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8篇)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8W 次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8篇)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山中訪友》一篇構思很美的文章。本文的敘述方式獨具匠心,採用想象的手法與自然界的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等朋友們互訴心聲,動情的敘述營造了一個活潑、跳躍的童話世界。文章靈氣飛揚、新奇豐富而符合現代孩子的審美眼光,相信學生比我們更容易接受、吸收這種構思方式。

果真課堂上孩子異常活躍,抓住孩子的靈性,釋放在語文課堂將是一堂語文課最成功之處,所以我努力讓學生髮現美,感受美,展示美。

一、發現美

1、導課時從孩子的朋友入手,然後我把學生的思維從自己的朋友引到人類的朋友引到地球的朋友,又總結出,要學會發現另類的朋友,再具體的問同學“如果你們去山上游玩,你會發現哪些另類的朋友呢?”

2、這就是我情景模式導入的嘗試,我覺得散文是輕鬆,活潑的文學,那麼上散文課也應該是輕鬆活潑的。而且孩子們對於山是那麼的熟悉,輕輕一點,便引來同學們多少的共鳴啊!

3、然後我讓學生上來把自己讀中想象到的景物畫出來,一時間教室就沸騰了。我於是就有選擇的抽了一些同學上來,畫老橋、樹林、白雲、流水、小鳥、懸崖、雷陣雨、小花、樹葉等。沒抽上來的同學參照書。在本上畫。一堂課需要興奮點,就像一盤菜需要味精,而有創新的那點內容就是興奮點。學生找到了美。

二、感受美

散文當然少不了讀,一篇優美的散文更是能在讀中吸引學生,於是我引導同學們,傾訴性的,深情的讀,輕快活潑的讀,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讀。看着同學們投入的讀,我非常明顯的體會到了,讓學生好讀不如樂讀的教學理念。讀是感情最好的流露,是內心和課文最有效的交流。

三、展示美

1、仿寫是本節課學生展示的.第二個展示,孩子們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讓人忍不住想要去親近。在作者的親切的呼喚聲中,在作者熱情的讚美聲中,山中的景物會有怎樣的感悟和迴應呢,試着猜想一下它們的內心世界,試着以某一種景物的語氣給作者寫一段迴應的話吧。這裏的設計開拓了學生思維,展示了他們的天性與靈性。

2、批註是教學在本節可得到了較好的應用。我教孩子批註,並在本課作了很細緻的講解。感覺收穫較大。

四、不足

1、六年級了有一部分孩子調動不起來了,發言面在縮小心情不好。

2、批註時有個別學生做得不好、

3、讀時還有不到位的地方。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詹天佑》這篇課文以人物姓名爲題,重點寫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蹟——主持修築了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說明詹天佑是一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表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立志爲祖國作貢獻的思想感情。學習文章前後照應的寫作方法。

在課上,我圍繞文章的中心詞“傑出”、“愛國”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主動探索,讓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和愛國。這樣在學生的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探究的能力,有利於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並在學生互相討論、合作、欣賞中增強學習自信心。在課堂上,我力求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比如在與學生探討兩種開鑿法時,既注意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又注重適時的點撥,學生在讀讀、說說、畫畫、看看中明白了兩個隧道的掘進方法,體會到了詹天佑工作的細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以及他深入實踐、新的思維。通過畫圖,再現了火車在“人“字型線路行駛的情形。就這樣,學生的疑難全在讀書和動手實踐中水到渠成地解決了,課文的重點也得到了突出。在第四自然段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邊讀邊做標記,並提出問題,在讀中理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質疑、解疑的能力,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回顧一節課的教學,還存在問題需要改進。例如,因爲前面用時過多,所以在面對詹天佑的銅像說出你想說的話這一環節上,沒有放開來談,只是分別找了三名同學代表三個方面的人物發表了見解。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上完了課,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當然也有不足之處,學友和導師提出了許多中肯的建議和意見,讓我受益匪淺。比如課堂上指導朗讀得還不夠細緻,缺少有層次的閱讀,因此學生讀的得還不夠多,讀得還不夠生動,投入,致使氛圍不夠,情感不能得到提升。這方面我還要注意加強。當然本身“玩美”的過程也讓我學到很多,讓我明白了上語文課之前,應重視學生的.“最鄰近發展區”,然後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獨立探索。這樣,有助於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等。

玩美就是爲了更加完美,玩美的過程充滿艱辛,但會讓你收穫完美,所以值得!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今天教學完了小學課文《詹天佑》的第二課時,我總體的感覺還不錯,一種愉快的感覺油然而生,這種久違了的感覺真好!

