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匆匆》語文教學反思

《匆匆》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5W 次

《匆匆》語文教學反思

《匆匆》語文教學反思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匆匆》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匆匆》語文教學反思1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着“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爲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

文章創作於二十年代,在表達上與現代文章有所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文中運用了各種修辭方法,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適合朗讀,因而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課堂實踐,我覺得有些環節落實的較好,而有些地方還不盡人意。

首先,能較好地創設情境。上課伊始,引背《長歌行》,並讓學本課文質兼美,是學習語言的典範。我教學本課以讀爲主線,由以讀《長歌行》導入新課;以讀激情:時間匆匆而逝的無奈之情,沒有把握好時間的惋惜之情、自責之情;以讀導練,“你在…… 的時候,……從 …… 過去 ”,練習說話,創新運用,以表達學生讀文後的獨特感受。

在這一堂課的教學中,我認爲做得較好的是:

1.整體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調,在讀中使讀者與作者、文本對話。

2.和學生一起欣賞、品味了文章的語言美及探究了它的表現美。

3.使閱讀中領悟到的語言表現形成遷移到了寫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過程”。人們常有這樣的體驗:當讀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個動人的情節時,往往會熱淚盈眶或黯然神傷。爲什麼?那是因爲閱讀者帶着強烈的閱讀主體的個性特徵,閱讀時融進了自己的獨特情感、理解和體驗。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重視指導學生用心靈誦讀,融入角色,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會受到情感薰陶,會享受到審美的樂趣。

其次,交流不夠。課堂應該成爲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生與文本交流的平臺,而這種交流的引發還是離不開提問。因而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應該成爲學生課堂交流的依據。爲了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在備課時,我採用了課前預習提示中的問題: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們看出了一個什麼問題,對於這個問題,作者有沒有作出回答。並且在學生確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後又追問:作者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爲這個問題可以統領全文,讓學生充分交流起來,但在實際上課中,這種“提問”沒有轉化成“交流”,同學們沒有動起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覺得所提的“問題”是有價值的,只是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我不能融會貫通地遷移、引導,導致師生交流不夠充分,沒能激發起學生地交流熱情。因而,問題的設計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學時機更重要。

課堂上更多的是教學機智,是動態生成,爲了不使每一節課匆匆而逝,我還要不斷地深入學習。

《匆匆》語文教學反思2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着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爲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

文章創作於二十年代,在表達上與現代文章有所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文中運用了各種修辭方法,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適合朗讀,因而在教學設計時,我採用讓學生自讀自悟的方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課堂實踐,我覺得有些環節落實的較好,而有些地方還不盡人意。

一、有效的課前預習,促進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五至六年級的學生要能根據需要蒐集信息、幫助自己理解課文。《匆匆》這篇文章寫於二十世紀的二十年代。當時的作者剛剛二十出頭,大學畢業,正是大展宏圖之時,但社會的動盪,令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作者不甘心就此碌碌無爲,但又找不到奮鬥的目標,心情特別壓抑,因此寫下了這篇散文。我讓學生在閱讀文章之前瞭解這一背景,對學生理解課文有很大幫助。其次,瞭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相關代表作,又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面,同時能進一步領略朱自清先生樸實而又細膩的文筆,在頭腦中留下優美的語言,留下美好的情感。因此,在學習課文之前,我有目的地佈置學生進行預習:

1、通過資料的收集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以及朱自清寫《匆匆》的時代背景。

2、自學課文生字新詞,讀通課文,初步感受散文的語言表達。

3、劃出自己不能完全讀懂的句子,在書上提出自己的問題。

這一環節的安排,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促進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拉近了作者作品與讀者的距離,使學生能站在作者所處的環境中去想作者所想,與作者產生共鳴,更加深刻地體會作者當時孤獨無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遊離於作品之外。

二、讓學生自讀自悟,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閱讀課文。教學的一切成果都要通過學習者自身的發展來體現,而學習者自身的發展是不可替代的。教師更是不能越祖代苞,要把課堂實踐的機會留給學生。

因此,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便放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進一步理解課文。有的學生提出可以根據課後思考與練習去學習課文,有的學生則採取反覆誦讀的方式來理解課文,並把喜歡的段落背下來;有的學生喜歡一邊讀一邊寫,把自己在閱讀中對部分詞句的理解批註在書上。

我讓他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一環節的安排,充分關注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絲毫沒有把老師的理解強加給學生,讓學生充分享受讀書的快樂,享受到了屬於他們自己的實踐機會。事實證明,學生的感受確實是獨特的,也是有一定的深度的,有的學生特別喜歡第一節,並在邊上批註從這一小節的描述中,我發現作者是個心思細膩的人,被常人所忽略的自然景物的新陳凋謝,到了作者眼裏,竟成了他抒發情感的材料。

由此,我想到了一句古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有的同學根據課後習題要求,模仿作者來描寫一天裏時間轉瞬即逝的蹤跡,遊戲的時候,日子從歡聲笑語中淌過;閒聊的.時候,日子從閒聊的嘴邊滑過;敲擊鍵盤的時候,日子又從鍵盤上溜過有的學生在八千多日上打上問號,提出這裏的幾千多日是虛指還是實指?有的學生則對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中的他們提出問題:這裏的他們指的是誰?我不時在行間巡視,瞭解學生閱讀情況,存在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從而在下一環節的指導上能做到有的放矢,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和幫助。

三、重視有效交流,訓練學生的合作意識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倡導合作的學習方式。因爲未來的社會裏,所有密集性產業都需要通過員工的精誠合作來完成,合作既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又能讓學生學會取他人之長,補已之短。

