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人生》讀後感(15篇)

《人生》讀後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4W 次

《人生》讀後感(15篇)

《人生》讀後感(1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人生》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生》讀後感1

《感悟人生》是一部收藏了三百則經典小故事,分別從成敗、得失、心態、性格、習慣、細節、做人、情感等十五個方面,對人生進行了全面解讀,無論什麼時候讀起來,都會讓我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是指導我正確對待工作和學習的好幫手,雖然這本書我沒有讀完,但《感悟人生》對我感覺受益匪淺,對工作有了更好的認識和學習指導。

我看一個感悟很深的故事,故事名《輸掉比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贏得人生》,這個故事說父親讓兩個兒子爬山,上山有兩條路,一條是大路平而近,另一條是小路險而遠,他們兩各自選擇一條,幾月後身穿西服革履的大哥回來了,他驕傲的對父親說我贏了,他說我選擇是對的,說這一路春風得意,太輕鬆了,還說選擇崎嶇的是個傻瓜,父親說:恩,不錯的好兒子,就在幾日後,一個步伐穩重,全身充滿着活力的弟弟微笑着走向父親和哥哥,對父親說:感謝您,父親,給我了這次機會,這一路上讓我學會了機敏與自護,學會了獨立與堅忍,父親遺憾的說:孩子你輸了,弟弟極目遠方,雖然輸掉了比賽,但我贏得了人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人生中會面臨許多比賽,很多時候比賽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比賽過程,在過程中才能學到本領,才能悟出一些道理,輸掉比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贏得人生。

還有一個愛吃美食富翁的故事,從裏面學到:如果每一個同事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特長,與別人分工協作,工作就會順利和諧,倘若自作主張,去幹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不但把別人的事情耽誤了,自己的事情也幹不好,就像一條船,只有船員協同配合,才能凝聚成劈波斬浪的聚力,團隊精神在每個地方都不能缺少,否則就如同一盤散沙,在我日常工作中也是如此,遇到問題大家齊心協力去解決,誰有困難大家一起去幫忙,工作也就變得舒心,快樂。

人生處處皆學問,我們需要學習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還要學習生活中的一些常識,如果一個人只懂得書本上的知識,而不懂得生活常識的話,就成爲一個地地道道的書呆子,學了我們就要運用,在這個世界上對誰都是公平的,只有付出努力纔有可能成功。

《人生》讀後感2

在我心中一直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一直無法有清楚的答案。古人說:十五而向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想自己連而立之年還未經歷,又何談不惑。

一直讀季羨林的《談人生》,季羨林談自己對生命意義、做人處事、名譽、朋友、壓力、困難、愛情、成功等等人生中各種境遇的看法,那麼我的一生怎麼樣完成?我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我的愛人?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的價值?

路遙的《人生》則通過小說的故事發展,展現每個人對自己人生的選擇,而這些選擇有出於慣性、本能、環境、也有慾望、夢想,在時間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通過行爲表達自己的人生。

《人生》具體背景我沒有查證,應該在改革開放萌芽期,小說主人公高加林以農村知識青年身份出現,有激情、勤奮、才華、理想,在現實社會一次一次打擊下任堅持努力去實現夢想,但另一方面慾望、虛榮充斥着他矛盾的內心,並最終被衝破。劉巧珍一位勤勞、樸實、善良的農村女性,她渴望知識、敢於追求、熱愛生命、忠於現實,她給人以正面形象,或許表達着作者心中對一些事物美好寄託。黃亞平和克南雖都在城裏長大,但成長環境的不同也使他們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女性的黃亞萍任性而敢於追求,男性的也敢於追求,但男性的理性、努力也時時左右他的行爲。高明樓的圓通、眼界和眼光,馬栓的圓滑,德順的眼光,高玉德的憨厚,劉立本的精明。

這本小說是朋友推薦的,總希望能找到一些什麼,可越是期望越是失望,直至被去除教師資格的高加林在農田裏對德順說“德順爺爺,我一開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嚐個遍,以後就什麼苦活也不怕了。”才被震撼。人最怕面對的是脆弱自己,大的是內心的堅韌。

社會是現實的,人生的岔口也有很多,選擇也就很多。在面對成績,成功時要保持冷靜,要戒躁戒躁,找到原本的自己,真實的自己。在失意的時候,在給自己希望,想想美好未來,重新看待自己,相信一切都會變好。在普通中,在平凡中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努力積累,只有在積累後才能抓住機會,如果高加林沒有才華,也可能成爲優秀的通訊幹事。要有堅韌的性格,在困難面前理清思路,克服困難,堅定不移的走出自己的路。

