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8W 次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1

這本書被很多朋友強烈推薦過,不知道爲什麼。讀完也無法明確這種強烈的緣由。就還成。個人口味。

單看書名,以爲是一本成功學,所以一直沒讀。

你看,人總是會一不留神就陷入自己的固有認知和刻板印象裏。

其實,這本書更像一本變態心理學初級入門科普書。

心理學一直都是常被世人誤會的對象。總感覺她披着神祕的面紗,和玄學有着親密的關係。現在已經好多了。變態心理學只是心理學科中很小的一個分支。

也就是研究異常行爲的科學。心理學更多的研究普遍行爲,加起來統稱研究行爲現象的科學。

看心理學,有一個很直觀的體現就是能夠更加理解人類。之前覺得啊怎麼這樣的事情怎麼這麼可恨或可怕的人,會慢慢理解,也算打破固有認知和刻版印象吧。多一點理解的時候會多一點慈悲。而當你覺得對別人慈悲的時候恰恰是在對自己慈悲。人的能量場就是這麼奇妙。

無論“天才”還是“瘋子”都是“常人”對於“常人認爲的異常人”的一種稱呼罷了。現在這個時代已經好太多太多了,我們可以從更多的渠道去了解這些,而那些“所謂異常人”也可以有更多的渠道去尋求到理解。已經很棒了。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2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耗時差不多一個月纔看完,確實如作者自己所說,只需要你在看的時候,能有一點兒的思考,他就是欣慰的。

第一次看這種類型的書,已經完全不知道書中具體講的`是什麼,只依稀記得書中講了很多的不一樣的故事。看完故事後會讓自己有點凌亂感,有時候甚至會懷疑自己之前所知道的一切,而認真思考書中講的故事這個思維方式的正確性。天才和瘋子只有那麼一線之隔。

很多觀點已經逐漸忘卻,但是自己作者自己說過,爲什麼能堅持做這個心理。每天抱着空杯的心理,擁抱每一個病人,傾聽他們的故事。只有你摒棄自己的成見,你才能體會、理解病人,同時才能感同身受。真正做到感同身受是多麼的難,真是因爲主人公做到了,所以他才能得到病友的信任,才能堅持下來。

生活在人的江湖中,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存在着形色各異的思想,所以在日常中遇到思想各異的人,我們可以抱着寬容的態度,認真的傾聽,需要完全的贊同,但可以表示理解!多一份理解,多一分寬容,世界都美好了。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3

本書的案例中,有些觀點還真是讓人覺得神乎其神的,但不知爲什麼,說得越玄就越讓我覺得不可信。並不是因爲那些知識超出了我的認知,而是溝通本身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說的內容,二是說的方式。即便我可以努力嘗試去理解書中的內容,但字裏行間透露出的詭異氣息卻始終無法消散。

書中人物誇誇其談,自認爲才華橫溢,但在我看來,卻有很多根本就是僞命題。例如那些自稱可以往返現在與未來的人,你不如收起對我們普通人的鄙視目光,拿出讓人相信的真憑實據。像機器貓似的真刀真槍地往外掏新式裝備,看誰再敢跟你叫板?好吧,也許他們會說:“我又不是科學家,我怎麼會發明那些玩藝兒?你現在要是穿越回唐朝,你發明出個電視機讓我看看啊!”這話貌似有些道理,可是,在這樣一個人人都有舞臺施展才華的年代,你就算搞不出發明,總可以寫本科幻小說吧?說不定還能得個雨果獎、星雲獎。再退一步說,你文筆不行,寫不出小說,那你也可以去央視《挑戰不可能》節目大顯身手啊!

噢,這些你都不行?你只會睜眼說瞎話?那好吧,把你當作精神病,其實也沒冤枉你。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4

很有趣的一本書啊。精神病學本來就是一門有趣、深奧的學科。此書用例子加以分析並引出病例,真的很不錯,在閱讀的同時也不斷地思考搜索學到的知識分析其人物特徵並聯系疾病,在最後有結果和分析講解,簡單易懂。正如書本上所說,天才和瘋子之間、善與惡之間都近在咫尺,那麼一點點平衡若把握不了,就會擁有另一個世界。人是很容易被環境改變的,並且改變得難以察覺,特別是變惡,就像腫瘤般擴散,從頭到尾、徹徹底底。人的大腦是很奇妙的,潘多拉寶盒如何打開、釋放,在乎環境、在乎自己,好的環境會給人好的開始和良好的心理;當然,惡劣的環境也有讓很多人變得堅韌。不過,一些我們看似不正常的人,在他們眼裏,我們也屬於精神患者。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角度不一樣就會出現不一樣的心理和結果。

絕頂的天才都有精神的一面,所以他們才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或者說是常人覺得一樣的事物)。生活在這個世界,平等看待他人,因爲,畢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你是那個瘋子,他是那個天才。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5

以前以爲精神病是受到極大的壓力和刺激造成的,通過這本書的描寫,原來很多精神病人是自己吊死在一個問題上鑽牛角尖想出來的。書中沒提到病人的生理指標,我想他們的病態應該不光是思想行爲上的,大腦有器質性病變才能下診斷吧

你可以思考宇宙人生社會和萬物的奧祕,如果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同時給社會和他人帶來積極影響,那麼你是哲學家和思想家;如果上天啓示給你這些,你是宗教家。而這本書裏的精神病人雖然有天才的潛質,思考的東西有意義卻是一己之偏見,無視現實生活甚至超越社會規則和道德。所以說理論要和實踐相結合,精神應當建立在物質之上,因爲人既是肉體,就還是物質的。如果把自己的一日三餐現實生活安排好再去思考一些課題,遇到阻礙保持平和心態,估計也不會瘋了。

不過歷史上一些科學家哲學家物理學家藝術家真有瘋的,可人家歷史留名了,而這些精神病人就只是炮灰了,可惜!

比起只追求世事繁華功名利祿的人來說,這些精神病人似乎更加純淨有追求,積極探索宇宙的奧祕。可是對於普通人來說,將理論和現實結合好,找到自己在宇宙中的價值就好,可以思考而不是妄想呀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6

首先得闡述此書的真實性是有待考究的,簡介中作者稱自己深入精神病院多次,與各位案例病人進行對話並歸納的真實性暫且不論。此書着眼的意義應是,給對精神疾病知識貧瘠的時代一個警示,大部分的人羣對精神疾病的認識保存偏見,卻忽略了在此書列舉的種種案例中,不乏有發病率廣而普及率低的病症,比如抑鬱症。也忽略了精神疾病患者不該被簡單一句“瘋子”而恥笑,他們所承擔的痛苦並不少於生理疾病患者,痛在於“清醒時依舊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也不知什麼時候會再出現問題”,對於精神疾病的研究也遠遠落後,使之承擔了過多的非議。

在章節裏也有因爲年代久遠而未被更正的東西,比如同性戀作爲一種性取向已被正式廢除於精神疾病中,所有非正常性取向只是相比普遍性取向而相對較少的生理取向,已無需介入任何形式的藥物及其他形式的治療。

對於大多數來說,非正常的世界似乎是“潘多拉的魔盒”,我們偶然窺見一斑,但這本書的意義,就是讓更多人能對精神疾病有些許正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