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人生讀後感15篇

人生讀後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5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生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生讀後感15篇
人生讀後感1

“嘀嗒,嘀嗒”雨滴在雨棚上跳着圓舞曲,時而快,時而慢,月光透過玻璃,灑落在窗臺上。蟋蟀的歌聲與蟬鳴交織着,我正半眯着眼,依靠在窗邊,這樣的自然美景在配上悠揚的樂曲和一位悠閒的人,這便是讀于丹的《趣品人生》給我的大概感受。

這本書主要是寫于丹通過對許多詩詞的理解與感悟寫出了讓大家在充實自我價值的同時,不要丟失自我,而這方式便是靜下來細細品味萬物想告訴我們的道理與故事。本書分成從山水中悟人生、從茶中悟人生、從酒中悟人生和從琴中悟人生四個部分。

在這本書中,令我影響最深刻的還是那佛學三境界:1、看山就是山。2、看山不是山。3、看山只是山,但人的心境已經超越了山水!是啊,事物不就是如此嗎?只要有一雙語文的慧眼,不僅能從山水中參悟,還能從一盤棋、一朵花、一片海,等等中悟出人生,悟完了再運用這些哲理,真君子不就是這樣煉成的嗎?

想到這兒,眼前不禁浮現出了那一場如人生交響音樂劇般的大雨,一開始的那一聲巨響就如一個嬰兒的呱呱落地,他似乎爲自己掙脫了襁褓而喜悅得撕破了天幕,接着便一步一下地懂得了給予與退讓,學會了與萬物合作,學會了共生,並學會了智慧或圓滑地運用各種方法或手段,修煉自己回報他人或達到目的,前者君子,後者爲小人,這,便是人生吧?再想到我那時奮筆疾書的文青樣,不禁笑了起來:“哈哈,和於教授有一些相似哦。”

人生輪迴,輪迴人生,這意義何在?除了愛,不就是感悟與感動嗎?

人生讀後感2

《美麗人生》的故事以德國法西斯捕殺猶太人爲背景,書中偉岸如山的父親形象就足以令人動容。

父親圭多一直在爲兒子構造一個屬於他的童年世界,尊重兒子的思想,保持着兒子對任何事物的好奇心。當圭多和兒子被納粹抓走時,這位偉大的父親用謊話爲兒子編造了一場最刺激的遊戲,只爲不讓兒子在痛苦中成長。面對慘無人道的集中營,圭多想盡辦法讓兒子相信,並參與到這場遊戲當中,他教兒子玩躲貓貓的遊戲,教兒子扮演德國人,滑稽又刺痛人心的父愛,就這樣一一鋪陳開來。童心與愛心,父愛與機遇成就了一場人間喜劇。

最終,爲了不暴露兒子,保全兒子性命,父親再也沒有回來。直到遊戲結束,圭多的兒子還不知道父親的真正離去,也在看到坦克的那一刻贏得了人生的大獎。真正的光芒就像圭多朝他兒子眨眼的那一霎那,意思是,無論怎樣,只要我們不害怕,堅強快樂,我們的人生終究會變得美麗,而我們也總會贏。

在圭多的身上,我們除了感受到濃濃的父愛外,還看到了他的擔當和豁達樂觀的態度,無論他身處怎樣的險境,都能自信地化解,儘管結局很悲慘,但他終究是成功了,完成了一位父親的光榮使命。

最後,我想告訴大家:而今,身處和平時代的我們是何其的幸福,能幸福地坐在教室裏讀書、學習,爲夢想而努力,無論隨夢前行的這條道路上,我們會遇到什麼樣的挫折和煩惱,都不妨始終以積極的態度,正視現狀,把每一個挫折、每一個煩惱都看作是一種驚喜的歷練,相信我們終會綻放出屬於自己真正的光芒。

人生讀後感3

人生是什麼一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人生就是你站在十字路口時,你是會跟隨自己的心繼續向前走,還是屈服於現實的重壓;人生就是你每一次的選擇。

