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小學六年級《開國大典》教學反思(精選18篇)

小學六年級《開國大典》教學反思(精選1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4W 次

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六年級《開國大典》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六年級《開國大典》教學反思(精選18篇)

小學六年級《開國大典》教學反思 篇1

《開國大典》這篇課文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新中國的誕生無比自豪,激動的感情。課文按照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敘述,先講了大會開始前會場上的情況,然後講典禮的主體部分。本課重在體會中國人民對新中國的成立感到無比自豪,激動的心情。

教完《開國大典》一課後,我反覆回憶自己的教學過程,發現自己有了可貴的進步,也留下了些許遺憾。我作出以下反思:

整節課,我時時留意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與溝通,教師的教態,語言都比較得體,學生在相對放鬆、愉悅的環境中學習,真正體現了“和諧課堂”。

執教過程中,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目較明確。在學生默讀課文後,交流概括出開國大典的幾個場面,然後直奔重點,學習“典禮”這一部分。既整體把握,也緊扣重點。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這堂課中,我結合預設的學習目標,注重滲透學法的指導,如:結合背景資料理解課文內容;邊讀邊展開想象理解課文內容;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抓住文中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一滴水能映出太陽的光輝”,在學法指導的基礎上,學生能準確抓住重點詞,體會人們因新中國成立激動而興奮的心情。如學習“升國旗”部分,學生也能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體會句子包涵的情感。結合課前查找的資料,體會“站”字背後的言外之意,對文本有了深層次的理解。再如課文第5自然段到第14自然段,寫了 “開國大典”的盛況。在這部分中,“歡呼”一詞出現多次,教學時,我讓學生找出帶有“歡呼”一詞的句子,體會每一次是在什麼情況下歡呼起來的?這表達了人們怎樣的思想感情?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朗讀。接下來讓同學們交流,彼此啓發,使思想拓展,思維活躍起來。同學們就是在這樣一種相互合作交流中,情感得以交融,從而體會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這些都與我的預想一致。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我還及時捕捉學生的思維的閃光點,及時地進行評價。對課堂上出現的失誤及時進行自我批評與反思。課堂的開放、民主,平等得以體現。

課後反思時,我深刻地意識到:這堂課中,朗讀指導沒有體現層次性。在學習課文的重點段,必須要充分地學生多形式、多層次的朗讀與評價,才能體會首都人民的興奮、激動、自豪的心情。離不開教師的指朗讀指導。“細節決定成敗”,是我上課後得到的教訓。教師要做教學的有心人,只有關注課堂細節,生成才能別樣精彩。

小學六年級《開國大典》教學反思 篇2

《開國大典》寫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舉行典禮的空前盛況,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的自豪、歡樂的心情。 本課先寫了舉行開國大典的時間、地點和參加人員;然後介紹了廣場的佈置情況;接着寫了開國大典的盛況;再接着寫了閱兵式;最後講了遊行隊伍。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如果將這麼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講解的話,恐怕三節課都無法完成。這篇課文在教材的第二單元。這一單元的教學重點是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這節課我就讓學生從課文的重難點入手,再有機地拓展到課外內容,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我首先由課題導入,理解“開國大典”:創建國家的重大典禮。因此開國大典“隆重、規模盛大、莊嚴、熱烈”。其次是學生進行閱讀,理請文章的寫作順序,文章按照幾部分來描寫開國大典的。第三步由學生邊默讀邊找出文章描寫隆重、熱烈、莊嚴、盛大氛圍的語句加以體會,說明理由。第四步,讓學生在文中畫出表現人民羣衆激動、自豪的句子,讀一讀,並寫出自己的體會。讓學生感受開國大典的盛況,畫出表現人民羣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新中國的激動、自豪的句子,學生的自我學習,內化過程從中得以體現。

深刻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朗讀是最佳手段之一。在比較理解的基礎上,採用齊讀、輪讀、邊讀邊鼓掌的形式引導學生朗讀,體會出人們無比高興、自豪、激動的心情。同學之間交流時可以相彼此啓發,使思路拓展,思維活躍起來。

本課教學,我還注意了細節,讓學生由衷地感悟到開國大典的那種場面、那種氣氛、人們內心的激動情感。本文第二大段,講了天安門廣場的位置,天安門城樓的佈置等情況,突出了隆重、熱烈、莊嚴、盛大氛圍。教學這段時,在學生讀懂課文內容的情況下,引導學生畫一畫丁字形廣場,並按書上講的方位標上相應的位置名稱,可以加深對此段內容地瞭解。

課後“思考練習”中有一道題:“用一二百字寫出開國大典的梗概”。學生沒有學習過寫故事梗概,我就將概括梗概融入到講課時。每講完一部分,就讓學生用一兩句話說說這一段寫了什麼。課文學完了,梗概也就說出來了,同學們寫時就順利多了。

不過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就是隻顧得“授人以魚”,忘記了 “授人以漁”,只引導學生寫出梗概,沒有告訴學生概括的方法以及要求, 所以有部分學生在寫時,各部分之間缺少連接的語言。