高加林還是高加林,雖然故事結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夢想不熄滅,此段經歷會成爲他最爲寶貴的財富。人要有夢想,要有激情,要吃苦耐勞,要敢於折騰,敢於寂寞。

《人生》讀後感3

在我從事教育工作之初,老教師親切地對我說:親其師信其道。要讓學生喜歡你,喜歡你這個學科就必須做到:親其師信其道。當時我對這個看法理解還不夠深刻。只是覺得從事教育工作很神聖、很偉大。一輩子可以和學生打交道很幸福。將來等自己老的時候就可以桃李滿天下了。我總是幼稚地認爲教育是無所不能的,教育有超越時空的作用。但是,專心閱讀了肖川教授的《好教育·好人生》之後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教育,什麼是優秀的教師。肖川教授說:教師無疑是我們這個社會中最有教養、最爲純潔和最爲善良的一個羣體,也是我們社會中最大的知識羣體。我們的勞動雖然繁瑣而艱辛,但確實是極其有意義的。教育關係着我們民族的未來,關係着我們這個社會的安全、和諧和溫暖,關係着每一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關係着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家庭。王校長也經常諄諄教導我們:教好一個孩子,幸福一個家庭,和諧一方社會。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也會遇到很多很難教育好的學生,我往往會採取放棄的態度,雖然有時會感到內疚,但是想到教育一個後進的學生是多麼的困難,自己往往就會對這樣的學生絕望。我是一個比較自信的人,我相信我能夠把大部分學生教好,我自信我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老師,我對我的課堂也充滿了自信,我熱情、幽默、對學生比較寬容,能夠呵護學生的自尊,我具備了做一個老師的基本品質。但是,教育、教學的路上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還有很多很難教育好的學生,我總是認爲要嚴格要求學生,如果學生不聽從我的教育,我就會採取諷刺、挖苦的語言,有時甚至是尖刻的言詞來批評這些我認爲教育不好的學生,有時我也會不顧學生的感受,一味發泄自己對學生的不滿。現在回想起來,自己有些行爲是多麼的偏激和愚蠢。可能自己在這麼多年的教育中扼殺了很多天才。

肖川教授說:我們需要慢慢地等待學生的成長,不宜操之過急,要給自己更多的更積極的暗示和提醒,要學會情緒的自我管理,學會對學生的寬容,對待學生的態度不宜過於隨意,對待學生的言辭不宜過於斥責,我們完全可以做得更好。我們老師也要學會傾聽,傾聽學生的呼聲。今天晚上,學生在作業本上寫道:親,作業太多,我做不完,請求減量!我回複道:親,我明天就減!孩子樂了,我也笑了。看來老師和學生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我想我離優秀的老師已經不遠了,講臺就是我人生重要的舞臺,我一定要做最好的自己。不能盡如人意,但求吾心無愧。

《人生》讀後感4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人年青。

《人生》是我前幾個月讀的一本書,路遙用他那樸實無華的文字記錄了一個年輕小夥高加林一年的經歷,他的一年可謂是起起伏伏。

高加林是一個農村的知識青年,他擁有強健的體魄,極富文采,在當地小鎮上當一位人民教師。但平靜的生活被村中的大隊書記高明樓打破,他利用關係將自己的兒子三星代替加林當了教師,這對加林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他不得不回到村裏當農民。但在村裏,他與村裏最好看卻沒文化的劉巧珍相愛。因爲加林的當了勞動局局長的叔父回來村裏,高明樓怕得罪他叔父,又靠關係將加林送到縣委大院當幹部,加林隨後與劉巧珍道別。加林進城後不久,就與高中同學黃亞萍相遇並熱戀。但由於黃亞萍之前有一個男朋友張克楠,張克的母親爲此憤憤不平,她於是舉報了高加林靠關係找工作的事。加林很快就被撤職,他有回到了農村,變回原來那個一無所有的人了。

讀完這本書,我心中遏制了一股憤怒的情感,加林本是一個被命運捉弄的普通人,但他自己卻沒經得起誘惑,因爲一個人而背叛另一個人,到頭來只是一無所有。當時中國的社會風氣也不好,因爲關係而得到一官半職的事情,大家都習以爲常!去回望我們的一生,從小到大經歷了許多挫折,也獲得了許多成功。在我們的每個挫折和成功背後,我們多多少少都懂得了什麼。這些挫折與成功的經歷不正是加林這—生的起起伏伏嗎?人的一一生不就是在一次次的失敗中得到經驗,然後憑藉這些經驗換取一次次的成功,成功與失敗才鑄就現在的我們。我們的人生道路上有很多岔口,在抉擇前進的方向時,要經得起誘惑,不能像加林這樣迷失自我。