《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是一個因高考失利而在農村任教的年輕農村人,後因高明樓的兒子走後門頂替了他的教師職業,他只能被迫繼續當農民。後來又和一個美好的女子劉巧珍開始了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然而,幻想終究被現實打破,高加林的叔父從部隊轉業回鄉當官,高加林就通過“走後門”當上了縣裏通訊組的記者,又遇到了對自己有好感的高中同學黃亞萍。黃亞萍是一個有學問的知識分子,而劉巧珍是一個善良淳樸的農村女孩,高加林在糾結中放棄了巧珍,選擇了亞萍。最後劉巧珍選擇嫁給了老實人馬栓,而高加林被揭發通過關係到縣城工作,一切又回到了原點,他離開了黃亞萍,再次回到了農村,只是癡心的女孩劉巧珍已經不屬於他了。

得到一樣東西的時候就註定要失去另一樣,人生就是如此。面對人生的岔道,我們可能會迷茫,可能會困惑,但這就是人生的魅力所在,總是讓人充滿着希望。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無疑是失敗的,他爲了選擇更好的出路,而背叛了自己的良心,最終屈服於現實的重壓。

人生的道路上沒有對錯,即使有,錯了再改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一旦一個人背叛了自己的良心,那麼即使你的人生走得再風光無限,那你也不再是你了,你終究變成了一具行屍走肉。所以我們要保留好我們最真實的一面,不能被環境所改變,遵循自己的本心去選擇。人生的美麗與珍貴就在於他的無邪與無暇,在於他的可遇而不可求,在於他的永不重回。(王藝傑)

人生讀後感4

這個星期,我讀了《一步改變人生》這本書。從而,讓我懂得了人只要大膽追求自己的理想,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本文主要講述了魏敏芝——一個不漂亮卻很淳樸、倔強的少女。她,因爲踏出了挑戰自我的一步,使她被著名導演張藝謀選中,於是命運被她緊緊地把握住了,她的一切都開始轉變,因此,她走上了人生的輝煌,登上了人生的顛峯。那一個片段,勾起了我的深思:魏敏芝站了出來,在這個看似小小的舉措,不僅包含了她對外面的大城市、大世界的嚮往,更體現了她骨子裏的拼搏勁。她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爲她肯定了自己。

這不禁讓我想起在競選班幹部或學習標兵時的情況。同學們呆呆地坐在桌前,左顧右盼,竊竊私語。雖然能競選的人有很多很多,可真正上臺的卻寥寥無幾。也許有人會認爲這是謙虛,但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你連自己都肯定不了,別人會肯定你嗎?只要自己有智慧、有勇氣去做,才能成功。爲什麼同樣是人,有的人光芒四射,有的卻深落泥潭。

這不是智商問題,而是膽量問題,那些人往往與成功擦肩而過。現在讓我們再來回顧一個大家熟悉不過的情景。校長:哪個代表先發言?代表們你推我,我推你的,妞妞捏捏。他叫我去,我叫你去,你叫他去。弄了半天,一個代表戰戰兢兢的走上臺。吞吞吐吐的將了幾句之後,畏畏縮縮的下了臺。這樣的尖子生是成不了大氣候的。連上臺說發言都膽怯,那將來如何在諸多競爭中取得勝利,成就自己的未來。是的,才華不是決定一個人最終的歸宿。

掌握命運,全靠你自己的勇氣和力量,然後纔是才華。只有這三樣具全,我們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成就輝煌的人生。

人生讀後感5

人生在世,起起伏伏。猶如深邃的大海,時而風平浪靜,時而驚濤駭浪。而我們只要堅守一顆真摯而積極的心,乘風破浪會有時!