《 詹天佑 》是一篇傳統經典課文,難點較多,如何較好地突破難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主地探索學習,我採用了舊教材新教法,總體的感覺還不錯。課堂氣氛較活躍,學生學習的興致始終保持不滅。學生的這種表現是在逐步分析、理解詹天佑這個人物的品質的過程中顯露的越來越明顯和高漲。在課堂上,我與學生之間形成了積極的互動效應。我力求成爲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

在講讀第五、六自然段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採用了畫一畫的教學方法。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採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後者採用中部鑿井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筆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無須多講,學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築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傑出才幹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講解時,學生自學後畫一畫就有一些困難。人字形線路圖確實是很難畫,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小組內動手畫一畫。把個小組畫好的畫交流展示,大家評一評,在讀一讀相關內容,師生共同完成這個示意圖。在這一過程中,揭示詹天佑不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

以上是我在教學中感觸最深的地方,但也有不足之處:

1、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去挖掘詹天佑的愛國精神和卓越才能,不能適當延伸到對中國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崇敬之情。對人物的認識只是侷限在體會出人物的愛國與傑出,沒有發散學生的思維,擴展的更大範圍。

2、 在交流收集資料時,過於放鬆,學生對當時社會背景還是一知半解。

分析文章時因爲學生對當時的社會背景瞭解得不多,在學習之初,學生理解不到位,所以我隨時要補充相關的資料,既影響學生的學習感悟,又耽誤了一些時間。

3、 在教學中,學生的朗讀從始之終沒有得到重視。

我只是重視了重點語句的各種形式、各種目的.的讀。對於學完全文的讀,重視得不夠,對非重點內容的讀,重視的也不夠。沒有充分利用讀這一形式,助學生更好的連貫全文。擴展學生思維的廣度。

我不敢說,這就是一堂成功的課,但我卻十分肯定地知道,這堂課充滿了感情的交流,洋溢着生命的活力。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也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窮人》是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寫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艱難貧窮的情況下,收養因病去世的鄰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舊俄時代人民的悲慘生活和窮人的善良。本文對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細膩,感人至深。根據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主要通過讓學生感情朗讀、思維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內心,從而受到愛的教育。

這節課結束之後,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串講串問,有時學生脫離軌道馬上拉回來,生怕浪費一點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因此也就忽略了學生的思考時間的不足。

如在初讀課文後,我提問:你認爲桑娜一家窮嗎?學生一致認爲他們一家很窮,並找出文中直接描寫”窮”的內容。觀點出乎意料的單一,全然沒有我想象中的碰撞與論爭。經思考我發現主要存在着以下缺陷:教學中,學生思考的時間得不到保證,學生思考的過程沒有重視。思考時間的不足,大大抑制了學生思維活動的展開(看書直接獲得結果,對知識的產生、發展等思維過程難以暴露,探索情境悉遭破壞,學生思維活動得不到充分展開)現成的結論從思考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繫,扼殺了學生的智慧,剝奪了學生思考的快樂。

其實,教師只要給予學生充分享受思考過程的時間,將會收穫意想不到的回報。後來我在別的班級上這一課時,我提了同樣的問題,要求是讓學生1分鐘後回答。學生有了充分思考的時間,有的學生說:”老師,他們生活上很窮,但我覺得他們又並不貧窮……”有的'學生說:”老師我認爲他們並不貧窮,我覺得他們是富翁。””他們在生活上吃不飽,穿不暖,確實是窮人,但他們敢於面對艱難生活的堅強,關心別人的那份善良,卻是金錢也買不到的財富,他們是精神上的富翁。”……思考時間還給了學生,學生從中體會到了思考的快樂,體會到了創造的快樂。

