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5篇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2W 次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5篇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要求:(1)理解標題“勇氣”的含義;(2)分析人物形象。

2、能力要求:(1)訓練學生把握重點、準確複述課文內容的能力;

(2)培養學生通過分析人物肖像、語言、行動描寫,歸納人物性格特點的能力。

3、情感目標:(1)學習法國人民爲爭取和平自由、捍衛自己的信仰的獻身精神。

(2)培育學生堅韌不拔的品質和在困難面前不低頭的人生觀。

(二)教學思路

語文出版社七年級(上)的《勇氣》選擇諾曼底登陸戰役前一天,平靜地敘說了不平靜的情節,表現了戰爭中的人性美一一讓侵略者無法理解的“勇氣”。我的教學思路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一討論領悟,合作探究一拓展延伸,張揚個性”。

二、過程設計

(一)教法學法

情景式教學法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法。

(二)教學流程

1.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

(2)蒐集有關勇氣的名言或詩詞;

(3)收集閱讀描寫勇氣的文章或故事。

2、激發興趣,引入話題。

同學們聽說過叫良牙山五壯士”的故事嗎?爲了保護部隊主力,抵禦日本侵略者的進攻,五名八路軍戰士勇敢地把敵人引向懸崖,最後縱身跳下。同樣是在戰爭中,《勇氣》這篇課文向我們講述了另外兩種不凡的勇氣。到底是什麼樣的勇氣呢?

3、背景資料,進入情境。

播放課文中故事發生的背景資料。

4、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速讀,以美國傘兵的口吻複述課文。

5、討論領悟,合作探究。

(1)分組討論,分析人物形象。

(2)結合背景,思考他們爲什麼能表現這樣的勇氣。

(3)小結: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

6、拓展延伸,張揚個性。

(1)中外各領域名人實例。

(2)學生交流自己的經歷。

(3)有關勇氣和信仰的格言。

7、結束。

點明反戰和崇尚和平的主題。祝願大家勇氣無限。

8、作業。

寫一篇《勇氣》的讀後感。

(三)板書設計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對照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2.能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詩人用詞的精妙,品味語言,培養語感,提高審美情趣。

4.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默寫古詩。

教學準備

幻燈片,有關泰山的圖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授課時間: 累計節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閒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遊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後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鬱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二、讀詩,背詩

作爲一首古詩,在形式上有它特有的規律,在朗讀方面,要在理解詩句意思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選用恰當的情感來進行朗讀,讀時注意詩的節奏的變化,要讀出詩的韻味。

參考節奏: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三、讀讀講講問問

分兩步:先通過解題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後逐句詮釋。

整體感知。問: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爲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說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爲“俯視”。

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頸聯”等名稱)

“岱宗”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爲故齊地,之南爲故魯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麼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繫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陰陽”一句又是什麼意思呢?(據註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前爲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後爲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蕩胸”兩句。大意已見註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嶽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或高或低,故謂之“層雲”;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嚮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衆山小”,這說明了什麼?(這是詩人神遊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四、總結

杜甫一生極爲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髮生以後,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裏竟至以舟爲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於這動盪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後,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

教學反思:

授課時間: 累計節數:

第二課時

一、引導學生通過理解註釋的內容,從整體上感悟詩句的意思

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結合各自的資料,來感悟詩句的內容,體會詩句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嘗試着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二、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來體會詩句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稱爲岱宗。“夫如何”,到底怎麼樣呢?“夫”,在這裏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誇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都,綿延不絕。“齊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後用爲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爲齊,泰山南爲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都,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橫亙於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曉”的景象寫泰山高聳雲端、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裏是近望,讚歎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峯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後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偉壯觀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鍾。“造化”,指天地自然。“鍾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鍾”,聚集的意思。

“蕩胸生層雲,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雲氣層生,一定會震盪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蕩胸”,心頭滌盪,胸襟爲之開豁。“蕩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雲疊起,衝擊滌盪着心胸,胸襟爲之開豁。“決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眥”,眼框。“入”,收入眼裏,看到。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嶽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餘而後快的心緒,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會當”,應當,一定要。“凌”,登臨,登上。“絕頂”,最高峯。“覽”,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蘊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遣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板書設計

遠望

近望

望嶽 凝望 驚歎、讚美、陶醉、豪邁

願望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3

學生的基本步驟包括審題、確定中心、選材、組織材料、編提綱、擬稿、修改、謄清幾個環節。

一、審文題明確要求

1、審清習作的體裁:說明文

2、審清題眼:產品(農副產品、工業產品、食品和工藝品等)

3、審清範圍:家鄉的

4、審清題目要求:介紹家鄉的產品,要先介紹它的外部特徵,再寫出它的價值或用途。

二、定中心蒐集資料

問人、查資料、上(資料要儘可能翔實)

三、按要求素材

資料的價值在於根據的需要從中選擇有用的信息。值得一提的是,要想把這說明文寫生動,有時候光按部就班的介紹產品的特徵、價值或用途是不夠的。所以,如果有關於產品的一些傳說或者故事,我們能把它們巧妙地引入到我們的習作中的話,習作寫出來就生動具體了。因此,對於此類資料我們不能輕易捨棄。

四、讀例文借鑑寫法

這一次習作,從體裁上說,是一說明文。說明文的講究說明方法的運用。說明文中常用的說明方法有舉數字、作比較、打比方、舉例子等。這麼多的說明方法,我們不需要全部都用,但也不能通只用一種說明方法。我們也不能爲了用說明方法而用說明方法。方法的選擇必須恰當有效。

此外,因爲所的家鄉產品不相同,在介紹的過程中也會有所區別,不能“自古華山一條道”。比如介紹家鄉的一種水果和介紹家鄉的一種工藝品,在介紹過程中的側重點是不相同的。水果要介紹它的外形特徵,它的營養價值或者用途,另外,這種水果的種植、習性特點等等都是可以介紹的內容。如果要介紹家鄉的一種工藝品,那麼我們就可以從這種工藝品的歷史淵源,以及它的製造工藝,材料選擇等角度進行介紹。

五、列提綱即興練說

六、生擬稿教師指導

七、細修改謄抄文稿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4

教學設想

1、這是一篇詩化的散文,有着雄渾偉奇的畫面,對生命與力量的讚美傾瀉而出欲止不能。所以教學分爲四個活動板塊:字詞擂臺賽;走進錄音棚;我是評論家;文化小使者。整個過程以“朗讀”一線貫穿讀、說、析、品、評,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

2、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採用小組合作,突出教師的點撥與小結。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基調,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氣勢。

2、理解文中短句的運用及比喻、排比、反覆修辭的作用。

3、通過學習感受生命與力量的美,深入體會作者所歌頌的生命力量。激發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做優秀的文化傳承者。

學習重點:

1、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

2、理解各種修辭的作用,熟讀成誦重點句。

學習難點:

引導學生深入領會作者所歌頌的生命力量。

教學方法

誦讀法、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出示安塞腰鼓的圖片,)請同學們去看一幅圖片,這是(腰鼓),它屬於哪個地區(陝北),這是靜態的安塞腰鼓,那麼動起來的安塞腰鼓是何其壯觀、何其豪放啊!(放舞動的安塞腰鼓的視頻,放完後)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着陝北高原民衆憨厚朴實、悍勇威猛的個性。(師說,然後學生讀“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歷史。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爲“天下第一鼓”。)(黑色字屏幕出現)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劉成章的《安塞腰鼓》,去感受它的風采,它的魅力。 (板書課題)