小學六年級《開國大典》教學反思 篇3

繼第一課時,初讀課文,學習生字、理清文順序,概括描寫場景,開始了《開國大典》第二課時的教學,一節課下來,我反覆回憶自己的教學過程,總感覺教得不順手,磕磕絆絆的,似乎又回到了“老套路”上去了。

一、課前預設不夠充分

複習導入中,設計回顧課文的主要場景,教師板書似乎還很順手。順勢從整體入手,學生瀏覽課文,用簡練的詞語概括四個場景的情況,旨在高度概括,儘量讀短文章。最初設想這一環節只需要學生獨立思考就能完成,不需要提到合作學習這一高度來解決問題。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在課堂中出現了學生概括不準確,五花八門的現象。究其原因在於,學生對課文讀得不夠,在這一環節,應設置爲小組內細讀課文。二是,開國大典這歷史事件與學生認識有一定的時間差距,學生對當時的時代背景及相關的歷史瞭解不夠,沒有親身經歷的感受,更談不上感同深受,或許課前讓學生了解相關的知識,老師爲學生提供一些相關圖片、影相、聲音信息資料,對於這一環節的教學會迎刃而解了。

二、課中“小組合作”深度不夠

課堂中針對課文的重點內容設置了兩個小組合作探究點,一是典禮中人們的表現怎樣?劃出相關的句子,並說說你從中感受到什麼。二是閱兵式中,從語言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些什麼?學生在小組探究的過程,對相關的句子畫得比較正而且迅速,結合具體的語句談感受時組內比較片面,沒有將所劃出來了句子放在一起,去研究,去品讀,只是結合生活實際去理解。從學生的展示交流發現探究深度不夠,究其原因:一是老師方法提示不夠明確,二是時間給得不夠寬餘,總是想在一節課完成教學任務。在學生展示時,對學生劃出的句子,老師利用課件,將其排列在一起,與學生一起分享、品味語言了,“30萬人”、“一起”、“歡呼”、 “掌聲”,反覆出現表達效果及表達的情感,老師似乎真正“包辦”了學生的行爲。也未能品出味道來。

三、課堂問題處理不夠合理

在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展示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卡殼、不全面、不到位、語言不規範的問題時,隨解決問題的行爲不能靈活的去處理。總一味儘量去完成基本的任務,有不斷往前趕的味道,或忽略了提醒、或默認了學生言行。

長文短講,教師“講”的時間少了,學生“學”的時間自然就增加了。他們在閱讀時就有更充足的時間進行感受、理解、欣賞,並真正感受語文學習的快樂。“細節決定成敗”,是我上課後得到的教訓。教師要做教學的有心人,只有關注課堂細節,生成才能別樣精彩。

小學六年級《開國大典》教學反思 篇4

《開國大典》是魯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組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講的就是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首都北京舉行典禮的盛況,表達了人們無比激動和自豪的心境。這篇文章算是第六單元的一篇重點課文了。所以拿到這篇課文時,我無從下手,不僅僅是因爲課文篇幅很長,還因爲這篇課文知識點太多,並且還有很多的寫作點。所以我一向等着老教師們講完之後再着手講。上週三我就開始講這一課。把本課的生字進行了細緻的講解,可是一向苦於沒有思路,再加上運動會,另外自我也有點排斥,所以就這樣被拖延到今日纔講。

詢問了對面的程教師,她說這篇課文沒有你想象的那麼難講,這篇課文就是按照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一步一步來進行的,只要理清順序一段一段地來講就能夠了。每一段的知識點讓孩子劃一劃、做一做筆記。上課前,我進行了精心的準備,書上記錄得密密麻麻,生怕有一點知識點被遺漏,因爲畢竟是五年級了。還恐怕知識點教錯,今日在說課的時候,我就發現自我犯了嚴重的錯誤,率領的“率”的筆順以及畢業的“畢”的筆順,在教學生時竟然都寫錯了,還好嚴肅的“肅”和電鈕的“鈕”筆順總算教對了。五年級,知識的嚴謹性由不得我們有半點含糊。有詢問了辦公室的兩位老教師才着手講這一課。

今日這節課的上課思路我覺得還算清醒,可是還總覺得這篇課文操作的有些地方很欠妥當,但又想不出有什麼好的方法能夠補救。自認爲比起第一次教五年級,這次稱得上是“教有所痕”,怎樣能更巧妙地教學本課,還需繼續努力探索。

小學六年級《開國大典》教學反思 篇5

《開國大典》是第二單元“重溫革命歲月,把歷史的聲音留在心中”的第三篇文章。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瞭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嘗試運用點面結合的寫法記一次活動。課文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揭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新中國的誕生無比自豪激動的感情。