因此,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我組織了兩次交流,一次是小組交流,按所坐的位置,四人一組,交流發表自己的學習感受,人人發言,互相補充,可以是談對課文的認識,可以是通過朗讀來展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不懂的問題,互相切磋。實在在小組裏無法解決的,就暫時擱下,等大組交流時再提出來。

以上是小組交流的第一個環節,第二個環節就是協商推選大組發言的人選和內容,這一環節由小組裏的組長負責,首先決定發言人選,其次根據組內的學習情況,把理解的最好的部分進行整理,讓發言人練習發言,如有問題也請他一起在彙報時提出,這一輪合作就注意了全體學生的參與與鍛鍊,做到了人人有發言權,人人有發言的機會,然後進行大組交流。在大組交流過程中,我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進行有機的組織、點撥。

比如,第一組的發言人悟的是對第一節的理解,那麼其它小組有沒有也是準備談這一節的?如有,就應該再讓他們來發言,補充對第一節的認識,如果老師覺得學生對部分關鍵詞語忽視了,那老師可以先問同學在這一節裏是否提出了問題?有,就讓學生提,沒有,就由老師提出來,讓學生思考,對學生在朗讀中的處理,教師不必強調一致,只要他讀得有感情就行,技巧方面易淡化處理。

比如有學生提出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時間中的他們指誰,我先讓同學自己思考,讓他們各抒已見,有的說,這個他們是虛指,有的說,這個他們指的是人的壽命,有的說這個他們指的是時間,那到底指什麼呢?我告訴學生,這裏的他們是代指時光老人所給予的一個人的壽限,但一個人究竟能活多久,我們彼此都無法知曉,朱自清也一樣,所以他在這裏用上他們一詞。

當然,本節課還有許多不足。

首先,盲目求全:

由於追求課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環節落到實處。這篇課文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正常的情況下,應該分二至三課時完成,但爲了顯現課堂的整體性,設計了一課時學完,確實密度很大,不夠科學。導致有些地方該拓展的不能拓展,該多讀的不能多讀。如讓學生談作者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這部分是本課的主要環節,應該讓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說,在讀中感悟、理解、領會,領會後再有感情地朗讀,並進行拓展練習,但由於時間所限,匆匆結束。

其次,讀得太少:

盲目追求學生的自讀自悟,重視學生的感悟,而缺乏朗讀指導,其實課後想想,此文的教學也可採用以讀代講法,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此課教學後,我提醒自己,語文課堂,要讓學生多讀書,爲了不使每一節課匆匆而逝,我還要不斷地深入學習。

《匆匆》語文教學反思3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着“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爲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

文章創作於二十年代,在表達上與現代文章有所不同,同學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文中運用了各種修辭方法,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適合朗讀,因而在優秀教案時,我採用讓同學自讀自悟的方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課堂實踐,我覺得有些環節落實的較好,而有些地方還不盡人意。

一、 有效的課前預習,促進了同學的情感體驗。

《語文課程規範》中指出:五至六年級的同學要能根據需要蒐集信息、協助自身理解課文。《匆匆》這篇文章寫於二十世紀的二十年代。當時的作者剛剛二十出頭,大學畢業,正是大展宏圖之時,但社會的動盪,令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作者不甘心就此碌碌無爲,但又找不到奮鬥的目標,心情特別壓抑,因此寫下了這篇散文。我讓同學在閱讀文章之前瞭解這一背景,對同學理解課文有很大協助。其次,瞭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相關代表作,又增加了同學的閱讀面,同時能進一步領略朱自清先生樸實而又細膩的文筆,在頭腦中留下優美的語言,留下美好的情感。因此,在學習課文之前,我有目的地安排同學進行預習:a、通過資料的收集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代表作品,以和朱自清寫《匆匆》的時代背景。b、自學課文生字新詞,讀通課文,初步感受散文的語言表達。c、劃出自身不能完全讀懂的句子,在書上提出自身的問題。這一環節的佈置,既調動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同學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促進了同學的情感體驗,拉近了作者作品與讀者的距離,使同學能站在作者所處的環境中去想作者所想,與作者發生共鳴,更加深刻地體會作者當時孤獨無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遊離於作品之外。

二、 讓同學自讀自悟,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同學閱讀課文。“教學的一切效果都要通過學習者自身的發展來體現,而學習者自身的發展是不可替代的。”教師更是不能越祖代苞,要把課堂實踐的機會留給同學。因此,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便放手讓同學選擇自身喜歡的方式去進一步理解課文。有的同學提出可以根據課後考慮與練習去學習課文,有的同學則採取反覆誦讀的方式來理解課文,並把喜歡的段落背下來;有的同學喜歡一邊讀一邊寫,把自身在閱讀中對局部詞句的理解批註在書上。我讓他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一環節的佈置,充沛關注了同學的個性差別,尊重了同學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絲毫沒有把老師的理解強加給同學,讓同學充沛享受讀書的快樂,享受到了屬於他們自身的實踐機會。事實證明,同學的感受確實是獨特的,也是有一定的深度的,有的同學特別喜歡第一節,並在邊上批註“從這一小節的描述中,我發現作者是個心思細膩的人,被常人所忽略的自然景物的新陳凋謝,到了作者眼裏,竟成了他抒發情感的資料。由此,我想到了一句古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有的同學根據課後習題要求,模仿作者來描寫一天裏時間轉瞬即逝的蹤跡,“遊戲的時候,日子從歡聲笑語中淌過;閒聊的時候,日子從閒聊的嘴邊滑過;敲擊鍵盤的時候,日子又從鍵盤上溜過……”有的同學在“八千多日”上打上問號,提出“這裏的幾千多日”是虛指還是實指?有的同學則對“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中的“他們”提出問題:這裏的他們指的是誰?我不時在行間巡視,瞭解同學閱讀情況,存在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從而在下一環節的指導上能做到有的放矢,給予同學正確的引導和協助。