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3篇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6W 次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3篇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生平,作品的時代背景 。

2.瞭解小說的常識。

3.熟讀課文並整體感知內容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

【學習重、難點】

分析小弗朗士的性格特點,感受法國人民在亡國之際的強烈的愛國情感,體會心理活動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知識鏈接】

一、走進作者。

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國19世紀後半期的小說家。他一生共寫了12部長篇小說,一部劇本和4部短篇小說集。他的短篇小說有不少是以普法戰爭爲題材的,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法國普通人民對侵略者同仇敵愾的愛國主義精神,譴責了資產階級當局開門揖盜,致使法軍節節敗退,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罪惡。《最後一課》就是都德愛國主義短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

二、背景介紹。

《最後一課》寫於普法戰爭第二年(1873年)。普法戰爭是1870—1871年法國和普魯士的戰爭。1870年7月,法國首先向普魯士宣戰,這個掠奪性的戰爭,正如馬克思當時指出的,敲響了“第二帝國的喪鐘”。9月,色當一役,法軍大敗,拿破崙第三被俘,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阿爾薩斯、洛林等法國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這時,對法國來說,已經變成自衛戰爭。面對普魯士軍隊的屠殺掠奪,法國人民同仇敵愾,抗擊敵人。這個短篇,就以淪陷了的阿爾薩斯的一個小學校被迫改學德文的事爲題材,通過描寫最後一堂法文課的情景,刻畫了小學生小弗郎士和鄉村教師韓麥爾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感情。

三、文學常識。

1.文學體裁:小說是和詩歌、散文、戲劇並列的文學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說的概念: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爲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廣闊地反映社會生活。

3.小說的三要素: 人物、情節和環境。

4.故事情節:情節是一系列有組織的生活事件,分爲: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5.刻畫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寫、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

6.環境的種類及作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7.小說分類:按篇幅長短分:長篇、中篇、短篇、小小說(微型小說)。

【導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1.掌握重點字的字形和讀音,同時把你認爲重要的字詞整理在下面:

xuān( ) 鬧 chà( ) 異 ào( )悔 qí dǎo( )( )

gěng( ) 住 鑰匙( ) 踱( ) 郝叟( )( ) 督學( )

2.理解詞義。

詫異: 祈禱:

宛轉: 懊悔:

二、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課文。

1.通讀全文,完成填空。

第一部分,從“ ”到“ ”。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作者以簡潔的筆觸,交待了故事的 和弗郎士的 ,同時爲情節的發展作了巧妙的鋪墊。

第二部分,從“ ”到“ ”。是小說的中心部分,主要寫弗郎士和韓麥爾老師在“最後一課”中表現的 。按情節發展,又可以把這部分分爲三層。

第三部分,從“ ”到小說結尾。寫 。

2.讀課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課前後心情、態度有什麼變化?什麼原因使他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二)初識人物。

1.初識小弗郞士,他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課堂上的小弗郎士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2.小說主要運用什麼方法描寫小弗郎士?

3.找出描寫小弗郎士心理活動的句子,並分析其作用。

4.小弗郎士在小說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總結反思】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領會理解課文思想感情,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2、從理清小說故事情節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瞭解人物形象的描寫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小說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意義。

2、分析小說中人物的語言、表情、行動和心理描寫及其作用。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愛國不一定是做轟轟烈烈的大事。愛祖國,就意味着愛大地、江河、語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物。一樣的'愛國感情,不一樣的表達方式,但其富有的內涵一樣能夠撥動每一個愛國者的心絃。讓我們一起走進法國作家都德的小說《最後一課》中,與小說中的人們進行一次心靈的交流。

二、自主感悟

默讀課文。要求:快速閱讀,最少兩遍。

查出不會讀的任何生字、生詞的讀音和含義。

瞭解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怎麼寫的?有什麼深刻含義?

