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人教新課標三下:《珍珠泉》教案實錄及反思

人教新課標三下:《珍珠泉》教案實錄及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7W 次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人教新課標三下:《珍珠泉》教案實錄及反思

《珍珠泉》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下)第一單元中的一篇略讀讀課文。這篇略讀課文描寫了家鄉山林中一眼美麗的清泉,寫出了泉水的深和綠及冒不完的水泡。抒發了對大自然景觀讚美之情,表達了對家鄉熱愛的感情。課文是按珍珠泉的所在位置,潭水的四周和泉水涌動的特點,以及“我”對家鄉泉水喜愛的順序寫的。全文共六個自然段。第二自然段——第五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課文開始交待珍珠泉的位置。第二自然段描寫泉水四周的景物,由石頭鑲嵌,青苔、綠草、野花環繞,就像一個大花環。泉水色綠且深,清可見底。第三自然段講從潭底冒出的水泡,在陽光下呈現一串串多彩的珍珠。第四、五自然段講這就是自己家鄉的珍珠泉,表達了家鄉孩子對珍珠泉的喜愛之情。本課表達上的特點是抓住有特點的景物,描寫細膩生動,用詞優美。同時對家鄉的感情充溢其間,富於感染力。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在自讀自悟中,瞭解珍珠泉的美麗景色,感受作者對大自然和家鄉的熱愛之情;二是瞭解敘述順序,積累課文優美語言。

  二、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把內容寫準確、寫形象的方法。

2.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課文,並在讀中欣賞、感悟珍珠泉的美。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以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3.理解並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並背誦指定段落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品味珍珠泉的美景;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把內容寫準確,寫形象的方法。

  四、教學準備:視頻(珍珠泉的美);資料袋

  五、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談話:

春天,草長鶯飛,百花盛開,正是踏青的好季節。今天,我們將要去遊覽一個美麗的地方……珍珠泉(同時板書)。看到這個名字,你有什麼想說的?

師:珍珠給人的感覺是晶瑩剔透的,歷來被人們所喜愛。作者家鄉的這一眼清泉爲什麼叫珍珠泉?讓我們帶着我們的好奇一起走近珍珠泉。

2、板書第4課 ,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自由地讀一讀課文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標好自然段。

2、檢查詞語掌握情況

自由讀,齊讀,開火車讀。

3、讀學習提示,明確閱讀要求。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在學習的時候藉助課文的學習提示,會給我們的閱讀帶來很大的幫助。讀一讀,想一想:學習提示給我們提出了怎樣的要求?

課文寫了珍珠泉的哪些特點,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那就根據學習提示的要求來讀一讀課文吧!(默讀課文,並在書上畫出相關的語句,還可以稍作批註。)

4、說說課文怎樣來寫珍珠泉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研讀感悟

1、開始,水泡很小,搖晃着越升越高,越來越大,最後在水面綻開了,在撲哧一笑中消失了。

指導:這是一個擬人句,把水泡當作人來寫,從“撲哧一笑”中體會作者喜悅的心情。

這些小水泡就像一羣活潑可愛有孩子,是那樣的天真,那樣的調皮。

我看到有些同學在讀這句話的時候臉上露出了會心的微笑,從你們的朗讀中,我感覺到了,這是一些快樂的小水泡。

連接語:許許多多快樂的小水泡聚積在一塊是如此的壯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銀色的光斑交錯着;水泡閃亮閃亮的,射出紅的光,黃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這是一個比喻句,太陽的金光照在水面和潭底,晶瑩的水泡閃動着七彩的珍珠。這便是珍珠泉得名的原因吧!

你們的眼睛就像水泡一樣,“閃亮閃亮”的,“紅的光,黃的光,紫的光”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絢麗的色彩隨着水泡在流動着,閃爍着,歡騰着,是那樣的美!此時你想到了什麼?

3、水是那樣綠,綠得像是被周圍的綠樹、綠草染過似的。水是那樣深,又那樣清,清得能看見潭底的青褐色的石頭,能看見沉積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經發黑的樹葉。

這一句作者用三個那樣寫出了水的“綠”“深”“清”的特點。

師生引讀。

男女生讀。

根據提示語背誦。

4、欣賞視頻,感受珍珠泉的美。

面對着如此的美景,作者不由得自豪地說出了這樣的一句話:

這就是美麗的珍珠泉,這就是我們村的珍珠泉!

孩子們,家鄉有着這麼美的珍珠泉,不用謙虛,再驕傲一些!

在這句話裏,在這篇課文的字裏行間中,我們感受到的是珍珠泉帶給我們無比的快樂,感受到的是作者對珍珠泉,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

珍珠泉一行之所以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重要的是作者抓住了珍珠泉的特點。讀一讀資料袋中的資料,邊讀邊想,這些泉水又有哪些特點?

 四、延伸拓展。

  板書設計: 4 珍珠泉

  泉水:綠、深、清

  水泡:晶瑩閃亮

  愛泉水、愛家鄉

  教學反思:

教學本課時,我認真研讀教材後,覺得課文內容淺顯、語言優美,可以放手讓學生根據連接語中的學習提示,自學自悟,再適機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課文所描寫的情景,通過朗讀加深理解感悟課文內容即可。然而,課堂上學生對“有時候,透過密密的樹葉,太陽篩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頭上。”一句中“篩”字的質疑,卻把課堂引向更美更大的一片天地,也讓我懂得書面語言只是平面的文字編碼串,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能讓平面的文字變成立體的畫面,富有動感。

生:老師,爲什麼作者寫的是“篩下一束束金光”,而不寫“射下一束束金光”呢?(此生的質疑引起了很多個學生的共鳴。)

生:是啊,什麼是“篩”,怎麼篩啊?

