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蘇教版課文《灰椋鳥》的教後反思

蘇教版課文《灰椋鳥》的教後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5W 次

  《灰椋鳥》的教後反思一

本篇散文描寫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景象,表達了作者對鳥兒的喜愛和對林場工人辛勤勞動的敬仰之情。課文雖長,課結構清晰,當我在黑板上板書:“歸林前”、“歸林時”、“歸林後”三個小標題後,學生一下子對這篇長長的課文有了清晰的認識。接下來,我充分挖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內容,馬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來了。

蘇教版課文《灰椋鳥》的教後反思

(一)壯觀場面

先讓學生細讀課文,用筆找出能體會出百鳥歸林的“壯觀”的詞句。“不動筆墨不讀書。”自學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交流時,相機出示第四小節,學生重點抓住“排空而至”、“數百米長”、“巨大”、“一批一批”、“浩浩蕩蕩”等詞語來體會。指導朗讀時,先練讀這些重點詞,讀出壯觀之勢,再將詞語放入到句中進行練讀。接着,我設計想象說話:如果你就是一隻灰椋鳥,你會傾訴、呼喚、應和些什麼?這一情景創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實現了個性化閱讀,爲學生馳騁思維、放飛思想、張揚個性提供廣闊的時空。

(二)熱鬧之情

“夕陽已漸漸西沉,灰椋鳥們還不肯過早地安眠,林中又會是一番別樣的景象。”輕聲讀第五自然段,找自己喜歡的語句多讀一讀,在同桌交流時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全班交流時,我相機出示兩句話。

“看,這幾隻剛剛落在枝頭上,那幾只又馬上撲棱棱地飛起。它們的羽毛全變成金紅色的了,多麼像穿上盛裝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讓學生回到一開始灰椋鳥給我們留下的印象,進行比較朗讀,感悟夕陽映照下,如翩翩起舞的少女般的灰椋鳥的美麗。從而對灰椋鳥更添喜愛之情。指導學生美美地讀好這句話。

“樹林內外,百鳥爭鳴,呼朋引伴,嘰嘰啾啾,似飛瀑落入深澗,如驚濤拍打岸灘,整個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個天然的俱樂部。”這句話,運用了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播放鳥鳴聲幫助學生理解感悟。在欣賞時邊讓學生想象,這聲音如——似——。這樣熱鬧、歡快的百鳥爭鳴圖,我們能不被它感染嗎?此時的你會情不自禁地歡呼什麼?學生抒發出內心的感情後,配上優美的音樂,帶上喜愛的情感,齊讀第五自然段。

學生通過“讀、找、悟”與文本真切對話,學生自主學習,收穫不少。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讓他們能自己感知、發現,在對話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詞語感悟、通過句式感悟、通過情景感悟,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釋放出巨大的學習潛能。

  《灰椋鳥》的教後反思二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25課《灰椋鳥》課後第三項:

讀讀下面的句子,說說這兩個帶點的詞能不能調換,爲什麼。

(1) 我們選好觀察位置,便在那兒等候灰椋鳥歸來。

(2) 沒有林場工人的辛勤勞動,沒有這幾年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我到哪兒去觀賞這鳥兒歸林的壯觀場面呢?

在教學這一題時,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學生衆說紛紜,但說到原因卻挨不到邊。我知道這一題的關鍵是對“觀賞”一詞的理解。於是,我問學生“觀賞”一般用在什麼地方。學生沉思了片刻還是答不上來。這時,我給學生搭了座橋——先讓學生用“觀賞”造句。對這個簡單的問題同學們興致很高,很快造出了許多高質量的句子。我趁熱打鐵,讓學生回憶剛纔造的句子有什麼共同點。胡雨琛搶着答道:“‘觀賞’用在美的東西上”。我追問:“那這兩個詞能不能換。爲什麼?”學生馬上找到了不能換的原因:第一句還沒看到景象也就無所謂美不美,所以只能用“觀察”,而第二句已經欣賞過那壯觀的場面了,因此要用欣賞。本來學生苦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就在集體的智慧下輕易突破了。由此,我想到了很多時候,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解答不出來。教師常常埋怨孩子不動腦筋,不聰明等。事實上,多數時候是我們沒有把握好“問”的度。因此,在教學中,掌握好問題的度是非常必要的。問是對疑的一種集中與概括,即由疑而引發的一種求知、求解的願望與要求。其價值在於促使釋疑完滿,破疑徹底。因此問題難了,學生答不上來,久而久之,就產生了畏難情緒,不願再思考了;問題太簡單,學生不用思考就能找出答案,沒有挑戰性,自然引不起學生的興趣,還容易滋生惰性心理。這就是大家常說的“跳一跳摘桃子”。要使學生始終處於對其發展具有最佳影響力的層次上,學生必須跳一跳才能夠摘到桃子,學生跳一跳一定要能夠摘到桃子,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動機信心,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再者,教師的提問要有層次性,有針對性,有啓發性、做到先易後難。同時,教師的提問要有引導性,使各層次的學生始終處於跳一跳能摘到的境地。在語文課堂教學裏,教師爲了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掌握語言文字,提出種種理解性問題。學生的回答如果不到位,應該引導學生回扣課文,熟讀有關的詞句。這樣誘答,既能加深理解,深化認識,又有助於培養熟讀精思的良好習慣。