柳青說過一句話:“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口的。有些岔。道……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網絡上我經常會看到一種新聞:“某官員因受賄X萬被抓。”這些官員不正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受了誘惑,走錯了方向,於是他們人生的很大一段時期從此就受了影響。人不管在任何時候都應是理智的,在心中建立一座燈塔,讓我們在抉擇時,可以明辨出哪條纔是我們應走的道路。

高加林的一生是幸運的,他有一個深愛他的人劉巧珍;高加林的一生又是不幸的,他由於各種因素最終一無所有。願我們每個人都不要成爲高加林,在生活中要經得起誘惑,做最好的自己,讓誘惑不要衝破心裏的大壩。

《人生》讀後感5

今天,我們正值青春年少,含苞待放的年齡,誰的心中不渴望有一個花開爛漫、果實飄香的未來?誰不渴望在今後的歲月裏超越平庸,鑄就一段輝煌的人生?

有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一定能給我們的心靈以深厚的啓迪:有一天晚上,一隊旅人行走在途中。忽然,天空乍現一束亮光,並且他們聽到了一個來自空中的聲音向他們問好。他們知道這一定是神靈降臨到他們身旁,禁不住從心裏祈求神靈給他們帶來好運。這時,空中的聲音卻告訴他們:“儘量多拾一些路邊的石子,放進你的行囊中吧,等明天太陽出來的時候,你一定會感到快樂,同時也會感到後悔。”說完,那道亮光就不見了。旅人們不解神意,雖然徒步行走已經讓他們感到很疲憊了,但是,他們也不想過多地增加自己行囊的重量了。行走了一夜的旅行者,終於看到了從東方升起的燦爛朝陽,當他們從行囊中拿出夜裏在路邊撿拾的那些石子時,發現它們竟然都變成了一顆顆晶瑩剔透,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的鑽石了。這情景不僅使他們驚喜異常,同時,他們一個個又極其後悔自己沒能多拾一些……

同學們,這是一個蘊意非常深刻的人生寓言。今天,我們不正是那夜空下的旅行者嗎?而書籍也正是路邊的“石子”啊!你再看看我們的老師,還有時刻關心我們成長的長者們,不就是我們遇到的“神靈”嗎?他們常常告訴我們,一定要努力地學習,並告誡我們“知識能改變命運”、“奮鬥能鑄就輝煌的人生”,然而,我們真正地理解過他們話的內涵嗎?古人云:“書到用時方恨少,是非經過不知難。”有多少人只有到了考大學名落孫山之後,才知道自己浪費了讀書的大好時光;有多少人在工作之後,遇到難題時才明白自己該唸的書竟然沒有念;有多少人在告別了學生年代之後,才真正地理解老師和長輩們當初對自己教導的意義啊!!

前車之轍,正是後車之鑑。爲了將來“燦爛的朝陽”升起來的時候能少一些後悔,我們從現在起就儘量多拾一些“石子”吧!其實,我們撿拾的是石子嗎?不是!那每一粒都是閃光的鑽石,只不過在那“陽光”還沒有照射到我們之前,夜晚掩蔽了它們奪目的光芒而已!同學們,讓我們多撿一些吧!相信這些鑽石會把我們的人生裝點得燦爛輝煌,會烘托出我們生命的卓越和壯麗!

同學們,願我們的生命不要像易朽的草木一樣平凡,要像永恆的鑽石一樣——光彩熠熠!

《人生》讀後感6

曾經讀過一句話:“改變人生的方法 聖賢教育”,當初不以爲然。在讀了葉聖陶老先生的《教育與人生》後,纔有了較爲深刻的體會。

葉聖陶老先生是一代教育名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他《教育與人生》這本書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對我們教師的教育工作有極大的指導作用,值得我們去閱讀、研究。它就像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指引師者前進的方向;它又像一本字典,能讓人查到自己原本不懂得問題;它更像是一位長者,在告訴你經驗和方法。它語言簡練、易懂,能激發讀者的種種思考。葉老的教育理念中滲透的“人性化教育”思想給了我很深的觸動。葉老強調:教育的根本價值和目的是“育人”,是培養“自覺的,自動的,發展的,創造的,社會的”人,是“使學生能做人,能做事,成爲健全的公民。”

