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人教版五上:《楓橋夜泊》課堂實錄

人教版五上:《楓橋夜泊》課堂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9W 次

  (一)激趣、自由漫談

人教版五上:《楓橋夜泊》課堂實錄

1、聽歌曲《濤聲依舊》的前兩句,引出詩的題目和作者張繼。

2、交流課前收集的善於這首詩和作者張繼的有關資料。

學生1:我知道《楓橋夜泊》的意思就是夜晚把船停泊在楓橋邊。我還知道楓橋是一座單拱石橋,在江蘇省蘇州市。這是我是網上找到的楓橋的圖片。

學生2:我還知道楓橋也叫墨橋,由於很多詩人途經這裏的時候,都曾留下過詩句,所以叫墨橋。

學生3:我來補充。蘇州不光有楓橋,還有很多橋。蘇州有橋300多 座,現存293 座。其中:

有以食物命名的,如:水潑粉橋、鴨蛋橋等;有以動物命名的,如:獅子橋、麒麟橋等、有以植物命名的,如:花橋、草橋等;有以建築物命名的:如:城橋、板橋等,特別有意思。其中,楓橋是最著名的。

學生4:張繼是中唐詩人,他寫的詩留傳下來的只有37首。他的學生死年月資料上沒有說明。他在天寶12年中過進士,當過鹽鐵判官。

學生5:張繼的老家有的說是湖北襄樊,有的說是河南南陽,要是河南南陽的話,說明和我們是老鄉。

學生6:張繼還當過檢校祠部員外郎,他出過一本書叫《張校祠部詩集》。

學生7:我還知道張繼死於洪州,他學生前有個願望就是回到家鄉,可臨死也沒實現,他的好朋友有劉長卿、顧況等,很多都是詩人。

學生8:我在網上讀到了張繼寫的37首詩,很多都是遊賢時寫的,我猜測他是個愛旅遊的詩人,其中我最喜歡《夜宿白馬寺》(背),他的詩清麗自然,不追求華麗雕飾,有一種自然美。

〔評:用信息交流的形式談對詩題和作者的有關了解,課堂更開放,內容更豐富,變師講爲學生談,形式活,信息多。〕

2、說說我們學詩的經驗。

(學學生說出:我們經常按解字詞--說句意--學朗讀的方法學古詩,教師提醒大家,如果有好的方法,也可以按自己喜歡的方法去學習。)

 (二)探究,研讀漫談

1、小組合作學習詩句的意思,結合課後註釋和佔有的資料理解,朗讀體會感情。

2、交流詩句的意思,交流時先交流前兩句的學習情況,然後交流後兩句。

前兩句:兩名學學生交流完自己小組的學習情況之後(略,一學生站起來補充:

學生:我們小組在學習時不理解的詞語有“霜滿天”,認爲霜怎麼會在天上呢?我媽媽是老師,我在她的《古詩新解》上看過,古人認爲霜就像雪一樣從天上落到地上的,所以說是霜滿天,現在我們都知道霜在地上,不在天上,這裏是寒氣襲人,很冷的意思。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月亮慢慢落下去了,烏鴉在樹上啼叫,天地間佈滿寒霜,面對着江邊的楓樹和岸上的漁火,詩人愁絲縷縷難以入眠。我是這樣朗讀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老師:你們小組學得很認真認真,對,霜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氣冷卻到攝氏零度以下形成的。因此,霜滿天的意思指的是天地間佈滿寒霜,讓人感到冷。

(指導朗讀前兩句詩,通過小組讀,個別讀,男女賽讀等從讀中體會詩句的意思。)

後兩句:後兩句的意思比較好理解,學學生按以上三步交流完之後,教師課本上顯示出寒山寺的圖片,強調說,寒山寺不要誤以爲是山上的寺廟,而是因爲有一位名叫寒山的和尚在此居住而得名,不知同學們在收集資料時見沒見到過這方面的有關介紹,學學生又補充了一些相關信息。

學生1:寒山寺在蘇州市的西南,離楓橋比較近。

學生2:寒山寺裏不光住過寒山,還住過拾得,他們都很善於寫詩。

學生3:寒山寺還是一座佛教名剎,這是寒山寺的圖片。(與老師的圖片不同。)

〔評:當今,關於古詩的兒童讀物形形色色,有了課前對《楓橋夜泊》相關資料的收集,學學生很容易找到有關這首詩的書籍,詩意自然會有所瞭解,課上,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談自己的理解,然後以小組爲單位交流學習情況,免去了教師過多過濫的講解,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提高了教學的實效性,同時,學學生掌握的信息又對教師形成補充。然後再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詩情,學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3、質疑未解決的疑難問題,對重點問題探究。

老師:這首詩我們已經學完了,在同學們的腦海中,還有哪些小問號在閃動,大家提一提。

學生:半夜,鳥兒都睡了,烏鴉爲什麼還在叫呢?