《人生》以新中國成立不久後大生產的農村爲背景,很具有歷史價值。以高加林的愛情和事業爲主線,描述了當時社會現實狀況。通過對高加林、巧珍、黃亞萍,順德老漢等人物形象的刻畫,而揭示了生命無常的悲涼道理。而且本書的壞境描寫非常細膩、真實。最喜歡的就是《人生》敘事中,將每個人的想法都分別地用相應的篇幅深沉細膩地描述出來。這樣使全文人物形象更鮮明突出。也許,以後的寫作過程中可以嘗試用此種方法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

失去後才懂得珍惜,可是懂得珍惜也沒有用了。因爲已經失去了!高加林因爲貪戀大城市的繁華與更多的發展機會,而拋棄愛他如命的巧珍。但是在縣城被遣送回生產隊時,才懂得巧珍的好。但爲時已晚,巧珍卻早已嫁作他婦,與他今生是徹底無緣了。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悲哀。高加林空懷一身才華卻因沒有考上大學而入民辦小學教書,卻因沒有家庭背景而被迫下崗。最後,它回到自己的村,回到自己的生產隊做農活。不久,他因叔父的調職,而被暗中調到縣城當記者。人生狀況,沉沉浮浮。加林只是因爲沒有實權,更因爲社會的現實,而只能隨波逐流,無法自己掌握人生。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若加林沒有真才實學又怎麼可能在縣城大放異彩?在平時生活中我們唯有不斷加強自己的文化水平和辦事能力,纔有可能抓緊每個試圖與我們擦肩而過的機會。時代的悲哀更是個人的悲哀。而今,九零後的我們,更因九二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讓如今社會金錢至上的理念浮出水面。對金錢、實權的追求,造成當今社會價值觀的混亂與個人人生的蒼涼與無奈。

我們無法精確地掌握生活的每次沉沉浮浮,但是我們能以一顆真摯而積極的平常心去面對每次的挑戰。

人生讀後感6

去年暑假,我去禹城買輔導資料以及一些有哲理性的書籍。我的手在書架上來回地摸索着,終於一本書進入了我的視線,它就是《品味人生》。

我從小就愛聽故事,因爲在這故事中我可以學到一些不可估量的道理。它比家人的關心以及教育更具有說服力。碰巧的是那幾天一直在下雨,我就津津有味的“吃書”。在讀的過程中沒讀懂,就要讀好幾遍,我弟弟就說“才這麼幾篇還沒讀完啊!”我說:“弟弟,讀書不只是讀,而是看你學到了什麼。”

讀完以後掩卷沉思,我覺得人生何嘗不是一本書?在你出生時就是一張白紙,它是否能變成一幅美麗的畫卷就靠你自己去描繪。人生就意味着責任,就意味着創造。

讀完這本書後,我最大的收穫就是自己得到了改變。

記得以前我自卑,不愛出門,見了鄰居朋友一句話也不說,整天鬱悶,凡事想不開,對同學不懂得謙讓,對朋友不懂得關心,對父母不懂得理解,對自己不懂得尊重…

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也許你會懷疑,一本書就會有這麼大的魔力?其實,不只是這本書的作用,更是自己內心的想法。爲什麼這麼說呢?這本書說的有道理。我願意去接受並且我的內心也想去改變。這本書它使我的心更加充實,思想也趨於成熟,當然,這還需要以後我人生的經歷來實踐。

我,已不是那個任性的小女孩了。

我想說,青少年們,知識是永無止境的,爲什麼我們要拒絕知識呢?也許你覺得知識枯燥乏味,在學校裏像監獄一般,可是你爲什麼不換一種思維呢?無論怎樣,都取決於你的想法,不同的人穿着同樣的衣服,你對他的印象好壞摻雜了一些感情色彩,這不取決於你的想法嗎?