雖然,思索的過程意味着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着要花很多的時間,或許還會一無所獲,但,這卻是一個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需要,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與快樂。給予耗費學生思考的時間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學習,首先就是模仿,而模仿則必須要有榜樣,模仿是爲了實踐”因爲寫作不是空中樓閣,可以憑空出現,模仿也不是依葫蘆畫瓢完全照搬。模仿是就“發現”環節中所發現的寫作技能,將其通過模仿方式運用到自身的寫作實踐中,從而形成自如運用名家寫作技能的能力。葉聖陶曾經指出“寫作的歷練在乎多作,應用從閱讀得到的寫作知識,認真地作。”,我們就把這一觀點看作是從發現到模仿的過程。

值得一題的是,模仿並不僅僅是就發現中所得寫作知識進行模仿,而應該是一個可以靈活變通的過程。所以我們決定在上課時教師根據學生所發現的知識提供合理、合適的模仿程序或流程。最後我們也決定使用範文,但是教師在這一環節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也就是教師是否能夠及時合適地對學生所發現的知識進行模仿練習,使知識從發現的意識變成實踐能力就顯得非常地重要了。

另外,還有可能影響學生對於本次習作所發現的技能掌握程度,繼而影響學生對於寫作的興趣。也就是說,使學生對該素材有親身體驗而能夠寫出真情實感的習作來是這次習作指導的重點了。這一環節對教師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的生活體驗以及寫作的內容,教師應儘量地與學生溝通,認真發現學生的普遍的生活閱歷,並敏感地發現學生所感興趣的生活點,使之成爲學生模仿習作當中的生動題材。我們認爲模仿環節中可涉及的題材和環節有:

1、一般模仿。

即對於“發現”過程中所獲得的寫作思路、寫作技巧、寫作情感等以某一題材進行模仿練習。因此在此次習作時學生通過模仿範文掌握了寫作思路,先寫外部特徵,再寫價值用途價值。在習作中寫出過過度句,比喻和擬人的`句子傳神而生動,介紹價值用途的句子幽默風趣,其水平比以往習作的某些命題作文要高出許多。而且通過這一次練筆,學生加強了對生活素材的發現意識。

2、特殊模仿。

對於所發現的寫作水平較差的學生,可以進行適當的範文學習與指導,這對於部分學生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中下水平的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好的激發,尤其是認識到自己也能寫出優秀的文章會產生了“比一比”、“我能行”的心理,這次我們中下水平的學生也上交了一次高水平的習作練習。模仿還是值得商榷的。由學生自由提出,或根據學生水平與需要補充範文,或根據寫作思路進行商榷推敲,或就寫作內容補充豐富的材料。總之形式可以多樣,關鍵看學生的發現側重點。既要一定的模仿,但又防止千篇一律,這就要看教師的作文指導水平了。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彩色的翅膀》是一篇略讀課文。全文語言樸實,以小昆蟲爲線索,先寫“我”發現小高探親回島時帶回了一隻裝了蝴蝶之類小昆蟲的紙箱,暈船時他把紙箱緊緊地抱在懷裏。接着寫“我”參加戰士們的嘗瓜會,聽到了關於西瓜的不平凡的經歷,看到了戰士們嘗瓜時的喜悅。最後寫第二天天亮時,“我”看見一隻小蝴蝶正對着朝陽,扇動着它那對彩色的翅膀。文章篇末點題。文中還巧妙地運用插敘的敘述方法,交代了西瓜的不平常的來歷,使得故事更加生動,讓戰士們建島愛島的深情躍然紙上。

教學本文時,在多讀多思、重感悟的理念指導下,我採用層層剝筍的方法,一步一步把學生對課文的學習引向深處,這不僅是閱讀課文的需要,更是培養學生語文思維品質的需要。只有培養了學生能思、深思、善思的好習慣,我們的語文教學纔算是成功的,學生的.語文能力才能卓有成效地得到提高,略讀教學才真正將閱讀方法與人文內涵有效的遷移。最後,我將閱讀和寫作相結合,展彩色翅,抒心中情,讓學生放飛想像如今寶石島情景,深刻感悟邊防戰士們愛島建島、熱愛祖國的情感。讓學生領悟課題“彩色翅膀”的雙重涵義,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最後一頭戰象》記敘了在抗日戰爭中倖存的最後一頭戰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着戰友的百象冢旁邊挖了一個坑,將自己莊嚴掩埋的故事。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