生:“篩”和“射”有什麼區別呢?

[!--]

師:這句話寫得很美,可由於大家對個別詞的不理解,產生了疑問,影響了對文中所描述美景的感悟。“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究這個“篩”。你們知道什麼是“篩”嗎?(大部分學生愣住了,顯然不知道什麼是篩。)

師:老師畫個東西,你們看看是否在哪見過?(我在黑板上簡筆畫出篩的樣子,學生看到黑板上的“篩”後,眼睛裏有了靈光。)

生:老師,我知道什麼是“篩”了,我在奶奶家見過這種東西,過年時她把魚丸、扁肉等一些東西放在上面。

師:對,篩底部有孔,會通氣,食物放在上面不容易變質。還有誰知道?

生:我知道,我家建房子時,工人用這個篩把沙子和一些較大的土塊分開。

師:說得非常好。只是你說得這種篩與剛纔邱乾說的那種不同,工人用的這種篩底部的孔更小一些,建房子時工人需要用篩把土塊篩乾淨,他所做的動作就是“篩沙子”。因此,課文中的這個“篩”其實是名詞用作動詞,那爲什麼不用“射”,而用“篩”呢?“篩”和“射”有什麼區別呢?

生:射,是直接的,沒什麼東西阻攔,篩,我感覺好像被東西擋了一下。

師:有想法!那陽光被什麼擋住了?

生:被樹葉。

生:被密密層層的樹葉。

師:對啊,這密密層層的樹葉就像是竹篩上縱橫交錯的篩網,陽光透過樹葉,穿過樹葉間的縫隙——“篩下一束束金光”。

生:老師,你剛纔說“篩”在這裏是動詞,如果說密密層層的樹葉就像是竹篩上縱橫交錯的篩網的話,那樹葉應該是動的。

師:你太了不起了!從一個“篩”字你想象出樹葉是動的,再發揮你的想象力,想想是什麼讓樹葉動了,這密密層層的樹葉又是怎麼動的?(此時,班級裏顯得很安靜,大家都在想象着那樹葉抖動,篩下一束束金光的情景。)

生:老師,是風讓樹葉動了,風不大,再加樹葉密密層層,所以樹葉只是輕輕地抖動,就像一把綠色的大篩子輕輕地篩着射下來的陽光,陽光散落到水面上。(教室裏響起了掌聲。)

師:多美啊!一個“篩”字篩出了一幅“風吹樹葉,陽光散落”的畫。

生:我也覺得樹葉是輕輕地動,太陽篩下一束束金光後,到達水面時是一塊塊的光斑,所以下面一句才寫着“金色的光斑和銀色的光斑交錯着”。

師:你能聯繫下文理解課文內容,真不錯。你同樣從“篩”字中讀出了陽光水光相映生輝的美。

……

蘇霍姆林斯基說:“當詞語沒有帶着鮮明的形象進入學生的頭腦時,它就只能變成夾在書中的枯枝,毫無生氣。”課堂上,教師如果忽視這樣的“詞語”,再精彩的朗讀對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課文也可能是無效的行爲。“一個詞就是一片天!”從這堂課上,我感受到語文課堂的有效性落實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呈現具象喚起記憶。有位新聞工作者在談到自己的工作時這樣說:“我們要努力讓抽象的更具象,讓具象的更生動,讓生動的不庸俗。”其實作爲一名語文老師,更應該做到這一點。本課教學中,我發現學生不懂什麼是“篩”,就即興在黑板上簡筆畫出篩的樣子。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輪廓,但當這一“具象”被呈現時,學生沉睡的記憶被喚醒了,馬上聯繫實際說出了“篩”的樣子,“篩”的作用,進而理解了“篩下一束束金光”深層義。試想,如果學生還不懂“篩”爲何物?“篩”字何義,又怎能理解“篩”用在此處的精妙呢!

二、關注生成激活思維。“課堂上充分利用生成性資源,不僅能使課堂生機盎然、精彩有趣,而且能更好地激發學生自主質疑、解惑的興致,使得教與學的智慧融爲一體。”本片斷教學中有兩處生成非常有價值,一處是爲什麼作者寫的是“篩下一束束金光”,而不寫“射下一束束金光”呢?第二處是“如果說密密層層的樹葉就像是竹篩上縱橫交錯的篩網的話,那樹葉應該是動的”。關注這兩處生成的同時,我在導學上層層剝筍,引領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啓發想象,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透過“篩”字看到“風吹樹葉,陽光散落,陽光水光相映生輝”的美景。

三、巧妙引導生髮情感。名師週一貫說:“不要刻意地追求語文課堂的寬度和深度,高度和亮度,其實可能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有溫度,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心心相愛的溫度.。”課堂上學生是個獨立的個體,有獨特的閱讀體驗,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給予正確的評價及巧妙地引導,幫助學生生髮出與文章共鳴的情感。本課中“篩”一字用得非常精妙,寫出了陽光斑駁的美。我在教學中,與學生一起“篩”,一起感受“葉動”,一起品味“景美”,因共同經歷文字洗禮師生之間心貼心、讀者與作者之間情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