全文共15個自然段,篇幅較長,按照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敘述的。這篇課文我分兩課時來講授,第一課時先從題目入手,文章的題目是全文的中心體現,尤其是題眼,學生可以通過它“窺一斑而見全豹”。我從上學期的遨遊漢子王國當中“典”字的來歷講起,再講“大典”即隆重莊嚴的儀式,引導學生髮現“大典”與隆重、熱烈,莊嚴等詞語的聯繫。讓學生有了頓悟的感覺,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有利於他們準確的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從而依次爲主線展開語文能力的訓練和語文情操的感染。在解題這個環節做的還是比較滿意的。接着讓學生初讀課文,標出自然段,瞭解開國大典的總體情況,並引導學生根據課後練習第一題,提示學生在書上畫出表示時間順序的詞語,有助於孩子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用小標題進行概括,(概括小標題的方法,在五年級我們已經講授過)學生可以根據課文中的相關語句加以概括。原本我以爲文章太長,孩子概括起來會很難,可在課堂反饋過程中,學生帶給我意想不到的收穫,大部分同學還是能夠通過在文中畫關鍵句概括出各個場面,只是用簡練的語言說開國大典的過程中,學生的語言不夠簡練。這一點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多引導學生用簡練的語言來表達。疏通完文章的順序後,我們學習課文的前四個自然段,大典前的盛況。我根據課後第三題的要求,讓學生從前四個自然段中畫出能夠反映典禮熱烈,莊嚴氛圍的句子,從字裏行間體會熱烈,莊嚴隆重的氣氛,在旁邊寫一寫自己的感受。學生雖然寫的不是那麼標準,但大概意思很接近。然後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這些精彩語句,感受感受大典熱鬧莊嚴的氛圍。

第二課時,我把重點放在場面描寫上,體會點面結合的寫法,先讓學生交流開國大典儀式中的前幾個場面,關鍵語句感受大典的莊嚴隆重。然後直奔課時的重點——學習體會“閱兵式”中場面中點面結合的寫法。

研讀“閱兵式”

讓學生認真讀一讀11到13自然段,聚焦“閱兵式”場面,先讓學生說說這個場面描寫了什麼,內容,談一談對這一場面的總體感受,引導學生按閱兵的順序瞭解這個場面,寫了幾方面的內容,初步感受人民軍隊閱兵時氣勢威武,莊嚴隆重,和人民羣衆歡喜激動的心情。彙報交流環節:引導學生再一次研讀這一部分,可以邊讀邊勾畫,思考課文是怎麼描寫閱兵這一場面的?引導學生關注關鍵詞,關注不同兵種描寫的重點不同。重點引導學生關注哪些是總體描寫的句子,哪些是具體描寫的句子,感受大典的莊嚴隆重,氣勢恢宏。從而體會到這種點面結合的方法,既有整體感受,又能突出重點,然後通過學生整體朗讀,感受各個方陣的氣勢。這個環節隨即播放視頻資料,讓學生感受閱兵式的莊嚴隆重,另一方面,也讓學生看到羣衆觀禮時的畫面,通過人們的動作歡呼去體會人們的自豪,激動的心情。 唯一不足之處是,朗讀時間不夠,不能有效體會場面的莊重和羣衆的激動之情。

羣衆遊行

這個環節我則是讓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利用剛剛學過的方法去感受場面描寫的氣勢恢宏,通過朗讀和交流,體會首都人民的興奮,激動和自豪的心情。

縱觀這節課總體上來說達到了相應的教學教學效果,不足之處過重的看重場面描寫,忽略了情感教育和體會理解。雖說“金無足赤,課無完美”,但也希望每一節課能更完善一些。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對課堂上出現的失誤及時總結反思,盡力讓課堂上不留遺憾。

小學六年級《開國大典》教學反思 篇6

今日,終於執教《開國大典》一課,教授這篇文章,我認爲有“兩座大山”需要想辦法戰勝——篇幅長;時代背景學生難以感同身受。

爲了攻克這兩大難點,對於篇幅長這一點,我選擇帶領學生按照典禮前、典禮時、典禮後的順序快速將文章劃分層次,而授課時主要讓學生了解典禮時的各項流程分別是怎樣的,之後採用表格的形式分別找出該場面中寫羣衆表現的句子,通過朗讀,感受羣衆的心情。

表格出示後,我觀察到大部分學生們的表現,或眼神呆滯,滿臉迷茫;或拿起筆,無從划起;或完全沒跟上,還停留在典禮前的文字書頁上。看到這樣的情況,我打算先帶着學生找第一處羣衆描寫的句子,做一個示範。但我教學時沒有注重策略,快速引出句子,這樣,對於不會找的同學沒能起到示範的作用。應該先讓學生根據提示聚焦自然段,接着找關鍵詞“羣衆”或者找到規律“三十萬人”即是羣衆。

這也許是一個很土的策略,但這是我現下能想到的改進的方法,雖然可能有些人不贊成教得這麼細,但我作爲教師,我希望在我的課堂上學生能跟上來,即使是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聽懂我的課,學着思考簡單的問題,能在一節課裏有所收穫。

我是位“貪心”的老師。我不僅希望學生能在我的閱讀教學中學到一點閱讀的方法,學有所獲,但同時我也希望學生們能在我的教學中理故事背景,感人物形象或文章情感,即學有所悟。

故面對第二個難關,我在新授開始前和學生“嘮嗑”,聊清末閉關鎖國,簽訂諸多不平等條約;聊八國聯軍侵華,圓明園被毀,國寶流失;聊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失敗;聊民衆的疾苦和人民未覺醒的可怕;聊黨的建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也許是受《覺醒年代》的影響,講了很多,但由於沒做什麼準備,很多歷史細節都不是很詳細,需要改進。

