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開天闢地》評課稿及教學反思

《開天闢地》評課稿及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1W 次

 【《開天闢地》評課稿】

《開天闢地》評課稿及教學反思

  本課是中國著名的神話傳說,講的是一個名字叫盤古的大神用他的神力和身軀,開闢了天地,化生出世界萬物的故事。讚頌了盤古無私的獻身精神。徐老師的課讓我有幾個方面的感受:

一、藉助文本,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本課開始,徐教師出示四個詞語引導學生複述課文的主要內容。徐教師不因問題的簡單而忽略了某些細節,提醒學生注意口頭表達的完整性、順序性,可以感受到徐教師注重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落實語文素養培養的理念。

二、抓住重點,感悟人物形象

本文的重點是瞭解盤古是個怎樣的神。圍繞着這個問題,這個重點,徐教師引導學生逐段讀文,並適時的在開天闢地、頂天立地、化生萬物的三個小節的結尾處引導提問:盤古是一個怎麼樣的神?這樣反覆地重現課文的重點,使學生在口頭練習中,逐步地把握盤古這一偉大無私的人物形象。

三、結合想象指導朗讀,注重文本內化

教師先出示概括全文的一句話“盤古以他的神力開天闢地,以他的身軀化身萬物”作爲本課教學的綱領,圍繞着這句話,盤古如何開天闢地,如何化身萬物的精彩章節一頁頁地鋪展開來,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一邊感悟。如第七自然段化身萬物”的講讀,在出示了課文中的變化之後,引導想象:盤古的哪些器官還會變成什麼?使學生深入課文,着力於想象,自然而然地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同時讓學生明白了想象要合理恰當。

四、挖掘文本內涵,迴歸語文教學

語文教學最終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本課非常出色地體現了這一目標。在對詞語的理解中,教師把每個詞都放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讓學生理解,如“巍峨”這個詞的理解,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偏旁來體會詞義,並聯系以前課文中“巍峨”形容的主體是山或者建築物,現在卻用來形容一個人,可見盤古有多麼的高大;《開天闢地》一文在語言文字上有一個鮮明的特色,多處運用了象“輕而清的東西冉冉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沉,變成了地”這樣的句式。在課文學完,教師讓學生回到課文中,去尋找類似的句式,並一組組地用多媒體課件出示,讓學生朗讀、欣賞、感悟。我認爲這樣的做法體現了教師深入挖掘文本,力求向學生展現文本深刻內涵,展現語言文字無窮韻味與魅力的教學意圖,是一種語文教學的迴歸,相信通過這一課的學生,這種句式會深入到學生內心,逐步達到內化。理解詞語不脫離語言環境,理解句式用板塊呈現,遣詞造句正是需要這樣實實在在的積累。

 【《開天闢地》教學反思】

《開天闢地》是中國著名的神話傳說,講的是一個名叫盤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軀,開闢了天地,化生出世間萬物的故事。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我在教學本課時,爲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爲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本文只是篇內容較簡單,易理解的神話故事,教學時我以“讀”爲主,講讀結合,通過多樣的讀來讓學生在瞭解這個神話故事的同時,也捕捉到課文的優美之處。尤其是第2、7自然段更是重點引導學生去體會。此外,神話的一大特點是想象力豐富,我亦打算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結合課文進行拓展延伸,大家提出了好多問題,如:誰開闢了天地?他爲什麼要開天闢地?他是怎樣開闢天地的?結果怎樣?讓學生帶着這些問題自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大意。教學中,重點抓住盤古怎樣開天闢地,又怎樣化生出世間萬物這兩部分教學內容,體會盤古偉大的獻身精神。學習第二自然段時,讓學生抓住“左手持鑿,右手握斧”,“猛劈猛鑿“,”巨石崩裂“等關鍵詞語,想象盤古開天闢地時的情景,感受開天闢地的艱難,體會盤古對光明的無限嚮往,以及創造嶄新世界的決心。

同時,再讓學生用心品讀,感悟課文內容,引導學生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抓住“也跟着長高”,“一萬八千年”等詞語,想象在這漫長的歲月裏,盤古意志堅定,矢志不移,這是何等的不易!體會盤古爲了創造出這一美好世界所下的決心。教學第三段時,引導學生抓住“精疲力竭”,“含着微笑”,“臨死“等詞語,談談自己的感受。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此時,我相信大家已被盤古深深地感動了,你想對盤古說些什麼呢?

課文學完後,我提出一個問題,盤古開天闢地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不是真實的故事,爲什麼人類會編出這樣的神話呢?它反映了人類怎樣的理想和追求呢?讓學生探討一下,各抒己見,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和合理的推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