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大班教案7篇【優】

幼兒園大班教案7篇【優】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7W 次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園大班教案7篇【優】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能運用數字、符號等記錄自己"撒花片"的結果,學習9的組成。

2、學習從9的分合推導出10的分合,能有序地進行10的分合。

活動準備:

1、放大的9的分合式1張,紅色、黑色的記號筆各一支。

2、幼兒人手1盤9個花瓣,筆若干。

3、撒花瓣記錄單,9的'分合式記錄單。

活動過程:

一、明確"撒花瓣"遊戲的規則與要求。

1、請幼兒觀察並說出盤中花瓣的數量。

2、教師示範並交代遊戲的規則與要求。

二、幼兒進行"撒花瓣"的遊戲活動三、展示記錄,引導幼兒交流分享1、展示大家的記錄單,請幼兒根據個別幼兒的記錄,說說這名幼兒每次撒花瓣的結果,學習同伴的記錄策略。

2、教師引導幼兒根據個別幼兒的記錄,發現並將9分成有8個答案,並將8個答案按序進行調整。

3、教師引導幼兒討論。

四、教師引導幼兒由9的分合推導出10的分合。

1、教師出示9的分合式,引導幼兒觀察、討論。

2、教師引導幼兒繼續討論。

3、教師帶領幼兒討論並完成第一組答案的修改。

五、請幼兒把自己的記錄單(9的分合式)改變成10的分合式。

六、展示個別幼兒的修改結果,教師和幼兒共同認讀10的分合式。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動作的靈活、協調性。

2.練習雙腳交替在直線型、s型“木樁”上行走,練習在高矮不同的物體上行走,保持身體平衡。

3.練習匍匐前進,激發幼兒敢於挑戰的興趣。

4.考驗小朋友們的反應能力,鍛鍊他們的個人能力

5.體驗同伴間友好的情感。

活動準重備:

奶粉罐填沙製作的祥雲,八寶粥盒填沙製作的木樁,跨欄,自制“灌木叢”,音樂。

利用孫悟空“72變”的本領貫穿活動始終,讓幼兒在體驗變化多種角色的樂趣上操練多種本領。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教師扮孫悟空帶幼兒進教室,組織幼兒模仿猴子,(抓耳撓腮等動作)練習走、跑、滾,進行熱身運動。

二、基本部分

1.教師激發幼兒學習本領的'興趣,引出孫悟空72變的本事,帶領幼兒練本領,將小猴變成烏龜、兔子、小馬等練習爬行、單腳或雙腳跳、慢跑或快跑等動作。

(1)烏龜爬。爬過草地,繞過土丘,到達終點。

(2)兔子跳。跳過草地,跳過土丘,到達終點。

(3)小馬跑。跑過草地,跨過土丘,到達終點。

2. 教師創設情境,帶領幼兒走木樁、爬灌木叢,練習走s線和匍匐前進。

走木樁動作要領:腰挺直,雙臂展開保持平衡,腳踩穩。

匍匐前行動作要領:身體貼住地,雙臂彎曲,放在肩的兩側,交替運動帶動身體前進,同時雙腿協調地隨身體向前運動。

3.遊戲“騰雲駕霧”。教師介紹遊戲玩法,鼓勵幼兒大膽挑戰,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

動作要領:腰挺直,雙臂展開保持平衡,腳踩穩。到達最後一個祥雲作眺望狀,輕輕跳下。

三、結束部分

1.放鬆運動:麪條人。

孫悟空吹了一口氣把小猴變成了麪條,放進鍋裏煮,引導幼兒做全身放鬆活動。

2.創設到對面山上摘桃子情景,帶幼兒離開活動室。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多種途徑,感受音樂的美。

2、感受和理解速度變化與樂曲性質的關係,提高音樂欣賞能力。

3、能創造性地表現音樂的美。

4、在進行表演時,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漁舟唱晚》。

2、古箏一架,老師熟練彈奏樂曲。

3、各種小樂器及紗巾、綵帶等。

活動過程:

一、整體感受部分

古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樂器,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因爲古箏音色悅耳動聽,所以深受人們喜愛。

完整欣賞樂曲《漁舟唱晚》。提問:聽着這美妙的音樂,你想到了什麼?