中間,爲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我穿插了圓明園被毀、南京大屠殺紀錄片和開國大典等片段視頻。但由於設備原因,又用的去年的視頻資源,部分畫質不清晰,部分不能播放,似乎沒能達到預想的效果。

回顧這一課,整體感覺教得不是很好,兩大難關雖然想了些辦法,但似乎沒能帶動學生,朗讀的情感也沒能出來。

小學六年級《開國大典》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的教學成功體現在:以“齊”爲切入點,層層推進,昇華情感。

1、發現“齊”的妙處:

簡短導入後,進入典禮部分,以問題“這部分哪句話點明瞭‘開國’二字,聽到毛主席的宣告,人民會是什麼心情?”直接導入第7自然段的`學習。在辨析“一齊”與“一起”的區別中,一遍遍讀第7自然段,學生初步感受到這“一齊”背後的情和意。

2、讀出“齊”的內涵:

藉助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和教師引入的資料,特別是一些醒目的數據及圖表,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解放前國家的經濟狀況和人民生活狀況。課上教學效果很好,學生受到了觸動,進一步理解了爲什麼人民的心如此之齊。此時我又播放了《開國大典》的片段,課堂尤如慶典的會場一般,學生個個莊嚴肅穆,情緒推向了高潮。此刻,朗讀第7自然段,那種激動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3、尋找“齊”的所在:

“一個‘齊’字讀出了百姓的心聲。你還能從哪些動作、語言中感受到萬衆一心?”我力求通過一個問題引領學生細細讀文,去尋找那體現出萬衆一心的句子。學生在找句子,讀句子,品句子的過程中對“民心齊”的理解逐步加深。通過各部分的理解豐富了學生的情感,從而在讀第7自然段時,他們越發有感情,以至達到充滿感情背誦的目標。這一環節意圖明確,學生讀中悟情,讀中表情。

4、延伸“齊”的情感:

這是我個人比較欣賞的環節。通過背景烘托氣氛,用教師的語言激發情感,我成功地將學生轉化爲“遊行者”的身份,讓他們望着煙火表達心聲,藉此表達中國人民的自豪之情、興奮之情,及對共和國的美好祝願。應該說學生對“民心齊”的感悟由此得到了延伸,在抒情之餘昇華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中,我選擇了新穎的切入點,設計了富有激情的語言及情境。因爲情境的帶動,學生的情緒得到了昇華,朗讀也漸入佳境。這就是不一樣的切入,不一樣的激情。

小學六年級《開國大典》教學反思 篇8

《開國大典》這篇課文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新中國的誕生無比自豪,激動的感情。課文按照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敘述,先講了大會開始前會場上的情況,然後講典禮的主體部分。本課重在體會中國人民對新中國的成立感到無比自豪,激動的心情。

由課題導入中心的回憶,即文章的重點:開國大典的隆重、規模盛大、莊嚴、熱烈。這部分的提出由學生對大典這一詞的解釋的回憶展開,整篇文章的內容也就是圍繞這一點來突出加以描繪的。因此一上來就提綱挈領地抓住了要害,把握住重點。其次就是由學生邊默讀邊找出文章描寫這一隆重、熱烈、莊嚴、盛大氛圍的語句加以體會,說明理由。學生的自我學習,內化過程從中得以體現。

看一看。播放“開國大典”的有關錄像鏡頭,讓學生仔細觀察,把學生帶到這感人的情境中。讓學生感受開國大典的盛況,初步體會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新中國,人們無比自豪、激動的心情。

比一比。課文第三段寫了“開國大典”的盛況,這一段按照典禮進行的順序來寫。在第三段中,“歡呼”一詞出現多次。教學時,可讓學生找出這些詞,展開想象,深刻挖掘。具體教學如下:讀熟課文,理解“開國大典”的盛況的順序。找出帶有“歡呼”一詞的句子;每次是在什麼情況下歡呼起來的?這表達了人們怎樣的思想感情?

在比較理解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朗讀,分別採用齊讀、輪讀、邊讀邊鼓掌的形式讀。語調要高昂,情緒要飽滿,體會出人們無比高興、自豪、激動的心情。接下來與夥伴交流就可以相得益彰,彼此啓發,使思路拓展,思維活躍起來,許多細小的地方學生都能獨具慧眼體察到。如:紅旗、紅燈籠、掌聲、呼聲、鳴炮、起早步行幾十裏參加大典等等都能自然而然地提到。同學們就在這樣的一種相互協作,你我共享成果的學習過程中逐步提高,達到最佳狀態。學生的語言訓練機會增多了,情感也得以交融,朗讀起來由感而發,水道渠成。學生對於當時的那種場面、那種氣氛、人們內心的激動的情感就會由衷地感悟到。

如果課後再添加一個“寫一寫”。在讀熟課文,理解了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以《——歡樂的夜晚》爲題寫一個片斷。寫出節日夜晚燈火、焰花、彩旗交相輝映的情景。再寫參加活動人員的表現,及觀衆的表現等,學以致用,將文章內容內化爲自己的語言,效果應該會更好。

