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開國大典教學反思(通用10篇)

語文開國大典教學反思(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6W 次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開國大典教學反思(通用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開國大典教學反思(通用10篇)

  語文開國大典教學反思1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這堂課中,我結合預設的學習目標,注重滲透學法的指導,如:結合背景資料理解課文內容;邊讀邊展開想象理解課文內容;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抓住文中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課後,我意識到:這堂課中,朗讀指導沒有體現層次性。在學習課文的重點段(第七自然段時),必須要充分地學生多形式、多層次的朗讀與評價,才能體會首都人民的興奮、激動、自豪的心情。離不開教師的指朗讀指導。

同時我還發現朗讀對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一篇文章只要朗讀得有感情,學生自然而然就能體會到思想感情,教師要指導學生的朗讀,少不了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對於學生理解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極有幫助,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能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產生強烈的閱讀慾望,產生豐富的情感想象,與作者共鳴,與作品中的人物共鳴。因此,教師的範讀十分的重要。

  語文開國大典教學反思2

這節課,我在爲我學生精彩的表現鼓掌的同時我也在反思:多媒體以圖文並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情勢,以跨越時空的非凡表現力,大大增能人們對抽象事物與過程的理解與感受,從而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的境界。

作爲語文教師,我也充分認識到了多媒體的運用對語文教學帶來的可喜變更,在教學實踐中,我也多次運用多媒體來上課,然而這天我在品嚐了多媒體帶來的甜美滋味的同時,也確實感覺到了一些苦澀味道。多媒體教學手腕在創設教學情境的同時有時也會無意抹殺課堂的活潑性及孩子們的想象力。

因此,我以爲,多媒體教學的實行,要思考學科的張力和可發明性,任何手腕都是爲更好地教學服務的,而此刻涌現了一種“怪”現象,有的老師要講公開課,不是先想教案怎樣寫,而是先思考課件怎樣找?怎樣做?如果在語文課堂中這樣使用多媒體,那麼它帶來的喪失,絕非“東施效顰”一詞能夠了之的。我們不否認多媒體教學手腕在語文學科帶來的巨大作用,更不是要在語文教學中拒絕多媒體。多媒體進入語文課堂是大勢所趨,但對語文學科而言,它存在的弊端也是不可疏忽的,這需要我們選取性地運用,讓多媒體能更好地施展他的作用。

  語文開國大典教學反思3

課文《開國大典》這篇課文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新中國的誕生無比自豪,激動的感情。課文按照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敘述,先講了大會開始前會場上的情況,然後講典禮的主體部分。本課重在體會中國人民對新中國的成立感到無比自豪,激動的心情。

教完《開國大典》一課後,我反覆回憶自己的教學過程,我作出以下反思:

整節課,我時時留意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與溝通,學生在相對放鬆、愉悅的環境中學習,真正體現了“和諧課堂”。

教學過程中,教學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在學生默讀課文後,交流概括出開國大典的幾個場面,然後直奔重點,學習“典禮”這一部分。既整體把握,也緊扣重點。

在這堂課中,我結合預設的學習目標,注重滲透學法的指導,如:結合背景資料理解課文內容;邊讀邊展開想象理解課文內容;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抓住文中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在學法指導的基礎上,學生能準確抓住重點詞,體會人們因新中國成立激動而興奮的心情。如課文第5自然段到第14自然段,寫了“開國大典”的盛況。在這部分中,“歡呼”一詞出現多次,教學時,我讓學生找出帶有“歡呼”一詞的句子,體會每一次是在什麼情況下歡呼起來的,這表達了人們怎樣的思想感情。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朗讀。接下來讓同學們交流,彼此啓發,使思想拓展,思維活躍起來。同學們就是在這樣一種相互合作交流中,情感得以交融,從而體會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同時,我也深刻地意識到:這堂課中,朗讀指導沒有體現層次性。在學習課文的重點段,必須要充分地學生多形式、多層次的朗讀與評價,才能體會首都人民的興奮、激動、自豪的心情。這都離不開教師的指朗讀指導。