二、字詞擂臺賽(會讀、會寫生字詞)

1、老師手中拿着本課的生字卡,如果你認識,你就勇敢地站起來讀,如果讀對了,其他同學跟讀兩遍。(利用生字卡檢查字詞)

2、我們學習字詞要做到溫故而知新,請看屏幕,齊讀兩遍。(看屏幕齊讀兩遍)

三、走進錄音棚

1、談談安塞腰鼓:看來大家預習的不錯,請用一個詞語或句子來形容你讀完本文的感受。 (根據本文學生的理解把幾個關鍵詞板書到黑板上,)文中的哪些句子或段落能體現這些感受?預設;

(1)如果第一個學生讀的很好,其他同學進行評價好在哪裏?點撥:他完全可以是一名播音員了,注意了讀音、節奏、重音情感。

(2)如果第一個同學讀的不好,例如情感不到位,(上面兩種情況不管出現哪一種,順勢而推)我們來感受一下名家對於安塞腰鼓的朗誦。(播放視頻)

2、我是小小播音員:預設幾個段落,指導學生朗讀;

(1)第7段,從一路高昂和先緩慢後高昂兩個不同方面進行指導,來理解安塞腰鼓帶給我們的感受。

(2)文章反覆出現的核心句子朗誦示範,不同的重音停頓,效果不同。

(3)29、30段舒緩的語氣去讀,讀出靜中的動感想象。

四、我是小小評論家

過度:好一個奔放的動作、鏗鏘的節奏、壯闊場面的安塞腰鼓!正源於此,安塞腰鼓被選入16屆亞運會的開幕式,(第十一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迴歸慶典、世博會、建國50年大慶等重大活動會演,知名度大增,紅遍神州,成爲安塞對外宣傳的象徵。)我們能不能說好一篇《安塞腰鼓》?請用“這篇文章好在——”結合具體的句子談出自己的理解。(多媒體出示)預設:如果學生說的方面很多,教師此時可以出示幻燈片這篇文章好在;

1、用詞。如:動詞、疊詞??

2、修辭。如:排比、比喻、反覆??

3、句式。利用短句的形式

4、動靜映襯。

學生有自己的見解,然後多讀,通過讀體現自己的理解。

最後教師點撥:比喻使語言更形象,排比使語言更增強語勢,形象與氣勢並存。正是因爲短句,才使文章的語言變得鏗鏘有力,抑揚頓挫。文字多麼值得玩味呀,趣從文生。文章最後爲什麼又歸於靜寂,這是符合我們學習的規律,由動到靜,讓我們在靜中去想,在靜中閃動,以靜襯動,動印痕於心!教師根據學生的補充適當點撥;

1、從用詞方面說;

(1)“緊貼在他們身體一側的腰鼓,呆呆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擬人手法形象地寫出了安靜時安塞腰鼓的狀態。

(2)“茂騰騰的後生”“噝溜溜的南風”中的“茂騰騰”“噝溜溜”用得好,好在疊詞的運用使語言親切富有韻味。

2、從句式上說

“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昇華!”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們使文章語句鏗鏘,氣勢強勁,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從修辭上說

(1) “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寫得好,好在比喻使對象更加形象具體,從而鋪排出一系列異彩紛呈的畫面。

(2)文中的反覆用得好,好在使語言節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樣的排比增強了語勢,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氣勢。排比,是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密切關聯的一組句子或詞語排列起來,以增強語勢,加深感情。本文有句內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

(l)句內部的排比:“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

(2)句與句之間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3)段與段之間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

4、從寫法上說;

(1)能使人產生了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內涵。例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

(2)動靜結合。例如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的靜態描寫

5、文章的情感:本文通過一系列對安塞腰鼓讚美的語詞,來表現對安塞腰鼓的讚美,同時讚美安塞腰鼓給人的激情和力量,讚美黃土高原,讚美強健有力充滿希望的黃土地人民。

五、主題探究,做文化的小使者

文章僅僅是在寫安塞腰鼓嗎?他爲什麼要寫?讓我們走進劉成章,(劉成章,當代詩人、散文家、共產黨員,陝西省延安市人。他的第一篇散文《轉九曲》獲得了散文優秀作品一等獎。散文集《羊想雲彩》和散文《安塞腰鼓》獲魯迅文學獎。 “陝北生來陝北長,因爲你魂牽這地方”——就“寫陝北”來說,怕誰也寫不過劉成章了。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風情”作者是陝北人,在他的生活中安塞腰鼓不陌生,我們從其字裏行間看到的是他對黃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無限神往和傾心愛戀。唯有如此,他才寫的酣暢淋漓,曲盡其妙。老師寫了一首小詩,與大家分享。

好一個安塞腰鼓,這是生命和力量的渲泄;

好一個安塞腰鼓,這是人情和自由的揮灑;

好一個安塞腰鼓,這是文明和文化的傳承;

好一個安塞腰鼓,這是慷概激昂和氣壯山河的時代之歌;

好一個安塞腰鼓,這是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精神和魂魄!

我們一起讀起來,希望每一個同學都做一名文明文化的傳播者和傳承者!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5

第 一 單 元

1、北京的春節

1.會寫“醋、餃”等15個字,會寫“臘月、展覽”等35個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老北京春節的習俗,感受節日的熱鬧氣氛,理解節日習俗中的民族文明和傳統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瞭解詳寫、略寫的好處。

- 第一課時 -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你們喜歡過春節嗎?說說理由。(喚起學生對春節時熱鬧喜慶氣氛的回憶。)

2.板書課題,交流作者信息。

3.導入新課:現在,我們就跟隨作家老舍走進老北京,過一個“京味兒”十足的春節,感受獨特的民風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提出讀書要求:朗讀課文,小組內合作認讀本課生字、新詞。

2.指名讀生字、新詞。

着重指導:正(zhēng)月 摻和(chān huo)

3.指導書寫課後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導“醋、宵、戚、駱、駝、滸”,並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範。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說一說這篇課文寫了什麼內容。(老北京過春節的情景。)

2.再默讀課文,想一想:按照老規矩,北京人是怎麼過春節的?自讀課文,然後小組討論,完成下表。

時 間 風 俗 習 慣

臘月初八 熬臘八粥,泡臘八蒜

臘月初九到

臘月二十二 孩子:買雜拌兒,買爆竹,買各種玩意兒

大人:預備過年的物品

續表

時 間 風 俗 習 慣

臘月二十三 過小年,放鞭炮,吃糖

過了二十三 大掃除,把吃的預備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貼對聯,貼年畫,燈火通宵,放鞭炮,吃團圓飯,守歲

元旦

(舊時指農曆

正月初一) 鋪戶關門,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孩逛廟會

正月初六 多數鋪戶開張,夥計們可以輪流去逛廟會、逛天橋和聽戲

元宵節 看花燈,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節結束

3.學生彙報。

4.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開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結束。本文都提到了哪些日子?哪些日子寫得詳細呢?再討論一下這樣寫的好處。

(本文提到的日子有: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節、正月十九等。詳細寫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正月初一>、元宵節。這樣寫的好處:重點突出、詳略得當、主次分明,能夠使讀者對北京人過春節的風俗習慣有更深刻的瞭解。)

四、交流探討,感受年味。

1.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北京人過得是這樣熱鬧、開心,文章字裏行間都瀰漫着濃濃的年味。選擇春節中你印象最深的一個日子,反覆讀一讀,說說能品出年的什麼味道,在空白處做批註。

2.小組內交流,說一說自己喜歡的節日活動或印象最深的部分。

3.全班交流。(重點關注“京味兒”語言。)

五、課堂小結。

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紅紅火火、熱熱鬧鬧)

- 第二課時 -

一、複習故知,導入新課。

1.指名朗讀生字、新詞,檢查生字、新詞掌握情況。

2.請按順序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課文主要介紹了老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開始直到正月十九結束。人們在臘八那天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除夕非常熱鬧,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元宵節是春節的又一個高潮,正月十九春節結束。)

3.導入新課: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感受到了老北京春節的熱鬧氣氛。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熱鬧而又喜慶的老北京的春節,好不好?