小學六年級《開國大典》教學反思 篇9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到來之際,我們學習《開國大典》這一課,對於學生來說意義深遠。

爲了上好這一課,課前我認真研讀教材,把握教材的整體,緊扣文本的重難點,進行課堂教學的設計。

課堂上,首先進行基礎知識的學習和課文背景的介紹,讓學生了解國旗,國歌等相關知識鏈接。然後帶領學生一起閱讀文本,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結構與條理,把整個開國大典分成幾個環節,讓人們從中體會當時人們自豪,激動的心情。第三就是重點學習閱兵盛況的段落,逐字逐句分析,讓學生理解點面結合的寫作手法。

從課堂情況來看,學生們聽課比較認真,有一定的積極性,能夠及時做批註,課後作業完成良好,並能夠仿寫文中點面結合的手法進行了小練筆。課堂效果良好。但個別後進生依然存在學習上的困難!

小學六年級《開國大典》教學反思 篇10

教《開國大典》反思

因課文篇幅較長,細讀課文時要抓住重點,長文短述。可先讓學生獨自思考,在每一段中找出描述人民羣衆動作,神態,語言的詞語和句子,領悟課文的思想感情。然後進行討論,能夠先小組討論,再團體交流。學生在談自我對課文中心思想的體會是,教師要多注意語言表達方面的問題,而不宜用同意的要求束縛學生的思維。經過討論,使學生領悟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爲了反映人民羣衆熱愛黨,熱愛領袖,熱愛新中國的思想感情。

朗讀訓練,語感訓練是語言本事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朗讀是訓練學生語感的主要方法。教學中,一是要讓每個學生都能自由朗讀,二是對課文中描述羣衆熱烈歡呼的心境激動的語句要重點指導朗讀。三是播放《開國大典》的錄象片段,再現開國大典的真實情景,讓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個場面進行朗讀。這樣既易於抒發感情,又利於學生領會中心思想,還有助於學生背誦記憶,積累詞語,句子。四是在熟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背誦第6~8自然段。指導背誦不僅僅要交任務,還要教方法。能夠讓學生在理解句意,句羣關係的基礎上,有意記憶背誦;能夠採用先摘錄每句頭幾字作爲背誦提示的“頭字背誦法”;能夠採用分自然段,逐段滾雪球試背誦;也能夠採用重點突出法,先抓好第7自然段的背誦。

小學六年級《開國大典》教學反思 篇11

《開國大典》這篇課文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新中國誕生無比自豪、激動的感情。

相關的歷史史實學生了解太少,很難體會文本所表達的情感。爲了讓同學們更深刻感悟新中國成立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喜悅與自豪,我抓住“大典”的中心環節,充分利用視頻資料,讓同學們感受開國大典的盛況,感受人民羣衆激動、興奮的心情。

學生觀看了毛主席的講話視頻,聽到毛主席的宣告時產生的那種激動、興奮的心情,然後帶着這種心情進入到課文中去。在文字中去感受人民翻身當家作主人的驕傲,自豪,學生帶着情感進入文本,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學法指導的基礎上,學生能夠抓住重點詞,如“升國旗”部分,“歡呼”一詞出現多次,教學時讓學生找出帶有“歡呼”一詞的句子,體會每一次是在什麼情況下歡呼起來的?表達了人們怎樣的思想感情?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朗讀。接下來交流討論,彼此啓發,使思維活躍起來。

課後在讀熟課文,理解了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以《歡樂的夜晚》爲題寫一個片段,寫出夜晚燈火焰花交相輝映的情景,再寫參加活動人員的表現,學以致用,將文章內容內化爲自己的語言,效果應該會更好。

小學六年級《開國大典》教學反思 篇12

20xx年11月15日,語文名師工作組的教學研討活動如期在XX小學舉行,我執教了五年級的《開國大典》。

課前我作了精心的準備,熟悉教材。準備讓學生在讀熟課文的基礎上,按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找出四個隆重而盛大的場面:典禮前的會場、典禮儀式、閱兵式、羣衆xxx。心想學生讀了課文就能弄懂的就不用花費太多功夫了。應該結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教學”,要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課文重點、難點的突破上,透過典禮儀式中一個個場面(毛澤東出現在主席臺的場面,毛澤東宣佈新中國成立的場面、羣衆聽到宣告歡呼歡悅的場面、羣衆瞻仰國旗升起的場面),感受毛澤東的偉人風采,體會中國人民爲新中國的誕生而激動、自豪的思想感情。