將你不懂的任何問題記錄在筆記上,並嘗試做簡要解答。

記下你在閱讀本文過程中的點滴感想。

三、互動交流

學生自由發言,談閱讀的體會、感受和困惑。教師不予干預學生自主表達自己的意見和體會。對於學生的意見和自主體會,其他學生可進行補充或質疑。教師要做的只是注意控制時間。

四、閱讀導引

結合閱讀後的交流發言,引導學生抓住文本的具體內容討論歸納出故事情節,小弗郎士的心理變化過程及其所表現出來的人物形象特點。

1、“最後一課”上的是一堂什麼課?這堂課的特殊含義是什麼?有何教育意義和現實意義?

(法語課,愛國課。愛國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愛國感情更強烈)

2、知識先導:

同學們都知道記敘文有六要素,小說也有三要素:情節、環境、人物。情節一般分爲: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情節是故事發生、發展到結束的過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因此,閱讀小說的時候,可以先從分析故事情節入手。

⑴這篇文章,可按照地點、時間的變化理清情節。

(教師板書)

⑵然後抓住情節的各個階段,從小弗郎士的具體表現來分析他的心理變化過程,瞭解其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開端)貪玩幼稚怕老師

(發展)感到詫異理解學習的重要懂得怎樣愛國

(高潮和結局)理解、敬愛老師

⑶歸納小弗郎士的形象及意義:

小弗郎士在小說中是一個變化、成長中的兒童形象。他的心理變化過程是他的愛國情感由潛在到成熟的昇華過程。

小弗郎士在文章中的作用:本文以小弗郎士,即“我”的所見所聞所感爲線索,他又是小說的主人公之一,他的心理變化過程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五、學法梳理

閱讀小說,可以像閱讀本文一樣,先從情節入手,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順序,理清課文內容,明白結構層次,然後再做細緻的(人物形象及語言等)的揣摩。分析小說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一:通過研讀心理描寫來理解人物。

  第二課時

一、交流反思

預期結果:小弗郎士本質不壞;亡國慘痛的震撼,激發了他的愛國情感;韓麥爾先生在最後一課中的種種愛國情感的表達對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變化有着巨大的影響。

二、合作探究

1、分析韓麥爾先生的形象特徵,瞭解人物描寫的方法。

⑴四人小組討論以下問題,做好記錄,在書上做好批註。

(教師用小黑板出示問題)

韓麥爾先生爲什麼在上最後一課時穿上漂亮的禮服?

韓麥爾先生在上最後一課時講了哪些話?內容可以概括爲哪幾點?這些話表達了他怎樣的心情?

怎樣描寫韓麥爾先生下課時的舉止和表情?

(學生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⑵小組派代表發言,交流後明確,並在書上做好批註進行點評。

(解決第1、第2個問題,引導學生掌握分析小說人物的方法:通過外貌、語言描寫來理解人物。同時抓住韓麥爾先生的語言作爲重要語句深刻含義的分析,引導學生掌握揣摩語言的方法:藉助比較、聯想、體驗,對語言隱含的意義作更有深度的把握。解決第3個問題,引導學生掌握分析人物的方法:通過舉止、表情描寫來理解人物)

(只要學生找到,能說出理由即可)

⑶小結:韓麥爾先生是通過外貌、語言、動作、神態描寫來表現的。

三、質疑釋疑

同學們,你們在閱讀過程中還有什麼問題,請提出來,我們一起討論解答。

學生質疑,討論交流釋疑。如果學生沒有問題,那麼老師就要提出問題了。如:

1、小說寫的是愛國主義精神,可是文中並沒有“愛國主義精神”這幾個字。小說是怎樣體現愛國主義精神的?

(提示:細節描寫。極細微的動作、表情、衣飾等等叫細節。本文如小黑絲帽、郝叟的書和大眼鏡、操練軍號聲、金龜子、鴿子咕咕地叫聲和字帖的兩個聯想,都是抓住了細節描寫,用來烘托氣氛,刻畫人物性格,揭示主題)

2、上學路上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最後一課上課之前與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麼?

