純屬是吃飽了沒事幹而想的問題,但是有些人還真吃飽了沒事幹,沉在這些問題裏出不來。但是這些問題根本無法讓你給你一個標準答案,甚至連暗示也沒有。所以有的人就特別痛苦,而我年少的時候也陷入過這些問題痛苦不堪,那個時候正值高考,因爲思考活着的意義而完全不能讓我全身心地投入到高考中去,因爲不知道人活着有什麼意義,所以總是整夜整夜地哭,後來在父母的陪伴下才逐漸好轉,回去繼續參加高考。現在想想,還是因爲那個時候的自己太脆弱,對現實沒有把握所以纔會想在人類生存的意義上給自己一個動力,但是潛意識裏我們都知道生老病死的循環過程是任何人無法逃避的(也許未來的科技發達到一定程度,可以讓人不死,但是目前我們還是無法逃脫這個自然規則),所以表面上是自己陷入哲學的死衚衕,但是實際上是自己無法面對一團糟糕的自己,讓自己有一個逃避的方向。所以,想想還是年少的自己不夠堅強。而我現在還會思考這些問題,一樣沒有找到答案,但是已經不會讓我因爲沒有答案就放棄生活,所以我跟朋友開玩笑說,我有精神病的潛質,但是我不會成爲精神病患者,因爲我現在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現實。

我終究相信,因爲無法面對現實的不滿,所以纔會從哲學、宗教、科學等方向給自己答案,但是有些東西就是沒有標準答案,即便有答案,也不是目前的你所能探索到的,所以面對無知,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有勇氣接受!請記住,不要被無知奴役!

什麼叫被無知奴役?

在我的認知裏,我認爲被無知奴役有兩種。一種是絕對相信自己對未知問題所給出的答案是正確的,不願意辯證地去了解其他的答案,以至於偏執於自己的世界。另一種是絕對相信別人給出的答案,顛覆了自己之前的價值觀,所以自己也糾結痛苦了。

那麼接受自己的無知是不是就放棄探索了?當然不是,因爲我們都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所以解決未知的問題是一個快樂的過程,也是推動人類進步的過程,但是我們不能因爲偏執某個觀點而發瘋。有案例說過有科學家因爲研究而得了精神分裂症,對於這樣的案例,我不敢說是他一定是因爲無法接受自己的無知而導致的。但是我知道我們在探索的過程要能容忍自己的過錯,也許你研究了幾十年的東西結果是一個錯誤的方向,那樣也不是毫無意義,如果你知道那個方向錯誤了,起碼你是否定一個錯誤方向,科學本來就是不斷地否定錯誤的過程。而哲學本來也就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所以對於這一切,我很喜歡《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的作者高銘在文章最後的那句話,“人生若只如初見”。如果在一條路上走遠了,看不清自己了,那麼就回過頭來看看,想想自己最初的初心。思考不是一件壞事,但是如果思考不能讓你快樂和明澈,那麼就回頭,第一接受自己的無知,第二想想一切如初見時候的自己。

總會存在一些問題超出我們所能理解的範圍之內的,而那些問題的各種答案也許更加超出我們的理解範圍。包括哲學,宗教,理論物理學,生物遺傳學,中醫學等等。我們無法在自己的認知的'水平上給一個完美的答案,所以我們會看到我們認爲奇奇怪怪的人,他們給出奇奇怪怪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實他們知識從你不瞭解的角度來分析問題,所以要理解他們的存在。但是如果那些人生觀和價值觀衝擊到了你,那麼說明你也被這個答案所吸引了,這個時候我們要記住,如果一切本來未知的問題在一瞬間頓悟,那麼你可能隨之而來會有頓迷,所以如果那個衝擊來得特別大,那麼就接受自己的頓迷,平靜呼吸,懷疑批判接受,如果你真的接受不了就忘記,如果忘記不了就回到初心,回到“一切若只如初見”的時候,不要被其他思想主導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自己的思想被一個外來的思想在一瞬間否定了,那是極其危險的,我不敢說你一定會精神紊亂或者是自殺,但是迷茫肯定是有的。就如木心所說,“如果頓悟不至於漸悟中,頓悟之後恐有頓迷來。”所以如果一個豁然開朗不是建立在你自己的認知能力上,你是沒有辦法去批判接受的,因爲你根本不知道別人給出的答案哪裏是可疑的,也許你只是全盤接受一個未知正確的觀點也說不定呢!所以對於未知問題我們要懷有謙卑和尊重的態度去探索,不要自傲,也不要自卑。