  語文開國大典教學反思4

xxxx年11月15日,語文名師工作組的教學研討活動如期在XX小學舉行,我執教了五年級的《開國大典》。

課前我作了精心的準備,熟悉教材。準備讓學生在讀熟課文的基礎上,按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找出四個隆重而盛大的場面:典禮前的會場、典禮儀式、閱兵式、羣衆xxx。心想學生讀了課文就能弄懂的就不用花費太多功夫了。應該結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教學”,要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課文重點、難點的突破上,透過典禮儀式中一個個場面(毛澤東出現在主席臺的場面,毛澤東宣佈新中國成立的場面、羣衆聽到宣告歡呼歡悅的場面、羣衆瞻仰國旗升起的場面),感受毛澤東的偉人風采,體會中國人民爲新中國的誕生而激動、自豪的思想感情。

可事與願違,由於對學情的把握不充分,課堂的起點沒有找準,剛上課第一個環節就卡殼,學生找不出場面描寫。在能容納100多人的多媒體教室裏坐滿了聽課語文老師,看着他們的眼神我緊張了,有些侷促不安,語無倫次的走完了過場。時間也過了一大半。匆匆忙忙進入典禮儀式中去感受毛主席偉人的風采以及羣衆激動、自豪的心情。爲了緊扣語言文字進行教學,突出新課標中的“語用”。我簡單的理解爲抓住典禮儀式中的某些語句、詞語反覆地讀,對比着讀,創設情境地讀,想象畫面來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會就可以了。殊不知在不知不覺中落入了“截句”模式化的教學中去了。對文本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對場面描寫的方法隻字未提,本末倒置。所以副校長在評課時指出: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可以截句體會,要考慮文章的整體感;不是所有的句子都可以有感情地朗讀,要考慮具體的語言情境。這就是當頭棒喝。課後細細反思,自己的教學還有很多要改進的地方:

1、用好教材,挖掘文本。如本課中場面描寫的方法在課文教學分析中就要滲透。特定的地點、一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動,這三者的綜合就構成了場面。如果在學習典禮前的會場再鋪墊,在下工夫,可能場面的概念學生就清晰明白了。其次,場面描寫的方法在學習典禮儀式時也要點明:毛主席的宣告和升國旗就是一點一面的結合。把方法講清楚了,在本單元作文訓練中“選取一個場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纔不會盲目的遷移。

2、加強學習而不盲目模仿,探索一條適合自己教學風格的.教學之路。語文的課改一浪又一浪,專家名師衆說紛紜,可謂是百家爭鳴。有時課聽多了,竟不知自己要怎麼上了。怎樣用他山之石來攻玉,怎樣把新課標中“語用”的理念具體落實到每一堂語文課中,讓語言文字的學習運用與情感態度的結合恰到好處還得再摸索。

3、抓住學生學情,找準起點,努力提高課堂的駕馭能力。如本課在導入新課後,我檢查了預習的情況,問學生課文讀熟了嗎?學生說三遍。當時我心裏就咯噔了,卻還言不由衷地鼓勵學生們肯定讀得滾瓜爛熟。瀏覽課文成了無效的過場,如果在這裏給學生再多一點讀書的時間,學習的效果可能就會好得多。而不是一味的揹着自己的教案走。

4、情感朗讀的指導要緊扣文本特點,培養學生聽說的能力。我往往是以自己的情感去激發學生的情感,忽略了文本的特點,敘述平淡的語言也加以了有感情朗讀的指導。情感態度的泛濫,沖淡了課文語言文字的運用訓練,收到的卻是一種做作、無病呻吟的效果。

雖然說沒有完美的課,但提高課堂效率,打造有效的語文課堂,是我們每個語文老師責無旁貸的。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有心,把課後的反思運用到今後的語文教學中。百尺竿頭一定會更近一步。

  語文開國大典教學反思5

《開國大典》這篇課文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新中國誕生無比自豪、激動的感情。

相關的歷史史實學生了解太少,很難體會文本所表達的情感。爲了讓同學們更深刻感悟新中國成立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喜悅與自豪,我抓住“大典”的中心環節,充分利用視頻資料,讓同學們感受開國大典的盛況,感受人民羣衆激動、興奮的心情。