朋友們,換一種想法吧!在人生道路上,在選擇過程中保持着積極向上的姿態,總能笑到最後…

品味人生,就是感悟人生,體會人生,體會人生的過程,希望我們都能交一張滿意的答卷。

人生讀後感7

我原來有個搭檔和我有些投緣,我們都不是世俗定義的商人,我自詡有點詩人的氣質,而他有些哲人的智慧,但我們卻都在商場中行走了近20年。他的專業是養殖統計學,而更喜歡西方哲學,與他相處的幾年裏他向我推薦了很多西方的哲學家和他們的著作,我也看了一些。於是從他那裏我有機緣接觸到了西方哲學中關於人與自己相處的真相。於是有了西方哲學和佛學一些粗淺的比較。西方哲學和佛學都有關於人和人生的根本性的概括,集中起來就是一個字“苦”

西方哲學認爲人生中“苦”是本質,而幸福只不過是在認識到“苦“的本質後,所珍惜的短暫的“因滿足而愉悅”的時刻。"人們追求幸福和慾望,可得到的只是暫時的滿足,享受只是慾望暫時的停滯。慾望其實是一種痛苦的形式,。“所謂幸福的人生歷程,即是讓慾望和滿足彼此消長、交替出現的間隔,調整在不太短的時間內,使二者各自產生的痛苦。——叔本華”

佛學中所說人生真相其實也是一個字“苦”。佛家說苦有八種: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求不得苦,六,愛別離苦,七,怨憎會苦,八,五蘊熾盛苦,更有一苦,乃不聞佛法不知苦之苦,曰苦苦。

佛學是學問,哲學也是學問,於是從學問上說人只不過是知道了人生真相是苦罷了。

“佛學”不同“學佛”,學佛便可知苦,品苦,舍苦,而離苦

“哲學”不同“學哲”,學哲便可明苦,察苦,惜苦,而得樂。

人生讀後感8

我愛讀書,其中,《煩惱沒商量》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作者謝倩霓把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寫成了一幕幕輕喜劇呈現在我的眼前,讓我目睹生命拔節成長的過程。當你在爬山時不小心摔了一跤,不過爬起來一點事也沒有,媽媽一定會說:“謝天謝地。”當你在吃魚時喉嚨裏卡了魚刺,不過你喝了一口湯,發現魚刺已經落肚,媽媽一定會說:“謝天謝地”……後來,這位媽媽生了對雙胞胎女孩,取了謝天和謝地這名,也許這最能表達他們感恩的心情吧,不過,謝天和謝地動不動就能在家裏,教室裏,公園裏掛起15級龍捲風……

其實,這本書就是作者生活中真實的寫照,我看到了這位媽媽對生活樂觀的態度,凡是遇到不愉快的事情,這位媽媽會從相反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她從不認爲自己怎麼會這麼倒黴,而是“謝天謝地”,認爲自己很幸運。我們也應該學學作者,碰到困難,換一種方位,不要去鑽牛角尖,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結果自然也會不同。這一本書呈現出一種原生態的樣貌,它有着作者充滿慧心的發掘,它是新鮮的,樸實的,清澈的,不含絲毫雜質的。

人生如果不樂觀,就算擁有的再多,也是沒有意義的,只有樂觀地生活,才能在起起落落中取得成功,才能在人生的試卷上得到滿分。

人生讀後感9

看完路遙的《人生》,讓我的心無法平靜,一直深思領悟着那句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有人說人生如五彩泡沫,所有的追求最後都會是一場幻滅;有人說人生像五味瓶,酸甜苦辣都要去品嚐;而我想人生是一盤棋,每個人只能下一盤,但是誰都不能保證全盤運籌帷幄,步步爲贏,但是我們依然是人生的主宰者,我們要主動出擊,而不是被動地等待五彩幻想的破滅,更不要被動地品嚐命運強加的各種滋味。

我想故事的結局一定像我們每天所走的路一樣,一樣的.實在。路,可能有花俏的,像滿地遍花的羊腸小道,像鋪滿鵝卵石的小橋,可能還有的設計讓水漫上去,等等。可這些終是旅遊式的消遣,就像我們偶然通宵達旦的與朋友狂歡,真正稱得上路的還是那些結結實實的水泥大道。

