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餘華《活着》讀後感1300字大綱

餘華《活着》讀後感1300字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9W 次

年輕時,失去了家產,氣死了老爹,丟了老婆與兒子;醒悟改過,等回了老婆與兒子,全家團圓,自己卻被抓了壯丁,在生死線上徘徊;從生死線上倖存下來,回到了家人的身邊,卻發現娘去了,女兒聾了啞了;守着剩下的家人勤勤懇懇的過日子,供兒子讀書,以求出息。好不容易安生地過了幾年日子,惡神再次找上了他家,媳婦病了,治不好;兒子去了,被人抽血活活抽死了,要了他兒子命的人竟然是曾一起在生死線上徘徊的春生,他不能大喊大叫,只能生生忍下這口傷痛;兒子去了,以爲老婆也會跟着去了,老婆卻在不知不覺中好轉起來,又聾又啞的女兒終於找得一個好歸宿,日子似乎在朝着好的方向前進。天不眷顧,不久,女兒生產後大出血,留下兒子與丈夫去了,老婆病懨懨的身體不久也追隨女兒而去。一家人留下老、中、小三個男人活着,等外孫長到三四歲,女婿在工地喪了命,留下老、小兩個男人活着。老的領着小的繼續活着,小的好不容易長到七歲,慢慢懂事了,卻又一命嗚呼,原因是豆子吃多了,撐死了(在現代看來一個好笑的理由,看書看到這一段時,只能噗噗的掉眼淚)。從少到老,一路走來,家人都去了,獨獨剩下他一個人活着。——看完這個人的一生,或許已有人唏噓不已,多悲慘的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活着》中的福貴,這就是《活着》中福貴的一生,我不能說悲慘,因爲在書中我讀不到這樣的感受,我只能說福貴的一生不平坦。

餘華《活着》讀後感1300字

餘華在日文版自序中有如下一段文字:一些意大利的中學生向我提出了一個十分有益的問題:“爲什麼您的小說《活着》在那樣一種極端的環境中還要講生活而不是倖存?生活和倖存之間輕微的分界在哪裏?”。我的回答是這樣的:“在中國,對於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來說,生活和倖存就是一枚分幣的兩面,它們之間輕微的分界在於方向的不同。對《活着》而言,生活是一個人對自己經歷的感受,而倖存往往是旁觀者對別人經歷的看法。《活着》中的福貴雖然歷經苦難,但是他是在講述自己故事。······福貴的講述不需要別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講述的是生活。”

如同作者所說的一樣,福貴只是在以一種平淡的語氣講述自己的`一生,以樸實的語言在講述真實生命的傷痛與高興,沒有波瀾壯闊,沒有悽悽切切,沒有自憐,有的是坦然的接受生命的一切,然後生活。雖然接受不是那麼容易,傷痛,流淚,最後頂着這些傷痛、擦掉眼淚,繼續活着。就像作者在韓文版自序中寫的那樣:“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活着》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還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是我又哭又笑的讀完的,爲着鳳霞的送走,二喜的憨實,鳳霞的幸福,有慶與福貴的相處,有慶的死亡,二喜的板車,苦根的小大人,苦根的懂事·····書裏總是那麼多讓人感動落淚的地方。讀完之後,想起福貴的一家、福貴的一生,仍然淚不能禁,不是同情,不是可憐,而是感動,感動於生命的柔韌度。對於生命,福貴是如此純粹,活着!不說可憐、不說悲慘,那是源自他人的想法,對於福貴來說,他所經歷的這些便是生命,這就是生命所在的一種狀態,他所需要做的就是儘自己可能地生活。生命不美好也能綻放出美麗之花。

《活着》想要表達的東西,餘華在他的幾個版本的自序中以闡述的很清楚,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去讀、去感受、去靜靜體會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感動,帶給我們生命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