課文篇幅較長,如何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我覺得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養成。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後,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後抓住重點語句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還應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弔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爲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學生在充分批註感悟下,體會到了戰象的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受到了教育。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所謂“語文味”,就是讓學生品味語言,運用語言,體悟情趣。對於科學小品文的學習,同樣也要引導學生關注知識背後的語言文字,摸索表達方式和語言規律,獲得語言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濃濃的“語文味”。

下面以《只有一個地球》爲例,談談在科學小品文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如何體現“語文味”的。

一、抓關鍵詞語,揣摩科學小品文的語言特點——科學性、嚴密性。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爲中心的40萬億千米的範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採用對比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品讀:去掉“至少”一詞後讀讀句子,體會句子的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學生在對語言的斟酌中理解了“至少”一詞是強調了目前的科學研究成果還只限於“40萬億千米”這個範圍,至於“40萬億千米”以外的`情況目前還不能確定,自然而然就感受到了科學小品文用語的嚴謹性。在此讓學生去文中找找類似的語句,運用刪減詞語的方法讀讀、品品,既增強了學生語言的敏感性,又訓練了學生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借品讀感悟,注重讀書方法地指導。

例如:學生在感悟地球的可愛時,先讓學生了解地球的美麗、壯觀和慷慨提供資源,此時學生萌生了對地球的熱愛之情,趁機引導學生帶着讚歎、感激的語氣自由讀“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這段話,再指名讀,最後全班齊讀共同感受地球的可愛。這個時候告訴學生讀書不能僅僅停留在讀上面,要心腦並用,要把文字讀成畫面,那樣才能讀出自己的體驗,才能真正觸摸到語言的精妙之處。

相信只要我們挖掘出了科學小品中的語文因素,就一定會讓我們的課堂煲出濃濃的語文味。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在選擇課文的時候,因其課文結構清晰,語言描寫生動優美而成爲我執教的首選,因爲在設計時我在總體思路上比較好把握,重難點容易確定,在加上我本身教學的風格是以朗讀感悟見長。

這篇文章以總—分—總的構段方式,有序地描寫出了山野、水野、野物野、人野,而在第一課時裏,我主要安排了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和結構,自學生字新詞和學文第二自然段三個內容,而其中重點是品讀山野這一部分,感受山驚險、磅礴、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學習作者展開豐富聯想生動優美的語言描寫。

在重點段的教學設計上,我以“哪個方面的美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爲中心問題提出,讓學生自瀆自悟。在學生感悟驚險的美、磅礴的美兩個方面,我處理的方式是一樣的,以學生自主品悟爲主,而老師只是在其中起個牽針引線的作用,煽動學生爲驚險的美而感慨動魄、爲磅礴的美而浩氣長抒,同時能根據“一線天”、“百丈峽”、“十里畫廊”、“西海峯林”等字面來想象畫面理解詞語。在教學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一方面,我則沒有像前面那樣放手讓學生交流感悟,而是又將學生的思維牽引到我的兩個層面的閱讀上來,一是通過理解隨心所欲的含義,讓學生探究這索溪峪的山怎樣隨心而長,各長成了哪幾種樣子,讓學生讀一讀、數一數,結果是有往高處長的,有橫着長的,有斜着長的,有三五成羣長的,有兩兩相對長的`,有獨自一個長的,作者描寫出的就有六種,而後面的省略號更是告訴我們,這山的形態是各式各樣,變化多端。第二個層面的閱讀則是讓學生品讀作者通過豐富的聯想,優美的語言文字把我們帶進無限遐想之中,它們有的敢與白雲嬉戲,有的將綠水作鏡打扮自己,有的相依相偎,有的如亭亭玉女。彷彿這些不再是毫無生氣的靜物,而是充滿生機、有情有意的生靈。配以班德瑞優美的音樂朗讀,當學生陶醉於這山的各種美中時,我馬上將學生的思緒拉出來,用一問激出關鍵:欣賞了索溪峪驚險的美、磅礴的美、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那你明白了嗎,這山野究竟野在哪?這“野”字是什麼意思?學生立刻會意到:“野”就是天然的美,野性的美,不經過人工雕琢的驚險的美、磅礴的美、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一節課下來,整個教學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教學節奏也把握得教好,但其中也有不到之處:在指導朗讀時,因學生的領悟不到位,我的引導有時十分牽強,使得學生感悟朗讀還落實得不夠。在教學最後一方面的美時,作者之所以用排比句式,爲什麼這樣對應着寫如果能點到會幫助學生領悟表達效果。最後自己設計了針對相關圖片說出對應的山的描寫,本意也是讓學生體會作者語言的表達,但遭到老師們的爭議,覺得這樣則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硬生生的將某種描寫牽引到一個畫面上,沒有了想象的餘地。

