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匆匆》教學反思

六年級語文下《匆匆》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W 次

思考時,日子便從腦中飄過;看書時,日子從書頁上跳過;玩電腦時,日子從鼠標上滑過;仰望天空時,她便伶伶俐俐地從悠悠的白雲中飛過。

六年級語文下《匆匆》教學反思

  【六年級語文下《匆匆》教學反思1】

學習了《匆匆》一文,學生無不爲作者合理運用比喻、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準確地描繪出時間從作者身邊匆匆流逝的感覺而拍手叫決。寫作特色值得學生學習。抓住這一契機,我設計課堂上每人想一句類似的句子,請幾個同學爲一組連說,組成一段話,自然水到渠成。課後又讓同學寫下來,有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學生在訪寫中寫到:

在默默的算着,四千多日子已經在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也滴在時間流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在玩電腦時,時間在那虛擬的世界裏度過;在玩跳繩是,時間在那上下晃動的跳繩間跳過;游泳時,時間在碧波盪漾的游泳池中泡過;聽音樂時,時間與音樂一併被我欣賞;吃飯時,時間則與米飯一併被我吞下。時間像永遠不停息的車輪,讓人不斷地與他爭先,如果沒有他快,便會被歷史的車輪無情地碾壓。所以,我們便要爭分奪秒的享受生活。

這樣的訓練形式培養了學生想象和創新的能力,提高了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二者的有機結合達到了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的目的。

  【六年級語文下《匆匆》教學反思2】

一直在糾結中,對於《匆匆》這樣的散文該如何教?孩子應該從中學習些什麼?“提高點”又在哪兒?

帶着忐忑與困惑,我經歷了第三次試教,按照原先的設計,分爲四個板塊進行:一、開門見山,引出“匆匆”;二、品詞析句,體味“匆匆”;三、研讀問句,思索“匆匆”;四、總結回顧,延伸學習。

一節課下來,學生的表現讓我出乎意料。一部分孩子對文本有着深刻而獨到的見解,我知道這是與孩子的閱讀積累分不開的。比如:在交流不理解的詞語時,一個孩子提到“遊絲”,另一個孩子立刻舉手幫助。她說曾從一本書上看到一個詞“氣若游絲”,聯想到文中的“遊絲”應該指細微的東西。當時,我對這個孩子能自覺主動聯繫所學知識的行爲給予肯定。還有的孩子在交流描寫時間匆匆的句子時,發現語言上的奧祕。比如:發現了排比句的使用增強了自己的表達效果,關注了動詞的巧妙運用,覺察到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刻畫了看不見摸不着的時間。

而老師所能做的呢?帶着孩子們在文字中游走,在讀與悟中徘徊,課堂形式單一,關注內容理解,忽略了語言文字的訓練。最明顯的問題是教師的角色依然是課堂的中的“首席”,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的“提高點”不明顯。問題多多,無從下手,始終超越不了以往課堂的禁錮,沒有真正體現“讓學於學生”。

最折磨的莫過於發現了問題,卻沒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此刻,我依然在苦苦掙扎着,試圖衝破窘境。李老師告訴我:“學會換個角度看。不能只是關注老師在課堂上怎樣教,關鍵是指導學生怎樣學。想清楚孩子們能從這節課上學到些什麼。把這些問題弄明白了,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靜下心來梳理着課堂上的問題,爲了完成教學進度,安排的內容多,容量大,匆匆的趕時間,學生的理解僅處於“空洞的說”,並未真正體味文中流露的心緒。其次,對於文章的表達特色,語言運用中的精妙,也只是淺嘗輒止罷了。孩子們究竟能從這篇文章中學到些什麼?走馬觀花般遊歷,沒有給他們提供成長的好平臺。

李老師建議我從小處着眼,細節入手,關注“語用”。我將本節課教學重點放在課文的三、四小節上。在第三小節的教學中,着重引導學生髮現用詞的精妙,在換詞練習中,對句子進行對比賞析,發現作者用詞的“精準”。提醒學生關注敘述順序,給予方法上的指導,進行背誦。在第四小節的教學中,體會“問句”的好處。引發討論:爲什麼連用六個問句?從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一個個問號的背後,流露的是作者無法挽留時間的無奈,惋惜與不甘心,進而有感情地誦讀這詩一般的語言。

我嘗試換個角度看問題,換個角度來設計。我又一次地進行着教學預設,面對鮮活的學生,不可預知的課堂,不知道會有怎樣的“生成”?我依然在忐忑中尋找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