二、品讀課文,感受節日氣氛。

在詳寫的這些內容中,你最喜歡哪一個部分呢?深入讀讀,勾畫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語句,結合自己過年的感受,談談自己的體會。(學生自由讀後交流。)

(一)臘八:

課件展示句子,感受作者生動形象的比喻、用詞的簡潔和巧妙。

①“在臘八這天,家家都熬臘八粥……農業展覽會。”

從“家家都”可以看出人們對節日習俗的重視。

“農業展覽會”是說臘八粥裏的米、豆、乾果種類很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開展覽會一樣。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寫出了臘八粥的材料極其豐富。(課件演示臘八粥的圖片。)

②“把蒜瓣放進醋裏……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

“翡翠”寫出了蒜瓣的顏色,“辣”字寫出了醋的味道,這樣的色味雙美當然讓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讓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詞的簡潔、巧妙。

(二)臘月二十三:

1.指名讀第5自然段,說說人們在臘月二十三的主要活動。(放鞭炮,吃糖)

2.說一說臘月二十三爲什麼是過春節的“彩排”。(天一擦黑……過年的味道)

(三)除夕:

1.指名讀第7自然段,說說除夕給你什麼樣的感覺。(熱鬧)

2.你們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除夕真熱鬧”?

①人們的活動。

人們做年菜、穿新衣、貼對聯、貼年畫、放鞭炮、吃團圓飯、守歲等活動表現了除夕的熱鬧。

理解“守歲”:一重意思,年長的人守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思; 二重意思,年輕的人守歲,則是祈盼父母長壽。

②味、色、聲的描寫。

“到處是酒肉的香味”“紅紅的對聯”“各色的年畫”“鞭炮聲日夜不絕”,作者從味道到色彩到聲音對除夕這一天進行了全方位的描寫,無不體現出除夕的熱鬧,也讓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觀察的細膩。

3.除夕這一天,你以前是怎麼過的呢?打開記憶的閘門,讓我們分享你的快樂吧!讓學生自由發言。

4.指導朗讀:想象一下文章中描繪的熱鬧場面,有滋有味地讀讀這一段。

(四)元旦(舊時指農曆正月初一):

1.指名讀第8自然段,理解“截然不同”的意思。(形容兩件事物毫無共同之處。)

2.說一說“元旦(舊時指農曆正月初一)”與“除夕”有什麼截然不同之處。

課件演示:“鋪戶……全城都在休息。”

3.這樣的“截然不同”讓我們感受到了什麼呢? (悠閒)

4.你們還從哪些地方感受到元旦(舊時指農曆正月初一)人們的悠閒自在?

人們的活動:男人們,女人們,小孩們,小販們。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人,或走親訪友,或逛廟會……都是那麼快樂輕鬆自在。

5.指導朗讀:讀出輕鬆自在的感覺。

(五)元宵節:

1.元宵節的特點是什麼?(處處張燈結綵,像辦喜事,紅火而美麗。)

2.哪些內容描寫了元宵節的燈?這些燈有什麼特點?

3.用“有的……有的……還有的……”這個句式說說元宵節上還有什麼燈,並寫一寫。

4.作者用這麼多的筆墨寫燈的數量多、種類多,其用意何在?(突出元宵節的熱鬧)

5.朗讀這一部分,讀出元宵節的熱鬧。

三、領悟寫法,拓展延伸。

1.快速瀏覽課文,從哪兒能體會到作者對年文化的熱愛?

(引導學生從具體語句中,感受老舍將自己的情感融於平易簡約而又頗有些幽默的口語化語言之中的寫作特點,如“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等。)

2.對比閱讀鏈接,體會文章抓住主要特點來描寫北京春節的方法,對老北京人過春節的風俗習慣有更深刻的瞭解。

(老舍先生《北京的春節》語言通俗直白,如一位長者侃侃而談,清淺素白中流露出了對生活的熱愛,對除夕這一天熱鬧場景的描寫順序井然。舒乙的《北京的春節》描繪的是祭竈、吃春餅等風俗習慣,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與美好,表達了作者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斯妤的《除夕》重點描述了一家人在除夕這一天的忙碌,介紹了閩南的春節習俗,忙碌中透露出溫馨與喜慶,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3.聯繫生活,寫一寫你是怎樣過春節的。

北京的春節

臘八 忙碌 詳略得當

課前設置預習方案,讓學生蒐集春節習俗,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臘八粥

1.會寫“臘、粥”等15個字,會寫“糊塗、攪和”等9個詞語。

2.朗讀課文,想象八兒的饞樣兒。

3.瞭解課文的內容,說說哪部分寫得詳細,哪部分寫得簡略,想想這樣寫的好處。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

4.找出文中描寫細膩的句子,體會其表達效果。

- 第一課時 -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在上節課中,我們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看了北京的春節,其中提到了一種臘八那天會吃的食物——臘八粥。民間有句俗語“臘七臘八,凍掉下巴”,這說明在臘月天氣很冷。於是,產生了一種民俗,在臘八這一天要喝臘八粥,把下巴粘牢。這就是臘八粥的由來。

2.在你的心目中臘八粥是什麼樣的?談談你對臘八粥的印象。

3.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就跟着沈從文一起去品嚐一碗熱騰騰的臘八粥。

4.板書課題,介紹作者和作品。

二、檢查預習,掃清字詞障礙。

1.指名讀生字、新詞。

着重指導:唾沫(tuò mo) 孥孥(nú nú)

2.指導書寫課後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導“膩、 灌、褐、筷”,並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範。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說一說這篇課文圍繞“臘八粥”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本文圍繞八兒等着吃母親熬煮的臘八粥的經過,展現了一幅淳樸、和睦、溫馨的圖景,表現了一家人的其樂融融。)

2.通讀課文,你認爲整個小故事可以分爲哪幾個部分?能否用小標題概括故事情節?(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喝粥)

3.說一說哪一部分寫得詳細。(等粥)哪一部分寫得簡略?(吃粥)

4.找出自己喜歡的部分,小組內讀一讀,談一談你的感受。

四、課堂小結。

初讀課文後,你感受到了什麼?(八兒天真、可愛、嘴饞,臘八粥香甜誘人、惹人喜愛。)

- 第二課時 -

一、複習故知,導入新課。

導入新課:這節課,咱們繼續學習作家沈從文筆下的文章——《臘八粥》(師生齊讀)。讓我們再一次走進這一幅細膩獨特的臘八風俗畫。

二、精讀課文,體會情感。

(一)品讀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請一位同學朗讀文章第1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作者寫臘八粥時,爲什麼要花費那麼多的筆墨去列舉臘八粥的原料?(寫出了臘八粥的材料豐富。)我們在上節課也曾經提到過關於臘八粥的句子,回憶一下。

從中你可以感受到臘八粥吃起來一定如何?(美味可口)

2.那麼作者是如何描寫臘八粥的美味的呢?(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臘八粥在鍋裏煮的狀態,還有臘八粥的香氣。)

3.寫臘八粥的材料和煮的狀態除了能夠襯托臘八粥的香甜可口,還有什麼作用?(爲後文的故事情節做鋪墊。)

(二)品讀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那麼多人都喜愛臘八粥,八兒也是其中的一員。那麼面對這樣的一鍋粥,八兒又是如何表現的呢?