學生觀看了毛主席的講話視頻,聽到毛主席的宣告時產生的那種激動、興奮的心情,然後帶着這種心情進入到課文中去。在文字中去感受人民翻身當家作主人的驕傲,自豪,學生帶着情感進入文本,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學法指導的基礎上,學生能夠抓住重點詞,如“升國旗”部分,“歡呼”一詞出現多次,教學時讓學生找出帶有“歡呼”一詞的句子,體會每一次是在什麼情況下歡呼起來的?表達了人們怎樣的思想感情?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朗讀。接下來交流討論,彼此啓發,使思維活躍起來。

課後在讀熟課文,理解了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以《歡樂的夜晚》爲題寫一個片段,寫出夜晚燈火焰花交相輝映的情景,再寫參加活動人員的表現,學以致用,將文章內容內化爲自己的語言,效果應該會更好。

  語文開國大典教學反思6

今日,我上了《開國大典》一文,感受頗深,現總結如下幾點體會:

  1、以練習爲導,讓生自學、自我感知每個段落的內容。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特別是感知每一段落時,總設計一定數量的練習題或思考題讓生邊讀邊想,自己去學習獲得知識,把握一段的大意,從而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

  2、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理解課文時,讓生邊讀邊想邊劃,寫自我見解;通過比較句子,運用詞語,體會並掌握文中用詞之精妙;快速讀、細讀、品讀等環節的安排,則訓練了學生略讀、精讀、有感情讀的能力。

  3、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貫徹教學中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的原則。

現代教學法是以解決教學任務爲目的的師生共同活動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師的教授法,也包括學生的學習法。啓發式教學理論認爲:“教學就是引起學生智力的積極性”“凡是能夠引起學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動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爲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意選用有助於學生形成自學能力、自學習慣的教學方法,且避免單一。如理解文章內容選用填空、練習、默讀劃句複述等教學方法;體會文章用詞之確切,則採用了比較品讀遣詞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覆出現的詞語,導生領會人民當時的心情與情感,並有意識地安排了“讓生自讀課文,理解加評註”這一教學環節,讓生在積極參與學習的活動中學會知識,掌握閱讀技能。

  4、利用形象的教學手段

使生處於和課文內容協調的氛圍中,有求知的慾望和興趣,從而學得愉快,學有所獲。在初讀全文前,先給生提供了有關“開國大典”的電視錄像,讓生具體感知當時情景;具體體會大典莊嚴、隆重的氣氛及人民的情感時,又再次出現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燈,目的都是爲引導學生入境,縮短主體感知與文字的距離,使其學得有趣味。

  5、教學環節設計以人感知事物的規律爲依據

體現“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思路,如教第二段時,默讀整體感知大典進行情況;爾後,抓重點詞句領會人民的情感並品讀優美詞句;最後再有感情朗讀全段,加深對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給了學生閱讀的最基本方法,並有效地結合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語文開國大典教學反思7

《開國大典》是一篇精讀課文,以回顧歷史,感受新中國成立時人民羣衆激動、自豪的心情爲主題。這篇課文主要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主要寫了“會場情況、典禮過程、閱兵式、羣衆遊行”這四個部分,其中典禮過程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它是按奏國歌、宣告、升紅旗、鳴禮炮、讀公告這樣的過程進行的。通過描寫廣場上人民羣衆的動作、神情,表達了中國人民對領袖毛澤東的無比熱愛之情,以及對新中國成立的無比自豪和激動的心情。

在教學過程中,努力讓語文課成爲“語言”的課堂。讓孩子親近文本,以各種方式的讀,默讀、自由讀、朗讀、引讀,以及體現自讀自悟的個性閱讀,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孩子走進字詞,在字詞理解、語言感悟中體味語文,發現語文的美。讓孩子感受意象,以想象訓練豐富語言感悟,生髮形象。努力讓語文課成爲“情感”的課堂。語言文字中羣衆的情與教師情、學生情,在語言教學的生成過程中,形成一個具有震撼力的情感場,讓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我始終認爲情感是文字的旋律,文字是情感的體操。教學中時時突現情感的魅力,師生撞擊、音像刺激、氣氛感染,以情促悟。

整堂課主要本着新課程理念中以學生爲中心出發,讓學生自己說,通過自己找重點字詞感悟體會,再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當時人民羣衆的激動、自豪,讓語文課上出語文味,實現語文性和人文性的真正統一。