學生1:我來說。我推測可能是夜裏有風,風一吹,樹枝就會晃動,睡在樹上的烏鴉是被驚醒的。

學生2:我不同意××的意見,我認爲烏鴉是被鐘聲吵醒的。

學生3:不對,沒敲鐘的時候烏鴉已經在叫了,我想,秋天的夜晚那麼冷,烏鴉一定是被凍醒的。。

學生4:烏鴉還 有一種可能是被嚇醒的,月亮一落,天地間變黑了,就嚇醒了樹上的烏鴉。

學生5:我不同意。烏鴉睡了,看不見天變黑,所以應該是凍醒的。

學生6:我還在書上看到過,“烏啼”的另一種說法是指烏啼橋。

老師:同學們討論的這麼熱烈,我也想參與到同學們的討論之中去,同學們看,這是月相變化圖(課本顯示)這是上弦月,弓朝東;這是下弦月,弓朝西,上弦月半夜就落下去了,月亮一落,剛纔還很明亮,現在卻變黑了,很可能是天地間的明暗變化驚醒了烏鴉,王維在《鳥鳴澗》中有句詩:月出驚山鳥。既然然月出會驚山鳥,我推測月落也可能會驚烏鴉。不過,同學們的分析都很有道理。

學生:詩的第二句說:江楓漁火對愁眠。詩人爲什麼而發愁呢?

[!--]

學生1:我推測詩人可能是爲國而愁,我在《上下五千年》上知道,中唐是從安史之亂開始的,那時候,人民學生活得很不安定,他是朝廷的鹽鐵判官,肯定是爲國家不安定而愁。

學生2:我在《鐵嘴銅牙紀曉嵐》裏看到過士兵們打着那些窮人,讓他們用車拉鹽,用筐挑鹽,那些貪官倒鹽發了財,百姓吃不上鹽。雖然那是清朝的事,可腐敗都是一樣的,張繼是鹽鐵判官,他可能是爲老百姓吃不上鹽而愁的。

學生3:我看書上寫鹽鐵判官是管財政的,張繼可能是爲收不到稅而愁的。

學生4:張繼當過進士,我在網上看他是在沒中進士之前寫的這首詩,他是爲自己沒有中進士而發愁的。

學生5:我覺得張繼是太寂寞了而發愁,那麼冷的夜晚,他一個人在船上,沒有人和他說話,沒有人陪他聊天,他一個人非常孤獨,怎麼也睡不着,因此發愁。

學生6:張繼應該是因爲思念家鄉而愁,我看了他的介紹,一種說是南陽人,一種說是襄樊人,不管是哪兒,都不是寫詩的地方蘇州。我還知道他在洪州當過鹽鐵判,他學生前的願望是回到家鄉,可他至死也沒有實現這個願望,俗話說:“葉落歸根”,張繼常年在外,肯定思念家鄉的親人,他很可能是爲思鄉而愁。

老師:有的同學從網上找到了有關張繼爲什麼愁的資料,據說是爲落榜而愁,不過其它同學的分析也很有通理,歷史上的許多問題都在爭論之中,下去,同學們可以繼續展開調查,看哪一種分析更有道理。

[評:學貴有疑。傳統教學是“疑從師來,”探究性學習活動強調“疑從學生來”。然後學生再解疑,烏鴉爲何啼?詩人緣何愁?學學生的種種推測都閃爍着思辨的才華,每一處分析也是對佔有資料的一種處理和整合,在這裏,老師也以學習夥伴的身份參與了進來,談了自己對夜半烏啼的認識,是談觀點而不是定觀點,這兩個問題實際上老師在課上的處理都沒有給出答案,體現了結論的開放性,讓探索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當前延伸到未來。]

4、詩的字裏行間瀰漫着一種愁緒,請同學們認真讀讀詩,看看從詩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詩人很愁?同學們又從夜半烏鴉啼,霜天,江楓,漁火,鐘聲等詞句談自己的見解和體會,然後又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個別讀,齊讀,低聲慢吟讀等體會詩人的愁緒。

5、交流中外名人愁了都做些什麼,深入認識愁。

老師:張繼愁了寫詩,你還知道哪些古今中外的名人他們愁了做些什麼?