我們真正會感到迷茫的問題都是未知的,包括未知的處境。有確定的已知答案的問題反而不會讓我們困惑。能看得到的未來也是不會讓我們迷茫的,因爲未來是未知的,所以我們面對未來,大都時候也是迷茫的。爲什麼二十年前的大學生沒有我們現在迷茫,因爲他們畢業了可以包分配,他們可以算是進了大學就可以看到未來,起碼工作是可以得到保證的。但是現在的大學生不包分配,即便研究所畢業也未必就可以馬上解決就業問題,211,985只是給你提供了一個高的平臺,並沒有給你鋪平未來的路,所以這一代的大學生跟二十年前相比,他們更加迷茫和焦慮!但是迷茫焦慮不是單純地因爲他們不努力,也不是因爲他們不懂事,而是生活給他們的未知因素太多了,而面對未知我們卻又給不出一個完美的答案。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也只有去接受未知的處境,努力做好當下才是最好的辦法,等到自己的能力提高一點點了,那麼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跟着提高一點點了,未來要走的路就會跟着清晰一點點了。

所以面對一切未知都不要害怕,堅強地面對,接受自己的無知,然後提高自己的能力去解決。但在一條路上走遠了還沒有找到你的答案,那麼請回頭看看那個最初的自己。

這一切是我讀完《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想告訴你的。但是我不敢妄斷作者的用意在哪裏,所以一切不能算是書評,只能算是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的一點點思考。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精選2

人類以文明的理念塑造的一切事物竟然是他們產生痛苦與折磨的根本癥結,假如我們拋棄一切文明成果並返回遠古世界的話,那麼我們將會獲得更加幸福的生活。

——弗洛依德

這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在行文方面確實沒有什麼值得假心假意的誇獎。但我也莫名的敬佩這個作者,敬佩他的創意和他的膽識。

“精神病”是一個敏感的詞彙,在二十一世紀,它似乎就象徵着說不完的瘋話,做不完的奇怪舉動,流不完的口水。人們常以“神經病”來謾罵某一個他們認爲“瘋”的人。“神經病”是一種二十一世紀常見病症。至於它爲何被貶爲這個樣子,本身就是社會的一個病態。

作者樂以這個敏感話題進行創作,其想法讓人驚訝不已。這是一羣“神經病”,他們以自己的想法生活,而他把他們的生活記錄下來。讀者翻開,就像是一個愚人節的圈套,這分明就是一個“天才日記”。他們看似瘋狂的做法下,其深意竟令許多“正常人”認爲意想不到,頗有道理。

和這些“瘋子”相比,“正常人”顯得渺小。有一句話說的很好:“生活好像就是這樣,除了瑣碎之外,一無所有。”的確,這便是“正常人”的生活。“正常人”被框定在社會的條條框框中,他們眼中有利益的光芒,他們有太多事情可忙,公司、學校、家庭、感情。日子一天天碾過來,從他們身上碾過去,他們把身上的血液和泥土擦乾,眼看新的太陽升起,新的日子又碾過來……他們本身如此不堪,卻依舊有時間嘲諷一下別人,謾罵一下世界。每個人都這樣,這就有了現在這個病態的社會。

而所謂“瘋子”,他們關注的不是政事,不是柴米油鹽,不是懷中佳麗。他們只在乎一張紙,一根木棒,一片草地。他們清楚的知道他們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他們也樂於思考,雖然有時只是想想天爲什麼是藍色的,人爲什麼會活着,石頭有沒有生命。漸漸的,他們就有了自己的答案。可笑的是,“正常人”們連答案都沒有就開始嘲諷了。“瘋子”我倒認爲,是上帝賜給他們更高潔的人性,人之初的人性是最無害乾淨的,也是沒有教育沒有規劃的。

“瘋子”和“天才”僅僅一步之差,但究竟誰是“瘋子”,誰是“天才”,誰知道呢。

後記:什麼是“瘋子”,我猜是固執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裏,毫不在意社會遊戲規則的人。我們作爲一個“正常人”不免會把自己放進“社會系統”裏去衡量、比較。正因爲有了太多的“雜念”,反而破壞了平衡,不能做好自己,還要極力掩飾自己的瘋魔。如果我們真有“瘋子”的執著和定力,恐怕早就成爲自己的偶像了。京劇業內有一句行話:“不瘋魔不成活”,這是一種境界,一種極癡迷的境界,這種迷戀讓人深陷其中,如癡如醉,忘我地全身心付出。所以,不管將來我們是一個偉大的人,還是一個渺小的人,學着用“瘋子”的精神來待人處事,做好本真的自己,也不枉這一世之遊。更何況,“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許,上天將有重要任務要交給不平凡的人,所以他纔要百般設置障礙和考驗,實際是爲了提高他的堅韌的品格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