人生,多麼沉重的字眼,有誰能在這條道上一馬平川。有些事情蹉跎的是歲月,而有些事情卻要用整個歲月去懷念。也許人是易忘的,可有一種記憶是深深的烙印在我們的心上,每一次扯動就會疼痛,就會流血,就會進一步的加深它的傷痕。人生這部作品是段樸實而又悽美的愛情悲劇,而這段悲劇之所以悽美,就是因爲有劉巧珍的存在。高加林的背叛,對於她來說是一種致命打擊,但是,“剛強的姑娘,她既沒尋短見,也沒神經失常,人生的災難打倒了她,但她又從地上爬起來了!”這一是體現出她的堅強、堅韌;又體現出她對生活,對土地,對自然,對家鄉的深厚感情。透露出路遙對土地、勞動對故鄉自然的深切熱愛和依戀。

人生是我們沒法邁過的檻,而人必生活着,愛才有所附加!

人生讀後感10

連着讀了巴克曼的三本書,一如既往的幽默,一如既往的充滿人生哲理,也一如既往的給人帶來溫暖。

布里特-瑪麗一直都是爲別人而活,從來不曾表達過自己真實的想法,沒有自我,內心孤獨,直到被丈夫肯特背叛,獨自來到博格工作,一切都開始變得不一樣。

布里特-瑪麗認真,刻板,乾淨整潔,不允許打亂事物的順序,生活嚴格遵循事先制定的清單。博格是一個經濟蕭條死氣沉沉似乎已經被人們放棄了的小鎮。布里特-瑪麗的到來,無形中改變了一些人和一些事,而她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博格開始生氣勃勃,布里特-瑪麗也在此找到了自我,一切都源於永不放棄。

說實話,我急切地猜測過結局,我想布里特-瑪麗會留在博格,會選擇彼此有些喜歡的斯文,然而看到後來肯特爲布里特-瑪麗所做出的不同往常的舉動,我以爲巴克曼會安排她隨肯特回家,回到原有的生活中去。但是巴克曼沒有這樣,沒有讓布里特-瑪麗選擇任何一個男人,他讓她選擇了夢想,布里特-瑪麗選擇了爲自己而活,去往了一直夢想的巴黎。

這是最好的結局。

巴克曼式的充滿溫情充滿希望的結局。

尋夢,實現自我,哪怕你已年老,哪怕你曾經習慣於一成不變,哪怕你一直以來內心怯懦,都沒有關係,只需面對自己的本心,無論什麼時候出發,都不算晚。

人生讀後感11

禮學是自古及今一切關於禮的學術活動的總稱,是以禮爲研究對象的一個專門的學術。從內容方面看,禮學跟中國傳統的哲學、宗教、政治、道德等學術互相交叉,互相滲透,同時又相對獨立,具有獨特的基本範疇和自成的體系。對中國傳統的經學或儒學而言,禮學是它們的核心組成部分,但是從歷史的實際情況看,禮學又不完全侷限於經學或儒學。

看到過一個關於禮的視頻,是一所聾啞學校的校歌。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說到禮是雅,禮是淨,禮是靜,禮是敬。

禮學是自古及今一切關於禮的學術活動的總稱,是以禮爲研究對象的一個專門的學術。從內容方面看,禮學跟中國傳統的哲學、宗教、政治、道德等學術互相交叉,互相滲透,同時又相對獨立,具有獨特的基本範疇和自成的體系。對中國傳統的經學或儒學而言,禮學是它們的核心組成部分,但是從歷史的實際情況看,禮學又不完全侷限於經學或儒學。