人性化教育要以人爲本,具體說要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爲本,以學生的個性、創造性發展爲本,以學生的人格和諧發展爲本。學生是我們的教育對象,他們是教育的主體,是發展中的,具有巨大的潛力和能動性。在其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是實施人性化教育的良好時機。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強調學生死讀書,高強度地訓練,課業負擔過重,引起學生恐學、厭學甚至逃學、輟學,學生產生普遍的逆反心理。課堂上採用單一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只通過接受教師所提示的信息進行學習,作爲教學受與者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只是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其主動性和能動性不能得到充分的調動,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能力。並且,由於教學質量的好壞通常是用學生的成績來評估,因而造成了過分看重分數,只注意少數成績拔尖學生的教育而傷害了大多數學生的自尊心,忽視了對大多數學生能力的開發和培養,形成明顯的教育不平等,也造成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這些做法違背了教育發展規律,導致學生在心理上發生扭曲。葉聖陶在談到中國教育改革時提出:“教育本質的改革尤其緊要。教育要爲全社會而設計,要爲訓練成對社會作點事的人而設計;教育決不能爲挑選少數選手而設計,結果使這些選手光榮顯耀,站在衆人的頭頂上,伸出手來,收授衆人的供養。”

書是一盞明燈,它照亮了我們的人生道路,讓我們在前進的路上有了明確的目標。所以我以後還要讀書,讀好書,同時倡導並支持我的學生讀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一個稱職的教師。

《人生》讀後感7

買這本書,起先是因爲作者是寫出了《平凡的世界》的路遙,但當我看完第一遍這本書的時候,作者是誰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個故事給我帶來的體驗。

故事是平鋪直敘的,沒有多麼華麗的詞藻,也沒有多麼晦澀高明的哲理,它就像一杯白水,遇到什麼樣的人,就自然的散發出什麼氣味的"生活氣息",以及什麼程度的"生活營養"。更沒有條條框框的灌輸你一堆客觀的道理和規則,而是讓你自發的從中思考總結並且吸收其中的"經驗"。

我想這也是小說在哲學方面的魅力所在吧。

故事階段性分明,總共三個階段:高加林回到土地;高加林離開土地;高加林再次回到土地。

我是個小衆讀者,不會過多的去關注小說體現的社會矛盾,但我喜歡關注故事中人物在人性上的表現,去體驗這些表現中體現出的人物的心理,再將這些心理與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包括我自己)相聯繫起來,以此得到我想要的收穫。

故事中,最吸引我的,有四個地方。

一是,高加林強烈的自尊心、遠大的抱負以及融入縣城的強烈慾望與現實狀況的劇烈衝突下,劇烈的心理反應。

二是,劉巧珍在對高加林飛蛾撲火般的愛情中,那種只付出不索取的心理描述。

三是,德順爺爺的生活態度。

四是,黃亞萍在高加林進入縣城到離開縣城這個過程中,激烈而直白的心理活動。

每每讀到這四個地方,我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朋友的影子,父母的影子,甚至是名人的影子,因爲人性是相似卻又不同的呀。

從中,看到故事人物面臨着和自己相似的困惑時,心裏也跟着矛盾困擾,作出決定後,又跟着人物內疚難受並且難以執行決定,當結果證明決定錯誤的時候,也跟着人物懊悔無助,又有那麼一絲慶幸那種經歷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

初次讀完之後,那極其濃烈的人生滋味聚集於腦海,隨着每一分每一秒的持續發酵,趨於濃稠,就差一壺清水,將其稀釋成一壺清酒。而這盛着我一字一句的一席白紙,便是清水了。

真真是:“我有故事,你有酒嗎?”

答:“你有故事,我便有酒。”

人生若清酒,萬般皆滋味。

《人生》讀後感8

上天完全是爲了堅強你的意志,纔在道路上設下重重的障礙。——題記

人生就像過山車,有高峯也有低谷;人生就像海面,有平靜也有波濤洶涌;人生就像蒲公英,看似自由卻也身不由己。正如書中的主人公高加林的一生一樣,有高峯也有低谷,有平靜也有曲折。

《人生》這本小說以高中畢業生高加林爲主線,描述了他回到土地,離開土地又回到土地的過程。在此期間他與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發生了情感糾葛,使得小說內容更加跌宕起伏。