3、小說爲什麼以韓麥爾先生的一個手勢作結?如果換成極其慷慨激昂的語言不是更激動人心嗎?

(小說以韓麥爾先生的一個痛苦的表情和手勢結尾,給人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比慷慨激昂的語言更爲真實,更爲深沉,更能震撼讀者的心靈)

四、體驗反思

“最後一課”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因此,它能充分地體現被佔領區人們的愛國精神。可是有人說,在和平生活的環境裏,我們談愛國主義,我們要表達愛國感情就沒有那麼容易了。果真如此嗎?那麼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應該怎樣表達愛國的情懷呢?

五、學法梳理

小說,是通過描寫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和細節等來刻畫人物形象。

六、佈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三。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 篇3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小說的文學常識,創作背景

2.整體把握小說情節結構,人物形象和愛國主題

教學設計

一、普法戰爭介紹和作者介紹

二、讓學生認真細緻默讀課文一遍。不受任何限制沒有壓力的自由閱讀,能產生鮮活豐富的感受

三、漫談閱讀感受。自由閱讀的基礎上自由發言結合個人的經驗閱歷闡發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四、歸納:1.就小說的閱讀方法給予一些指導,情節,人物,環境是小說的情節的三要素。2.分析小說從情節入手,於是梳理情節的三部分。3.人物分析可採用課前課後比較的方法.如小弗郎士先前由稚氣貪玩不愛學習,但最後一課使他產生深深的自責和懊悔,產生亡國的痛苦,敬愛老師,憎恨侵略者,愛國情感得以昇華.4.小說中小弗郎士和韓麥爾,他們誰是小說主人公?讓學生帶着問題走出教室,餘味無窮。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掌握通過語言、服飾、表情、行動、心理描寫來表現人物事情的寫法。

2.質疑探究,品味小說重要詞句。

3.比較閱讀延伸提高。

教學設計:

一、在第一課時初讀基礎上來深入品讀,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

1.重點品讀有關韓麥爾先生的語段,爲什麼今天穿上了漂亮的綠色禮服,打着領結,戴着繡邊的小黑絲帽?

2.劃出關於韓麥爾先生深情的語言,悲憤的心情、神態、無畏的動作描寫的句子並細品味。

3.結合練習三,通過改變視角的方式豐富對這一人物的理解。

4.討論誰是主人公的問題,照應第一課時

二、探究品味小說語言和細節描寫

1.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了什麼事啦”這句話?寫出了動盪時代戰亂頻仍變故迭起,人心惶惶,預示了將要發生一件大事。

2.“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比喻什麼?有什麼深刻含義?

3.韓麥爾爲什麼發給學生寫着“法蘭西”“阿爾薩斯”的新字帖?

4.作品中兩次出現普魯士軍隊的操練和軍號聲,教室裏飛進的幾個金龜子,鴿子咕咕叫等細節都有莊嚴的意義,要提高到向祖國告別的高度去品析。

三、延伸與提高

1.同樣是表現愛國情感的,都德的《最後一課》與鄭振鐸的《最後一課》在內容上的表現有什麼不同?都德《最後一課》以熱愛祖國語言來表現愛國情感,鄭振鐸的《最後一課》通過隨時準備反抗敵人的侵略來表現愛國情感的。

2.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再比較發現兩文的不同點。如,人稱不同,一個從孩子視角觀察描寫;一個從大學教師的視角描寫

《最後一課》題目相同但“課”的時間長短不一,概念不同。一個是語法課、習字課、歷史課、拼讀課四節課的集合,從早晨到中午“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共半天時間。

而鄭振鐸的“課”一堂課不到,因爲“看到一個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立即停課”。

四、全文並表情朗讀。

五、作業1.練習二,三2.小練筆:談談你對祖國語言的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