二、分段理解部分

1、老師完整彈奏樂曲,幼兒進一步完整欣賞,爲樂曲分段。2、分段欣賞,跟着樂曲打節拍,感受樂曲速度的變化。分辨樂曲三部分特點:先緩慢優美,然後逐漸加速,最後回到緩慢優美。3、結合多媒體課件,再次完整欣賞樂曲,充分感受樂曲的美。

三、藝術同構活動

1、藉助多媒體課件聽第一段音樂,找找哪張圖給人的感覺和第一段音樂給人的感覺差不多?爲什麼? 2、聽第二段音樂(同上)。

四、創造表現部分:

1、 簡單介紹小樂器和舞蹈道具,請每人選一件自己喜歡的道具。2、自由討論。請拿相同道具的小朋友圍在一起,試一試怎樣使手裏的道具隨音樂發出優美好聽的聲音?有幾種方法?拿絲巾類材料的小朋友試一試優美緩慢的音樂怎麼表現?逐漸加快的音樂怎麼表現?3、幼兒大膽地、創造性地表現音樂的美。

活動反思:

整節課層次清楚,教學效果明顯,我從幼兒的搖頭晃腦中就看出已經他們讀懂了音樂,受到了感染,進入了意境.特別是欣賞視頻上演員的現場演奏,響起了幼兒的.陣陣掌聲,透過掌聲我深深感覺到幼兒被民族音樂的魅力所震撼。

但由於這首樂曲比較優美抒情,所以一節課還是顯得比較平靜、沒有什麼激情,對於這種樂曲的欣賞教學怎麼樣更好的激發學生的熱情呢?我想只有用新課程理念做指導,深挖教材、合理設計,反覆實踐,總結方法,欣賞教學一定會有更大的飛躍,這既是我努力的方向,也是我追求的最終目標。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目標:

1、培養觀察思考能力,瞭解空氣污染的危害。

2、萌發環保意識。

準備:

幼兒分2組,每人一個紙盒(裏面抹一層雪花膏)、顯微鏡

過程:

一)分組活動

幼兒分成2組,分別在校外馬路上、園內小公園進行活動:

1、打開小盒子。

2、引導幼兒感受這個地方空氣是怎樣的?讓人覺得怎麼樣?

3、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的人、植物等的狀況。

二)觀察分析、交流

1、你喜歡你去的地方嗎?那裏的空氣讓你覺得怎麼樣?

2、觀察比較:

1)用眼睛看看2組幼兒小盒子裏的雪花膏的變化。

2)用顯微鏡看看,那些灰塵、小黑點是怎麼樣的。

3、分析、討論

1)爲什麼在馬路上的雪花膏變灰了、有黑點了?

2)空氣污染的危害有哪些?

三)討論

你喜歡哪裏的空氣?

怎樣使空氣保持乾淨、清新?

設計意圖:

空氣無所不在,它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認識空氣》是大班經常進行的一個課題內容,在很多的活動中,教師都把空氣的性質空氣的.重要性放在突出的位置。我所設計的本次活動,旨在通過小實驗,直面的感知比較、瞭解空氣污染的狀況,激發幼兒去形成積極探索、主動發現的學習意識,產生觀察、比較、思考的自覺行爲,並且滲透環保意識。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一、活動目標:1. 初步感受民歌的特點。2. 學習採茶舞的基本動作,樂意用舞蹈的形式表現情感。二、活動準備:1. 樂曲:《採茶撲蝶》2. 能表現採茶情景的圖片或音像資料三 活動過程:1.請幼兒欣賞樂曲《採茶撲蝶》,說說聽完之後的感覺。2.結合有關的圖片或音像資料,講述舞蹈動作及其所表現的採茶情景。3.示範採茶舞,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動作表現採茶、拔樹枝、揹着茶籃回家等情景。4.在教師的提示下,想象蝴蝶出現的情景,討論如何用舞蹈動作表現蝴蝶出現和撲蝶的情景。(如蝴蝶飛得高,蝴蝶停下來,蝴蝶有飛走了等)5.鼓勵幼兒隨着音樂有節奏地舞蹈。

音樂活動設計:懶惰蟲和勤快人

活動目標:

1、在遊戲中學唱歌曲,感受和表現歌唱中的弱起節奏。

2、藉助歌唱,動作表演和人際交流,體驗和表現歌曲中的幽默。

3、大膽仿編歌詞,產生對“懶惰蟲”的否定情緒,知道要做勤勞的孩子。

活動準備:歌曲的`圖譜、一些幼兒勞動的圖片若干、歌名

活動重點:能用詼諧有趣的的情緒、動作表現歌曲

活動難點:根據歌詞內容能用不同情緒、節奏等表現歌曲。

活動過程:

、進場律動《趕小鳥》——入座律動

二、創設情境,引出懶惰蟲的形象。(佈置好亂糟糟的場景)

師:這是怎麼了?伸出我們勤快的小手,來整理一下吧!

這裏剛纔還好好的,怎麼一下子變成這樣了呢?一定有個懶惰蟲,讓我來找找吧!

二、幼兒初步感受歌曲。

1、教師清唱二遍,邊唱邊逐個指點幼兒,點到最後一幼兒問:“你是不是懶惰蟲?”

2、引出歌曲的圖譜。

師:看來這個懶惰蟲不是你們,那是誰呢?她藏在哪裏呢?……哦,找到了,原來在這裏呢!

三、看圖譜學唱歌曲

1、出示圖譜,清唱歌曲一遍

提問:歌曲裏唱了些什麼?(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用歌聲迴應)

2、我再來唱一遍,你們仔細聽一聽,然後告訴我聽了這首歌心裏有什麼樣的感覺?

(教師用肢體語言,邊唱邊表演有趣的動作)

提問:誰來告訴我你聽了這歌,心裏有什麼樣的感覺呢?(有點滑稽、好笑、幽默、有趣)

3、幼兒看圖譜學唱

4、看譜慢速唱一遍(懶惰蟲很懶,我們唱懶惰蟲的時候應該快些還是慢些呢)

5、邊表演邊唱,選擇幼兒自己創造的動作來演(我們一起來表演一下這個懶惰蟲吧!)

四、學習創編歌詞:

1、提問:你是懶惰蟲嗎?那你在家會幫爸爸媽媽做什麼呢?幼兒自由回答:

2、嘗試創編第二段:我是勤快人

(教師選擇幼兒的一種回答,出示圖譜)

看圖譜跟唱:

師:剛纔×××說,她會洗手帕,我覺得她是個勤快的人,我要來唱唱最這個勤快人。

×××小朋友還會掃地,我們也來唱一唱會掃地的勤快人吧。

邊動作邊唱

我們一起來唱一唱、做一做這些勤快人吧。

3幼兒創編、表演

師:除了洗衣服、掃地,你還會做些什麼?讓幼兒嘗試把說的唱進歌曲裏。

●選一名幼兒嘗試我會擦桌子,我會擦桌子,我把桌子擦乾淨。(我會自己擦桌子)

你還會做什麼能幹的事,直接把它唱出來吧(個別幼兒——集體跟學——上來表演)

五、完整歌唱,用不同情緒、動作表現歌曲。

1、大家可真能幹,本來這首歌是唱懶惰蟲的,我們又給它編了第二段“勤快人”,那我們就把這首歌取個《懶惰蟲和勤快人》的名字吧(出示歌名)

2、一起把兩段連起來唱一唱,隨琴聲完整唱一遍。

懶惰蟲和勤快人是完全不同的人,我們怎麼樣唱才能表現出他們的不一樣呢?(懶惰蟲:唱的慢一些,懶散一些、滑稽一些;勤快人:唱的快些、有力些、高興點)

3、集體表演:

(1)要求前奏做簡單的動作,隨音樂一起表演(提示:表現出不同的速度和表情,第二段根據要求動作做)

(2)繼續遊戲:教師用動作告訴幼兒第二段唱什麼。

(3)邀請爸爸媽媽、客人老師一起表演。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探索、體驗、感受10以內數組成中所蘊涵的數學關係,如總數與部分數的包含關係、等量關係、互換關係、互補關係以及分合的有序性,是幼兒園大班開展數組成教學活動的關鍵所在。

2、瞭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3、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遊戲的樂趣。

4、發展觀察、辨別、歸案的能力。

活動過程:

大班數組成教學要強調相關經驗的獲得和積累,同時重視對各種數學關係的理解,重視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從中探索發現規律,切忌把學習數的組成變成一種死記硬背的過程。教師在設計大班10以內數組成教學活動時,可參考如下步驟:

1.第一階段:分與合的經驗積累建議選擇數量"5"作爲幼兒開始學習數的組成的內容,因爲5大小適中,而且它可以避免幼兒常規的"平分"思維。教師可以向幼兒提供大量有關5的分合的操作材料讓幼兒進行各種探索活動,如"分水果"、"剪貼格紙"、"撒花片"、"分玩具"、"翻片片"、"組成連線"等,使幼兒通過這些活動理解分合的意義及基本的操作規則,如什麼是分、什麼是分兩份,以及記錄的內容要與分的結果一樣等。

當幼兒積累了相當多的"5的分合"操作經驗時,就可引導他們遷移運用5的分合的`經驗,讓幼兒自己去探索完成2~4的分合學習。由於2~4的分合組數均不如5,且幼兒對於分合活動規則已熟悉,因此讓他們獨立完成學習並不困難。

2.第二階段:探索發現數的分解規律在幼兒學習5以內數的分合經驗基礎上,開始學習6的分合時,教師應引導幼兒探索數的分解規律。首先要引導幼兒探索將一個數分成兩份時,如何能窮盡所有的分法,例如5分成兩份有4種分法,6分成兩份有5種分法……在操作和觀察的基礎上,再通過分析、比較不同的分合記錄單,發現哪一種方法分得既快又不會遺漏,從而引導幼兒體驗分合的有序性。

3.第三階段:掌握數的分合結構當幼兒已能熟練進行8以內數的分合後,教師要打破幼兒的認知平衡,引導幼兒在觀察的基礎上,分析、比較各組分合的異同點,感知和體驗兩個部分數的互補和互換關係。

針對數的組成學習中需處理和解決好的幾個問題,教師在教學設計中,不但要明確每個階段的重點和幼兒需要積累的相應經驗,還要清楚地認識到每個階段應運用何種教學方法引導幼兒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概括,每個階段應提供何種適宜的教學具幫助幼兒理解其中的數學關係:

(1)當幼兒不理解什麼是分兩份時,教師可採用情景演示法,運用一些實物和幼兒一起進行分合活動,幫助幼兒理解什麼叫分,什麼叫分兩份,充分體驗分和合的過程,體驗數的可分性。

由於幼兒已有平均分的經驗,爲了避免干擾,教師應有意識地選擇一些不易進行平分的物品,如圖書、長毛絨玩具等進行操作。以遊戲"分書"、"分皮瓊"的形式爲例,在引導幼兒觀察教師手中的物品及數量的同時,讓幼兒思考將5個皮球分成兩份的分法,再分別邀請兩名幼兒根據各自的辦法演示分合過程,並鼓勵幼兒用簡明的語言表達分球的分合過程。

(2)當幼兒在一次操作活動中不能做到取一定數量(總數)的物體分兩份時,教師可在分物板上爲每個幼兒提供兩個人物或動物形象,使"分兩份"的要求具體形象;然後,邊請幼兒按要求操作嘗試,邊在絨板上進行演示,強調先要取總數,然後再分,幫助幼兒明確規則,體驗總數與兩個部分數的關係。

(3)在幼兒多次活動後,當教師發現一部分幼兒對分合活動規則仍不很清楚時,教師應在幼兒完成小組活動後,展示幾份存在不同問題的分合記錄,引導幼兒觀察,通過逐條對照規則檢驗,讓幼兒自己發現問題,提出改正意見,使分合的規則在此過程中得以明確、強化。

(4)當幼兒在某個數的分合活動中不能窮盡所有結果時,教師應爲幼兒提供多樣化的操作活動,如分玩具、分花片、分水果、分豆子等,讓幼兒進行充分的探索,積累豐富的相關經驗。在幼兒進行多次操作活動後,展示3~4名幼兒的作業,通過強調分合規則,引導幼兒共同觀察、討論,找出遺漏和重複,並分析不同的答案。