此外,教師要有目的的.誘導學生答問。學生答問,有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有時甚至出現“卡殼”的現象,學生的思維處於停滯的狀態。(比如上面教學片段,一開始就讓學生回答不能交換的原因。)這就需要教師適時而又巧妙地給與啓迪、開導、點撥,幫助他們突破停滯,獲得新的發展。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思維一般從產生問題開始。啓發性提問,可以揭示學生認識上的矛盾,是一種對心理智力的刺激,也是思維活動的原動力。因此,要教會學生思考,也離不開的是教師恰當的提問。

  《灰椋鳥》的教後反思三

課已上完,可整節課留給我的思考纔剛剛開始,有這樣三對關係值得我去梳理,更值得我在今後的工作中實踐。

一、預設與生成

教完《灰椋鳥》一課最大的感覺由於課堂上預設過多,學生學習的自主空間較少。原來教案的首稿當中我是想把灰椋鳥鬧林這段放開教,由我的配樂背誦帶領學生走進情境之中,走進文本,整體交流學生讀這一段的感受,可一想到這是節公開課,首先想到的還是控制每一環節,控制分分秒秒。因而自我感覺整節課由於自己預設過多,自己是步步步爲營了,可學生的自主空間卻萎縮了。

二、言與意

現在公開課常見的是“得意而忘言”。公開課往往關注的是文本內容,而對文本的表達形式卻缺少關注。由於在“學內容”與“學表達”之間過多的“進進出出”, 容易造成文本內容的斷裂,造成課堂情趣、意境的流失。這就需要找到合宜的方式切入課堂,以合適的方式教給學生。在這一節課中,我注意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遣詞造句之精妙。在學習“樹林內外,百鳥爭鳴,呼朋引伴,嘰嘰啾啾,似飛瀑落入深澗,如驚濤拍打岸灘,整個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個天然的俱樂部。”時,我通過改寫而成的“在樹林的內外,無數只鳥兒在爭相鳴叫,一個個呼喚朋友,聲音洪大,好像飛流的瀑布落入深谷之中,又像洶涌的波濤拍打着岸灘,整個刺槐林和竹林熱鬧非凡。”與之比較,讓學生感受這種工整、對仗的句式之美。課堂上學生能夠體會到這種句式讀起來感覺更喧鬧熱烈。教學中較好地實現了言意兼得。如在學習標點分號時,這是課標在這一學段的要求,也是這篇課文的課後習題,我通過讓學生練習對讀“先回來的鳥在林內不停地鳴叫,好像互相傾訴着一天的見聞和收穫,又像在呼喚未歸的同伴和兒女;後到的鳥與林中的鳥互相應和,邊飛邊鳴,很快找到自己棲息的處所,與熟悉的夥伴會合。”男生讀“先回來的……”女生讀“後到的……”然後讓學生說說這中間是什麼符號,導入分號,然後喚醒大家的回憶,分號常用在什麼地方?課堂上學生說排比句中,然後我順着總結,讓學生有一個從感性到理性認識的過程。總體感覺這節課較好地處理好了言與意的關係。

三、課堂的魂與文本的根

在我以爲好的課堂應讓“課堂的魂”與“文本的根”合一,即讓文本及作者與師生產生共鳴。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在解讀文本時,文章的“核”是作者徐秀娟是一位愛鳥勝過生命的人,文中核心部分寫鳥兒歸林及鬧林,文字背後是對鳥兒的愛。因而在讀歸林的壯觀與溫馨,鬧林的熱烈與喧鬧,都不能忘了這一切都源於作者對鳥兒的喜愛。正可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因而在教學的第四板塊定爲“回望全文,昇華情感”,教學設計如下:

這一節課,我們憑藉語言文字,跟隨徐秀娟走進林場,走近灰椋鳥,觀賞到了哪些場面?(萬鳥歸林、羣鳥啾啾的溫馨和美,夕陽下聯歡的喧鬧熱烈。)這些場景之所以在作者心中顯得如此美,正是因爲作者對鳥兒的喜受。

PPT14:作者徐秀娟愛鳥勝過生命, 1987年9月16日,飼養場裏的一隻丹頂鶴飛散,徐秀娟爲尋找這隻飛散的丹頂鶴,不顧自然環境的惡劣,在夜色籠罩的茫茫灘塗上尋找失散的丹頂鶴,不慎陷入沼澤地,獻出了年僅23歲的年輕生命……

因爲她心中有愛,文字裏流淌的正是對鳥兒無限的喜愛。齊讀:【PPT15】鳥是人類的朋友,樹林是鳥的樂園。——徐秀娟

課堂上已產生了一定的情感共振,可還未達理想的狀態,自己的課堂引領之功還需錘鍊。

幹國祥把理想的課堂分爲三重境界:落實有效教學框架,發掘知識的內在魅力,知識、生活與生命的共鳴。常言說“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一篇課文有無數需要去解讀的點,但課堂可實施的教學內容是有限的,課堂上能達到的高度也是一定的。這節課的教學,我理想中是讓學生感受到的是那份對鳥兒的愛,從而讓學生知道有了愛,這世界平凡的事物也會變得美好。有了愛,遠遠望去黑乎乎的灰椋鳥就會變成美麗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