自讀第2~8自然段,畫出描寫八兒的語句,體會一下八兒的心理是怎樣的?作者是如何表現的?

①“喜得快要發瘋”:心理描寫,略帶誇張的手法,寫出了八兒的興奮。“眼睛可急紅了”:神態描寫,寫出了八兒的迫不及待。“‘那我餓了!’,八兒要哭的樣子”,語言和神態描寫,寫出了八兒的迫不及待。

②從八兒的心理、神態、語言中能感受到八兒有什麼特點?(天真、可愛、頗有童趣)

(三)品讀第三、四部分(第9~19自然段)。

1.朗讀第9~13自然段,從八兒與媽媽的對話中,你能感受到八兒的心理和人物特點是怎樣的呢?

(八兒急切地想要吃到臘八粥,但是隻能苦苦等待;看到臘八粥淡淡的煙氣後,開始猜想鍋內的情景;但是同時也沒有隻想着自己,也想到了自己的家人。所以八兒不但天真可愛,而且也孝順體貼。)

2.從媽媽對八兒的回答中,你能感受到什麼?(媽媽是非常疼愛八兒的。)

3.從這段富有生活氣息的對話中,我們還能感受到八兒與媽媽之間濃厚溫馨的親情。

4.一位同學朗讀第14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八兒猜想的臘八粥是怎樣的呢?畫出相關句子並進行品析。

①“飯豆……腫脹了吧”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想象中豆子發脹飽滿的狀態。

②栗子、花生仁煮得軟糯稀爛。

③哪個詞可以形容八兒想象中的臘八粥?(妙極了)

④這段猜想有什麼作用?(寫出了八兒對臘八粥的猜想,爲八兒實際看到臘八粥做鋪墊。)

⑤寫出八兒怎樣的心理?(憧憬、渴望的心理)

5.當媽媽把八兒抱起來以後,他終於看到了臘八粥的廬山真面目了。媽媽煮的粥究竟是怎樣的呢?作者是怎樣描寫的?齊讀第15~17自然段,找出相關語句。

①栗子跌進鍋,飯豆煮得腫脹,花生仁兒脫了紅外套,鍋巴圍了鍋邊成一圈兒,粥的顏色是深褐。

②作者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臘八粥內各種東西的狀態。

6.你覺得當八兒看到這鍋粥的時候,心裏是怎麼想的呢?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①“他驚異得喊起來了”——感到驚訝。

②“怎麼,黑的!”——有點嫌棄,覺得臘八粥很髒。

7.看到八兒有這樣的反應時,媽媽是如何表現的?(“撿了一枚大得特別嚇人的赤棗給了八兒”。)

從媽媽的行爲中你能感受什麼?(媽媽對八兒的疼愛。)

教師小結:在第三、四部分中,八兒的心理髮生了哪些變化?(迫不及待—等待—憧憬—驚訝—嫌棄)

(四)品讀第五部分(第20~21自然段)。

最後八兒終於喝到了臘八粥。作者又是怎樣來寫喝臘八粥的呢?畫出你覺得寫得好的句子進行賞析。

①“靠着”、“斜立”、筷子“擺”成十字,動作描寫。

②“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外貌描寫,寫出了八兒喝飽了以後滿足的樣子。

③“半碗陳臘肉,八兒的爹同媽也都奈何它不來了”,八兒的父母也喝得十分滿足,通過對人們喝完臘八粥後狀態的描寫,表現出臘八粥的美味。

三、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雖然文章的標題是《臘八粥》,但讀完全文後,我們發現文章詳寫的部分是第二部分,等臘八粥,而喝臘八粥則略寫。爲什麼?

(通過寫熬製臘八粥的過程,表現八兒和家人其樂融融、溫馨和睦的家庭氣氛。)

2.作者的寫作目的並不是寫臘八粥的美味,而是通過描繪這個生活場景體現普通百姓對生活和家庭的熱愛。

3.作者筆下的臘八粥讓人垂涎欲滴。再讀讀課文第1自然段,仿寫一種你最喜愛的食物。

臘八粥

孩子天真可愛

教學時重在通過對主人公八兒的語言、動作、神態及心理描寫,體會八兒迫不及待地想喝臘八粥的饞樣。運用邊讀邊想象的方法,讓學生充分讀書,談讀書感悟,充分喚起學生的認知體驗,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2、正確把握豪豬的特點。

3、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悟關於人類生存的啓示。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悟關於人類生存的啓示。

【教學難點】

學習抓住特點介紹動物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什麼叫紳士?在你心目中紳士有哪些表現?(學生自由發言)

2、多媒體展示豪豬圖片,讓學生觀察、總結豪豬的外形特點。

豪豬這種得天獨厚的紳士爲什麼會有絕種之憂呢?讓我們來學習課文,探尋“森林中的紳士”——豪豬生存的奧祕,

二、瞭解作者

茅盾的原名沈德鴻、字雁冰,1896年生於浙江桐鄉。1920年開始文學活動,曾與鄭振鐸、葉聖陶等人一起組織文學研討會。1927年發表第一部中篇小說《幻滅》,它與相繼問世的《動搖》、《追求》合爲總名《蝕》的三部曲,引起強烈的反響,1933年的長篇小說《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你喜歡豪豬的哪些特點?讀一讀,畫一畫。

例如:

1、中間保持相當的距離。紳士相處還是模仿豪豬的“待人接物”的,即需要保持距離。

2、它的活動範圍不超過三四里地。一連幾星期,它只在三四棵樹上爬來爬去;……它那件特別的長毛大衣會保護它的尊軀。

3、紳士式的“鎮靜”。

四、精讀課文、質疑探究。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合作探究,

1、豪豬的“紳士風度”有哪些表現?(結合整體把握所提出的問題,讓學生總結歸納)

歸納:從“待人接物”的方式、對敵人的戰術和獨自的無病呻吟等幾方面突出表現了它的“紳士風度”。豪豬的“待人接物”很有分寸,始終保持距離。豪豬長得和藹可親,瀟灑悠閒,“很有教養似的邊走邊哼”。豪豬的日常起居,“活動範圍不出三四里地”。從樹上倒栽下來,也很從容。受到攻擊時,仍不失“紳士風度”。豪豬的“無病呻吟是玩玩的”,是無目的的“安安逸逸”。

2、“森林中的紳士”——豪豬,代表了怎樣的一種生活方式?你喜歡這樣的生活方式嗎?作者爲什麼說這種生活方式“叫人看了寒心”?