(5)當大部分幼兒已能窮盡數的所有分法時,教師應在評價活動中,展示部分幼兒的作業,提出問題,引導幼兒向同伴學習,嘗試將無序的分合記錄調整成有序的分合記錄。

(6)當幼兒對某些活動不感興趣時,教師應在觀察的基礎上分析原因,適時爲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提供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操作材料。如將"分玩具"、"分水果"等遊戲內容和操作材料更換成"剪方格"、"翻片片"或"按特徵分類並記錄",促進其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不斷豐富相關的數學經驗。

(7)當多數幼兒在多次分合活動中,既能窮盡所有分法,又能反映不同的分合順序時,教師應在評價活動時,展示部分幼兒的作業,以"誰的分合最容易記住"爲話題,引導幼兒觀察討論,體驗分合的有序性,觀察兩個部分數的互補關係。

(8)當多數幼兒在分合活動中能注意到進行有序的分合時,教師應啓發和鼓勵幼兒用符號記錄,並表達自己所尋找發現的相像的分合式,同時肯定幼兒的創造,讓幼兒進一步體驗互換關係。

活動反思:

“10以內數的認識”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8、9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課本先顯示一幅主題圖供學生數數並抽象出數10,再認識10、10以內數的順序,比較相鄰兩個數的大小,最後學習10的組成和寫數。這部分內容在編排上與8、9的認識主要有兩點不相同:一是沒有安排10的序數意義,因爲學生對自然數的序數意義已比較熟悉了;二是將10的組成提前到寫數前面,這樣既有利於在教學中利用1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比較去更好地突出10的組成,同時也有助於學生集中練習10的書寫。由於我們採用的計數法是十進制計數法,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因此10的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後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進一步認識100以內、萬以內以及多位數的基礎。教材先讓學生擺小棒,並根據擺的過程填10的五種組成,然後又讓他們推想出10的另外四種組成,這樣逐步加深學生對10的組成的理解。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的實際特點,我在設計“10以內數的認識”這一課時,力求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從舊知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

3、巧妙設計遊戲,引導學生探究新知。

一節課下來,基本達成了教學目標,但還有一些值得進一步改進和研究的問題:

“10以內數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在編排上與8、9的認識其中有一點是不相同的:沒有安排10的序數意義的教學,因爲學生對自然數的序數意義已比較 熟悉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10的序數意義還要不要拿來當作新授部分來講還是點到爲止呢?新課程下的教材如何來正確把握,如何讓教學在第一線的老師來挖掘這個有效素材呢?這是我從事新課程教學幾年來的一個困惑。

2、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10以內數的順序時,能讓學生順着數和倒着數。再讓學生親自動手擺10個小棒。並將它們捆成一捆,讓學生了解“10個一,可以組成1個十。”在處理這個難點時,我覺得我做得還不夠,忽視了10還是個計數單位的教學。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比較等量物體時,不受形狀、容器大小等外界條件影響。

2.運用測量、比較的方法來感知量的不變性。

3.體驗數學繪本帶來的樂趣。

4.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5.鼓勵幼兒敢於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活動準備:

1.繪本《雙胞胎兄弟》PPT。

2.課前用同量的橡皮泥捏成平鋪和長條的樣子;兩個大小不同的杯子裏裝有同量的牛奶。

3.沙子若干,大小不同的容器若干、同等大小的容器若干,勺子人手1個。

4.教師用的沙子教具一份,大小不同的杯子裝的水在同一水平線上。

活動過程:

(一)出示PPT,觀察畫面,瞭解量的守恆。

1.老師帶來了一個關於雙胞胎兄弟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2.(觀察畫面1)雙胞胎兄弟一個叫賢宇,一個叫正宇,那個頭髮短短的,穿着條紋T恤,騎着黃色自行車的就是哥哥賢宇,還有一個頭發怎樣?穿着┅┅,騎着┅┅,就是弟弟正宇。

3.教師幫助幼兒區分正宇和賢宇。

4.這兄弟兩人相處得怎麼樣呢?

幼1:兩個人打架了。

幼2:兩個人吵起來了。

(出示畫面2)原來,他們相處地很不好,那他們爲了哪些事情發生爭執呢?

