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生命的壯歌》評課稿

《生命的壯歌》評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3W 次

  《生命的壯歌》評課稿一

《生命的壯歌》評課稿

在蘇教版第八冊教材《生命的壯歌》有這樣一個片斷:“一會兒,蟻團衝進了河流裏,隨着向對岸的滾動,河面上升騰起一層薄薄的煙霧……”學生在品悟這段話時都說,這輕煙說明蟻團外層溫度很高,蟻團外層的螞蟻已被燒焦了,螞蟻們是多麼富有獻身精神啊!與我對教材的理解完全一致,很好。這時,有一位女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爲這層輕煙是犧牲的螞蟻的靈魂,它們即將升入天堂。”我心中一愣,我是個無神論者,相信大多數學生也是,怎麼會有這樣的答案,我又該作怎樣的評價。首先從保護學生的角度出發,肯定了她的思維方式,但對她的觀點未作任何評價。

課後,我認真學習了新課程中的教材觀,並對師生如何與教材進行對話作了深刻的反思與檢討。

首先,對教材的理解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

過去那種以教師爲中心的“傳遞式”傳統教學,注重將教師自己對教材的深刻理解作爲一種現實的結論傳授給學生的做法,是教育上最大的錯誤之一。而這種思想還在根深蒂固地紮根於我的教學思想中。所以我纔會對學生的這種理解驚訝與不解。閱讀是一種獨立的活動,是動態的、有個性特徵的,教師不能以自己的閱讀代替學生自身對教材的感悟。杜威就說過認識是做,而不是看。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每一個學生應當按照自身的能力或要求去展開學習。對教材的閱讀理解,只有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下才有價值,才能完成。“教”不過是一種助力,給學生營造一個學習情境同時也增進學習效率,它無非使學生的學習變得容易。由此看來,新的教材觀強調的是學生學習的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注重每一個學生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語言同創造不可分,一切創新思想都是在語言中實現出來的;語文教育本身具有創造性,能使學生獲得語文學習的創造成果,發展語文創新能力。任何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創新的過程。語文教育要使學生不僅能認識、識記課文,理解課文的基本思想和形式,而且能批判地對待課文,把課文作爲審視,研究對象,發現課文的正誤優劣,與課文對話,甚至超越課文提出與作者不同的看法,發表個人獨到見解,最終在對話中學會對話,不斷完善和超越自己。

當然,學生與教材的對話並不總是成功的,有時是學生的視界與文本差異過大,對話交流就會產生困難;如果學生有某方面的知識結構的缺陷,溝通就難辦;當學生處於思緒不集中、混亂或遲鈍時,對話也會受影響。閱讀是一種內心感悟,這種感悟也會出現偏執。當學生的理解出現錯覺時,教師作爲一個知識構成較完整者,佔有資料較豐富者,理解感受力較強者,他的責任便是指正、引導、激勵。同時,教師也要避免在對話中落入“套板反應”。如果教師唯“教參”是用,不追求自己獨到見解,不用自己的心靈去和教材文本對話,那麼勢必人云亦云,毫無創新。只有教師克服惰性,銳意創新,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堅強意志去影響學生,師生才能成爲真正的對話者,雙方達到心靈的共振,學生才能在效地與文本進行對話。

其次,教材不僅僅是個例子,它應是師生的生命運動的舞臺。

也許是從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角度出發吧,很多教師把教材僅僅當作一個例子,對它進行分析,抓住知識點給學生進行一系列的訓練。但新課程改革更強調人文性。語文教育的對話理論認爲:“語言不只是交流與思維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間,生存條件與存在方式。語文活動就是人的生命運動。”對學生來說,教材不是一個簡單被動地等待着他們去認識的對象,而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也不是單單靠教師教出來的,理解生成於對話過程中。“在對話過程中,由於視界的融合,精神的際遇和理性的碰撞,雙方都有輸出,有吸收,有肯定,有否定,有再現,有創造,有理解也有存疑”,在對《生命的壯歌》的理解過程中,我只是想到外層溫度高,並用此來標籤螞蟻的集體主義精神,教育學生要團結協作。而學生卻不這麼看。對學生來說,這些被燒焦的螞蟻是值得同情的,因爲它們也是與我們一樣平等的生命,所以在它們死後,孩子們更願意給它們安排美好的歸宿,使它們的靈魂升入天堂。我們在語文學習中要求學生積極參與針對教材的語言實踐活動,全身心地投入到對教材的體驗感悟中去,體會文章作者的情感脈搏和思想內涵,與之同呼吸共命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體會語言文字所蘊涵的人文思想,讓學生受到真的啓迪,美的薰陶,善的教化,形成積澱在學生人格和思想層面上的東西,使學生終身受益。我們要想學生有這些收穫,首先做爲教師,也要全身心地投入教材的體驗與感悟中,不要把教材僅僅看作一個例子,學着與教材共呼吸。如果我能在這位學生這麼善與美的感悟後對她作出肯定與讚賞,相信比我說一百遍要珍愛生命、珍愛動物有價值得多!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珍惜愛護學生作爲讀者的閱讀天性,而不是去限制、規範、扼殺學生內在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新教材觀認爲教師不光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激勵者,更應該是一個不斷探究的學習者、創新者,既是學生的導師,又是學生的同學。這是多麼有道理呀!

讓我們真正把握新課程改革的靈魂與實質。讓“語文學習過程成爲學生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激發學生創造力與生命力的過程,讓語文教育活動成爲教師與學生雙向的積極的生命運動過程。”

  《生命的壯歌》評課稿二

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特別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隨着新課程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小組合作學習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得到廣泛運用,成爲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孫老師執教的《生命的壯歌》這節課上,我關注的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情況,我覺得這節課在小組合作學習方面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選擇具有合作價值的學習內容,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本節課上,孫老師選擇了課文的重點高潮部分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危急關頭,螞蟻是怎樣逃生的?用波浪線畫出相關句子,然後在組內交流自己的體會。”這樣的合作學習內容,撥動了孩子們的心絃,提高了孩子們探究的興趣,讓孩子們帶着想知道結果的慾望去讀、去思考、去探究。

二、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個體需求的基礎上的,只有學生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學習纔會有成效。討論前,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找出相應句子,把體會寫下來,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後再討論,形成集體意見。在學生對問題形成獨立見解的基礎上進行討論,充分交流,這樣的合作學習才更有效。

三、展示交流,集採衆長。

展示交流有利於讓各個合作小組充分展示成果,闡述觀點,並傾聽其他組的觀點,吸納他人之長,及時做必要的訂正和補充發言。通過及時展示交流進一步內化知識。

總之,教師結合教學實際,挖掘教材中具有合作價值的學習內容,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並充分展示交流,真正做到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