  語文開國大典教學反思8

《開國大典》寫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舉行典禮的空前盛況,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的自豪、歡樂的心情。 本課先寫了舉行開國大典的時間、地點和參加人員;接着寫了天安門廣場的位置,及廣場的情況;再接着寫了開國大典的盛況;最後講了遊行隊伍。考慮到該文章篇幅較長,如果要在一節課內將這麼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講解的話,恐怕兩節課都無法完成。因此,我讓學生從課文的重難點入手,再有機地拓展到課外內容,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一上來就由課題導入中心的回憶,即文章的重點:開國大典的隆重、規模盛大、莊嚴、熱烈。這部分的提出由學生對大典這一詞的解釋的回憶展開,整篇文章的內容也就是圍繞這一點來突出加以描繪的。因此一上來就提綱挈領地抓住了要害,把握住重點。其次就是由學生邊默讀邊找出文章描寫這一隆重、熱烈、莊嚴、盛大氛圍的語句加以體會,說明理由。學生的自我學習,內化過程從中得以體現。

看一看。播放“開國大典”的有關錄像鏡頭,讓學生仔細觀察,把學生帶到這感人的情境中。讓學生感受開國大典的盛況,初步體會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新中國,人們無比自豪、激動的心情。

畫一畫。本文第二大段,講了天安門廣場的位置,天安門城樓的佈置等情況。教學這段時,在學生讀懂課文內容的情況下,可引導學生畫一畫“丁字形廣場,並按書上講的方位標上相應的位置名稱。再說說各位置上的設施。這樣學生通過動筆畫,對此段內容就有了較清楚的瞭解。

比一比。課文第三段寫了“開國大典”的盛況,這一段按照典禮進行的順序來寫。在第三段中,“歡呼”一詞出現多次。教學時,可讓學生找出這些詞,展開想象,深刻挖掘。具體教學如下:讀熟課文,理解“開國大典”的盛況的順序。找出帶有“歡呼”一詞的句子;每次是在什麼情況下歡呼起來的?這表達了人們怎樣的思想感情? 在比較理解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朗讀,可分別採用齊讀、輪讀、邊讀邊鼓掌的形式讀。語調要高昂,情緒要飽滿,體會出人們無比高興、自豪、激動的心情。接下來與夥伴交流就可以相得益彰,彼此啓發,使思路拓展,思維活躍起來,許多細小的地方學生都能獨具慧眼體察到。如:紅旗、紅燈籠、掌聲、呼聲、鳴炮、起早步行幾十裏參加大典等等都能自然而然地提到。同學們就在這樣的一種相互協作,你我共享成果的學習過程中逐步提高,達到最佳狀態。學生的語言訓練機會增多了,情感也得以交融,朗讀起來由感而發,水道渠成。學生對於當時的那種場面、那種氣氛、人們內心的激動的情感就會由衷地感悟到。

寫一寫。在讀熟課文,理解了內容的基礎上,可讓學生以《——歡樂的夜晚》爲題寫一個片斷。寫出節日夜晚燈火、焰花、彩旗交相輝映的情景。再寫參加活動人員的表現,及觀衆的表現等,學以致用,將文章內容內化爲自己的語言。

  語文開國大典教學反思9

師:出示句子:

“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同人民的心──齊歡躍起來。”

大家細細讀讀《開國大典》裏的這段話,體會句子意思,想一想: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現了什麼樣的情景?

(生自讀、體會、想象。)

師:誰把這句話讀一讀,其他人一邊聽一邊閉目想象,在你眼前出現了什麼樣的畫面?

(指名朗讀句子,其他人閉目想象。)

師:誰說說,這宣告、這聲音傳到了什麼地方?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生:這聲音傳到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飛揚,男女老少歡天喜地,大家敲着鑼,打着鼓,歡呼新中國的誕生,歡慶人民的解放。

生:這聲音傳到農村,田間地頭,村前村後,到處鑼鼓喧天,人們都擁出家門,歡呼着,高喊着,一個個激動萬分,不少人高興得熱淚盈眶。

生:這聲音傳到學校,大家拿着鮮花, 揮着綵帶,放着鞭炮,唱啊,跳啊,喊啊 好像要讓這個消息傳遍全世界。

(其他學生髮言略。)