在我們古代,三皇的時候行道,五帝的時候就行德,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三王的時候,像周文王、周武王,這三王的時候,行仁。到五霸的時代,春秋戰國的時代,行義。義以後這是講禮,禮是禮上往來,前面三種只有往沒有來,義是義務,義務就不能講報酬。但是禮呢,禮是講報酬的,這禮上往來,禮是最低的一級;就是真心起用,這是最低的一個層次,還要求報酬,這是最低的一個層次。這個層次守不住的話,那就完全是妄心起用,真心全部喪失掉了,全部迷失掉了。禮記打開第一篇曲禮,第一句話說,曲禮曰無不敬,失去了恭敬心,就失去了禮,就失去了真心起用的最低的一個限度,這怎麼得了,全迷了,禮沒有是全迷;禮還有的時候,還有那麼一線光明存在。所以儒家著重在禮敬。

人生讀後感12

電影《無問西東》最觸動人心一段臺詞爲:

“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其實在這句臺詞之前,有一段話我深刻記憶了三十多年: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這是路遙小說《人生》開頭引用作家柳青的一句話,這句話影響上世紀80年代一代人,包括路遙本人,以及上高中的我。

我對這句話的當時的理解就是:緊要處要努力奮鬥,年輕時要拼命學習改變自己命運。

這句話沒有《無問西東》那段臺詞煽情,我們普通人的生活也不會如電影藝術地表現人生那麼戲劇化、那麼高大上。或許只能理解更接地氣。

接地氣的《人生》還有兩段語句我記得:馬栓安慰巧珍說,金花配銀花,西葫蘆配南瓜!

巧玲勸慰巧珍道,生活總是這樣,不能處處都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爲一個方面不滿意,就灰心。

三十年後,我重讀小說《人生》,依然感動的還是主人公高加林的奮鬥以及通過個人努力改變自己命運的向上的精神。

經典作品的魅力長久不衰!

那一年其實我是在廣播電臺聽完這部中篇小說的,恰好南京秦淮區舉行中學生閱讀作品比賽,我熱血沸騰地寫了讀後感參加比賽,並現場朗讀了自己的讀後感,結果獲得第二名。事後,語文老師告訴我,從作文角度看,評委認爲應該獲得第一名,但是因爲《人生》不在推薦作品裏,我的讀後感只能排在後一位。

我不知道當時有哪些作品在推薦書目裏,但是小說《人生》卻一直留存在我的人生裏,直到今日。

人生讀後感13

前幾天讀了于丹的新作《趣品人生》,讀後頗有感觸。

“品茶、飲酒、彈琴”是古人推崇的高雅之舉,當然,在古代生產力比較落後的背景下,能品上茶,喝上酒,彈上琴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勞動人民還是爲生計而奔波,最多喝碗粗茶,飲杯劣酒罷了,彈琴之類的就更談不上了。不過,作者在文中透露出來的“放慢生活節奏、品味人生點滴”的哲理還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當今社會發展迅猛,尤其是中國,三十年大發展天翻地覆,個人、企業、社會都在經歷着前所未有的變化,大家你追我趕,唯恐落後於人,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充斥在角角落落,品茶、飲酒變成了不得已的應酬,彈琴學藝也僅僅爲了加分升學。於是便有了下面這句于丹的話:“當下生活節奏越來越匆忙,生命中越來越缺乏儀式感。沒有儀式感,人生就不莊嚴,心就不平靜。”心不平靜了就會感到累,感到壓力山大,人會變得更加急躁,於是便陷入這個惡性循環中去了。

冷江鱉業(主要是我)目前也有也有這種思想存在,爲了我們的理想和目標,我們一步步向外發展,想在短時間內做很多事:開拓新市場,開發新渠道,研發新產品,組建團隊,企業文化,管理制度等等等等,這些事確實都是我們發展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但現在看來,根據企業自身實力與現實狀況,分主次,分步驟地實施,效果會更好些,做企業是跑馬拉松,不是百米賽跑,而且我們的目標也是做百年品牌,不是要一時的風光。