幼1:可能會爲了爭搶某一樣玩具。

幼2:爲爭搶自行車打架了。

[評析:通過這一環節提出的:“他們兄弟倆平時相處的怎樣呢?”這樣的問題懸念,讓孩子們對繪本充滿期待,激發學習的興趣。]

5.(出示畫面3)有一天,媽媽在廚房忙着做飯,不小心把吧麪粉袋子給撒了,賢宇和正宇就一起幫媽媽收麪粉,他們把麪粉收到各自的盤子裏,可賢宇和正宇都說對方的麪粉多。

(出示PPT畫面4)請你仔細看看他們收的麪粉,你覺得他們倆的麪粉是怎樣呢?(如有幼兒說賢宇的多,請幼兒說說理由,如有幼兒說兩人一樣多,請幼兒說說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他們知道麪粉是一樣多的呢?)

幼1:我覺得賢宇的麪粉多,正宇的麪粉少。

幼2:我覺得他們一樣多,因爲一樣放的開一點,一個堆得高。

6.幼兒自由討論,鼓勵幼兒講述自己的見解。

7.師:你們真會動腦經,想出了這麼多的辦法,那媽媽用了什麼辦法呢。

(出示PPT5)媽媽找來了幾個一樣大小的杯子,我們看看正宇的麪粉裝了幾杯呀?那賢宇會是的麪粉有幾杯呢?

(出示PPT6)咦,爲什麼一開始有小朋友認爲是哥哥賢宇的多呢?

幼1:因爲哥哥的麪糰放的比較開,弟弟的堆的高。

幼2:他們的麪粉一個放成了長方形,一個是圓形,看上去長方形的鋪的多,所以就感覺不一樣了。

8.總結:小朋友說得真好,因爲賢宇的麪粉鋪得比較開,而正宇的麪粉聚得比較攏,用我們的眼睛看上去就會覺得鋪得開的那份多了。我們通過這個方法知道了:原來他們的麪粉是一樣多的。

[評析:繪本要呈現的是哥哥賢宇的多,可由於繪本書中關於麪粉的多少的圖片不是很清晰,考慮到幼兒在觀察中會不清楚,特意自己用麪粉擺成了不同的形狀,拍好照片,放到PPT中,這樣讓幼兒能更直觀、清晰的觀察。活動中可以發現幼兒的觀點有了不同,這時,我就啓發認爲一樣多的幼兒進行思考如何證明,幼兒進行了大膽的思考與猜測,通過觀察、比較、猜測、實驗來感知了量的不變性]

(二)通過實驗,感受量的守恆。

1.集體實驗:

(1)師:媽媽的這個辦法使兄弟倆停止了爭吵,接下來就是要和麪了,媽媽吧和好的麪糰分給了兄弟兩人。可正宇總說媽媽給賢宇的那份多,心裏非常的生氣。(出示PPT6)師:我們小朋友看一看這就是雙胞胎兄弟的麪糰,你覺得哪個多一點,哪個少一點呢,還是怎麼樣呢?

幼1:賢宇的多,正宇的少。

幼2:一樣多。

(2)教師出示橡皮泥實物:這份是賢宇的,這份是正宇的,請你和旁邊的小朋友說說你的想法。

(3)自由觀察比較討論,請幼兒說出自己的理由。教師重點引導認爲一樣多的幼兒想一想用什麼方法可以證明。

幼1:可以把賢宇的一份麪糰搓成和正宇的一樣。

幼2:把正宇搓圓,再壓扁和賢宇的一樣,

幼3:把哥哥和弟弟的都搓成一個團,這樣就知道是一樣多的。

(4)教師請個別幼兒上來展示自己的方法。

(5)師:小朋友,通過剛纔的實驗,你明白了什麼呢?其實他們的麪糰一個壓得又扁又平,一個搓的又細又長,他們的形狀改變了,其實兩個麪糰的體積還是相同的。

[評析:由比較麪粉的多少延續要比較麪糰的多少,教師先讓大膽想象、交流表達自己的見解,這次多數幼兒能結合麪粉的多少來仔細觀察比較麪糰,多數的意見是一樣多,教師及時採用提問:“如何證明一樣多?”幼兒能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後在個別幼兒操作中以及觀察媽媽的方法中,知道了麪糰的形狀改變了,但是量還是不變。這個環節很好的發揮了孩子的主動性,尊重了孩子的個性思維和表達。]

2.集體實驗:

(1)師:你們的這個辦法讓兄弟倆停止了爭吵,一下就和好了,開心得幫助媽媽做起東西來了。一天,媽媽給他們每人拿來一杯牛奶,(教師出示事先準備的裝有牛奶的兩個杯子)兄弟兩個你看看我杯子的牛奶,我看看你的,他們都覺得對方的牛奶多?請你仔細觀察一下他們的牛奶,你覺得怎麼樣呢?