歸納:

a、豪豬,代表了一種懶散而悠閒的生活方式。

b、學生自由回答,教師引導學生要追求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

c、在生物進化優勝劣汰是客觀存在,如果生物自身不能更好地適應環境,一味地“逍遙自得,無所用心”,面對天敵只能消極地“捱打”,就必然影響其生存能力,即使沒有大的地質變遷、天敵的攻擊,最終也必然會導致其自身器官機能的退化,避免不了滅絕的境地。從豪豬的特性延伸到人類,不也是同樣的命運嗎?因此,作者對豪豬“那種太懶散而悠閒的生活方式”是不滿的。

五、品味傳神的語言。

文中對豪豬的描寫很傳神,你能否找出來並說說你喜歡的理由。(教師舉一例,學生獨立尋找品味)

例如:

a、“它的瀟灑悠閒,實在也到了殊堪欽佩的地步:可以在一些滋味不壞的灌木叢中玩上一個整天,很有教養似地邊走邊哼,逍遙自得,無所用心,宛然是一位樂天派。”

(突出表現了豪豬的生活方式悠閒自在,逍遙自得,頗具紳士風度。)

b、“它躺在樹枝間,從容自在地啃着樹皮,啃地倦了,就打個瞌睡;要是睡中一個不小心倒栽下來,那也不要緊,它那件特別的長毛大衣會保護它的尊軀。”

(能吃能睡,甚至邊吃邊睡,吃、睡均從容不迫,豪豬的憨態躍然紙上。)

c、“它從掩蔽部抽出了鼻子,拼命低着頭(還是爲的保護鼻子),倒退着走,同時猛然揮動尾巴,這樣‘背進’到了最後一棵樹,它就笨拙地往上爬,爬到了相當的高度,自覺已無危險,便又安安逸逸躺在那裏啃起嫩枝來,好象根本沒有發生過什麼事情似的。”

(笨拙的樣子令豪豬更可愛了,而大敵當前卻仍不忘記,可謂從容鎮定。)

六、拓展延伸,課堂練筆

用簡潔的語言寫出:豪豬的生活方式給你怎樣的啓示?(30左右)

七、作業佈置

寫一種你喜歡的小動物,重點寫出它的可愛之處。(注重擬人手法的運用,字數在200字左右)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7

“班級紀念冊”教學設計

一、教學要求

1.通過製作“班級紀念冊”,培養學生熱愛母校、珍惜同學情誼的思想感情,培育團隊精神。

2.以生活爲本位,啓發學生從自己的經歷中選取作文材料;開拓思路,使他們體會到:同一題材,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寫出不同的作文。

3.說寫結合,完成兩篇作文:

(1)介紹照片中的“我”;

(2)爲同學的照片寫一份說明(照片中的“他”)。

二、教學安排

1.導語。

你們即將離開生活了多年的母校,告別朝夕相處的同學,必定有些依依不捨。爲了給母校留下一個永久的紀念,建議你們每人挑選一張自己認爲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彙集成一本“班級紀念冊”送給母校。你們同意嗎?

但是,光有照片還不夠,建議你們各自爲自己的照片寫一點說明,附在其中,好不好?

2.範例及講評。

你爲什麼帶這張照片來?它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它能說明什麼?先想一想,誰願意說說?

講評重點:有無具體內容,是否介紹清楚。

板書:

圍繞一個意思要有具體內容特點介紹清楚

3.練習。

(1)獨立思考:這張照片是在什麼情況下拍的?其中有什麼故事?

(2)小組交流,練習口述。

4.大組交流。

請各小組推薦:哪位同學說得較好?

講評:進一步啓發思維,介紹各自的特點。

5.當堂習作。

限定時間,快速習作。

6.相互修改。

找一個朋友,徵詢意見,自行修改。

7.小結。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8

教學目標:

通過“散讀——朗讀——齊讀”等形式的讀,理解“天下事,人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們思考問題,決不能依靠推理來妄加猜測”的道理。

語文基礎知識積累目標:

“募”與“墓”“幕” “慕”的字形;“聊齋”“姑妄”“鐵耙”“坑穴” “無奈”的注音;多音字“漲” “模”;理解“頗負盛名”、“邏輯推理”、“屹立不動”的含義。

口語交際的訓練設計目標:

簡要概述文中尋找石獸的四種方法並根據簡易圖說說河中石獸是如何向上遊“走”的。

閱讀需要突破的核心問題目標:

怎樣理解:“天下事,人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們思考問題,決不能依靠推理來妄加猜測”這句話的含義。

寫作訓練的借鑑目標:運用舉例子的方法從不同角度說明事物。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導入,請同學們講講紀曉嵐這一人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二、沉浸文本,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試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學生概述文章內容:

文章通過對《河中石獸》一文的解說和運用現今的例子,告訴我們:天下事,人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們思考問題,決不能依靠推理來妄加猜測。

三、體驗文本,品味語句,理解課文。

學生默讀課文,圈劃文中教書先生和老水手講述尋找石獸的理由。

重點品味的段落:第四段、第五段、第七段和第十段。

分析課文過程中涉及的需要深入理解的重要問題;

1、請同學們找出文中尋找石獸的四種方法。

2、爲什麼人們和教書先生找不到石獸?

3、用自己的話說說老水手是怎樣具體分析尋找石獸的原理?

4、課文爲什麼還要舉“西雙版納”的事例?

5、根據課文內容,請你畫一幅連環示意圖,表示出水中石獸向上遊“走”的過程。

突破口;

正確理解天下事,人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們思考問題,決不能依靠推理來妄加猜測。

四、口語訓練

簡要概述文中尋找石獸的四種方法並根據簡易圖說說河中石獸是如何向上遊“走”的。

五、延伸體味

請2——3個同學交流生活中“人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現象。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9

製作班級紀念冊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以生活爲本,啓發學生從自己的經歷中選取作文材料,開拓思路,使學生體會到:同一題材,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寫出不同的文章。

過程與方法

說寫結合,完成兩篇小作文。 1、介紹照片中的“我”。 2、爲同學的照片寫一份說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製作“班級紀念冊”,培養學生熱愛母校、珍惜同學情誼的思想感情,培養團隊精神。

教學重難點

啓發學生從自己的經歷中選取作文材料。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同學們即將離開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告別朝夕相處的同學,必定有些依依不捨。爲了給母校留下一個永久的紀念,建議你們每人選一張自己認爲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彙集成一本“班級紀念冊”送給母校,好嗎?

二、範例及講評。

你爲什麼用這張照片?它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它能說明什麼?想一想,誰願意說一說?

講評重點:有吳具體內容,是否介紹清楚。

板書:圍繞一個意思要有具體內容,特點介紹要清楚。

三、練習。

1.獨立思考:這張照片是在什麼情況下拍的,其中有什麼故事?

2.小組交流,練習口述。

四、小組交流。

請各小組推薦:哪位同學說的較好?

教師講評,進一步啓發思維,引導學生介紹各自的特點。

五、當堂習作。

限定時間,快速習作。

六、相互修改。

找一個朋友,徵詢意見,自行修改。

七、小結。

八、把小作文修改、謄清。

第二課時(照片中的“他”)

一、直接導入。

上節課我們都向大家介紹了自己,這節課我們學習如何向大家介紹你的同桌。

二、範例及講評。

你的同桌叫什麼名字?他有什麼特長?在小學六年的學習生活中,他都取得了哪些成績?你怎樣評價他?

講評重點:層次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點?

板書:介紹一個人,要層次清楚地突出他的特點。

三、小組交流。

哪件事能表現出他的特點?