  【反思──教會聯想】

人們臉上的興奮,人們心中的激動,是再怎樣描述也不過分的。但是學生僅僅從作者提供的 句子,還是難以深切感受的。

但從上述片斷可以清楚地看到,學生對人們無比激動、無比高興的感悟是深刻的、形象的、真切的。這是爲什麼呢?主要原因就是抓住了課文中集中表達人物情感的重點句子,藉助想象,顯化形象,物化情感,從而使學生藉助形象的畫面,深刻地感受了蘊涵在語言文字中的豐富情感。想象是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語言描述的形象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必須藉助想象和聯想來實現,因此從這一意義上來講、沒有想象與聯想、也就沒有語言的感悟。兒童認識長於感性,側重於形象思維。小學生閱讀最感興趣的是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那美妙的景色、豐滿的人物、真切的事物,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可見,在閱讀教學中,可引導憑藉聯想,藉助想象、還原語言描述的形象,補充語言潛在的形象,延伸語言相關的形象,使學生產生豐富而真切的心理視像,通過對語言的感受,體驗,形成對語言的感性認識,並進入語言的形象中去觀察,去傾聽,去觸摸,去感知,去領悟,以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客的“直觀”感知。

“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國人民的心一齊歡躍起來。”是《開國大典》中的重點句子,它集中表現了獲得了新生的中國人民無比激動、無比歡樂的思想感情。這句話蘊涵着極其豐富的形象,但其形象是隱含的、潛藏的,如果不引導透過語言文字去展開想象,創造形象,那蘊涵於其中的思想感情學生就難以得到具體的感知和深切的感受,正因爲如此,就要求學生一邊聽讀,一邊閉目想象,睜大靈動的眼睛,到語言文字中去看。這樣,在學生眼前,是豐富的語言形象:城市裏“大街小巷彩旗飛揚,男女老少歡天喜地”;農村中,“田間地頭,村前村後,到處鑼鼓喧天”,“個個激動萬分”;學校裏,人們“揮着綵帶,放着鞭炮”;……這些形象,包含看學生對語言意義的溶解,對語言情感的感悟,語言內涵的體悟。這樣引導,能充分調動學生知識和形象的原始積累,並在與新的知識進行重構、重組及與學生語言、學生情感產生碰撞中促使學生進行新的探索,創造新的形象,從而使句子的內涵變成具體的形象在眼前顯現,化作了真切的情感在心中涌動。

可見,對一些蘊涵豐富形象的詞句,可設法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與語言文字有關的表象。使語言與活性的形象建立起聯繫,使語言在鮮活的形象嫁接中獲得生命活力。這樣,當學生憑着作品語言,跨越廣袤空間去神遊時,作品就成了學生心中美麗的畫卷了。

  語文開國大典教學反思10

《開國大典》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新中國的誕生無比自豪、激動的感情。

全文按照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敘述。應該說,這條縱線,讓學生摸出來並不難。而要學生體會大典的盛況和人們激動和興奮的心情,則有點困難。

學校裏沒有開國大典的錄象資料,怎樣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體會呢?

課文第十二小節,描述了海軍、步兵、戰車師、騎兵師以及空軍接受人民共和國檢閱的壯觀場面。這部分內容篇幅較長,學生讀的時候,比較容易倦怠。怎麼辦呢?

靈機一動:“同學們,爲了讓全國人民看到這激動人心的場面,中央電視臺要現場錄製閱兵式的盛況,現在緊急招聘解說員。時間推移到了五十三年前的9月。在座的同學都可以應聘。應聘的同學只要介紹一種兵種通過主席臺時的情景。我是中央電視臺負責開國大典錄製工作的導播。我招聘解說員,不看外貌,只聽聲音。看看誰能把話說清楚,誰介紹得最有氣勢,誰最能臨場發揮。現在,給大家五分鐘時間準備準備。”

同學們很積極地讀起課文來。基礎差一點的,在照着課文說;好一點的,在課文描述的基礎上自由發揮了。同學們紛紛演練起來。

五分鐘後,我請同學上臺解說,底下同學可以向臺上同學發出挑戰。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每一兵種的最佳解說員。“現在通過主席臺的是……”解說一個接着一個,底下的同學則成了廣場上的羣衆,不斷地歡呼,不斷地鼓掌。同學們的情緒一下子跟着激動興奮起來,課堂掀起了一個不小的高潮。

在歡呼聲與掌聲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學得愉悅,創設情境是多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