總之,一節課下來,有回味之處,也頗感到不足,意猶未盡,但這正是語文教學藝術的魅力所在。語文教學藝術這塊瑰寶將深深吸引着我不斷前行,不斷反思,不斷學習。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成功之處:

《金色的腳印》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師本着讓學生多讀,在讀中體會的'思想出發,在教學中多出設計了讓學生自主讀文,自主探究,以完成學習任務的目的。

不足之處:

在教學進行中,學生初讀課文時對課文理解的並不好,教師指導讀文不夠到位,也應該是教師備課尤其是備學生這一環節上不夠,致使教師提出“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學生只是低頭沉思,而不能主動回答問題。

再教設計

利用教材資源,通過自己的想象進行補白,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一個有效的途徑。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彩色的翅膀》是一篇略讀課文,上課開始,我從題目入手,讓學生想“看到題目,你猜課文寫的是什麼內容?”學生說:“看到題目,我想課文可能寫的是昆蟲的翅膀,或者是寫鳥的翅膀之類的內容。”“通過預習,你知道了課文寫的是一個什麼故事?通過這個故事,讚揚了海島戰士怎樣的高尚品德?”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戰士小高最後說的那段話的含義,感受戰士們對海島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所以我讓學生充分讀文,找出讓你感動的地方,多讀幾次,並在旁邊做上批註,寫上自己的一些感受。有的孩子從小高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邊,懷裏卻緊緊地抱着一隻紙箱子。“緊閉着嘴脣,兩眼直髮愣。”、“可是小高的嘴脣又緊閉了,臉色比先前還難看。”一句中體會到因爲海面上波濤起伏,船身前後晃盪,小高擔心紙箱被損壞,另外紙箱裏裝着的小昆蟲,在小高心中比什麼都重要,他要保護它們。而且小高在暈船,身體極不舒服的情況下緊緊抱着紙箱的;有的孩子從“兩年前,戰士們來到荒蕪人煙的小島上,壘出“海島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於沒有昆蟲授粉,一個西瓜也沒有結。今年戰士們用人工授粉,結出小瓜,誰知又被暴風雨襲擊。那個唯一殘存的小瓜在戰士們精心的照料下,才結出了第一個大西瓜。”中體會到戰士們爲了西瓜的生長,付出了許多心血。它凝結着戰士們建島、愛島的'深情;有的孩子從“好像一股甜絲絲的甘漿,流進了每個戰士的心田。”中體會到這個西瓜是戰士們對祖國、對小島無限熱愛的結晶,是戰士們在艱苦的生活中創造出來的美好果實。

整堂課中,由於總是怕學生不能按照自己設計的思路走,結果,一直在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孩子們的積極性開始很高,後來慢慢減弱。在以後備課中,我一定要不斷提醒自己放開手讓學生自己去學,收穫者是學生,也是老師。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本文是一篇比較生動的科普作品,同時緊扣環保主題,深入淺出,發人深省。在教學中,我比較重視對學生的預習指導,引導學生充分蒐集了相關資料,學生對我們唯一的家園――地球有了較多的瞭解,對學習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教學中我通過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的演示,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地球家園的美好,對地球母親的親切、熱愛之情油然而生。在此基礎上,通過不少具有視覺震撼力的圖片,學生從中瞭解了我們面臨的十分嚴重的資源危機和環境污染,自然產生了保護環境的強烈願望。

課文中引用的宇航員的感嘆“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學生理解上的一個難點。在教學這一部分時先讓學生找出這句話讀一讀,說一說這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講的`,然後抓住了這個句子中的重點詞語“可愛”“破碎”“同時”,聯繫全課,說說地球的“可愛”表現在哪裏,容易“破碎”又表現在哪裏,爲什麼要強調“同時”。在體會地球的“可愛”時,從多媒體課件中豐富的自然資源圖片、美得令人驚歎的自然風光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爲幫助學生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通過完成表格式思考題,讓學生意識到,如果“不加節制”地“隨意毀壞”資源,可愛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