請各小組推薦:哪位同學說的較好?

教師講評,進一步啓發思維,引導學生介紹同學的特點。

四、當堂習作。

限定時間,快速習作。

五、徵求對方的意見,修改。

六、小結。

七、修改把小作文謄清。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0

難忘的啓蒙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閱讀文章,把握文章的主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培養自主、合作學習的品質和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老師對自己的關

教學重難點:

理解啓蒙老師的優秀品質,喚起學生對美好的小學生活的回憶。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我的老師》。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檢查預習

1、板書:知識做人

看到這兩個詞,讓你想到了什麼?

2、板書:難忘的啓蒙

啓蒙是什麼意思?老師的啓蒙爲什麼令作者難忘呢?

3、作者在文中寫與了哪些令他難忘的事情?

板書:抗日演講兩次批評寬容逃課

二、學習課文、體會內容

(一)抗日演講

1、哪些段落寫了抗日演講?

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3-5自然段,可以用心讀讀,可以拿筆圈畫,也可以小聲地與同桌交流,想想這部分寫了老師啓蒙我什麼?你從哪裏體會到?

2、指名交流板書:愛國

引導:那時我還小,不大懂得這件事可能帶來的後果,老師們知道嗎?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

3、爲了激發孩子們的愛國熱情,老師們顯然已把生死置之度外,這是何等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勇氣,怎麼不令學生敬佩?

齊聲朗讀第五自然段

(二)兩次批評

1、批評是老師常用的教育方式,即使好同學也不例外,作者在小學時有兩個強項――作文和寫字,爲什麼在這兩個強項會受到批評?

2、指名交流

“棠下離這兒有三里路,那裏的桂花香你們也聞得見,難道鼻子有這麼長?”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老師在告誡我什麼?板書:正直誠實

爲什麼老師說“對我來說,丙就是不及格”?這句話告誡我什麼?

板書:勤勉

3、對我的過錯老師絲毫不放過,表現了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指名朗讀老師對我的批評

4、豐富插圖內容:觀察畫面人物的動作、表情,根據課本描述,想象一下老師對我某次批評的具體情況,還可以說說受到批評後,我對老師說了些什麼?

5、雖然隔多年,但這樣的批評作者還是刻骨銘心。同學們,你在的小學中有類似的情景嗎?

回憶、交流

(三)寬容逃課

1、對學生的教育,老師一向很嚴格,但在作者印象中,老師對我們上日語課特別寬容,爲什麼?

2、聯繫課文討論,體會老師愛國情感。

(四)首尾段落

1、引讀:正因爲啓蒙老師的言傳身教感染着作者,因此作者一直嚮往教師這份神聖的職業。後來,作者沙健孫也走上了啓蒙老師走過的路,成了北京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當我站在講臺上――――

2、理解重點句:既然我的老師……開花結果呢?

老師播下的種子是什麼?這些種子開花結果是什麼意思?由這句話你想到了什麼?齊讀這句話

3、這一段與哪一段相互呼應?

指名朗讀第一段,你體會到了什麼?

4、齊讀第一段,體會作者的滿懷深情。

三、欣賞歌曲、昇華感情

1、的確,兒童純潔的心靈就像一塊未開墾的土地,啓蒙老師播下怎樣的種子,就會獲得怎樣的收穫。錢老師今天之所以站在講臺上跟你們上課,也深受我的啓蒙老師――楊老師的影響。我也經常想起一首歌――《長大後我就成了你》。今天我把它帶來與大家一起欣賞,讓我們把這首歌獻給天下所有的啓蒙老師。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1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的生字新詞。

2、初讀課文,理清課文的層次脈絡。

教學過程:

一、讀課題,介紹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作者資料。

教師和學生共同查閱並介紹有關列夫·托爾斯泰的資料。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偉大的作家,出身貴族,但是同情被剝削被壓迫的農奴。青年時期就開始文學創作,他全部的創作時間達六十多年。作品無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資本主義勢力的種種罪惡。他的代表作《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是世界文學中的不朽名作。

二、初讀課文,理清課文的脈絡。

1、《窮人》一文,講述的是什麼內容?(課文記敘了漁夫和她的妻子桑娜關心、同情鄰居西蒙,在西蒙死後毅然收養了她的兩個孤兒的故事,反映了窮人純樸善良的同情心和樂於助人的高尚品質。)

2、這是一篇記事的文章,課文可以分爲幾段呢?

3、學生討論,彙報。

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可以分爲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講述了在海上起風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魚的丈夫的歸來。第二段(3-11自然段)講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發現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段(12-結束)講述漁夫出海歸來,聽說西蒙死了,主動提出收養西蒙的孩子。

三、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1、自學:(學生自己學習,掌握生字音形義)

(小組合作學習,讀準字音,分析難記字的字形,交流對字義的理解)

2、教師教學。檢查自學情況,進行重點指導。

讀準字音:擱板、魁梧、蜷縮、黧黑

記住字形:“怨”上下結構,形近字有:苑、碗、腕;“熬”上下結構,形近字有:傲、嗷;“揍”左右結構,形近字有:奏、湊。

理解詞義:

呼嘯:發出高而長的聲音。

洶涌澎湃:形容水勢浩大,不可阻擋,也用來形容人的感情十分激動。

心驚肉跳:形容恐懼不安。

蜷縮:身體彎曲的縮着。

四、作業:

1、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抄寫生字新詞。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2

【學習目標】

1.讀讀記記“傳奇、咆哮、柔順、象徵、妖魔、恐怖、一無所有、鬨堂大笑、能歌善舞、讚歎不已、身無分文、兩面三刀、別無所求、隨心所欲”等詞語。

2.朗讀課文,瞭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藝術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3.學習課文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學習重點】

1.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瞭解藏戲的形成,體會藏戲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

2.學習課文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教學難點】

通過獨立閱讀和交流探討,瞭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藝術獨特的魅力,豐富的文化內涵。

【教學時數】

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藏戲的有關圖片,配樂介紹:

師:藏戲是藏族的傳統劇種,它簡單到沒有舞臺燈光和道具,僅一鼓一?伴奏;複雜到每個角色都要帶着象徵身份的面具;它漫長到要演出三五天還不會結束……藏戲,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傳承下來。今天,我們就來了解藏戲是怎樣形成的,有着怎樣的特色。

二、整體閱讀,初步感知

1.閱讀課前導語,明確自讀要求。

2.默讀課文,注意默讀的速度。讀後劃出文中不懂的詞語,利用工具書或聯繫上下文想想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讀懂的詞語。

4.速讀課文,思考:課文哪些段講了藏戲的形成,哪些段介紹了藏戲的藝術特色。

三、朗讀品味,瞭解藏戲的特點

1.讀第一部分,初步瞭解藏戲的特點

⑴找讀前三自然段,說說你都讀出了什麼:

(藏戲有三個突出特點;世界上這樣的劇種很少,而藏戲是其中之一;連續三個排比式的問句,更加突出了藏戲的特點,其中還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⑵練習朗讀後,找學生朗讀,要求分別讀出藏戲的特色;藏戲劇種的稀少;中國擁有藏戲的自豪

2.讀課文第三部分,具體瞭解藏戲的特點:

⑴默讀8自然段到最後,找與第一部分相對應的具體描寫。

(8~16自然段寫的是藏戲戴着面具演出的特點;17~18自然段寫的是藏戲演出沒有舞臺的特點;19~20自然段寫的是藏戲一部戲要演出三五天的特點。)

⑵自由讀8~16自然段,說說你進一步瞭解到了什麼。

⑶看圖片,結合具體的面具,說一說顏色象徵了什麼,對角色的什麼特徵作了誇張。

⑷自由讀17和18

教案《新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藏戲》教案》,來自網!