在我看來,高加林身上體現了自強不息,敢於向命運挑戰的品質,他熱愛生活,有着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關心社會問題,能夠融入時代變遷之中。但他卻不能認清現實與夢想之間的差距,使得他在人生路上嚐盡酸甜苦辣。人生或許就是這樣充滿着變遷,當高加林拒絕了劉巧珍,和黃亞萍開始了短暫的幸福生活,當高加林被人舉報他進城背後的故事,當高加林重新回到農村感受到家鄉人的淳樸。他終於認清了現實,他終於褪去了驕傲。

貫穿整部小說,我雖然喜歡高加林有理想,有追求的性格,但他卻不能堅守本心,在名利與金錢面前放棄愛他的人。相比高加林,劉巧珍的堅強豁達,勤勞賢惠,通情達理,對高加林矢志不渝的關懷不禁讓人感嘆,即便最後劉巧珍嫁作他人婦,而她身上體現的美好品質卻讓人難忘。

人生或許就是從得到中失去,從失去中得到。正如小說中所說:“生活,有時讓夢想變成現實,有時候讓現實變成夢想”,因此要想在社會中立足,必須分清現實與夢想的差距,不必患得患失,做最好的自己就可以了。除此之外,人生中充滿了選擇,因此我們要堅定信念,不被外界環境所動搖。正如小說中順德爺爺所說的:“娃娃,你不要灰心,一個男子漢不怕摔跤,就怕跌倒後爬不起來了,那就變成死狗了……”

人生猶如一條小路,有時蜿蜒有時平坦,但是路再難行我們也要堅定地走下去。人生沒有十全十美,樣樣順心,我們活着,經歷着,堅持着,誰也無法預知以後會發生什麼,會經歷什麼,我們要用豁達的胸襟經歷人生,寬廣的胸懷去生活,而不是怨天尤人,這樣才能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

路漫漫其修遠兮?對於我們即將踏入社會的人來說,前路漫漫,考驗和誘惑隨處存在,如何選擇會變得極其重要。但是我們不必驚慌,只要我們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勇氣和意志,即便不成功,也無憾。

《人生》讀後感9

這幾天在家裏讀了路遙先生的《人生》,裏面豐富多彩的人物描寫和故事情節使我回味無窮。

故事的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有着很多重要的岔路口。一開始高加林在學校做老師,由於高明樓給他兒子走後門,所以三星才把高加林換了下來,高加林的人生在那一刻也走到了最低點,然而他並沒有頹廢巧珍的出現是他重新振作了起來,幸運女神再次傾向了他 。後來在馬佔奎的幫助下加林到了縣裏去工作。在工作過程中他遇到了他的同學黃亞萍。與此同時他也面臨着一個重大的選擇:巧珍?亞萍?在地位的誘惑下加林違背了他的良心而選擇了黃亞萍,這次錯誤的選擇不僅使他沒能最終和黃亞萍在一起而且還使他被停職重新回到了農村。

高加林的這一些事說明了一個問題:他的人生不是沒有機會,而是在機會來臨的時候,他沒有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而走上了錯誤的道路。在我們的人生路途中同樣充滿着許許多多的選擇,同樣關係着我們的命運。小到考試中的一道選擇題,身邊朋友的選擇;大到自己工作的選擇,人生目標的選擇,我們都一定要慎重的走出每一步。

也許你會問我們爲什麼一定要做出這麼多選擇。那是因爲我們在不斷的成長,身邊的的環境也在不斷的.變化,身邊交流的人也變得越來越多,這時候我們就必須要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而選擇就是我們提高明辨是非能力的一個很好的途徑。我們通過不斷的自主選擇,自己也在選擇中得到鍛鍊,在做出正確選擇的時候吸取成功的經驗;在做出錯誤的選擇的時候吸取失敗的教訓;只有通過不斷的自主選擇我們的選擇能力纔會不斷的提高,我們的人生纔會跟家的豐富多彩。既然人生選擇這麼重要,所以我們一定要掌握一些方法學會如何進行正確的選擇。首先我們應該在選擇之前認清自己的真實需要,選擇自己最適合,最喜歡的一條道路;然後我們應該根據選項查閱相關資料,全面的的瞭解這些選項的具體情況;最後如果我們一次選擇失敗了也不要放棄,因爲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選擇,我們要從中吸取失敗的教訓,以便下次的選擇更加完美。

人生的選擇就是這樣模模糊糊,讓人看不透以至於有些擔心和後怕。但是人生就應該是這樣子的,我們要在今後的生活中不斷的鍛鍊自己,這樣我們的人生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人生》讀後感10