可事與願違,由於對學情的把握不充分,課堂的起點沒有找準,剛上課第一個環節就卡殼,學生找不出場面描寫。在能容納100多人的多媒體教室裏坐滿了聽課語文老師,看着他們的眼神我緊張了,有些侷促不安,語無倫次的走完了過場。時間也過了一大半。匆匆忙忙進入典禮儀式中去感受毛主席偉人的風采以及羣衆激動、自豪的心情。爲了緊扣語言文字進行教學,突出新課標中的“語用”。我簡單的理解爲抓住典禮儀式中的某些語句、詞語反覆地讀,對比着讀,創設情境地讀,想象畫面來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會就可以了。殊不知在不知不覺中落入了“截句”模式化的教學中去了。對文本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對場面描寫的方法隻字未提,本末倒置。所以副校長在評課時指出: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可以截句體會,要考慮文章的整體感;不是所有的句子都可以有感情地朗讀,要考慮具體的語言情境。這就是當頭棒喝。課後細細反思,自己的教學還有很多要改進的地方:

1、用好教材,挖掘文本。如本課中場面描寫的方法在課文教學分析中就要滲透。特定的地點、一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動,這三者的綜合就構成了場面。如果在學習典禮前的會場再鋪墊,在下工夫,可能場面的概念學生就清晰明白了。其次,場面描寫的方法在學習典禮儀式時也要點明:毛主席的宣告和升國旗就是一點一面的結合。把方法講清楚了,在本單元作文訓練中“選取一個場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纔不會盲目的遷移。

2、加強學習而不盲目模仿,探索一條適合自己教學風格的教學之路。語文的課改一浪又一浪,專家名師衆說紛紜,可謂是百家爭鳴。有時課聽多了,竟不知自己要怎麼上了。怎樣用他山之石來攻玉,怎樣把新課標中“語用”的理念具體落實到每一堂語文課中,讓語言文字的學習運用與情感態度的結合恰到好處還得再摸索。

3、抓住學生學情,找準起點,努力提高課堂的駕馭能力。如本課在導入新課後,我檢查了預習的情況,問學生課文讀熟了嗎?學生說三遍。當時我心裏就咯噔了,卻還言不由衷地鼓勵學生們肯定讀得滾瓜爛熟。瀏覽課文成了無效的過場,如果在這裏給學生再多一點讀書的時間,學習的效果可能就會好得多。而不是一味的揹着自己的教案走。

4、情感朗讀的指導要緊扣文本特點,培養學生聽說的能力。我往往是以自己的情感去激發學生的情感,忽略了文本的特點,敘述平淡的語言也加以了有感情朗讀的指導。情感態度的泛濫,沖淡了課文語言文字的運用訓練,收到的卻是一種做作、無病呻吟的效果。

雖然說沒有完美的課,但提高課堂效率,打造有效的語文課堂,是我們每個語文老師責無旁貸的。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有心,把課後的反思運用到今後的語文教學中。百尺竿頭一定會更近一步。

小學六年級《開國大典》教學反思 篇13

《開國大典》是一篇精讀課文,以回顧歷史,感受新中國成立時人民羣衆激動、自豪的心情爲主題。這篇課文主要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主要寫了“會場情況、典禮過程、閱兵式、羣衆遊行”這四個部分,其中典禮過程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它是按奏國歌、宣告、升紅旗、鳴禮炮、讀公告這樣的過程進行的。通過描寫廣場上人民羣衆的動作、神情,表達了中國人民對領袖毛澤東的無比熱愛之情,以及對新中國成立的無比自豪和激動的心情。

在教學過程中,努力讓語文課成爲“語言”的課堂。讓孩子親近文本,以各種方式的讀,默讀、自由讀、朗讀、引讀,以及體現自讀自悟的個性閱讀,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孩子走進字詞,在字詞理解、語言感悟中體味語文,發現語文的美。讓孩子感受意象,以想象訓練豐富語言感悟,生髮形象。努力讓語文課成爲“情感”的課堂。語言文字中羣衆的情與教師情、學生情,在語言教學的生成過程中,形成一個具有震撼力的情感場,讓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我始終認爲情感是文字的旋律,文字是情感的體操。教學中時時突現情感的魅力,師生撞擊、音像刺激、氣氛感染,以情促悟。

整堂課主要本着新課程理念中以學生爲中心出發,讓學生自己說,通過自己找重點字詞感悟體會,再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當時人民羣衆的激動、自豪,讓語文課上出語文味,實現語文性和人文性的真正統一。

小學六年級《開國大典》教學反思 篇14

《開國大典》一文的教學,讓學生重溫1949年的開國大典盛況,激發愛國之情。使課堂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熱情,有助於學生對課文重、難點的理解,使學生自己體悟課文,達到自主學習的效果,感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的偉人風采。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這堂課中,我結合預設的學習目標,注重滲透學法的指導,如:結合背景資料理解課文內容;邊讀邊展開想象理解課文內容;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抓住文中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1.以練習爲導,讓生自學、自我感知每個段落的內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特別是感知每一段落時,總設計一定數量的練習題或思考題讓生邊讀邊想,自己去學習獲得知識,把握一段的大意,從而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

2.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理解課文時,讓生邊讀邊想邊劃,寫自我見解;通過比較句子,運用詞語,體會並掌握文中用詞之精妙;快速讀、細讀、品讀等環節的安排,則訓練了學生略讀、精讀、有感情讀的能力。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我還及時捕捉學生的思維的閃光點,及時地進行評價。對課堂上出現的失誤及時進行自我批評與反思。課堂的開放、民主,平等得以體現。