自然段,結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來體會藏戲以廣闊的大自然爲背景,道具更是簡陋到了極點。

⑸你想看藏戲嗎,爲什麼?

(感受藏戲的自然、古樸、神祕這些獨特的魅力。結合看戲人,來體會輕鬆自然、隨心所欲帶給人們的藝術享受。)

3.師生合作讀,感受藏戲特點和相呼應的詳略得當的表達方式:

⑴師讀: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讀:8~16自然段。

⑵師讀: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在演出時沒有舞臺呢?生讀:17和18自然段。

⑶師讀: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的呢?生讀:20自然段。

⑷師生合讀:21自然段。

四、瞭解藏戲的形成

1.自讀後小組討論: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有哪些傳奇色彩?

2.師生共同交流小組討論成果:

⑴ 以弱抗強的傳奇:

年輕的僧人→兇險的自然。結合“數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馬脫繮般的激流中,許多試圖過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帶點的詞,來體會雅魯藏布江的兇險,一個年輕的僧人想爲百姓造福,要與天抗爭。這是勇敢的傳奇。

⑵ 創造奇蹟的傳奇:

一無所有→58座鐵索橋。通過7位姑娘組成的藏戲班子,以藝術和善良感召人們,大家由鬨笑到獻出人力、物力、財力,在江上建了58座鐵索橋,來體會這種齊心合力,人定勝天的傳奇色彩。

⑶ 藝術的傳奇:

僧人→藏戲的開山鼻祖。這人僅由7人組成的藏戲班子,開創了一個新的藝術流派,誕生了一個爲人們接受並讚歎的劇種。

五、教師小結:

師:我們祖國的許多地區、民族,都有着它們各自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是中華文化的奇葩。有着千年悠久歷史的藏戲藝術,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風雨洗禮之後,時至今日,猶如一朵盛開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蓮花,深深地紮根在西藏人民的心靈深處。藏族人民通過它歌頌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現實中的假、惡、醜。可以說,她是藏族羣衆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兒女創造的一個藝術奇珍。

六、課後拓展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藏戲的傳統戲劇藝術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大家課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類劇種,查詢有關的資料,瞭解這種戲劇的形成,體會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寫一篇說明文,儘量用上我們今天學到的說明方法。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3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你知道哪些民族古樂器?

2.課件出示編鐘圖片,問:這是什麼?

學生交流對編鐘的瞭解。

二、設置情境,確定學習目標。

1.準備選拔最佳解說員。

請全體解說員研究要解說的材料——課文語句。討論解說稿的大致條理。列一個小提綱。

2.學生默讀課文。瞭解課文脈絡。

3.交流小提綱。

簡要講述編鐘的歷史由來。

具體說明曾侯乙編鐘的基本情況。

基本情況包括

(1)曾侯乙編鐘的重要價值。

(2)曾侯乙編鐘的主要特點:一是造型設計精巧。二是音樂性能良好

(3)曾侯乙編鐘的演奏效果。

4.各解說員挑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琢磨一下,把認爲應該介紹的內容整理整理,最好能夠不看書向大家解說。

5.學生開始準備。

6.學生在學習小組中展示。教師隨機參與,指導評價方法。

【學生在課堂上高興地忙碌,是主動學習的最好的詮釋。而主動學習的平臺需要教師去隨手搭建,情境需要老師去精心營造。】

三、交流展示

各組選派能幹的選手或有特色的選手全班展示自己的解說內容。要求大家一起注意聽,可以模擬觀衆隨時提問。

相機指導學生

1.理解生詞。

2.理解重點語句。

如:“……是我國目前出土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從四個“最”和後一句的四個“方面”體會曾侯乙編鐘的重要價值。

關於曾侯乙編鐘的特點,課文是怎樣有條理介紹的……

通過什麼方法,介紹曾侯乙編鐘的演奏效果。(舉了倆例子。)

四、拓展練讀。

1.用一句話讚美曾侯乙編鐘。

2.設計一份曾侯乙編鐘演奏音樂會節目單。

3.有感情朗讀《編鐘賦》

編鐘賦

歷史的濃煙淡了

淡化爲氤氳的白煙嫋嫋

有雷霆從地平線滾過華夏

一縷民族的精魂

從土地裏

掘起永恆

時光靜默流逝

流逝成震動着的編鐘棒

……敲……

響了龍的信念

直了龍的脊樑

有思緒從亙古反饋而至

古城踏歌起舞了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4

教學任務:

1、學習本課2個生字,正確讀寫“蒸融 徘徊、旋轉 挪移”等詞語。

2、帶着自己的理解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品味字裏行間流露的感情,在讀中學習作者的語言表達方式。

3、體會作者對時間流逝的傷感、無奈惋惜和不虛度此生以及珍惜時間的感受。

教學重點:

抓住關鍵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時間

教學過程:

一、 揭題導入,檢查自習

1、 揭題

⑴、 板書課題:匆匆(提示不要匆匆忙忙的寫漏掉了一點)

⑵、 圍繞文題談話,這篇課文講的是什麼在匆匆?

2、 瞭解作者:

⑴學生交流收集到的作者信息

⑵介紹作者(出示課件)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認真傾聽配樂誦讀,要求:邊聽邊記,邊聽邊思考,凡是書上你認爲時間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記號,可以把自己的體會寫在旁邊。

2、課文主要將什麼內容?

三、檢查自學情況

1、 出示詞語:“蒸融 徘徊、旋轉 挪移”

句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

2、 自己讀一遍。

3、 指名讀

4、 有不同想法嗎?

5、 (特別指出:旋轉的轉,改變方向的時候讀

6、 zhuǎn。讀zhuàn而圍着一點,可以組成什麼詞?)

7、 “徘徊”是什麼意思?你是怎麼知道的?(提示理解詞語的方法:猜詞法、查字典等)

8、 “蒸”書寫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示範書寫)學生練寫,注意姿勢。

9、 指名屏幕上的讀句子。糾正全班齊讀。

10、 “確乎”可以換成哪個詞?(提示用換詞的方法也可以理解詞語的意思。)

四、再讀課文,領悟情感。

1、 想一想;文中哪些語句寫出時光匆匆一去不復返呢?

2、 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令你深受啓發的句子,找到這樣的句子反覆讀一讀,可以把你的體會寫在旁邊。

3、 指名談談自己的感受。

小結:同學們非常了不起,能從課文中看出這麼多道道來,而且也聽出了散文的特點。能讓你感受到的時光匆匆而逝的句子遍佈全文。這就是散文非常明顯的特點------形散神聚。

五、品讀句段,讀中悟情

1、以第一段爲例,指導讀書方法。(出示句段: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思想。)

⑴第一段誰讀懂了什麼?