“當愛面對現實”--這是我讀完路遙先生的《人生》後,感觸最深的一句話。

如果現實是一片海,高加林(以下簡稱“高”和劉巧珍(以下簡稱“劉”)曾經同在海的此岸,而黃亞萍(以下簡稱“黃”)和張克南(以下簡稱“張”)在海的彼岸,這兩對人在他們的世界裏書寫着愛的篇章。但隨着對現實的跨越,他們之間的感情也在發生着激烈的變化。

當愛第一次面對現實,高選擇了劉,黃選擇了張,儘管高與黃之間曾有過懵懂的情感,但現實的鴻溝最終讓他們去面對眼前的愛情。轉折點出現在高的叔叔復員歸來,使得高有了到縣裏去工作的機會,也正是客觀條件的變化,爲高與黃再續前緣鋪平了道路,由此展開了高在劉與黃之間感情的碰撞。高所面臨的並不是兩個人的幸福,而是關乎四個人的未來。

當愛第二次面對現實,高經過心理鬥爭,選擇了黃。從此進入了四個人複雜的情感糾葛。高與黃的牽手,似乎是體現了八十年代青年勇敢追逐真愛,尊重個人情感。但這些是建立在背信棄義和劉與張痛苦的基礎上,所以他們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當愛第三次面對現實,高丟了縣裏的工作,而黃因爲愛情並沒有隨他回農村。可見,黃對高的愛是有現實前提的。但此時的劉已經在高離去後心灰意冷,嫁給了她並不愛的馬栓,一個一直深愛着她的老實的農村小夥子。而高不得不又再次面對感情和生活的泥淖。

小說的結尾,劉巧珍的愛再次照亮了灰色的現實。她求高明樓,能再讓高加林教書。可以說,劉的農村姑娘那種執著的愛和黃因現實而變的自私的愛,是本篇小說所要呈現給我們的兩種不同環境下成長的人對愛情不同的理念。

讀完本篇小說,很多人都爲高加林的選擇感到惋惜,對他沒有和劉巧珍成就郎才女貌的傳統婚姻結局而惋惜。但我想說,這就是現實,每個人都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所以,每當我們在生活中面臨選擇的時候,一定要冷靜。看清楚真正對你付出真心的那個人,不要在虛名的覆蓋下模糊了雙眼。

黃亞萍可以背叛張克南,難道就不會放棄你高加林嗎?

《人生》讀後感11

生活中的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高加林因爲隊長的一句話丟掉了工作,又因爲隊長祕書的一句話,得到了個工作,最後還是要靠巧珍的求情獲得工作,人生完全被動,( )看似造化弄人,其實也並非完全無法掌控。當然,首先有時代的原因,在那個時代,法制法規沒有完全健全,特別是社會底層人民,走後門、拉關係比比皆是,這是時代的悲哀。我們總認爲如果沒有隊長兒子的頂替,高加林沒有丟掉教師的工作,巧珍的愛情也就沒有機會表白,他們的命運或將不一樣;但我們同樣可以想象,如果高加林考上了大學,名正言順的當名教師,他的工作也就不會因爲隊長的一句話而丟掉。而另一方面,如果高加林真正的強大,即使當了農民,同樣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又或者如果真正的強大,就能客觀的分析黃亞萍的愛情,他能否要得起。正是,他心內的軟弱,或者視野的狹窄,讓他對得失看得太重,對所謂世俗的成敗看得太重,要靠着巧珍的愛情纔有勇氣當農民,剛剛工作有點起色,就迫不及待的想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命運,結果轉來轉去,丟掉愛情,失去事業,回到原點,唯一的收穫,因爲是心底的踏實吧。

就像作者說的:"現實是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爲轉移的。誰如果要離開自己的現實,就等於離開地球。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去盲目追求實際上不能得到的東西。尤其對於剛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來說,這應該是一個最重要的認識。"

所謂的現實,就是即成的事實,也就是要爲曾經的自己負責,對得起良心,試想,即使高加林一路高升,與亞萍愛情事業雙豐收,巧珍的身影也不會輕易在他心中消失吧?就像《漂亮朋友》裏的喬治。迪魯瓦一樣,在世人看來如此成功、風光的婚禮上,他心裏想的卻是剛剛吵架分手的情人,難道這不是最大的悲哀嗎?