當然,在本課教學中也有許多需要可加以改進的地方,例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訓練還不夠。指導學生朗讀這類作品,除了同朗讀敘事性作品一樣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還要注意行文的嚴謹,表達出這類作品的邏輯力量。如,“不錯,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設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這些設想即使能實現,又有多少人能夠去居住呢?”讀這段話,“但是”之前爲一個層次,可用較平直的語調,把“設想”讀得稍重一點,以強調這僅僅是設想;“但是”要強調,以引起人們注意“但是”之後的內容,“即使”可強調,使人們感到,這種設想能否實現還是未知數,“又有多少人”稍加強調,以便使人們意識到,即使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了移民基地,能去居住的也只是極少數人。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林海》這篇文章選自老舍訪問內蒙的遊記《內蒙風光》,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大興安嶺的美麗風光,作者一次次產生親切與舒服之感,抒發了對祖國美麗河山的熱愛,讚美了大興安嶺在祖國經濟建設和政治穩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貢獻。

我在教學本課,首先抓住了文中作者的情感主線——親切舒服,步步深入激發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最後使學生達到情感的昇華。

整個教學過程中感到比較成功之處有:

1、抓住文章中作者情感。

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讓學生在文中找出作者多次出現的.“親切、舒服”,通過圖片和影像反覆有感情朗讀。

2、在教學中體現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整體感知中“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方法,在小組讀,然後全班讀,抽學生進行評價,然後再反覆讀。

3、角色表演。

教學過程的最後一個環節,也就是角色表演時,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林海的愛,這一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頓時課堂活躍起來,朗誦詩的、寫詩的、唱歌的、畫畫的。課堂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指導還需加強,以情動人的“品讀”還不夠,讀寫結合的“創讀”等還不夠,在資料彙報方面,許多學生家庭沒電腦,可查文字資料或圖片資料有限,不能讓學生對大興安嶺加深瞭解。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新課改要求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要求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就是一句話,以學生爲主體,教師要設計出適合學生身心發展以及經驗需要的課堂設計,放手讓學生主導課堂,把時間還給學生,教師只作爲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

新課改倡導小組合作。在《少年閏土》的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小組合作:

1.小組合作學習4-16自然段,初步瞭解閏土給我講了那幾件事,給每件事加上一個合適的標題。

2.小組合作,分析理解小組內最感興趣的實例,通過學過的藉助語言、動作寫作方法,分析閏土這個人物的特點,對於重點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讀。

3.通過對閏土特點的分析,來對比“我”這個深居大院的少爺,感受“我”對閏土的喜歡與羨慕,也襯托出“我”孤陋寡聞。

通過本節課的教授,我發現以下問題需要提升:

1.學生能力的發揮沒有達到極致,這說明我們教師要積極的'通過各種方法,來訓練、鍛鍊學生的能力。

2.小組內個學生的差異性導致了這個小組的表現力,這需要教師和各個小組長同心協力,針對每位學生的學習經驗,適時地進行引導與鼓勵,打造出一個完美的小組。

3.課前預習的指導,需要教師的指導與小組長的參與。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朝二夕的事情。

4.課改是一個大的方向,一下子達成困難重重。我們可以分解目標,階段性達成,既讓學生有一個能力養成的過程,又可以一步步逼近這個偉大的方向。

這些只是我的個人見解,還請同行多多指教。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6

《只有一個地球》一文采用科學小品文的形式,從人類的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瞭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呼籲人類應該珍惜資源,保護地球。

回顧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覺得有幾個地方值得反思,現將反思如下:

一、本節課的亮點:

1、教學中我利用課文題目中的“地球”一詞組織教學,讓學生逐步加深對地球的.理解,感受地球的可愛,並且讓學生自主讀書、聯繫課文深入思考,爲學生創造了一個寬鬆、自由與文本對話的空間。

2、充分利用多媒體,有效突破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如:爲了使學生感受地球的可愛及與人類的關係,我出示宇宙中看見的地球圖片,使學生對地球的感情油然而生。