幼1:正宇的牛奶多。

幼2:兩個人一樣多。

師:很多的小朋友認識正宇和賢宇的牛奶是一樣多。那可以用什麼好辦法讓兄弟倆一看就知道呢?(幼兒討論)

幼1:讓媽媽再拿一個和賢宇一樣的杯子,幫正宇的牛奶倒進去比一比。

幼2:拿一個和正宇一樣大的杯子,幫賢宇的牛奶倒進去比一比

幼3:找兩個一樣大的杯子,幫兄弟倆人的牛奶倒進去一比就知道了。

(2)教師出示裝有相同容量牛奶的兩個形狀不同的杯子,請個別幼兒上來實驗。

(3)討論:我們將雙胞胎兄弟的牛奶倒入兩個相同的杯子中,你發現了什麼?

那爲什麼相同的牛奶放在不同形狀的瓶子中,會看起來不一樣?

幼1;因爲賢宇的瓶子比較粗,正宇的比較細,所以看起來會以爲正宇的多。

幼2:細的杯子牛奶裝得高,粗的被子裝的牛奶矮,看上去就不同了。

(4)師總結:相同量的牛奶,因爲裝的杯子大小不同,有的杯子比較粗,有的杯子比較細,所以看起來就會不一樣多,其實,雙胞胎兄弟的牛奶是一樣多的。

[評析:由於繪本畫面不利於幼兒觀察、比較量的多少,教師課前精心準備了兩個粗細不同的杯子裝有同樣多的牛奶,結合繪本故事,邊講邊出示兩杯牛奶,這次只有兩名幼兒認爲是杯子細的牛奶多,多數認爲上一樣多。在討論方法中,引導幼兒先討論,多數幼兒能結合同伴的經驗,進行反向思考,想出了一個個精彩的方法,從這一環節中發現多數幼兒已經能結合前面的經驗,來進行比較了。]

3.自由探索實驗:

(1)出示PPT畫面6,師講述畫面內容:一天雙胞胎兄弟要玩沙畫,媽媽給他們每人準備了一份沙子,看看,發生可什麼事?是呀,他們又爲了誰多誰少發生了爭執。

(2)出示PPT畫面7,師:請小朋友自己觀察他們的沙子堆放的形狀,你覺得是堆成三角形的多還是圓形的多呢,還是怎樣呢?(請幼兒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

幼1:我覺得三角形的多,圓形的少。

幼2:一樣多的,因爲三角形的鋪得開,圓形的堆得高。

幼3:我感覺一樣多,只是他們堆的形狀不同而已。

(3)師:剛纔有的小朋友覺得賢宇堆成的三角形沙子多,有的覺得是一樣多的,不如我們來做個實驗來證明一下。

(4)教師出示教具介紹實驗玩法與要求:請把賢宇的沙子裝到整個桶裏,然後把裝好沙子的桶放到賢宇頭像的一個盤子裏。正宇的放到正宇的盤子裏,防止搞錯了。裝好後,請你比一比他們的沙子到底是怎樣的?實驗的時候還要請小朋友想一想怎樣將沙子抄得又快又不讓沙子撒出來?

[評析:將故事中的情節利用實驗的方式展現在幼兒面前,更具有直觀性,實驗之前,操作要求既簡單又具有啓發性,大大激發了幼兒探索的慾望,並且給予了幼兒操作的機會,充分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

(5)幼兒實驗,教師引導幼兒學習同伴好的方法。

(6)師:通過實驗,你們發現了什麼?

幼;一樣多。

那爲什麼有的小朋友會認爲是三角形的那份沙子多呢?