3.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貫徹教學中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的原則。

現代教學法是以解決教學任務爲目的的師生共同活動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師的教授法,也包括學生的學習法。語文閱讀教學成功與否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果我們能使閱讀變“苦”爲“樂”,就會“讀”得輕鬆愉快,“讀”得紮實牢固。體會文章用詞之確切,則採用了比較品讀遣詞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覆出現的詞語,導生領會人民當時的心情與情感,並有意識地安排了“讓生自讀課文,理解加評註”這一教學環節,讓生在積極參與學習的活動中學會知識,掌握閱讀技能。

小學六年級《開國大典》教學反思 篇15

《開國大典》是人教版新課標實驗教科小學語文五年上冊的一篇課文,資料寫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成立,舉行典禮的空前盛況,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的自豪、歡樂的情緒。執教本課之後,對照課前的教學設計總結本課成敗得失,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語文教師要重視“紅色題材”課文,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儘管語文課不是思想政治課,但新課程標準並不否認任何課程的思想教育價值,愛國題材的文章更不可淡化。開是大典作爲中國歷史永恆的經典已經過去了六十年,影視作品中雖然常見,但沉迷於網絡和動漫作品的新一代少年其實對“紅色歷史”已經感觸不多了,所以值國慶六十週年之際和學生一齊學習這篇課文,有更重要的好處,這能夠防止我們的下一代忘記自我歷史。

二、對話文本與創設情境要結合。

語文提倡要和文本對話,透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來培養學生的“語感”,陶冶情操,但藉助必要的媒體手段創設情境能夠事半功倍。課前我和學生都做了充分的準備。我製作了課件,準備了開國大典的視頻和一些圖片,也要求學生查找相關書籍或圖片等資料,因爲課文資料對小學生來說畢竟年代久遠。

課堂上,當我播放電影《開國大典》中的片斷,個性是毛澤東和各位開國領袖走上天安門城樓,廣場人萬民歡騰的鏡頭時同學們都很興奮、滾動。看過視頻之後再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相關句子讀一讀,同學們就讀得個性有激情。之後討論氣氛也更熱烈。

三、教師要相信學生,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同時把握好自我的引導作用。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的教爲主,而此刻的課堂逐漸轉變爲師生的共同合作,更多的是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成爲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與參與者。課堂教學成爲師生交往、平等對話、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和學生一齊構成“學習的共同體”。

如在下方的教學片斷中,

師:(出示句子)“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國人民的心一齊歡躍起來。”請同學們仔細讀讀這句話,感悟句子的意思,想一想: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可能傳到了什麼地方?

(抽生讀句子,餘生邊聽邊想象)

師:此時的你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

生:這聲音傳到了黃河兩岸,岸上的男女老少載歌載舞,河中的船上鑼鼓喧天,人人都在歡呼,人人都在吶喊。

生:這聲音傳到了青藏高原,到處彩旗飄揚,人們走出家門,歡慶新中國的成立,爲人民能當家作主人而高呼。

生:這聲音傳到了西沙羣島,人人手捧鮮花,揮動綵帶,個個激動萬分,歡呼着,大喊着,彷彿讓全世界都聽到自我的聲音。

生:這聲音傳到了我們的家鄉山東,家家戶戶奔走相告,人人喜笑顏開,處處歡聲笑語。我爺爺對着天空大喊:“我們中國人最後當家作主了!”

這一環節的設計,完全由學生的豐富想象,大膽發言代替了教師照本宣科的講解,這樣一來,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增強了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的慾望,更使學生將難點問題簡單理解。

四、注重學生閱讀潛力的培養。

理解課文時,讓生邊讀邊想邊劃,寫自我見解;透過比較句子,運用詞語,體會並掌握文中用詞之精妙;快速讀、細讀、品讀等環節的安排,則訓練了學生略讀、精讀、有感情讀的潛力。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我還及時捕捉學生的思維的閃光點,及時地進行評價。對課堂上出現的失誤及時進行自我批評與反思。課堂的開放、民主,平等得以體現。

小學六年級《開國大典》教學反思 篇16

《開國大典》是一篇長文,整體把握是必須的,那麼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之上,該怎樣來引導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章而不僅僅是走過場呢?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煩瑣和肢解,來達到“長文短教”,提高效率呢?這是我在備課的時候深入思考的問題。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那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點”,抓住這些“點”拓展到全篇,就能順暢地實現“整體感知”和“整體把握”。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叩其一點,散發開去”的方法,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找到文本的一個支點,牽動整個文本的學習,使課堂線條簡單,條理清楚,彷彿是找到一條串聯珍珠的絲線。

一、“用一個詞概括對開國大典的感受”——抓住中心,統領一文 “會讀書的學生可以把文章讀成一句話,甚至讀成一個詞。”這是對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人性化描述。在課堂上以中心詞爲切入點,將詞語的理解和課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機糅合在一起組織教學,就可化繁爲簡,使課堂教學主脈絡清晰,順藤摸瓜,有利於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有條理地思維,幫助學生形成思維的系統性,直達教學目標。另外,抓住這些詞語做爲整體突破的切入口,也有效地引導了學生讀書的興趣。當學生把“隆重”、“熱烈”、“莊嚴”寫在黑板上的時候,學生對於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便有了具體的落實。