⑵引導學生品讀句子,抓關鍵詞語,交流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的情感體驗。

⑶師生互動,讀議結合。帶着體會有感情的朗讀文段。

⑷回顧、總結品讀的方法,鼓勵學生在後面的學習過程中遷移運用。

3、 遷移運用,自主閱讀

⑴學生默讀2—5自然段,選擇自己感受最深或者特別喜歡的句子細讀並批註。

⑵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讀中體會感情,讀中感受作者的語言魅力。

⑶朗讀句段。

六、總結收穫,佈置作業

1、總結本課學習收穫

今天學得非常出色,也給老師帶來很多啓發,我們更感慨時光流逝,讓我們共同珍惜時光,珍惜生命。

2、提出問題,爲進一步研讀做準備。

3、佈置課後作業

⑴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句子或段落。

⑵收集關於珍惜時間的詩文、名言、警句。

⑶選擇下面的一個內容寫一寫。

l 按照課後的第三題要求寫幾句話。

l 寫一段話表達自己對時間的感受。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5

教學目標:

1.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全文,瞭解故事內容.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重點詞句,領悟文中所講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課文.

難點:讀通,讀懂文言文,能夠結合註釋理解疏通全文.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讀"單元導語"

1.瞭解單元學習重點.

走進課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獲得人生啓示的學習時要注意抓住重點句段,聯繫生活實際,領悟文章蘊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表達感悟的不同方法,並試着在習作中運用.

2.提示學期學習重點.

通過前幾年的學習,我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在這個學期的學習中,我們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認真地讀書作文,使各項語文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打開練習冊,以四人小組爲單位口頭完成各題,檢查學生預習的效果.

正式學文: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篇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於一體的文言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成語導入:"專心致志"這個成語你熟悉嗎誰能講講它的意思."專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全部精力.)這個成語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學弈》.(板書:學弈)

介紹孟子資料: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yú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後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爲"亞聖",後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爲"孔孟".他肯定人性本來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提出了"富貴不能_,貧_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論點.《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

3.釋題:"弈"指什麼"學弈"又是什麼意思呢("弈",本來專指下圍棋,"學弈"就是學下圍棋.現在的"對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於下圍棋.)

4.引導學生就課題質疑,及時歸納整理並板書:(1)誰學下棋(2)怎麼學下棋(3)學得結果怎麼樣(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5.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能給大家講一講《學弈》這個故事(不能照讀譯文,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二,初讀課文,讀通句子

1.(聽課文錄音)教師範讀課文,努力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從而感染學生,激發其誦讀興趣.

2.讀後學生評價,及時歸納出朗讀文言文的要點:一是讀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頓要得當.三,讀出不同句式的語氣.老師指導學生標出停頓的符號.

3.學生模仿教師自由練讀,讀通讀順爲止.(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反覆朗讀)

4.同桌互讀課文,互相正誤.

5.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如指名讀,賽讀,齊讀等,直到讀熟爲止.

三,精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讀文後註釋,標出重點的部分要求學生記憶.對照文後註釋,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遇有困難教師及時幫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討論每句話的意思,也可向教師請教.教師及時就文中比較難理解的詞句進行指導.

3.同桌互相講說故事內容.

四,自讀思考,體會文中道理

教師引導學生逐一解答就課題提出的問題

1.誰學下棋誰是老師――有兩個人學下棋,老師是全國最善於下棋的弈秋.

2. (這兩個人)怎麼學下棋――"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爲聽"(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着,可是他心裏總以爲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學得結果怎麼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雖然後一個人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

是什麼原因使"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引導學生理解:兩個人學習結果不同,並不是因爲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別,而是他們的學習態度不同——前一個專心致志,後一個三心二意.)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爲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學習應專心致志,不可以三心二意.)

五,聯繫生活,深化認識

1.聯繫生活實際,你能從這個故事中悟出什麼道理

(一個班級四十多個同學是相同的老師教的,有的同學學習成績很好,而有些同學成績不好,這是什麼原因呢這不是智力的差異,而是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是否專心致志.每節課都能專心致志地聽講的,學習成績優秀;上課時三心二意的,學習就落後.所以,我們在學習文化知識也好,學習技藝技能也好,都要以專心致志的態度去學,只有這樣才能學有所成.)

六,複述故事,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導入新課

1.請生背誦《學弈》.

2.板書課題:兩小兒辯日

3.介紹資料:《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列子》相傳爲列yù御kòu寇的論集.列禦寇,戰國時鄭國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憂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而《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

4.理解課題,質疑問難:(1)看了課題,你知道了些什麼(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兩個小孩;知道了這篇文章主要是寫兩個小孩辯日這件事)(2)看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些什麼(①他們爲什麼爭辯②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麼依據是什麼③他們辯論的結果是什麼教師及時板書學生提出的問題)

二,總結學法,明確目標

1.回顧學習《學弈》一文的過程,總結學習方法.

(1)理解課題,提出問題.(2)讀準字詞,讀通課文.(3)結合註釋,疏通文意.(4)解疑釋惑,體會道理.(5)複述故事,熟讀成誦.

2.明確方法,自主學習

_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注意語速要慢,適當停頓,到讀通順爲止.

(2)學生多種形式朗讀課文,師生及時評價.

_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1)對照註釋,弄懂詞句,理解故事的內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

(3)請學生參考註釋,複述故事,並根據學生複述的狀況進行即時疏通點撥.

3.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1)兩小兒爭辯的問題是什麼(太陽在早晨離人近還是中午離人近)

(2)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麼依據是什麼(①一小兒的觀點是:"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依據是:"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個小孩認爲太陽早上離人近,中午離人遠,他是根據不同時間太陽形狀大小來判斷的②另一小兒的觀點是: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依據是:"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爲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另一個小孩認爲太陽早上離人遠,中午離人近,他是根據不同時間裏的溫度來判斷的)

(3)他們辯論的結果是什麼(孔子不能決也.——孔子也不能判斷誰對誰錯.)

補充孔子的資料: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zōu陬yì邑(今山東曲fù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學生編成《論語》一書,流傳於世.

(4)對兩小兒所持觀點,你同意哪一種爲什麼(引導學生積極發表看法,保護他們大膽發表自己見解的積極性.)

(教師適時補充資料供學生閱讀:其實太陽早上和中午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①遠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時候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由於視覺的誤差.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羣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羣中則顯得大.同樣的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的太陽就顯得小了.B,同一物體白色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的時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顯得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②日初涼,日中熱的原因:A,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待的面積裏,直射比斜射熱量高.B,在夜裏,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

4.學了這個有趣的故事,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爲什麼

(1)兩小兒善於觀察,說話有理有據.

(2)孔子實事求是,儘管學識淵博,可是仍然"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引導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5.複述故事,熟讀成誦.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生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1,文言文兩則

一人專心致志(成功)

學奕

一人三心二意(失敗)

兩小兒辯日

日始出近——大如車蓋

一兒日中時遠——小如盤盂(大則近,小則遠)孔子不能決也

日初出遠——滄滄涼涼

一兒日中時近——熱如探湯(涼則遠,熱則近)

參考譯文。

學弈

弈秋是全國的下棋高手。他教導兩個學生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學生雖然也在聽弈秋講課,心裏卻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鵝要飛過來,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來。雖然他倆在一塊兒學習,但是後一個同學不如前一個學得好。難道是因爲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說:不是這樣的。

兩小兒辯日

有一天,孔子到東方遊學,看到兩個小孩爲什麼事情爭辯不已,便問是什麼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爲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另一個小孩卻認爲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些,而中午時要近些。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的時候看起來小而近的時候看起來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裏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的道理嗎?

孔子也不能判斷是怎麼回事。

兩個小孩笑着說:“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