人生,不應該像蒲公英一樣,隨風飄蕩,應該像一粒種子,不管到哪裏,都要生根、成長。做人,要像一棵大樹,不管生長在怎樣的環境中,根都要深深的扎進土裏;幹都要挺直,不隨風而倒;莖偶爾可以彎曲,葉可以隨風致意,但都改不了我成長的意志。

《人生》讀後感12

人生是一個又一個的選擇,只有做出選擇纔會知道背後的結果,是事遂人意亦或後悔不已。遺憾的是我們不能知道結果再做選擇,但我們做選擇的時候可以不忘初心。

高加林的人生充滿了無法統一的矛盾:農民與城裏人的身份矛盾,巧珍和亞萍的伴侶矛盾。

高加林的教師被下,但他不甘於在土地刨挖一輩子,他開始意志消沉,在他自暴自棄的時候,巧珍出現了,給予了他最真誠的關心,也給予了他最純真的愛。他開始試着與這片土地相處,去接受自己農民的身份,但大地並不能讓他施展抱負,這讓他既痛苦也無奈,可是生活並沒有給他選擇。當馬佔勝給他提供捷徑的時候,讓他有了選擇,他滿心歡喜的進城了,他抱着一絲僥倖享受了權利帶來的便利。

他開始努力工作,毫不吝嗇的施展他的才華,他過上了嚮往的生活,才華有了施展之地,社會地位也提高了,自尊心也得到了滿足,生活似乎開始給他選擇了。

生活有了選擇,人生也就開始了選擇。當亞萍出現的時候,他不再是自卑的那個少年,他可以興奮的在縣文化館和亞萍高談闊論,從國際問題談到文學;當巧珍出現的時候,他不再是對她親熱的少年,他對巧珍的家長裏短感到乏味,他排斥巧珍用錢對他的關心。當他把亞萍的詩裝進口袋的時候,當他送巧珍紅頭巾的時候,他的初心開始掙扎了,他依舊忘不了是那個親切可愛的巧珍陪伴自己度過了灰暗時期。

但是,當他把愛情和前途聯繫在一起時,他做出了選擇,放棄了初心,巧珍成全了他,他開始了和亞萍的羅曼蒂克,他的心也開始飛向了大城市。

當他以爲他已經在城市紮根的時候,他忘了埋住他這條根的只是浮土而已。當他走後門的事情被舉報,他才知道眼前的不是一座橋而是一道他不願承認的虹。他又要成爲農民了,和亞萍之間消失的鴻溝又出現了,生活收回了給他選擇的權利,但他卻依然得掙扎。幸運的是,當他重新紮根回那片土地時,土地又重新接納了他,但巧珍已嫁做他人婦......  人生面對選擇時,是沒有辦法逃避的,倘若能不忘初心,那不論如何選擇都不能太后悔。一個選擇也許會影響一個時期甚至是一生,但還好,人生不只一個選擇......

《人生》讀後感13

是什麼力量讓你努力地去拼搏學習?又是什麼讓你的生活五彩斑斕?是理想。最近,我被《理想點亮人生》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住了。

這本書給我們介紹了許許多多英雄人們的事蹟,如果說他們沒有遠大的理想,遠大的抱負,還會做出如此偉大的事業嗎?不會,他們爲自己所熱愛的理想而去奮鬥,有一種堅強的信念支撐着他們。在每個成功人士的背後,都會有一段艱辛的旅程。

邰麗華,這一位聾舞蹈家。舞蹈是跟隨者音樂來伴奏的,然而他卻失聰了,這對她來說是一個多大的不幸,但她沒有放棄,仍從事舞蹈事業。是什麼給她如此大的勇氣?是理想,意志堅定的理想。這一天,她完成了在春晚給我們展示如此舞姿優美的動作。當時,大家都不知道-------她是一位聾人。

玄奘法師爲求取經文而衝破層層阻礙最後完美結局,完美佛法是他的理想,他也不斷爲自己的理想而奮鬥,最後他憑着僅存的希望,理想,信念完成他一輩子想要實現的東西。還有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教授在西南聯大教書。當時的生活條件極差,他住在草棚裏,卻也寫出了經典著作—《堆壘素教論》。中國著名的科學家和火箭專家錢學森,衝破重重阻撓,最後迴歸祖國懷抱。

作爲小學生的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爲理想奮鬥。有這樣一句理想的詩:“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點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喜歡這句詩,因爲詩裏句句包含理想偉大的力量,許多人的理想,都是一片渺茫,因爲他們找不到生活的方向,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所愛的事業是什麼。向他這樣的人不會走向成功,而且還會變成一個平庸的人。同學們,你們願意成爲向他一樣的人嗎?你們和我一樣,都希望擁有一項自己所熱愛的事業,取得偉大的成績。要達到這樣的事業?就必須要有理想,沒有理想就沒有奮鬥的目標。