二、“這些感受照應了題目中的哪個詞?”——緊扣題眼,教活一課 文章的題目是全文的中心體現,尤其是題眼,學生可以通過它“窺一斑而見全豹”。從文章的題眼切入,可以準確地把握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從而以此爲主線展開語文能力的訓練和語文情操的感染。引導學生髮現“隆重”、“熱烈”、“莊嚴”與題目中的“大”的聯繫,學生有了頓悟感覺,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的興趣,也爲下一步直奔重點作好了鋪墊。

三、“課文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大”?”——整合問題,串聯一篇 問題是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源頭活水,問題也可以作爲指導學生閱讀的切入點。這就要求老師設計的問題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是一問抵許多問的主問題。當然,我們現在更多的是提倡引導學生大膽提問題。但是學生設計的問題一般都比較瑣碎膚淺,這就需要老師做適當的引導,將學生的多個小問題,整合成一個能夠推進閱讀的“大問題”,這個問題覆蓋了全文,可以給學生留有較大的思維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又可讀,又可想,可說,可辯。學生自主思考、討論並回答了這個問題之後,不僅較爲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內容,而且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深刻性。有言曰:“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只有在“高”“闊”的空間裏,才能“任飛”“憑躍”!

小學六年級《開國大典》教學反思 篇17

本節課的教學讓我認識到一些距離,學生比較遠的課文內容,我們應該藉助多媒體教學比較好,因爲它能克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產生良好的視聽效果,對學生產生一定強度的刺激,引起學生的注意,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激發學生強烈的情感,從中獲得直接、生動、形象的知識。在今後的授課過程中,應恰當、適時採用多媒體教學,加快知識信息的傳遞,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六年級《開國大典》教學反思 篇18

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終於盼來了解放,迎來了新生,此時此刻,人們臉上的興奮,人們心中的激動,是再怎樣描述也不過分的。但是,學生僅僅從作者提供的句子,還是難以深切感受的。但從上述片斷可以清楚地看到,學生對人們無比激動、無比高興的感悟是深刻的、形象的、真切的。這是爲什麼呢?主要原因就是教者抓住了課文中集中表達人物情感的重點句子,藉助想象,顯化形象,物化情感,從而使學生藉助形象的畫面,深刻地感受了蘊涵在語言文字中的豐富情感。

想象是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想象的過程用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藝術的語言說。就是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的功夫。語言描述的形象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必須藉助想象和聯想來實現,因此從這一意義上來講、沒有想象與聯想、也就沒有語言的感悟。兒童認識長於感性,側重於形象思維。小學生閱讀最感興趣的是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那美妙的景色、豐滿的人物、真切的事物,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可見,在閱讀教學中,可引導憑藉聯想,藉助想象、還原語言描述的形象,補充語言潛在的形象,延伸語言相關的形象,使學生產生豐富而真切的心理視像,通過對語言的感受,體驗,形成對語言的感性認識,並進入語言的形象中去觀察,去傾聽,去觸摸,去感知,去領悟,以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客的直觀感知。

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國人民的心一齊歡躍起來。是《開國大典》中的重點句子,它集中表現了獲得了新生的中國人民無比激動、無比歡樂的思想感情。這句話蘊涵着極其豐富的形象,但其形象是隱含的、潛藏的,如果不引導透過語言文字去展開想象,創造形象,那蘊涵於其中的思想感情學生就難以得到具體的感知和深切的感。

正因爲如此,教者要求學生一邊聽讀,一邊閉目想象,睜大靈動的眼睛,到語言文字中去看。這樣,在學生眼前,語言文字就不是簡單的語言符號,而是豐富的語言形象:城市裏大街小巷彩旗飛揚,男女老少歡天喜地;農村中,田間地頭,村前村後,到處鑼鼓喧天,個個激動萬分;學校裏、人們揮着綵帶,放着鞭炮;劉胡蘭的爸爸媽媽淚流滿面。激動萬分這些形象,包合看學生對語言意義的溶解,對語言情感的感悟,語言內涵的體悟。這樣引導,能充分調動學生知識和形象的原始積累,並在與新的知識進行同構、重組及與學生語言、學生情感產生碰撞中促使學生進行新的探索,創造新的形象,從而使句子的內涵變成具體的形象在眼前顯現,化作了真切的情感在心中涌動。

這一個個典型的畫面、融語言的蘊涵、形象內涵、情感內涵於一起,是學生在語言的作用下調用自己庫存的表象進行心靈重構的結果,是學生精神世界的新成果。它帶學生走進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他們在感悟語言豐富內涵的同時,開掘和提高了精神境界。可見,對一些蘊涵豐富形象的詞句,可設法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與語言文字有關的表象。使語言與活性的形象建立起聯繫,使語言在鮮活的形象嫁接中獲得生命活力。這樣,當學生憑着作品語言,跨越廣袤空間去神遊時,作品就成了學生心中美而的畫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