幼1:因爲三角形的沙子堆得開,圓形堆得厚,看起來三角形的多。

幼2:三角形的堆得大,圓形堆得小。

幼3:三角形形狀的沙子看上去大,所以就認爲多了。

(7)小結:我們小朋友分析的很好,因爲三角形的沙子鋪得比較開,圓形沙子聚得比較攏,只不過他們堆放的形狀不同,其實它們的沙子的量還是是一樣多的。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測量物體的多少,不能單靠眼睛去比較,可以用我們今天學的新方法,藉助一些同樣大小的杯子、桶、瓶來測一測,這樣就能正確知道到底誰多誰少了。

活動延伸:

教師出示兩個粗細不同的杯子裏裝有同一水平線的水。老師這裏有兩杯水,這次你覺得哪個杯子裏的水多?哪個少?還是怎麼樣呢?(請幼兒猜測)到底誰多誰少呢?可以用什麼辦法知道呢?課後我們再來實驗一下吧!

活動反思:

1.透過繪本,挖掘每一個數學元素。

《綱要》中所提出的幼兒的數學教育活動應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發展認識能力。這個繪本故事蘊含了很深的關於量的守恆的道理,如果單靠繪本故事來進行活動,就算是對於大班的幼兒來說關於量的守恆的道理,也是很難理解,比較抽象的。在教學中,我藉助這個繪本故事,挖掘裏面蘊涵的數學教育元素——量的.守恆。努力這深奧的數學內容遊戲化、生活化,引導幼兒互相學習,讓幼兒在“學中玩、玩中學”。

2.設置懸念,以活動的第一問,激發探究興趣。

活動一開始,我藉助繪本中兄弟兩打架的畫面,採用這樣的提問引導:“這雙胞胎兄弟相處得怎麼樣呢?會爲什麼事情而發生爭執呢?”,充分激發了幼兒學習探索的慾望。接着圍繞懸念層層展開活動,整個活動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幼兒先目測麪粉多少,再以自己的方式判斷面團大小,接着通過教師實驗判斷牛奶多少,然後通過幼兒自身操作去判斷沙子的多少,一環緊扣一環,讓幼兒一步步總結經驗:比較物體時,不能光靠眼睛去看,而是要用相同的工具去量一量。

3.注重觀察、明確操作要求,突破每一個教學難點。

教學中,我注重幼兒對每一個畫面的使用、觀察和比較,仔細考慮麪粉、牛奶以及沙子的圖片無法通過繪本畫面,讓幼兒進行很好的比較,爲了達到意想的的效果,課前我特意重新拍攝照片製作PPT畫面,尋找粗細不同更利於觀察、比較的實物杯子。通過個別、集體等不同的形式的操作實驗,又通過教師的演示、講解、示範,幼兒的猜測、觀察、實驗操作等,很好的讓幼兒理解了量的守恆的這一道理,既量不因外部因素的干擾而發生變化,這樣教學難點得到了化解。

最後一次沙子實驗中,在幼兒集體操作之前,我明確提出了操作要求:比一比誰裝的快,而且不讓沙子灑出來。爲了讓對雙胞胎兄弟的沙子進行混淆,我特意在兩個不同的盤子上貼上雙胞胎的照片,這樣的要求一方面能保證幼兒實驗的順利進行,而且讓孩子有了一定的競爭意識,注重幼兒常規的培養。孩子們在我的一步步的積極引導下,掌握了在平常生活中不能光靠眼睛來目測,要通過實際的比較和操作才能得出正確的實驗結果。

4.最後的懸念設置,進一步激發探究。

我們都知道,每一次教學活動的的結束不應該是學習的終結,活動最後的問題設置不失爲引發幼兒繼續學習的又一良策。活動最後,我出示了兩個水位是一樣高的,但瓶子粗細不同的兩杯水,以提問設置:“老師這裏有兩杯水,這次你覺得哪個杯子裏的水多?哪個少?還是怎麼樣呢?”給幼兒進行猜測,又一次將懸念提升,從而把幼兒的探究慾望進一步得到了激發。

不足之處:

1.在一開始介紹兩個雙胞胎兄弟時,讓孩子自己用方法記住他們哪個是哥哥、那個是弟弟,他們的名字老師可以簡單化,如:哥哥叫大寶、弟弟叫小寶,這樣讓孩子可以好區分。

2.在幼兒比較沙子的時候,最好給孩子提供不同的量具,這樣孩子的選擇性更大,掌握的方法也就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