3、小練筆訓練了學生說話、寫話的能力,如教學最後拓展寫話:寫寫自己想對地球、對人類、對自己說的話。學生通過寫話、說話,讓學生更進一步明確了愛護環境,保護地球的重要性。

二、這一節課的教學,也還有很多不足:

1、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時間不夠充足。學生理解課文資源有限這一部分時,學生的理解面較窄,沒有聯繫生活來理解。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訓練不到位。朗讀形式有些少,朗讀課文不能融入到情境中去,課文朗讀缺乏美感。

對於教學中的不足之處,我今後將努力改正,並將對教學繼續探究、完善。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7

教參中說到: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既有利於學生當前的學習,更有利於他們的持續發展,因此,教師應認真抓好本冊所安排的關於“不懂就問”和“勤於搜索資料”的習慣培養,不僅要通過專門的.講解讓學生了解、掌握有關知識,而且還要讓他們在日常學習中得到落實,不斷實踐,最終形成習慣。

不過說實話,在之前的十個有關“培養良好學習習慣”方面的教學我也試着通過自己的講解讓學生了解,但到如今顯示的效果來看是並不理想,因爲這方面的內容學生往往會覺得你老師講得羅嗦了,他們的意思就好象是你老師不講我也知道,所以整個效果並不十分理想。就拿今天上課導入,我就是讓學生來說說五年來自己在以前學到的習慣中那些學習習慣是讓你受益匪淺的,舉例來說說,結果舉手回答問題的人是寥寥無幾。

我想有可能就是以前上這部分內容時過於傾向於灌輸式教學了,說教式的教學,以至學生反感,或無所謂,因而他們也沒有真正來學習那些好的學習習慣。

針對上述這些情況,我想今年教學《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11)》的方法改變一番,變以往的灌輸式爲學生自主式學習,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嚐到“不懂就問”,“勤於蒐集資料”的甜頭。新課標也這麼說的“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教師應轉變觀念”“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精心設計教學方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所以在佈置預習第一課時我就讓學生自己蒐集有關各少數民族以及祖國曆史成就等方面的資料,並且對於不理解的地方向老師和同學詢問。在預習過程中學生就已經嚐到了“不懂就問”“勤於蒐集資料”的甜頭。我們要把這兩個學習習慣滲透到今後的學習中,並讓學生終生受益。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8

《太陽的話》是詩人艾青寫的一首詩。詩人在詩中歌頌了太陽的美、太陽的善和太陽的真,讓我們認識了太陽的重要,表達詩人對光明的熱愛與追求。因此我在教學時主要以讀爲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自主學習。

一、創設情境,入情入境教學。

孩子主要是以直觀學習爲主,因此我在教學時藉助語言、圖片、音樂等手段創設情境,幫助學生進入文章的意境,使學生正確理解詩歌的內容,使學生感到學習詩歌是一種美的享受。

二、重朗讀,背誦作爲學習詩歌的主要手段。

詩歌的內容理解有時是隻可意會,不能言傳的。在課上,我請學生採用多種方式用心的去讀,去品,去悟。師生在共同朗讀中感受語言的美,讀中品味詩歌的情,讀中加深理解,體會詩歌豐富的內涵。

三、注重學生的自學自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反覆讀詩,同學之間交流討論,老師只作適當點撥。

對於詩意的理解,只要學生知道大概就可以了,我把重點放在了對太陽這一詩歌形象的.感受上。我引導學生思考:太陽急切地想進到我們的房間來,她是想給我們帶來些什麼呢?當你們的心裏撒滿了花束、香氣、亮光、溫暖和露水,你們有話對太陽說嗎?通過這樣的層層引導,讓學生理解太陽帶來的是光明,是溫暖,是幸福和快樂。

四、注重寫。

語文學習要以聽說讀寫爲主。因此,我在教學時注重挖掘詩歌的讀寫訓練點,對學生進行仿寫訓練。當學習到“我帶着金黃的花束,我帶着林間的芬芳,我帶着亮光和溫暖,快樂地向你走來”時,我讓學生想象“金黃的花束”、“林間的芬芳”是怎樣的。接着我讓學生思考“太陽還會帶着什麼向我們走來?”,請用“我帶着( ),快樂地向你走來。”的句式練習寫一寫句子,使學生更深地體會到太陽帶給我們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