學生1:李賀爲懷才不遇而愁,寫下了《馬》,

學生2:陸游爲國家戰亂而愁,寫下了《示兒》給自己的孩子。

學生3:聞一多爲祖國不能統一而愁,寫下了《七子之歌》。

老師:你會唱嗎?(學生唱了,其它同學情不自禁地也唱起來,課堂上飄出歌聲)這些是文學作品,還有沒有別的呢?

學生4:《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性格古怪,她愁了就愛哭,她愁了還去葬花。

學生5:康熙愁了就去微服私訪。

學生6:姜太公愁了就去釣魚,有個歇後語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釣,他不是真的去釣魚,而是爲了散心消愁。

學生7:畫家朱耷愁了就畫畫,他畫的畫也帶着愁意,他畫了呆滯的小鳥,蕭條的村莊,我還知道凡高愁了畫過《向日葵》。

學生8:德國有個皇后叫德拉庫爾 ,她爲看不到自己的樣子而愁,叫了很多能工巧匠,想了很多辦法,後來發明了鏡子。

學生9:愛因斯坦愁的時候睡不着覺,他想,如果人以光的速度奔跑,結果會怎麼樣,後來就發明了狹義相對論。

……,……

老師:同學們還收集到了哪些帶“愁”的詩句?

學生1:梧桐更兼細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學生2: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學生3: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學生4: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現在呢,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學生5:移舟泊煙諸,日暮客愁新。

學生6: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學生7: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

……,……

老師:是的,人學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笑語歡歌,也有憂鬱哀愁,面對憂愁,有的萎蘼不振,有的自暴自棄,我們應該變愁爲號角,催人奮進,變愁爲號角,破浪遠航,而張繼呢,是變愁爲詩,留下了這千古絕唱。

〔評:中外名人因愁都做了什麼?你收集到了哪些帶“愁”字的詩句?這兩個問題實際上是老師對學學生問題導向性的拓展延伸,是對愁文化的深層次認識。第一個問題是從情感認識方面的提高,第二個問題是從語言文字方面的積累,讓學學生從書本起步,到書海漫遊,由一點而帶出一串,由個別而帶出系統。〕

  (三)深化,擴展漫談

聯繫收集的資料談談《楓橋夜泊》對後世的影響。

學生1:由於《楓橋夜泊》這首詩,楓橋和寒山寺名揚天下,成了著名的遊覽勝地。

學生2:這是我在網上下載的寒山寺圖片。由於《楓橋夜泊》,每年除夕很多人都有了到寒山寺聽鐘聲的習慣,在新舊世紀交替的時候,寒山寺還響起了跨世紀的鐘聲,很多日本人也遠渡重洋,到寒山寺聽鐘聲,讓鐘聲消除心頭的煩惱。

學生3:我在網上看到了楓橋的圖片,是個單拱石橋,沒有什麼好看的,有了這首詩,楓橋纔有了名氣。

學生4:現在,在寒山寺裏,有一座張繼的銅像,她的手指被摸得亮亮的,人們都想通過摸摸他的手指,也寫出象《楓橋夜泊》這樣的好文章。

學生5:剛開始劉老師放的《濤聲依舊》,我認爲也說明了這首詩的影響,它的歌詞就是來源於這首詩。

老師:《楓橋夜泊》的確影響深遠。如果有機會,請大家也選擇一個深秋的寒夜,到蘇州去,去看一看那江楓漁火,望一望那月落霜天,聽一聽那夜半鐘聲,感受一下這詩中愁的韻味。

〔評:前面的漫談是以“愁”爲點散開去,此處的漫談是以“詩”爲面聚合來;前面是放,此處是收;前面是古,此處是今。這樣的處理,使學學生從整體上認識了詩的價值和影響,加強了鑑賞的力度。〕

備註:課前,師學生共同確立了本課的研究點是愁,多途徑廣泛收集相關信息和資料,學完本課之後,學學生們又寫了關於愁的研究性小論文,談對愁的認識。在學習園地上辦了關於愁的專欄,展示了自己收集的帶愁字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