理想,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詞彙;一個重要又艱難的選擇!它離我們很遠很遠,我們並不能觸碰到它;它又離我們很近很近,因爲我們的心中常常有它,我們的生命中離不開它。

《人生》讀後感14

愛情是人與人之間的強烈的依戀、親近、嚮往,以及無私並且無所不盡其心的情感。對更好、更美、更優秀的追求是人的本性,最能讓人產生愛情的因素也是這些更好、更美、更優秀的品質,特別是自己沒有而又特別渴望的東西,如此說來,善良但沒有讀過書的巧珍愛慕有文化、有知識的高加林,也就是人之常情了。對於有正常工作的高加林來說,他看不上巧珍,也是自然。但在高加林沒有了工作,轉爲農民的當下,巧珍的愛給了他溫暖,給了他希望,幫他渡過了那段黑暗的日子,但高加林對巧珍,是不是真正的愛呢,還是一種感激,連他自己估計都說不清楚。所以,當他重新擁有了工作後,他與巧珍的距離就越來越遠,此時出現的黃亞萍,正是巧珍眼中的高加林一樣,是高加林曾經的夢。渴望成功的他,失去了該有的理智,接受了黃亞萍的愛,卻忽略了他們的愛對周圍人的傷害,也因此最後受到了懲罰,不僅丟掉了愛情,還丟掉了工作。

高加林錯了嗎?其實他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並沒有錯,錯就錯在他凡事只考慮自己,沒有明白自己的內心時,就衝動的接受了巧珍的愛,並沒有做好要負責到底的決心;在接受黃亞萍的愛時,沒有考慮到對張克南及巧玲的傷害,在克南媽媽的報復面前,他只有接受。這對待愛情上,他反而沒有巧珍的理智和大度,急於成功的他已經看不清什麼是真正的愛情。

愛情本來就是一種很玄的東西,可以隨時而來,不以人的理智爲轉移,但戀愛、婚姻卻是現實的東西,只有所謂的"門當戶對"才能繼續持久。因爲每個人的現在都是過去的一個產物,不管是否承認,每個人的現在都是由他的過去慢慢塑造而成的,所以高加林的讀書經歷本身跟巧珍從未讀過書的經歷是不同的,談話的話題和興趣點,也就是說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是不同的,巧珍可以對加林產生愛情,但保持長久的戀愛關係或者走向婚姻,未必適合。而高加林農民的背景和生活經歷,與黃亞萍城市生活也是不同的,所以高加林在亞萍面前總是不知所措。人只有一顆心,當這顆心想要的太多的時候,就會矇蔽自己的眼睛,高加林不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標,不明白自己的內心所要。他總是活在世人的眼中,心內無法強大,落魄時無法抵抗一個善良女孩的愛情;有機會時,卻忘記了自己的曾經,同樣無法抵抗另一個女孩帶給她的誘惑。

《人生》讀後感15

這個寒假裏,我認真閱讀了肖川先生寫的《好教育、好人生》這本書,該書寫得豁達、平實與質樸,字裏行間折射出作者對教育、對生活的智慧與理性之光,散發出作者心裏的真情呼喚。

文章中說:“一個好的教師意味着什麼?首先意味着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爲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作爲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中,儘管有時我們爲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乎等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作爲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爲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讓他經常具有作爲智力勞動者的自尊感,作爲公民的自尊感,作爲自己父母兒女的自尊感,作爲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績而變得美好起來的個人的自尊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穫。讀了這本書後,我不但對肖川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他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每個教育工作者不忘己任,努力完善教育方法,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發展的空間,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爲有用的人才。

我想:良好的教育應該是由人性的,有靈魂的教育。作爲老師的我們應該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老師自己首先要做到最好,愛學生、關心寬容學生與家長。

在平時的工作中,我總有這樣一個信念——“每個孩子都是平等的”。沒有差生和優等生,他們的“差”只是暫時的,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成功的教育。因此我總是向學生暗示:每一位都是平等的!平日千方百計去激勵學生而不是批評打擊學生,尤其對待“差生”更是抓住其點滴進步,大加表揚和鼓勵。因此,他們總也“差生”不差,信心十足的努力去做。

“每個孩子都是平等的”。讓我們處處爲學生着想,用愛心,用不懈的努力共同托起明天更加燦爛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