看了<趣品人生>這本書,我有了以下感悟:事業是人生的重要組成但不是全部,我們需要事業以外的興趣愛好與朋友,這是不矛盾的,有益的;很多事欲速則不達,保持好的心態,把基礎工作做紮實,量力而行;有時候放慢腳步,做個調整,會有利於接下去跑得更快;心裏平靜有利於個人健康有利於企業長遠發展。

人生讀後感14

《夢想點亮人生》書裏的名人故事都讓我很受感動,但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童第周的故事。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由於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他根本上不起學。當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揹着書包高高興興地去上學,童第周的眼裏充滿了羨慕之情。之後,他的大哥節衣縮食將他送到浙江省立第四師範學校讀書,期望他努力學習,將來回家幫忙自我養家餬口。可是進入學校的童第周,心中卻有着自我的奮鬥目標——考入省內名望極高的寧波效實中學。由於他沒有理解過系統的教育,基礎太差,大哥十分擔心。望着大哥猶疑的眼神,童第周堅定地說“我必須能考上!”從此,童第週一絲不苟地備考,刻苦學習,不放過一分一秒的學習時間。

憑着這種“水滴石穿”的精神,童第周最終考上了效實中學。可是他的成績卻是倒數第一。應對成績單,他沒有退縮,心裏暗下決心:別人能做到的,我經過刻苦努力,也必須能做到!於是抱定信念,童第周開始了艱難的學習之路,他每一天與路燈爲伴,天剛矇矇亮,他就在路燈下讀外語,夜晚寢室熄燈後,他還在路燈下自修,學習。經過艱苦的學習,童第周畢業時考取了復旦大學。之後,他大學畢業後又去比利時留學,一向堅持着他刻苦鑽研,勤奮好學的精神。並發表了一篇篇極具學術價值的論文,在國內外生物界引起了極大地震動。

有人以往說過“一個人成不成功,關鍵在於他的信念和精神。”童第周就是這樣,正因爲心裏懷揣着夢想而堅韌執着,腳踏實地地實現了自我的人生夢想。這也正是我們要實現自我的人生夢想所必須具備的品質啊!

同學們,讓我們以童第周爲榜樣,向着自我夢想的星空飛奔吧。我相信,只要心中有夢想,一步一步去實現它,就必須能走向成功!

人生讀後感15

小鳥的理想在天空自由飛翔,魚兒的理想是在手中自由自在的游泳,那我們的理想是什麼呢?在《理想點亮人生》一書中我找到了答案。

張海迪大姐姐的故事最讓我感動。張海迪5歲時患上了脊髓病,從此,下半身沒有了知覺,但張海迪沒有對自己放棄,反倒比常人更加努力。她從小喜歡讀書,他爸爸媽媽也絞盡腦汁的在想辦法,他發奮的學習,自學了小學、中學的課程,還學會了英語、日語、德語等多種語言,讀了多種名著。在張海迪15歲時,發現村裏小學沒有音樂老師,她便去那裏教孩子唱歌,給孩子理髮,補衣服;張海迪見村民沒有藥,一個個在痛苦中煎熬,在疾病中死亡,便把零用錢花在購買醫學用品上,她找來各種小動物的屍體觀察,學會了鍼灸,她在自己身上反覆練習,刻苦鑽研,經過重重困難,她終於掌握了醫學,鍼灸出名了,找她看病的人有一萬多,但長時間的看病,脊椎甚至彎成“S”型。張海迪爲什麼能做到這些呢?是理想,是理想讓張海迪發奮學習,是理想讓張海迪沒有對自己放棄,是理想讓張海迪點亮了自己的人生。

張海迪用理想點亮了自己的人生,自古以來,中國無數的仁人志士都是在理想的召喚下點亮自己的人生的,作爲新時代的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有自己的理想呢?如果沒有了理想,就像前進缺乏了動力、失去了目標。我們也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也應該用理想點亮我們的人生,指引我們前進。同學們,樹立自己的理想吧!刻苦學習,努力奮鬥,奮力拼搏,相信我們的未來會更加美好,我們的人生會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